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解虹桥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了解和满意度,以及对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为今后制定家庭医生制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为本次调查的研究现场,采用自编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及满意度,随机抽取800名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从2009年家庭医生制服务推广以来,96.93%的签约居民接受过家庭医生健康指导;签约居民知晓自己有健康档案占91.44%;89.79%的签约居民参加过家庭医生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参加及参加过1次;88.25%的签约居民经常与家庭医生见面;97.19%的签约居民愿意长期定点在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服务需求有:用药指导或康复咨询占46.36%;预约门诊占45.85%;联系转诊占39.46%;建立家庭病床占22.22%;家庭健康干预占21.46%;中医药服务站12.52%;妇女、儿童保健各占3.58%和1.53%。说明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后,大部分履行了医疗咨询、健康指导、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论通过家庭医生首诊,使患者逐步适应预约诊疗,并得到必要的分级诊疗,能更好地提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

标签:家庭医生制;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需求

上海自2011年起就大力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1],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团队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为支撑,居委会为服务范围、家庭为最小服务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以签约式服务为基础,根据居民的服务需求和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逐步构建长期稳定的”伙伴”式关系。通过签约家庭医生,为签约管理对象提供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卫生服务,贯彻预防医学导向的诊疗模式,采用以全科医学为服务内容,由家庭医生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及防治指导等系列综合服务[2]。

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是一种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模式,由家庭医生综合协调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了社会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的专长和特点,完成相关的健康管理工作[3]。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社区行政化网格和全科团队网格化管理的优势,探索以居委为范围”家庭医生制全覆盖”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每个居委配备1名家庭医生和1名家庭医生助理(由护士或公共卫生医生担任)。开展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医护组合的形式协作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患者、帮扶救助对象等重点人群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截至2014年9月,累计签约5673人,其中糖尿病签约管理对象为343人。

为了解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了解和预约门诊的依从性,了解家庭医生制糖尿病预约门诊开展的基础,本研究开展了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及满意度的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工作总结 2016年,为进一步推进我乡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我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院向村民签订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 二、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在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残疾人康复、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 出诊、送药上门、家庭护理等)。服务人群底数的清晰和需求人员数量的掌握,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奠定了信息基础。 三、明确对象,按需管理

进一步明确辖区人口分布,保证所有居民均能得到我院卫生服务体系覆盖。明确所管辖的辖区分布,并在辖区设立公示牌,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需关注的人群,第三类为慢性病人群,第四类为高危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残疾人、特殊病人。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 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四、优先签约,有效服务 优先与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 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教育等针对性服务。目前,已签约的辖区居民家庭6413户,签约人数19280人。 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现了现有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 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辖区为居民提供服务,辖区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切实加强。提高了辖区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

推进家庭医生制,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为家庭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它具有与签约家庭联系紧密、健康管理全程可及的优势,是新医改形势下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深化,对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用不合理增长具有十分重要作用。2011年,国务院提出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2年,又要求积极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我市于2011年11月起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建立起与我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成为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我市家庭医生制存在的问题 (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缺乏合格的家庭医生。我市经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医生大多以临床诊疗为主,健康管理、营养咨询、心理服务等相关知识、技能欠缺,真正具备全科医疗能力的家庭医生十分短缺,尤其是偏远地区更为不足。二是现有全科医生工作动力不足。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后,增加的劳动强度与补偿幅度不匹配使全科医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基药实施后,利用绩效导向激发职工积极性的空间很小,用于家庭医生的内部绩效奖励更少。三是家庭医生的待遇、地位尚无保障政策,基层医疗机构没有更多的优惠条件来吸引、留住家庭医生。

(二)家庭医生作为健康守门人的主体地位未确立。一是社区首诊难以实现。一方面,医保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倾斜力度不大,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差距较小,无法吸引社区居民优先考虑到社区就诊。同时,基药制度实施后,有的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配不到,或用量、用药时间有较大的限制,慢性病患者难以在社区就诊。另一方面,自由就医的就诊模式使一些简单的常见病也往大医院跑。且家庭医生制服务项目的实施没有配套经费,家庭医生制度还仅限于卫生部门在倡导和力推,社会整体宣传氛围不够,参与的志愿者及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微乎其微,相关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三)信息化建设亟需加强。一是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仍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难以实现区域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集约利用。二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业务系统都按照条线进行建设和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各类应用软件开发跟不上,无法对机构、人员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统计分析,卫生行政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四是面向居民的交互平台建设迟缓,医疗机构、医生不能通过信息平台与居民进行良好互动。 (四)居民认识存在误区。多数居民还停留在有病“看医生”的传统就医观念上,对家庭医生的知晓率、接纳度比较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社区卫生人员换个名头水平不高。当全科医生与他们签约时,轻则婉言谢绝,重则拒之门外。居民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影响了家庭医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也间接地导致了“看病贵、看病难”。 二、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人才规划,加快人才培养

2018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结

2018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为进一步推进我乡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我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一年来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院向村民签订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 二、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在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残疾人康复、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 出诊、送药上门、家庭护理等,。服务人群底数的清晰和需求人员数量的掌握~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奠定了信息基础。 三、明确对象,按需管理 进一步明确辖区人口分布~保证所有居民均能得到我院卫生服务体系覆盖。明确所管辖的辖区分布~并在辖区设立公示牌~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需关注的人群,第三类为慢性病人群~第四类为高危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残疾人、特殊病人。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四、优先签约,有效服务 优先与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

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教育等针对性服务。目前~已签约的辖区居民家庭31000户~签约人数28200人。 五、取得的初步成效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现了现有医务人员对辖区居民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辖区为居民提供服务~辖区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切实加强。提高了辖区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服务得到落实~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家庭医生服务方案

家庭医生式服务实施方案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镇公立卫生院为技术依托、村(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式服务通过约定的家庭医生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基础、综合和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推进我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档案,人人享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全体、全面、全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居民自愿参加”为前提,从重点人群开始,逐步向辖区全体居民推广。对社区居民及其家庭进行健康管理,循序渐进,确立合同,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的服务契约关系,逐步形成家庭健康管理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以优质服务为核心,提高服务水平,保护居民隐私,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逐步树立家庭医生的责任感和居民的信任感。 二、工作目标 以“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逐步建立我镇村、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式服务,形成以“契约式”、

“全科医师团队式服务”为特点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施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村、社区整体健康维护为方向的长期的负责式照顾和健康管理。2012年,我镇所有村、社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家庭比例达到10%以上,到2015年,签订服务协议的家庭比例要达到50%以上。 四、工作职责 (一)家庭医生团队要以全面系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为基础,具备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为主要方式,主动、及时的为居民提供个体化基本卫生服务。 (二)以家庭基本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为主要任务,提供个体化、家庭化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使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 (三)在建立和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向自己的“管片”发放家庭责任医生联系卡,公开联系方式及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咨询等服务项目和内容。 (四)根据居民实际卫生需求,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推广使用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连续性、有针对性的全程疾病干预和健康管理。 五、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家庭责任医生资质

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

2017年度**街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我乡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我中心根据区卫计委《宣州区2017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及考核评分标准等文件要求,我中心全面部署相关工作,按照工作进度要求稳步推进,圆满完成2017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率90%的工作要求,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制定了《2017年度**街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签约服务团队,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向村民签订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中心统一印制了以宣传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为主题的宣传单,并分发给本辖区各村卫生室和村委会,同时,印制家庭医生联系卡、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等,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检查、指导、协助签约家庭医生,开展上门访视服务和健康教育,做好健康体检、逐级转诊、健康评估等履约服务。医生体牵头医院按照签约服“1+1+1”服务团队要求,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协助专科医生开展远程会诊和健康讲座,落实转诊病人蓝色通道的相关措施,帮助家庭医生履行其不能承担的部分技术服务,确保服务按照协议规定执行。服务人群底数的清晰和需求人员数量的掌握,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奠定了信息基础。 四、明确对象,按需管理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签约服务的提供主体。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原则上由家庭医生、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或全科医生及健康管理人员(护士、公共卫生医

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为了解虹桥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了解和满意度,以及对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为今后制定家庭医生制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为本次调查的研究现场,采用自编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及满意度,随机抽取800名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从2009年家庭医生制服务推广以来,96.93%的签约居民接受过家庭医生健康指导;签约居民知晓自己有健康档案占91.44%;89.79%的签约居民参加过家庭医生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参加及参加过1次;88.25%的签约居民经常与家庭医生见面;97.19%的签约居民愿意长期定点在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服务需求有:用药指导或康复咨询占46.36%;预约门诊占45.85%;联系转诊占39.46%;建立家庭病床占22.22%;家庭健康干预占21.46%;中医药服务站12.52%;妇女、儿童保健各占3.58%和1.53%。说明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后,大部分履行了医疗咨询、健康指导、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论通过家庭医生首诊,使患者逐步适应预约诊疗,并得到必要的分级诊疗,能更好地提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家庭医生制;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需求 上海自2011年起就大力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1],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团队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为支撑,居委会为服务范围、家庭为最小服务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以签约式服务为基础,根据居民的服务需求和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逐步构建长期稳定的"伙伴"式关系。通过签约家庭医生,为签约管理对象提供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卫生服务,贯彻预防医学导向的诊疗模式,采用以全科医学为服务内容,由家庭医生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及防治指导等系列综合服务[2]。 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是一种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模式,由家庭医生综合协调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了社会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的专长和特点,完成相关的健康管理工作[3]。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社区行政化网格和全科团队网格化管理的优势,探索以居委为范围"家庭医生制全覆盖"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每个居委配备1名家庭医生和1名家庭医生助理(由护士或公共卫生医生担任)。开展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医护组合的形式协作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患者、帮扶救助对象等重点人群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截至2014年9月,累计签约5673人,其中糖尿病签约管理对象为343人。 为了解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了解和预约门诊的依从性,了解家庭医生制糖尿病预约门诊开展的基础,本研究开展了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及满意度的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为本次调查的研究现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800名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必须是本社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18周岁以上的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其文化程度应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看书读报。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本人愿意参与本研究调查的社区签约居民,方可入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88%。 1.2方法采用自编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及满意度,填写问卷有经过同意培训的调查员讲解问卷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由被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来分析。 1.4质量控制参与项目的所有调查员均为本研究的核心成员,在进行现场调查之前均参加统一的培训,了解本次项目的主要内容,学习该研究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需掌握现场调查的基本表达和沟通技巧,以及现场调查时的注意事项。每个调查地点要求两名调查员同时在场进行调查,及时对被调查对象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问卷填写完毕之后,调查

2017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

2017年度**街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我乡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我中心根据区卫计委《宣州区2017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及考核评分标准等文件要求,我中心全面部署相关工作,按照工作进度要求稳步推进,圆满完成2017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率90%的工作要求,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制定了《2017年度**街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签约服务团队,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向村民签订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中心统一印制了以宣传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为主题的宣传单,并分发给本辖区各村卫生室和村委会,同时,印制家庭医生联系卡、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等,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检查、指导、协助签约家庭医生,开展上门访视服务和健康教育,做好健康体检、逐级转诊、健康评估等履约服务。医生体牵头医院按照签约服“1+1+1”服务团队要求,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协助专科医生开展远程会诊和健康讲座,落实转诊病人蓝色通道的相关措施,帮助家庭医生履行其不能承担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题工作总结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题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式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工作方案》,我中心责任医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和签约工作,现将本团队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中心统一印制了以宣传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为主题的“致社区居民一封信”,并分发给本辖区各居委会,同时,印制家庭医生联系卡、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等,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在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残疾人康复、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 出诊、送药上门、家庭护理等)。服务人群底数的清晰和需求人员数量的掌握,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奠定了信息基础。 四、明确对象,按需管理 进一步明确辖区人口分布,保证所有居民均能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我团队组成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为核心的“片儿医”团队,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明确所管辖的社区分布,并在社区设立“片儿医”公示牌,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需关注的人群,第三类为慢性病人群,第四类为高危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残疾人、特殊病人。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五、优先签约,有效服务 优先与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教育等针对性服务。目前,已签约的社区居民家庭50户,签约人数59人。

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解虹桥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了解和满意度,以及对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为今后制定家庭医生制服务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为本次调查的研究现场,采用自编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及满意度,随机抽取800名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从2009年家庭医生制服务推广以来,96.93%的签约居民接受过家庭医生健康指导;签约居民知晓自己有健康档案占91.44%;89.79%的签约居民参加过家庭医生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参加及参加过1次;88.25%的签约居民经常与家庭医生见面;97.19%的签约居民愿意长期定点在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服务需求有:用药指导或康复咨询占46.36%;预约门诊占45.85%;联系转诊占39.46%;建立家庭病床占22.22%;家庭健康干预占21.46%;中医药服务站12.52%;妇女、儿童保健各占3.58%和1.53%。说明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后,大部分履行了医疗咨询、健康指导、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论通过家庭医生首诊,使患者逐步适应预约诊疗,并得到必要的分级诊疗,能更好地提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 标签:家庭医生制;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需求 上海自2011年起就大力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1],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团队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为支撑,居委会为服务范围、家庭为最小服务单位、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以签约式服务为基础,根据居民的服务需求和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逐步构建长期稳定的”伙伴”式关系。通过签约家庭医生,为签约管理对象提供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卫生服务,贯彻预防医学导向的诊疗模式,采用以全科医学为服务内容,由家庭医生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及防治指导等系列综合服务[2]。 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是一种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模式,由家庭医生综合协调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了社会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的专长和特点,完成相关的健康管理工作[3]。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社区行政化网格和全科团队网格化管理的优势,探索以居委为范围”家庭医生制全覆盖”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每个居委配备1名家庭医生和1名家庭医生助理(由护士或公共卫生医生担任)。开展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医护组合的形式协作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以老年人、慢性患者、帮扶救助对象等重点人群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截至2014年9月,累计签约5673人,其中糖尿病签约管理对象为343人。 为了解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了解和预约门诊的依从性,了解家庭医生制糖尿病预约门诊开展的基础,本研究开展了家庭医生制服务知晓率及满意度的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