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

(完整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

(完整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
(完整版)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

娄星区教研室 屈武琦

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课程标准把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生物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目标设置上,强调基础知识必须面向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能力的达成,并把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结合起来,使目标达成更具有操作性;在内容标准中,注重选择生物科学领域中和人们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基础内容;在课程结构上,高中生物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构成,结构灵活,从而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多样性的发展。

2.适当反映时代特点和生物和生物科学的进步。课程标准注重生物课程的发展性,使之既能反映生物科学经典和核心的内容,又能反映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

3.重新设定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平衡。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过程。因此课程标准特别注重生物课程学习中的实践过程,更加重视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内容标准上,针对每个具体主题都提供了2个以上的活动建议。在课程结构中,还专门把偏重于动手实验的生物技术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选修模块。

4

.重新设定课程中科学与技术的平衡。在处理生物科学和技术

的关系时,更加注重生物科学和技术的联系。在目标设定时,强调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本质,理解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还设置了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两个选修模块、有关生物技术的内容明显加强。

5.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参考案例和评价建议。鼓励教材开发者和教师在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充分考虑课程标准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课程内容的表述较为概括,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课程标准的设计生物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时,注意了普适性和低成本。为了适应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既安排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又安排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实践活动。

二、高中生物内容标准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最密切的领域,它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部分的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这一部分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

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供理科学生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选学;“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供文科学生或直接就业的学生选学;“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供理科学生特别是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选学。

三、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指导思想的比较:教学大纲反映国家对教学工作作出的规定,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要求,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则着眼于未来国民的素质,在素质教育目标下注重实现“人的发展”,由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强调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

2.课程目标的比较:课程标准是生物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在知识方面,课程标准提出模型方面的基础知识,说明开始重视数学在生物学上的运用;提出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传播。在能力方面,课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表明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情感态度方面,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概念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些变化表明,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

提,是高中教育的目标之一。

3.课程内容体系的比较:(1)必修部分。教学大纲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按生命的基本特征为线索展开;课程标准则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的基础上,突出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控”和“生物与环境”四个主题,分别放在“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调控”三个模块中,精心选择,以加强生物科学中基础和核心内容。(2)选修部分。教学大纲侧重于体现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必修课内容的延伸的提高;课程标准则侧重于关注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例如“生物技术实践”模块侧重于学生生物科学技能的发展和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侧重于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侧重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新教材解读

娄星区教研室 屈武琦

一、指导思想

为坚持教材具有资源、煤介和工具三大功能的原则,既便于教师教学,又得利于学生自学,本教材围绕“生活经验与科学理性”这一主题,力求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理念,以实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课程目标为最高宗旨,继承传统教材的精华,吸取生物科学的最新成果,选择体现科学思想、有现实意义和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生物科学规律安排、呈现学习内容,为教师科学、高效、生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创造必要条件,使学生获得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物科学素养。此外,还为有特殊生物科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途径。本教材始终坚持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交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帮助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体现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突出“绿色观念”。

20世纪以来,生物工程、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对人类生存的大环境进行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

只有绿色产业才是人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

生活质量的根本出路,这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认知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科学教育的重要特征。教材的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体会生物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生物学的价值,增进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的信心;学会运用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获得适应教学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同时,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住处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材依据生物科学自身的特点,改变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接受式的间接学习与探究式的发现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诸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到方面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3.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纠正现行课程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

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培养和弊端。教材力图完整准确地体现生物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目的。

4.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因而,教材的设计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和资源性的统一,吸取国内外生物学教材编写的先进经验,突破了我国现有的教材模式,力求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热爱科学、自主建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素养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在内容的选取上,既注重通过学生已有经验反映生物科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又注重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对知识内容的处理,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编排和设计活动,不盲目拔高,使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愉悦心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提高学习成效的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吸取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及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贴近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关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典型问题为基础,因此,教材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图表和一些学生喜爱的艺术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科学理念的问题,激

发学生的新思维。此外,注重引导学生从生物科学基本观点和科学逻辑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产生出探究生命现象的巨大兴趣和创新意识。因此,教材的呈现形式充分考虑到了生物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强调重点学习那些带有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生物学原理、知识和技能,减少记忆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以有助于学生根据统一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有益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

6、强调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客观讲述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可能产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不断提高。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整体性思维,脑科学、生物技术也将有助于改进人类的思维。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医药制造业和相关工业的生产力正在因生物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类对基因的人工改造等会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转基因生物的大量生产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

7、发挥学科优势,以科学的生理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作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当代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

心理素质在素质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中心位置,心理素质是一种核心素质。心理素质是在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与其对人自身乃至动物的生理机制的了解程度有相当的关系。因此,相关的生物学素养是一个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这也是本教材所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教材特色

1、教材在“生活经验与科学理性”这一主题下,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必修教材主线,构建了新的教材体系,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材设计围绕“生活经验与科学理性”这一主题,倡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开展课题研究和科学的理性思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地认识生命现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与人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逐步升华出科学的生活观、生命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模块分别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作为主线,统领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生命的延续与发展过程以及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生物科学与社会”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力求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

的认识,使学生建立人与生命世界、与整个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科学理念,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进而逐步确立“爱护地球,关爱其他生物,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加强“过程能力”的培养,逐步推进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

教材力图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设立了相应的情境,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以使学生经历“做科学”的过程。如教材的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而内文则把探究、实验、模拟、角色扮演、观察分析和方案设计编排在先,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积极思考,经历真正探究,从而体验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完成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落实科学方法的训练时,考虑到学生认知的过程,活动安排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培养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落实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模等科学方法的活动;在模块内,每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开给学生。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学生运用、实践假说演绎方法,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

3、注重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以及自主学习与发展迁移能力的平台,自主建构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对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体验生物学发现的乐趣,感受生物学的巨大作用。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合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如“总结交流”、“辩论会”、“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栏目,为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必要的反思和修改创设了情景,搭建了平台。

教材选取关注学生发展的跨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图片,贴近学生实际,提出许多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思考,自己探求问题的答案,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自学能力。如介绍经典遗传学的建立过程中,把孟德尔的统计数据3:1、9:3:3:1、27:9:9:9:3:3:3:1与(3:1)1、(3:1)2、(3:1)3、等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迁移到解决生物学问题中。教材还选用了大量插图,图文并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胚胎工程”、“遗传物质的发现”等章节,许多图已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代替文字说明,上升为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发挥其内在的图与文、与实物的相互迁移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识,而“回顾总结”则帮助学生梳理本章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如在“细胞的衰老”一章,以人手的胚胎发育中的变化为图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细胞正凋亡的意义;“课外阅读”安排了与该章内容相关的获2002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及其成就。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查找资料所用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指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众多的信息资料,让学生体验到互联网和公共信息资料的巨大作用。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引入科学,再回到现实生活,始终渗透STS精神。

生物学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必然成为21世纪的主导学科之一。教材具体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编排和组织内容,设计主题或专题,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

观察、调查身边的环境和事物,一步一步走近生物学;学生可以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自己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得以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会加深,从而确立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种子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其改变家乡的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此外,课外阅读、相关链接素材的选取也注意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课外阅读中的“羊膜穿刺与染色体变异”介绍了羊膜穿刺的技术步骤及在产前诊断中的作风:“绿色使者——袁隆平”介绍了袁隆平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做的贡献,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育种工作者的职业价值;相关链接中的“延缓衰老的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的平衡和调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对学生健康地生活和学习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5、教学内容富有弹性,知识、技能的掌握分出学习梯度,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了有更多生物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和资料。“相关链接”、“课外阅读”栏目提供了包括有关生物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延伸等,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生物学、研究生物学。教材中的练习题分为两类:一类是笔头作业,一类是动手作业。笔头作业栏目——巩固提高中的巩固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以熟悉与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着力点,提供练习重在加深、拓宽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动手作业栏目——课外实践,仅仅面向有条件的学校和有特殊生物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以进一步理解和研究有关知识与方法,属于高要求,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去完成它们。

6、注重挖掘、运用生活材料,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理念有机结合。

教材摆脱了传统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完全客观的描述,以与所述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为切入导语,使文字活泼、主动,富有想像力和人文品味。如“致同学们”,教材采用以古诗文引入又以诗文佳句结束的手法,将科学现象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有机融合;在“细胞衰老”一节,教材从学生家人的面貌和体态变化及一位演员一生中不同阶段的照片切入;在“生物资源及其特性”一节,教材将邮票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有机结合,生动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此外,教材采用不完全肯定的语气介绍生物学前沿的研究动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节《物理课程标准》背景 课程及课程目标 一、《物理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 1、纵观我国初中物理大纲发展历程,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逐渐向强调知识应用、突出能力培养、关注非智力因素等方向发展。 2、受传统观念束缚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忽视其他的培养目标。 3、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物理实验,能解一些物理习题,知识是学不完的,实验也是做不完的,题目更是解不完的。 4、基础物理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5、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6、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控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1、传统的培养目标过多地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导致教学方式倾向于知识的灌输。 2、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3、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必须重视通过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既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又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关,科学内容的改革应放在重要的位置。 〈四〉评价的改革

1、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在教学中具有鉴定、选拔等作用,而且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 2、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3、评价过程更加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体现出尊重与关爱,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 二、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 〈一〉课程基本概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①初中阶段的物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 ②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物理课程目标 1、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①观察能力、 ②提出问题、 ③信息收集、 ④处理能力, ⑤分析概括能力, ⑥信息交流能力的要求。 ①学生掌握物质, ②运动与相互作用, ③能量等物理知识的要求; ④渗透STS观念的要求; ⑤物理技能方面的要求; ①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求知欲、 ②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 ③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④科学态度 ⑤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⑥STS观念的渗透。 ⑦责任感与使命感。 其侧重于具体的操作。 其侧重于科学探究 能力的提高。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临高二中生物组冼琼媚515304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的过程中,感觉受益颇深。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实现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做好适应性的准备,这是摆在我们每位高中生物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思考、研究和实践。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念 首次出台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

活的联系”确立的生物课程应遵循的理念。较传统的高中生物的课程观念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强调应试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新课标,首先应深刻领会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价所在。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地生物学现

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各类学生选择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厌学为好学,除了教材内容的因素外,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

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202007170637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 2014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 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开发特色课程。 —— 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 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 到17 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 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 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 ( 学习进阶、核心概念、 STEM教育?? ) 1997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 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 一) 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 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 二)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感想

高中生物新课标解读感想 一个假期匆匆就过去了,一开学就面临着新的难题----解读新课标。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组齐心协力,对生物必修三的课标做了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感觉受益颇深。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实现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转变,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做好适应性的准备,这是摆在我们每位高中生物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思考、研究和实践。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念 首次出台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确立的生物课程应遵循的理念。较传统的高中生物的课程观念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强调应试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新课标,首先应深刻领会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和价值所在。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地生物学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2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为各类学生选择今后的学习方向和职业方向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厌学为好学,除了教材内容的因素外,教师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观察中学、听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做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对学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是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行为习惯、学习目标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最新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是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达到的,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动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 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其重视程度。但不是说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时,就要把科学探究从其他教学内容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训练,而应把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70项活动建议。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如“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韵资料”。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的,如“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此外还有要求学生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设计校园绿化方案,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

解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王国增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为此,我认真学习了课标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

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作为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 学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学生今后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便倾向于知识的灌输。由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必然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和热情,并且这将影响其终身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人们已认识到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希望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在这一变革中,不少国家皆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不仅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而且也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关。所以世界各国在进行科学教育改革时都将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世界各国的科学课程内容改革看,几乎都遵循了以下原则1。 (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因为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必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事实、假说、理论和定律等。它们是未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当今的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核能的合理利用以及纳米材料等。 (3)增加与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的渗透。例如,新型材料的利用、环保、能源、以及各种科学发现及其应用对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正向和负向的影响。 四评价的改革 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在教学中具有鉴定、选拔等作用,而且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评价的基本理念应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在评价中更加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体现出尊重与关爱,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 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的定位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自然会引起教育家、教师以及社会有关人士的兴趣,因为他们必须依据广泛的目的来详细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教育是侧重于追求知识掌握及技能的训练?还是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发展?或者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主,培养适应不同行业需要的公民?实际上应该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学习尽可能多的物理知识?是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是解 尽可能多的物理题目?尽管这些并不构成基础物理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但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却驱使教师、家长、学生等把物理教育的目的主要局限在以上三个方面,而这种偏激教学行为则受制于考上好大学,找份好职业等功利动机。这样的基础物理教育目的定位自然便带来系列弊病。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无论其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有什么差

新课程标准解读.pdf

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第二,主动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课程内容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分科优势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是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达到的,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动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 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探究”、“模拟制作”、“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等,类型多种多样。 “探究”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教材在设计这类活动时,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为学生发挥富于个性的创造力留出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加以引导。例如,“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先用一段文字作铺垫,引导学生想象在空中释放薄纸、投掷纸飞机、放飞飞机模型的情形,提出探究的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然后呈现几个学生讨论、作假设的场景,提出若干可能开阔学生思路,当然如果学生赞同教科书提供的某一种假设,也可以将其选为己用;在制定并实施计划这一环节,教材采取提示的形式,用一系列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并提供完成探究可能用到的一部分资料,以满足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学生的需要,保证探究活动能在全体学生中落实;得出探究结果后,要求学生自己做出结论,并将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互相学习、借鉴。 其他从科学探究不同侧面设计的活动,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观察与思考”侧重训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实验”侧重训练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资料分析”侧重训练分析图文资料的技能,培养分析能力;“调查”侧重训练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演示实验”侧重训练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推导出结论的技能;“模拟制作”、“模拟探究”侧重训练模拟的方法。教材的这一设计意图,正是体现了课程标准“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要求。 (2)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教学目标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2、3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2、能力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教学目标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课程标准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解读 本模块内容包括: 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5个部分。活动建议共有12个 本模块江苏教材增加了一个引导章节: “生物科学和我们”,人教版教材也增加了一个引导章节:“走近细胞” 1、“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教学建议 ?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说出细胞内水和无机盐含量、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知道脂质具有区别于糖类的特征组分,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举例说出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阐明蛋白质是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认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对其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简述科学家研究核酸化学组成的大体过程,概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2、“细胞的结构”部分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叶绿体 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 教学建议 简介虎克和列文虎克在细胞发现过程中的贡献,简述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及其基本观点。列举细胞的多样性,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阐明生物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论点,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 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描述细胞骨架的作用; 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细胞的代谢”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