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形知识结构图

三角形知识结构图

三角形知识结构图

(完整word版)微观经济学各章知识结构图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 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知识结构图 均衡含义 需求函数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和需求法则共同作用 供给曲线供给函数决定 供给曲线和供给法则均衡价格 变动 一般含义含义 弹性弧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的关系 需求的收入弹性 弹性概念的扩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易腐商品的售卖 价格放开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限价: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关于农产品的支持价格“谷贱伤农”

第三章效用论 知识结构图 效用论概述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概述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消费者均衡 需求曲线的推导 消费者剩余 关于偏好的假定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消费者均衡价格消费曲线 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的特殊情况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 预算线的含义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预算线 预算线的变动收入消费曲线 含义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与收入效应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和风险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

第四章生产论 知识结构图 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几种具体形式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短期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1)内容;(2)成因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长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等产量曲线(1)含义;(2)形状及特征长期生产函数含义,表达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成因 含义,方程 等成本线 特征 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生产者最优要素投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入组合均衡条件 等斜线、扩展线的含义 规模报酬(1)含义;(2)类型;(3)规律

高级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基本假定 ①生产函数:丫(t)=F(K(t),A(t)L(t))②规模报酬不变③平均处理: y=F(K,AL)/AL=F(K/AL,1)=f(k) ④边际报酬递减⑤满足稻田条件⑥关于投入品的假设:资本、劳动、知识的初始水平既定,劳动(n)、知识以不变速度(g)外生增长;劳动和知识的进化,使得有效劳动数量在增长,其增 长率为:n+g ;⑦资本的增长(投资): sY t - K t At L t =sf k t - n g 、k t 趋势定理 本k=k(0),那么就有: 3. 模型的动态学:平衡增长路径 A,L按固定增长率增长; K(等于ALk):以速率n g增长; Y:以速率n - g增长; 大道定理:在索洛经济中,存在惟一的一条稳态增长道路。不论经济从哪种初始资本水平启动,经 索洛模型 2. 模型的动态学:k的动态变化 k t二坐二d K t At L t dt dt K t ________ K t A t L t I A t L t 2 '■A t L t L t A t 1 K t Kt Lt Kt At At L t At L t Lt At L t At k(t)=sf(k(t))-( n+g+ 、.)k(t) 是索洛模型的基本微分方程,它表明k(t)是k 的方程。 含义说明:人均实际投资sf(k(t)) 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的深化”,即 k(t),二是“资本的广化”(持平投资),即 (n+g+)k(t)。 Y/ K:不变; Y/L:以速率g增长; K/L :以速率g增长' Y= F K K F AL AL

济总是朝着这条稳态增长道路不断靠近。 4. 参数(储蓄率s)变化的影响 1)储蓄率变化的影响方向分析 储蓄率的一个永久增加:导致k在一定时期上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短期内会改变丫、 K的增长率,长期无影响;造成丫/L增长率的暂时性增长;储蓄率的变化有水平效应,但没有增长效应,在该模型中只有技术进步率有增长效应。 2)储蓄率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 储番率s变化对有效劳动人均产出V的影响,弹性分析 由吓—丘气①怏彷占)、h =可知… 由稳态条件△疋一0得至!h亠 sfg*(5, n,号:S))=(岸十耳十(5)氏* q g,(5)、两端对s求导:? * Fk * 铲(商)+八泸)=〔科+ g +叭〒“ OS OS 舒得,--------------- m --------------- 代入a> * ds(科十£十6)一rf'(炉)

宪法学知识结构图

宪法学知识结构图 特征:根本法(3方面)、公民权利保障书、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实质: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分类资产阶级法学:成文与不成文、刚性与柔性、钦定、民主和协议 马克思主义学者:资本主义宪法与社会主义宪法 英国:最早产生宪法实行宪政国家 历史发展美国: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法国:欧洲大陆最早成文宪法 基本理论我国宪法的数次修整(88、93、99、2004) 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权利制约 作用:确认和巩固、限制和规范、指引和协调、评价和宣传 渊源与结构:序言、正文、附则 宪法规范:根本性、最高权威性、原则性、相对稳定性 主体:公民、国家、其他主体 宪法关系内容:宪法上的权利义务 客体:宪法行为 宪法与宪政宪政特征:宪法实施是基本途径、有限政府是基本精神、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集中表现 关系:宪法是前提,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生命,是动态的宪法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国家性质,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特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形式是政治协商会议 基础全民所有制: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巩固发展 集体所有制:国家鼓励、指导、帮助 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重要组成个体私营: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 三资企业:利益受法律保护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国家基本制度基本文化制度文化制度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精神文明主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 逻辑起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前提:民主选举代表 核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关 关键: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基本原则:选举权普遍性、选举权平等性、直接与间接并用,秘密投票 确定主持机构:人大常委会、选举委员会 划分选区与选民登记 选举制度选举程序提出代表候选人 投票 对代表的罢免与补选 物质和法律保障:经费由国家开支 国家结构单一制 联邦制 形成原因:历史原因、民族原因

生物必修一章知识框架图

第一章 走进细胞 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构成器官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起而构成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植物)或系统(动物和人)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原核细 胞与真核细胞 低倍镜的视野大(小),通过的光多(少),放大倍数小(大); 物镜放大倍数小(大),镜头较短(长)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把要放大观察的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看到物像是倒像,因而物像移动的方向与实际材料(装片)移动方向相反 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 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 从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 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 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 3、 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幼儿教育学》第一章知识框架图



























教育的 起源
教育的 概念
教育学 的概念
幼儿教育 的概念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 会现象。 广义: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 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 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
注意三点: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 3 到 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 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活动,如幼儿 的家庭生活的形态,父母养育他的态度和方式,幼儿周围的人和事,他所读的书, 接触他的人,看电影、电视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 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教机构的教育。
幼儿教育 学的概念
幼儿教育 的意义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 3-6 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 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1)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2)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3)减轻父母教养幼儿的负担并改善处境不利幼儿的状况。
幼儿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一) 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使幼儿健康、安全、愉快地成长 (二) 发展儿童的智力潜力和特点,识别和培养他们区别于他人的智能和兴趣, 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 培养良好的品行和性格,促进个性、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 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 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幼儿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 幼儿教育对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发展各类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二) 幼儿教育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三) 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力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 和谐的发展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基本知识结构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为重点 判断商品的方法:①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②属性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③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价值尺度的含义: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 货币 流通手段的含义: . 商品流通的含义: 公式: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 的货币 商品流通中,“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货币能够与一切商品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越多越好) ▲ 含义: 优点 : 。 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 为限度。 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发行量和面额(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的含义: 本质▲: 神奇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 世界货币:前提是国际市场 支付手段:随着商品赊账买卖出现。如支付地租、利息、工资、税款等。( 提前或延期付款) 货币的发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 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对待金钱 正确认识货币 正确对待货币 ▲ 商品 P4 含义--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人们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商品的价值是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人们劳动的交换,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让渡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如何,关系着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取之有 :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用之有 :有利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 用之有 :花钱要有节制,争取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的关系) 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货币的产生经 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宪法知识点整理(1-6单元)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与本质 一、宪法的概念 1、宪法两种意义上定义 形式意义上,专指以宪法名称命名的规范性文件,与内容无关。 实质意义上是从内容上来界定的。 (1)分成固有意义上的指规定国家统治之基本的法或者是根本法,任何涉及国家统治权力的基础和构造的法我们都可以看作固有意义上的宪法。 (2)立宪意义上的专指通过限制专断权力,以广泛保障基本人权的国家基本法。 两个要点:产生的时间是近代意义上的;把个人看作是最重要的,国家必须为个人而存在,保护个人应有的尊严和自由。 二、宪法姓公还是姓私-宪法的属性 五种标准: 按规范性质 按照权力关系 按照利益性质 按照主体 按照法律关系:就是按照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来划分公法。处理公权力之间的关系或者公权力与私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就是公法。调整私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就是私法。 宪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主要是国家公权力和个人私权利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宪法还处理国家权力内部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国家公共权力。 所以依据法律关系来看,宪法是公法。 三、宪法是母法——宪法的地位 宪法地位的三特点: 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 2、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3、是宪法具有最高的法的效力。 (1)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2)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四、宪法究竟是什么——宪法的本质 1、宪法是赋予国家存在以基础的基本法。 2、宪法是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基础法。 3、宪法既是一种授权规范,也是一种限权规范的统一体。 五、宪法的特征 宪法除了具有普通法律的规范性、普适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之外,宪法还有着与普通法律不同的特征。 1.宪法是授权性的 宪法首先是一部保障权利的法,这是宪法和普通法律之间最大的区别。 普通法律的特点是其义务性。 宪法就是为了防止法律对公民自由的过分控制, 宪法就是控制法律的法律。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结构图

第一章:有理数 ★知识结构图: 正分数 负分数 正整数 负整数 ★正数和负数 概念、定义: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rational number)。 4.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 7.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将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6.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 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4.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5.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有理数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结构图

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环境有内在联系的、地理环境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五大要素,即… 太阳辐射:热量自低纬向高纬递减 三圈环流: 大气环流季风环流: 北纬30大陆东西两岸: 季风环流、局部环流 海陆差异 大陆性、海洋性气候 洋流: 影响气候的因素海拔: 阳坡: 下垫面地形坡向1 第阴坡: 三迎风坡: 章表现1.五大要素坡向2 相互作用、相互背风坡: 地地影响(以气候为例) 理理其他:地表对太阳辐射反射率 环环释放废热 境境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 的的改变下垫面性质 整整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体体 性性水文变化(流量季变、含沙量增大) 和表现2.一个要素变化,气候变化(降水减少,暴雨集中)整个 区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植被破坏地貌变化(千沟万壑)环境 域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土壤变化(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变化 差(以黄土高原为例) 异 概念: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基础因素:热量,其次水分 明显地带:低纬和高纬地带地 理地带性规律概念: 环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基础因素:水分,其次热量 境明显地带:中纬地带 的概念: 地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基础因素:热量、水分 域明显地带:低纬度高山 分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异南纬60度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海陆分布:陆地缺失)非地带性规律西欧温海气候延伸至北纬60度以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实例赤道附近非洲东部非热雨而热草(地势:东非高原水热不足) 安第斯山南段西林东漠(地形起伏:山西迎风坡而东背风坡)

语言学---第一章知识框架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1.1 Why Study Language? 1.Some myths about language 2.Some fundamental views about language 3.Some concrete demonstrations to show Linguistics’importance 1.2 What is Language? 1. Language “is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human speech, of which it is only a definite part, though certainly an essential one. It is both a social product of the faculty of speech and a collection of necessary conventions that have been adopted by a social body to permit individuals to exercise that faculty”.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16) 2.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Edward Sapir (1884-1939):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1921) 3. “A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by means of which a social group co-operates.” --Bernard Bloch (1907-1965) & George Trager (1906-1992): Outline of Linguistic Analysis (1942) 4. “A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by means of which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interact in terms of their total culture.” --George Trager: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1949) 5. “From now on I will consider language to be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Noam Chomsky (1928- ): Syntactic Structures (1957) 6. Language is “the institution whereby humans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by means of habitually used oral-auditory arbitrary symbols.” --Robert A. Hall (1911-1997): Introductory Linguistics (1964) 7.“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Ronald Wardhaugh: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1977) 8. “Language is a mean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It is instrumental in that communicating by speaking or writing is a purposeful act. —It is social and conventional in that language is a social semiotic and communication can only take place effectively if all the users share a broa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interaction including such associated factors as nonverbal cues, motivation, and socio-cultural roles. -- Our textbook (2006) 9.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完整版)计量经济学知识点(超全版)

1.经济变量:经济变量是用来描述经济因素数量水平的指标。(3分) 2.解释变量:是用来解释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即因变量)为什么变动、如何变动的变量。(2分)它对因变量的变动做出解释,表现为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中的“因”。(1分)3.被解释变量: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1分)它的变动是由解释变量做出解释的,表现为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果。(2分) 4.内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2分)表现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是模型求解的结果。(1分) 5.外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表现为非随机变量。(2分)它影响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其数值在模型求解之前就已经确定。(1分) 6.滞后变量:是滞后内生变量和滞后外生变量的合称,(1分)前期的内生变量称为滞后内生变量;(1分)前期的外生变量称为滞后外生变量。(1分) 7.前定变量:通常将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合称为前定变量,(1分)即是在模型求解以前已经确定或需要确定的变量。(2分) 8.控制变量: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人为设置的反映政策要求、决策者意愿、经济系统运行条件和状态等方面的变量,(2分)它一般属于外生变量。(1分) 9.计量经济模型:为了研究分析某个系统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采用的随机代数模型,(2分)是以数学形式对客观经济现象所作的描述和概括。(1分) 10.函数关系:如果一个变量y的取值可以通过另一个变量或另一组变量以某种形式惟一地、精确地确定,则y与这个变量或这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关系。(3分) 11.相关关系:如果一个变量y的取值受另一个变量或另一组变量的影响,但并不由它们惟一确定,则y与这个变量或这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关关系。(3分) 12.最小二乘法:用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3分) 13.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在古典假定条件下,OLS估计量是模型参数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这一结论即是高斯-马尔可夫定理。(3分) 14.总变差(总离差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观测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和。(3分) 15.回归变差(回归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的估计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和,(2分)也就是由解释变量解释的变差。(1分) 16.剩余变差(残差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差的平方和,(2分)是不能由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变差。(1分) 17.估计标准误差:在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方差的估计量的平方根。(3分) 18.样本决定系数:回归平方和在总变差中所占的比重。(3分) 19.点预测:给定自变量的某一个值时,利用样本回归方程求出相应的样本拟合值,以此作为因变量实际值和其均值的估计值。(3分) 20.拟合优度: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3分) 21.残差:样本回归方程的拟合值与观测值的误差称为回归残差。(3分) 22.显著性检验:利用样本结果,来证实一个虚拟假设的真伪的一种检验程序。(3分)23.回归变差:简称ESS,表示由回归直线(即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2分),表示x对y的线性影响(1分)。 24.剩余变差:简称RSS,是未被回归直线解释的部分(2分),是由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影响(1分)。 25.多重决定系数: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差平方和的比值(1分),

宪法学知识点

宪法学知识点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基本要求: 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制定,宪法产生的条件,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现行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修正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的功能和作用,宪法渊源,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效力。 理解: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及其在我国宪法上的具体表现。 熟悉:现行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修改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并能够结合宪法文本的相关规定分析和评价有关宪法现象、宪法事例或宪法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宪法的含义宪法的基本特征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的分类宪法的制定 第二节宪法的历史 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现行宪法的历次修改) 第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第四节宪法的基本功能 宪法的一般功能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第五节宪法的渊源与结构 宪法的渊源(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国际条约)宪法典的结构(序言正文附则) 第六节宪法规范 宪法规范的概念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根本性最高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宪法规范的分类 第七节宪法效力 宪法效力的概念宪法效力的表现宪法与条约的关系 第二章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基本要求: 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内容。 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关于基本社会制度的规定。 熟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的一般原理,并能够具体运用。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宪法学期末考试大纲及知识要点 一、名词解释 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控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柔性宪法:依据效力和修改程序的不同,可以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凡效力与一般法律相同,宪法的修改程序亦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采用单纯多数决方式),就叫做柔性宪法。英国宪法就被称为柔性宪法。英国实行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并不认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刚性宪法:凡效力高于一般法律、宪法修改须经过比一般法律更为复杂和严格的程序(特别多数决方式通过修宪提案)的宪法,就叫做刚性宪法。 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的宪法。凡是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及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以一种法典的形式公布并产生法律效力的,就是成文宪法。划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标准是看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成文宪在一国法律体系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不成文宪法:是指一国的宪法渊源不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而存在于习惯之中,或者散见于若干宪法性文件,或者判例之中。不成文宪法不是绝对没有文字,而是不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如英国宪法就是不成文宪法。 平时宪法 钦定宪法:根据制定宪法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凡由君主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就称为钦定宪法。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为钦定宪法。 协定宪法:协定宪法,凡由君主和国民议会协议而制定的宪法称为协定宪法。法国君主路易?菲利浦与国会协定而产生的1830宪法即为协定宪法。 名义宪法:只在名义上存在,但在现实中不能发生其规范性的宪法。 规范宪法:为政治权力所适应并服从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 宪法规范: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宪政: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即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德尔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发展这种民主事实。宪政是以宪法为形式、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法治为保障的现代政制。 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又称为“主权在民”原则,是指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来源于人民。 权力法定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法无授权即无权”,即据权力的性质和特征,一切权力都应当是有限的,它源于法律,受法律限制,越权无效。该原则以法治为前提。 权利推定原则:权利有所谓“剩余权利”,即法律上未规定的权利,而有未加禁止并且符合社会成员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可以推定为权利主体有权利做,即“法不禁止即为可”。允许从应有权利推定出法律权利,称之为权利推定原则。 比例原则:当国家行使公权力而与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必须审查该公权力的行使是否为宪法所规定,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是否适度、合比例。 法律保留原则: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 宪法结构:宪法文本结构指宪法文本内容的具体组织和排列形式,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形式结构指将宪法规范予以合理排列的顺序、方式,我国分章、节、条、款、项。内

微观经济学各章知识结构图教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各章知识 结构图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 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知识结构图 均衡含义 需求函数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和需求法则共同作用 供给曲线供给函数决定 供给曲线和供给法则均衡价格 变动 一般含义含义 弹性弧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的关系 需求的收入弹性 弹性概念的扩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易腐商品的售卖 价格放开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限价: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关于农产品的支持价格“谷贱伤农”

第三章效用论 知识结构图 效用论概述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概述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消费者均衡 需求曲线的推导 消费者剩余 关于偏好的假定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消费者均衡价格消费曲线 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的特殊情况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预算线的含义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预算线 预算线的变动收入消费曲线

含义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与收入效应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和风险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 第四章生产论 知识结构图 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几种具体形式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短期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1)内容;(2)成因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长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等产量曲线(1)含义;(2)形状及特征 长期生产函数含义,表达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成因 含义,方程 等成本线 特征 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生产者最优要素投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入组合均衡条件等斜线、扩展线的含义 规模报酬(1)含义;(2)类型;(3)规律

法理学知识点结构图

法理学知识点框架图 政治性 基本特征人民性 科学性 开放性 党的事业至上 本质属性人民利益至上 基本理论(“三个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法律思想 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 一、社会 主义实践基础 法治地位和作用 理念 核心内容:依法治国 本质要求:执法为民 基本内容价值追求:公平正义 重要使命:服务大局 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健全完善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法治统一、体系完备) 基本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注意重点: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 权责统一、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和职业道德水平) 严格公正司法→(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树立司法权威、发扬司法民主) 其他

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 法的概念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 可诉性) 规范作用(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 法的作用社会作用2 法的局限性3 种类:秩序自由正义 二、法的价值价值位阶原则 法的本体法的价值冲突及解决:个案平衡原则 比例原则 逻辑结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法律规则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4 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 分类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法的要素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5: 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法律原则种类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 基本权利义务与普通权利义务 分类绝对权利义务与相对权利 个人权利义务、集体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利义务 权利与义务结构上 数量上 两者的关系6产生发展上 价值上 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2法的社会作用:涉及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①三个领域即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 ②两个方向即政治职能(阶级统治的职能)和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3法的局限性的体现:①法律以社会为基础,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或改变社会;②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③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就不应涉足其间;④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 4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1)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2)并不是所有法律条文都直接规定法律规则;(3)也不是每一个条文都完整的表述一个规则或者只表述一个法律规则; 5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1)内容上,法律规则明确具体,着眼于共性;法律原则比较笼统模糊,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他们的个别性 (2)适用范围上,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广;(3)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者涵摄的方式应用于个案之中;法律原则以“全有或者全无的方式”或是以衡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的强度之中。 6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3)从产生和发展上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4)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图

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框图必修一:第一章集合 集合含义与表示 基本关系 基本运算 列举法{a,b,c,…} 描述法{x|p(x)} 图象法 包含关系 相等关系 交集:A∩B={x|x∈A且x∈B} 并集:A∪B={x|x∈A或x∈B} 补集:{|} U C A x x U x A =∈? 且 韦恩图; 数轴 子集; 真子集 函数概念 定义域 对应关系 值域 表示 解析法 图象法 列表法 性质 单调性 定义 图象特征 最值 奇偶性 定义 图象特征:对称性 映射映射的概念上升或下降 第二章函数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 数 与 指 数 函 数 指 数 根式n a 分数指数幂(0,,*,1) m n m n a a a m n N n =>∈> 无理数指数幂 运算性质 指 数 函 数 定义(0,1) x y a a a =>≠ 图象: “一撇或一捺”,过点(0,1).见教材P91 性质: 位于x轴上方,以x轴为渐近线 对 数 与 对 数 函 数 对 数 定义:x a N x a N = 若则叫以为底的对数 运算性质 对 数 函 数 定义:log(0,1) a y x a a =>≠ 图象:位于y轴右侧,以y轴为渐近线.见教材P103 性质:过点(1,0) log()log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a a a a a a n a a M N M N M M N N M n M ?=+ =- = () () r s r s r s rs r r r a a a a a ab a b + = = = 幂 函 数 定义:y xα = 具体的五 个幂函数 2 3 1 2 1 y x y x y x y x y x- = = = = = 特征:过点(1,1), 当0 α>时在(0,) +∞ 上递增;当0 α<时, 在(0,) +∞上递减。 换底公式: log log(0,1,0,1,0) log c a c b b a a c c b a =>≠>≠> 图象:P109

宪法框架图

2 2第二节宪法 1是国家根本大法(性质特征) 2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效力特征):具有母法地位;最高的行为准则。 3修改程序严格:宪法修改提议人(全国人大常会or 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比例(全国人大代表2/3)-(其他法全人大代1/2通过)1949<共同纲领>宪法性质的文件,不是临时宪法由政协制定——1954第一部宪法——7578宪法——1982现行宪法1988确立私营经济合法地位。1993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大代表任期改3-5年。1999依法治国: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农村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2004土地征用、保障人权:三个代表;土地征用给予补偿;个人财产权保护;国家尊重保障人权;人大代表任期均5年;定国歌。 1普遍性原则:年满18周岁公民(自然人、中国籍、未剥夺政治权)。[如精神病人有权选举但不能参加] 2平等性原则: 3直接间接相结合:不设区市、市辖区、县、乡、镇直接选;省、自治区、自治州、直辖市、市间接选举;全国人大由省直自人大+军队选出。 4秘密投票原则:公开选举,秘密投票。 5对民主选举保障: 国家整体和局部间关系。单一制国家,中央领导地方。 民族区域自治:低度自治。条例权、行政权 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对外事务权 1平等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立法不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年老疾病丧失劳力的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教育权、科研文艺等文化活动权。 7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检举权、获得赔偿权。 8特定人权利:妇女、儿童、老人、华侨的权益保护。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法律、国家秘密、国家安全 3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依法纳税 5其他义务: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计划生育、抚养赡养。 中央国家机关:全国人大及常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法院检察院。(政协、党机构委员会不是) 地方国家机关:地方人大及常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检察院 乡级机关:乡政府、乡人大(无常委会)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责任制原则:一切国家机关实行责任制,各级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行政机关外可以首长负责/集体负责) 3精简效力原则: 4为人民服务原则: 5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1立法权。制定、修改、监督 2组织国家机关,选举、决定、罢免最高国机领导人(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成员、中央军委成员、最高法院检察院长) 全国人大会:3 批准国家计划方案。4 监督全国人大常委。5决定国家重大事项。如批准省自直的建置 ,决定特别行政区设立及制度,决定战争和平问题。 组成:应有少数民族代表;成员不能担任一府两院(行政 审判检察机关)职务 1立法权:修改、解释、制度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 2监督权:监督工作、撤销法规命令。 3 人事权:任免国务院、军委、法院、检察院的副职/成员。 4其他权:决定特赦;决定全国、省自直进入紧急状态。条件:年满45周岁,正副任期5年,连任不过2届。国家主席:职权:对外代表国家;提名国务院总理;发布特赦戒严动员。 替补机制:主席缺位,由副主席继任。副主席缺位,由全国人大补选。正副主席缺位,由全国人大委员长代理,后全国人大补选。性质: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组成: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央行行长。 国务院:常务会议成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 任职不过2届的: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由全人大决定的: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职权:立法权、建置和区域划分权、监督权、紧急状态权(仅部分地区)中央军委会:性质: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任期5年,没有连任限制。 组成:主席、副主席、委员。主席由全人大决定,其他主席提名全人大决定。实行主席负责制,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常会负责。 性质();上下级关系(); 司法机关:法院是审判机关。监督与被监督,司法独立。法院只对本级人大及常委会负责报告工作。 检察院是监督机关。领导与被领导。检察院对上级检察院and 本级人大及常委会负责报告工作。 地方人大会: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大设到乡级,地方人常会设到县级。 地方性法规制定:省自直人大、省会市人大、较大市人大。 性质:各级人大的执行机关。 地方各级政府:职权:规章制定权。 上下级关系:双重负责制,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and 本级人大及常委会负责报告工作。 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 民族区域自机关: 自治机关:人大会、人民政府(无常委会)。 自治权:立法权、行政权。 自治领导人:人大常会:主任/副主席由当地公民担任;行政首长:一律由当地民族公民担任。宪法特征: 宪法产生发展:宪法解释:全国人大常会(主体) 宪法监督:全国人大or 全国人大常会。监督行为和规范性文件。全国人大(改变或撤销)>全人大常会(撤销)>国务院/地方的制定。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选举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基本权利:公民基本义务:国家机构概念:国家组织活动原则:国家机关体系:宪 法 概 述国家基本制度公民权利义务国家机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