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案3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案3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案3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案3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案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创作《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教材分析:

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民族风味较浓的陕北信天游。全曲曲调明亮,旋律优美。描述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追求流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太少。因此,针对高年级学生,我自己设计了这节音乐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感受它的美,让学生知道民族文化永远是世界最流行的财富。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发掘学生音乐潜质。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件。

2、道具(红绸、打击乐、画纸、画笔、扇子等)。

3、请学生预先收集民歌(陕北民歌)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陕北歌曲《秋收》,学生由室外进入室内,师生互相做割小麦、拾稻穗、高兴地笑、鼓励学生自由表现的动作。

师:老师请你们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谁来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陕北民歌的知识呢?

2、介绍陕北民歌中最具特点的信天游,请同学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二、欣赏歌曲

1、完整欣赏。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怎么样?情绪如何?好像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听完后学生自由交流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歌曲中,好像出现了哪些乐器呢?猜猜看?”

(鼓励学生大胆说说所听到的乐器名称)

小结:歌曲旋律宽广,曲调明亮,情绪以抒情为主。主要以民族乐器的演奏为主。有(笛子、古筝、二胡、鼓、琵琶等)

2)出示各种乐器图片的课件。请学生辨认哪几种是乐曲中出现的乐器?试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说说像什么?

3 ) 完整欣赏第二次,请学生试看说说歌曲能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使用乐器是什么?最适合自己的是哪部分?(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感受,允许与同伴交流,或自由表现。)4)小结播放课件

歌曲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引子要单独列出。

引子安静、柔美散板乐器

第一部分深情的歌唱慢板双黄管低提琴

第二部分热烈欢快的快板板胡

第三部分更深情的慢板旋乐

2、分段欣赏(结合表演、创作等等)。

请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最有个性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段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表演。

三、创作音乐。

1、请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进行音乐即兴创作,教师提供道具(画纸、画纸、红绸、打击乐、背景图片与音乐)并观察学生表现,倾听学生语言,适时引导。

创设超级小演员舞台,请学生分别表演自己喜欢的部分,其余学生倾听音乐,当评委,评价同学表现如何?感受怎样?

2、播放红军长征的故事片断。

3、完整欣赏第三次,教师适时穿插讲解。(每一段音乐所使用的乐器、情绪、表现)

4、学生与同伴交流听后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述。

5、播放歌曲,完整倾听第四次,教师示范几个常用的陕北舞蹈的动作,和学生一起边听边跳。

四、欣赏陕北民歌的VCD。

阿宝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预案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共 2 课时主备人朱菊雪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感受山路上的风景,激发美的享受。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教学 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教学预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到1973年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复三部曲式。 引子(1-6小节):旋律悠长,宽广。 A乐段(7-27小节):旋律悠长,具有陕北特色,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副陕北景色;B乐段(28-98):突然转入热闹场面其。中有包含B1、B2、B3小乐段。从整体上说表现人民对红军的欢迎之情。 A乐段再现(99-111小节):音乐回复到开始的绵长节奏中,表现的是人民在向中央红军挥手道别。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 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二)聆听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和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体验 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三)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 [作品分析]https://www.doczj.com/doc/e617720213.html,/programs/view/N_C2SeKGfuA/音频资料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歌曲反映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与场面。 歌曲曲调采用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类。流行于陕西北部、宁夏东部和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信天游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这是信天游的显著特色。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满天的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睛了天。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信天游的曲式多用上下句。上句经常分成两个短句,一扬一抑,下句则一气

呵成。下句常用重复或变化重复上句的手法,形成对比。曲调起伏较大,音调高亢、舒展、宽广。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陕北成为革命根据地后,信天游被用来讴歌新生活,音调更加刚健、明朗;同时吸收了当地其他民歌的体裁,使 音乐更加丰富。 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曲。歌曲情绪热烈、宽广,男声领唱与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相互配合。歌曲的节奏,尤其是领唱部分的节奏比较自由,4/4拍、2/2拍、3/2拍和2/4拍相互交替变换。调 性为d音上的商调式。 曲式结构为兼具三部曲式的变奏曲式。歌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奏,主题和主题变奏Ⅰ(第一段、第二段歌词)。 第二部分:简短的间奏,变奏Ⅱ(分节歌反复)和间奏、变奏Ⅲ(第三段、第 四段、第五段歌词)。 第三部分:主题旋律的间奏,再现变奏Ⅰ,结尾句(第六段歌词)。 第一部分 前奏。前奏是一段形式变化多样、色彩丰富的陕北场景。前奏开始是一段悠扬、节奏自由的笛子独奏华彩,紧接着是热烈的管弦乐队合奏。伴随着出现背景性的合唱音响:“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艳艳,红艳艳……”展示了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光画卷,以及人们迎接红军的热烈、亲切场面。 歌曲主题。男声领唱为主,衬托着女声伴唱,唱出了歌曲的主题: 这个主题是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 第一乐句: 第二乐句:

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19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2.能力: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思考: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描写“孔隙”的写法。 四、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 五、学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有谁能说说旅游有什么好处。(生自由说)

二、检查预习 1.过渡:今天,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去金华的双龙洞旅游。要去双龙洞得做好准备——认识去金华的双龙洞的路(小黑板出示生字),有谁做好了出发的准备了?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语,及时纠正读音。 浙(zhè)呈(chénɡ)郁(yù)稍(shāo)额(é) 3. 指名上台书写生字词语及读音。 (1)注意字型:“聚”的下半部分。 (2)与形近字区别:呈(程);稍(梢);折(浙);昏(婚) 4. 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整体理解课文。 1. 自由轻读课文,用“△”标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这些景点的景色哪儿最美、哪儿最险、哪儿最奇? 2. 同桌讨论作者游览的顺序和经过的景点以及个景点的特点。 3. 说说作者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经过了哪些景点以及各自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金华→ 罗甸→ 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美)(险)

(奇)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看看哪些景色最美?再看看还有哪些不理解,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反馈。 (1)第1自然段交代了作者旅游的时间、地点及金华双龙洞的所在位置。 (2)第2自然段介绍了作者去双龙洞时沿途见到的美丽风光。(可结合学生的介绍填表) 沿途景物特点 山上公路 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盘曲而上 精神、多 多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水溪流 水声宽窄缓急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词 语盘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按游览的顺序写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正跟着作者游金华双龙洞。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盘点【盘曲】盘旋曲折。 例句:这棵树的枝干盘曲而上,很有意思。 【映山红】 杜鹃花。 【明艳】 明亮鲜艳。 例句:公园里,花红柳绿,一片明艳。 【气势】 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 有时候。 【突兀】

(山)高高耸立。 【森郁】 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 弯弯曲曲。 例句: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名目】 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 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 观看欣赏。 例句:这一天风和日丽,老师带我们去公园观赏牡丹花。 【十来进】 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 端,项目。变化多样。 例句: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多端,真好看。 【近义词】 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明艳──明丽 观赏──欣赏 依据──根据 【反义词】 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 宽广──狭窄 昏暗──明亮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内容: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二)解决办法 1.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内洞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2.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根据游览的先后顺序,练习给课文列提纲,把理解课文和领会训练项目结合起来,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联系起来。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课文,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自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讨论、交流。 (三)具体地学习、讨论课文内容,看看学懂了什么? (四)试给课文列提纲。 五、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机、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会对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给别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后写下的文章,我们可以沿着他的足迹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课题:8记金华的双龙洞 2.放录像,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学课文(目的是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理清课文的条理) 1.通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几名学生连读课文(教师随时纠正错音,帮助理解“石钟乳”、“石笋”、“十来进房子”)。 3.自读课文(目的是理清课文条理)。

四年级下语文课内阅读题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内阅读:(一) ①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②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④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u)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⑤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

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 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额 (鼻子)(鼻子额角,擦伤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角)。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⑥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⑦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⑧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⑨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1、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加一个标题。 2、本文采用了的结构。先,再分写游览过程,主要游览了、,最后自然总结全文。 3、归纳文章段落意思。 第⑤段

年级八年级课时一课时 教学 内容 欣赏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感知和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能对中国民歌中的山歌产生兴趣,了解山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音乐特点,并能参与、体验和表现。 3、知识与技能: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知道陕北“信天游”的知识。 教学重点 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并学唱其中部分段落。体验陕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教学 准备 自制课件、电子琴。 教学 方法 分析法、试听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教师范唱《信天游》和《黄土高坡》联唱。 思考:1、歌曲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2、歌曲属于民歌的哪一类? 生回答:歌曲名称《信天游》,它是陕北民歌。 师:介绍民歌的分类有助于学生来思考,陕 北民歌以它的粗狂奔放和悠扬高亢的曲调体 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今天老师给同学们 带来了一首经典的陕北民歌,让我们来通过 这节课的欣赏来了解一下信天游与其他山歌 的不同之处. 一、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请同学们思 考以下问题: 1、歌曲的名称是什么? 2、这首歌曲属于山歌的哪一种? 3、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4、想一想歌曲大概可以分为几段? 二、介绍信天游。 情境导入激 发学生学习兴 趣 边欣赏边思 考问题 积极思考老 师提的问题 学生回答 找学生读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2.走进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浙:三部分要紧凑,中间“扌”的竖起笔要高,“斤”首撇要短稍平,下横稍长。 鹃:左窄右宽,“口”扁小,“月”要长,“鸟”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一些。 郁:“有”横短撇,撇的横上部分要小,“月”要窄,“阝”在右边,竖要长。 臀:上宽下窄,“殿”要紧凑、左边撇和末笔捺要外展,“月”左右两竖行笔有力。 陆:左窄右宽,“击”两横相近,下横要长,中间竖是一笔,要长,下边框要扁。 端:“立”窄小,下横变为一提,“山”要扁,靠上,“而”横稍短,下框扁宽不封闭。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德育目标: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的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在深入研读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处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 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课后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溶洞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 们介绍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 就像童话世界中的 谜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 多的生字 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 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 进行, 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两翼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雨西湖》和《鼎湖山听泉》。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三分钟:《雨西湖》 课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教学内容: 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蓝花花》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 2、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钢琴《蓝花花》,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知道变奏曲形式,并能够创造性地将一个乐句的旋律进行变奏。 3、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难点:信天游的音乐风格特点。 四、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进一步加深学习《黄河水手歌》。 2、演唱上要求模仿演唱风格和特点。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受作品整体风格。 2、问题: ①整首作品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②作品中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3、师综合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介绍作品。 ①作品曲调采用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 (属山歌类)信天游歌词一般为七言 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这是信天游的显著特色。 ②信天游的音乐曲调起伏较大,音调高亢、舒展、宽广。 ③作品曲式结构为兼具三部曲式的变奏曲式。 歌曲分三个部分。 4、再聆听作品: (三)欣赏钢琴独奏曲《蓝花花》 1、聆听整首作品感受风格。 2、问题: ①音乐的基本情绪是什么?给你的什么感觉? ②你能说出作品是什么曲式? 3、介绍、分析作品《蓝花花》 ①钢琴独奏去《蓝花花》是以陕北民歌《蓝花花》为主题材料写成的变奏曲。 ②作品 《蓝花花》以淳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 ——蓝花花。 4、学唱《蓝花花》主题音乐。(让学生体验旋律的风格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 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学生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学习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汇报交流。 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 四、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感受是什么? 4、观看相关的媒体课件。 五、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背诵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示例教学目的 1. 认识6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入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 .理解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 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 .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 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 .检查自读情况。 (l )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一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 .齐读第1 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 .探究2、 3 自然段。 (l )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 2 )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 3 )小组讨论、交流。 (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 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 .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案 【教学内容】 1、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了解“信天游”。 3、中国民歌的体裁类别:山歌与号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感知和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感受音乐文化源头是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 【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同学们观看几幅图片,思考一下。这些图片出自哪个地区。 生:略 师:就先来结合地理等知识了解一下陕北。作如下判断练习:1)陕北的地形主要以黄土高原为主() 2)延安位于陕西境内() 3)陕北地区降水丰沛() 4)陕北地区的特色民居是窑洞() 5)黄梅戏是陕北的剧种() 6)陕北人民喜欢腰鼓这种乐器()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个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1、演唱者是谁?歌名是什么? 2、什么地方的歌曲? 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陕北民歌 师:听到哪些人物?联想到什么? 生:毛主席、红军,想到长征,红色革命根据地。 二、传授新课 1、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陕北民歌,那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陕北民歌的主要艺术形式。 师: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转”;能正确读写“孔隙、仰卧、蜿蜒、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作者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为大家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西北放歌》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说明、学法指导、设计理念、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详细为大家阐述。 教材分析: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西北放歌》的内容,这是一首由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歌曲反映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和场面。 歌曲曲调采用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信天游。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一首民族风味较浓的陕北信天游。全曲曲调明亮,旋律优美。描述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1971年中央广播电台首次播出,当时担任领唱的是陕西省歌剧舞剧院杨巧老师。 本课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初中三年级学生。 本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及音乐素养,也具备了初步的音乐表现力、音乐鉴赏力及对音乐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阶段学生较低年级学生而言,对课堂的准确性、“可推敲”性的要求较高,并且也十分注重课堂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西北民族的民俗风格和文化内涵,进而喜爱民族民间音乐。 知识目标: 欣赏并能够哼唱该作品,使学生了解西北民族音乐,感受音乐特色。欣赏陕北合唱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使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在了解合唱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听辨合唱形式的能力。 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音乐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学会欣赏合唱音乐的方法,进而提升他们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欣赏、理解、演唱、分析、感受等多种形式,感受表现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培养学生喜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情。 难点:陕北民歌中“信天游”的作用以及合唱中各声部的相互关系。教法说明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5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编排在北京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9册第5课中。文章是按游览顺序,先后写路上风光、外洞、孔隙和内洞,最后写出洞。另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溪流。文章段落分明,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凸显了游记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实真挚。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游记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学习通过描写感受把一个意思说具体的方法。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分析: 学生可能读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能够找出明线,但暗线(溪流的走向)可能找不出来。培养概括能力是五年级培养和训练的重点,但学生往往不能进行提炼、精简、概括。对此,我扎实的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景点的特点,在学习外洞特点时引导学生把多种不同的答案通过进一步读书,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到最精简的答案,再概括孔隙和内洞的特点时定会学以致用。真正的培养了学生概括的能力。学生不容易真正的理解孔隙的矮、窄,当人躺在小船中,到底距离岩石有多大的距离?内洞到底是怎样的奇特,这些都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边读边想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感知,以及利用图文资料,从而真正体会到孔隙的矮、窄,感受到外洞的奇特。 学生地处平原地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 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理解“记”在题目中的含义,交流叶圣陶、溶洞(包括石钟乳和石笋)资料 二.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字词的学习情况 读音:盆栽突兀森郁额角孔隙蜿蜒系着孔隙浙江 词句:进孔隙挤压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指明读,结合句子说说“明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描写了几处景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2.找出课文是用哪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用数字标在句首, 3.用“~~~~~~~~”画出描写溪流的语句,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小结提升:文章按有这样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

四年级下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内阅读题 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内阅读: (一) ①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②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④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u)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⑤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 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 ..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

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鼻子额角);擦伤(鼻子额角)。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⑥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 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 ..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 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 ..石钟乳和石笋;形状⑦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⑧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⑨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1、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加一个标题。 2、本文采用了的结构。先 ;再分写游览过程;主要游览了、 ;最后自然总结全文。 3、归纳文章段落意思。 第⑤段 第⑥段 4、本文的采用了写作顺序 A时间顺序 B事情发展顺序C空间顺序 D逻辑顺序 5、第③段横线上应该填的两对反义词是() A“大、小”和“快、慢” B“大、小”和“粗、细” C“宽、窄”和“快、慢” D“宽、窄”和“缓、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