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

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

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

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是什么?这个呢?……这些东西你吃过吗?

生:都吃过!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

生:吃过!皇帝可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

师:秦始皇啊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生:新疆!维吾尔族!

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汉代西域图。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同时点击突出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点。)你们以前听说过玉门关和阳关吗?(展示玉门关、阳关遗址图。)古人有诗云 "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关都是黄沙漫漫,一片荒凉。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西汉初年,西域地区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当时,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呢?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西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

(展示沙漠、雪山、绿洲、草地图片)

师:这样的自然环境对西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选择在绿洲上过上了定居生活。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课本第67-68页的小字想象一下,绿洲上的西域人民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们白天劳动,有的种植粮食、桑麻,有的种植葡萄、核桃、胡萝卜,有的放牛、放马……。晚上,他们会唱歌、跳舞……

师: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域人民的歌舞。(展示新疆舞蹈图片。)他们擅长歌舞,前面我们听过的那首很优美的歌曲就是一首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

西汉前期,在西域这片神秘的地区一共分布着30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都被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所控制,这个民族是--

生:匈奴。

师:对!匈奴贵族控制并奴役、压迫着西域人民,这引起了西域人民强烈的愤慨!请大家看看课本68页第2段小字。(学生看书。)

师:不仅如此,匈奴骑兵还不断骚扰着西汉北部边疆,严重威胁着西汉北部边境的安全,因此,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为了联合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人才出使西域。张骞勇敢报名,奉命出使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师: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

(一)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的艰辛和困难。

(二) 经过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的音像资料。(播放音像资料。)

师:看了这段资料后,再根据我们对西域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张骞他在出使西域的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展示问题:张骞在出使西域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略)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象力非常丰富!你们的设想都非常有道理。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张骞表现出了一种令人敬佩的英雄气概。那么,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呢?

(展示问题:张骞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略)

师:很好!他的坚韧、忠诚、勇敢,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质。那么,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69页最后一自然段的课文。在看书的过程中, 我想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看书思考)

师:这个问题一定很难吧?我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主要的相同点可以从出使目的和作用两方面思考;主要的不同点可以从出使时匈奴的力量、想要联合的力量、到达地区的范围等方面思考。相邻的同学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哪些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生:(略)

师:很好!

(课件展示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具体内容)

主要的相同点:

1、目的:为了联合西域少数民族攻打匈奴。

2、作用:促进了西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主要的不同点:

1、出使时匈奴的力量:第一次出使时,匈奴十分强大;第二次出使时,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获得了重大胜利。

2、想要联合的力量:第一次想联合大月氏;第二次想联合乌孙。

3、到达地区的范围:第二次到达过西域各国,远比第一次广泛。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 三)历史作用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师:在汉代以前,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往来非常少,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呢?(①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等物品传入了内地,而内地精美的丝绸、铁器也传到了西域。(展示西域与内地经济交流示意图。)直到这个时候,内地的人民才吃上了葡萄、核桃等东西。如果以后有人再问你秦始皇是否吃过这些东西,我想你应该不会答错了吧!

汉代以前,由内地到西域的道路是非常难走的。张骞出使西域后,这种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些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西汉前期,西域地区的国家很多,有的地方人民生活很艰苦,而且经常有强盗出没。在张骞出使西域后,随着两地交流的增多,他们感受到了汉朝的强大,他们仰慕汉朝的先进文化,他们渴望得到汉朝的保护。于是,西汉中央政府设立了机构对西域地区进行了管理,这就为西域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打下了基础。(③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基础)

那么,西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案 执教者: 于夕芳 工作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到个人和社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学会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自己。它是学好其他两课的关键。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教学准备 一杯水、一张生活流程图。 §个人使用前的思考及改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一】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 ○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 ○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叙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 教 学 过 程 提问:当我们拿一张《张家界风景旅游区地图》,该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 1、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 2、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你准备晚上哪个宾馆住宿? 3、根据上述选择,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要游览景点的范围。 4、根据你所确定的范围,再合理安排具体的旅游景点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历史变迁图及其运用。 布置作业 练习册1----7题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

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重点: 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难点: 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册,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图片。(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些东西你吃过吗?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板书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学生回答)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汉代西域图。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作业: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一、选择题 1. 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 甘英 B. 班超 C. 王昭君 D. 张骞 2.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 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 B.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C. 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D. 开辟丝绸之路。联络西方 3. 王之焕《凉州词》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 B A. 大秦 B. 西域 C. 大月氏 D. 新疆 4、奉命出使西域,并为开通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的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马可·波罗 D. 班超 5、导演在拍电视剧《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即将出使西域,该场面中最不适合摆放的道具是( ) A. 铁剑 B. 丝绸 C. 陶器

D. 葡萄 6、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 开拓疆土 B. 开辟丝绸之路 C. 夹击匈奴 D. 掠夺财物 7、两次出使西域,开启西域与中原友好往来的人物是( ) A. 张骞 B. 班固 C. 甘英 D. 班超 8、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马可?波罗 D. 戚继光 9、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对其形成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A. 张謇 B. 班超 C. 玄奘 D. 张骞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1)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_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复习要点素材 川教版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1、汉朝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匈奴贵州残酷地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当时,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日子过得不错,不愿再和远在东方的匈奴作战。)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长安);长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长安)。 3、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张骞通西域,勾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我们应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们应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4、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原因:(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前60年)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B西域和内地人员商旅往来增多;C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活动加强。)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5、汉武帝在加强内地与今天新疆地区联系方面有什么成就?(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和沟通。)从总体上简要概括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 《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课的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五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集备教案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 路集备教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 备注: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5分钟) 1、西域在哪里?它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哪些地方? 2、请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思考: ①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②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③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2、列表概括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困难、作用等? 3、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意义、职权范围? 4、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人是谁?说说丝绸之路的路线怎么走?为什么称它为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 和作用? 6、东汉初期派谁出使西域,他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过程 一、张骞通西域 1、展示材料“招贤令”,阅读第一子目后思考: ①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②汉武帝时,谁前去应招?他为什么毅然应招? ③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 ④他完成了预定任务吗?出使有什么成果呢? 2、对照历史图册,突出西域概念。让学生联想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西域的荒凉。 3、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4、学生演历史剧“张骞不失汉节”,从张骞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5、联系时政及课本所学知识,使学生知道早在西汉,新疆地区就已经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到“东突”势力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 领土完整的教育。 二、丝绸之路 1、展示一组邮票,让学生猜猜它是哪一条著名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1

初一历史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 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 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 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是什么?这个呢?……这些东西你吃过吗? 生:都吃过!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 生:吃过!皇帝可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

师:秦始皇啊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生:新疆!维吾尔族! 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汉代西域图。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同时点击突出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点。)你们以前听说过玉门关和阳关吗?(展示玉门关、阳关遗址图。)古人有诗云 "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关都是黄沙漫漫,一片荒凉。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西汉初年,西域地区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当时,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呢?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西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 (展示沙漠、雪山、绿洲、草地图片) 师:这样的自然环境对西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选择在绿洲上过上了定居生活。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课本第67-68页的小字想象一下,绿洲上的西域人民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们白天劳动,有的种植粮食、桑麻,有的种植葡萄、核桃、胡萝卜,有的放牛、放马……。晚上,他们会唱歌、跳舞…… 师: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域人民的歌舞。(展示新疆舞蹈图片。)他们擅长歌舞,前面我们听过的那首很优美的歌曲就是一首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

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教案 [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所谓历史, 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 甚至也有歪曲、捏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 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 识别历史地图, 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 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 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 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 最终_其统治, 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 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 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 查阅书籍、杂志、网站, 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_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重庆第三十中学涂菁【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张骞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任务)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Hi,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Tujing.Nice to meet you.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重庆三十中的历史老师,我姓涂,大家可以叫我涂老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这是?

(逐一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 生:黄瓜、胡萝卜、石榴。 师:这些东西你们都吃过吗? 生:吃过。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原产地是哪里吗? 生:(略) 讲授新课: 师:这些都是古时从一个叫西域的地方传过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域,开启一段神秘的西域之旅。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7页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本课共分为三个板块,“通”往何处——走进神秘西域,“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通”向未来——“凿空”西域影响,我们将其概括为“三通”。 (过渡)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西域。 一、“通”往何处——走进神秘的西域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68页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一:西域的地理范围?同学们可以结合地图册第23页的地图进行分析。二:西域人民的生活情况?请同学们在看书的时候将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勾画下来。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 (播放轻音乐kiss the rain)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西域的地理范围? 生: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师:请同学们将书上和地图上的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理名称勾画出来。这三个地点所围成的中心区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的西域,也就是狭义上的西域。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 生:新疆。 师:对,就是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区。那么说的更广一些,西域还包括了? 生:葱岭以西更为广阔的地区。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教案 ,,xx学生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如何更好的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是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活动实施不变的目标。为大家整理了,欢迎大家阅读!设计中国的行政区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及分布。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二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三级行政区划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2、总结归纳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二、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1、拼图讲解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小组讨论、回答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小结: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探究: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

来熟悉这些省区。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简评竞赛结果2、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读表回答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出来的?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沦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小结: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用本省的历史名称:一个省有两个简称: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希望同学们对照地图记住。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查的情况,这就导致历史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以生为本”视角下进行思考,打造多样化历史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1.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二课《自然环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地形多样”“气候万千”“风光迥异”三部分,教材利用各种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对世界地形和气候作了生动的呈现。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和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和位置; (2)了解世界多样的气候。 ●教学思路 (1)本课时是该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略做改动,把“气象万千”中的“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这部分放到下一个课时中; (2)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本课的中心载体,是多样的地形、万千的气候围绕着“文明古国”展开,从历史知识切入,引导学生探究地形和气候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世界地形挂图》;学生收集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二、学法流程整体构架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开始我们新课以前,先来考大家一个课外知识:我们知道,在好几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文明古国,它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哪位同学知道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大致位置,请上来在《世界地形图》上指给大家看。 【展示】《世界地形图》 学生上台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 【承转】非常好,经过这几个同学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四大古国的大概位置了,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古代中国以外的另三大文明古国,他们都处在哪一类地形上?所谓地形,就是指地表的形态,包括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大多处在平原上。(注:古代印度特指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平原,是一个地理概念。) (新课教学) 【提问】看来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不错!那么为什么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平原呢?大家能不能结合书本,从平原的特点去找找原因。 学生分析平原特点:①宽广低平;②海拔低;③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承转】大家都感觉到了平原的适合居住性!那么除了平原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地形呢?它们的特点是怎样的,你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吗?请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前后左右讨论一下,我们还可以参考书里的《世界地形图》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高原、山脉、丘陵、盆地、沙漠的特点,并各自举出地理实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