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先进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中美英国航空发动机

世界先进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中美英国航空发动机

世界先进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中美英国航空发动机
世界先进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中美英国航空发动机

世界先进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

峥嵘岁月——中国航空动力行业发展六十年回顾

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航空动力行业在军用航空发动机维护修理、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自主设计和预研验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我国的航空兵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量庞大的动力系统。另外,我国航空动力行业也开始逐渐扩大研制生产民用航空发动机的行业规模,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民航也能使用上我国自主研制的民用航空发动机。在整体工业发展方面,我国航空动力行业在旧中国极其单薄的工业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套完善庞大的科研制造体系,虽然目前在少数航空强国把持的部分核心技术方面还没有取得全面突破,至今未能装备一型完全自主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型号,但是祖国的航空动力行业已经可以使中国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和法国并列于世界五个航空动力大国。在光辉成就的背后,也存在过无奈的遗憾,也纠结过唏嘘的辛酸。六十年回望,艰难险阻铸就的是不屈的意志,六十年回望,风雨交加之后阳光普照!

并不完美的黄金时代

航空动力行业的发展是与航空工业、国家长远发展规划乃至国家发展战略分不开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对于航空动力行业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自然也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我国航空动力行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走过了三个发展思路迥异、特色鲜明的成长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第一次开始走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流程的起步阶段,时间上是从1950年到1965年前后。中国航空动力行业在这十五年时间里,艰难启程,大步前进,实现了从完全依赖外援技术支持到开始自主设计研制航空发动机改型的转变。

回顾中国近代史,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耸立到现代的伟大国度,之所以被西方列强甚至日本侵略和欺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当时没有进行工业化。农业国落后的生产力也意味着低下的战斗力,虽然中国依然从近代史的荆棘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但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深深印刻在了中华民族子孙的心中。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把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作为优先发展对象来抓。航空工业以及航空动力行业,也以前苏联对我国重工业援建以及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全面振兴的发展阶段。

1950年3月,中国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筹备组成立。次年,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统一负责所有飞机的修理工作。紧接着,哈尔滨发动机修理厂、南昌飞机修理厂、沈阳飞机修理厂、沈阳发动机修理厂和株洲发动机修理厂先后成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稚嫩的志愿军航空兵在朝鲜半岛与世界第一航空强国美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大厮杀。在这种国际局势下,维修国内装备的各型号航空发动机,保证我国航空兵升空作战,就是中国航空动力行业第一个历史任务。1953年12月23日,中苏两国交换文件,苏制喷气式飞机米格-15比斯(含发动机)和教练机雅克-18(含发动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并提供成套技术资料和样机。中国航空动力行业实现了从维修向制造的转变。

在这个时期,老大哥在经济、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国内全面建设航空工业战略的内外因双重作用下,我国航空动力行业可谓是硕果累累、突破不断。1956年6月首批涡喷5发动机通过鉴定,开始投入批量生产,比原计划提前了近一年多,为国产歼-5战斗机的顺利投产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涡喷5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已从制造活塞式发动机发展到了喷气式发动机的时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批量生产喷气式发动机的国家之一,这不能不说是新中国非常值得自豪的成就。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之所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军用喷气航空发动机生产技术,并不是因为我国本身在航空发动机科研领域取得了什么关键性突破,而这与前苏联提供全面而基础的帮助分不开的。

中国制造的第一台喷气发动机喷发1A

此后,我国航空动力行业趁胜追击、乘势发展,陆续仿制并批产了数个主力军用涡喷发动机型号。1958年涡喷6发动机由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开始试制和生产,保证了歼6

和强5两个我国空军主力作战型号的战斗力生成。同年,作为轰6动力系统的涡喷8发动机开始研制并于1967年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66年12月涡喷7通过技术鉴定,开始批量生产,为歼7和歼8提供动力。涡喷7发动机对于我国航空动力行业来说尤为重要,我国通过仿制涡喷7发动机不仅仅突破了双转子航空发动机生产技术,而且我国于1965年开始进行的涡喷7甲发动机改进工程成功地实现了中国航空发动机从单纯仿制生产到自行设计改型的转变,这也标志着我国航空动力行业由维修仿制到自主研制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的圆满结束。另外,中国还参考前苏联发动机自主研制了喷发1A发动机。并且,我国还在这段时期还初尝了涡喷发动机改进涡扇发动机设计,1962年,我国提出用涡喷6发动机改型为涡扇发动机来改装轰5飞机以增加轰5的作战半径,但后来因为轰5轰炸机改进计划下马而终止。

涡扇-5发动机,可以看到发动机后特殊的后风扇结构

总的来说,这段时间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的黄金时代,但是黄金时代的夺目光辉下,暗藏着困扰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多年的隐忧。即便是国家对于航空工业的规划现阶段以批量生产为主,而且将航空工业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为时过早,但是对于航空工业,国家还是应当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从而按照规划进行科研管理。虽然早在1956年中国发动机设计室就在沈阳成立,并且在参照涡喷5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了喷发1A发动机,但是由于装机对象歼教1下马,喷发1A也没能投入生产使用。回顾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史,动力作为飞机的配套系统,随飞机下马的例子比比皆是。喷发1A、涡扇5、

涡扇6都是已经完成设计,开始试制、试车甚至升空试飞过的发动机型号,但是由于部队对飞机需求调整,这些型号都没能完成研制投入生产。没有型号研制需求,就不进行航空发动机科研研究,是导致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周期长、风险大,基础薄的重要原因。这其实是对于航空发动机这一极端复杂工业产品特性认识不够的表现。由于航空工业主要任务被设定为仿制和生产而且没有长远规划作为指导,因而国家的建设重点和资金长期优先照顾航空发动机批量厂,这就导致航空发动机设计部门被架空,预研、试制和试验领域一直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等到需要自主进行航空发动机研制的时候,这种“头小身子大”的工业结构自然无法有效应对。而且随着批量厂的发展壮大和设计部门的止步不前,我国在六十年代开始实施“厂所结合”发展策略,就是将航空发动机的设计部门和生产部门合并统一成为“具有自己设计部门的批量厂”,其本意实际上是使批量产具有自己的工艺设计和改进部门,但我国航空动力行业当时的情况远远达不到实施这一策略的水平,结果实质上造成了生产“大于”设计,生产“吞并”科研的行为。因为“厂所结合”的实施,成立飞机发动机试制机厂,也就是航空发动机预研试制部门的计划搁浅,导致此后我国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工作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影响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最大的政策性因素在这段时间也逐渐形成,那就是受国际社会核武器和导弹武器发展的影响,我国在制定新的国防科技发展规划时,确定了“生产以常规为主,科研以尖端为主”的方针。这个方针在当时急需战略武器研制的我国应该说是适当的。但航空工业却被划为并不需要进行预先研究的“非尖端”常规武器一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必然。

朱德与沈阳飞机厂干部交谈

在这十五年时间里,我国航空动力产业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工业体系,其核心就是批量生产。由于前苏联能够提供给我国全面详尽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和工艺全套资料,我国当时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组织批量生产线,大干快上增加产能即可。现代航空发动机按时间顺序从军事或市场需求开始到退役的全过程,一般分为方案探索、验证、全面发展、生产和使用五个阶段。而我国在这十五年时间里,一直在生产和使用两个阶段反复,形成了其他国家少见的“试制-技术鉴定-批量生产-使用-维修-改进”的“大生产模式”。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样的发展模式是适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我国自身发展需要的。一方面美苏英法等国家陆续研制并且试爆成功原子弹,我国面临的战争态势很可能是霸权主义国家对我国工业区和人口稠密区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主要目的就是遏制新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从而达到限制共产主义扩散的目的。因而,我国的科研工作重点逐渐向战略武器方面倾斜,对于战斗机、坦克等常规武器基本以“求数量”以应对潜在的大规模战争为主。另外一方面,新中国刚刚建立,对于整个国家的长远工业建设问题不可能已经形成成熟明晰的战略构想,此时我国尚且处于全面恢复生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奢求国家此时就将航空工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战略投资规划是非常幼稚的想法。应该说这段时间我国航空工业非常迅速的完成了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后的独立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虽然对于航空工业发展的发展政策有较大偏差,但是毕竟对于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讲,企图通过十几年的仿制生产就对航空工业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也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就连航空强国美国和老大哥前苏联也在“导弹VS飞机”的大争论中对于空军和航空工业建设也没能完全认识成熟。前苏联为了应对核战争成立的防空军长期压制空军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也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彻底解决。

力争独立的不屈时代

1950年到1965年的中国航空动力行业就像是需要前苏联老大哥搀扶的孩子,虽然发展势头格外的迅猛但是还不能独立的行走。从1966年涡喷7甲改型工程开始进行到1990年新一代核心机预研计划开始,则是中国航空动力行业追求自主,争取独立的“青春期”。之所以如此比喻,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航空动力行业开始具有独立的精神,开始摆脱外援的扶助,但是又像个倔强而不屈的青年,不可避免地走了不少弯路。不过,青涩蒙昧的青春,恰恰是走向成熟的开始。

1960年7月,国际形势突变,老大哥“翻脸”了。苏联政府单方面宣布撤回在我国工作的全部专家,中断已经签订的中苏在航空工业合作方面的合同。在航空工业工作的苏联专家于当年8月全部返苏。不过,我国与前苏联在航空方面的合作并没有因此彻底终止。1961年3月30日,以刘亚楼为团长的中国专家政府代表团,经与苏联政府谈判,签定转让米格-21飞机及其发动机和卡-13空空导弹制造技术的有关协议。经过这次波折,稚嫩的中国航空工业明白了,在国际大舞台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自主研制飞机、发动机的能力,就可能随时置身于无法保卫祖国的可怕境地。

我国的歼七仿制自前苏联的米格21前线战斗机

我国为了摆脱在航空工业领域对于外援的依赖,力争国防自主,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自主研制歼八双发大型歼击机,这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制的主力战斗机型号。1965年,为歼八飞机配套的涡喷7甲发动机正式开始研制,这是我国第一个走完了从设计、试制、零部件加工及整机地面调试、高空模拟实验到最后试飞定型的航空发动机型号,成功地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从单纯仿制生产到自行设计改型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在涡喷7甲发动机上自主应用了航空强国刚刚实用化的空心锻造涡轮叶片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发动机的循环参数,使涡喷7甲发动机相对于仿制的基本型性能有了较大提升,完全满足了歼八歼击机的性能要求。后来贵州发动机厂还研制了涡喷7乙发动机,于1978年通过鉴定试车,用于装备歼七M战斗机。我国在大型喷气航空发动机研制方

面也在这个时期有了突破。1967年1月,涡喷8发动机通过了国家的鉴定试车,保证了我国仿制苏联图16轰炸机的轰六顺利装备。但是一直到1967年,涡喷8发动机50%的材料不能自足国内,影响了我国实现国防独立自足。通过相关科研单位的努力,涡喷8发动机于1971年基本实现国产化,成功摆脱了外援。此后我国还研制了涡喷8加大推力改型发动机,装备了轰六飞机的改进型。轰六及其改型飞机至今仍在广泛使用涡喷8系列发动机,构成了中国航空兵远程打击力量的主力。

“十年动乱”的时期恰恰是国际航空工业阶段性发展的一段时间,最典型的突破就是强调跨音速拦射和近距离格斗机动性的第三代战斗机开始广泛装备使用,其使用的加力推力达到十吨的第三代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性能水平。面对差距,我国一方面开始论证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方案,也就是后来的歼十,另外一方面根据国际航空兵发展潮流自主改进歼七、歼八等国内现有型号。战斗机改型的配套动力就是涡喷13发动机,这也是中国第一款自行设计并且成功批量装备的全新型号航空发动机。涡喷13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从1978年开始,在涡喷7发动机基础上对压气机进行全面改进并且开始在发动机上大范围应用钛合金材料,各项技术措施保证了涡喷13发动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得到了全面的提高。1984年涡喷13先后完成了可靠性试车、高空台模拟试车、露天台性能试车及长期试车考核。1988年2月涡喷13发动机设计定型,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按照中国《常规武器装备研制程序》,仿制国外型号的常规武器一般通过技术鉴定确定完成设计工作,而国内自主研制的新型号一般通过设计定型来审核常规武器是否完成设计工作。涡喷13是我国航空史上第一型通过正规设计定型程序来完成设计工作的主力军用航空发动机型号,而前文所述的所有军用航空发动机都是采用的技术鉴定,也就是说都是仿制型号。因而涡喷13发动机不仅仅用实际性能保证了歼七、歼八飞机改型的顺利研制和装备,也是我国航空动力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里程碑。

中国第一款自行设计并且成功批量装备的全新型号航空发动机涡喷13发动机我国航空动力行业进入争取独立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后,基本上所有主力军用喷气发动机都摆脱了国外现成型号的单纯仿制,唯一一个例外就是涡扇9发动机。涡扇9是我国70年代中期根据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购买的“斯贝”MK202型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生产的一种中等推力双转子混合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发动机相对于涡喷发动机的两个优势,一个是推力大,一个是耗油率低。我国为了构建攻防兼备的航空兵体系、增加战术航空兵打击能力,开始研制歼轰7飞机用于对海对地远程精确打击,而当时我国的航空发动机研制一直在涡喷领域徘徊,以涡扇5、涡扇6为代表的国产涡扇发动机型号一直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为了保证歼轰7飞机的航程只能选用从国外引进的涡扇发动机型号。由于在仿制期间经历了国民经济调整,仿制工作中断了较长时间,涡扇9发动机一直到2003年才通过技术鉴定。涡扇9相当于涡喷发动机二分之一左右的耗油率换来了歼轰7飞机超过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具有相当高的战术价值。同时,第一次系统接触西方先进涡扇发动机的我国借助斯贝仿制计划掌握了大量国内以往没

有接触过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掌握了金属喷漆、真空热处理等12项世界先进水平技术和46项国内先进工艺技术,使得国内航空动力行业冶金、材料、化工、机械等方面技术水平相应提高。

王震参观涡扇9发动机,该机是“斯贝”MK202型发动机的仿制型号

也许,涡扇6发动机没有下马,我国航空兵就能提前相当长时间进入涡扇时代。我国在航空动力行业第一个发展阶段末的1964年,开始自行研制一款大推力双转子混合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用于配套歼九、强六和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当时进行研制工作或者打算开始研制的飞机型号。但是由于空军装备计划调整,1983年7月,涡扇6随歼九、强六等装机平台的下马而终止研制。涡扇6下马时,已经完成了运转试车、性能调试、持久试车、高空台及飞行台试验、国家定型试验调试,发动机地面台架加力推力达到了123.5千牛并且实现了高转速长时间稳定运转。涡扇6二十年研制总费用约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在研制工作需要高强度投资时,有两年每年仅仅拨款200万元。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前辈在著作中对于这种情况提到:“以这样一点经费和投资强度来研制这样大型的航空发动机,现在看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难以理解”。而同时期,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仿制涡扇9工程,却获得国家拨款13亿元。这就涉及到了我国航空工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引进仿制发动机国家有钱,自行研制发动机国家却无钱”的思维模式。由于中国航空动力行业长期进行前苏联航空发动机的仿制生产工作,对于仿制工作的流程比较理解,却对于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认识比较模糊。加之对于国外型号的仿制过程一向比较顺利,就造成了航空发动机技术是不难突破的错觉,也导致了认为航空发动机研制不需要长时间、大投入的认识偏差。而且自主研制的发动机型号出现问题或者时间上的拖延时,由于长期仿制工作带来的习惯和不自信,用户或者管理单位往往更倾向于引进现成的国外发动机进行仿制。

我国研制的歼十三歼击机,原定采用涡扇6发动机,后来下马。

在试车台上的涡扇6发动机,在航空报国贡献奖颁奖典礼上,太行发动机的总师张恩和面对全场观众表达了自己最遗憾的事情——就是自己参与研制的涡扇6发动机没能配装飞机。

正视问题、冲破桎梏

在我国航空动力行业发展的第二阶段,由维修仿制向自主研制的转型凸显了众多认识、决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正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冲破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桎梏的唯一办法。

1961年6月30日成立的原属于国防科工委领导的中国航空研究院一直以来负责航空科研的管理工作。但是在“十年动乱”时期,航空工业部院合并,实质上导致航空工业失去了一个统一的科研管理机构,在国家对航空工业没有长远规划的情况下,航空工业自己进行科研长远规划的专业性科研机构也被合并。中国航空与中国航天在科研管理体制上最大的结构性区别就是目前没有实质的研究院级别的科研管理机构。而航天科技集团在集团公司下一级,研究所和批量厂的上一级,还设置了统领一个科研领域研制生产工作的研究院,比如航天五院就是负责卫星相关领域的研究院,旗下包括总体设计的研究所以及各类分系统设计研究所和生产单位。这样的科研体制设置可以确保航天行业内对自身科研能有一个自己的长远规划,并且可以统筹分配科研资金,一定程度避免了产业结构失调。而航空工业方面,在研究所的上一级就直接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在负责整个行业运营的同时很难系统性对科研工作进行周密的管理调配。后来中航集团公司又增设发动机事业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当时没有一个发动机科研工作的管理单位对发动机研制进行管理和规划,这也是导致一旦装机对象下马,发动机计划随飞机终止而不进行继续研究的重要原因。

原定使用涡扇6发动机的歼九歼击机

在涡扇6研制的年代,空军是航空工业的实际领导者,尤其是在1969年航空研究院移交空军领导以后。空军作为用户,不可能对于航空工业内部进行的科研工作进行规划,迫于军事压力也没有耐心投资基础科研项目,受“左”的思潮影响,空军对于航空工业常常提出较高的研制指标。涡扇6就是典型的“受害者”之一,为了满足空军对于歼九飞机双2.5性能要求,即升限2.5万米,速度2.5马赫,涡扇6被迫过多采用我国尚未完全掌握的先进技术,导致研制过程异常艰难。而在涡扇6已经完成试制、试车,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性能水准的时候,空军又追加性能指标,要求研制涡扇6改,将发动机的加力推力增加到138.2千牛。而美国在70年代研制的第三代大推力先进涡扇发动机F100-PW-100的加力推力也不过是100千牛左右,目前我国航空兵大量装备的俄罗斯三代大推力发动机AL-31F的加力推力也只有122.5千牛。不能不说当时空军提出的研制指标是超前于我国航空动力行业承受能力的,把航空发动机研制交给负责训练作战的军队管理而不是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管理显然是不符合科研客观规律的。在这个时期,中国航空动力发展史用事实证明:认识的偏差是最大的偏差,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管理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涡扇6的下马严重打击了研制单位606所的科研队伍,并且导致606无型号研制情况的出现。为了团结队伍,保持科研能力,1984年,也正是涡扇6下马的那一年,上级向606所下达了研制新型号验证机的命令。新验证机综合涡喷13、涡扇9和涡扇6等发动机的技术特点,后来发展成为涡喷14发动机。涡喷14发动机是双转子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采用了带气动掺混喷嘴的环形燃烧室、复合气冷定向凝固无余量精铸涡轮叶片和数字式防喘控制系统等多种先进技术。涡喷14发动机与2002年设计定型的时候,作为一型在二十一世纪初定型的涡喷发动机基本没有突出的性能价值可言,其意义在于第一次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应用并完全贯彻了全新的国军标GJB241-87“航空涡轮喷气和涡轮风扇发动机通用规范”。

606所在涡扇6之后研制的涡喷14“昆仑”涡喷发动机

涡喷14虽然经过验证机的预先研究阶段,但是这个整体方案选择趋向低风险、投资小、周期短的发动机型号研制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原型机在调试中出现的高低压压气机之间的匹配问题、发动机加速性不符合规定、高压压气机一级转子叶片两次发生折断等故障,都是应当在验证机调试中发现并且解决的问题。吴大观前辈对该型号研制总结的根本问题是涡喷14发动机借鉴测绘仿制和引进仿制发动机技术时,没有彻底吸收国外发动机部件和整机的设计技术,没有摸清国外机种的性能和结构强度。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我国将引进的斯贝MK202发动机改进为舰载燃气轮机的过程中。由于对于英国发动机技术尚未消化吸收吃透设计技术,斯贝改进的燃气轮机在调试过程中发生了涡轮叶片折断事故,导致间隔一年多的时间才恢复性能试验机的台架试车,最终整个项目比海军的要求晚三年才完成,而且未能达到海军要求的性能。至今该燃气轮机型号未被海军采用。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英国发动机没有经过试验验证,单凭一般的性能计算就进行研制工作。而且在改进过程中,由于经费问题不得不违背既定科研流程,本应先进行部件实验再进行整机试验,结果由于经费问题,部件实验不得不推迟到整机试验之后,甚至有些必须进行的试验被取消了。这一方面体现了长期从事仿制生产工作的航空动力行业还不适应严格遵守科研流程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技术验证和测试试验的研制工作。另外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对于航空工业重视不够、投资不够导致航空工业无法按照正常流程完成项目研制的困境。吴大观前辈曾经感叹道:“50年来,尚未见到国家长期稳定的航空工业发展规划,就是航空工业多次的科研发展五年计划,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也是缺乏力度的,从而使航空科研计划和任务不能如期实现”。

我国中推核心机的预研对象美国F404-GE-100发动机

在中国航空动力行业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航空动力开始走向独立自主,开始实现由仿制生产向自主研制的蜕变。在困苦中,在勃发中,在失落中,在喜悦中,中国航空人体会着蜕变的百味杂陈,张开不屈的双翼。1978年,我国召开航空科技大会,第一次将航空发动机预研工作提到了重要位置。1980年,我国航空动力行业第一次实施按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大型预先研究项目,对推比8一级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进行系统预研。该计划一直持续了十五年时间,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核心机研制跨上了高水平台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突破。1983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委托航空工业部门科研单位研究编写了“航空发动机研究发展管理规定”。1987年,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组织专家编写了“2000年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三分册,2000年中国航空动力”。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在航空动力领域认识的偏差,吸收了国外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经验,对我国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提出了战略决策性的意见。同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涡扇10正式立项,意味着中国将走入高性能涡扇发动机时代。

阳光普照的伟大时代

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到仿制、从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在测绘仿制中徘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跟不上祖国飞机的发展,没有完全满足空、海军装备发展的需要。其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长远发展规划,

没有形成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局面,其他问题全部是由这个问题长期存在而产生的。不过,阳光总在风雨后,国家尤其是一个复杂精密工业的发展总要遵循客观规律。没有我国在航天工业上的长期投入,就没有今天我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可能,也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和和平环境;没有国民经济调整,就没有我们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航空工业建设和航空动力工业也不会拥有今天这么丰富的物质基础。

实际上一直到中国制定的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航空工业仍然被排斥在国家重点发展的工业领域之外,航空工业没有列入高技术发展领域,也就是说在国家战略层面依然不承认航空技术是高科技。后来大批院士和科研专家联名向中央、国务院写信,呼吁将航空工业列入高科技产业,并建议将此内容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征求意见稿)》。通过他们的努力并且随着我国对于航空工业发展认识的逐渐加深,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一次把航空列入高技术行列。至此,中国航空工业游离于高技术研究和发展领域长达五十年的现状才彻底改变,航空在我国应有的高技术地位也得到了确立。1990年以新一代核心机预研计划为代表的,中国航空发动机构建核心机型谱体系的整体发展思路的逐渐形成,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科研体系终于步入成熟。中国航空动力行业终于振翅奋起,翱翔在阳光普照的伟大时代。

从1950年到2005年共五十五年,在这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航空动力行业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给祖国研制出一型走完设计全过程并且实际装备部队的航空发动

机型号。2005年12月28日,涡扇10发动机通过设计定型审查,可谓是泪流满襟、动力梦圆!涡扇10发动机我国第一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结束了国产先进涡扇型发动机的空白,打破了由国外产品垄断我军第三代歼击机用发动机的不利局面!

中国自行研制的太行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结束了中国先进涡扇发动机零的历史。

美国发动的以海湾战争为代表的多次局部战争,用事实证明了现代航空兵具有独立的战役战术打击能力,是赢得当前以及未来战争的关键。而现代航空兵的关键平台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陆续装备的第三代战斗机,我国为了追赶世界航空强国的科研和装备步伐,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开始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歼十。1987年,用于歼十配套的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涡扇10开始研制,中国开始在世界航空强国俱乐部中争取自己的位置。现在成功研制出核武器、运载火箭甚至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已经不少,但是能够自主研制喷气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能够研制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国家,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不仅仅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空动力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更是具有极高战略价值的重大突破。涡扇10意味着我国能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动力领域实现独立自主,能够实现我国在双发重型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单发中型战斗机及其改型上的动力完全立足国内,而此前类似的航空发动机型号我国必须进口俄罗斯的AL-31F/FN发动机。而以涡扇10核心机为基础改进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舰用燃气轮机可用于为我国大型运输机、客机以及军舰提供动力。

我国歼十战斗机装备的AL-31FN发动机,太行可以将这些进口发动机全部替换下来。

美国在第三代航空发动机核心机取得突破后的发动机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吸收

和借鉴。美国通用电气研制的GE9核心机衍生出的F101大涵道比军用加力涡扇发动机用于B1B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将GE9的换算流量进一步减小发展出了GE15核心机。GE15核心机衍生出的涡喷型号YJ101参与竞争F-15和轻型战斗机计划(F-16研制计划)但是输给了普惠的F100发动机。后来竞争YF-17也就是今天的F/A-18舰载机项目时,GE 将YJ101的低压压气机放大成为风扇研制出了F404中推涡扇发动机。而将F404的风扇放大并于F101的小涵道比型号结合,就是F-15和F-16的著名动力F110。在GE9核心机基础上衍生的舰用燃气轮机LM2500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舰用燃气轮机,装备了美国阿里伯克级等多个国家的军舰。而通用电气与法国斯奈克玛公司联合研制的CMF56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也是以GE9核心机为基础的,CMF56发动机装备了空客A320等多种民航发动机,也是第三带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典型代表。这就是说,GE9一个核心机解决了F15,F16,F18这些世界知名战斗机、以阿里伯克级驱逐舰为代表的各类舰艇乃至民航客机所有动力问题,这不得不说是核心机预研的巨大效益。可以说,一型核心机的研制成功,意味着整个国家从天空到海洋的全面突破。美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开始核心机预研计划,而我国晚了大概30年。

美国在GE9核心机基础上研制的LM2500燃气轮机,太行发动机也可以改进出类似的舰用燃机。

在总结经验和正视差距的基础上,我国开始了APTD航空推进技术验证计划。APTD 计划是航空推进技术验证计划的简称,该计划是以提升航空发动机设计能力为宗旨,以技术验证为核心,以打基础、建体系为主线的一个航空发动机验证计划。在APTD计划的指引下,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全面进行预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最核心的成果就是

构建了“系列核心机及派生发展”体系,该体系由五个核心机构成,其派生发展的发动机推力可以覆盖200-20000千牛范围,基本满足我国军民用飞机发展对动力的需求。

潜龙困渊图自强,半百无心剑难扬。中国航空动力行业六十年发展历程很长,多少航空人的理想在历史长河中升腾;六十年也很短,因为历史仅仅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航空强国,动力先行,预研先行,中国必将乘着航空之翼实现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的伟大构想。

美利坚---大国地位的动力基石

C-5“银河”运输机、“阿利·伯克”级驱逐舰、UH-1“休伊”直升机和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一定要找,那么请记住,它们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便是,都有一颗“飞翔的心”。“阿利·伯克”使用的通用电气LM2500船用燃气轮机,先祖便是“银河”的TF39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而驱动“艾布拉姆斯”的霍尼韦尔AGT1500燃气轮机,其原型则是“休伊”的涡轴发动机T-53。这样的例子在航空强国不胜枚举。如果调查一下美国军用航空喷气技术在民航、车辆以及船舶制造等诸多领域的扩散效应,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进喷气发动机技术是构成美国航空技术优势乃至其大国地位的一块重要的基石。

这块基石是怎样修筑起来的?美国的航空喷气推进技术是怎样走到的今天?期间又有哪些值得总结和注意的经验?希望本文能够找到一些线索。

很难想象,没有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美国空军会是怎样的面貌。图为美军C-17“环球霸王”机群,该机使用的普惠F117-PW-100是普惠PW2000的军用型,PW2000最初是为波音757设计的,和罗罗RB211是竞争对手。

美利坚的喷气曙光

喷气推进技术第一缕曙光初露的时候,美国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但也并非没有任何行动,通用电气、普惠、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公司等公司都进行过相关研究,但面对二战的紧张军需生产现状,美国政府甚至强制要求各军工企业放缓喷气推进研究,全力生产现有军备。即便如此,美国军方仍然有人在密切关注航空喷气发动机,这就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1941年初,阿诺德和部分通用电气公司负责人获悉英国正在从事喷气推进研究,而且已经开发出了惠特尔发动机,于是通过美国政府斡旋,最终从英国获得了惠特尔的技术成果,并交由通用电气涡轮增压器分部制造,以协助美国尽快开发喷气式战斗机。与此同时,贝尔飞机公司接到政府订单,要求与通用电气制造的惠特尔发动机(GE 1-A)相匹配的喷气式飞机,即后来的XP-59。在喷气发动机研发中,包括通用电气、普惠、威斯汀豪斯、洛克希德、诺斯罗普等许多美国公司都获得过政府的经费支持。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被寄予厚望的XP-59在测试中和英国“流星”一样,性能平平,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当时的惠特尔发动机离心压气机存在不少问题。

1942年10月首飞的XP-59使用两台GE 1-A,单台推力1250磅,后来的改进型使用了推力1600磅的GE 1-16,但其推力仍然无法让喷气式飞机全面超越当时顶尖的活塞

式飞机。凭借和英国的盟友关系,美国很快又拿到了英国德·哈维兰公司推力2700磅的“妖精”(Goblin)轴流式涡喷发动机,依靠这种动力系统,洛克希德公司开发出XP-80“流星”。试飞中XP-80最大平飞时速突破了800千米,算是为喷气动力争回了些面子。美国原本指定由艾利斯-查尔莫斯公司许可制造“妖精”,并定名为J36,但由于仿制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而一再拖延,军方遂转而寻求替代品。通用电气抓住机会着手改进,在原有GE 1-A基础上发展出I-14、I-16(J31)和I-18,推力分别达到1400磅、1600磅和1800磅,到后来的I-40(J33),推力已经提升到4000磅。为了使用J33,XP-80的机体进行了重新设计,改进后的原型机直到1944年夏方才首飞。装备J33的P-80(后改称F-80)是非常成功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但该机服役太晚,没能赶上二战的尾巴。

通用电气J31(I-16)离心式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仍然采用英国惠特尔W1的基本设计,推力1650磅(7.5千牛),曾做为P-59的动力,推重比还不到2。

大三_英国文学史(绝对标准中文版)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

航空发动机发展史

航空发动机发展史 摘要:航空发动机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首次动力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个时期,活塞式发动机统治了40年左右。第二个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60多年来,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开创了喷气时代。 关键词:活塞式喷气式 航空发动机诞生一百多年来,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 前40年(1903~1945),为活塞式发动机的统治时期。 后60年(1939~至今),为喷气式发动机时代。在此期间,航空上广泛应用的是燃气涡轮发动机,先后发展了直接产生推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亦派生发展了输出轴功率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轴发动机。 一、活塞式发动机统治时期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也曾作过各种尝试,但是多半因为动力源问题未获得解决而归于失败。最初曾有人把专门设计的蒸汽机装到飞机上去试,但因为发动机太重,都没有成功。到19世纪末,在内燃机开始用于汽车的同时,人们即联想到把内燃机用到飞机上去作为飞机飞行的动力源,并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1903年,莱特兄弟把一台4缸、水平直列式水冷发动机改装之后,成功地用到他们的"飞行者一号"飞机上进行飞行试验。这台发动机只发出8.95 kW的功率,重量却有81 kg,功重比为0.11kW/daN。发动机通过两根自行车上那样的链条,带动两个直径为2.6m的木制螺旋桨。首次飞行的留空时间只有12s,飞行距离为36.6m。但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作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成功飞行。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活塞式发动机不断改进完善,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达到其技术的顶峰。发动机功率从近10kW提高到2500kW 左右,功率重量比(发动机功率与发动机质量的重力之比,简称功重比,计量单位是kW/daN)从0.11kW/daN提高到1.5kW/daN,飞行高度达15000m,飞行速度从16km/h提高到近800km/h,接近了螺旋桨飞机的速度极限。 20世纪30~40年代是活塞式发动机的全盛时期。活塞式发动机加上螺旋桨,

航空公司标志及缩写大全

航空公司标志及缩写大全 中国国际航 司 中国东方航 空公司 中国北方航 空公司 飞茏航空公 司 申国海洋直 升机专业公 海南航空股 份有限公司 江南通用航 空公司 中国联合航 空公司 牡丹江通用 航空公司 取阳航空公 司 四弭航空公 司 中国通用航 空公司 武汉航空公 司 迫门航空有 限公司 中国西北航 空公司 巾国西南航中国新华航 空公司空公司 中国新疆航 空公司 浙江航空公 司 中国云南航 空公司

一、中国国际航空 代码:CA ,数字代码:999 。 标志含义:以凤作为航徽。凤是一只美丽吉祥的神鸟,经此作为航徽,是希望这神圣的生灵及其有关它的美丽的传说给天下带来安宁,带给朋友们吉祥和幸福,带来幸运和欢欣。 二、中国东方航空 代码:MU,数字代码:781。 标志含义:公司航徽基本构图为圆形,取红蓝白三色。红、蓝半圆与燕子组合, 表现东航企业形象。红色半圆象征朝阳,代表热情活力,表现公司蒸蒸日上;蓝色半圆象征大海,寓意东航航线遍及五洲四海,东航人的博大胸襟。银燕象征翱翔天际的飞机,燕子翅膀线条与水平线勾勒出东航英文缩写“CE。 三、中国南方航空 代码:CZ数字代码:784。标志含义:航安徽标志由一朵抽象化的大红色木棉花衬托在宝蓝色的飞机垂直尾翼图案上组成,航安徽色彩鲜艳,丰满大方。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木棉象征高尚的人格,人们赞美它、热爱它,广州市民把它推举为自己的市花,视为图腾。 四、深圳航空 代码:ZH,数字代码:479。 标志含义:标志以中华传统的红、黄为色调,以象形文字一一战国时期大篆体“朋” 为设计原形,寓意深航立志成为“民族之鹏”。 五、海南航空 代码:HU,数字代码:880。 标志含义:标志图形的弧线、隐含回护相生的木极图形。标志中向空中飞展的翅膀取庄子《逍遥游》之意喻为鲲鹏。标志下方设计含云纹和水浪纹。 六、上海航空 代码:FM数字代码:774。 标志含义:象征吉祥、如意,展翅飞翔的白鹤,带领全体民航人不断前进。展翅飞翔的白鹤,象征吉祥、如意,展翅飞翔。并将公司全称的英文缩写“SAL'组 合进图案,鹤翅和颀长的鹤颈连成柔和曲线代表“ S”,鹤头代表“ A”,鹤翅和和鹤尾相连代表“ L”。标志外形呈“上”字,主体色彩为大红底、白色鹤,简洁生动、视觉冲击力强,富有民族特色,易于记忆和辨别。 七、厦门航空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 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 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 论的问题。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 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 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无论是

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 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以进化 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 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 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最后一节针对英国文 学史书写中的史观问题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指导的文学史书写问题。第三章首先从文学史的书写体例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分期 和撰写体例问题,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找出异同并阐明了 原因。在分期上,国人倾向于大杂烩式的分期模式,即政治朝代+世纪+文艺思潮等混合体模式。在撰写体例上,受传统史书书写的影响,作家纪传体模式盛行,其次便是分类合编体。而评论体和辞典体则凤毛麟角,应用极少。第二节针对国内分期问题提出了以文学思潮、文学传 播方式为依据的分期模式,针对撰写体例问题提出了以编年体、故事 体为模式的撰写方式。第四章从文学史经典建构的角度讨论了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演变过程和中国文学传统对经典建构的影响 问题。发现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是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是历史、 现实、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经典的选择、经典作家的 评价和经典作品的阐释上都有异于英国本土的文学史。第五章选取了中国不同时期四个比较独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以 上问题,以期从中窥见出百年来英国文学史在中国(大陆)书写历程和

世界航空发动机发展史

世界航空发动机发展史 摘要:航空发动机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首次动力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个时期,活塞式发动机统治了40年左右。第二个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60多年来,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开创了喷气时代。 关键词:活塞式喷气式 航空发动机诞生一百多年来,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 前40年(1903~1945),为活塞式发动机的统治时期。 后60年(1939~至今),为喷气式发动机时代。在此期间,航空上广泛应用的是燃气涡轮发动机,先后发展了直接产生推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亦派生发展了输出轴功率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轴发动机。 一、活塞式发动机统治时期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也曾作过各种尝试,但是多半因为动力源问题未获得解决而归于失败。最初曾有人把专门设计的蒸汽机装到飞机上去试,但因为发动机太重,都没有成功。到19世纪末,在内燃机开始用于汽车的同时,人们即联想到把内燃机用到飞机上去作为飞机飞行的动力源,并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1903年,莱特兄弟把一台4缸、水平直列式水冷发动机改装之后,成功地用到他们的"飞行者一号"飞机上进行飞行试验。这台发动机只发出8.95 kW的功率,重量却有81 kg,功重比为0.11kW/daN。发动机通过两根自行车上那样的链条,带动两个直径为2.6m的木制螺旋桨。首次飞行的留空时间只有12s,飞行距离为36.6m。但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作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成功飞行。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活塞式发动机不断改进完善,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达到其技术的顶峰。发动机功率从近10kW提高到2500kW 左右,功率重量比(发动机功率与发动机质量的重力之比,简称功重比,计量单位是kW/daN)从0.11kW/daN提高到1.5kW/daN,飞行高度达15000m,飞行速

各大航空公司标志

一、中国国际航空代码:CA ,数字代码:999 。标志含义:以凤作为航徽。凤是一只美丽吉祥的神鸟,经此作为航徽,是希望这神圣的生灵及其有关它的美丽的传说给天下带来安宁,带给朋友们吉祥和幸福,带来幸运和欢欣。 二、中国东方航空代码:MU ,数字代码:781 。标志含义:公司航徽基本构图为圆形,取红蓝白三色。红、蓝半圆与燕子组合,表现东航企业形象。红色半圆象征朝阳,代表热情活力,表现公司蒸蒸日上;蓝色半圆象征大海,寓意东航航线遍及五洲四海,东航人的博大胸襟。银燕象征翱翔天际的飞机,燕子翅膀线条与水平线勾勒出东航英文缩写“CE”。 三、中国南方航空代码:CZ,数字代码:784。标志含义:航安徽标志由一朵抽象化的大红色木棉花衬托在宝蓝色的飞机垂直尾翼图案上组成,航安徽色彩鲜艳,丰满大方。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木棉象征高尚的人格,人们赞美它、热爱它,广

州市民把它推举为自己的市花,视为图腾。 四、深圳航空 代码:ZH,数字代码:479。标志含义:标志以中华传统的红、黄为 色调,以象形文字——战国时期大篆体“朋”为设计 原形,寓意深航立志成为“民族之鹏”。 五、海南航空代码: HU,数字代码:880。标志含义:标志图形的弧线、隐含回护相生的木极图形。标志中向空中飞展的翅膀取庄子《逍遥游》之意喻为鲲鹏。标志下方设计含云纹和水浪纹。 六、上海航空代码:FM,数字代码:774。标志含义:象征吉祥、如意,展翅飞翔的白鹤,带领全体民航人不断前进。展翅飞翔

的白鹤,象征吉祥、如意,展翅飞翔。并将公司全称的英文缩写“SAL”组合进图案,鹤翅和颀长的鹤颈连成柔和曲线代表“S”,鹤头代表“A”,鹤翅和和鹤尾相连代表“L”。标志外形呈“上”字,主体色彩为大红底、白色鹤,简洁生动、视觉冲击力强,富有民族特色,易于记忆和辨别。 七、厦门航空代码:MF,数字代码:731。标志含义:昂首矫健的白鹭在蓝天振翅高飞,展示了厦航“团结拼搏、开拓奋飞”的企业精神,象征吉祥、幸福永伴宾客。不仅如此,它还寓示着厦航是从鹭岛腾空而起的白鹭,厦航将永远地扎根于厦门,服务于厦门乃至福建的建设和发展。 八、山东航空代码:SC,数字代码:324。标志含义:三个S形曲线代表擅长飞翔纪律严明的飞雁,同时它可成为团结一致的象征。 九、四川航空代码:3U,数字代码:876。标志含义:一只海燕在大海上高傲地飞翔,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编号:01015065, 01015096 (翻译方向); 02015055,02015106 (教育方向) 2.层次与学制:本科, 四年制 3.总学时:68 4.学期与周学时:第五,六学期;周学时: 2 5.学分:2 6.执笔人:夏丹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英语(翻译,教育方向)专业必修课。 该门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旨在使学生从英国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掌握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同时帮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部分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导读,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课程的要求: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如下能力: ①对于英国文学史有整体性的把握; ②掌握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独立完成千字左右的文学作品评析的英文论文; ④掌握文学概念和相关文学流派的专业知识。 2.质量标准:在第五学期完成英国文学史中从中古时期到启蒙时期的文学流派及相关作家,完成两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第六学期完成从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主义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并整体把握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脉络,完成三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同时检验学生是否了解、认识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够用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五学期: 第一章序言 (2 学时) 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主要流派具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第二章中古世纪时期(2学时) 使学生掌握英国文学的起源及其形式和主要代表作品 第三章杰弗里?乔叟 (2学时)

航空发动机发展史

航空发动机发展史 航空发动机诞生一百多年来,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前40年(1903~1945),为活塞式发动机的统治时期;后60年(1939~至今),为喷气式发动机时代。在此期间,航空上广泛应用的是燃气涡轮发动机,先后发展了直接产生推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亦派生发展了输出轴功率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轴发动机。 一、活塞式发动机统治时期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也曾作过各种尝试,但是多半因为动力源问题未获得解决而归于失败。最初曾有人把专门设计的蒸汽机装到飞机上去试,但因为发动机太重,都没有成功。到19世纪末,在内燃机开始用于汽车的同时,人们即联想到把内燃机用到飞机上去作为飞机飞行的动力源,并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1903年,莱特兄弟把一台4缸、水平直列式水冷发动机改装之后,成功地用到他们的"飞行者一号"飞机上进行飞行试验。这台发动机只发出8.95 kW的功率,重量却有81 kg,功重比为0.11kW/daN。发动机通过两根自行车上那样的链条,带动两个直径为2.6m的木制螺旋桨。首次飞行的留空时间只有12s,飞行距离为36.6m。但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作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成功飞行。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活塞式发动机不断改进完善,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达到其技术的顶峰。发动机功率从近10kW提高到2500kW 左右,功率重量比(发动机功率与发动机质量的重力之比,简称功重比,计量单位是kW/daN)从0.11kW/daN提高到1.5kW/daN,飞行高度达15000m,飞行速度从16km/h提高到近800km/h,接近了螺旋桨飞机的速度极限。 20世纪30~40年代是活塞式发动机的全盛时期。活塞式发动机加上螺旋桨,构成了所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和侦察机的动力装置;活塞式发动机加上旋翼,构成所有直升机的动力装置。著名的活塞式发动机有: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简称普·惠公司)的“黄蜂”系列星形气冷发动机,气缸7~28个,功率970~2500kW,广泛用于各种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 带螺旋桨的活塞式发动机的最大缺点是飞行速度受到限制(800km/h以下)。

中国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标志与寓意--2012.3.23

中国各中国各主流主流主流航空公司的标志航空公司的标志航空公司的标志及寓意及寓意 ----------2012.3.23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国航的企业标识由一只艺术化的凤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及英文“AIR CHINA”构成。国航标志是凤凰,同时又是英文“VIP”(尊贵客人)的艺术变形,颜色为中国传统的大红,具有吉祥、圆满、祥和、幸福的寓意,寄寓着国航人服务社会的真挚情怀和对安全事业的永恒追求。国航远景和定位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航空公司”,其内涵是实现“竞争实力世界前列、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客户体验美好独特、相关利益稳步提升”的四大战略目标;企业精神强调“爱心服务世界、创新导航未来”,企业使命是“满足顾客需求,创造共有价值”;企业价值观是“服务至高境界、公众普遍认同”;服务理念是“放心、顺心、舒心、动心”。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的班机以天蓝色垂直尾翼镶抽象化的红色木棉花为公司标志, 红棉花从1982年开始一直是广州市的市花,代表热情好客。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的航徽基本构图为圆形,取红蓝白三色,以寓意太阳、大海的上下半圆与燕子组合,表现东航企业形象。红色半圆,象征喷薄而出的朝阳,代表了热情、活力,且日出东方,与东方航空名称吻合;蓝色半圆,象征宽广浩瀚的大海,寓意着东航航线遍及五湖四海;轻盈灵动的银燕,象征翱翔天际的飞机,燕子也被视为东方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东方温情。燕子尾部的线条勾勒出东航英文名字“CHINA EASTERN” 的CE两字。 海南航空 海航企业原标志以“生生不息”为理念创意。以“无限空间”为理念定位。标志构图中注目之处是一核心球体,以极具动感和极富张力的曲线蕴含,回护相生的太极图,诠释海航事业倚“生生不息”之理展“无限空间”之志的立身之本。标志中以静蓝色表征沉稳与智慧, 以暖黄色表征希冀与亲和。 新LOGO 海南航空启用新的企业标志,顶端是日月宝珠,环形构图从东方文化传说中的大鹏金翅鸟幻化而成,图形底部是浪花的写意表达。企业标志的色调,选定庄严的红色和暖人的黄色。红色是生命之色,是朝阳之色,是蓬勃生机之色,是永恒之色。黄色是中华大地本色,是中华远祖黄帝本色,是生生不息的本源之色。 企业标志图形按对称设计。此对称图形喷 涂在飞机尾翼两侧上

发动机发展史

发动机发展史 【摘要】:发动机(Engine),又称为引擎,是一种能够把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更有用的能的机器,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把电能转化为机器能的称谓电动机)有时它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比如汽油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发动机最早诞生在英国,所以,发动机的概念也源于英语,它的本义是指那种“产生动力的机械装置”。汽车自诞生以来,作为最核心的“心脏”--发动机也在不断的进步,下面就带大家来回顾一下发动机的历史,“知史明鉴”,或许更能理解这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Engine, also known as the engine, is a kind of to tell a forms of energy into another more useful to machine, usually the chemical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the energy into machine can appellations motor) sometimes it applies both to power generator, can also refer to include power device of the whole machine, such as gasoline engine,aeroengine. Engine earliest was born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refore, engine concept also come from English,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that "the mechanical device" producing power. Car since its birth, as the core of "heart" - the engine is also in constant progress. Here is to take you to review the history, "knowing engine Mingjian" history and maybe more can understand this hundred years automotive technical what happened huge transformation. 【关键字】:蒸汽机,冲程发动机,转子发动机,化油器,电喷发动机Steam engine,Stroke engines,The rotor engine,The carburetor,Efi engine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为汽车的行走提供动力,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简单讲发动机就是一个能量转换机构,即将燃油的热能,通过在密封汽缸内燃烧气体膨胀时,推动活塞作功,转变为机械能,这是发动机最基本原理。发动机所有结构都是为能量转换服务的,虽然发动机伴随着汽车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设计上、制造上、工艺上还是在性能上、控制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基本原理仍然未变,这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时代,那些发动机设计者们,不断地将最新科技与发动机融为一体,把发动机变成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使发动机性能达到近乎完善的程度,各世界著名汽车厂商也将发动机的性能作为竞争亮点,发动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汽油机之前的摸索阶段 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此后人们开始设想把蒸汽机装到车子上载人。法国的居纽是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车子上的人。1770年,居纽制作了一辆三轮蒸汽机车。这辆车全长7.23米,时速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1771年古诺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千米,牵引4-5吨的货物。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 1867年,德国人奥托受里诺研制煤气发动机的启发,对煤气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作了一台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后经过改进,于1878年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制作的样品。由于该发动机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参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 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

航空发动机发展史

摘要:航空发动机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首次动力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个时期,活塞式发动机统治了40年左右。第二个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60多年来,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开创了喷气时代。 关键词:活塞式喷气式 航空发动机诞生一百多年来,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 前40年(1903~1945),为活塞式发动机的统治时期。 后60年(1939~至今),为喷气式发动机时代。在此期间,航空上广泛应用的是燃气涡轮发动机,先后发展了直接产生推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亦派生发展了输出轴功率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轴发动机。 一、活塞式发动机统治时期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也曾作过各种尝试,但是多半因为动力源问题未获得解决而归于失败。最初曾有人把专门设计的蒸汽机装到飞机上去试,但因为发动机太重,都没有成功。到19世纪末,在内燃机开始用于汽车的同时,人们即联想到把内燃机用到飞机上去作为飞机飞行的动力源,并着手这方面的试验。 1903年,莱特兄弟把一台4缸、水平直列式水冷发动机改装之后,成功地用到他们的"飞行者一号"飞机上进行飞行试验。这台发动机只发出 kW的功率,重量却有81 kg,功重比为daN。发动机通过两根自行车上那样的链条,带动两个直径为的木制螺旋桨。首次飞行的留空时间只有12s,飞行距离为。但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作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成功飞行。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活塞式发动机不断改进完善,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达到其技术的顶峰。发动机功率从近10kW提高到2500kW 左右,功率重量比(发动机功率与发动机质量的重力之比,简称功重比,计量单位是kW/daN)从daN提高到daN,飞行高度达15000m,飞行速度从16km/h提高到近800km/h,接近了螺旋桨飞机的速度极限。 20世纪30~40年代是活塞式发动机的全盛时期。活塞式发动机加上螺旋桨,构成了所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和侦察机的动力装置;活塞式发动机加上旋

中国各航空公司标志的含义及徽标

中国各航空公司标志的含义及徽标、二字代码 1、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以凤作为航徽。凤是一只美丽吉祥的神鸟,经此作为航徽,是希望这神圣的生灵及其有关它的美丽的传说给天下带来安宁,带给朋友们吉祥和幸福,带来幸运和欢欣。 CA 国际航空公司 2、中国东方航空公司 航安徽标志:春雨和小燕子 MU 东方航空公司 3、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航安徽标志由一朵抽象化的大红色木棉花衬托在宝蓝色的飞机垂直尾翼图案上组成,航安徽色彩鲜艳,丰满大方。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木棉象征高尚的人格,人们赞美它、热爱它,广州市民把它推举为自己的市花,视为图腾。(务必记住)CZ 南方航空公司 4、中国西北航空公司 公司标志:“地球和飞天。”其含义:地球为蓝色,取意为蓝色的星体,飞天为桔红色,取意于西北黄土高原,又取意出升的太阳。飞天为西北特有,且知名度高,飞天张开双臂,含有安全、吉祥、欢迎之意,人体向前稍向上倾表示西北航空公司腾飞、发展。 WH 西北航空公司 5、中国西南航空公司 公司标志:雄鹰鹰,且有博风击雨,傲骨凌云的秉性。泱泱奏汉风,沥沥魏晋雨,更加长满了鹰图的翅膀。象征西南航空公司员工勇于开拓,拼搏奋进,争创一流的“雄鹰”标徽,在浩如苍穹振翮高飞,将吉祥和友谊播撒四方。 SZ 西南航空公司 6、中国北方航空公司 航徽标志:蓝天和雪山组成,雪山是指东北大兴安岭的长白山,终年积雪,蓝天和雪山象征着民航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CJ 北方航空公司 7、上海航空公司航徽标志:展翅飞翔的白鹤 象征吉祥、如意,展翅飞翔的白鹤,带领全体民航人不断前进。 FM 上海航空公司 8、山东航空公司 公司标志含义: 三个S形曲线代表擅长飞翔纪律严明的飞雁,同时它可成为团结一致的象征。飞雁的三个S翅膀看上去出象中文“山”字,是山东省的第一个字。三个S分别代表“SHANDONG”山东,“SAFTAY”安全和“SUCCESS”成功。

英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Romance: a long composition, in verse or in prose,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especially for the knight. The most popular theme employed was the legend of King Arthur and the round table knight. 2.Renaissance: a revival or rebirth of the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revival which originated in Italy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gradually spread all over Europe. It has two features: a thirsting curiosity for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keen interest in activities of humanity. 3.Sonnet: 14-line lyric poem, usually written in 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4.Enlightenment: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old classical works, logic, order, restrained emotion and accuracy. 5.Neoclassicism: the Enlightenment brought about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Greek and Roman works. This tendency is known as Neoclassicism. 6.Romanticism: imagination, emotion and freedom are certainly the focal points of romanticism.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of romanticism include: subjectivity and an emphasis on individualism; freedom from rules; solitary life rather then life in society; the beliefs that imagination is superior to reason; and love of and worship of nature. 7.Byronic Heroes: a variant of the Romantic heroes as a type of character( enthusiasm, persistence, pursuing freedom), named after the English Romantic Poet Gordon Byron. 8.Realism: seeks to portray familiar characters, situations, and settings in a realistic manner. This is done primarily by using an objectiv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and through the buildup of accurate detail. 9.Aestheticism: an art movement supporting the emphasis of aesthetic values more than socio-political themes for literature, fine art, music and other arts. 10.Stream-of-Consciousness: it is a literary technique that presents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a character as they occur without any clarification by the author. It is a narrative mode. 11.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一、The Anglo-Saxon period (449-1066) 1、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分类:pagan(异教徒) Christian(基督徒) 2、代表作:The Song of Beowulf 《贝奥武甫》( national epic 民族史诗) 采用了隐喻手法 3、Alliteration 押头韵(写作手法) 例子:of man was the mildest and most beloved, To his kin the kindest, keenest for praise. 二、The Anglo-Norman period (1066-1350) Canto 诗章 1、romance 传奇文学 2、代表作: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是一首押头韵的长诗 三、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 杰弗里.乔叟时期 1、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英国诗歌之父 2、heroic couplet 英雄双韵体:a verse unit consisting of two rhymed(押韵) lines in iambic pentameter(五步抑扬格) 3、代表作: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的故事(英国文学史的开端) 大致内容:the pilgrims are people from various parts of England,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walks of life and social groups.

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报

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报告 一、序言 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和可操作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的飞行,首次飞行留空时间仅持续12秒,飞行距离为36.6 米,当天持续最久的一次飞行是由哥哥威尔伯?莱特驾驶的第四次飞行,持续时间59秒, 飞行距离260米。这次飞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对后来百年里人类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和军事等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持续至不可知的未来。而航空发动机作为飞行 器的核心部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航空器的发展水平。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开始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在这个时期内,活塞式发动机统治了40年左右;第二个时期 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60余年的时间,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逐渐取代了活塞式发 动机,开创了喷气时代,成为航空发动机的主流。 如今,航空发动机的第一个百年已经远去,新的航空百年正在赶来,各种新概念、非传 统的航空发动机开始崭露头角,如脉冲爆震发动机、多核心机发动机、组合发动机、模拟昆 虫扑翼飞行的电致伸肌动力发动机和利用螺旋桨推进的太阳能、燃料电池、微波电动发动机 等。可以想象,未来的航空发动机必定更加稳定与高效,航空发动机的种类也会得到极大的 扩展与充实。 、活塞式发动机 莱特兄弟首飞所驾驶的“飞行者” 一号所用的发动机并非出自著名的企业或发明家,而 是一位普通的修理技工查尔斯?泰勒之手。这是一台设有自动进气阀的液(水)冷、四缸、四冲程直排卧式活塞式汽油发动机 (图1), 图1 “飞行者”一号发动 机结构示意图 汽缸内径101.5毫米,冲程104.8毫米,排量 3.398升,压缩比 4.4,长期工作功率9千瓦(约12 马力),短期可达12千瓦(16马力),净重量64千 克(无燃料),工作重量81千克(带燃料、水和附 件),功重比约为0.148~0.20马力/千克。这些指标 不但令当时技术成熟的蒸汽机望尘莫及,在当时同类 的活塞式发动机中也是佼佼者,完全可以满足飞行的 要求。 活塞式发动机按汽缸头的冷却方式可分为液 (水)冷式和气(空气)冷式,两种发动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但基本上是各有千秋,互有短长。 1、液冷式活塞发动机 早期飞机的飞行速度很低,多采用液冷式发动机。液冷式发动机的冷却方法是在汽缸外

航空公司标志及缩写大全

航空公司标志及缩写大全

一、中国国际航空 代码:CA ,数字代码:999 。 标志含义:以凤作为航徽。凤是一只美丽吉祥的神鸟,经此作为航徽,是希望这神圣的生灵及其有关它的美丽的传说给天下带来安宁,带给朋友们吉祥和幸福, 带来幸运和欢欣。 二、中国东方航空 代码:MU ,数字代码:781 。 标志含义:公司航徽基本构图为圆形,取红蓝白三色。红、蓝半圆与燕子组合,表现东航企业形象。红色半圆象征朝阳,代表热情活力,表现公司蒸蒸日上;蓝色半圆象征大海,寓意东航航线遍及五洲四海,东航人的博大胸襟。银燕象征翱翔天际的飞机,燕子翅膀线条与水平线勾勒出东航英文缩写“CE”。 三、中国南方航空 代码:CZ,数字代码:784。标志含义:航安徽标志由一朵抽象化的大红色木棉花衬托在宝蓝色的飞机垂直尾翼图案上组成,航安徽色彩鲜艳,丰满大方。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木棉象征高尚的人格,人们赞美它、热爱它,广州市民把它推举 为自己的市花,视为图腾。 四、深圳航空 代码:ZH,数字代码:479。 标志含义:标志以中华传统的红、黄为色调,以象形文字——战国时期大篆体“朋” 为设计原形,寓意深航立志成为“民族之鹏”。 五、海南航空 代码: HU,数字代码:880。 标志含义:标志图形的弧线、隐含回护相生的木极图形。标志中向空中飞展的翅膀取庄子《逍遥游》之意喻为鲲鹏。标志下方设计含云纹和水浪纹。 六、上海航空 代码:FM,数字代码:774。 标志含义:象征吉祥、如意,展翅飞翔的白鹤,带领全体民航人不断前进。展翅飞翔的白鹤,象征吉祥、如意,展翅飞翔。并将公司全称的英文缩写“SAL”组合进图案,鹤翅和颀长的鹤颈连成柔和曲线代表“S”,鹤头代表“A”,鹤翅和和鹤尾相连代表“L”。标志外形呈“上”字,主体色彩为大红底、白色鹤,简洁生动、视觉冲击力强,富有民族特色,易于记忆和辨别。 七、厦门航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