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的民间信仰之开台圣王与开漳圣王

台湾的民间信仰之开台圣王与开漳圣王

台湾的民间信仰之开台圣王与开漳圣王
台湾的民间信仰之开台圣王与开漳圣王

台湾历史文化

台湾的民间信仰之开台圣王与开漳圣王

专业年级:12级社会工作

学号:S0*******

姓名:贺宇

社会与政治学院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台湾的民间信仰之开台圣王与开漳圣王台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教堂寺庙遍布,信徒众多。明末以前,大陆移民台湾基本上还处于盲目的、零星的迁移状态,许多人往往半途而废,因而在岛内远未形成一个移民社区,精神信仰活动自然也无从谈起。直到明万历年间,澎湖岛由于开发比较早,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社区,有关的宗教信仰活动才得以逐步展开,其显著标志是澎湖最先建造妈祖庙,将渔民所信仰的海上女神供奉在岛屿上。而后至嘉庆年间,台湾从移民社会逐渐转化为定居社会后,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的兴起,民间信仰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般来说,台湾的信仰对象绝大多数是从中国大陆传入的。台湾民众供奉的神明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我国民间普遍崇拜的对象,如玉皇大帝,尧、舜、禹三官大帝、关公、五福大帝等;二是对台湾有大功者,如开台圣王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三是行业保护神,如为了航海安全,崇拜妈祖,为了保佑健康,信仰保生大帝,为了保胎育儿,信仰临水夫人等。

由于台湾民间信仰内容非常广泛,在此仅介绍有关对台湾大功者,并以“开台圣王”郑成功和“开漳圣王”陈元光为例。

开台圣王

“开台圣王”为台湾广泛崇祀的神明,同时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台湾崇拜的“开台圣王”就是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郑成功。原名森、乳名福松,1645年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人称“国姓爷”;1655年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

台湾人感念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建立汉人政权、屯垦台湾、发展贸易、大兴文教,奠定台湾物质与精神双向发展基础,对台湾影响深远,因而被冠上“开台圣王”的神明称号,俗称尚有“国姓王”、“国圣王”、“国圣公”等。

郑成功,其驱荷复台,开发宝岛的行动,为台湾殚精竭虑的死亡事实以及有关郑成功相关传说的广泛传播,这三者为郑成功在台湾人民心中的神格化奠定了基础。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今日在台湾有着64至百余座主祀郑成功的“郑成功庙”,其他伴有祭祀郑成功的庙宇更是不计其数,“开台圣王信仰”可以说是风靡全台。

祭祀郑成功的相关活动可大分为“官方”与“民间”两类,官方有春、秋二祭,于4月29日(郑成功登台日)及8月27日(当年农历七月十四日郑成功诞辰)于台南延平郡王祠举行;民间庙宇则多于正月十六日进行祭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光复,国民党政权强调郑成功之“复国”义举,而延续“官祀”郑成功。今日台湾当局对于开台圣王信仰之应对模式有春、秋二祭,分别订于4月29日及8月27日两天于台南的延平郡王祠举行。在台湾,不论清代、日治时期、甚至即使到了今日,尽管政治形态发生诸多改变,然而“开台圣王信仰”在台湾则依然持续地受到尊崇礼遇,是台湾官方认可且积极主导的祭祀活动,延续着自古来来台湾人民对郑成功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也无异是台湾人民度美好品质的不断追求。

与台湾历史渊源颇深的“开台圣王”郑成功,虽然他来到台湾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便去世,但是他的遗民之忠贞典范及所建立之多项制度,却奠定台湾发展隆盛之基础,同时也留下无数的历史遗迹。至今台湾主祀郑成功的庙宇不但数量繁多且香火兴旺,与郑成功有关的传说故事也依然传颂着。此外,今日台湾与郑成功信仰相关的社会团体尚有成立于1972年“世界郑氏宗亲会”以及成立于2004年“中华民国奉祀开台圣王郑成功联合会”等,凸显台湾郑氏宗族与郑成功庙的密切关系之同时,也反映着开台圣王信仰在台湾受到郑氏宗亲的重视程度。可见在台湾一般百姓的心中,郑成功仍然受到台湾人普遍的崇拜与尊敬,“延平郡王祠”于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政权皆为台湾官祀郑成功的代表庙宇,凸显开台圣王于华人信仰文化中的重大意义。

“郑成功信仰”在台湾汉人社会中的发展,超越了乡土的情感和地域的观念,统合宗族性、地缘性、民族性等,而成为全台性的共同信仰,并因地区而异,尚且发展出相关之祭祀圈或信仰圈。发展成为台湾此一移民社会的共同信仰,并因地区而异,发展出相关之祭祀圈或信仰圈。且于不同时代,因应人民需要而有

不同的诠释。

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即唐代历史人物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总章二年随其父陈政率兵先后人闽平乱。其后,袭父职继而接任岭南行军总管之职,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恫,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史。在开漳治漳期间,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闽粤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

开潭圣王信仰在台湾的传播,最初是在明朝末期由漳州人移民和开发台湾,随着潭州籍移民开发台湾,“开漳圣王信仰”也随之传播到台湾,成为台湾漳州居民的保护神。在漳籍移民有一定数量,开始形成聚落时,便立石室小庙或茅庐供奉和祭祀开漳圣王,随着聚落的发展壮大便建立正式的庙宇并由居民集资不时修缮、扩大这些庙宇,成为漳籍居民供奉和祭祀开漳圣王的固定场所与信仰中心。奉祀开漳圣王的活动除了居民日常的进香祭拜外,最重要的活动属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纪念圣王诞辰的活动,称“圣王生”,有“每年二月十五日,演剧祝寿,灯烛灿若日星,匝月不休。”之说。

在台湾,主祀开漳圣王的庙宇的名称,除了威惠庙,开漳圣王庙之外,还有永镇庙,灵惠庙,景福宫,广济宫等多种称呼,开漳信仰在台湾主要分布于台北盆地、北海岸地区以及东北角地区。由于开漳信仰分布较为广泛,不同地区也存在不同的开漳圣王信仰传说。

以台北地区为例,从流传于台北地区的开漳圣王显灵传说,可以深刻体会到圣王公一直都是漳州人的精神象征,主要“香火来源”、“民乱械斗”、“防治蕃害”、“驱逐虫害”、“绥靖除煞”等方面的传说。

(一)香火来源

台北地区许多开漳圣王,皆强调是由福建漳州分灵,并且是自先民之祖籍县邑直接迎请而来,也有部分是从台北地区邻近的圣王庙或是神明会就近分灵建庙的。

相传台北地区的芝山岩原为八芝兰富豪黄善的土地,黄善死后,乾隆16年(1751),其亲族黄澄清由漳州府平和县来台访问,并携带开漳圣王的香火。当时

黄家尚未供奉神像,把香火奉祀在大厅,早晚烧香祭拜,并于每年二月十五日恭祝开漳圣王圣诞,举行过炭火仪式,并由周遭的漳州籍聚落组织共同奉祀及管理。

(二)民乱械斗

台湾北部的开垦,大多由领有垦照的垦户率众开拓。这些垦户也都会寻求同乡人士协助开垦,因此形成了同祖籍的聚落。一旦开垦扩及不同族群经营的土地或边界,往往因土地、水资源的抢夺侵占,引发械斗。在土地争夺战过程中,或地方遭土匪人侵,圣王公都能显灵护佑漳州人化险为夷。因此关于开漳圣王的传说故事,凸显出开漳圣王为漳州人的守护神。

关于民乱械斗在台北地区流传着诸多传说,其中之一为在乾隆16年(1751)

碧山尖顶山下一带,土匪猖撅,聚众劫舍,掳人勒索,蛮横无比。某日黄昏,匪徒又在山下聚集,计议行劫,忽见尖顶山头金光万道,锋芒四射,战鼓齐鸣,宛如万马奔腾,匪众闻见丧胆。斯时悬挂圣王香火之石块巨响一声分裂为三,中块乃开漳圣王化身,而两边石块即为李、马将军仍立在原地不动外,周围散石一直滚落山下匪徒聚集处,匪众纷纷弃械鼠窜,此后遂无土匪为非作歹。

(三)防治蕃害

北台湾各籍先民进人台北盆地南缘山区开垦时,都会遇到泰雅族原住民抵抗,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寄托家乡的神明保佑以期开垦顺利。通常选择祭拜的神明多以“武神”为主,安溪人选择手执宝剑、身穿武甲的保仪尊王、保仪大夫;

漳州人则是文武兼具的开漳圣王。另外,宜兰一带的漳州人也会奉三山国王之中武将装扮的三王来抗蕃。网台北地区漳州先民深人泰雅族活动范围者仅新店安坑一带。因此防治蕃害的传说仅出现在该地区。

(四)驱逐虫害

早期农作物得病虫害,多半只能听任害虫啃食,并无农药可防治,只能寄托掌管农业之神,或具有灵验的神明代替之,其中也包含较为威猛之神明,藉其勇猛之神威让病虫害怕而奔走。

在台北士林地区有着这样的传说:乾隆16年,台北士林地区的田园果物、稻作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一时找不到适当的驱虫方法。有一天,黄善的妻子烧香对开漳圣王祈求,请开漳圣王协助驱除虫害。后来连续三天晚上附近的田园发现点点火光,不久之后虫害全部消灭,人们称这点点火光为”神火”,于是漳州人

更加信仰开漳圣王。

(五)绥靖除煞

一般地方上发生不平安的事,在无法用常理解释的情况下,往往归咎于有凶神恶煞作乱或遇到灾星厄运的降临,而这并非以人的能力可以解决,所以都要祈求境内的神明甚或更具灵力的神明来处理,将这些凶煞恶鬼驱逐出境,以得“保境安民”的效果。

在万里野柳地区传说约一百年前,大陆人口贩卖集团租大帆船“金和顺号”,将三百多位姑娘贩运来台,船遇大风浪触礁沉没,全部催难。惨案发生前三天,保安宫开漳圣王进行占卜一位老渔民,传唤村民划船在港外扎营,献纸祭拜,护持港区清净,所有罹难者的尸体都未漂人港。

开漳圣王信仰传入台湾己四百余年,期间伴随着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开漳圣王信仰已被打上了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的烙印,是台湾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因此,进一步开展台湾开漳圣王信仰的研究,对于了解台湾社会的过去和现在,洞察台湾的未来,对于推进海峡两岸文化经济交流,化解两岸长期分离的隔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不无裨益。

“开台圣王”郑成功和“开漳圣王”陈元光,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都对台湾地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并被台湾人民奉为当地神。台湾民间信仰文化是历史留给台湾的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读《守望信仰》有感 吉林九中宫丽英 假期难得清闲,从同事那借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守望信仰》,放在床边,每天翻看几页,终于在开学之前看完了。边看边想,合上书的那一刻,方觉感想颇多。 是啊,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呢?我想,不同的年龄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来说,思考最多的是,我应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记得2008感动中国人物中有两位人民教师,他们工作的学校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收入,那位女教师很平静的说:“以前一百多一个月,现在两百多一个月,长了一倍了,我感到很开心!” 是什么让这两个老师能在上顶上坚持工作18年的?是令女教师开心的两百元工资?那实在是少的让人无法置信。是大山上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可为此要每个星期,爬四个小时天梯,危险就在脚下。实际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哪里的孩子需要教师,老乡在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杀了一只鸡,这份情感他们放不下。 这两位老师的事迹告诉我,人要干好一件工作,尤其是教育事

业,如果没有信仰作为她的精神支柱,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不是一辈子奋斗的事业。教师的信仰是什么呢?我认为包含许多内容,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吧! 第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教育工作是非常纷繁复杂,我作为中年轻教师我已经深深感到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不同的困难,教育智慧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和坚持不懈的过程。在高中的时候,因为我遇到了几个非常好的老师,他们在课内课外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和帮助,那个时候我就决定以后要做一位和他们一样的老师,所以我选择了师范专业。当我最后通过考试和选拔,真的成为一个老师的时候,我无比的开心。然而这份工作的艰难是我不曾想象得到的。也许优秀的老师那无比的幸福感,就是因为他们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而这个幸福使他们永远割舍不了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 第二,对于学生的热爱。但凡优秀教师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学生无私的爱。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的快乐和满足。那两位老师之所以能在山上坚守18年,是因为每当他们想离开之时,只要看到光着脚的孩子们,就怎么也狠不下心。如果老师不能无私的热爱学生,我想教师这份工作不会给其带来精神的富足。什么是无私的爱?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样,如果我们仅以成绩来衡量他们,无法真正的热爱他们,真正的关心他们。在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社会的复杂与多样,使得学生在今后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给以学生正确的引导,如何与学生交心,什么样的爱,是当代教师真正能够给与学生的,并有助于他们成长和幸福。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 摘要 自古以来,闽南就有“好巫尚鬼”的习俗,闽南和台湾民间鬼魂崇拜信仰特点非常鲜明,无论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全国所少有。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不仅香火旺盛,而且种类繁多,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的兴盛,与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有关,实为中原移民闽南和闽粤东渡台湾的辛酸艰难的写照,是反映闽南与台湾地区开拓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鬼魂信仰文化,若能深入研究并将成果推广,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鬼魂”一词存在的明显偏见。一定程度上修正人们对“鬼魂”的错误认识,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正确看待它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鬼魂信仰;闽南与台湾地区;种类丰富;纠正偏见 台湾居民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祖籍在闽南,两岸可谓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无论是在地方的乡族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或者是民间信仰、教育、文化、艺术形式等各个领域,其联系自明清时便早已变得水乳交融、联系紧密,虽然其间经历过台湾日本殖民占领时期以及两岸的政治军事对峙时期,都丝毫割不断闽台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 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的联系逐渐恢复并逐渐朝良性发展。闽南地区作为对台交流的第一站,海峡两岸的民间层面的互动,自然就率先在厦漳泉等地恢复起来。同样,闽南与台湾地区两地的民间信仰也是一脉相承。两地都有着系出同源的鬼神信仰体系,这一信仰在两地区的丧俗礼仪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丧葬礼节中繁琐的仪式规矩,无一不与鬼魂崇拜信仰密切相关。 一、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观及其兴盛的背景 中国民间传统上相信人是有“肉身”和“魂灵”两个部分的。如果一个人受到重大惊吓或打击之时,就会出现“人神分离”、“魂飞魄散”的情况。这时要通过“收惊”等方式,才能把丢魂人的“魂”再收回来。人去世以后,从广义上说,死后就成为鬼,俗称为魂。去世后的人按闽南与台湾民俗在满一周年之后,将姓名供奉进公妈牌,称其为“公妈”,死者就此正式成为祖先当中的一员,不被称之为鬼。但这只限于有人供奉的。没有人供奉的,或者非正常死亡、冤死者,亡魂就会徘徊在遇难处,等待家属或他人为其招魂;如果不这样做,鬼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作祟,甚至找“替死鬼”。这是狭义的鬼,是真正意义上的“鬼”。 闽南与台湾地区盛行信仰鬼魂与这一地区移民生活艰辛动荡的性质密切相关。所以有“田头田尾有应公”的俗语。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野鬼要么是异地从军、客死他乡,要么是青面獠牙、大口吃肉,再就是成了神的兵马,这其中差不多都是男性的形象。闽南与台湾地区所祭祀的鬼,多数为没有后代、以及非正常死亡,无依无靠,灵魂四处飘荡,无人超度招魂,饱受地狱困苦,故而积怨作祟于人间的野鬼。 闽南与台湾地区民间祭祀鬼魂除怜悯的人道因素外,也有害怕它们带来危险灾祸的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最新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题目

“方志文献杯”首届闽南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初赛) 1.闽南语“无头神”,普通话的意思是:(B ). A.一会儿 B.健忘 C.扒手 D.没力气 2.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宋元窑址位于( C )城东南郊. A.安溪 B.南安 C.德化 D.永春 3.( B )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A.南安纸织画B永春纸织画 C.德化纸织画 D.安溪纸织画 4.( D )是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品,集景德镇陶瓷、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于一体。 A.影雕 B.石雕 C.木雕 D.漆线雕 5.“阮淋着冷冷的雨水 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 不知你置叨位 甘有将阮放忘记”这段歌词来自于闽南语歌曲( B )。 A.小雨 B.雨水我问你 C.西北雨 D.车站 6.( C )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其石雕艺术的文化历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 A.南安 B.永春 C.惠安 D.石狮 7.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 B )”,

A.布袋 B.嘉礼 C.杖头 D.药发 8.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其艺术手法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它是( C )。 A.讲古 B.善书 C.答嘴鼓 D.讲鉴 9.妈祖祖庙祭典在每年农历三月(D )妈祖圣诞之日举行。 A.十五 B.十三日 C.初三 D.二十三日 10.因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有功,而被漳州人尊为“开漳圣王”的是( C )。 A.陈政 B.朱熹 C.陈元光 D.颜思齐 11.妈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生于( A ) A.莆田 B.福清 C.厦门 D.晋江 12.1621年,漳州月港成衣匠颜思齐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开拓疆土,分设10寨,被众拥立为( A )。 A.开台王 B.开漳王 C.开闽王 D.开泉王 13.九龙璧石(华安玉)与水仙花、( D )、片仔癀并列为漳州四宝。 A.农民画 B.灯谜 C.剪纸 D.八宝印泥 14.( B )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 A.泉州 B.漳州 C.厦门 D.莆田 15.闽南人的端午节习俗除了赛龙舟,还有(A)补天。 A.煎堆 B.听香 C.吃粽 D.除尘

陈元光

陈元光 陈元光简介: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唐朝前期光州固始人。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669),领兵入福建南部,父卒、代领其众。会广冠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永隆二年(681),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司马高王定,受命专政,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以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请建一州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诏从之。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世守刺史。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后为蓝奉高刃伤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十一月。百姓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事闻,诏赠豹韬卫镇军。开元四年(716),徙州李澳川,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贞元二年(786)复徙州治龙溪,敕有司改葬于州北九龙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响祀。明封昭烈侯。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创建、开发漳

州(唐代中期天宝年间称为漳浦郡)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王”。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生平事迹,千余年来总是与漳州开发史连在一起,而且被漳属民间所尊崇,其影响甚至远及台湾和海外。 陈元光,生于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祖父陈犊,字克耕,为唐开国元勋。祖母魏敬,字玉珏。父陈政,字一民,以功累升为戎卫左郎将,归德将军。母司空氏,字意儿。陈元光将军自幼聪颖好学,少时并好骑射,终成文武全才。 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进朝仪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和部分当地人自丰州莆田县南下。是年,陈元光十三岁,领乡荐第一,旋即随父母戍闽。遇阻,退守九龙山,以兵少请援。咸享元年(670年),陈政之二兄敏、敷奉诏领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运河南下,经江浙入闽。母魏氏随同万里长征。其子敏、敷及孙元敞、元扬均道卒。赖魏氏继续提兵抵闽南。援军一到,声威大振。经休整后,即循九龙山古道向南推进。府兵以镇抚兼施,终于次年突破薄葵关,越过盘陀岭。政即率军进驻绥安故县云霄营地。陈政早年曾随唐太宗李世民出征临汾、上党(今山西长治市)等郡,对当地清漳河印象颇为

台湾传统风俗习惯

台湾传统风俗习惯及注意事项 一、语言 目前,台湾普遍使用普通话,台湾民众口中的“国语”。主要方言是闽南语与客家语。台湾政界人士说话比较传统,常用敬辞。 ①与台湾人打交道常用的16个客套词: 初次见面说“久仰”,分别重逢说“久违” 征求意见说“指教”,赞人见解用“高见” 求人原谅说“包涵”,宾客来临用“光临” 求人帮忙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 了解工作用“高就”,看望别人用“拜访” 中途离开说“失陪”,归还物品叫“奉还” 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叫“留步” ②常用的敬辞: 令尊:对方父亲 令堂:对方母亲 令郎:对方儿子 令爱:对方女儿 二、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教堂寺庙扁布,信徒众多。 ①神明信仰。台湾庙宇数量众多,民间信仰非常广泛。信仰对象绝大多数是从祖国大陆传入的。台湾民众供奉的神明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我国民间普遍崇拜的对象,如玉皇大帝,尧、舜、禹三官大帝、关公、五福大帝等;二是对台湾有大功者,如

开台圣王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三是行业保护神,如为了航海安全,崇拜妈祖,为了保佑健康,信仰保生大帝,为了保胎育儿,信仰临水夫人等。 ②宗教信仰。台湾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是由外国传入的,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又名清真教、回教。教徒别名穆斯林)。 三、饮食 类似粤、闽,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 ①讲究菜肴的丰盛吉祥,注重菜肴的鲜、嫩、滑、爽。 ②口味一般口味喜清淡,爱微甜味道。 ③主食一般以米为主食,也很喜欢各种面食品种。 台湾地区均有不同的特产,质量优异,可适量采购纪念,如珊瑚、珍珠、茶叶、灵芝、玉辟邪、琉璃、牛肉干、凤梨酥、话梅、化妆品等。唯有服饰则较香港价高。 四、礼赠 人和人之间往来,按国内的习俗都需要带一些礼物,在台湾俗称“带伙手“,有些东西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毛巾、扇子、刀剪、年糕、棕子、鸭子禁赠月内产妇、雨伞。 五、礼仪 1、在不清楚台湾人的政治立场的前提下,不谈论中国大陆和当地的政治问题。 2、台湾人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工资、年龄以及家庭住址。因为他们不愿意别人过问他们的私事。 3、台湾人不喜欢有人冲他眨眼,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4、他们忌讳“4”数,因其读“si”音。所以,人们极为反感,故产生怕遇到“4”数的心理。他们平时无论干什么都要设

工作的信仰

工作的信仰 一、职业不是事业 经济学家赵晓是一个非常关注职业伦理、关注国内员工职业观的热心人,我曾经与他合作在一些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观调查,其中第一道选择题是:你怎样看待你的工作与信仰? a.两者是一回事 b.两者是完全冲突的 c.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d.工作是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结果大部分员工选择的是b和 c,只有极少数员工选择的是a和 d。在大多数员工看来,“我”的生命信仰的实现与工作无关,工作只是“我”养活自己、赚取财富、不得不从事的一种人生方式而已。这些员工对我们说,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否则“我”为什么来工作? 有几个员工对我说,他们真心想做的是另外的事情,只是条件所限,只能干这个工作,这几个员工对那些自己想真心投入的事情称之为“事业”。事业里可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信仰和人生价值,是应该投入生命要做的事,但职业不是,工作更不是。谁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就是事业,那谁就是傻瓜。 国内企业的众多员工就抱着这样的职业观每天从事着工作,观念左右行为、行为改变实效,这样的职业观能产生蓬勃向上的企业实效吗? 我在一些企业做讲座时,经常向员工们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赚钱是工作的首要目的吗? 2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你还愿意工作吗?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观。答题结果是令人忧心的。因为为数不少的人把赚钱列为工作的首要目的,甚至把工作当作赚钱的手段与方法,当赚钱的目的达到后,对这个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弃之不用了。 这些员工根本没有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信仰联系起来。其实赚钱只是工作其次的目的与意义,工作的首要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一个人信仰的方式,也就是说,工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确证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联系沟通的方式。 二、什么是人生的信仰

闽南民间信仰

目录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 1 - 1.1 调查背景............................................. - 1 - 1.2 调查方式............................................. - 1 - 2. 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 2 - 2.1 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仰................................... - 2 - 2.1.1 俗神崇拜....................................... - 2 - 2.1.2 道教诸神方面的崇拜............................. - 5 - 2.1.3巫鬼崇拜....................................... - 5 - 2.1.4祗奉习俗的风行................................. - 6 - 2.2 调查原因分析......................................... - 7 - 3. 信仰的作用 .................................................. - 8 - 4.对民间信仰应有个较为客观的看法 .............................. - 9 - 5.当代大学生对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看法 ........................ - 10 - 6. 结语 ....................................................... - 11 - 参考资料: .................................................... - 12 -

漳州名人

【漳州名人】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 漳州各县区主要名人 1.家乡的骄傲世界的名人----------林语堂-----------------(漳州平和) 2.唐朝历史人物陈政----------开辟漳州将领----------(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公元669年入漳) 3.开漳圣王-----------陈元光------------(祖籍河南省固始县,随父领兵入闽) 4.开漳军谘祭酒-------丁儒------(祖籍河南兰考,664年入闽) 5.一代神医-----吴夲-------(祖籍龙海角美白礁村) 6.中国南宋理学家-------陈淳------(祖籍漳州龙溪) 7.云山居士------林偕春----(祖籍云霄葭洲) 8.明清时期-----黄道周-------(明代漳浦铜山) 9海滨逸史-------张燮------(明龙溪县石码人) 10.为官清廉-----唐朝彝------(东山县铜陵镇) 11.“筹台宗匠”-----蓝鼎元------(漳浦赤岭山坪村山尾顶) 12.庄亨阳与《禁洋私议》--------(南靖奎洋镇) 13.长寿宰相---蔡新-------(漳浦下布人) 14.嘉慶年間謝琯樵--------(漳州詔安人) 15.诏安画派-----汪志周 --------(漳州詔安人) 16.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沈柔坚-------(漳州詔安人) 17.国画大师-------沈耀初-----------(漳州詔安士渡村人) 18.著名诗人、作家------杨骚-------(祖籍漳州华安县丰山镇人) 19.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 在福建龙溪住过) 20“阿里山神”----吴凤--------(平和县壶嗣村人) 21.“开台王”-----颜思齐--------(海澄县人) 22.鼓浪屿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角美镇丁厝村) 23.中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漳州) 24.当代诗人-----舒婷----出生于------(龙海石码镇) 25.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连战------(祖籍福建漳州龙海) 26.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炳坤---(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 27.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漳浦) 28马英九搭档-------萧万长-----(漳州南靖金山镇霞涌村) 29.南宋思想家诗词人-----朱熹------(元年1190年,朱熹受命出任闽南漳州知州) 30.人民的好公仆-------谷文昌-----(东山县工委(以下简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 31.著名油画艺术家---- 周碧初-----(福建平和县人) 32.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林广兆------(平和县崎岭乡顶寨村) 33.梁山先生-------蔡世远-------(清漳浦县人) 34.清末民国初著名书画家------马兆麟--------(东山县铜陵镇) 35.著名芗剧艺术家-----邵江海-------(龙海浮宫)

警察职业信仰

问题视野下警察职业信仰的重塑 职业信仰,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共同成员在长期共同的工作中形成的对本行业的基本态度与信念,特别是对本职业具有的自信、荣誉感、积极价值取向是职业信仰的重要内容。警察职业信仰则是警察队伍在本行业特定的工作环境、内容下形成对本职业所具有的高度认同感、崇高归属感与荣誉感。警察职业所具有高应激性、高危险、高负荷性等特点决定了职业信仰的形成对于公安队伍的重要性,缺乏职业信仰的公安队伍,将严重影响民警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与效率乃至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信仰乃是个人生存之精神支柱,警察职业信仰则是公安民警在高强度、高压力下保持对公安工作热爱与积极性的精神动力。 但必须注意的是,现阶段于转型时期的现实使得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公安机关作为维稳排头兵承担着因此带来的巨大公共关系危机的冲击,媒体的“丑警”宣传、民众的“敌意”等内在与外在因素的交错瓦解着警察这一群体原有的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公安民警的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极大消极影响,职业信仰受到严重冲击,民警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缺失现象呈现出较大的普遍性。“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公安民警职业信仰淡漠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法律素质在不断的提升,对民警的执法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现阶段公安队伍的法制素养整体还较为滞后,这是一对客观矛盾。面对民众较大量的非警务活动性质的社会求助如打狗、抓猫等,较高甚至苛刻的执法要求以及动辄投诉的工作压力,较多民警体现出无所适从的职业倦怠现象,原有的职业尊严感、受尊重感受到削弱;另一方面,近年来媒体的刻意的“丑警”宣传造成涉警负面报道充斥于各类媒体,各种臆造、歪曲的言论严重影响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尤以网络言论更甚,一旦出现涉警信息,少部分人随意胡编乱造,在网上随意侮辱、谩骂以及发表极其偏激及歪曲事实等不负责任的言论,诋毁公安机关及民警形象,不少民警感到辛勤工作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职业荣誉感受到打击;再者,缺乏系统的公安民警权益保护制度,袭警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民警的执法公信力与合法权益。少数人法制观念淡漠,在民警执法时随意侮辱、谩骂甚至进行推搡、殴打,民警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时则高呼“警察打人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曾几何时已与“暴力执法”划上了等号,面对恶意投诉以及袭警行为,民警既流血又流泪,职业尊严进一步受到冲击。另外,民警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等多方面因素也促发了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周恩来总理曾言,“天下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队伍的精神风貌以及战斗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全,而职业信仰则是公安民警保持旺盛精力与信心的精神保障,因此,结合现阶段公安民警的职业倦怠等思想状况,重塑警察职业信仰成为必需。一是重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认真组织学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提高民警的思想觉悟,这是重塑警察职业信仰的基石。教育民警在讲政治上狠下功夫,要经常进行队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职业信仰、职业纪律教育,使全体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切实贯彻到公安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积极开展公安民警关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使民警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筑牢并践行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二是积极提高民警法律素养,进一步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以自身的严格、公正执法赢得社会的尊重,这是重塑警察职业信仰的主要途径。要一步通过民警执法资格考试、网上法律练兵、自主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民警的法律素养与执法水平,在执法活动严格、公正,文明、规范,以崭新的队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陈元光

陈元光 目录[隐藏] 人物介绍 陈元光作品选 补充资料: 陈元光电视剧《根在中原》 故事梗概: [编辑本段] 人物介绍 开漳圣王--陈元光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河南固始人。生而敏异,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669),随父领兵入闽。父卒、代领其众。会广冠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永隆二年(681),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司马高王定,受命专政,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以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请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诏从之。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世守刺史。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后为蓝奉高刃伤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十一月。百姓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事闻,诏赠豹韬卫镇军。开元四年(716),徙州李澳川,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贞元二年(786)复徙州治龙溪,敕有司改葬于州北九龙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响祀。明封昭烈侯。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王”。 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生平事迹,千余年来总是与漳州开发史连在一起,而且被漳属民间所尊崇,其影响甚至远及台湾和海外。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弋阳人。生于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祖父陈犊,字克耕,为唐开国元勋。祖母魏敬,字玉珏。父陈政,字一民,以功累升为戎卫左郎将,归德将军。母司空氏,字意儿。 陈元光将军自幼聪颖好学,少时并好骑射,终成文武全才。 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进朝仪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中原南下。是年,陈元光十三岁,领乡荐第一,旋即随父母戍闽。遇阻,退守九龙山,以兵少请援。咸享元年(670年),陈政之二兄敏、敷奉诏领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运河南下,经江浙入闽。母魏氏随同万里长征。其子敏、敷及孙元敞、元扬均道卒。赖魏氏继续提兵抵闽南。援军一到,

坚守职业信仰

坚守职业信仰,守望乡村教育 ――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培训有感 细雨蒙蒙,寒风乍起。我又一次来到南充,有幸参加了西华师范大学组织的国培计划(2014)——四川省农村小学校长提高研修班的培训学习,一路走来,有困惑、有震撼、也有疲惫……但常常还是能感受到紧张后的充实快乐。特别是聆听到西华师大以及省内外众多专家教授的精彩讲解,每刻都能感受思想火花的碰创。教育专家和教育一线的校长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管理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对我的大脑也是一次全新的洗礼,现对这次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感悟如下: 一、专家们精彩的讲解,丰富了管理的理论,开阔管理的视野,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的坚实的保障。 此次培训授课有西华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也有一线校长。内容涉及到职业道德、校长责任与职责、信息技术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可以说内容多、范围广,专家们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之后努力将专家经验和理念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去,是我们回校首先思考得问题。 二、一线校长的切身体会,为校长们学校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帮助。 此次校长培训邀请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蓬安河舒中学、南充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等三所在省内比较有名中学校长给全体学员进行讲座,特别是成都七中的杨斌校长的《办一所温暖的学校》让我特别的感动:一个好学校一定有一位好校长。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规划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而教育是一项需要良知的事业,民主则是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一个校长更是播撒人情味于学

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完整版

§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为宗教既相似又有根本区别的存在 【民间信仰的特征】 ①自发性: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 ②多元性:民间信仰在民间自发产生、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承,也必然发生较大变 化。如在闽南浙江等东南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四川的青城山人们信奉太上老君,在四川的峨眉山人们信奉佛祖等等。& ③世俗性:民间信仰注重实际的功利。如渔民信奉妈祖是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祈求健康幸福。人们推 崇关羽是为了求得财运滚滚等等。& ④与上层信仰的脱节:比如民众信佛,却不会去读《涅槃经》、《楞伽经》这样深奥的经书,而是很普 通的《心经》、《金刚经》等等,有的甚至连佛经也不读,仅仅是家里摆着佛龛,知道些“因果报应” “有求必应”的基本观念。可见民间信仰与上层信仰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 ⑤互相融合的信仰: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而在民间,对宗教更是 不加区分,在很多民俗画中经常会出现三教合一的众神像。& ⑥信仰的基础是伦理道德: 通过认识以上观点,我们能更了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和社会基础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民众的信仰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民间信仰的特点延续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民间信仰有其存在的优点】 1)民间信仰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 2)民间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明君商汤则有“网开三面”之德。 3)民间信仰使各大宗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 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潮汕文化前史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三

潮汕文化前史:先秦时期的土著民族及其文化三时间: 2010年02月01日来源:揭阳新闻网作者:郭伟川潮汕历史文化的起源及其相关的问题(二) “浮滨文化”时期粤东闽南地区曾出现过一个王国,其中心区域,应该就在现在的饶平县。其幅员应包括榕河流域、韩河流域和黄冈河流域,以及与饶平、大埔毗邻的闽西南地区,也即福建的九龙江及其西溪流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粤东闽南区域。这一区域,实际上就是我国八大方言区之一,即粤东闽南方言区。在这些山水相连互相毗邻的地区,在同一时期出现过具有极为强烈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同类型器物:釉陶大口尊、釉陶把壶以及釉陶豆等。根据《饶平文物志》的说法,认为“这类器物目前仅于粤东普宁县以东地区至闽西南(有出土),颇有地方特色”。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具乃至祭祀礼器的同一性,反映了粤东闽南地区三千多年前的原住民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同一性。由此推断此一地区生活着一个族源、语言、生活习俗相同的单一民族——我认为就是畬族。 (上接上期)畬族的“畬”字比较晚出,宋代之后,才称为畬族。在此之前,北方华夏族即中原政权的文献典籍,上古之时,此一民族只包括在“南蛮”之中;魏晋南北朝隋唐则被包括在“獠”里面。但无论汉人的典籍文献对此一民族作何称谓,由其种姓决定其族源仍然是判断此一少数民族的不二法门。因为蓝、雷、盘、钟诸姓氏,是构成畬族种姓的主要特征。当然,瑶族的榜瑶十二姓中也有雷、盘二姓,所以在我国民族学上有“畬瑶同源”之说。最近,我就瑶族的来源及其分布,以及“畬瑶同源”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所以在这一方面有一些了解。因为涉及比较复杂,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我只是强调,蓝、雷、盘、钟四个姓氏所构成的畬族,除与瑶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外,这种特色是其他少数民族所没有的。我认为,畬族的这种特色,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因此,如果机械地寻求“畬”字起源于何时,“畬族”二字在哪个朝代出现,以这种简单机械的方法来探求其族源,是肯定不得其要领的。这里我想就关于畬民的问题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和资料。清道光十五年(1835)修《重纂福建通志》里面的《风俗考》,就有一章专讲“畬民”的。内中说:“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此处指本地土著民族,非指苗族)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畬客’。” 汀州因汀江而得名。汀江就是我们韩江的上游,在福建省西南部。《风俗考》还引用《明史·地理志》的资料,说“‘畬客’字仅见于福建省漳平县中,有百家畬洞,距龙岩、安溪、南靖、龙溪、漳平五县之交,是闽地之蛮皆称‘畬客’也”。 根据《明史·地理志》的说法,毗邻我们粤东地区饶平、大埔的福建西南部的漳平县有百家畬洞,以及畬人聚居的龙岩、南靖、龙溪各县,也都邻近粤东,

台湾文化浅析

台湾文化浅析 我对宝岛台湾的了解 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在此,我主要从多元的文化融合以及台湾独特的饮食文化来浅析台湾文化。 一.宝岛台湾与中华文化关联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的文化在吸取其有益部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色。 台湾和祖国大陆,使用共同的汉字、汉语和书面语。汉字相同,只是有简体繁体之区分。秦汉之际,中原文化已经流衍台湾,汉字亦随之传入台湾,尤其是伴随着祖国大陆大批汉民族移居台湾,已经定型化的汉字作为中原文化的载体亦大规模输入,成为台湾通行的文字。国民党退台后,台湾通行的汉字规范化,海峡两岸使用共同的汉字。台湾除了原土住山民外,绝大部分是祖国大陆汉民族的移民。所以,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既通行普通话,又流行方言。 梨园戏曲京剧是清代中叶崛起的一个剧种,是在徽班进京的影响下,又吸取汉剧、昆曲、梆子腔的精华而逐步形成的,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京剧在台湾被称为平剧或国剧,自清末开始传入台湾,清台湾巡抚刘铭传从内地请京剧团到台湾演出,因演员口音为京腔,而被台湾民众称之为京班。当前,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积极弘扬京剧艺术,把京剧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结合起来,使这一国粹在世界艺术之林继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其它地方戏曲如高甲戏、四平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也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艺术,是一种融说、表、音、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台湾各种节庆祭祀活动,现代的加上传统的非常繁多。传统的岁时节俗与祖国大陆非常相近,只是有的更具地方特色,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元宵节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也非常讲究“正月十五闹元宵”,在著名寺庙举办的花灯比赛是“闹元宵”中非常热闹的节目。台北市龙山区的龙山寺、青山宫、祖师庙和北港妈祖庙等著名寺庙每年举办花灯比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台湾一年中三大重要节日之一。家家户户吃粽子,是基于传统上的说法祭奠屈原。龙舟竞赛则是台湾端午节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活动。城隍爷出巡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祭祀城隍爷,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之一。中秋节这是台湾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大家互送月饼是显著特点,中秋夜晚,不少家庭也会在院中摆上月饼、瓜果、甜点祭拜月娘。 当然,台湾也存有本土文化,台湾本土文化的实质就是闽南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台湾和闽南地区都崇尚佛教,释迦牟尼佛,台湾和闽南均俗称为如来佛,农历四月初八是其诞辰日,俗称浴佛节。观音佛也是闽台地区最为普遍的崇拜对象,台湾各地的观音宫、观音寺极为普遍,台湾和闽南地区都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在节庆上,台湾也继承了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地方戏剧活动十分活跃,所以闽南居民迁移到台湾后,把这种爱看戏、喜热闹的民风带到台湾。 台湾很多民俗和闽南地区是完全相同的。例如,闽南和台湾婚姻礼俗的基本内容相同。结婚基本上要有四礼,以“议婚”、“订婚”、“完聘”、“完婚”四礼为主,闽南和台湾都长期保留了这个习惯。台湾承继了闽南地区婚嫁奢侈习俗。在丧葬礼俗上,闽南和台湾都有始丧、入殓、出殡和做旬四个部分。 台湾各种节庆祭祀活动,现代的加上传统的非常繁多。传统的岁时节俗与祖国大陆非常相近,只是有的更具地方特色,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拜天公正月初九日为最高神———天公诞辰,是台湾春节后第一个大的岁时节俗。是日家家制红龟果,即外染红色,打龟甲印,

陈元光与王审知

陈元光与王审知 在固始县众多的历史名人中,有两个人至今仍被闽台同胞、海外客家侨胞奉为神明,他们就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代光州固始(今固始县陈集镇)人,生于唐显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自幼聪颖,好读书,喜骑射,通儒术,精韬略,文武双全。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其父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固始籍府兵入闽平叛,元光与其祖母魏敬夫人随家乡增援部队前往与父会合。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陈政病卒,20岁的陈元光承袭父职,率部平定叛乱。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朝廷准陈元光之奏批复在闽南建置彰州,辖彰浦、怀恩二县,陈元光兼任刺史。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一月初五,山越首领兰奉高率众偷袭岳山,陈元光身先士卒,跃马迎敌,中敌埋伏,腰受重伤,为国捐躯。 陈元光为政时,寓兵于农、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惠工通商,建立台所、保境安民,安抚“蛮獠”、和集百越,兴学重教、传播文化,为闽南的开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元光殉职后,历代帝王对其开漳功业推崇备至,屡赠封号;民众则感其恩德,奉为“开漳圣王”,庙祀馨香,千秋不替。闽台和东南亚一带,陈圣王庙随处可见,仅台湾岛内奉祀陈元光的威惠庙、昭惠庙就有53座,香火十分旺盛,虽逾千载而人们敬仰如初。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号详卿,唐代光州固始(今固始县分水亭镇王堂村)人,出生于耕读世家,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幼时即喜读书,好骑射,常乘白马,人称“白马三郎”。其兄王潮、王审邽皆才能出众,乡邻将三兄弟并称“三龙”。 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寿州人王绪聚众起义,陷光州,取固始。王绪为网络人才、壮大力量,挟王氏“三龙”之母董氏、计赚审知兄弟带固始籍70多姓5000余乡民从义军,王潮任军校。不久,王绪受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攻击,率众转战入闽。因王绪多猜忌,滥杀将士,引起兵变,众推王潮为主。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攻陷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任其为泉州刺史。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王审知攻克福州,昭宗在福州建威武军,任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审知为副使。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底,王潮卒。次年,朝廷任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昭宗加王审知检校太保,封琅琊郡王。唐禅位于梁,梁太祖于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加王审知为检校太师拜中书令,晋封闽王,闽国正式建立。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病卒。 王审知执政期间,开垦荒地,围海造田,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开铺兴商,开创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福建省能够在祖国历史上形成相对发达的有机整体,当始于王审知时代。王审知生逢乱世,在朝廷两次更迭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始终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一心尊奉中央,心向朝廷,述职无怠,输贡无赊,表现了维护祖国统一的高贵品质。因此,代颂其功,备受后人尊崇。宋太祖赐匾尊封其为“八闽人祖”。福建、台湾及东南亚一带都先后建有祭祀闽王的庙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月二,客家人聚集地都要举办集会或“金身巡游”活动,祭祀闽王王审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