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版教程物理全解答案及教案 (8)概论

金版教程物理全解答案及教案 (8)概论

金版教程物理全解答案及教案 (8)概论
金版教程物理全解答案及教案 (8)概论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6分,共72分。其中1~6为单选,7~12为多选)

1.关于机械波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

B.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重复振动,只是时间落后一步

C.参与振动的质点群的频率各不相同

D.机械波是介质随波迁移,也是振动能量的传递

答案 B

解析有振源,但没有媒介,也不能产生机械波,A选项错误。后振动的质点总是重复前一质点的振动情况,带动再后面振点的振动,B选项是正确的。参与振动的质点群的频率都相同,C选项是错误的。机械波是介质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在振动过程中把能量传递出去,D选项是错误的。

2. 一列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a、b、c为三个质点,a正向上运动。由此可知()

A.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B.c正向上运动

C.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平衡位置

D.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离平衡位置最远处

答案 C

解析由同侧法可知波沿x轴的正方向传播,A选项错误。c点向下振动,B选项是错误的。b质点比c点先振动,c点重复b质点的振动,b质点此时向上振动,b先到达平衡位置,C选项正确。D选项是错误的。

3.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a与质点b相距1 m,a质点正沿y轴正方向运动;t=0.02 s时,质点a 第一次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由此可知()

A.此波的传播速度为25 m/s

B.此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C.从t=0时起,经过0.04 s,质点a沿波传播方向迁移了1 m

D.t=0.04 s时,质点b处在平衡位置,速度沿y轴负方向

答案 A

解析由题可知波长λ=2 m,周期T=0.08 s,则v=λ

T

=25 m/s,

A对;由“同侧法”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B错;质点不随波迁移,C错;t=0时质点b向下运动,从t=0到t=0.04 s经过了半个周期,质点b回到平衡位置沿y轴正方向运动,D错。

4.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t=0时波形图如图中实线所示,此时波刚好传到P点,t=0.6 s时恰好传到Q点,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a、b、c、P、Q是介质中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t=0.6 s时质点a速度沿y轴负方向

B.质点P在这段时间内沿x轴正方向移动了30 m

C.质点c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30 cm

D.当t=0.5 s时,质点b、P的位移相同

答案 D

解析由题意知波是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则每个质点的振动状态都落后于其左侧相邻质点的振动,因t=0.6 s时,质点a左侧相邻质点处于a质点上方,故质点a此时必向上振动,A错误。波动的过程是振动状态向前传播的过程,介质中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上下做简谐运动,并不随波向前传播,B错误。由于t=0.6 s时波前位于质点c右侧半个波长处,可知质点c已经振动了半个周期,则其通过的路程为20 cm,故C错误。因在0.6 s时间内波向前传播了3/4波长的距离,可知波的周期T=0.8 s,当t=0.5 s时,波向前传播5/8个波长的距离,即此时每个质点的位移与其左侧相距Δx=5

λ=25 m

8

处的质点在t=0时的位移相同,由图中实线知质点b、P左侧25 m处两质点在t=0时恰好位于同一波谷左右两侧对称位置上,位移相等,故t=0.5 s时b、P两质点的位移也必相等,D正确。

5.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

A.图甲、乙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B.图甲、乙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C.图甲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乙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D.图甲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乙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答案 D

解析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叫波的衍射现象。波的干涉现象是由波的叠加产生的,干涉图象的特点是振动加强区与减弱区有规律地分布。因此题图甲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题图乙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故选项D正确。

6. 两波源S1、S2在水槽中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其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则()

A.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会产生干涉

B.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不会产生干涉

C.a点的振动始终加强

D.a点的振动始终减弱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知,两列波的波长不相等,而波速相同,由v =λf 知,频率f 不相同,不满足波的干涉条件,故选项B 正确,选项A 、

C 、

D 错误。

7.如图为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的部分波形图。若该波波速v =40 m/s ,在t =0时刻波刚好传播到x =13 m 处,下列关于波在t =0.45 s 时的运动情况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

A .该波x =9 m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5 cm

B.该波x =11 m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5 cm

C.该波x =11 m 处的质点速度方向沿y 轴负向

D.该波刚好传播到x =31 m 处

E.该波刚好传播到x =18 m 处

答案 ACD

解析 据图象可知λ=8 m 。根据λ=v T 可得波的周期为T =λv =

0.2 s ,所以在t =0.45 s 时,已传播了214

个周期,据波的周期性特点,可将t =0时的波形图向右移14

λ,即可得t =0.45 s 时的波形图,则x =

9 m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5 cm ,x =11 m 处的质点的位移为0,A 正确,B 错误。x =11 m 处的质点沿y 轴负方向运动,故C 正确。t =0时刻,

该波传播到13 m 处,在t =0.45 s 时间内又传播x ′=v ·214

·T =18 m ,故t =0.45 s 时波传播到31 m 处,所以D 正确、E 错误。

8.[2015·石家庄调研]如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介质中x =2 m 处的质点P 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列波的传播方向是沿x 轴正方向

B.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20 m/s

C.经过0.15 s ,质点P 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了3 m

D.经过0.1 s ,质点Q 的运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

E.经过0.35 s ,质点Q 距平衡位置的距离小于质点P 距平衡位置的距离

答案 ABE

解析 由甲、乙两图可知,该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A 正确;由

图甲知波长λ=4 m ,由图乙知周期T =0.2 s ,则波速v =λT =40.2

m/s =20 m/s ,B 正确;质点不随波迁移,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C

错;经过0.1 s =12

T ,质点Q 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D 错;经过0.35 s =134

T ,质点P 到达波峰,而质点Q 在波谷与平衡位置之间,故

E正确。

9.[2016·河北正定模拟]如图所示,有一列减幅传播的简谐横波,x =0与x=75 m处的A、B两个质点的振动图象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则这列波的()

A.A点处波长是10 cm,B点处波长是5 cm

B.周期一定都是2×10-2 s

C.t=0.0125 s时刻,两质点的振动速度方向相反

D.传播速度一定是600 m/s

E.A质点的振幅是B质点的振幅的2倍

答案BCE

解析由A、B两质点的振动图象可知两质点的周期均为2×10-

2 s,所以B项正确;减幅传播减小的是振幅,由图可知振动周期不变、波速不变,λ=v T,波长不变,所以A项错;在t=0.0125 s=5

8T时,质点A向下振动,B向上振动,所以C项正确;由振动图象知t=0

时,质点A在平衡位置且向上振动,B处在波峰,则有75 m=3

4

λ+nλ(n

=0、1、2、3…),解得λ=300 m

4n+3

(n=0、1、2、3…),波的传播速度

v=λ

T

=15000

4n+3

m/s(n=0、1、2、3…),有多种可能,D项错;由图可

知质点A 的振幅为10 cm ,质点B 的振幅为5 cm ,所以E 项正确。

10.[2015·河北邢台质检]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图(a)是t =0时刻的波形图,图(b)和图(c)分别是x 轴上某两处质点的振动图象。由此可知,这两质点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可能是( )

A.13

m B.23 m C.1 m

D.43

m 答案 BD

解析 由题图(a)知波长λ=2 m ,由(b)、(c)振动图象知在t =0时

刻一质点(P )在波峰,另一质点(Q )在平衡位置下A 2

处,且振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因此两质点在波形图上的分布若如图甲所示,则这两质点

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x =12λ+16λ=23λ=43

m ,D 项正确;若如图乙所示,则x =14λ+112λ=13λ=23 m ,B 项正确。

11.一列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图中的实线所示,t =0.02 s 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若该波的周期T 大于0.02 s ,则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是 ( )

SPSS教程中文完整版

SPSS统计与分析 统计要与大量的数据打交道,涉及繁杂的计算和图表绘制。现代的数据分析工作如果离开统计软件几乎是无法正常开展。在准确理解和掌握了各种统计方法原理之后,再来掌握几种统计分析软件的实际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常见的统计软件有 SAS,SPSS,MINITAB,EXCEL 等。这些统计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大同小异,各自有所侧重。其中的 SAS 和 SPSS 是目前在大型企业、各类院校以及科研机构中较为流行的两种统计软件。特别是 SPSS,其界面友好、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包含了几乎全部尖端的统计分析方法,具备完善的数据定义、操作管理和开放的数据接口以及灵活而美观的统计图表制作。SPSS 在各类院校以及科研机构中更为流行。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意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自 20 世纪 60 年代 SPSS 诞生以来,为适应各种操作系统平台的要求经历了多次版本更新,各种版本的 SPSS for Windows 大同小异,在本试验课程中我们选择 PASW Statistics 作为统计分析应用试验活动的工具。 1. SPSS 的运行模式 SPSS 主要有三种运行模式: (1)批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把已编写好的程序(语句程序)存为一个文件,提交给[开始]菜单上[SPSS for Windows]→[Production Mode Facility]程序运行。 (2)完全窗口菜单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选择窗口菜单和对话框完成各种操作。用户无须学会编程,简单易用。 (3)程序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语句(Syntax)窗口中直接运行编写好的程序或者在脚本(script)窗口中运行脚本程序的一种运行方式。这种模式要求掌握 SPSS 的语句或脚本语言。本试验指导手册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试验教程,采用“完全窗口菜单运行模式”。 2. SPSS 的启动 (1)在 windows[开始]→[程序]→[PASW],在它的次级菜单中单击“SPSS for Windows”即可启动 SPSS 软件,进入 SPSS for Windows 对话框,如图,图所示。 图 SPSS 启动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2019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教材分析 一、八年级教材总体结构: 从总体上看,八年级上册教材与七年级教材保持了整体结构的一致性,都由6个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学习内容组成。 就具体而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结构又有很多不同于七年级教材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设置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2. 设置两个口语交际专题 3. 开始设置专门的古诗文单元 4. 现代文读写单元的“自读”课文增为两篇“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全为“自读”课文。 二、各单元内容及教学思路 第一单元 本单元是本套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依托单元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活动任务单”中对整个单元的任务做概要说明,以方便学生总体把握。每个单元均安排三个任务,分别设置任务说明进行具体解说。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单元教学重点: 1.“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2.“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体现了本套教材重视阅读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八年级语文教材重视文体学习的特点。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把握两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体会多样化的写法和语言;理解课文深广的人文内涵 单元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了解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个性、思想,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 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对初二的语文课本做好分析,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下面是网络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一) 一、总体分析 这一份期末考卷,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考卷突出了检查学生一个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对今后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难度适中,符合对全体同学的考查。 本试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我班参加考试的总共有55人,其中最高分为101分,最低分为33分。 本次试卷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了汉字的音形义、古诗文名句默写、语病修改、名著知识、综合性学习等几个方面,很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阅读 采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形式。这与中考要求一致,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醒老师用好教材。 命题者课内的选了《小石潭记》片段,无论从设计点上看和获取答案的途径上看都不甚高、不甚难。从题目的考查点上看,重在培

养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仔细推敲,深入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存在的问题:答非所问,不会联系上下文去寻找答案;答案抓不住要点,写得多,但得分点少。 课外阅读为说明文、记叙文各一个。难度适中,学生在答题方法、语言表述上有些欠缺。 (四)作文 作文形式比以前的话题作文较简单,采用命题或话题作文的形式,与当下的作文考试题目类型的大致走向是一致的。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出题者设置文题,要求学生可以此为题或以此为话题真实行文。对于这个作文题目,主要体现了人人有话说,人人说真话的作文命题意图。学生有较深刻的体验,有话可说,感情也较为真挚,但缺少深刻的表现,就是说,自己的感情,不知道怎么表达,生活面窄,选用的材料不是很新奇,我在改作文过程发现存在问题是作文选材不够典型,生活素材不够丰富,很多写朋友、家人、老师但只限于关爱等肤浅的理解。有些滥用词语,语句不通,语言匮乏,缺乏文采。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一)语文教学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一向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板块,我们一定认真钻研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切忌机械的记忆。语言表达方面,指导学生多阅读,多练

(完整版)SPSS简明教程(绝对受用)

第一章SPSS概览--数据分析实例详解 1.1 数据的输入和保存 1.1.1 SPSS的界面 1.1.2 定义变量 1.1.3 输入数据 1.1.4 保存数据 1.2 数据的预分析 1.2.1 数据的简单描述 1.2.2 绘制直方图 1.3 按题目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1.4 保存和导出分析结果 1.4.1 保存文件 1.4.2 导出分析结果 希望了解SPSS 10.0版具体情况的朋友请参见本网站的SPSS 10.0版抢鲜报道。 例1.1 某克山病区测得11例克山病患者与13名健康人的血磷值(mmol/L)如下, 问该地急性克山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血磷值是否不同(卫统第三版例4.8)? 患者: 0.84 1.05 1.20 1.20 1.39 1.53 1.67 1.80 1.87 2.07 2.11 健康人: 0.54 0.64 0.64 0.75 0.76 0.81 1.16 1.20 1.34 1.35 1.48 1.56 1.87 解题流程如下:

1.将数据输入SPSS,并存盘以防断电。 2.进行必要的预分析(分布图、均数标准差的描述等),以确定应采 用的检验方法。 3.按题目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4.保存和导出分析结果。 下面就按这几步依次讲解。 §1.1 数据的输入和保存 1.1.1 SPSS的界面 当打开SPSS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界面如下: 请将鼠标在上图中的各处停留,很快就会弹出相应部位的名称。 请注意窗口顶部显示为“SPSS for Windows Data Editor”,表明现在所看到的是SPSS的数据管理窗口。这是一个典型的Windows软件界面,有菜单栏、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教材分析 第一节简谐运动 【教学重点】 掌握简谐运动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易错点】 学生易将振动图象中一质点的振动情况和下一章将要学习的波动图象中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相混淆 【解决方法】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弹簧振子,研究弹簧振子在理想条件下的振动。 第二节简谐运动的描述 【教学重点】 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易错点】 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运动学中的位移概念容易混淆。 【解决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科学的重要基础。 第三节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教学重点】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 【教学难点】 简谐运动的动力学分析和能量分析。 【易错点】 回复力是效果力,与合力不同。如振动物体经过平衡位置时回复力是零,合力不一定是零【解决方法】 简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相互转化情况,对学生进行物质世界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观点的渗透; 振动有多种不同类型说明各种运动形式都是普遍性下的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第四节单摆 【教学重点】 掌握好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 【教学难点】 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易错点】 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和振幅无关,只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解决方法】 概括出影响周期的因素,培养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第五节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教学重点】 受迫振动,共振。 【教学难点】 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而跟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易错点】 1.物体发生共振决定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的关系,与驱动力大小无关. 2.当f驱=f固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解决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例子,得到什么是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教学,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第十二章《机械波》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重点和难点】 1、对机械波的形成、横波、纵波反映了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 2、机械波是从单一质点的振动到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振动,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 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波的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章节的一个重点。 【易错点】 1、波传播过程中,介质不随波的传播而发生迁移,学生会从感性认识中认为参与传播的介质 会随波发生迁移 2、机械波的生成图。如作业3将单个质点的振动与波的传播有机结合,通过单个质点在不同 时刻的位置,确定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是学生学习是的难点和疑点所在。 【解决方法】 1、利用演示实验:用长绳演示波的形成——直观、具体,通过观察能看到振动在介质传播,但 参与振动的质点不发生迁移,联系生活实际简单易行。 2、通过教材中的单位圆的应用,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分析在不同时刻的不同位 置,提高学生较为严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波的图象 【重点难点】 1、从波的形成过程来看,对于学生的理解既需要空间想象,又需要抽象思维,所以是一个教学难点; 2、从实际的波抽象为波的图象,让学生认识波的图象是波的一种数学表示,从而理解简谐波及其图 象这一关于波的理想模型,并且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3、波的图象于质点的振动图象间的区别。 4、所有质点的波动图象与单个质点振动图象之间的转换引导学生观察t时刻及t+Δt时刻(Δt→0) 的波形微移,在波的图象上认识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逐步让学生认识波的传播方向、某时刻的波形与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波的成因法、上下坡法或微平移法在已知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判断第三个因素。 【易错点】 1、两类图象的区别与意义 2、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让学生理解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而不发生振动质点的迁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生字词拼音及解释(完整版)

八年级下册生字词注音及解释 第一单元 1、《滕野先生》 绯红(fēi h?ng):鲜红。标致(biāo zhì):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不逊(bù shùn):无礼。逊,谦逊诘责(ji? z?):无礼。逊,谦逊 落第(lu? d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托辞(tuō cí):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油光可鉴(y?u guāng kě jiàn):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深恶痛疾(shēn wù t?ng jí):厌恶、痛恨到极点。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2、《我的母亲》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责罚(z? fá):处罚。气量(qì liàng):胸怀,度量。 质问(zhì wan):根据事实提出疑问;责问广漠(guǎng m?):广大空旷。 管束(guǎn shù):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约束,使不越轨。宽恕(kuān shù):宽容饶恕。 文绉绉(w?n 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3、《我的第一本书》 幽默(yōu m?):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凄惨(qī cǎn):凄凉悲惨。 奥秘(ào mì):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4、《列夫?托尔斯泰》 黝黑(yǒu hēi):黑;黑暗。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愚钝(yúdùn):愚笨,不伶俐。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禁锢(jì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身体异常矮小的人。酒肆(jiǔ sì):﹤书﹥酒馆。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u):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粗制滥造(cū zhì làn zào):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郁郁寡欢(yù yù guǎ huān):心理苦闷。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a):面容和眼神阴暗下来。 鹤立鸡群(ha lì jī qún):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zhang jīn wēi zu?):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hàn shǒu dī m?i):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有加:又加深了一层。 诚惶诚恐(ch?ng huáng ch?ng kǒng):惶恐不安。无可置疑(wú kě zhì yí):不能怀疑。 广袤无垠(guǎng mào wú yín):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5、《再塑生命》 搓捻(cuō niǎn):用手指揉搓。企盼(qǐ pàn):盼望。繁衍(fán 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qiān xǐ):迁移。觅食(mì shí):寻找食物。 油然而生(y?u rán ?r shēng):形容思想感情自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鲜花围成团,锦绣聚成堆。形容色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měi bù shang shōu):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接受不完。 繁花似锦(fán huā sì jǐn):无数盛开的花朵像美丽多彩的锦缎。风云突变(fēng yún tū biàn):风云忽然发生了变化,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huàng):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落英缤纷(lu? yīng bīn fēn):落花纷繁的样子。 冥思遐想(mí sī xiá xiǎng):漫无边际地深思想像。 期期艾艾(qī ài):形容口吃。 第二单元 6、《雪》 博识(b? shí):学识丰富。美艳(měi yàn):美好艳丽的样子。 消释(xiāo shì):﹤书﹥消融;溶化。褪尽(tuì jìn):颜色退没了。 凛冽(lǐn lia):刺骨地寒冷。升腾(shēng t?ng):﹤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脂粉奁(zhī fěn lián):装胭脂和香粉的盒子,化妆盒的古代称谓。奁:盒子 7、《雷电颂》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污秽(wū 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射(bang sha):向外溅出或四散喷射。 播弄(bō n?ng):摆布。雷霆(l?i ting):雷暴;霹雳。虐待(nǜe dài):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拖泥带水(tuō ní dài shuǐ):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9、《海燕》 苍茫(cāng máng):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胆怯(dǎn qia):胆小;畏缩。 翡翠(fěi cuì):一种矿物。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有玻璃光泽,可做装饰品。 精灵(jīng ling):①鬼怪。②﹤方﹥机警聪明;机灵,聪灵。 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10、《组歌》(节选) 执拗(zhí 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馈赠(kuì zang):﹤赠送礼品﹥。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真谛(zhēn 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镶嵌(xiāng qiàn):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酷肖(kù xiào):酷似。长吁短叹(cháng xū duǎn tàn):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海誓山盟(hǎi shì shān m?ng):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千山万壑(qiān shān wàn ha):山峦连绵.高低重叠。 盛气凌人(shang qì líng r?n):傲慢的气势逼人。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 蓬蒿(p?ng hāo):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咫尺(zhǐ chǐ):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láng jí):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nà hǎn):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zì bù liàng lì):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xiāng xíng jiàn chù):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jīng qiǎo ju? lún):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měi wai jiā yáo):味道鲜美的食品。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八年级物理教材全解.docx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⑴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本 P12) ⑵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马上停止, 它原来发出的声音还在向远处继续传播。 二、声音上怎样传播的 1、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到远处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向外传播的。 猜想与假设:声音依靠气体、液体、固体向外传播。 设计并进行实验:将放有音乐芯片的瓶中空气抽去;在鱼缸旁击掌;耳朵贴在桌面,轻 敲另一端。 分析论证:音乐芯片的声音越来越小;鱼受到惊吓;听到很清晰的叩击声。 得出结论:声音是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向外传播的。 2、声音的传播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叫做介质,介质中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或固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源振动时,引起周围介质的相应振动,在介质中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 状向四周传播,就像将一石块投入水中,水面就会形成一圈圈的水波一样,故叫声波,所以声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声速 1、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叫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2、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指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⑵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就增加。 四、回声 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 象叫做回声。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2、回声的利用: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 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 计算时,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利用回t 应为 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人耳的构造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等。 下面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 (一)阅读: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二单元,散文诗;三单元,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文艺作品;四单元,关于节日风俗,民间艺人轶事的文章;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六单元,文言文单元,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共有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3篇。 本册教材沿袭上册教材安排将文言文单独收编在两个单元中集中学习。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分开教学。上半期教授1、2、5单元,后半期教授3、4、6单元,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的时间。 在有些课文的后面,还有与课文相应的语文知识短文,特别是语法知识是一个难点,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 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在口语交流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并能写成感人的文字;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收集资料,出墙报或写成文章。第三单元:科海泛舟。收集资料,动手实践。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古诗朗诵比赛。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 (三)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四)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本册教材推荐两部名著:《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金版教程物理全解答案及教案 (18)

板块四 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其中1~6 为单选,7~10为多选) 1.如图,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0∶1,两个标有“12 V ,6 W ”的小灯泡并联在副线圈的两端。当两灯泡都正常工作时,原线圈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可视为理想的)的示数分别是( ) A.120 V ,0.10 A B .240 V ,0.025 A C.120 V ,0.05 A D .240 V ,0.05 A 答案 D 解析 副线圈电压U 2=12 V ,由U 1U 2=n 1n 2 得U 1=240 V ,副线圈中电流I 2=2·P U =1 A ,由I 1I 2=n 2n 1得I 1=0.05 A ,D 选项正确。 2.如图所示,将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入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为:u =220 2 sin100πt (V)的交流电源上,在副线圈两端并联接入规格为“22 V 22 W ”的灯泡10个,灯泡均正常发光。除灯泡外的电阻均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2∶1 B.电流表示数为1 A C.电流表示数为10 A D.副线圈中电流的频率为5 Hz 答案 B 解析由u=220 2 sin100πt(V)可知,输入电压的有效值U1=2202 V=220 V,又知在输出端10个灯泡并联且正常发光,则知输2 出端电压的有效值U2=22 V,则n1∶n2=U1∶U2=10∶1,A选项错。 =1 A,输出端10个灯泡均正常发光,总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I=P U 电流I2=10I=10 A,根据I1∶I2=n2∶n1,得出电流表示数I1=1 A,B 选项对,C选项错。变压器中输出电流的频率与输入电流的频率是一 致的f=100π 2πHz=50 Hz,D选项错。 3.[2015·江西二模]图甲为理想变压器,其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4∶1,原线圈接图乙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图甲中R t为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热敏电阻,R1为定值电阻,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所示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u=51 sin50πt V B.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之比为1∶4 C.变压器输入、输出功率之比为1∶4 D.R t处温度升高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均变大

SPSS教程(完整)

第二章 SPSS统计应用 第一节 SPSS基础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流行、最强大的三大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和BMDP)之一。SPSS从10.0版本开始就基于Microsoft Windows 95操作系统上运行,具有Windows软件的共同特征。由于SPSS具有统计、绘图功能强、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 在这里主要以12.0版为基础,介绍SPSS的基本使用方法。 一、SPSS安装和运行 1 SPSS v12.0 安装 打开计算机,启动Windows XP操作系统。 1) 将课程配备的光碟放入光盘驱动器中。 2) 启动Windows资源管理器,双击光盘驱动器图标,在目录窗口中找到“SPSS12 install”文件夹,双击进入该文件夹;找到“setup”应用程序,双击后就启动安装。显示欢迎安装SPSS 12.0版以及版权声明(图2-1),浏览后单击“Next”按钮进入下一个画面。 图2-1 SPSS12.0欢迎窗口 3)同意SPSS12.0软件协议 用户阅读“协议”,同意协议,单击“I accept the terms in license agreement”选项。 否则单击“Cancel”退出安装,如图2-2。

图2-2 软件协议窗口 4)阅读SPSS 12.0 自述文件后,单击“Next”按钮,进入下一个界面。5)填写用户信息。 例如:在用户名“Name:”栏填写: Student 在单位名称“Organization:”栏填写: SWU 如图2-3。单击“Next”按钮,进入下一个界面。 图2-3填写用户信息 5)指定SPSS12.0系统的安装目录(图2-4)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东北师大附中张凤莲 一、教材的优点 1.物理思想上过去重视物理知识的传输过程,现在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推动过程,整个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从逻辑推理→猜想与假说→实验验证→外推斜面90°→得出结论。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在经典力学中吸收前辈经验理论,发展自己的学说体系。) 2.学生过去是被动接受,应付大量的试题(能够提高解题能力),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新教材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 这样的过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内容新颖,引进现代信息 (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行为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

容)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思维空间,新教材的“选择性”很强(“做一做”、“实验”、“科学漫步”中的计算机软件、传感器) 5.紧密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体验,三维目标同等强调。 (做飞标,体验摩擦力,体验超重和失重) 二、教材章节的习题配备问题 1.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9页第3题 原题要求平均速度,实际只能求的是平均速率。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2.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7页第4题 第5题计算求解过程必须用到下一章《机械能》的知识“机械能守恒定律”,否则无法解答,严重存在“知识越位”现象,此题在20XX 年版里有,到20XX年版时删掉了。仍保留的第4题解决本题时也需要用还没有学的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也建议去掉,或者置于动能定理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 3.选修3-4第55页第3题 教参答案给错了:甲:,乙:。正确答案:乙: 4.选修3-4第十三章第4节第59页第3题讲到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学生理解起来曲率和曲率半径不太容易,这个问题数学学科老师

(中学教材全解)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题 语文版

(中学教材全解)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题语文版(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0分) 【文段一】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物种将濒临灭绝。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危险。澄色皮毛的猩猩(因其脸像人脸,被称为“森林老人”)过去在亚洲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由于其栖息地遭到极大破坏,这种在树上生活的唯一的一种大猩猩越来越少,只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找到。 【文段二】第四段是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距离虽是不长,水势虽没有以前那么急,山涯却更加高峻。出了峡,山便低平,有一个小口,那便是有名的王昭君浣妆的地方,叫做香溪。昭君村离此四十几里,在秭归县东北。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一个“赴”字,把那里的山势真是写活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濒.临()栖.息()浣.妆()秭.归()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改为 (3)【文段二】引用杜甫的诗句使文章增色不少。本学期,你也学会了不少古诗文名篇,请按要求填空。(6分) ①力尽不知热,。(白居易《观刈麦》) ②,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③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④,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⑤以平常心对待荣辱、名利,顺境时不得意忘形,逆境时不悲观失望,应有“,”的豁达大度。(用《己亥杂诗》中的

诗句填空)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人可以选择居住地,没法选择生命之源,即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使这块土地被太多的人口和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你没法重新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着你的容貌,身上出你熟悉的气息。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中文,你的心灵之血。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心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幼稚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A.因为隐藏流露只要 B.因为刻画流露如果 C.但是刻画散发只要 D.但是隐藏散发如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语意最贴切的一组是()(2分) (1)事前有周密的规则,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左右为难了。(2)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的保守思想。 (3)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该,而应该勇猛前进。 (4)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 A.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畏缩不前举棋不定 B.畏首畏尾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畏缩不前 C.举棋不定畏首畏尾畏缩不前犹豫不决 D.畏缩不前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畏首畏尾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我想到,我们永远无法仰见这些壮士的面容,但是我们随时可以见到他们的重现,我们走入民间,到处都有关云长的绘像:。如果我们把关公的五绺长髯去掉,相信就是壮士们的写生了,他们用生命的狂歌,为中国人的历史写下“忠义”两字。 ①紫红色的面孔②浓正的长眉③写在脸上不可侵犯的正气④丹凤的亮眼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初二物理上册课本

第一章声现象 16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 测量。通过评估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 真实值。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 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 000 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 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 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 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 经过1.5 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 m/s计算)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 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 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 二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 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 生物课上大家已经知道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 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 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图1.2-1)。

第一章声现象 18 图1.2-4立体声收音机上 的STEREO-MONO开关 双耳效应 眼睛常用来确定发声物体的位置,但如果 你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 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 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 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 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 音是立体的。但是如果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放大后播放出来,我们听到的就不再是立体的声音。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我们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图1.2-3)。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的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 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1.许多立体声收音机有“STEREO-MONO”开 关(图1.2-4)。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放出的声音 和电台播出的一样,是立体声;而处于MONO位置 时收音机把两个声道的信号合成一个声道,没有立 体声的效果。 图1.2-3立体声

(中学教材全解)(天津专用)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新人教版

(天津专用)第一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1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 A.烂熳.(màn)匿.名(ruò)庶.祖母(shù) B.芦荟.(huì)长髯.(rán)眼翳.病(yì) C.不逊.(sùn)禁锢.(gù)文绉绉.(zhōu) D.诘.责(jié)锃.亮(chéng)颔.首(hàn)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翻来复去器宇轩昂鹤立鸡群忧郁消沉 B.成群结队美其名曰文质彬彬困惑不解 C.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粗制乱造藏污纳诟 D.暗然失色不可名状美不胜收微不足道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 ....,笑容满面。 B.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 ....,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 玩忽职守 ....。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⑷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 B.拟人反语比喻比喻 C.比喻反语比喻拟人 D.拟人引用排比反语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