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画装裱教学课程

书画装裱教学课程

书画装裱教学课程
书画装裱教学课程

第一课书画装裱基本知识

中国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书法、国画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就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机器装裱,快速装裱等等应运而生,对传统手工工艺有了极大的冲击,至此,作为一名装裱人,我想就一些传统装裱常识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古人云:“举前贤之术及,启后学于成规。”希望装裱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第一节、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

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中国的书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中国书画装裱同样是一门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中国书画装裱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画装裱是书画艺术的扩展和再创作,是书画艺术的第二空间。据史书记载,装裱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魏晋时期已经萌芽。南北朝时,装裱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到了唐代,产生了挂轴和册页两种新的装裱形制,这标志着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初级阶段的告终。北宋宣和年间,书画装裱工艺已趋于完善,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技艺及款式有了新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书画装裱艺术家,同时发明创造了至今不衰的“宋宣和装”的装裱款式。明清至鸦片战争前,装裱工艺的形制及品式则百花齐放,集历代装裱之大成,更加完善。进入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装裱工艺在民间得到普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装裱风格。如南方和北方的装裱工艺就有“苏裱”和“京裱”,即“南裱、北裱”之分。

历史上关于装裱工艺的著述,如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堪称中国古代装裱的经典著作;清代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总结了中国古代历经多年装裱工艺的经验,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研习价值。当然历史上还有许多书画名人也对书画装裱工艺留下了不少精辟论述,如宋代米芾的《画史》、《书史》;宋代周密

的《齐东野语》等。

随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和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当代的书画装裱大师在研究古代装裱工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对装裱工艺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冯增木先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杨守谋先生的《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冯鹏生先生的《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先生的《书画装潢学》、杨正旗先生的《中国书画装裱大全》、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所编的《书画装裱与修复》等专著,这些著作促进了传统装裱工艺的普及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书画装裱艺术逐步形成了各国的风格和流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日本。大约自唐代中国书画装裱工艺传入日本后,日本的装裱艺术家经过消化、吸收、再创造,在原材料、工艺制作、款式变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当代日本著名的装裱艺术家市川仲二先生是日本最具权威的装裱大师,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日本;还有日本著名的装裱大师藤本武夫先生也是日本极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对裱件的严谨制作态度和款式的创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988年在我国河南郑州举办的“中日装裱艺术展”,1992年在河南新乡又举办了《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大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展览发现,中、日在书画装裱工艺方面有所区别,特别在装裱材质和装裱款式上出现了很大差异,这与各国的房舍建筑及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日本的挂轴装裱品式就有袋装、台装、佛像装、奴裱、唐裱、明代裱、现代裱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江户时期确立的大和裱、文人裱两大形式。而我国传统装裱的挂轴款式则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屏条装、通景屏装等。通过展览,我们充分了解了各国装裱的区别,这对于我国装裱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992年在河南新乡又举办了首届全国装裱艺术展—《中国装裱艺术家书画装裱作品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批款式新颖、艺术性很强的装裱作品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书

画装裱的水平,推动了我国书画装裱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书画装裱的水平的提高。

明周嘉胄《装潢志》有云:“宾主定当预为酌定装式,彼此意惬,然后从事,则两获令终之美。”这充分说明装裱款式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装裱工作者除严格按传统装裱工艺操作外,还需要有开创性的款式设计能力,装裱出新颖的作品来,这是发展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发展我国的装裱事业,根据中国现代情况,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和当今家庭居室建筑装饰格局,就需要设计既有新意又能受人们欢迎的新款式,来融合时代的新建筑,满足众的审美要求。当然学习书画装裱首先要具备对传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掌握了基本品式的基础上,方能举一反三,加以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从画面内容和装裱形式上达到较为完美的统一,使书画锦上添花。

第二节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四)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五)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六)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七)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八)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亦称“糊刷”、“刷帚”、“排刷”。《装潢志》还将其分为:“棕软者谓之平分,棕硬者谓之糊槊,大小得中者谓之粘合,狭小者谓之寸金。”选用均匀的细棕榈丝绑扎,既富弹性又有硬度,以板结、挺妥、不脱丝为优质。是书画装裱的主要工具之一。

规格:(江南地区)刷身高度12厘米左右,刷身宽12厘米左右,刷身厚1厘米左右,刷须长约2厘米。(京鲁地区)刷身高度16厘米左右,刷身宽13厘米左右,刷身厚2厘米左右,刷须长约3厘米。专用的“浆刷”,要适当小一点,薄一些;刷身高10厘米左右,刷须长约1.5厘米。京鲁地区的大棕刷,刷身高18厘米左右,刷身宽20厘米左右,刷身厚3厘米左右,刷须长约5厘米。

用途:棕刷的使用范围甚广,托心、合纸、排活、上墙等工序,离开它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浆刷,用于搭浆口,托绫、绢时刷浆以及抹转边浆等。大棕刷用于推覆托纸;若托合纸张的宽度臂长所不及,则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九)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一)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十二)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十四)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十六)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第三节、装裱材料和流程

一、材料装裱材料

(一)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二)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三)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四)丝带、绦带、铜钮等。

(五)面粉、明胶、明矾等

二、书画装裱品式

(一)立轴、中堂

(二)对联

(三)横披

(四)条屏、通景屏

(五)镜片、扇面

(六)手卷

(七)册页

三、装裱程序制浆--托画心--方正画心----清裁大边--转边(包边)--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纸)--覆画(扶活)--磨画(砑光)--剔边(批串)--配杆--钉铜钮(绦圈)--包杆(上轴头)--上杆--系绦(串丝带)--扎带--粘签条

第四节,装裱的形制

(1)条幅(中堂)

1、一般高度为170—200CM ,可根据画心尺寸和房间的高度、客人要求灵活变动

2、天与地的比例为6:4。即60%:40%。

3、两边的宽度一般为4.5—6CM。

4、可裱成单色,双色或者三色。一般画心太小时,多色装裱比较美观。要注意色调协调,反差不要太大。

(2)横批(横幅)

1、高度一般是画心高度加10CM。

2、上下边宽度一般4.5—6CM。

3、左右的宽度不小于30CM,而且两面等宽。

(3)对联

1、也可以认为是较窄的条幅。

2、上下联的用料、尺寸、形制必须一致。

3、可以不使用轴头。

(4)镜片(镜框)

1、一般均采用单色绫裱。

2、小不盈尺,大可几十平方。

3、斗方(正方形),四条绫边宽度一致。

4、按照标准画框的尺寸计算出四边的大小,也可以装裱好以后按照画片大小定制画框。(标准画框尺寸:8尺宣300*150CM;6尺宣220*110CM;4尺宣170*80CM;3尺宣120*60CM;4尺中方80*80CM;4尺对开160*45CM;3尺对开90*60CM;小中方

45*45CM。)

(5)其他

册页、手卷、扇面等形制操作比较复杂,不适合初学。

第五节、裱件质量的品评和裱件的展挂、收藏

一、裱件质量的品评

品评裱件质量的标准简而言之为:平整光洁、柔软谐调。

具体可以分为:

(一)工艺精致,镶口匀细。

(二)展挂平整大方,画面光滑洁净。

(三)画面色彩搭配谐调。

(四)手感柔软,厚薄适度。

(五)收卷后整齐,无参差

二、书画裱件的展挂与收藏

由于书画作品装裱的形式不同,对于不同形式的作品有不同的展挂与收藏方法。

(一)立轴的展藏

立轴的展挂最好由两人同时进行,一人双手托住天个杆及绦带,另一人握住地杆两端的轴头,缓缓展开,无论是展收或挂壁,最忌用手指顶托画背,这样会随着画件的展开,留下折痕。

收藏:有条件的话,可做专用的木柜(用樟木做最为理想),分层隔平放,切忌压挤。如没专用柜子,可每件作品做一个画筒或者画盒装放,再放上樟脑丸即可。

(二)手卷的展藏

由于手卷的特点是窄长且不能挂壁,因此,手卷的展观必须在台面上进行。若是两人,则一人双手扶住卷子徐徐展开,另一人则随着展速收卷,单人展观则右手执着天头处,左手握着手卷的中腰,然后边收边展。展开之后,必须在两头各压一镇尺,防其滚动。

收藏方法与立轴相同。

(三)册页的展藏

册页不同于其它书籍,我们不能像翻书那样来翻阅册页,应将其平放在台面上,打开册页之后,右手中指(或食指)最好是用一专用竹片,插入页下空间,向右(或向上)翻动。

收藏:大多用锦、缎等制作册套,将其包套好,平放收藏。

(四)横披的展藏

横披与立轴相比,由于它不便实卷,因而,具体要求亦不相同。

首先应将其平放于台面上,一人轻按右天杆,另一人双手扶住裱件上下边际,徐徐展开。挂壁时,须两人相互配合,将作品拉平,稳妥地固定在左右两侧的墙钉上,(若是月牙杆,则需在月牙杆背面加上一根与其大小一样的木条一同固定于墙上,这样可将作品与墙隔离,以免受潮)。

收藏与立轴相同。

(五)镜片的展藏

镜片装裱好后,大都装入镜框内。但没装镜框的作品,应平放于木质阁板或木箱中,摞放时,须在作品之间隔垫宣纸,亦可卷好装入画筒或画盒中。

总之,书画作品悬挂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更换,在清洁裱件时不能用刷子刷,更不能用湿毛巾擦,最好软布或鸡毛掸轻轻掸去灰尘即可。凡是接触书画作品(特别是裱件)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沾污作品使其变形生霉。

第五节、装裱术语解释

1、立轴有一色、二色、三色裱,纸镶绫边、纸镶旗杆边等格式。立轴画心的四周,一般由"圈档"(紧包住书画的绫、绢或纸的窄边)、"隔水"(紧靠书画的那部分绢或绫)、"天地头"(隔水上、下的两部分绢或绫,上为"天头",下为"地头")、"包首"(书画背包起首部位,在书画卷起后包于卷的外部的那部分丝织品)、"惊燕"(裱贴于"天头"上的两条竖的绫或绢的条子)、"天地杆"(包卷在书画两头内的两根木杆)、"轴头"(套住"天地杆"暴露于书画外的木杆的两头,卷画时手握之处)、"签条"(贴于包首上的绢或绫的长形条子,用于书写书画名)等组成。根据建筑物高低、画心长短的比例而定,并予以相配合。

①一色镶边框的"天地头"用同一浅色绫绢挖嵌或镶成,不用"惊燕"。

②二色裱由"圈档"、"天地头"、"惊燕"组成。"圈档"随画心配色,"惊燕"与"圈档"颜色相同,"天地头"用蟹青、古铜等较深颜色。

③三色裱与二色裱相同,另加上、下"副隔水","副隔水"的颜色比

"圈档"较深,"惊燕"色彩有别于"副隔水"("三色裱",是在"天地头"和"隔水"之间再加一层绢或绫的裱,故有三截。中间加的一截称为"副隔水")颜色。

2、对联,秦汉以前用桃木作板分写"神恭"、"郁垒"神名,悬于门之左右,以为驱鬼压邪之用。至五代,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句,世称"题桃符",这是对联的起始。宋时,民间广泛张贴对联,后盛行于明清。

3、宋代开始流行用书画裱成条幅装饰壁面,称为"屏条"。元代则通行"墙皮画",即把托好的大幅画用来遮壁。至明、清发展为4~12幅画面,拼成为整体的一幅连屏,称为"通景屏"。由于"通景屏"跨幅连景,中间不宜用镶料,不然有隔断之感,故中间几幅的左右和外侧两幅的内边,仅镶一条约半厘米的绢窄边,隐在画幅背后,起护托作用。

每一条屏条,要求裱得长短、宽窄、镶料都一样,一般都用一色浅米色或浅湖色绫绢装裱,通常尺寸比立轴为短,并排挂在一起,中间不露出墙壁,所以地杆不装轴头,两端用色锦封。另一种是四条分别为春、夏、秋、冬四时景物,或四条篆、隶、正草等书法的屏条,都称为一堂。

4、册页,在唐以前,书画都以卷轴,因阅读不便,唐始有将卷轴分割成多页的,为防遗失,便装潢成册,方便观看,名"册页"。册页的装裱基本方法一如卷轴,但装裱纸层加厚,至少要裱纸八层,使之硬如纸板,再大还须加层。册页有三种式样,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

5、托片:画心的背后简单的托一层宣纸称为托片。

6、镜心:镜心亦称镜片,是托裱后的画心,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心。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7、横幅:又称横批,是指经过装裱的横向的字画。

8、中堂:中国旧式房屋,楼板很高,人们常在客厅(堂屋)中间墙壁上挂上一副巨大的字画,称为“中堂”。

9、斗方:横竖大致相等的方形书画作叫斗方。斗方可装在镜框内,十分雅致。

10、小品:所谓小品,指面积较小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在小房间,十分精致。

11、条幅:长条形的字画称为条幅,如对联是由两张条幅配成。较长诗文,如不用中堂写,可分裱成条幅,非常美观。

12、手卷:即长卷,是将字画装裱成长轴一卷。手卷画面连续不断,多是横看的。

13、绢本:绘在绢、绫、丝织物上的字画,称为绢本。

14、纸本:绘在宣纸上的字画,称为纸本。宣纸分两种,一种容易吸水的是生宣;另一种不易吸水的是熟宣。

15、跑墨:是指由于装裱不当而造成的墨渍扩散或对空白处的沾染。

第二课装裱步骤

第一节准备工作

一、稀浆糊

用于托画心、托绫子、托色宣、上覆背等。

1、和面,根据需要定量,把纯面粉加水和成作饺子皮那样的面团。

2、洗面,面团醒过一段时间后,在水里反复揉搓,先后至少要换三次水,直到水基本清了为止。

3、过滤,用丝袜就可以,把洗出的面水倒入丝袜内过滤一遍。

4,沉淀,把过滤好的面水放在阴凉处沉淀24小时以上。

5、加热,把沉淀盆内上部的清水倒掉,根据需要再加清水放入锅中加热,要不停搅动,千万不能糊锅底,熟了即可。

6、剔面皮,浆糊凉了以后,表面会结一层面皮,使用前要细心剔除。加热时要同时用纱布包7——8粒花椒,这样利于防止生虫;加防腐剂,便于较长时间存放浆糊,防止裱品发霉。

稀浆糊在使用时如果觉得浓稠了,可以用开水稀释,加开水后要向同一个方向不停搅动,直到适用为止。

(2)浓浆糊

用于画心四周贴距条,贴绫片,粘合天地杆,贴防裂条(角绊)和标签。制作很简单,用普通面粉加水,在锅中加热到熟即可。但也要加花椒和防腐剂。

二、备纸,裁切距条

(1)纸

1、托画心,托绫,托色宣,上覆背,都需要准备相应的纸,四周要比被托、被覆件大3——5CM 。

2、将托纸反面向下,在案台上用刷子扫平,用细圆棍卷起来。越紧越好,两端要卷齐,,不要有褶皱。

(2)裁距条

1、装裱时一般需要两种距条,一是用原色宣直接裁成,二是用托过的色宣裁成。宽度一般4——8MM。这里说的是裁原色宣。分规可以在这时候发挥作用,能快速等份划出两端的裁切点。

2、将色宣平放在玻璃板上,把钢尺比在色宣两端的裁切点上,用壁纸刀沿尺边逐条裁切。

第二节托画心

托画心分几个工序:

把画心认真审视一遍,把与画面无关的杂质、浮脏物、铅笔痕迹等去除干净

(1)配托纸,一般选用富阳毛边,因为无论是四尺还是六尺都刚好合适,特别规各要裁配使用,裁配时要比画心多余出一至二厘米,以备上墙做浆口之用。将裁好的托心纸卷成卷,在把画心卷在上面备用。配托纸应注意的问题是,画心是单宣的要用单宣,画心是夹宣的要用较薄的托绫纸,画心是较薄的小皮宣要用较厚的重单宣。决对不能用熟宣和洋纸作托心纸。

(2)刷浆糊,在这里只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湿托法,将心子平铺在案子上,正面向下,反面向上,用喷水壶喷轻喷一次清水,开始刷浆,浆糊要用稀浆糊,用排笔刷在浆盆搅动一下,开始刷浆一手轻抬画心的一角,一手拿排比刷从画心中间开始以米字形状向四周刷浆,浆水不能刷的太多也不能刷的太少,太多上托纸容易出邹折,太少容易重皮。刷完以后用刷子按一个方向排刷一边。

(3)上托纸,把卷成卷的托纸两边向上折一厘米对齐画心的一边按下,一手持托纸一手用棕刷按前后方向逐渐排刷至画心末端。再用棕刷排刷一边,排刷一定要均匀。

(4)刷浆上墙,用排笔刷沾小许浆水在托纸四边刷少许浆水,一手持画心的一边一手用棕刷挑起画心的另一边,慢慢将画心正个挑起,将四周贴在墙上。托画心工艺完成。

第三节托花绫

1、将绫裁成2米一段,在反面用笔作个记号。一般花纹突起的一面为正面。

2、把绫浸入水中湿透,轻轻拧干。

3、把湿过的绫放在板面上,正面朝向板,拉平拉直经纬纹路。

4、自绫中央开始,用排刷蘸浆糊沿垂直方向,由中而上、由中而下涂刷两下。然后由中而左一笔一笔挨着先涂刷左半部分,再由中而右涂刷右半部分,使绫平贴在扳子上。

5、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把绫赶平,不能有任何气泡和拱起、褶皱。再均匀涂刷一层糨糊。

6、将事前卷好的托纸放到已经涂过糨糊的绫上,边放卷边观察,用小毛刷从中心向两边轻柔抚扫,务必使其平整,无泡无褶。

7、托纸放完,若有较大的褶皱,可用手轻推托纸,使之大褶化小、小褶化了。

8、蒙上白布,尽量抻平,用棕刷从中央开始,沿垂直方向一上一下地扫刷左半部,然后扫刷右半部。扫刷时左手抻紧布边,尽量扫平整。

9、加大力度沿垂直和水平方向反复扫刷布面,使纸和绫严密结合。

10、将托好的绫放于阴凉通风处。时间大约3—4个小时,具体时间要根据天气情况。

小知识:书画装裱后的保护

中国的书画, 是东方艺术之宝。伴随着书画的发展, 装裱工艺也随之提高。装裱工艺技术的经过历代相传, 到如今已经是技术纯熟, 经验丰富。但装裱只是对书画进行保护的第一步, 对书画装裱后的收藏却是保护的关键。

清邹一桂在《小山画谱·藏画》提出: “装潢得法, 亦贵珍藏。盛以画囊, 置木箱内, 悬之屋梁透风处。”。“装潢得法, 亦贵珍藏。”说明古人对书画收藏, 看的比装潢得法更为重要。现实也是这样, 再好的书画装裱, 如不能珍藏好, 那就等于破坏了这幅艺术品。“盛以画囊, 置木箱内, 悬之屋梁透风处”, 即将书画装于布囊( 最好用柔软的缎、锦、丝绸) 内, 再放进木( 最好选用红木、楠木、杉木或泡桐木) 匣中, 存放在阳光不能直射和较高的地方, 以防自然界和人为的损坏。

在民间有大量的书画收藏者, 在家中悬挂的书画藏品, 由于缺乏收藏知识, 常使书画受潮湿、油污、虫蛀、鼠害、风吹日晒等破坏等, 缩短了它们保存年限。

民间收藏与保护:由于书画作品材料为纸、绢、绫等有机质, 又多以淀粉原料做粘合剂, 在收藏与保存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书画装裱后, 在观赏或展示作品时, 运作过程手法不当, 挂于不该挂之地, 或在收藏中忽略重要原则等。总之, 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将艺术作品毁于一旦。下面介绍几种经常发生的操作错误和保护不当的地方, 也介绍书画收藏应注意的事项。

一、书画装裱后, 在展画或挂于墙上欣赏时, 因手法错误, 在开画时手南?, 手指顶在画心上, 使画心划出折痕, 而破坏了画心的美观, 也易断裂。怎样展画与挂画, 手法是关键。如: 展画欣赏时,

书画装裱入门教程

制作浆糊步骤如下 1,和面,将面粉加适量冷水,和起来,揉成硬面(就像吃擀面用的面团) 2,洗面,另外用盆,加适量清水。把和好的面团放进去。就像洗衣服一样洗面团。由于面粉里的淀粉溶于水,会被洗在水里,而蛋白质不溶于水最后洗成面筋。这个过程和做面皮的是一样的。你可以去看看做面皮的人是怎么洗的。 3,沉淀,往洗好的面汤里添凉水。然后放置一段时间。淀粉沉淀后,把上面的黄水倒掉。再添水,再沉淀,直到水变清,倒掉后剩下稠稠的淀粉糊。 4,冲糊,用适量的开水,直接冲入沉淀好的淀粉糊中。边冲边搅。要顺一个方向搅拌。看到淀粉糊变成稀稀的透明糊状,能拉起长长的丝,这样浆糊就做好了。放凉后就可以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 前面的几个步骤都好办。最关键的是后面冲糊这一部,用少量的淀粉糊多试几次。慢慢就能把握住了。 如果你真的想学裱画,我建议你投入少之又小的成本去试试: 1.购买一把钟形的中号棕扫,价钱约20--25元。 2.购买一把羊毛排笔扫,20头的为佳,毛长7~8厘米,价钱约20元左右。 3.购买20张四尺四川夹江县出的低挡宣纸。 一张90cm方形的台,一处家里能让你在墙壁贴纸而又不影响美观的墙壁。那我就要恭喜你了,你有可能会成为裱画师了。(除非你不继续学) 浆糊的煮法:初学裱画者选购面粉只要最低价值的面粉即可,购买一斤面粉回来,倒一半入大碗内,加入清水,搞拌和面,水分应适量,过软时加入面粉再搞拌,形成一面粉山状。另取一面盆直径40cm 左右装入清水,右手捏面团一小块拿着放入水中捏洗,直至成面筋状,拿起离水将面筋放入另一只大碗内(可煮熟作菜吃)。待全部面粉捏去面筋后,面盆内的清水己成面粉水,面粉水经沉淀之后呈浅黄色,每天要更换水,约三至七次变清后,即可以试煮浆糊了。煮浆糊的步骤:先用木板制作一搞浆捧如船浆状,选用家中一大口锅一个洗净油污。倒入面粉水,加入清水少量,明火烧煮,搞浆捧顺时针转动搞拌, 随着温度升高,浆水受热而成浓糊状,以有气泡出现为准,过一分钟即熟(量多适当延时)。放入有盖的桶内凉透。开浆水方法:用盆将冷了的浆糊放入盆中,持捧搅匀,加入少许的水令浆糊略稀,再加水,成浆水状。宣纸的裁割:取四尺宣纸三张,长:138cm,宽68cm,将它分成四份尺寸是:长68cm,宽34cm。共12张小宣纸。将它分成三份尺寸是:长68cm,宽46cm 宣纸的托底:此为裱画的第一道工序。此法为日后的裱托字画的基础,不可忽视。 放一张小宣纸在台面上,取一盆水,用棕扫插入盆水中抽起甩去多余的水,向小宣纸洒去水点如小雨点(或可用喷水壶),让它湿后略伸展,右手执羊毛排扫插入浆水中提起向在台面上的宣纸扫去。先从右边向上扫一笔,向下近身方向拖一笔,以有浆水为度。再重复插入浆水提起向在台面上的宣纸接着上一笔的浆水、横向左中间位置从右到左扫去20公分左右。成横放的…丁?字形态。第三笔是在横放的…丁?的左上角向45度角度扫去,第四笔在左下角向下扫去,此时好似一横放的…不?字,将横放的…不?字无浆水的位置补扫一次,此时是一段有浆水,一段无浆水的宣纸,继续重复以上…丁?…不?的做法,满纸都有浆水而又均匀时即可压扫另一张宣纸在它上面,此宣纸为托心纸,托心纸洒上少许水点略伸展(夹江县出的宣纸要喷洒水点),用小木杆挑起,纸尾在上面,左手执小木杆连纸用手指压着,右手执垂下的近身的纸角,另一角向台面上的宣纸右上角贴合,右手拉直宣纸并对齐纸边放下纸角。右手拿棕扫上下(即推前拉后)刷扫宣纸徐徐向左,如同N形。直至全张宣纸压扫完毕。 四边加浆水路一周1cm宽,左手执一角,手背托纸母指与食指挟着宣纸角,右手母指和食指夹棕扫垫入宣纸下,另三手指在宣纸面压挟着,两手同时举高让宣纸离台,转向墙壁贴上, 周围牢固即可,过一夜干透即可下壁。 如果你将12张宣纸都粘贴成6张二层宣纸,都干透了,这时你想下壁,就用一片簿竹片造成前尖状的起纸(又名起子),将6张二层宣纸下壁。你可以查看你的作业,如果有以下的问题: (1)皱褶很多; (2)宣纸某处开冽成半圆状;

字画装裱该注意的三大事项

聚贤阁装裱培训中心教你字画装裱该注意的三大事项 一、禁止使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 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二、禁止使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三、禁止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北京聚贤阁装裱培训中心一家专业装裱字画,高仿水印书画的老作坊,成立于1984年,主要经营:手绘高仿字画,古字画揭裱修复,传统手工装裱,现代机裱装裱,剪纸、十字绣卷轴裱,配框等。框类有国画框、油画框、版画框,素描画框、水彩画框,摄影配框、剪纸配框。 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品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 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目前我国书画市场已经出现了机裱,通过高温定型、化学胶膜粘压的方法装裱。省去了制作浆糊的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但是机裱的字画不易揭裱、翻新、修补,所以具有收藏价值的字画还要慎重,尽量用传统浆糊装裱。

“书画的装裱”阅读理解答案

书画的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 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对的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表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书画装裱知识

书画装裱知识 书画装裱知识怎么除书画污渍 1、霉斑:书画作品因潮湿而生出霉斑,可直接用脱指棉球蘸 上酒精,轻轻在霉斑处擦拭,直至除净为止。 2、油渍:书画作品上沾上油渍,可先将吸水纸放在字画油渍处的上方,然后用熨斗轻熨几遍,便可除去油污。 3、墨水:先在污处下方垫上一层吸水纸,然后用20的双氧水浸湿污斑,并在污处放上几张吸水纸,压上重物,待吸水纸染上墨污,便可拿起。若一次效果不佳,可重复数次。 4、手指污渍:观赏书画作品时,手指上的污渍易留在裱背的纸、布上,可用柔软布料的蘸肥皂,轻擦污处,再用吸水纸擦干。 5、蝇虫便污:书画作品上沾了蚊蝇的便污后,可用脱指棉球蘸点醋淮或酒精,在污点处轻轻擦拭,直到除净为止。 怎样才是最好的书画装裱技术 1、作品经裱托后不应有走颜色和走墨色,如果裱画师用矾 来固定那也是不应该的;2、国画作品裁 方后,令画家不满意,那是裱画师没有研究到怎样才是最好 的裁方;3、托纸及复背纸的接口位置刚好存留在主要的地方,例如:人物画的人物腰以上。鸟的整体。动物的身体。花朵的位置。4、托纸及复背纸的接口

接缝应是2mm 以内。5、天杆地轴应该平滑而无凹 凸。6、背砑的次数不少于三次,滑度如镜。 如何区分书画装裱的好与坏 1. 精美的裱工开卷后平放在案台上,它是安稳地躺着,因为平和柔软。劣的裱工呢?它会动,它会自动回卷!因为它太过厚硬。 2. 精美的裱工开卷后挂起让人感到震撼力,让人品味,让人回味。 3. 精美的裱工背面用川蜡磨砑到位,平滑、光亮、镶嵌、接口与周边厚薄均等。 4. 精美的裱工镶嵌、接口应以细小接口为准,在1mm 至1.5mm 以内。 5. 精美的裱工让看到书画家的作品原貌。 6.精美的裱工,作品收卷后两边齐而好看。 7.精美的裱工配绫配纸上乘,用料讲究,安名贵或较好的轴头。 8.精美的裱工,用工时长,精工细作。

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 唐朝张彦远讲:“夫金出于山,珠产于泉,取之不已,为天下用;图书岁月既久。耗散将尽,名人艺士,不复更生,可不惜哉”。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在关注着书画作品的命运,也暗示当时有着精良的裱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裱画操作工艺。 1、立轴有一色、二色、三色裱,纸镶绫边、纸镶旗杆边等格式。立轴画心的 四周,一般由"圈档"(紧包住书画的绫、绢或纸的窄边)、"隔水"(紧靠书画的那部分绢或绫)、"天地头"(隔水上、下的两部分绢或绫,上为" 天头",下为"地头")、"包首"(书画背包起首部位,在书画卷起后包于卷的外部的那部分丝织品)、"惊燕"(裱贴于"天头"上的两条竖的绫或绢的条子)、"天地杆"(包卷在书画两头内的两根木杆)、"轴头"(套住"天地杆"暴露于书画外的木杆的两头,卷画时手握之处)、"签条"(贴于包首上的绢或绫的长形条子,用于书写书画名)等组成。 2、根据建筑物高低、画心长短的比例而定,并予以相配合。 ①一色镶边框的"天地头"用同一浅色绫绢挖嵌或镶成,不用"惊燕"。 ②二色裱由"圈档"、"天地头"、"惊燕"组成。"圈档"随画心配色,"惊燕" 与"圈档"颜色相同,"天地头"用蟹青、古铜等较深颜色。 ③三色裱与二色裱相同,另加上、下"副隔水","副隔水"的颜色比"圈档" 较深,"惊燕"色彩有别于"副隔水"("三色裱",是在"天地头"和"隔水"之间再加一层绢或绫的裱,故有三截。中间加的一截称为"副隔水")颜色。

2、对联,秦汉以前用桃木作板分写"神恭"、"郁垒"神名,悬于门之左右,以为驱鬼压邪之用。至五代,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句,世称"题桃符",这是对联的起始。宋时,民间广泛张贴对联,后盛行于明清。 3、宋代开始流行用书画裱成条幅装饰壁面,称为"屏条"。元代则通行"墙皮画",即把托好的大幅画用来遮壁。至明、清发展为4~12幅画面,拼成为整体的一幅连屏,称为"通景屏"。由于"通景屏"跨幅连景,中间不宜用镶料,不然有隔断之感,故中间几幅的左右和外侧两幅的内边,仅镶一条约半厘米的绢窄边,隐在画幅背后,起护托作用。每一条屏条,要求裱得长短、宽窄、镶料都一样,一般都用一色浅米色或浅湖色绫绢装裱,通常尺寸比立轴为短,并排挂在一起,中间不露出墙壁,所以地杆不装轴头,两端用色锦封。另一种是四条分别为春、夏、秋、冬四时景物,或四条篆、隶、正草等书法的屏条,都称为一堂。

中国书画装裱与修复书籍(附部分装裱书籍图片)_朕就这样的汉子

中国书画装裱与修复书籍(附部分装裱书籍图片)_朕就這 樣的漢子 X 《中国书画装裱大全》杨正旗著《中国书画装裱》冯增木著《图说中国书画装裱》严桂荣著丁国兴摄影《中国书画装裱技法》冯鹏生著《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杜伟生著《古文献的形制和装修技法》童芷珍著 《书画装裱工-初级中级高级》高建平主编《实用书画装裱款式图例》冯增木著中国宣纸著作《中国书画纸》刘仁庆著《传拓与传拓技法问答》贾双喜著《中国传拓技艺通解》马国庆著《速成书画装裱技法》田维玉著《中国书画装裱款式百例》杨正旗等著《中国书画装裱技术》吴学英著《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55例》田淑国著《怎样裱画》上海书画出版社裱画组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冯鹏生著《书画装裱浅说》冯增木著《药物与书画装裱》夏冬波著《中国书画装裱款式艺术大典》凌波著《中国书画装裱技法》康建国著《中国书画装裱技法-第二版》康建国著《中国书画装裱》蒋保兴著《中国书画装裱技法》(编著者不详)

《中国书画装裱》冯增木著 《中日装裱款式一百例》杨凤兰编著 《中国书画装裱》(编著者不详) 《中国书画装裱款式艺术大典》(编著者不详) 《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00例图集》田淑国著 《中国书画装裱概说》冯鹏生著《中国书画装裱技法-修订本》唐昭钰著《中国书画装裱艺术》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学院书画装裱教研室著《中国书画装裱》刘懿著《书画装裱艺术》刘珀著 《中国当代书画装裱艺术界博览》张野著 《装裱艺术》汤麟著 《书画装裱》杨正旗著 《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著

《书画装裱技法》谢友生著 《中国字画装裱》王栋著 《书画装潢学》杜子熊著 《中国书画装裱》杜子熊著 《书画装潢学》杜子熊著 《书画装裱技艺辑释》杜子熊、杜秉庄著《中国书画装裱技法传统与创新》李喜梅著《中国书画装裱技术》吴学英著 《装潢志图说》(明)周嘉胄著;田君注释《书画装裱简易技法》辛舟编著 《怎样裱画》史良黻著

书画装裱的实验报告

书画装裱的实验报告 书画装裱的实验报告1.实验报告人牛丹、尹莉婷、贺勤佳、任蕊婷2.实验日期5月15日、5月22日、5月29日3.实验地点图书馆书画装裱室4.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了解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的操作过程5.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1.环境要求明亮且洁净;2.实验用品电磁炉、锅、明矾、排笔、鬃刷、桨板、直尺、裁板、裁刀、竹启子、针锥、棉连纸、宣纸、浆糊、喷壶、毛巾、报纸、筛网、蜡板、砑石等。 6.实验步骤1.蒸字画将字画叠成小方块,用白色毛巾包起来放入蒸锅蒸10,水中加入少许明矾。然后取出、晾干。 2.托画芯将字画正面朝下扣在案子上,用排笔沾浆水,在画心的纸背上依次轻轻地刷,使纸湿润均匀。准备一张大于画芯的棉连纸将其对正画芯罩在上面,快速用鬃刷刷在画的背面。 用干净的报纸吸取其上多余的水份并用鬃刷反复刷使其平整。然后在画的四周刷上浆糊,把画提起来,上墙绷平晾干。待画芯完全绷平干透以后,用竹启子将其启开揭下。 3.方裁将托好晾干的画取下,用直尺先裁掉一个毛边,找好对角用针锥扎孔做记号,裁齐其他边。 4.镶边根据方裁后画的尺寸选好四边锦绫料,用桨板在画的边沿刷上浆糊,先粘局条,再粘锦绫。

5.复褙将镶好绫绢的画反扣在案子上,用喷壶喷水、展平、刷浆糊,然后用鬃刷将生宣纸刷在背面。然后将其上墙。作法类似托画心。 6.打蜡将复褙好的画下墙,拭去画背上的小沙粒,用蜡板在画背上反复磨砑。 7.砑光用大小适当的石块进行打磨,直到画背发光为止。 7.实验结果1.四幅小品裱镜心完成;2.了解了书画装裱的基本制作技艺。 8.讨论和分析讨论了实验的具体细节;分析其他裱画形式及浆糊制作方法。

书画专用知识大全

书画专用知识大全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书画装裱工艺的程序和技法

书画装裱工艺的程序和技法(一) 书画装裱工艺是以其独有的工艺造型、操作手法和选材用料而成为装潢学科中的一门根基很深的传统艺术。由于气候、风俗、环境等方面的种种不同因素,自然地形成了南、北各方所特有的不同艺术风格。但是这一切并不是不可变动的教条。不论是在传统的品式、技法和工序,还是在配色、用料和规格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许多新的东西就可以用宋代替那些无法适应今天这个在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求的旧东西。但是传统的东西,有许多精华之处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书画装裱工艺的工序在其制作的程序上,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细分出许多小的程序。如果将这些小的程序连接起来,大约有近三十道大小不同的制作工序。比如:第一部分的定型备料大工序中,就包括制浆、托复褙、审画定品式和定配色、托染绫绢等。第二部分画心上浆托纸平心,则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画心润性、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第三部分的画心方裁和下料,包括画心的下墙,画心的取正方裁,镶嵌材料的合理量裁。第四部分的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和定型,其中就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地头、卷边或沿边、折夹口、贴夹口纸、粘护口判和上钉角等。第五部分的复画上褙,包括配复褙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褙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第六部分的最后完成包括活件的下墙,打蜡砑光、剪边、装天地的杆轴,拴纲结带。以上的每一道大小工序,都有其不同的操作技法和用途。由于每个装裱师的经验和平法都有其各自习惯和特点,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操作技法。本章所要介绍的内容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实用技法。 第一节托的技法 托的技法在整个工艺中的使用是最为广泛,也是极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同工序所需上浆技法的基础。要想掌握这一技法并不难,关键是根据不同的画心,应学会灵活地运用并能充分地发挥这种托的技法,以达到在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时,能够运用的得心应手,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托的技法,根据需要也就形成了如下几种托法:一般的托法、飞托法、复托法、综合托法。这几种托法的区分就在于湿托、半湿托、干托等的技法不同。 一、一般的托法

中国装裱字画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中国装裱字画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中国书画装裱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不断总结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体系。传统手工装裱大概分为托料、托心、方心、下料、镶活、覆背、下墙、上天地杆等几大步骤,而任何一个步骤中如果出现问题,都会对整幅作品的最终完成产生巨大影响。下面,装裱字画小编就对各步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分别加以分析论述: 一.托料 我们在托料时有时会发生托料粘于墙面[③]上、托料花纹错位、托料托壳等问题。 1.托料粘于墙上: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用皮纸托料的时候。由于皮纸的质地很薄,吸水性能又很好,因此,在托料时浆糊很容易透过皮纸。而托料上墙时,有皮纸的一面冲里,直接导致皮纸粘于墙面。其实,即使是用宣纸托料,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影响托料的平整度,也使托料部分托纸被粘掉,造成托料不能使用。 防止托料粘于墙上的方法是:在托料上墙之后,快速将托料展平,并将托料四周排实。然后从托料一侧掀起一小口,向皮纸与墙面之间吹气,使托料与墙面形成一层空气隔离层。由于皮纸透气性很好,空气隔离层中的空气很快便会漏掉,这时皮纸又会与墙面吸合。因此,在皮纸上的浆糊没有风干之前,最好再进行一到两次吹气。我们在吹气时,一定要注意不可将气吹到皮纸与绫料之间。否则,就会使托料发生“壳”的现象。即使重新在墙上排实,也难免造成绫料花纹错位及增加吹气难度。在托料晾至半干后上墙,也是避免粘墙的有效方法。此外,还不可忘记在托料一角留一个启子口,否则,在下墙的时候,将会十分麻烦。 2.花纹错位:这一般是由于托料的时候操作方法不正确所引起的。避免的方法是在托料之前,首先用水把绫料固定在案面上,然后理正经纬。托料上墙时,如果两手高度不一致或使托料中部下垂,也可导致托料花纹发生拧劲错位。(由于此文章致力于分析和解决在传统装裱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因此,对于一些具体的传统操作手法不做过多的介绍。) 3.托料托壳[④]:除了将气吹到托纸与绫料之间导致此原因外,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还有刷浆不匀,排刷不实,或上墙时出现托料打折等。有时也因为浆水过期失效,所以在托画心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浆水的质量,力求浆水刷的薄厚适中,分部均匀。尽可能排实,排匀。 另外,在托料起台时,两手要抻平托料一端抬起。如果两手没有抻平托料,使托料中间打折,则起台时很容易引起打折处绫料与托纸起台不同步,导致壳层。 4.托料走墙:一般由于托料四周浆糊没有打匀或气候等原因所至。

传统手工书画装裱教程

北京聚贤阁书画院 传 统 手 工 书 画 装 裱 教 程 (内部资料)

一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 厘米左右。 (四)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五)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六)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七)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八)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九)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一)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十二)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十四)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十六)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二装裱材料 (一)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二)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三)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四)丝带、绦带、铜钮等。 (五)面粉、明胶、明矾等。 三书画装裱品式 (一)立轴、中堂 (二)对联 (三)横披 (四)条屏、通景屏 (五)镜片、扇面 (六)手卷 (七)册页 四装裱程序 制浆 --托画心 --方正画心 --(托染材料) --配料 --镶嵌 --清裁大边 --转边(包边) --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 --配背(裱覆背纸) --覆画(扶活) --磨画(砑光)--剔边(批串) --配杆 --钉铜钮(绦圈) --包杆(上轴头) --上杆 --系绦(串丝带)--扎带 --粘签条 五裱件质量的品评 品评裱件质量的标准简而言之为:平整光洁、柔软谐调。 具体可以分为:

书画欣赏基础知识

中国书画艺术,以期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而成为东方文明的辉煌典范之一,然而,由于它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不少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向。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在鉴赏书画作品的时侯,便无法把握它的艺术实质,如果想进一步对它的历史传承,真伪情况的判断,就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因此、掌握书画艺术欣赏是书画鉴定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以欣赏和鉴定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分段来介绍给广大网友,为网友提供在书画鉴赏时的一些方便。 一欣赏书画艺术的基本方法 人们常说,书画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这是针对在欣赏书画艺术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的反应。因为在欣赏过程中,他将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理解等等,而最终将期转化为对书画艺术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对作者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判断,对书画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以至对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大致评估。而这些判断,认识、评估是在自已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思想境界。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属于一种智力与知识的测验。也是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思想的全面理解,如果从人类对艺术的感受来讲,它又是一种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用的精神享受。 中国书画艺术,同其他的造型艺术一样,其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明性,而其表现手法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使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性。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内容,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坏境和文化背景中,因此,必然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制约,对于今天的观赏者来讲,要真正了解它,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国传统书画的装饰性,是依存于书画作的表现手法,主要通过中国书画所特有的多变的线条、点画、不同的设色、墨晕等等,来表现书画艺术的之美来感染欣赏者,而这些方面,虽无太多的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受限于社会生活空间的一面。因此,我们今天欣赏传统书画的艺术,除了解其内容外,更多地是着重于这一方面。 通过欣赏可以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所用的材料、使用的工具、笔法和设色的基本特点,但这只是对作品的“面貌”作一次大致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这种认识和了解还很粗浅,却为进一步鉴赏打下了基础,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印

书法作品创作基本知识(上)

书法作品创作基本知识(上) 书法作品创作基本知识书法作品格式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另一篇文章的补充楹联是刻在木柱上,古代房屋两旁门柱上多有对联,今之庙宇中最常见。作法,写法皆相同,只是质料与位置不同而称楹联。横披又称横幅。宋人米芾,又称门楣,是因多悬於门上之空位。近代因不便於悬挂,皆改装成镜片式,可以防潮。匾额又称匾头。多刻在木板上,悬挂在门之正面,但亦可挂在墙上。独屏可单独成一系统,亦可单独悬挂断(成立轴)但内容上有先後次序,如写四季春,夏,秋,冬,则应按次序悬挂之有写四体亦可不按固定次序悬挂。

通屏是不可分开悬挂,因第一幅到最後一幅是相联贯的,因之多称通景,皆相通,必须依顺序一幅接一幅的挂起,才算完整的一幅。团扇其种类很多,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圆角形及葫芦形等。摺扇因便於收藏,携带方便,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尤其面上可书可画,为酬答最好工具,为古人留下不朽作品。长卷又称手卷,书画长幅,可以卷起,以便收藏或携带者。册页因卷轴或长卷阅读不便。在唐时有人将长卷切割装成单幅叶子,再将连接成册页,多为台萱四开以下,以八至十六开为多。书法作品格式详解⒈斗方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⒉三开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

书画装裱步骤和要领(精)

书画装裱课程步骤及要领: 1、做浆糊: 第一步:洗粉。将面粉和水混合,反复糅合至细腻、无颗粒状态后加水进行洗粉,洗至剩下面筋为止,用漏网过滤后倒入桶中待沉淀。 第二步:烧浆。将沉淀后已经发硬的浆糊加明矾水后捣烂至浆糊状,然后倒入开水搅拌至糊状。 (水要烧开,倒入过程中先多后少,水的量不能过多,将搅拌后的棍子抽出后倒入适量的水,防止干裂。 2、托画心 (使用稀浆托。同时需要托好两张五尺的宣纸做边用。 3、托仿凌纸 (托两张,用稠浆,托 1.5的绫三张,四周打上薄浆糊,托 2米的花绫,用于包边。 4、裁:使用的工具为:密度板、直尺、三角板、锥子、美工刀。 步骤:首先将上次课堂上托好的五尺整张的宣纸下墙,对折两下后用尺子量出 6毫米的宽度,用锥子打孔,方便对齐,然后裁出 6毫米宽的窄边,用于包边用。其次,根据画心的大小计算天和地所需要的宽度,两边为 7厘米,天地宽度则为画心的宽度加上七厘米, 长度为裱后画幅的长度减去画心的长度然后分别占 60%和 40%。最后,裁画心、两边和天地。 (1裁画心的时候先将尺子放平整裁好一边, 然后对折打孔, 对齐后裁另外一边。画心的上下两边用直尺和三角板对齐后再裁。 (2天地的宽度和长度计算好以后依次裁好。裁的时候注意,天地的宽度都需要加上两边 7厘米的宽度。 5、镶嵌: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为:隔板、稠浆和小棕刷。 步骤:首先将裁好的画心朝下,调好稠浆放于隔板上,用棕刷在画心边缘上打上 两毫米宽度的浆糊, 将裁好的 6毫米宽的边粘上, 粘边的宽度为 2毫米, 预留在外的部分宽度为 4毫米,并将多余的包边减掉。其次,将 7厘米的边再粘到上面的包边上,

纯手工书画装裱培训简章

纯手工书画装裱培训简章 1、为保证学习进度和质量,报名的同学请提前预约。 2、本画院负责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资料、练习时出现的装裱材料。 3、提供住宿场地和床(洗漱用品、被子等生活用品不提供)。夏天不需要自付水电费,冬天自付暖气费。饮食自行解决。 4、保持装裱工作室的整洁、装裱工具摆放适当。并保持室内清洁。 5、学员报到时,须持个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也可以留下电子版)并一次交清学费。(证件、费用不全者,不予培训)。 6、培训时间为7-15天左右,强化训练,上手容易,但是技术的进步需要自己长期的练习。 7、我们将对学员负责到底,当期学不会者可免费继续学习,直到学会为止,并长期负责技术指导。 8、学习合格者均颁发结业证书。欢迎先来参观,了解情况之后再学习。 9、结业后赠送价值180元书籍一本,里面有260余种书画款式样式,供练习与参考。 10、毕业之后加入我们内部学员学习交流,与其他学员一起探讨发展与经营之道。 北京聚贤阁书画院(购买字画免费学习手工装裱。)一家专业销售字画,装裱字画,手工书画装裱培训,冷光水印书画的专业书画院,成立于1984年,主要经营:手绘字画,古字画揭裱修复,传统手工装裱,现代机裱装裱,剪纸、十字绣卷轴裱,配框等。框类有国画框、油画框、版画框,素描画框、水彩画框,摄影配框、剪纸配框。 一,机器裱画班学习内容:托镜片,裱立轴,裱画框。(购买1800元以上冷光水印名人字画可免费学习) 二,手工初级班学习内容:托镜片,裱立轴(购买2800元以上冷光水印名人字画可免费学习) 三,手工中级班学习内容:托镜片,裱立轴,做扇面,揭裱(购买3800元以上传冷光水印名人字画可免费学习)四,手工高级班学习内容:托镜片,裱立轴,裱画框,裱扇面,裱手卷,裱册页,揭裱(购买4800元以上冷光水印名人字画可免费学习) 1、俗话说:“三分画心,七分画裱”;人靠衣装,马靠鞍。书画作品也是这样,好的装裱,不仅能给作品带来保护作用,而且还能增加视觉上的美感效果。 2、传统的手工装裱字画具有较长的保存时间,利于揭裱、修复作品,如若作品出现了败笔还可以进行补救,如:色垢、墨污、纸皱、残缺的处理等。同时要注意使用作品原有的绘画笔触、润色,这样能使得画面色彩更加润泽、亮丽、协调。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神韵效果。 3、全手工宣纸,绫绢的裱件做工精细、腹背进行压光处理,石蜡打磨保持色彩的亮丽感,手感触摸光滑柔软,相当有质感效果。 4、字画在进行装裱之后,装饰在家庭、办公场所,可起到锦绣添花的装饰效果。使作品更显的大方美观,而且也使得作品永久的保存、珍藏。 画心:作者的画稿,未经任何装裱或其它形式的处理 托片:画心的背后简单的托一层宣纸,称之为托片 镜心:镜心又称'镜片',是托裱后的画心,适用于放在镜框内,,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便的装裱方式 立轴:又称为挂轴或挂幅,条幅等,特别窄的又称为'琴条' 横幅:又称为'横批',是指经过装裱的横向的字画 吊屏:又称扇屏,原为用于装饰用的实用物,统称为屏风 斗方:横竖大致相等的方形书画叫作斗方,可装在镜框内,十分雅致 小品:小品指的是面积较小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挂在小房间 条幅:长条形的字画称为条幅,如对联是两张条幅配成,,较长的诗文,如不用中堂写,可分裱成条幅,非常美观 长卷:将字画装裱成长轴一卷,成为长卷,长卷画面连续不断,多是横着的

书画装裱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书画装裱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书画装裱的实验报告 1.实验报告人:牛丹、尹莉婷、贺勤佳、任蕊婷 2.实验日期:5月15日、5月22日、5月29日 3.实验地点:图书馆书画装裱室 4.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中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的操作过程 5.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1).环境要求:明亮且洁净; 2).实验用品:电磁炉、锅、明矾、排笔、鬃刷、桨板、直尺、裁板、裁刀、竹启子、针锥、棉连纸、宣纸、浆糊、喷壶、毛巾、报纸、筛网、蜡板、砑石等。 6.实验步骤 1).蒸字画 将字画叠成小方块,用白色毛巾包起来放入蒸锅蒸10min,水中加入少许明矾。然后取出、晾干。 2).托画芯 将字画正面朝下扣在案子上,用排笔沾浆水,在画心的纸背上依次轻轻地刷,使纸湿润均匀。准备一张大于画芯的棉连纸将其对正画芯罩在上面,快速用鬃刷刷在画的背面。用干净的报纸吸取其上多余的水份并用鬃刷反复刷使其平整。然后在画的四周刷上浆糊,把画提起来,上墙绷平晾干。待画芯完全绷平干透以后,用竹启子将其启开揭下。 3).方裁 将托好晾干的画取下,用直尺先裁掉一个毛边,找好对角用针锥扎孔做记号,裁齐其他边。 4).镶边

根据方裁后画的尺寸选好四边锦绫料,用桨板在画的边沿刷上浆糊,先粘局条,再粘锦绫。 5).复褙 将镶好绫绢的画反扣在案子上,用喷壶喷水、展平、刷浆糊,然后用鬃刷将生宣纸刷在背面。然后将其上墙。作法类似托画心。 6).打蜡 将复褙好的画下墙,拭去画背上的小沙粒,用蜡板在画背上反复磨砑。 7).砑光 用大小适当的石块进行打磨,直到画背发光为止。 7.实验结果 1).四幅小品裱镜心完成; 2).了解了书画装裱的基本制作技艺。 8.讨论和分析 讨论了实验的具体细节;分析其他裱画形式及浆糊制作方法。

裱画基本步骤

裱字画用的原料主要有:“绫”、“绢”、“绸缎”三大类。它们是一幅画的“背景材料”。好的绫绢呢,产于江浙一带,绫有:“铁机绫”、“新花绫”、“普通绫”三种,以铁机绫为最佳,颜色根据字画大小、图案不同而定。至于绢没有什么特别花样,颜色分别和绫子大致相同。裱字画的纸,用在面上做地子的,全是“宣纸”,用在里边做衬纸的,有绵连纸、粉连纸、夹连纸。一幅画完全裱起来,要用4层“宣纸”。这些宣纸基本上都是安徽产的最好的宣纸,而轴是专门订做或者自己打出来的。 第一步,将字画背面用特制糨糊打湿,贴上第一张“宣纸”,再打湿上墙;第二步,将选择的绸缎或绫绢打湿,再用“宣纸”粘贴上去,打湿后成底料上墙;第三步,等到2天后,把字画和底料从墙上撬起,沿边裁料整齐,并用衬纸将字画与底料粘贴在一起,装饰边条后形成初样,背面依旧贴“宣纸”,继续上墙吹干;第四部,一个星期后,取下初样,再进行精裁、贴“宣纸”增加厚度,并且做防霉防蛀处理。这时,该装画框的装画框,该用轴头的就用轴头“包装”,加轴头这个程序比较讲究,在裱画的上端,细木杆为天杆,下端粗一点的木杆为地杆,加固完毕后就形成了手卷,平时不看画,就可“打包”成棍装,需要看时,则轻轻铺张开来,非常方便。在工具台上,我们还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雨花石,陶文强说,整个裱画制作好后,由于纸张加厚后,表面比较粗糙,不但不能登大雅之堂,抚摩时的手感还很差。因此,他们会用雨花石或鹅卵石在裱画背面打磨,直到平整而光滑。而对裱画来说,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糨糊的质量水平。“过去糨糊都是我们自己打出来的,用适当面粉和水边加热边搅拌,直到最后使用时,糨糊和水一样没有任何杂质,否则裱出来的画容易起皱而且会剥落。” 裱画基本步骤: 1 、托底;把画作铺在木版上,刷上水。 2 、修补:把画作残缺的地方修补好,破损的地方用水刷上去,再重新画好。 3、大托:再用水大面积地刷上去,大规模地修补。 4 、晾干:把画作连同木板竖起来,晾干。 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四)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五)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六)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七)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八)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九)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一)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十二)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谈谈中国书画装裱过程中常见问题

谈谈中国书画装裱过程中常见问题《山之子》相关成因及处理方法(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02级古画修复与装裱·吉林·长春 130021) 内容提要:在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过程中,由于使用大量防水监理实施细则水及浆糊,因此极易造成画心的跑色、崩裂以及裱件变形等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作品的保存寿命及艺术价值,有些损失甚至将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怎样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成了装裱工作者千百年来潜心研究的课题。只有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治标治本,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问题的发生,从而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化。这篇文章从中国书画装裱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着手,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阐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来使读者正确处理和避免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中国书画装裱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不断总结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体系。但我国感性教育多于理性教育的传统,导致很少有关于学术理论性文章的出版。作为相对冷门的中国书画装裱,理论资料就更是少之又少。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教育,又使装裱这一领域充满了“神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业余装裱爱好者,很难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弄清楚,弄明白。如果遇到紧急事故——画心跑色[①]、裱件走墙[②]……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传统手工装裱大概分为托料、托心、方心、下料、镶活、覆背、下墙、上天地杆等几大步骤,而任何一个步骤中如果出现问题,都会

对整幅作品的最终完成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我就对各步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分别加以分析论述:一.托料 在托料时有时会发生托料粘于墙面[③]上、托料花纹错位、托料托壳等问题。 1.托料粘于墙上: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用皮纸托料的时候。由于皮纸的质地很薄,吸水性能又很好,因此,在托料时浆糊很容易透过皮纸。而托料上墙时,有皮纸的一面冲里,直接导致皮纸粘于墙面。其实,即使是用宣纸托料,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影响托料的平整度,也使托料部分托纸被粘掉,造成托料不能使用。 防止托料粘于墙上的方法是:在托料上墙之后,快速将托料展平,并将托料四周排实。然后从托料一侧掀起一小口,向皮纸与墙面之间吹气,使托料与墙面形成一层空气隔离层。由于皮纸透气性很好,空气隔离层中的空气很快便会漏掉,这时皮纸又会与墙面吸合。因此,在皮纸上的浆糊没有风干之前,最好再进行一到两次吹气。在吹气时,一定要注意不可将气吹到皮纸与绫料之间。否则,就会使托料发生“壳”的现象。即使重新在墙上排实,也难免造成绫料花纹错位及增加吹气难度。在托料晾至半干后上墙,也是避免粘墙的有效方法。此外,还不可忘记在托料一角留一个启子口,否则,在下墙的时候,将会十分麻烦。 2.花纹错位:这一般是由于托料的时候操作方法不正确所引起的。避免的方法是在托料之前,首先用水把绫料固定在案面上,然后理正经纬。托料上墙时,如果两手高度不一致或使托料中部下垂,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