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高考诗歌鉴赏即学即练之:高考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高考诗歌鉴赏即学即练之:高考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高考诗歌鉴赏即学即练之:高考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高考诗歌鉴赏即学即练之:高考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鉴赏即学即练之: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教学参考

1125 1352

诗歌鉴赏即学即练之: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 (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一二两句写的是隐者所处环境,远离世俗,清静幽远。三四两句写隐者的生活状态,足不出户,避世脱俗,随性自然。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2. (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联系阮籍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阮籍的处境和思想。明确阮籍身仕乱朝、处境危险,不得不处事谨慎,因此思想情感反映在诗歌中比较隐晦曲折,往往借助象征等手法表达心意,这首诗就是以凤凰自比。抒写自己高洁的品格、艰难的处境,表达自己志存高远却报国无路的哀伤。

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思考“凤凰”的品性。

饮醴泉——体现爱洁净,提取“洁”;

栖山冈——体现居高处,提取“高”;

彻九州——以声高写才高,提取“才高”;

望八荒——以望远写志远,提取“志远”。

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3. (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4. (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答案:暮春飞花

阅卷实

1. (2010·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①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题目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4分)

【学生答案】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失分原因】得2分。考生没有具体回答出“素蝶的哪些活动”和“怎样描写”,叙述过于简单,没有具体地描绘

出文中的画面。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

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2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分)。【增分技巧】本题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200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题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分)

【学生答案】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

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

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失分原因】得1分。该答案对诗句分析比较细致,且很准确。但未按题干要求去概括形象,语言稍显

啰嗦。

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21

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增分技巧】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根据题干要求,保证不丢要点,准确地概括出竹子的形

象特点即可。

课后即学即练

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

1. (2011·厦门市同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一、真题预习 1,(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2、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二、知识解说 (一)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分类?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形成画面、意境。 (3)事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将形象定格为: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师的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步骤? (1)答题步骤分三步: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完美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2010高考考纲解读】 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即鉴赏评价。 【高考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011高考考点预测】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仍是重点,考查形式不会有大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比较阅读鉴赏题可能有所增加,像2009年湖南卷那样,把两首在某一点有相通之处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异同;选材范围会有所扩大,不仅有大师级诗人的作品,也会有不知名诗人的作品,不仅有唐诗宋词,还会有清诗甚至是近代诗等非主流的作品。总体上看,2011年高考仍以"稳"为主。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解答古诗词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鉴赏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及解答相应题型的方法与技巧 【课前预习阅读】: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二、诗歌中的物象 诗歌中的物象既可以是事物形象,又可以是景物形象。前者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事物形象,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后者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三、鉴赏诗歌形象,一是把握人物形象,二是品味诗中物象,三是明确解题思路 1.人物形象的鉴赏 (1)聚焦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重要词语。如鉴赏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应抓住第三句重点品析,其中"惊"字贴切传神地刻画了一个重病在身仍惦念友人的知音形象。 (2)体味最能传达诗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性词语。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要揣摩第三句之"问":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解析版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 基础过关 一、[2019·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指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画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雨后黄昏图。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 执信中学霍东强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2. 学 会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3.掌握解答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教 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形象类人物形 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答题要领和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习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考纲》解读与命题探讨: 《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 ⑴考情回顾 年份数量选材考查内容赋分2005 1首宋诗·寇准《春日意境,思想8分2006 1首清诗·谭敬昭《粤意象;炼字6分2007 1首宋诗·林景熙《溪意象;炼字6分2008 2首宋诗·吕本中《春表达技巧;7分

2009 1首唐诗·杜甫《月》思想感情;7分2010 1首宋词·黄庭坚《望炼字;表达7分2011 1首宋词·苏轼《减字意象意境;7分2012 1首元诗·白珽《余表达技巧;7分2013 1首宋词·张炎《鹧鸪表达技巧;7分 (2) 命题探究: 考查点主要涉及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语言(诗眼、炼字、一般字词的理解等)、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等等。 ①从选材看,2005年至2009年和2012年选择的都是诗,2010年、2011、2013年年选了词,曲还没有选;7年选了唐宋诗人作品,两年选的是清代和元代作品;所选诗大多数是律诗,如果是绝句则是两首,词的长度也基本上与律诗长度相近。选两首诗则势必涉及比较鉴赏。2008年开始所选诗词逐渐向名家回归,但为了选材的公平性,也选非名家的名篇。 ②从考查内容看:能严格遵循和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成为必考内容,而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则选择一个或两个小点作为考查点,语言尤其注重对炼字的考查。

高考古诗鉴赏人物形象专题训练与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2、把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 3、注意景物、典故、修辞等对人物情感的丰富性。 (二)诗词中常见的几种人物形象 以人物自身分类 1、少女 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 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 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 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 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 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 情感:思妇———(见上2) 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不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 以人物情感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梳理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3、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30秒) 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等级为D。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鉴赏诗歌形象,主要涉及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查形式为概括和分析。现就事物形象鉴赏题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中的形象。 二、什么是事物形象。(1分30秒)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的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三、备考锦囊(1分钟) 1、在高考中,鉴赏景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提问形式: 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意象? ②说一说这一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2、答题步骤解析 答题思路是怎样的?下面就给大家分步骤讲一下。 ①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是什么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内在品性; ③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练习题学习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②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④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请简要赏析诗歌中“山客”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试分析诗中梅的形象。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试分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①,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②家鹦鹉洲③边住。 【注】①也么哥:感叹词,无实义。②侬:我。③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既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又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鹦鹉洲”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2.鉴赏指导 1?题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变式提问:请分析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答题步骤 (1)什么形象:一一性格+身份 (2)形象基本特征的依据:一一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一一情感 3.方法点拨 1 ?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4?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 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 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 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 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 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

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教案

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教 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教案 授课人: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王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领悟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之美 【教学难点】:领悟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教学重点】:领悟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掌握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学生情况】高三理科班学生,文学素养不高,对诗歌鉴赏有畏惧心理,做题的主要问题是“生搬硬套,捕风捉影”。 【教法和学法】:教师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熟悉到陌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把握规律。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领悟考点 (一)、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 分类: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形象)。 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二)、品读技巧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分析诗人形象。 ①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驿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②“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摇曳烛火之下,遥想着家中亲人大约也正在灯下念叨着远行的自己。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①这是一个清高孤傲的钓鱼翁形象。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渔翁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虽然孤独,却又在严酷环境的烘托下显出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清高、傲然。③这个被美化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 (三)、答题技巧 常见设问: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诗歌的人物形象类型。 2、学会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解答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1、导语:古代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平时的考试中,我们也做这种题型。那么,你们平时喜欢做诗歌鉴赏题吗?为什么呢?一是读不懂诗歌。诗人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没有掌握做诗歌鉴赏题的方法技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 2、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板书)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板书)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呢? (一)分析描写手法 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89780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4.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5.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27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7)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融会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立题的,但是许多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似乎还不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甚至全然牛头马嘴,因此这里试图采用由分而总的方法,帮助考生提高基本的鉴赏能力。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过,就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例1: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这首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而且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问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可见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而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在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二、鉴赏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例2: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完整版)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公开课教案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体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教材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诗人形象) 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让同学们初步感知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二、鉴赏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学生分析诗歌,教师补充说明,让学生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即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二、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同时明确答题三步骤: (1)步骤一: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人物形象特点(身份、性格),即一句话“盖帽”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如有表现手法,也可概括)

(3)步骤三: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通过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以及答题三步骤,进而突出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这一教学重点。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张水部,张籍。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诗歌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请简要分析。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高考实战演练 找到近几年的各省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体型,加强做题,进而突破训练学生解题思路与准确表述的教学难点。 诉衷情陆游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练习题讲解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②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④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请简要赏析诗歌中“山客”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试分析诗中梅的形象。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试分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①,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②家鹦鹉洲③边住。 【注】①也么哥:感叹词,无实义。②侬:我。③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既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又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鹦鹉洲”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古代诗歌高考诗歌鉴赏·高考诗歌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诗鉴赏 0201 1312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融会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立题的,但是许多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似乎还不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甚至全然牛头马嘴,因此这里试图采用由分而总的方法,帮助考生提高基本的鉴赏能力。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过,就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即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例1: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这首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而且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问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三、鉴赏指导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鉴赏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或细节描写等,概括形象特征。 ②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③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四、设题方式: (1)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五、答题步骤(“三步法”):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手法)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感)。 六、例题分析: 把握人物形象依据①: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描绘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儿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 (2)、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形象修订稿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 歌形象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形象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3、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4、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①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二景物形象。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三事物形象。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树鸟兽)来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表明自己心迹或情感。(咏物诗) (一)人物鉴赏

一、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二、例析 (一)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分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独坐敬亭山李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