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常见的农作物

19.常见的农作物

19.常见的农作物
19.常见的农作物

19 常见的农作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研讨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

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

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

1、调查收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思考: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都一样吗?

2、调查搜集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的资料,思考:本地区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1、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本地区没有的,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研讨

1、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在本地不能生长?这种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测,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2、讨论: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这些农作物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

3、除了我们知道的本地区的农作物外,你推测,还有哪些农作物可以在本地区正常生长?

本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也许适合有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种植和实验,在本地还没有引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实践活动。

三、课外实践

1、访问有关农学专家,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

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农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

2、种植实验:找一种本地未种植,但是本地区的生长条件又能满足其生长的农作物,进行栽培实验,做好记录。学生在进行种植实验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活动目标 1.了解农作物的丰富种类,感知各种农作物果实的外形特征。 2.正确区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3.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爱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一些常见的农作物有了初步的认识。 2.物质准备:课件、常见的农作物。 活动过程 一、观看实物,了解农作物的种类 1.师:孩子们,秋天到了,美丽的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它给我们送来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出示红薯,说一说大自然给我们送来了什么礼物? 3.教师小结:大自然给我们送来了红薯宝宝、花生宝宝。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农作物。农作物是农民伯伯在土地上种植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那你还知道哪些农作物呢? 二、观看课件,感知果实外形特征 1.播放课件,请幼儿说一说农作物的颜色、形状。 师:你们认识的农作物真多呀,那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小结:玉米成熟后有黄色、白色和黑色,玉米籽好像一排排小牙齿,整整齐齐的排在玉米棒上;水稻成熟后是金黄色的,一串串的往下垂;土豆是黄色的,它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就像鸡蛋一样;大豆有黄色、绿色、红色、黑色、白色,它们是小小的椭圆形,好几粒豆宝宝一起住在一个房子里;高粱是红色的,也是一串串的,就像一个大火炬。 2.说一说,这些农作物可以变成什么? 师:这些农作物可以变成许多好吃的,你知道他们都可以变成什么吗?? 三、自由讨论,判断果实生长环境 1.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农作物,你知道它们生长在哪里吗? 2.根据农作物的生活环境对农作物进行分类。 3.师:你知道除了图片上的这些农作物,还有那些农作物是生长在地上、地下和水

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总汇

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总汇 1.油菜:喜温暖气候,肥沃土壤。 2.甘蔗: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3.甜菜: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4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我国冬小麦(暖温带或亚热带)和春小麦(中温带)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夏收,春小麦一般春播夏收 5茶叶:喜高温多雨的气候及排水条件良好的坡地(怕涝),酸性土壤水稻:喜高温、多雨,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6玉米:性喜高温,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 7柑橘:喜温润,怕寒冷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8苹果:喜光、较耐寒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9大豆:为中温作物,要求积温在2000℃—3000℃,需水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10棉花:喜光热充足、耐旱、忌渍,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长绒绵:日照充足、温差大、气候干燥、需灌溉的地区) 11黄麻: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热带作物) 12蕉麻:适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松质沙土中生长 13花生:喜温干燥、砂质壤土,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14油棕: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热带作物) 15咖啡: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 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山地生长(热带作物) 16可可:较高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分配均匀(热带作物)剑麻:喜高温耐旱(热带作物)橡胶:喜高温多雨(热带作物) 17亚麻: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壤土,长日照作物 18油棕: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热带作物)枣椰:具有耐旱、耐碱、耐热而又喜欢潮湿的特点。向日葵:喜温又耐寒的作物 19油橄榄:生长能力强,耐旱喜光,能耐较高的气温,并适于在多种壤上生长,且寿命长 20青稞:具有独特的耐高寒特点

认识常见的各种植物

主题:认识常见的各种植物 一、授课班级:二年级2 班 二、授课人:黄晓欣 三、授课时间:2014.5.7 四、教学目的: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 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4)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5)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五、教学重点: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 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六、教学难点: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和不同处,意识到植物也是有 生命的,应该学会爱护一草一木。 七、教学方法:提问,小组讨论,ppt 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猜有关植物的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 2、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 3、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4、学生回答。(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认识植物的身体 1、一株完整的植物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 个部分。 2、根的主要功能为由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及支持植物体;茎可以将植物的养分或水分运送至植物身体各部位;叶是植物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可帮植物制造出养份;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由花来授粉,帮助植物孕育下一代;果实也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是由植物开花授粉后形成。 (四)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1)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 (2)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6、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发给学生植物卡) 7、学生分组讨论。 8、小组交 流。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 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认识常见的各种植物 九、教学总结:植物,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黄叶飘零,这也

19常见的农作物

19常见的农作物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研讨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 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 1.调查收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思考: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都一样吗? 2.调查搜集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的资料,思考:本地区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常见的农作物》参考教案

《常见的农作物》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能力目标: 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学习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评价任务: 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

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 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本地区没有的,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红薯、水稻等。 5、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

常见作物生长习性(修正版)

常见农作物习性 一、粮食作物 1、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春小麦一般春播夏收,主要分布在东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新疆;冬小麦一般秋播夏收,主要分布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和春小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 2、水稻喜温喜湿,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 3、玉米喜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4、青稞喜凉,耐高寒; 二、糖料、饮料、水果、食品类作物 1、甘蔗喜高温,需水大,生长期长,亚热带丘陵地区; 2、甜菜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3、茶叶喜温好湿,喜酸好阴,怕涝,排水好;亚热带酸性土壤;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 4、咖啡喜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山地生长 5、可可较高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分配均匀;需有较高的树木在它上层作荫蔽保护,本身抗风力弱。热带雨林海拔较低地区 6、椰子喜光作物,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微风;土壤肥沃的热带的地区 7、柑橘喜温润,怕寒冷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8、苹果喜光、较耐寒,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9、葡萄喜光植物,喜温湿,温差大,排水好;以壤土及细砂质壤土为最好; 10、枣椰耐高温、耐水淹、耐干旱、耐盐碱、耐霜冻(能抵抗-10℃的严寒),喜阳光,排水好,在热带至亚热带气候 11、马铃薯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三、油料 1、大豆为中温作物,要求积温在2000℃—3000℃,需水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主要黑龙江) 2、花生喜温干燥、砂质壤土,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

常见的农作物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9.常见的农作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二、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三、教学建议: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1.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本地区没有的,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研讨 1.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在本地不能生长?这种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测,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2.讨论: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这些农作物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 3.除了我们知道的本地区的农作物外,你推测,还有哪些农作物可以在本地区正常生长?

种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方法收藏

30种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方法收藏! 一、间作套种好处多 间作套种也可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间作: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 套种: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种,套种作物的共生期较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减少土地重茬危害,抑制病虫害,有多种好处,可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二、间作套种应注意的模式问题 1、间作套种的作物,植株应能高矮搭配,这样才有利于通风透光,使太阳光能得以充分利用。如玉米与大豆或绿豆的间作。 2、间作套种的作物,对病虫害要能起到相互制约。如大蒜套种玉米,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驱散玉米蚜虫,使玉米菌核病发病率下降。 3、间作套种的作物,根系应深浅不一。即深根系作物与浅根系喜光作物搭配,在土壤中各取所需,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降耗增产的目的。如小麦和豆科绿肥作物的间作。 4、间作套种,圆叶形作物宜与尖叶形作物套作,这样可避免互相挡风遮光,提高光能利用率。如玉米与花生的间作。 5、间作套种的作物,主副作物成熟时间要错开,这样晚收的作物在生长后期可充分地吸收养分和光能,促进高产。同时错开收获期,可避免劳力紧张,又有利于套作下茬作物。如玉米间作红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红薯后收。 6、间作套种的作物,枝叶类型宜一横一纵。株形枝叶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间套作,可形成通风透光的复合群体,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益的目的。如玉米和红薯的间作。 7、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双方要一互一利。也就是要利于双方发育生长、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生长。例如玉米套种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则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欢的基质。 8、间作套种,耐阴作物宜与抗旱作物搭配,这样可充分发挥水肥作用,增强作物抗灾能力,有利于减轻旱涝灾害。如玉米、高梁套种红薯,玉米、高梁耐旱,红薯耐阴。

事业单位考试公基题库之地理知识:常见农作物的来源

常见农作物的原产地及进入中国的大致时间: 一、粮食作物: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在四世纪初的东晋时期已经有一定面积的种植。 水稻:水稻的原产地就在中国,有近一万年的种植历史。 玉米:原产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墨西哥等地),于明朝中期传入中国(与哥伦布航海时间较为接近)。 高粱:1、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中国;2、中国原产。高粱的变种比较多,大部分品种在非洲出现,但中国也有近5000年的高粱种植历史。 谷子(稷):原产地为中国。是最为古老的一种粮食作物。 二、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油菜:原产地为中国。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油料作物。 向日葵、芝麻:原产地为美国。16世纪元朝传入中国。 三、糖料作物: 甜菜:原产于欧洲西部和南部沿海,大约在公元1500(元朝)左右传入中国。 甘蔗:原产地在印度,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国。 四、蔬菜瓜果类: 番茄:原产地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附近,于明代传入中国。 黄瓜:原产地为印度,西汉时期传入中国。 辣椒:原产地为中南美洲,于16世纪(明朝)时期传入中国。 西瓜:原产地为非洲,于五代时期传入中国。

柑橘、苹果、李、杏、桃:原产地为中国。 菠萝:原产地为南美洲,于1605年(明朝)时期传入中国。 葡萄:原产地为中亚、西亚,公元二世纪(汉朝)传入中国。 通过对这些主要农作物的整理会发现,除了一些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外,有外国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原产地也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主要分为两大时间段,汉朝传入中国的主要是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的作物,这很有可能是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或者是丝绸之路打通之后传入中国的;其次就是明朝,明朝主要是十五实际至十六世纪,对应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美洲,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原产地也主要集中在美洲地区。通过这两个明显的时间段和所对应的地区,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汇总

常见农作物生长习性汇总 (提示:可用手机拍下来查阅) 油菜:喜温暖气候,肥沃土壤。 甜菜: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甘蔗: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我国冬小麦(暖温带或亚热带)和春小麦(中温带)的 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夏收,春小麦一般春播夏收 水稻:喜高温、多雨,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 茶叶:喜高温多雨的气候及排水条件良好的坡地(怕涝),酸性土壤 玉米:性喜高温,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 柑橘:喜温润,怕寒冷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苹果:喜光、较耐寒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大豆:为中温作物,要求积温在2000℃—3000℃,需水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 棉花:喜光热充足、耐旱、忌渍,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长绒绵:日照充足、温差大、气候干燥、需灌溉的地区) 芝麻:喜温耐旱,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不耐涝。 胡麻:耐寒、耐旱、耐瘠薄作物,喜冷凉、温润的气候条件,对热量要求不高, 生长期短(西北内陆地区) 黄麻: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热带作物) 蕉麻:适宜在排水良好的肥沃松质沙土中生长 剑麻:喜高温耐旱(热带作物) 亚麻: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壤土,长日照作物 花生:喜温干燥、砂质壤土,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油棕: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热带作物) 咖啡: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 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山地生长(热带作物) 可可:较高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分配均匀(热带作物) 橡胶:喜高温多雨(热带作物) 油棕: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热带作物) 枣椰:具有耐旱、耐碱、耐热而又喜欢潮湿的特点。 向日葵:喜温又耐寒的作物,向光性 油橄榄:生长能力强,耐旱喜光,能耐较高的气温,并适于在多种壤上生长,且 寿命长 青稞:具有独特的耐高寒特点 烟草:喜温、喜光、好肥、怕旱、怕涝、易染病害等特征。 猕猴桃:光照充足、靠水源,雨量适中、湿度稍大地带,疏松、通气良好的沙质 壤土或沙土,或富含腐殖质的疏松土类的丘陵山地 辣椒:喜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不耐低温的植物 赣州四中地理教研组整理

全世界主要农作物分类及分布-无需积分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及分布 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和做工业原料用的棉花﹑烟草等。 一、常见农作物的分类及原产地 农作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用途兼顾植物学的分类法为农业上所习用。大田作物按用途常可区别为食用、工业原料用和饲用三大类,但由于同一种作物常有多种用途,一般只按其主要用途来划分。 常见农作物分类及原产地表: ID农作物分类常见作物名称 小麦 水稻 1谷类作物 (粮食作物)玉米 高粱 谷子(稷) 大豆 向日葵、芝麻 2豆类作物 油料作物花生、油菜 芝麻 棉花、油茶、油棕、 油橄榄、蓖麻等

3薯类作物甘薯 山药 4糖料作物甜菜 甘蔗茶5饮料作物咖啡可可 蛇麻花(啤酒花) 植物性 纤维作物 麻类作物棉花 剑麻 蕉麻(马尼拉麻)原产地西亚和中亚 中国和印度 墨西哥 非洲中部 中国 中国 中国 美洲 中国

非洲(油棕) 南美洲 中美洲引入中国时间11世纪(早稻)16世纪12—13世纪16世纪末汉代清初明代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或宋代 1901年纤维性1906年亚洲、非洲、美洲 地中海沿岸、中亚 印度 中国 非洲 南美洲 捷克、中国新疆 中国和印度 剑麻(中美洲) 地中海沿岸16 蕉麻(菲律宾)1957年广东亚麻 麻类作物黄麻 苎麻、大麻(火麻)东南亚 中国 南美洲唐以前

黄瓜、南瓜莲辣椒 7蔬菜、瓜类 桑、果树哈密瓜、西瓜 柑橘 菠萝 香蕉 苹果、李、杏、桃 椰枣、葡萄 玫瑰 月季 其他包括: 染料、香料、 药用作物、绿8肥作物、饲料 作物、花卉、 烟草、橡胶等茉莉花印度(黄瓜)西汉(黄瓜)南瓜(非洲) 印度、中国等 中南美洲 非洲(西瓜) 中国

19.常见的农作物

19 常见的农作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 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 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研讨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

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哪些是中国常见的农作物

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在改进耕作技术的同时,人们还通过不断选种和育种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宋代引进了早熟、耐旱的占城稻,以适应高仰之地的种植,而同时出现的黄穋稻则主要是面向低洼易涝的湖田,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仅清代《授时通考》一书中所抄录的水稻品种就达三千多种。 小麦是现今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起源于西亚,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时间从西部传入中国,接着由自北向南推广,不过历史上小麦栽培主要分布于北方黄淮流域,中国的麦作技术首先也是在北方发展起来。 粟,又称谷或谷子,植株称禾,原产中国,是中国北方原始农业中最早驯化的谷类作物之一。粟具有高度的抗旱能力,适合于北方半干旱地区种植,所以一直就是北方地区首屈一指的粮食作物,直到唐代以后其地位才被麦所取代。 豆腐是一种风行世界的食品,制作豆腐的原料大豆,古称为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肥料作物。豆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四千年。春秋时,菽被列为五谷或九谷之一。根据对大豆根瘤的认识,古人还将大豆用于轮作、间作、混种和套种,使其成为重要的绿肥作物。 玉米原产于美洲,十六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并成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玉米具有高产、耐饥,适应性强,适合山区人民的要求,所以首先在山区广泛种植,成为山民的主粮。中国人食用玉米的方法,主要是蒸食或煮食。 棉花是中国古代引进的重要纤维作物。公元二世纪至四世纪,中国的边疆地区已种植棉花。宋以后,棉花开始从边疆地区自南向北,由东到西,向长江和黄河流域发展。最早记载棉花栽培技术的农书是《四时纂要》。 甘薯有很多的名字,如番薯、山芋、朱薯等,可见它在中国种植非常广泛。和玉米一样,甘薯也是原产于美洲,明朝中叶,最先引种到中国的广东和福建等地,后来一直推广到北方京师等地。徐光启还归纳了甘薯的十三项优点。 西瓜是最常见的夏季消暑佳品。大约是在唐代初年,西瓜传入中国新疆地区,随后进入中原,南方地区的西瓜种植则始于南宋时期。 茶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也是现今风靡全球的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来到中原地区换取茶叶,开展茶马互市。与此同时,中国的种茶和制茶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