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版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pdf

最新版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pdf

中医诊断学课件

第一单元绪论 要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特别是四诊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精华部分,考试所占比例很大。要背标题(大标题、小标题),要熟记临床意义。 结合习题复习内容,容易掌握。 第一单元绪论 中医诊断的三大基本原则(重点记标题) (一)整体审察(审察内外)分两个层面来理解 1.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2.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诊断、治疗用药时要综合考虑。 (二)诊法合参(四诊合参) 概念:是指望、闻、问、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详尽收集临床资料的方法就是 四诊合参 为什么要四诊合参:《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 1.诊断的准确性取决于医生的主观感觉以及患者的主观感觉与自述,如果这些主观感觉与自述发生偏差,就有可能作出错误诊断,为了减少偏差,必须充分搜集尽可能全面与详尽 的资料,才能进行确诊; 2.望、闻、问、切四诊,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又都具有局限性,只能相互补充,不能互 相替代。 (三)病证结合(辨别病证)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所属证候,把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 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第二单元问诊 问诊的意义: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 要求:掌握各种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对应的临床意义。 细目一:问寒热 意义: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一)恶寒发热

(二)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见图表所述 1. 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 2.潮热 A.日晡潮热(亦叫阳明潮热):常于申时即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主胃肠燥热内结之证。 B.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为湿热内盛。 C.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常表现为骨蒸痨热,兼见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由于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热亢盛,虚热内生之故。 3.微热 气虚发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少气自汗。 血虚发热: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亦称郁热。 小儿夏季热: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微热,至秋凉自愈者,多属气阴两虚。 (四)寒热往来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点。 1.寒热往来无定时 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 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常见于疟疾。 【习题】

1.1 全身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地观察,以期对病性的寒热虚实和病情的轻重缓急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医生须培养自己在刚接触病人的暂短时间内,通过敏锐观察,就能对病情有一个大体、初步估计的能力,达到“一会即觉”的目的。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根据诊病的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诊察。 一、望神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神有多种含义,此处所说的神是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面色眼神、形体动态、语言呼吸和对外界的反应等各个方面。因此,也可以说神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关于神的产生及其与人体精气和脏腑功能的关系,在《内经》中有很多论述。认为神是产生于先天之精,而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只有当先后天之精充足,由精所化生的气血律液充盛,脏腑组织功能正常,人才能表现为有神。由此可见,神是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并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神与精、气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精气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多属轻病,预后较好;精气亏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预后较差。所以,观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作为生命活动综合反映的神,是通过精神意识、面色眼神、呼吸语言、形体动态和对外界的反应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而望诊时尤应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 两目:因目系通于脑,目的活动直接受心神支配,故眼神是心神的外在反映,正如《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使也。”故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又为脏腑精气汇聚之处,《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之视觉功能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故望神重点是观察两目。一般而言,凡两目黑白分明,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运动灵活,有眵有泪,视物清晰者为有神,是脏腑精气充足。凡两目晦暗呆滞,失去精彩,运动不灵,无眵无泪,视物模糊,或浮光外露者为无神,是脏腑精气虚衰。 神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心神为人体的主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神功能正常,则入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爽朗,反应灵敏;反之如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思维混乱,反应迟钝,则为心神已衰,多属病重。 气色:是指人的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和体表组织的色泽。《医门法律》说:“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皮肤和体表组织的色泽荣润或枯槁,是脏腑精气盛衰的重要表现。 体态:指人的形体动态。形体丰满还是瘦削,动作自如还是艰难,也是机体功能强弱的主要标志。 望神时除重点观察上述几方面外,还要结合神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三)对神气的判断 神的表现,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划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四种。此外还有 以神志失常为主要表现的神乱。其临床表现和意义如下: 1.得神又称“有神”。其临床表现一般为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中医诊断学是讲授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是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是《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桥梁,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中药等专业的必修课。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应的岗位工作群主要是服务基层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及县(市)、乡(镇)级医院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临床医师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诊断与治疗疾病,诊断是基本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所以本课程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实现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支持。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八纲、气血、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熟悉证侯辨证的基本思路,能够书写完整的中医病案,为以后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的任务:通过《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判断病种,并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诊断治疗,防护调摄等情况写成病案。 前导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后续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要求:掌握中医四诊的概念、方法和不同症状、体征代表的临床涵义;掌握中医辨证、辨病的原理、内容和临床意义;掌握中医病案的书写内容和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具备中医临床辨证、辨病诊断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书写病案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对患儿同情、尊重与关爱。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设计了5个知识模块,13个项目,41个学习情境,共63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 编辑推荐语:临床是中医教材编写的依据,没有扎实的临床实践,教材编写难免脱离实际,甚至出现错误。本文作者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临床研究,经验丰富,所提问题值得思考。[摘要]作者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简称教材)九版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一 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在四诊中对某些症状、体征论述的面太窄。二是某些论述与临床不符。论述面太窄,容易误导学习者。如寒热往来一症,教材中只言其见于少阳证、疟疾和妇女热入血室,而临床上湿热蕴肾证(急性肾盂肾炎),某些悬饮(结核性胸膜炎)皆可见寒热交作。若按教材中所言,湿热蕴肾证和某些悬饮所出现的寒热往来就会被误诊为少阳证或疟疾。低热一症,教材中只言其由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郁热所致。而湿热蕴胆证(慢性胆囊炎)、下焦湿 热证、膀胱湿热证(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膀胱炎)及各种慢性炎症如慢性乳娥、慢性脓耳、鼻渊等皆可出现低热。若按教材所言病因辨证,则容易对上述病证产生误诊。《教材》 中对某些症状体征的表述也多有与临床不符之处。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与体会,并结合中医理论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近读《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李灿东、吴承玉 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三版)(以下简

称教材),发现该书对新世纪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做了一些增删,文字简洁,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细究其内容,觉得某些问题尚有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必要。兹简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为了便于查对,本文采用《教材》编排格式,引用出处标注了页码。 第一章望诊(一)望色五色主病(P18)1.《教材》言:“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血瘀水停。可见于鼓胀或胁下癥积的患者。”既然面色青黄见于臌胀、胁下癥积患者,那么其巩膜也必然发黄,且往往是深黄,甚至黄中带绿。因为血清中的胆红素不仅能浸染皮肤,同时也会浸染巩膜。这是一种黄疸。只是《教材》对其巩膜黄染避而不谈,这是不妥当的。应当补上巩膜黄染,在黄疸中论述之。2.《教材》言:“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此说似有些偏颇。亡阴证可面赤,面赤如妆亦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另外,患者两颧紫红、口唇紫绀是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面容,系心阳虚、无力行血、血滞面部血络所致;患者面颊、鼻梁、前额等处,对称性出现鲜红色或紫红色蝴蝶状红斑,多见于蝶疮流注(红斑狼疮)。这些对疾病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面色,《教材》似应补充之。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导致满面潮红;严寒季节可冻得面红耳赤。对这些情况,《教材》似乎亦应作一说明。3.黄色《教材》言:“主脾虚,湿证。”此说亦有失偏颇。因为引起胆道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 绪论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 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2.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3.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中医诊断学电子书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中医诊断学 电子书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主干课,是执业业医师的必考课目,学习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是很重要的,下面由小编给你带来关于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1、熟练掌握中 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及其应用的 知识与法则。中医诊断学的诊病方法和辨证步骤,无处不贯穿着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以临床诊断肾脏病证为例,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藏精,主持人体生殖、生长及发育,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因此,运用到临床上,凡以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呼吸

功能减退和脑、髓、骨、发、耳及二便异常为主的病变,皆属肾脏病证之范畴。故肾病之表现以腰酸腿软、耳鸣耳聋、齿摇发脱、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水肿、喘咳、二便排泄异常为定位症状。可见,要学好中医诊断学,必须博极医源,在熟悉、精通中医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才能将诊断、辨证技能用于临床。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2、学会中医辨证思维方 式 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深受中国 古代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和辩证思维的烙印。中医诊断的思维方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常达变,以变识病,揆度奇恒,取类比象,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辨证求本的目的。从诊断逻辑来看,诊断即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从辨证起点而言,就是从八纲的阴阳开始,概括了整体机能病变中最抽象、最单纯的关系。八纲确立后即对病位、病性、病势、病机等有了大概的了解,再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英文名称: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Diagnostics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总学时:72-99 讲课学时:72-99 实验学时:0 学分: 4-5.5 适用对象: 七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骨伤、康复、护理、美容专业 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练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交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 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等形象化教学,使课堂教学更为直观和趣味,对教材中重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较多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导学式教学法、团队式和师生角色融合式教学法等,根据《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特点和该阶段学生自身特点而设计的这些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实现了团队式学习、师生角色融合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 四、课程各章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国交等专业使用)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活动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以其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专门的优势和作用,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正得到迅速传播。切合教育部教学要求,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中医国际交流专业开展中医基础课的双语教学显得尤有意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其核心内容是诊法与辨证,当中涉及的各种语汇既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差不多术语,同时又贯穿显现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该门双语课程,关于学生把握专业知识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甚至以后其他双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奠基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在学生已学习了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要紧介绍中医诊断学四诊、辨证及病案等内容及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共设置92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将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有用性、突出重点。充分运用图片、模型、PPT幻灯片、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成效。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表达。 2.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的表达。 3.了解中医诊断的进展概况中几种著作名称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 1.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 2.诊断的英语翻译。 3.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及症、病、证几个概念的翻译要点。 4.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表达。 5.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表达。 6.中医诊断学进展概况中几种著作名称的翻译。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配以英汉对比PPT课件讲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诊 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所以问诊是重要的诊法。 二、问诊的方法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 7.切忌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惊讶或焦虑。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址等。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主诉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治疗经过。 四、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 精神情志 包括生活起居 饮食嗜好 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了解家族史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问现在症 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

(一)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二)寒热的概念 1.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 寒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三)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四)常见的寒热症状 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其机理是,外邪袭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郁闭而发热。 此外,疮疡火毒内发时亦有寒热并见症状,为邪正相搏的反映。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属里实热证。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讲稿》朱文峰

《中医诊断学讲稿》朱文峰 第三节主症诊断思路 主症的诊断思路。主症诊断思路,我们在讲主诉的时候已经讲得比较详细了。主症的诊断意义,临床上,很多病是以主要症状来命名的。内科里面,原来《中医内科学》四十九个病,我印象里面有三十多个属于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那不管它,我们现在看那是一个症状,古人都把它作为病,内科教材都把它作为病,发热、盗汗、耳鸣、胸闷、心悸、黄疸、咳嗽、胃脘痛等等,都是症状。但是也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虽然它是个症状,但是确实是临床上的主要矛盾、是诊断疾病的主要根据,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症状能不能够作为病名?我们说症状不是不能作为病名的,可以作为病名。麻疹,那不是根据症状来的吗?我们就是讲疔疮那个疔,它也是根据那个症状表现像个疔,好多都是症状来的。但是不是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名的,不是任何症状都能作为病名,要作为病名,我提出这么几个条件,主要症状作为病名的时候,随便哪个症状,现在皮肤痒得很厉害,那就是皮肤痒病,不行吧!脱头发脱得很多,就是脱发病,不能说主要症状、任何症状都可以作为病。作为病的时候,我说有三个条件。 一个,所包含的病种比较少。这一种表现它基本上

就只出现于这个情况,不会出现于其他的情况。比如说呃逆,呃逆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病名,呃逆它就那么一种表现,除了这个,我们把它作为病的时候,其他任何症状都不能和它相比。痛经,妇女的痛经,就是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痛得很厉害,就是指这么一种特殊的表现。脱肛,肛门脱出来、掉出来,就是要脱出的表现。所以它可以作为病名,而那个所谓大症是不能作病名的。大症是什么意思?咳嗽,一个咳嗽有多少病?几十种病都可以出现咳嗽。便血可不可以出现?便血我们说好多病,消化系统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胃的急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这些病可以出现吧,肠子的、肛门的病可以出现吧,肠息肉,肛门部的痔疮、癌、肛裂,全身的疾病,发热性的疾病,出现斑疹隐隐,出现斑疹显露的时候往往也可以有大便出血,那么多病都可以出血,因此,便血就不能作为一个病名,它包含的病种太多了,它不是很局限的那一种病。所以一个条件,就是它只能够包含的病种少,特征性很明显,不是这个症状可以几十种病。你说胃脘痛,作为一个病名,胃脘痛,多少病可以出现胃脘痛?所以胃脘痛像这样的不能作为病名,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主症特别突出,其他的症状不明显。这个症状特别突出,它既是个特征性,也是个主症。夜啼,有的小儿,到晚上就哭,他那个时间,生物钟可能没有调整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 (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 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 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胃,左右尺候肾。 三、诊脉方法 (一)时间

中医诊断学(教材)01

诊法 第一章问诊 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所以问诊是重要的诊法。 二、问诊的方法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 7.切忌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惊讶或焦虑。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址等。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主诉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治疗经过。 四、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 精神情志 包括生活起居 饮食嗜好 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了解家族史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问现在症

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 (一)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二)寒热的概念 1.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 寒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三)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四)常见的寒热症状 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其机理是,外邪袭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郁闭而发热。 此外,疮疡火毒内发时亦有寒热并见症状,为邪正相搏的反映。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属里实热证。 (2)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不超过38),或仅自觉发热。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情志不舒以致气郁发热等 (3)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①下午3-5时热甚,称为日晡潮热,又称“阳明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 ②午后及夜间低热:阴虚、瘀血 ③身热夜甚,可见于温病热如营血。 3.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1)恶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少阳病。 (2)恶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 (3)恶热往来亦可见于气郁化火。 二、问汗 (一)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及诊断意义: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为病理性汗出。是诊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依据之一。 (二)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 1.有汗无汗:可判断病邪的性质和病证之虚实。 (1)表证有汗: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 (2)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 (3)里证汗出:见于里热证;阳气亏虚卫表不固;阴虚内热迫津外泄。 (4)里证无汗:见于久病阳虚或津血亏耗。 (二)特殊汗出:在汗出时间和状况等有特殊表现的病理性汗出。 1.自汗: 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更甚。多见于气虚证、阳虚证。 2.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