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相分析的内容

岩相分析的内容

岩相分析的内容
岩相分析的内容

第三章耐火材料岩相分析

第一节岩相分析的内容

一. 宏观观察:作为系统鉴定的一部分

1.颜色:如果颜色较深,说明有染色离子Fe,Ti,Cr等,

烧成温度高,则颜色较深,反之色浅,氧化气氛色深,还原性气氛色浅。

2.表面状态:外观观察,表面平整,边角整齐,一般为烧成

良好,欠烧或过烧的制品强度低、性脆、易掉角、表面粗糙,有些变形扭曲的制品属于过烧。

3.断面性状:断口平整,骨料颗粒与基质充分烧结,表明烧

成良好,断口过于光滑,由瓷化者属于过烧;断口粗糙,骨料与基质界线清楚,颗粒凸出,且能拔出,一般为欠烧(生烧),断面裂纹呈层状,属于成型性能差。

二. 显微观察:主要了解骨料颗粒(晶相)基质、气孔和

裂隙的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骨料的观察(晶相)

含量(主晶相的名称)

如:粒度大小对制品的性质,影响不同。

颗粒大,强度差,易产生裂纹

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颗粒小,结构差,稳定性差

2.基质的观察

所谓基质就是骨料空隙的物质,一般为细小的晶体或玻璃相,多为细粉部分组成。是耐火材料侵蚀的薄弱环节。

3.气孔、裂隙和裂纹的观察

主要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和数量

一般气孔要少(保温除外),加速损毁过程,增加反应面。气孔多:生烧,成型排气差,玻璃化,则为圆形。

晶界裂纹说明两晶相膨胀系数相差较多。

4.以上三者的分布关系

晶体之间,颗粒与基质之间,颗粒与颗粒之间,希望颗粒与颗粒直接结合,低熔点相少。

三. 使用后耐火材料的显微结构观察

使用后的耐火材料或者是与钢渣接触、或者是与钢水接触、或者是与炉气接触,都可能对耐火材料产生一定程度的蚀损,之后使耐火材料遭到腐蚀、剥落等,由工作面到原砖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应着重观察下面几点

1.渣的渗透性质:层带交代型

侵入是否涉及基质部分,骨料部分

微裂纹侵入型

或者两者兼有之

2.颗粒的结构变化:颗粒形态和数量变化,有无相变或新相

产生、有无晶体再

大或融蚀,或从晶相中脱溶出新相来。

3. 基质的变化:基质中有新相产生或晶体长大,玻璃相有无增加,迁移。

4. 气孔的形态:大小形态,气孔率的变化。

5. 裂纹的变化:有无增加或减少,有无定向。

第二节 耐火材料的岩相分析

一. 硅质耐火材料:以SiO 2为主要成分的耐火材料(硅砖)

1. 原料:硅石、石灰、铁粉、纸浆废液

结晶硅石—石英岩,成份较纯,晶体大量颗粒状,白或灰白

胶结硅石—石英砂岩,成份不如石英岩纯,石英颗粒被

胶结物包围,胶结物是细晶体SiO 2,硅酸盐

相等,白色或灰色。

化学组成: SiO 2>96%

Al 2O 3,Fe 2O 3,CaO ,MgO ,Na 2O ,K 2O 等

2. 二氧化硅的晶型转化

硅石 α-石英 870℃ α-鳞石英 1470℃ α-方石英 1723℃ 熔体 △V=0.82% β-石英 573℃ β-鳞石英

γ-鳞石英

β-方石英 石英玻璃 急冷 △V=0.28% 163℃ 180~270℃

△V=2.8% △V=0.1% △V=0.28% 117℃

由上表可知SiO2有八种变体,其中七种晶体,一种非晶体。横向转化—重建型转化,温度高,耗能大,慢转化;

纵向转化—位移式转化。温度低,耗能少,快转化。

硅砖的生产原理:β-石英鳞石英方石英

3.硅砖的矿物组成及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重量%)SiO295~98%

Al2O30.5~2.5% Fe2O30.3~2.5%

CaO 0.2~2.7% R2O 1~1.5%

矿物组成(重量%)

鳞石英 20~80% 方石英 20~80% 残余石英3~15%

30~70% 10~65%

玻璃相 4~15%

各组分含量的多少不但取决于原料纯度,也取决于工艺过程,特别是烧成和矿化剂因素,希望鳞石英结构多,残余石英少,一定的玻璃相结合。

4.硅砖的显微结构分析

⑴.矿物相

鳞石英:存在于基质中。非均质性,呈矛头状双晶,交织成密集的网状或者在大颗粒边缘,形成反应环,分布较

均匀。

方石英:石英很容易转化为方石英,方石英为均质性,全消光,单偏光下,淡黄色,如果一块方石英化的颗粒,

裂纹多而密,呈网状结构,希望分布均匀些。

残余石英:(分布不均匀)未能转化的石英,干涉色高,一级黄白或灰白,裂纹粗而少,希望残余石英越少越好,否则在使用过程中重新转化成鳞石英或方石英产生体积变化,引起砌筑体破坏,在方石英颗粒的中间,未接触矿化剂。

玻璃相:为均质性,淡黄色,不规则状,其他杂质的硅酸盐熔融后,急冷或结晶成细小的晶体,为硅酸盐相(玻

璃相)。

⑵.烧成良好的砖的特点

①.鳞石英呈矛头状双晶,互相穿插,形成网络状,均匀分布;

②.方石英少,鳞石英量多,且无残余石英(尽量少);

③.鳞石英周围由矿化剂和杂质等作用形成玻璃相及次要矿

物;

④.无裂隙,气孔率低。

⑶.烧成差的硅砖

①.石英转化不完全,具有较大的残余石英颗粒,呈孤岛状分

布,有宽大的裂纹;

②.只在裂纹边缘方石英化;

③.鳞石英很少,外形模糊,彼此独立存在。

这种砖一般在烧成后,由于转化不均匀,则体积变化不均匀,易裂纹产生。

分析:残余石英颗粒多原因:①.工艺上可能欠烧,与烧成温度不够有关。

②石英颗粒过大,不易转化。鳞石英和残余石英集中可能是由于矿化剂分布不均匀引起。

⑷.使用后的硅砖

硅砖使用后,相当于二次烧成,同时由于炉渣和炉气的高温作用,工作层与原砖相比有许多变化。

从工作层向内分为四个带:

第一层为方石英带:由于这一带颜色发灰又叫灰色带,以方

石英为主,并呈蜂窝

状,无残余石英,因为这一层温度最高,易生

成方石英。

第二层为反应带:由于这一层颜色发黑,又叫黑色带,以粗

大的矛头状鳞石英为主,部分为方石英及

其它矿物,因为这一层与工作面接触较

近,侵入杂质多(矿化作用),形成鳞石

英。

第三层为过渡带:由于这一带颜色为棕色,又叫棕色带,鳞

石英的再结晶作用不如第二层明显,鳞石

英与方石英共存,其它矿物与原砖相比鳞

石英多些,方石英也多些,一般无残余石

英。

第四层为未变带:这一带既是原砖层,其显微结构无明显变

化,原砖中的鳞石英和方石英为主,少量

残余石英及其它矿物。

二. 粘土质耐火材料

以耐火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耐火材料(粘土砖制品)

1.原料:粘土熟料(熟料),软质粘土,半软质粘土,纸浆。

特级>1750℃

粘土

熟料

一级≥1730℃

二级>1670℃

三级>1610℃

化学组成:SiO2,Al2O3

TiO2,FeO,Fe2O3,CaO,MgO,Na2O,K2O等

矿物组成:高岭石

云母,石英,黄铁矿,金红石,方解石,石膏等。

2.生产原理:

高温煅烧

高岭石莫来石,方石英,玻璃相

Al2O3·2SiO2·2H2O

3.粘土砖的矿物组成及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SiO2,Al2O3

Fe2O3,TiO2,CaO,MgO,Na2O,K2O等,无FeO,无H2O,无S

矿物组成:莫来石(A3S2)25~50%

方石英(石英) 30%

玻璃相 25~60%

气孔等 15~30%

4.粘土砖的显微结构分析

粘土砖的薄片在镜下观察不像硅砖那样,清楚,晶体几

乎看不出来,只能看见熟料颗粒和基质部分,其余为气孔。

①熟料颗粒

褐色或暗褐色,灰色,棱角状或浑圆状颗粒,高倍镜下或电镜下,可见细针状莫来石或微晶莫来石,少量石英,颗粒周围被玻璃相隔开,呈孤岛状分布。

②基质

基质中有莫来石,方石英和玻璃相,玻璃相为均质性,莫来石和方石英较分散,量也少。

③气孔

较多,多为贯通气孔

过烧,气孔浑圆状物贯通气孔—保温,隔热砖,轻质粘土。

5.使用后的变化

粘土砖使用后,相当于又烧一次,且温度较高,与过烧的粘土砖相似。

玻璃相增加,莫来石晶体长大,气孔多见浑圆状,封闭气孔,其它成份随条件不同而不同。

三. 高铝砖的显微结构分析

铝含量较低,在镜下看到由矾土熟料,颗粒和基质组成。矾土熟料颗粒呈角砾状,淡黄色或米黄色(外观),颗粒中有粒状,短柱状刚玉,针状微晶莫来石或它们的细小晶体的聚集体,呈微弱的偏光效应。此外还有无色的玻璃相,包围

着小晶体,及少量石英颗粒。

基质中主要是微晶莫来石和隐晶质的铝硅酸盐相(玻璃)。

⑴.从矿物组成观察

二轴晶正光性的莫来石(平行消光,正延性):

针状微晶,存在于颗粒中和基质中,有些聚集体不显光性,但显微弱的偏光效应。

一轴晶负光性的刚玉(负延性,平行对称消光,六方板状):粒状,短柱状,存在于颗粒中,有些被玻璃相包围。玻璃相:主要存在于基质中,充填在颗粒周围,但在颗粒中也有少量。

石英:极少量存在于颗粒中,分布不均匀。

⑵.高铝砖使用后的变化

以电炉顶砖为例,高铝砖用后可分为三带

反应带:靠近工作面,主要是尖晶石(MA),钙镁橄榄石(CMS),钙长石,镁铝榴石,内侧MgO侵入少,粗大,刚玉

晶体,较大颗粒的莫来石和玻璃质,液相反应为主。过渡带:较大晶体的莫来石和刚玉(结晶再长大),玻璃相减少,更致密,保护钢渣不再继续侵入。

未变层:原砖层,细小莫来石晶体,刚玉,玻璃相,少量石英。

工艺分析:电炉顶遇到补炉料MgO,CaO等,共熔点降低,

熔炼完后结晶,析出晶体与玻璃相,几个周期后,不断向砖内侵入,未变带变成过渡带,逐渐损毁。

四.镁质耐火材料的岩相分析

以氧化镁为主要成份的耐火材料为镁质耐火材料 普通镁砖

镁铬砖

镁铝砖 镁碳砖

镁钙砖

(一).普通镁砖

1.原料:烧结镁砂,电熔镁砂,海水镁砂

①菱镁矿:MgCO 3,结晶质的菱镁矿较纯净,晶粒也较大。 杂质:白云石,方解石,滑石,石英,绿泥石,褐铁矿

②烧结镁砂:

主要制品有

菱镁矿 经高温煅烧 镁砂 低于1000℃,活性MgO 1600℃以上,死烧MgO MgCO 3 △ MgO+CO 2↑

较纯的烧结镁砂,颗粒粗大,解理发育,杂质少。浑圆状颗粒晶体,由于含铁颜色发黄或褐(颜色深)。

不同的杂质成份对镁砂的主要物相和高温性质有不同的影响。杂质主要是CaO和SiO2,不同CaO/SiO2比,生成杂质矿物相不同

CaO/SiO2<2,生成CMS和C3MS2 低熔相

CaO/SiO2>2,生成C2S和C3S 高熔相

③电熔镁砂:

烧结镁砂,电弧炉中熔炼,2000℃以上。

电熔镁砂结晶发育完善,杂质少,晶粒呈多边形粒状,解理发育。由于它的纯度较高,晶形又好,现在应用很广,但造价高,用于制造高级镁质耐火材料。

2.镁砖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

镁砖的化学组成与其原料一样,主要有MgO

杂质:CaO,SiO2,Al2O3,Fe2O3

它的矿物组成与杂质含量的相对多少有关,即与CaO/SiO2比有关。

3.镁砖的显微结构分析

方镁石(M):主晶相,浑圆状,多边形粒状颗粒,无色或淡黄色,均质性;

硅酸二钙(C2S正光性),粒状,镁橄榄石(M2S正光性),干涉色较高,钙镁橄榄石(CMS负光性),干涉色较低;它们均存在于基质中,非均质性,但干涉色,光性不同;

镁铝尖晶石(MA):存在于基质中,均质性,无色,干涉色高级白,凸起较高;

铁酸镁(MF):存在于方镁石颗粒中间,由于MgO与Fe2O3

的固溶与脱溶从方镁石晶粒中析出,呈树枝状;

烧成较好的镁砖有如下特征:

①方镁石颗粒大小均匀(粒状,浑圆状,长柱状,镶嵌结构);

②晶体轮廓清楚(杂质少,基质少);

③解理发育良好(一般一组或二组);

④孔隙很少(致密);

⑤MgO之间胶结结构少,且分布均匀(硅酸盐少,杂质少)。

4.镁质耐火材料使用后的变化

镁质材料使用后的大致分为如下几带:

工作带、过渡带、未变带

工作带:颜色最深,铁酸镁量增加,有的能见金属铁粒,黑褐色或黑色,体积膨胀使工作带致密,硅酸盐受挤压向内迁移,方镁石重结晶,但内部液相增加。

过渡带:黄棕色,黄褐色,存在MgO—FeO固溶体和硅酸盐相增加

未变带:与原砖相同

(二).镁铬质耐火材料的岩相分析

1.原料:镁砂,铬铁矿

铬铁矿:主要成份是Cr2O3,Fe2O3,含有杂质矿物—MgO,Al2O3,Fe2O3等,与之形成尖晶石类矿物,致密块状,比重较大,颜色发黑,SiO2是有害杂质。

2.镁铬质耐火材料的矿物组成及化学组成

主晶相:方镁石M(颗粒)

次晶相:基质中镁铬尖晶石(MK),铬铁矿(FK),镁橄榄石(M2S),钙镁橄榄石(CMS),有时有镁蔷薇辉

石(C3MS2),铁酸镁(MF)。

化学组成:MgO,Cr2O3,Fe2O3,CaO,SiO2等。

3.显微结构分析

方镁石:主晶相,颗粒状,黄色或淡黄色,均质性。

其它相:MCr(晶内,晶间,红色),CrFe(黑色),CMS,M2S,存在于基质中,非均质性。

4.镁铬质耐火材料使用后的变化

镁铬质耐火材料在性能上比普通镁砖好,耐侵蚀性能好,损毁机理与镁砖类似。

分为三个带:

工作带:Fe2O3(形成MF)增加,而MgO和Cr2O3相对减少,富含铁酸镁包裹体的方镁石,颜色加深,晶间可见尖晶石。

过渡带:CaO与SiO2含量增加,也可见铁酸镁(MF未反应的铁铬矿)包裹体,硅酸盐增加,CMS,M2S均有晶体长大,分布于方镁石的晶间。

未变带:与原砖相同。

(三).镁铝质耐火材料

1. 原料:烧结镁砂,工业氧化铝或高铝矾土(级别较高)。

2. 镁铝质耐火材料的矿物组成及化学组成:

方镁石(M ),镁铝尖晶石(MA ),镁橄榄石(M 2S ),钙镁

橄榄石(CMS ),铁酸镁(MF )等。

化学组成:MgO ,Al 2O 3,CaO ,SiO 2,Fe 2O 3等

3. 显微结构分析

主晶相还是方镁石,基质中主要结合相为镁铝尖晶石(MA ),少量铁酸镁存在于方镁石中,少量CMS ,M 2S 分布于晶间,MgO 与MA 为均质性,CMS ,M 2S 为非均质性。

MA 与MgO 一样为等轴晶系,热膨胀系数大小相同,热震

稳定性好,而CMS,M2S为各向异性的,容易产生应力,MA尖晶石不降低镁砖的耐火度。

4.镁铝砖使用后的变化

与镁铬砖相似,镁铝砖使用后也分为三个层带

工作带:Fe2O3含量升高,所以MF大量析出,颜色最深,方镁石结晶长大;

过渡带:浅黄色,CaO,SiO2含量增加,CMS,C3MS2大量聚集;

浅谈火山喷发类型与火山岩相分类 xbs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前人工作简要分析、整理并总结了火山的喷发类型,火山岩相及其分类,以及中国东南火山的火山-侵入岩相的分类三分方案。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即火山与火山喷发类型、火山岩相及分类方案。旨在共同学习和激发兴趣。 关键词:火山;火山喷发;火山岩相 火山岩是岩石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此项工作对寻找和开发相关矿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火山岩的产生自然离不开火山与火山作用。现在讨论的问题是火山岩的喷发类型,火山岩相的含义、类型与识别。重点为后者。火山岩相研究方面,前苏联学者提出相、亚相分类(或成因类型),普遍的应用于古火山岩地区。美国学者对于近代火山喷发产物的研究提出了火山碎屑流相模式。但由于划分标准的不统一,不论是火山喷发类型,还是火山岩相的分类,都还众说纷纭。为了方便非专业人士的了解和参考,笔者就世界主流观点做了一些分析和总结,并以中国东部火山来进行分类。 一、火山与火山喷发类型 火山,炽热地心的窗口,是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早在东汉时的《神异经》中就有“荒外有火山,风吹不强,猛雨不灭”的相关描述。“火山”(volcano)这一名词来源于拉丁语vulcanus或volcanus,与希腊神话密切相关,意指地壳上的一个开口,炽热的物质通过它被抛出形成的“山”。而火山和火山喷发的现代定义为:高温的地下熔体流体经地下通道喷出地表,谓之火山喷发;由这些喷发出的喷出物形成的地貌景观,称之为火山,为火山作用产物。 一般说来,只有活火山(包括休眠火山)才会喷发。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因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大差别。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大类。 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型火山喷发。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带溢出地表。喷发温

第一章习题 1. 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产格局、能源发展战略是什么?P1 答: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油气资源总量偏少。(富煤、贫油、少气) 煤炭资源的分布:东少西多,南贫北丰,相对集中。 生产格局:北煤南运,西煤东调。 能源发展战略: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 2. 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烟雾等。 3. 何谓洁净煤技术?有哪些研究内容? 答: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 洁净煤技术的主要包括:煤炭开采、煤炭加工、煤炭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如:选煤,型煤,水煤浆,超临界火力发电,先进的燃烧器,流化床燃烧,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道气净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燃料电池等。 4. 煤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P4 答: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和岩相组成)、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孔隙结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广义煤化学的研究内容还包括煤炭转化工艺及其过程机理等问题。 第二章习题 1. 煤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P6 答:煤是由植物生成的。 在煤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植物化石和炭化了的树干;煤层底板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根化石、痕木化石等植物化石;在显微镜下观察煤制成的薄片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的残留痕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等植物残体;在实验室用树木进行的人工煤化试验,也可以得到外观和性质与煤类似的人造煤。这就有力地证实了腐植煤是由高等植物变来的。 2. 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可以分几大类? P12 答:按成煤植物的不同,煤主要分为腐植煤、腐泥煤、腐植腐泥煤。 腐植煤:高等植物 腐泥煤:低等植物 腐植腐泥煤:高等植物+低等植物 3. 简述成煤条件。P20-21 答:煤的形成必须具备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条件。 古植物: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 古气候: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 古地理:沼泽和湖泊 古构造:合适的地壳升降运动

煤的岩相分析学在水泥熟料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内蒙古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韩建业 一、煤的岩相分析学相关内容简述 煤的岩相分析学告诉我们,煤的组成包含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有机组分又包括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三种组分,其中镜质组含量最大,约占50%---80%。在偏光显微镜下检测镜质组反射率(Rmax或Re)大小,可以相对判定不同的煤种。 Rmax------偏光下镜质组最大反射率 Re-------自然光下镜质组随机反射率 煤的形成年代不同,煤化程度不同,化学成分不同,各组分含量也不同,变质程度不同,燃烧性能也就不一样,燃点也就不同。 下面两个表是不同煤种对应的化学组成变化和燃点的不同范围以及对应的我国境内不同煤种大致形成年代:

同一煤矿的同一层煤形成的条件基本是相同的,它的镜质组反射率一定是一个单峰正态分布的图形,标准偏差基本<0.1。而不同变质程度煤混配在一起时,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上必然会出现多个峰,偏差也随之增大。但是,变质程度相近的煤混配在一起镜质组反射率也可能只有一个峰,但一般会偏差略增大,但因煤质相近,可视作单一煤层煤。 下面几个镜质组反射率图形就是典型代表: 1、单一煤层煤镜质组反射率图谱:就一个正态分布的单峰

2、具多个凹口混合煤镜质组反射率图谱:四种不同煤质的单一煤层煤混合在一起 3、简单混煤(简单凹口混煤)镜质组反射率图谱:镜质组反射率(煤质)相近的单一煤层煤混合在一起 二、大多数水泥生产企业用煤状况 煤是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 也是提供水泥熟料生成的的唯一热源, 它通过喷煤管喷入回转窑内燃烧,产生的合理的热力分布, 直接决定了回转窑的产质量, 进而影响到熟料单位能耗,决定了水泥的生产成本。然而,目前水泥生产企业进厂煤控制, 基本 类型:多凹口混煤 自然光下镜质组最小反射率Re :0.3 自然光下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e :1.85 标准偏差:0.445 类型:单一煤层煤 偏光下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 :0.68 标准偏差:0.061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石门揭煤技术安全措施(最新版)

石门揭煤技术安全措施(最新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一、概述: 根据矿采掘部署的安排,施工至-50m西翼水平时需揭开九石门。石门标高-50m,距地表深约230m左右。进行突出危险鉴定,无突出危险。 二、揭煤措施 为确保安全揭煤或在暗斜井掘进过程中防止误穿煤层,特制定揭煤措施如下: ㈠安全保障措施 1.揭煤领导小组 组长:矿长。副组长: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成员:机电矿长、生产矿长、安监科长、通风科长、调度室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揭煤期间的安全、技术、管理、督察、指挥、协调、组织指挥工作。 2.现场实施组

组长:安全副矿长。副组长:通风科分管防突的副科长。成员:掘进队、通风科、机电科、瓦斯检查员、救护队正副队长及技术人员、地测科地质技术人员、安监科安监人员。 ⑴现场实施组组长和副组长负责整个现场揭煤期间的安全、技术、指挥、协调等工作。 ⑵掘进队正副队长对揭煤过程中的巷道掘进工程质量和安全负责,并严格按防突措施执行。 ⑶通风科正副科长对该区域的通风、安全防护设施、瓦斯、放炮管理负责。 ⑷机电科正副队长对该区域的机电设备的安装、检查(防爆性能、风电闭锁)负责。 ⑸瓦斯检查员对该工作面瓦斯监测监控的安装、检查、校正负责。 ⑹救护队正副队长负责揭煤期间的救护和现场戴机值班工作。 ⑺技术人员负责对防突措施的实施和资料的收集整理。 ⑻地测科地质技术人员负责对该工作面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处理现场地质问题,并及时进行地质预报。 ⑼安监科安监人员负责对该工作面防突措施的实施和巷道掘进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文件编号:GD/FS-5713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石门揭煤措施详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石门揭煤措施详细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1、技术要求: (1)、揭煤采用远距离放炮,全断面一次揭开。放炮位置设在距井口50米以外的安全地点。揭煤由技术负责人现场负责。 (2)、施工前,必须按炮眼布置图要求布置炮眼,装药放炮。 (3)、作业人员必须佩戴自救器下井,并随身携带。 (4)、打眼作业时,在距正头3米处挂一台便携式瓦斯报警仪。 2、安全技术规定 (1)、总则

在掘进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严格按照施工措施组织施工。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 (2)、通风、瓦斯与放炮管理规定 1)、揭煤选用2×11KW对旋式轴流通风机通风,风筒距迎头距离不超过5米。 2)、局扇必须安装“风电闭锁”,使用的电器设备必须安装“瓦斯电闭锁”装置,并确保完好使用。 3)、施工中,瓦斯(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1%,严禁瓦斯超限作业。一旦瓦斯超限,必须汇报调度室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4)、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巷道迎头、高冒

火山岩相构造学 一、定义与分类 火山岩相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火山活动产物特征的总称。“环境”一词在火山学中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复杂,它既有火山喷发环境,也有火山产物堆积的环境。首先是陆上与水下环境。其次是地表、近地表到地下一定深度的环境,再次是在火山或火山机构的特定位置,如近源的火口,火山颈和远源的环境。各种环境直接决定火山活动产物特征的差异。而火山岩相构造学总任务之一,就是从火山产物特征入手恢复它的喷发或堆积的环境。 通过岩相或相模式的研究可以正确判别火山喷发类型、火山构造、划分火山旋回和再造古火山活动史;在研究火山成因矿床时岩相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据中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区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相分类的基本方案。 (1)喷溢相effusion facies(EFF) 1 (2)降落(空落)相fall out (air fall)facies (FOF) (3)火山碎屑流相Pyrodastic flow facies(PLF) (4)溢流相Surge facies{地面涌流(干涌流)ground surges(GSF),基底涌流(湿涌流)base surges(BSF)} (5)火山泥流相lahar facies (LHF) (6)火山爆发崩塌相V olcanic explosion-collapse facies(VECF) (7)侵出相extrusion facies(ETF) (8)火口。火山颈相volcanic neck facies(VNF) (9)次火山岩相subvolcanic rock(intrusion)facies(SIF) (10)隐爆发角砾岩相subexplosive breccia facies (SBF) (11)火山喷发沉积相eruption—sedimentary facies (ESF) (一)、喷溢相 1、底面、分界面 在火山岩区野外地质调查中,为了建立地层层序,划分岩流单元、测

第一章习题 1、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得分布特点及生产格局、能源发展战略就是什么?P1 答:中国能源结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油气资源总量偏少。(富煤、贫油、少气) 煤炭资源得分布:东少西多,南贫北丰,相对集中。 生产格局:北煤南运,西煤东调。 能源发展战略: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 2、煤炭利用带来得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煤炭利用带来得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烟雾等。 3、何谓洁净煤技术?有哪些研究内容? 答:洁净煤技术就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得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得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 洁净煤技术得主要包括:煤炭开采、煤炭加工、煤炭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如:选煤,型煤,水煤浆,超临界火力发电,先进得燃烧器,流化床燃烧,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道气净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燃料电池等。 4、煤化学得主要研究内容?P4 答:煤化学就是研究煤得生成、组成(包括化学组成与岩相组成)、结构(包括分子结构与孔隙结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得科学。广义煤化学得研究内容还包括煤炭转化工艺及其过程机理等问题。 第二章习题 1、煤就是由什么物质形成得?P6 答:煤就是由植物生成得。 在煤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得古代植物化石与炭化了得树干;煤层底板岩层中发现了大量得根化石、痕木化石等植物化石;在显微镜下观察煤制成得薄片可以瞧到植物细胞得残留痕迹以及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等植物残体;在实验室用树木进行得人工煤化试验,也可以得到外观与性质与煤类似得人造煤。这就有力地证实了腐植煤就是由高等植物变来得。 2、按成煤植物得不同,煤可以分几大类? P12 答:按成煤植物得不同,煤主要分为腐植煤、腐泥煤、腐植腐泥煤。 腐植煤:高等植物 腐泥煤:低等植物 腐植腐泥煤:高等植物+低等植物 3、简述成煤条件。P20-21 答:煤得形成必须具备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与古构造等条件。 古植物:大量植物得持续繁殖 古气候:温暖、潮湿得气候环境 古地理:沼泽与湖泊 古构造:合适得地壳升降运动 4、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哪些过程与变化?P22 答:由高等植物形成煤,要经历泥炭化作用与煤化作用两个过程。

【火山岩区填图方法体系】从火山地质特点出发,采取在纵向上研究火山层状喷发物的层序,横向上研究火山岩岩相的变化与产出特征,通过古火山机体的调查与恢复,深入揭示火山岩地区的地质矿产特征及其发展、演化历史的岩性-岩相双重填图法。 【火山岩系列】几个火山岩建造的组合。范围很广,但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的变化具明显的规律性。火山岩一般分为三个系列:拉斑系列、钙碱性些列及碱性系列(包含碱性系列,但国际上常用过碱性系列而包含碱性系列)。 【双峰式火山岩】由地幔和地壳两种岩浆源区喷发形成的火山岩组合中的两种端员之间,无论是元素地球化学或者是同位素特征均存在极大差别,表明它们的岩石成因和物质来源都是分离的,如新生代裂谷带中局部地段出现的碱性玄武质和流纹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另外,双峰式火山岩是以玄武岩质和富硅质岩浆近于同时喷发,且很少有中性岩石为特征。它们可以是拉斑玄武岩-流纹岩组合,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粗面岩组合。双峰式火山岩的两端员体积除个别情况外差别一般不大。但也有两端员体积差相当大的双峰式火山岩,如在埃塞俄比亚双峰式火山岩中,富硅质岩石一般要比镁铁质岩少的多。 【细碧岩-石英角斑岩】主要出现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的火山岩系中,由细碧岩、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形成的岩石组合,而且往往同沉积岩相伴生。细碧岩含SiO245%-52%,主要矿物为钠长石或钠更长石和绿泥石等,不含石英或含量很低,贫钙,Na2O数倍于K2O,富钾的变种较少。角斑岩的SiO252%-63%,主要矿物为钠长石或更钠长石,其次为绿泥石、绿帘石、石英、钾长石等矿物,以钾长石为主的变种较少。石英角斑岩的SiO2>63%,主要由石英和钠长石组成,偶含钾长石。如果在上述岩石的钠长石中有拉长石和辉石交代残余,或者铁镁矿物以假象纤闪石为主,则不宜使用细碧岩、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的术语。该岩系在中国分布相当普遍,一般使用此类岩石名称。如果由于成因观点不同而不愿使用以上术语时,可用变玄武岩、变安山岩(或粗面岩)和变流纹岩(或变英安岩)的术语取而代之。 【火山碎屑岩】通过一定方式胶结成岩的火山碎屑集合体。它包括三大类:正常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物含量100%-75%)、沉积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物含量75%-25%)、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物含量小于25%)。此外,按碎屑粒度可粗分为三种粒级:即集块级(集块岩),碎屑粒度大于64毫米;角砾级(火山角砾岩),64-2毫米;凝灰级(凝灰岩),小于2毫米。不同的碎屑岩类前冠以不同的前缀,如角砾岩、火山角砾岩、溶结角砾岩、凝灰质角砾岩和角砾熔岩。集块岩和凝灰岩也可以以此类推。目前对于把碎屑熔岩类归于火山碎屑岩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火山韵律】由火山活动本身变化而引起的火山岩重复出现和周期变化现象。它有别于沉积岩层中以物质或补给方式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沉积韵律。火山韵律的级别规模相当于沉积地层中的“段”,作为火山岩地区的最小单位。 【火山旋回】在划分火山韵律的基础上,即可进行火山旋回的划分,它大于火山韵律,由数个火山韵律组成,相当于沉积地层中“组”一级的填图单位。 【火山岩相调查】在火山岩分布地区,依据岩石特征正确划分火山岩相的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恢复古火山机构,提供寻找火山矿产的信息等工作总称。 【火山岩相】火山物质的喷发类型、搬运方式和定位环境与状态,即其形成方式的总和。可分为爆发相、喷溢相、侵出相、喷发-沉积相、火山通道相和潜火山相六个基本类型。 【爆发相】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各种火山碎屑物(如火山弹、火山集块、火山砾、火山灰等)或原地堆积,或经大气、重力、气液搬运、分选,并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火山碎屑堆积物。这种特点的火山岩相为爆发相。可分为空落堆积、崩落堆积和碎屑流堆积三种。 【喷溢相】熔岩从地下深处经火山通道上升地表,自火山口向外溢流,形成各种类型的熔岩即为喷溢相。基性岩浆由于黏度小,流动速度块,流布面积大,主要形成岩被和岩流。它可

煤化学 1、能源种类、可再生能源的种类。 能源的种类:核能、化石能(又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 2、我国的煤炭储量、产量、资源特点。 1)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保有储量10032.6亿吨(可采储量2000-3000 亿吨),年产36亿吨以上。 2)煤炭资源的特点 a)煤炭资源虽然丰富,勘探程度低 b)煤炭品种齐全,从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 c)煤炭质量有很大差异,秦岭以南地区,除少数煤田外,多数煤田的 煤质差,含硫高。 d)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南贫北丰、西多东少。 e)煤系伴生矿产资源丰富 3、煤化工的三大方向。 焦化、液化(加氢液化、间接液化)、气化。 4、煤炭利用的环境问题(P5) 1)固体废物的危害:自然排放烟尘、CO等有害物质;利用:建材、化工产 品、发电。 2)废水危害:污染矿区地下水源和江河水体;利用:水处理工艺。 3)煤层气危害:对区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也影响全球大气环境;利 用:燃料。 4)大气污染:烟尘、SO2、NO X、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第二章煤炭的特征和生成 1、成煤植物的有机族组成包括那几类?怎样参与成煤炭 1)糖类及其衍生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 参与成煤:当环境缺氧时,厌氧细菌使纤维素发酵生成甲烷、二氧化碳、乙酸等,形成更复杂的物质参与成煤。 2)木质素:经微生物的作用易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 3)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 4)酯类化合物:脂肪、树脂、蜡质、交织、木栓质、孢粉质等。 脂肪受生物化学作用可被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前者参成煤作用, 而树脂、蜡等比较稳定。 2、成煤炭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古气候因素:温暖潮湿的气候 古植物因素:高大的大本植物繁殖堆积 古地理因素:泥炭沼泽 古构造因素:下降的速度最好与植物残骸堆积的速度大致平衡。 3、成煤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

荥经县鑫宝山煤业有限公司荥经县鱼泉煤矿掘进揭煤安全技术措施 编号:〔措施〕24号 工作面名称:XXXXX回风巷 施工单位:掘进队 编制单位:生产技术科 编制时间: 2020年X月XX日

会审意见及签字表

贯彻学习情况记录

荥经县鑫宝山煤业有限公司荥经县鱼泉煤矿 XXXXX回风巷揭煤安全技术措施 一、编制目的 为防止XXXXX回风巷掘进揭煤时发生通风、瓦斯事故,特制定此安全技术措施,请施工队认真贯彻执行。 二、编制依据 1、《煤矿安全规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3、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文件、煤安监技装(2019)28号; 3、荥经县鑫宝山煤业有限公司地质资料; 4、XXXXX回风巷掘进地质说明书; 5、《XXXXX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 三、工程概况 XXXXX回风巷设计总长度为80m,该巷沿上下连煤层的底板岩层掘进,斜巷上部落平点的巷道底板标高为+1028.35,顶板标高为+1030.75,巷道顶板距上下连煤层底板高差为4m,当上下连煤层的底板标高与XXXXX回风巷的巷道顶板标高相差不小于3m,且水平距离不小于14m时,开始进行揭煤工作。揭煤时,XXXXX回风巷从巷道的顶板首先揭露上下连煤层。 四、巷道围岩特征 据地质勘探和所揭露的岩层显示,XXXXX回风巷布置在上下连煤层的底板岩层内。

上下连煤层赋存于须家河组第二段(T3xj2)下部,上距第三段(T3xj3)底界平均约150m,下距第二段(T3xj2)底界平均约30m,上下连煤层上距双龙炭平均约33.5m,下距独连煤层平均约35m。在矿区内煤层厚度一般0.57~0.76m,平均0.67m,煤层结构简单,由两分层及一夹矸组成,上分层煤厚一般0.17~0.40m,下分层煤厚0.30~0.46m,中部夹矸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厚一般0.75~2.90m。煤层顶板为深灰色薄层砂质泥岩,底板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该煤层在矿区属稳定可采煤层。 上下连煤层的顶、底板岩层为较好的工程地质体。根据已揭露的岩层显示,XXXXX回风巷布置在T3xj之中,主要由中~粗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构成,节理裂隙及层理不发育,偶见层间小错动,砂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42.0~124.1 MPa,为硬质岩;泥岩天然抗压强度4.8~13.1 MPa,为软质岩,岩体结构类型为薄~中厚层,岩体完整性较好,岩石质量中等,煤层顶、底板较易管理。附:综合地质柱状图

煤的化学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煤,从化学组成上来说,是由大量具有不同分子量的分子组成的混合物;从岩石学角度来说,是由不同显微煤岩组分组成的;从结构化学来看,是一种短程有序、长程无序,且具有层次结构的非晶态固体物质;从成因来看,具有阶段性演化特征,即从褐煤经烟煤至无烟煤的演化,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演变具有阶段性演化的特点。 一煤结构的概念 煤结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煤的化学结构,二是煤的物理结构。 (1)煤的化学结构是指在煤的有机分子中,原子相互联结的次序和方式。从煤的元素组成上看,煤主要由碳、氢、氧、氮、硫五种元素组成,此外还有微量的磷、氯和某些金属元素,其中碳含量大于50%,多数含量在75%~95%之间,所以煤具有高碳物料的特征。 (2)煤的物理结构,传统的物理结构指煤的孔隙结构,主要是指其相界面间空隙及芳香层间的层间隙。一般用孔隙率、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隙模型等来表征。煤的孔隙结构实质上是由煤的化学结构决定的。这是因为,煤的芳烃族和官能团之间参差不齐的排列形成了内部空隙,使煤成为多孔性物质。 (3)煤的岩相组成,从岩相学和矿物学观点上认识煤,可以认为煤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在宏观上,可以将煤区分为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四种煤岩成分;在微观上,其有机显微组分在国际上划分为镜质组、丝质组和稳定组三种组分。 煤不同于一般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具有特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均一性。及时在同意小块煤中,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化学结构。 二煤结构的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对煤的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物理化学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 1.物理化学研究方法 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如溶剂抽提、吸附性能和物化特性法等。溶剂抽提法是研究煤的组成、结构的最早方法之一,其理是利用溶剂的授、受电子能力使小分子相释放出来的过程,通过逐级抽提,分析抽提可溶物与不溶物,找出它们与煤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煤结构模型。该法主要用来研究泥炭、褐煤的化学

实验15 水泥熟料的岩相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了解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形态,掌握水泥熟料的岩相结构以及显微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硅酸盐水泥熟料中主要的矿物组成为硅酸三钙(C3S)、硅酸二钙(C2S)、铝酸三钙(C3A)和铁铝酸四钙(C4AF)。 硅酸三钙在熟料中常固溶少量的MgO、Al2O3、Fe2O3等物质,又被称为A矿。A矿在单偏光显微镜下为无色透明的棱柱状晶体,Ng=1.722±0.002(Na),Np=1.718±0.002(Na),Ng-Np=0.004 – 0.007,Np近于平行C轴。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干涉色为一级灰白或深灰,平行消光,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2V=0-5°。 在反光显微镜下,用1%NH4Cl溶液侵蚀光片后,A矿呈兰色,用1%硝酸酒精侵蚀光片后,A矿呈棕色。图14-1和图14-2是反光显微镜观察到的A矿的形态。 图14-1 六角形板状和短柱状A矿晶体 图14-2 长柱状A矿晶体 硅酸二钙在熟料中常是含有Al3+、Fe3+、K+、Na+、Ti4+等离子的固溶体,又被成为B矿。B矿有多种晶型,水泥熟料中的型,属于单斜晶系,Ng=1.735,Nm=1.726,Np=1.717,Ng-Np=0.018,正交偏光显微镜下干涉色为一级橙黄,平行消光,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2V=64-69°。 B矿在反光显微镜下一般呈圆粒状,用1%NH4Cl溶液或1%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光片后,呈棕色或棕黄色。当煅烧温度高于1400°C,冷却较快时,常形成具有两组相互交叉的双晶纹(图14-3),当煅烧温度低于1400°C,冷却较慢时,形成具一组平行的聚片双晶纹(图14-4),当煅烧温度低于1300°C时,B矿一般不具有双晶。如果冷却时固溶组分分离,会形成花蕾状B矿(图14-5)和脑状B矿(图14-6)。如图14-7所示的手指状、树叶状B矿存在于在还原气氛条件下煅烧的熟料或含硫量高的熟料中。

填空 1 植物是成煤的主要原始物质,因此植物界的发展、演化以及各类植物的兴盛、衰亡必然影响着地史使其成煤特征的演化。P6 2从化学观点来看,植物的有机族组成可以分为四类,即糖类及其衍生物、木质素、蛋白质、和脂类化合物。P8 3 煤由堆积在沼泽中的植物遗体转变而成、植物遗体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顺利的堆积并能转变为泥炭,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P12 4 泥炭的有机组成包括1腐植酸、2沥青质、3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4变化不多的壳质组分,如角质膜、树脂和孢粉。P24 5 煤中低分子化合物可分为两类,即烃类和含氧化合物。P39 6 根据颜色、光泽、硬度、裂隙和断口等,利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将煤区分为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四种宏观煤岩成分。P48 7 烟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分为(1)光亮煤(2)半亮煤(3)半暗煤(4)暗淡煤P50 8 常见的矿物主要有粘土矿物、硫化物、氧化物及碳酸盐类等四类。P61 9 工业分析可以将煤的组成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 游离水;外在水分内在水分 水分 化合水;结晶水热解水 外在水分是指煤放置在大气中使水分不断蒸发,当煤中水的蒸气压与大气中水蒸气分压达到平衡时,煤中水分不再变化。这时所失去的水分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就是外在水分,用Mf表示。而残留在煤内部孔隙中没有蒸发出来的水分称为内在水分,用Minh表示。全水分,用Mt或Mar表示。P80 10 煤的灰分:煤样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所得的残渣。该残渣的质量占测定煤样质量的百分数称为灰分产率,简称为灰分。P83 11 煤的灰分不是煤中的固有组成,而是由煤中的矿物质转化而来的。P83 12 在高温条件下,将煤隔绝空气加热一定时间,煤的有机质发生热解反应,形成部分小分子的化合物,在测定条件下呈气态析出,其余有机质则以固体形式残留下来。呈气态析出的小分子化合物称为挥发分,以固体形式残留下来的有机质称为固定碳。实际上,固定碳不能单独存在,它与煤中的灰分一起形成焦渣,从焦渣中扣除灰分就是固定碳了。挥发分用V表示,固定碳用FC表示。P84 13 煤中矿物质种类按矿物质组成分类 1)黏土矿物2)石英3)碳酸盐矿物4)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P87 14煤灰是煤中矿物质在燃烧后形成的残渣,其中SIO2含量最大,其次是AL2O3 P90 15 大量的研究表明,煤的有机质主要是由碳、氢、氧、氮和硫等五种元素组成的。P94 16 常用的有机溶剂大致可分为; (1)中性溶剂(2)碱性溶剂(3)酸性溶剂(4)混合溶剂P107 17真相对密度的影响因素P115, 成因类型 煤岩组成 矿物质 煤化程度

附件6 揭煤技术流程规定 为了规范公司揭煤流程,防止突出事故发生,特作如下规定: 一、揭煤地点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 石门(含立井和斜井等)揭煤地点的煤层先进行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然后进行突出危险区划分。区域预测结果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 二、区域防突措施 1.经区域预测划分为有突出危险的煤层,要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所有预抽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采用预抽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的钻孔设计符合《防突规定》要求。 从抽采瓦斯开始,实行独立计量,定期收集抽采流量、负压和浓度等,分析瓦斯抽采效果。效果不好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经过矿井(或采区)区域预测为突出危险性的煤层,可直接在距突出煤层7m法向距离以外进行区域预抽瓦斯防突措施。 3.经开拓前区域预测为无突出危险区的煤层进行新水平、新采区开拓、准备过程中的所有揭煤作业应当采取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三、瓦斯抽采达标评判 根据公司瓦斯抽采达标评判办法执行。审签完毕的《瓦斯抽采达标评判报告》(含区域措施效果检验钻孔竣工图)送通风(瓦)科和相关部门、领导。 四、10m法向距离施工地质探孔 在距揭穿煤层10m法向距离(在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的区域20m法向距离)之前,施工地质探孔,探明瓦斯、煤层赋存情况。 1.矿井地测科要先进行地质探孔设计,设计图送相关部门、地测副总工程师和矿总工程师签审。 2.设计图签审完毕后,地测科安排施工,并安排地质技术人员现场收集资料。 3.地质资料整理成成果资料后,送相关部门、地测副总工程师和矿总工程师签审,签审完毕的地质成果资料送通风科、抽采科和其它相关部门及领导。 五、石门揭煤防突措施编审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煤矿石门揭煤防突技术安全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5207-82 煤矿石门揭煤防突技术安全措施(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况: 1061回风巷石门巷目前已经施工离M6煤底板层位,巷顶距离M6煤底板法距约3m,斜距约10m。随着巷道施工,预计该巷道向前施工约8米将由巷道底板揭开M6煤。本巷道设计断面6.01m2,净宽2.8m,净高2.2m,掘进断面为6.4m2,揭煤前后钧采用工字钢支护形式。 1.2 地质情况: 1.2.1煤(岩)层赋存特征 位于龙潭组中上部,稳定,厚度1.4~1.8 m,平均厚1.6 m,全区可采,无夹矸,结构简单。

顶板:伪顶黑色炭质页岩,强度低;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易风化崩解,遇水易膨胀、软化,为不稳定顶板。 底板:直接底板为灰色页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遇水易膨胀、软化,为不稳定底板。 1.2.2 地质构造 龙金煤矿位于织纳煤田牛场向斜西北翼,矿区为单斜构造,区内构造简单,无大的断层发育,地层产状较为稳定,地层倾向102o~107o,倾角5o~8o。地层产状变化小。原两个矿山建矿至今,未发现断距>10m 的断层,未见影响矿井开拓布置、开采的地质构造。 综上所述,龙金煤矿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应属简单~中等复杂。 1.3 瓦斯情况 1.3.1 瓦斯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20xx年11月19日(黔能源发[2010]699号)“关于毕节地区工业和能源委员会

第二章煤的岩相组成及其性质 煤是一种固体可燃矿物,从岩石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可燃性有机沉积岩。因此,可以用研究岩石的手段来研究煤。有关这个领域的学科就是煤研学。在煤化学中作为一章来介绍,但不代表煤岩学不重要,在近年来,煤岩学在焦化领域和煤转化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效果很显著!! 煤研学研究意义:1、阐明煤的成因;2、鉴定煤的成分;3、了解各成分变化对煤质的影响;4、更深刻了解煤的特性;5、指导煤的合理利用和工艺加工。 方法有两种: 宏观研究:用肉眼或放大镜(10X)直接观察研究煤,主要观察:颜色,光泽,端口,条痕,硬度等外观特征。适于野外勘探、采煤。 微观研究:利用光学仪器来研究煤的岩相组分及其特征,通常采用显微镜。 煤研学研究认为:煤并非学一物质,而是由多种性质不同的煤岩组分组成的。正是这些不同组分的不同组合,造成了煤在物理、化学和工艺性质上的千差万别。 那么,煤中究竟都有那些煤岩组分呢? 第一节煤岩的宏观研究 一、宏观煤岩成分 1919年,M. Stopes(斯. 托普斯)用肉眼观察煤。首先将煤分成四种宏观煤岩拼分,即镜像、亮煤、暗煤和丝炭。并描述了它们间的差异。此划分和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其中,镜煤和丝炭是单一组分,而亮煤和暗煤是混合组分,各宏观煤岩成分的外部特征见下表。

二、宏观煤岩类型 宏观煤岩成分是岩石分类的基本单位,但在评价煤层性质应用上有一定困难,镜、丝层薄且不规则,亮、暗层虽厚,但常互相交叉过渡,分层不很明确。因此,在观察煤层时,若以宏观成分来评价,不便定量,也不便于了解全貌。 因此,按平均光泽强度和煤岩成分不同,将煤划分四种基本宏观煤岩类型。 光亮煤:煤层中总体光泽最强的类型,主要由镜、亮煤组成(二者之和大于75%),只含有少量的暗煤和丝炭,条带结构不明显,具有贝壳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脆度大,易破碎。 半光亮煤: 煤层中总体光泽较强的类型,主要由镜、亮煤组成(二者之和大于50-75%),其余为暗煤,也夹有丝炭,条带状结构明显,内生裂隙较发育,常带有棱角状或阶梯状断口。是最常见的宏观煤岩类型。 半暗煤:煤层中总体光泽较弱的类型,镜、亮煤二者之和仅为50-75%,其余为暗煤,也夹有丝炭,硬度、韧度和密度都较大。 黯淡煤:煤层中总体光泽最弱的类型,镜、亮煤二者之和25%以下,其余多为暗煤,也夹有丝炭。通常呈块状构造,层里不明显,硬度、韧度和密度都大。

石门揭煤程序、步骤及要求 必须严格执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一、进行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一)、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及方法 方法1:在距煤层法向距离7m—10m范围内施工测压钻孔,进行瓦斯测压预测,并在一定时间内,压力变化小于0.005 MPa/d,测压工作即可结束;否则,应延长测压时间。 方法2:施工取芯钻孔,按取煤心要求取煤芯,及时送相关单位测定原始瓦斯含量。 根据以上两种方法,预测煤层突出危险性,当瓦斯压力达到0.74Wpa,原始瓦斯含量达到8m3/t,具有突出危险性。需执行区域防突措施。 完成后,编制“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报告” (二)、区域防突措施 第一步:根据实际测定的煤层最大瓦斯压力P、软分层煤的破坏类型、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Δp和煤的坚固性系数f等指标、石门地质情况、巷道情况等相关参数,编制区域防突措施专项设计(包括:专项设计、区域措施设计图)。经矿初审,报公司审批,提出修改意见,经修改后执行。 第二步:根据区域防突设计要求,施工抽放钻孔。为缩短抽放时间,实行边施工边进行接抽工作。(完成后,编制“抽采钻孔竣工图”、“抽采评估报告”)

(三)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效果检验方法,临界指标: 1、采用测定残余瓦斯含量,通过打钻孔,取煤芯检测。残存瓦斯含量低于8m3/t。 2、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测定K1值。瓦斯解吸指标K1值<0.5(干煤为0.4)。采用此方法时,应编制“区域效果检验设计图”和“区域效果检验成果图。 3、测定瓦斯压力。低于0.74Mpa 以上三个指标,其中一个指标达到和超过临界值,或在检测(打钻)过程中钻孔有喷孔等动力现象,均为防突措施无效,则判定该工作面具有突出危险性,应当继续采取补打抽放钻孔和继续抽放措施进行消突。经再次评估后,再重新按以上方法进行效果检验,只有以上三个指标全部低于临界值指标,且在检测过程中钻孔无喷孔等动力现象后,则判定工作面无突出危险性,防突措施有效。 完成后,编制:区域效果检验报告 (四)、区域验证 经开拓后区域预测或者经区域措施效果检验后为无突出危险区的煤层进行揭煤和采掘作业时,必须采用工作面预测方法进行区域验证。验证方法:选用综合指标法(D、K的临界值)、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常采用方法)。 二、揭煤程序 根据区域预测、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验证后,无突出危险

1、石门和立井、斜井工作面从距突出煤层底(顶)板的最小法向距离5m开始到穿过煤层进入顶(底)板2m(最小法向距离)的过程均属于揭煤作业。 2、突出煤层揭煤作业前,地测部门负责落实地质探查工作,搞好地质探查钻孔设计并监督实施,在揭煤工作面掘进至距煤层最小法向距离10m之前,至少施工两个穿透煤层全厚且进入顶(底)板不小于0.5m的前探取芯钻孔,地质探查钻孔施工结束后及时提交地质探查报告和地质剖面图,报矿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确认,做到准确控制煤层层位,掌握煤层的赋存位臵、形态。 3、在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的区域,揭煤工作面掘进至距煤层最小法向距离20m之前必须布臵不少于3个前探钻孔,以保证能确切掌握煤层厚度、倾角变化、地质构造和瓦斯情况。也可用物探等手段探测煤层的层位、赋存形态和底(顶)板岩石致密性等情况。 3、瓦斯办负责根据地测部门提交的地质探查报告和地质剖面图编制揭煤的专项防突设计(设计应包括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经矿技术负责人组织审批后,报集团公司批准。 4、石门和立井、斜井揭穿突出煤层的专项防突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石门和立井、斜井揭煤区域煤层、瓦斯、地质构造及巷道布臵的基本情况; (二)建立安全可靠的独立通风系统及加强控制通风风流设施的措施; (三)控制突出煤层层位、准确确定安全岩柱厚度的措施,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的钻孔等工程布臵、实施方案; (四)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及防突措施效果检验的方法、指标,预测及检验钻孔布臵等; (五)工作面防突措施; (六)安全防护措施及组织管理措施; (七)加强过煤层段巷道的支护及其他措施。 5、经评估为有突出危险煤层的新建矿井建井期间,以及突出煤层经开拓前区域预测为突出危险区的新水平、新采区开拓过程中的所有揭煤作业,必须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并达到要求指标。 6、经开拓前区域预测为无突出危险区的煤层进行新水平、新采区开拓、准备过程中的所有揭煤作业必须采取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煤的组成及结构特性 姓名:戚莉莉学号:摘要: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叙述了煤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时煤转化和制备的影响.提出了在煤转化过程的研究中应开展煤的基础研究。根据我国煤炭资源情况还提出今后有关煤的研究项目。 关键词:煤组成结构性质 我国富煤少油,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我国煤炭资源总量大,但探明程度低,开采条件差,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从总量上看,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炭产地多且多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和煤炭主要消费地,分布呈明显的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所以研究煤的生成、组成、结构对煤炭的有效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煤的组成 煤是由具有多种结构形式的有机物和不同种类的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煤的组成指的是岩相组成和化学组成。运用煤岩学传统法研究煤,基本上有宏观研究法和微观研究法。显微研究法是利用显微镜来研究煤,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投射光下研究煤的薄片,主要是根据颜色、形态、结构等来表征;另一种是反射光下研究煤的光片,除根据颜色、形态和结构外,还根据突起、反光性等进行鉴定。煤的显微组成包括: 1)镜质组,又称凝胶化组,是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受凝胶化作用转化形成的是构成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从低煤级到高煤级煤中,镜质组在油渍反射光下呈深灰至浅灰色,无突起至微突起。反射率介于壳质组和惰质组之间,并随着煤级增加而增加,各向异性增加。在透射光下呈橙红色一棕红色一棕黑色一黑色。2)丝质组,又称惰质组,对化学和热呈惰性反射光下呈白色至亮白色,具有较高的突起和较高反射率;油渍反光下呈灰白色、亮白色、亮黄白色,大多具有中高突起;透射光下呈棕黑色到黑色,微透明或不透明。3)稳定组,也称壳质组,化学稳定性较好。从从低煤级烟煤到中煤级烟煤,他们在透射光下透明到半透明,颜色呈柠檬黄色一黄色一桔黄色一红色,轮廓清晰,外形特殊。反射光下呈现深灰色,他多数有突起。煤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组成的,有机成分是指煤的显微组分,是人们的关注中心,无机成分是指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煤中矿物,按矿物成分和性质,煤中矿物质分为以下几类: (1)粘土类矿物,是煤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矿物质;(2)硫化物类矿物,在反射光下就有耀眼的金属光泽;(3 )碳酸盐类矿物,充填于煤的裂痕、层面内和基质中;(4 )氧化物类矿物,主要是石英等;(5 )硫酸盐类矿物,主要是石膏,常在煤层近地表处。宏观研究法就是利用肉眼或放大镜来观察煤,根据煤的颜色,条痕色、光泽、硬度、断口和密度等物理特征,确定煤岩类型和煤的光泽岩石类型,判定煤化程度,初步判定煤的性质和用途。根据成因、化学性质和岩石性质,腐植煤煤岩类型包括镜煤、亮煤、暗煤、丝炭,腐泥煤包括烛煤和藻煤。腐植煤的四种煤岩类型是由三种显微煤岩组分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我国煤在组成上的特点是镜煤和亮煤的含量很高,丝炭和暗煤的含量低。从化学观点来看,煤是由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组成的。无机组分主要包括粘土矿物、石英、方解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质和水。有机组分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构成的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在实用上主要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来指导煤炭的加工利用和研究煤的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