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全立法制度

健全立法制度

健全立法制度

近年来,立法制度建设成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立法制度建设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快健全立法制度。

一方面,健全立法制度可以促进法治化进程。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工具,只有建立健全的立法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健全立法制度还能提升治理能力。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完善的立法程序,才能更好地引导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治理,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在健全立法制度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立法机构建设。着重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等立法机构的建设,提高立法水平和质量。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联系,加强对社会意见的收集和反映。

二是完善立法程序和规范。要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立法程序和规范,确保立法程序的公开透明、民主协商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是强化立法的实施和监督。要加强立法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知晓度和执行力度。同时,还要强化司法和行政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有效实施。

总之,健全立法制度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立法制度建设,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良性发展。

立法制度

立法制度 在中国,立法是指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中国现行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中国立法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国务院及其部门立法、一般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立法。 一、立法制度 立法制度是立法活动、立法过程所须遵循的各种实体性准则的总称,是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法制度是国家法制整体中前提性、基础性的组成部分。没有好的立法制度,便难有好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因而再好的执法、司法制度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法治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便没有起码的条件。 立法制度的状况是国家法制状况的更直接、更明显的标志。从结构的角度看,有没有健全的立法制度,直接反映出一国法制健全与否。从民主的角度看,立法权是否属于人民,立法机关是否由民意产生,立法程序或立法过程是否民主、是否有透明度,都直接和明显地反映出一国法制的民主化程度。从特色的角度看,立法机关所立之法在国家法的渊源体系中居于何种地位,其他国家机关对法的渊源的作用程度,是当今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各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分野。 立法制度有成文和不成文两种形式。成文立法制度是以法的形式确定的立法活动、立法过程所须遵循的各种准则。不成文立

法制度是立法活动、立法过程实际上所须遵循但并没有以法的形式确定的各种准则。一国立法制度成文化的程度与该国整个法制和法治的发达程度一般成正比。现代立法制度主要是成文制度,许多国家不仅在宪法和宪法性法律中对立法制度作出规定,还有关于立法制度的专门立法。现时中国立法制度处于走向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宪法对立法制度的有关方面作出了原则规定,新近通过实施的《立法法》对中国现行立法制度的有关方面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现代立法制度主要由下列制度所构成。其一,关于立法体制的制度。其二,关于立法主体的制度。其三,关于立法权的制度。其四,关于立法运作的制度。其五,关于立法监督的制度。其六,立法与有关方面关系的制度。 在这种种立法制度中,立法体制,尤其是立法权限划分体制,是更具大局性的制度。 二、全国人大立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以及于中国全部主权范围的规范性法文件活动的总称。 全国人大立法是中国的国家立法,是中国的中央立法的首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立法体制中,以具有最高性、根本性、完整性和独立性为其显著特征。 第一,全国人大立法具有最高性。其一,全国人大是国家机构体系中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同西方不同,中国的国家机构是一个塔形体系。人大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是这个体系的中心,政府和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并对人大负责。人大与政府和

健全法治制度 建设法治国家

健全法治制度建设法治国家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 鼓山中心小学何绪官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是对我们国家的法制观念的再一次深入,为人民群众和平稳定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弘扬法治精神扎实法治国家之根。 十八届四中全会无疑将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法治新风,对建设法治国家产生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影响。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和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遵法、用法的法治风尚值得期盼。 2011年,醉驾被列为犯罪行为,写入刑法;执法与司法“无缝对接”“环环相扣”,让醉驾相关人员说情无门;加大执法、处罚和宣传普法力度……3年来,全国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运用法律手段有效治理酒驾、醉驾,证明陋习可以通过法治有效破解。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说,严格依法办事,违法行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法令行则国治。“喝酒不开车”成为公众的普遍行为准则,这是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共同努力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全民普法取得成效的实证。 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深刻内涵。随着法律条文逐渐变为社会行动,对法治的信仰将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信“访”不信“法”,这是很多涉法涉诉信访群众过去对待法律的一个态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中央政法机关多措并举,一年来,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政法机关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明显提高,信访群众依法按程序反映问题的意识逐步增强。 “总体来看,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法律是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运用法律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巨大的社会进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说。 弘扬法治精神,熔铸法治社会,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强力推动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定能早日建成。

健全立法制度

健全立法制度 健全立法制度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具有核心地位。它不 仅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 个领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健全立法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如何健全立法 制度,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步:制定法律和监管措施 立法涉及的法规和规章制度,需要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的全 面修改和编制,将其与时俱进地提高制度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应通过制定不同层次的法律监管措施来保障立 法制度的顺利实施。 第二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法制建设 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立法制度建设方面的核心。在现行 的立法制度环境下,需要加强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部门之间的协作 和联动化,构建一个更加健全的权力机制,确保法制建设的推进。 第三步:建立稳定的监督体系 健全的立法制度,需要具备监督机制的支撑。应强化对司法机关 的监督,使其更加公正和透明,并建立稳定的立法监督机构,加强立 法过程的公开和民主审查,保证法规的严格实施,以维护公共利益和 社会稳定。 第四步:维护司法独立性 作为立法制度的核心之一,需要维护司法机关的独立性,重视司 法人员的职业道德,确保司法机关能够公正裁判、独立执行法律,打 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司法环境。 第五部: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对于立法制度的完善,需要在制度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同时, 完善相应的诉讼制度、行政诉讼制度、仲裁制度等,强化立法制度的 完整性和适用性,为人民提供公正的司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无疑,健全立法制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舆论导向和舆情引领,建立理性、透明、公正的信息公开、舆论监管体系,加强人民群众、媒体和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参与程度。总之,要想健全立法制度,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民主法治、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完善立法体制与健全法律体系

完善立法体制与健全法律体系 作者: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20年第03期 与联邦制或邦联制国家不同,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整体利益,中国实行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在中国,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国家机构组织法和其他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并可以對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补充和修改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但是,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各地发展不平衡,中国法律还规定,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外,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批准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此外,国务院各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可以依法制定规章。 为使法律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国法律对立法程序和制定法规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一般实行“三审制”,即法律案一般应当经过三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对重大的、意见分歧较大的法律草案,审议的次数可以超过三次,如《物权法》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审议后,才提请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法律草案,要经过代表大会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代表小组会议的反复审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要经过常委会全体会议、分组会议的反复审议。每部法律的出台,都要经过反复审议,充分讨论,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再提请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全体会议表决。这种多次审议的过程,就是通过协商以求充分表达各种利益诉求,并力求把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好、平衡好的过程。经过充分协商再提请表决的民主程序,体现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特点。 在设置严密立法程序基础上,立法机构还高度重视在立法过程中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譬如,在提出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规草案、地方性法规草案时,通常会以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增强立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关系公众切身利益或者涉及需要设立普遍的公民义务的法律、法规草案,立法机构还会在新闻媒

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律保障与制度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律保障与制度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律保障与制度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要求。为了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构建一套完备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建设体系。本文将从法律保障和制度建设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它意味着国家的一切行政行为和社会行为都要以法律为准绳,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律保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重视。 1. 完善立法体系 国家需要全面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其与时俱进。在立法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公众的合理建议,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适用性。此外,还应注重法律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立法质量。 2. 健全法律执行机制 法律只有得到切实执行,才能对社会产生真正的约束力。为了保障法律的有效执行,需要加强司法体制建设,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他们依法履职,不得滥用职权。

3. 维护公平正义 法律保障的核心是维护公平正义,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全 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需要加强对腐败和不正当行为的打击力度,保 证司法公正和审判公开。同时,还需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确 保法律的公平性。 二、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它意味着要构建 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法律的贯彻执行。在全面依 法治国的过程中,制度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重视。 1. 建立健全权责清晰的机制 政府机构和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权责清晰的工作机制,明确各自的 职责和权限,防止权力滥用或责任推诿。此外,还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重大决策程序,提高行政效能。 2.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证。为此,政府应推进法治政 府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还应加强公民参与的机制和渠道,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3. 建立有效的纠错机制

完善立法工作机制

完善立法工作机制 立法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完善立法工作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改进。 一、加强立法工作的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立法规划制度。制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规划,明确本年度将要开展的主题、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各项立法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指导。 2.完善立法咨询制度。建立健全专业化、权威性的立法咨询机构,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供专业性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3.加强民主程序的落实。在各项重要的立法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民主监督机构的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 二、提高立法质量

1.加强对现行法律的修订。针对现行法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法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加强对新法律的制定。尤其是针对新兴领域和新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及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3.加强立法过程中的专业性。在立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的作用,确保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提高立法效率 1.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对紧急情况或重大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并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 2.优化立法程序。在立法过程中,应缩短审议时间,提高审议效率,并加强各项程序的协调与配合。 3.提高信息化水平。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立法流程和程序,并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四、加强对立法实施的监督 1.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各项法律实施情况进

论立法法对行政立法的规定及其完善

行政立法的规范化,是指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范的国家机关,在各自的权限内对过去所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审查,确定哪些法律、法规、规章已全部或部分不适应现实需要,应予以全部或部分废止;下位法律规范是否与上位法律规范存在抵触,发现抵触,应尽快修正;同一层级的法律规范之间是否有不和谐或相互矛盾处,要力求和谐并消除矛盾。尽管法律规范的实施具有稳定性的要求,但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适时地进行立、改、废;下位法律规范则要与上位法律规范适时地保持立、改、废的一致。这是法的稳定性与适时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 虽然《立法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行政立法中所存在的随意性、部门利益倾向等问题,没有对行政立法在程序上规定有意义的、具操作性的规范措施,但是毕竟《立法法》的出台对我国行政立法中的混乱现象作了进一步规范,向行立法规范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要充分的了解我国立法法中行政立法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首先,要我国的立法法中对行政立法做出的规定进行初步的认知与探究。立法法中对行政立法的规定有:一、行政立法的权限范围 我国享有行政立法权的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等。在实践中,行政法规与法律之间的制定权限划分、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制定权限划分、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制定权限划分,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从而导致多头立法、部门争权、内容冲突的情形时有发生。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立法法》对行政立法权限作出了统一规定。 (一)明确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限定了行政立法权的范围 《立法法》第8条明确规定了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1)国家主权的事项;(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4)犯罪和刑罚;(5)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6)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7)民事基本制度;(8)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9)诉讼和仲裁制度;(10)必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其它事项。对上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不可以授权。 (二)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 为了明确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争议,《立法法》第56条对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内作了详细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在立法实践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除了通过特别决定的方式对国务院加以授权外,还存在所谓的法条授权,即在制定的法律中专设一条规定国务院可以就有问题制定行政法规。 (三)明确规定了部门规章的制定主体及其权限范围 为了正式明确国务院直属机构的立法地位,《立法法》第71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

地方立法条例起草和说明

地方立法条例起草和说明 《条例(草案)》是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程序性法规,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地方立法条例起草和说明,希望大家喜欢! 地方立法条例的起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活动,健全地方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结合达州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坚持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省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第四条地方立法应当发扬民主,体现人民意志,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五条地方立法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 第二章地方立法权限 第六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第七条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规定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九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第三章地方立法准备 第十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每届第一年度制定本届任期内的立法规划;根据立法规划制定年度立法计划。 第十一条制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选题和立法建议。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修改或者废止地方性法规的建议。 第十二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负责编制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研究讨论立法规划草案和年度立法计划草案,应当邀请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发表意见。 第十三条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按照常务委员会的要求,督促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落实。若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机构提出调整意见,报请主任会议决定。 第十五条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应当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 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编制立法计划应当征求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意见,并在每年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立法计划以书面形式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六条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草案,可以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 由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牵

完善立法工作机制

完善立法工作机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立法工作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法律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完善立法工作机制是确保立法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保障法律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本文将从立法工作机制的定义、建立、完善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立法工作机制的定义 立法工作机制是指为了完成立法工作而建立的一套完备、协调、顺畅的工作程序和管理体系。这个机制涵盖了立法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立法的起草、审议、通过以及后续的实施和监督等环节。立法工作机制的完善,不仅关系到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备,也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立法工作机制的建立 建立立法工作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法律机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建立立法工作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立法工作目标 政府和法律机构应该明确立法工作的目标,使立法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立法目标应该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相一致,以确保立法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2.建立立法工作机构 建立专门的立法工作机构是立法工作的基础。这个机构应该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技术支持,能够协调、组织和指导立法工作的各个环节。 3.明确立法工作程序 明确立法工作程序是建立立法工作机制的重要环节。这个程序应该包括立法的起草、审议、通过以及后续的实施和监督等环节,以确保立法工作的规范性和顺畅性。 4.完善立法工作制度 建立完善的立法工作制度是使立法工作机制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关键。这个制度应该明确立法工作的原则、程序、标准和流程等,以确保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立法工作机制的完善 立法工作机制的完善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在完善立法工作机制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立法工作效率 提高立法工作效率是完善立法工作机制的重要目标。政府和法律机

我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我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txt男人的话就像老太太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问: 你喜欢我哪一点?答: 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执子之手,方知子丑,泪流满面,子不走我走。 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凭啥我就要工作经验?我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我国的《立法法》是一部规定立法规则、确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级”和“法律监督”四大问题。 立法必须严格执行《立法法》的规定,坚决克服“立法不法”的现象。 立法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立法权力,有效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 实质意义上的法治不仅要求法的权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价值,而且强调立法对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内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实质理性。 法治已经演进为一个综合概念,它融汇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诸多价值观念,包含着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司法独立、立法等丰富的制度意蕴,其核心则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几个世纪以来,法治理论与实践对政府权力予以高度关注,这与立法权力作用范围的广泛性、与人们生活联系的直接性密切相关。 二十世纪以来,立法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的事实,不断提醒人们,对立法权力的制约是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立法尚处在初级阶段,立法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 因此,立法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 当前,我国立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些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与立法的要求不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指出: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统很少。 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 ”由于我国缺乏依法治国、立法的传统,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观念或思想,严重阻碍着立法的实现。 它们是: 第一,人治观念。 有些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立法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视,总认为立法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烦。 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立法还多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置法律于不顾。 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观念。 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把自己摆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总习惯地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记了自己同样需要接受法律的约束,从而无视法律的规定。 第三,法律工具主义观念。 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 甚至认为,当对自己有利时就拿来适用,对自己不利时就不执行。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立法观念的根植和立法方略的推行。 因此,实行立法必须要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重点是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立法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建设,切实地进行为依法立法所要求的观念更新。

立法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立法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立法体制是指国家制定法律的机构、程序和规则的总体框架。一个完善的立法体制应当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严密的程序制度、民主的参与机制、有效的监督机构以及合理的制度设计等特征,能够保障法律的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 立法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政府、立法机关、法律专家和各界公民的共同努力。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建立和完善一个合理的立法体制。 一、明确立法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程序制度 国家的立法机构是制定法律的核心机构,其职责就是制定符合国家政策、法律原则和社会需求的法律。为了确保立法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程序制度更加严密和科学,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 立法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法律制定部门,由专门的法 律顾问、法律撰写人员和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确保法律的制定过程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制度。 2. 立法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草案审议制度和程序, 比如,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要进行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专业领域人员的广泛咨询和参与;审议草案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听证程序等。

3. 在审议和通过法律时,立法机构应当尊重公正、科学、民主、法治的原则,遵循国家法律和立法机构的程序制度,不受任何个人、团体和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建立民主的参与机制 在一个现代的国家中,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是建立科学的立法体制的必要条件。实际上,人民对法律的讨论和制定应当是政治体系的中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最终要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因此,建立民主的参与机制对于建立和完善立法体制来说尤为重要。 1. 民主公开的程序制度。立法机构应当建立民主、开放、公开的程序制度,例如,一定比例的法律草案必须由公众投票决定,相关问题必须进行公开辩论和咨询。 2. 听取民众的意见。要通过请愿和公众咨询等方法,在 立法过程中由公众讨论和建议。 3. 建立政治参与机制。此外,政治机构也要加强人民的 参与,包括选举、公民代表会议、政治咨询机构等。让人民有机会对政治决策和立法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 三、加强对法律监督机制的建设 实际上,监督机制是一个良好的立法体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有效的司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得以切实实施。 1. 建立独立的司法系统。立法机构应当确保司法机构的 独立性和公正性。

论述完善立法机制的要求

论述完善立法机制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完善立法机制成为了当今社会建设的重要任 务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政府必须积极探索和 改进立法机制,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在完善立法机制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要求是关键的: 一、建立健全制定立法的程序和规则。作为立法的基础,程序和规则 的建立对确保立法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合理规 划立法工作的计划,明确法律公众征求意见的范围和程序。 二、加强立法工作的民主监督。公众对立法内容的关注和参与是立法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并通过 工作报告和其他途径对立法工作进行公开和透明的信息披露。此外, 政府还应该加强国家监督机构对立法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立法工 作不受非法干扰和压力。 三、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率。政府应该通过提高立法工作的管理和运 作效率,加强立法工作的专业化建设,优化立法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以提高立法效率和质量。

四、坚持立法的透明化原则。透明化是保证立法公正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工作的信息公开,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知识权。 五、加强立法的统一和协调性。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工作的协调和统一性,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立法制度和规范体系,确保立法工作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的统一和协调。 不仅如此,对于立法机制的完善,还需要政府加强对立法实施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违法行为发生,加强对立法实施的指导和教育力度,做到立法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构建完善立法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保持崇高的使命感和根据人民利益出发的立场,做到公正合理,体现必要的变数据和创新。在政府和公众的合作下,逐步完善立法机制,实现社会和法律的和谐和稳定。这是一个重大而有意义的梦想,也是每个人应当付出行动和努力的目标。

立法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立法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本文作者:王勇飞工作单位:西北政法学院 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依据,以宪法为基本标准,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立法体制,加强地方立法,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这个问题,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限于篇幅,本文想着重探讨一下,立法体制的概念,加强地方立法的重点和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一词的基本意思是制定法律。有人说指创制法律,这不严谨。因为它不仅是指创立法律,还应包括修改或废止法律。由于法学上,对“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因而“立法”一词,一般有广、狭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说,法律是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这便引伸出,一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法律规范性的文件的活动,都叫“立法”。从狭义上说,法律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这便引伸出,只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制定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才叫“立法”。“立法权”简单的说,就是统治阶级通过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国家政权,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法律规范的一种能力。属于国家权力的范畴。 “立法体制”,有人称立法制度,是近几年来,法学界探讨立法机关的组成、结构、权限划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尚无定论。我认为立法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制定法律的权力结构形式和过程。在这个结构和过程中,国家的立法活动得以进行,立法权得以实现。立法体制是个总体概念,它包括的主要因素有:(1)立法机构(设施);(2)确认立法权限和程序的规范;(3)行使立法权的活动及其结果。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同国家本质和国家形式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国家本质决定了国家立法权属于那个阶级。国家形式又分管理形式即政体和结构形式。国家管理形式,决定着立法这种权力和活动,属于国家机构中的那些机关;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着哪一级国家机关,拥有立法权,可以从事立法活动,即决定着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立法权限,及其在整个立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除受国家本质和形式决定影响外,还受其他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由于立法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国家权力,对这种权力结构及其行使过程,通常要由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加以明确规定。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主要由宪法加以确定和体现。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国家立法机构的设置、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活动过程等,都有较明确的规定。从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看,我认为在我国实行的是以国家立法为核心,两级并重,多类结合的立法体制。国家立法,在整个立法体制中居最高的、主导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国家立法权只能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行使;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地方国家机关制赶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亡法律相抵触。宪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