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血液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血液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血液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血液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

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

癌胚抗原(CEA):广普的肿瘤标志,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1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 浓度越高。

糖类抗原19-9(CA199):CA19-9是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血清CA19-9阳性的临界值为37kU/L。

糖类抗原125(CA125):卵巢癌的特异性标志物,50岁以上女性每年测定有意义。输卵管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胰腺癌、肠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CA125的水平也会升高。

糖类抗原(CA)153:CA153是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主要用于治疗中定期监测,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术后随访有一定的价值。

CA242:消化道肿瘤标志,是一种粘蛋白型糖抗原,可作为胰腺癌和结肠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20ku/L

NSE神经原特异性稀醇代酶:对肺小细胞癌,神经母细胞瘤具有临床意义。

SCC 鳞状细胞癌(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等)

CA72-4 消化道肿瘤(胃癌)标志

CA50 消化道肿瘤及肺癌标志

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妊娠及检测胎盘功能有意义,滋养细胞肿瘤诊断与治疗监测(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及睾丸畸胎瘤等)

Fer铁蛋白:原发性肝癌的第二血清学标志物。增高见于肝癌和乳腺癌,对肝癌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高。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SA):临床常规用于前列腺良性与恶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前列腺癌患者术后随访的重要指标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SA):临床常规用于前列腺良性与恶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前列腺癌患者术后随访的重要指标生长激素HGH:垂体肿瘤,糖尿病、部分肝病、肾功能不全、胰腺癌有意义

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等。

电解质包括:钾、钠、氯、钙、镁、无机磷。

肝功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总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一般作为肝功能指标。

生化还有心脏损害标志: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 肌酸激酶CK,B型利钠肽,心房利钠肽等.生化常见还有C反应蛋白CRP,病毒感染时候一般小于7mg/L,细菌感染时候大于8,高于100时认为白血病患者有感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提示系统和血管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多次测得的平均值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肾功能:尿蛋白定量,尿素,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胱抑素C,尿酸等。肌肝、尿素氮、总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血糖情况

腺苷脱氢酶、淀粉酶、电解质K/Na/C1/Ca/P项目、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岩藻糖苷酶、超敏C-反应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B

甲状腺全套检查指的是

游离T3、游离T4;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总三碘甲状原氨酸TT3;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不同的异常情况组合都代表不同的疾病类型,如TSH减低时,若fT4曾高为原发性甲亢,

甲状腺全套就是检查是否有甲亢、甲低、甲状腺炎等

尿常规:一般包括酸碱度PH,尿糖GLU,尿胆红素,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定性等,相关阳性意义。。。。。

公司体检项目常见指标意义

ALT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为0~40U/L,急性肝炎、服用药物(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长期饮酒或一次饮用较大剂量时,以及某些胆道疾病、心脏病时的心力衰竭,发热等等病症,均可引起谷丙转氨酶偏高。谷丙转氨酶长期升高会引发病变,严重者会引发肝癌。

AST谷草转氨酶,又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转氨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正常参考值为13~35U/L(单位每升)。它是医学临床上肝功能检查的指标,用来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害。各种病毒性肝炎、

肝硬变,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酒精肝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但是也不一定是肝脏引起的,有些药物和疾病也会引起转氨酶高。如心肌梗塞、胸膜炎、肾炎均可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

血检GLU参考值是3.9-6.1mmol\L

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通俗地理解为"好"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降低: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肝功能损害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糖尿病、吸烟、缺少运动等。其降低可作为冠心病的危险指标。

TG甘油三酯:高于2.26mmol则表示甘油三酯偏高,甘油三酯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此外,甘油三酯高的危害还包括引发高血压、胆结石、胰腺炎;还能够加重肝炎、致使男性性功能障碍、导致老年痴呆等。

BUN:尿素氮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增高见于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降低肾功能失调。尿素氮偏低,可能与蛋白质吃得太少、怀孕、肝衰竭有关。肝功能衰竭。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功能衰竭,造成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另一个原因是患者蛋白质摄入不够,再加上因肝功能不正常而大量消耗。

Cr:与血肌酐一起测定,可作为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必需指标。

增高:见于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糖尿病、感染、甲状腺功能减低、进食肉类、运动、摄入药物(如维生素C、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减低: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肌营养不良、白血病、素食者,以及服用雄激素、噻嗪类药等。

ALP是指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①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坏死,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则升高不明显)。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时碱性磷酸酶亦明显升高,与癌组织中或癌肿周围肝细胞合成碱性磷酸酶增加有关。③其他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骨细胞瘤、骨肉瘤等,碱性磷酸酶增高时,提示可能有肝脏转移。④变形性骨炎、成骨细胞癌、佝偻病、骨软化、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遗传性磷酸酶过多症⑤很多药物可使碱性磷酸酶增高,如巴比妥类、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减低:常见于重症慢性肾炎、乳糜泻、贫血、恶病质、儿童甲状腺功能不全或减退、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营养不良、呆小症、遗传性低磷酸酶血症。

r-GT:谷氦酰转肽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但当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

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酒精中毒者γ-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

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

癌胚抗原(CEA):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1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

TBIL:总胆红素(TBIL或STB)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增高: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疽、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疽、急性黄色肝萎缩。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果糖不耐受等,以及摄入水杨酸类、红霉素、利福平、孕激素、安乃近等药物

DBIL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属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都可能升高。胆红

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时,可疑为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TP 梅毒螺旋体检测,阳性代表。。。。。

A/G:肝功能白球比例(白球比)=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偏高或者偏低提示的是肝脏的合成功能的问题,肝功损害严重时,A下降,G上升,可出现A/G比值倒置。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A/G比值(白球比)正常值为1.3-2.5。

HCV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UA:尿酸检测,尿酸测定是诊断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痛风(gout)的最佳生化标志,异常结果:(1)增加:肾功正常而血清尿酸增加的情况(见血尿酸测定) (2)减少:肾炎需要检测的人群:肾功能异常,肾炎,尿痛的人,相关疾病有小儿肾性氨基酸尿症,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痛风,肾盂肾炎,肾性氨基酸尿,糖原贮积病Ⅰ型,高脂蛋白血症Ⅴ型,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老年人痛风

白细胞分类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血常规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嗜酸粒细胞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9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疾病编辑

出血时间测定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凝血时间测定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7-23T11:15:35.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林双平 [导读] 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 林双平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疾控中心湖北黄冈 438000)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方法收集近5年来363名感染、贫血疾病患者和128名血小板异常、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对临床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价值。结论尽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通应用,但不能取代外周血涂片检查。 【关键词】外周血血涂片检验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76-02 近年来,检验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血细胞检查方面,全自动血细胞仪已经非常普及,不少检验科工作人员特别是年前工作者已对这一技术手段非常陌生。我国学者王少玉报道,4年来近12万左右的病例,近7%进行了血涂片检查,且绝大部分是由实验室技师发现血细胞异常主动提出进行涂片检查的[1]。其实,血细胞分析仪也有其内在缺陷,并非十全十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恶液质、不易控制症状的疾病,常需要进行末梢血涂片或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可以较快速提出对临床有诊断价值的检验结果。为此,我们汇总总结了我中心近5年来血涂片检查的资料,先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分析 1.1 感染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严重感染可出现核左移,甚至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患者252例,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进行血涂片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主要以升高为主)、形态异常有209例,占82.94%。其中形态异常主要有:①核左移,即杆状细胞增多;②胞浆内出现中毒颗粒,即胞浆内内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黑色颗粒;③空泡变形: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空泡,常见于较严重感染,与细胞发生脂肪变形有关。④核变形:出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根据血涂片检查,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有121例,占48.02%(121/252);考虑为病毒感染的有88例,占34.92%(88/252)。根据以上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即考虑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考虑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有效率达81.34%(170/209)。 1.2 贫血 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更多见的是属于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这时如果单纯对症治疗贫血而不去寻找和去除病因,则可能会导致暂时贫血被纠正.但实际延误病情的后果。通过血涂片寻找、分析贫血的原因是一种既简单又准确可靠的方法。我们资料汇总显示,近5年来诊断为贫血(成年男子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妇女低于100g/L)且进行血涂片分析的成年患者111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发生有红细胞异常的有72例,占64.86%。正常的红细胞形态为圆盘状,双面微凹,染色呈淡红色。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钱串状红细胞等。染色异常有:①红细胞染色过浅:红细胞中心染色过浅提示血红蛋白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②嗜多色性红细胞:有学者认为这类细胞实际上就是网织红细胞,为未成熟的细胞,若这类细胞明显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③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深蓝色颗粒,这类细胞的出现多见于铅中毒。 通过红细胞涂片可将贫血进行分类,这对于临床寻找贫血的病因有重要指导意义。分类有: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染色变浅,多数病因为缺铁性。常见的缺铁原因有慢性失血,如女性常见月经过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等。临床医师根据血涂片结果可仔细询问病史,查清贫血的原因进行对因和对症同时治疗;②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巨幼细胞贫血,涂片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同时中性粒细胞出血分叶过多,巨型粒细胞出现。巨幼细胞贫血主要的病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应予以补充。③溶血性贫血:常见原因为先天性的,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可通过外周血涂片中特殊的红细胞形态提高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④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贫血,如疟疾,在红细胞中可找到疟原虫,对临床可提供确诊依据,对后续的治疗和疗效的监测也起着重要作用。 1.3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是临床较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常为某些疾病的特殊表现。血小板异常主要包括数量异常、形态异常、分布异常。近5年在我疾控中心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涂片发现的血小板异常有98例,其中数量异常是最常见的,占90.82%(89/98)。数量异常主要是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人工血涂片检查血小板与自动化分析仪相比有明显优势,因为部分红细胞碎片和血小板的体积相似,仪器常常不能完全区分。而且自动化分析仪对血小板形态异常,如体积过大或过小的血小板也漏计。另外,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短,可因血小板离体后一过性的可逆聚集而血细胞分析仪误分析为血小板数量过少。因此对于仪器分析血小板异常的血标本应常规进行血涂片检查,排除假性血小板增多和减少。血小板分布异常,主要是指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是凝血的重要过程。一些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可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出血。 1.4 异常细胞 通过血涂片可发现血液中的异形细胞,对早期发现、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异常细胞有:①幼稚细胞:常见于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刘杰[2]研究发现周血涂片栓出幼稚红细胞对血液肿瘤性疾病与血液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液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幼红、幼粒细胞应引起重视,严密随访;②异形淋巴细胞,血涂片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水痘、流感、放射病、免疫损伤及应激状态多种疾病[3]。周茜[4]研究报道感染类疾病,免疫肿瘤类疾病,先心病和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外周血涂片异性淋巴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见于嗜酸性细胞白血病;④狼疮细胞:狼疮细胞是在狼疮因子作用下形成的,涂片发现狼疮细胞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评估都有重要意义。 2 讨论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传统、简单、易掌握、易普及的血液检查方法。但其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费时,费力。全自动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 (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 (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 (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绝对值 (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 (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110~160 g/L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 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 实验原理 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 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色。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试剂器材 1.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 2.器材经瑞氏染色的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 操作步骤 1.肉眼观察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2.镜检 (1)调试好显微镜。 (2)低倍镜观察:采用10×目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准备进一步检测。 (3)高倍镜观察:转换40×目镜,整体观察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 (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1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同时作好记录。 2.结果统计与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 注意事项 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 参考范围 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μm ~15μ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细胞质内因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视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核形多样,胞核细长,弯曲,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核分2叶~5叶,甚至5叶以上,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3μm ~15μ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多分为两叶,中间以细丝相连呈“眼镜”状,偶见分为3叶~4叶者。细胞核染色质粗糙,染成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富有立体感,排列整齐、紧密。 3.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0μm ~12μm,略小于中性粒细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2T15:17:20.8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4期作者:赵杰 [导读] 血常规检验以血细胞分析仪为主,可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检验质量较高,报告时间少。 赵杰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经济试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意义。方法:将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320例分组对照组,其中正常组120例、异常组200例,均采取血涂片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正常组血涂片分析异常率显著低于异常组,而正常率则显著高于异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涂片分析对血常规检验异常患者有很高的准确率,临床意义较高,可借鉴。 【关键词】血常规;血涂片;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036-02 Blood Smear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Blood Test Analysis Zhao Jie. Youxian Economic Experimental Zo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Mianyang 62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smear blood test analysis. Methods 320 cases of patients receiving a packet in the control group blood tests, in which the normal group of 120 patients, 200 cases of abnormal group, are taking blood smear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nalysis of normal blood smear abnormaliti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bnormal group, the normal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bnorma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analysis of blood smears blood test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very high accuracy, high clinical significance, can learn. 【Key words】 Blood; Blood smears;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血常规检验以血细胞分析仪为主,可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检验质量较高,报告时间少,但过度应用则可能出现漏报或误报等[1],影响疾病诊断与鉴别。血涂片分析指的是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血液推片、染色等分类白细胞[2],从而有效检验血小板、红细胞形态等,逐渐成为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手段[3]。为了进一步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意义,我院有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本研究的对象共有320例,均为我院接诊的血常规检查患者,入组时间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且自愿接受血涂片分析处理,其中经血常规检验异常有200例(异常组)、正常有120例(正常组)。异常组: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年龄在18~78岁之间,均值48.6±5.1岁。正常组: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在18~79岁之间,均值48.5±5.6岁。在前述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实施血常规检验,然后实施血涂片分析,采集血液标本后用EDTA抗凝,仪器为血细胞分析仪及其相关配套试剂、光学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血常规检查异常组患者标本用血涂片分析,而正常标本于油镜下涂片观察后染色[4]。两组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形态学、计数、分类,以及白细胞形态正常与否、淋巴细胞有无异型、细胞形态学正常与否、红细胞有无淡染区域增大、有无畸形等,并记录血小板数量,分析形态与凝聚性。其中血常规检查正常而血涂片分析异常为假阴性;血常规检查异常而血涂片分析正常为假阳性;血常规与血涂片均正常为阳性,均异常为阴性[5]。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正常组血涂片分析异常率显著低于异常组,而正常率则显著高于异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表两组患者血涂片分析结果比较[n(%)] 组别例数血涂片检查正常血涂片检查异常 正常组 120 115(95.83) 5( 4.17) 异常组 200 101(50.50)* 99(49.50)* 注:与正常组相较,*P<0.05 3.讨论 血液检测仪可完成血常规检查,但以往忽视了血涂片分析,而血液检测仪可根据标本大小与分布及相互间比例来诊断是否报警,这种方式无法充分分析细胞异常[6]。基于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针对血常规检验,要结合血涂片分析,可对血液病诊断提供更好的依据。我院针对接诊的320例血常规检查患者进行对照,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然后均进一步采取血涂片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患者经血涂片检查显示正常率95.83%、异常率4.17%,与异常组50.50%、49.50%相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血常规检查中若检测N%不断升高,则需进一步实施血涂片检查,可对有无中毒颗粒、核左移及空泡等明确,若发现这种现象,则有可能伴有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从相关报告来看,目前国内很多医院都受到血常规检查相关不良事件投诉,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检查人员每天工作量较大,可能存在害怕繁琐重复检查而忽略血涂片分析;部分检查人员未能完全掌握血液分析仪,忽视血涂片操作,同时对相关检验知识掌握不够,未能足够认识细胞,无法准确反应患者真实情况[7]。总的来说,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其全细胞计数分析仅仅是初步筛查方式,若有异常则显示检验结果并不准确,还需进一步予以血涂片分析[8]。可见,血涂片分析对血常规检验异常患者有很高的准确率,临床意义较高,可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冬蕊,张志琴,严国栋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266-267.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

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参考值】 110~250 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氯化物增高见于肾小管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碱中毒、使用利尿药及氯化物摄入过多等。 2.尿氯化物降低见于醛固酮症、高氯性酸中毒、肾病晚期少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肺炎、烧伤及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四尿钙测定 成人体内钙总量为400~800g,99%的钙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上。人体每天排出的钙80%经肠道排出,20%经肾脏由尿液排出。每天由肾小球滤出10g钙,其中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其余在髓襻、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中被吸收,尿中排钙量只占滤过量的15%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化验(正常标准)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 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二、血常规检查(常见表现及原因)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情况: (00、05-00、3)*109/L 增高: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阿狄森病病,西蒙病,席汉病、降低: 使用糖皮质激素,柯兴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 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4、血红蛋白正常情况: 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5、白细胞正常情况: (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00、5-3)% 增高: 过敏性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 降低: 伤寒, 副伤寒、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用药后。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分析与总结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分析与总结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性。方法:总结350例患儿血检资料,按照随机数表原则进行分组后,对两组血检异常患儿近一步进行血涂片镜检查,最后计算全自动血检仪假阳性百分比率并对比检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治疗一组28例血常规异常(血常规异常百分比为16.0%)患儿中,经过血涂片镜检确认异常的有17例,血常规检查异常中的假阳性百分率为60.7%,与治疗二组相比,数据结果一致(P>0.05)。结论: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的检查确诊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确诊,能够大大提高检测准确度。 [关键词]血涂片镜检,血常规,重要性,准确度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smears in routine blood tes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smear in the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Methods: To summarize 35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lood test data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principle, with abnormal blood tests in two groups of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step, difference calculated automatic blood tester for false positive percentage and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of 28 cases of abnormal blood (blood abnormal percentage is 16%) in children with confirmed by blood smear abnormalities in 17 cases, false positive percentages of abnormal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s in 60.7%,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th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0.05). Conclusion: blood smear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ere screened by automatic analyzer, and then the use of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for diagnosi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etection. [Key words]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blood routine, importance, accuracy Of renal function 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血涂镜片的检查,这也是检验科检验员应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临床生化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0-40I/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30-115IU/L 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参考值90-245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TBIL=DBIL+IBIL 7、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TP: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TP=ALB+GLB 10、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血常规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 锁定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