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性诗意的美好展现——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人性美好的诗意彰显

——解读汪曾祺小说《受戒》

【摘要】汪曾祺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的几个阶段的创作、他的“大器晚成”及其作品中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其成为现当代作家中独特的“这一个”。本文以《受戒》为对象对汪曾祺小说创作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分析这篇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分别从小说的文化意蕴、结构特点、抒情叙事以及语言特色四个方面对《受戒》进行了具体的解读。从而得出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的原因。

【关键字】文化意蕴散文化诗化语言独树一帜

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文坛崭露头角,80年代初期重返文坛,他是新时期以来被公认为大器晚成的作家,是最后一位士大夫。1980年至1981年,汪曾祺《受戒》和《大淖记事》的发表与获奖①,引起了文坛和读者的关注。其实这两篇描述旧人旧事的诗意小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作者小说创作的厚积薄发。

从作家主体讲,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嫡传弟子,对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抒情小说作家情有独钟、十分谙熟。从40年代到6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坚守的是这一创作路子,且已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成熟作家。与前辈抒情小说作家不同的是,他有更丰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并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化融入他的小说创作,使他的作品富有一种浓郁的文化韵味。因此他的小说是抒情的,又是文化的。从文学环境看,“新时期文学”虽然冠以“新”的名号,但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僵硬的表现方式犹在,人们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文学。社会和读者都在期待着一种纯粹的、真正的艺术出现。于是年已花甲的汪曾祺“应运而生”了。有评论家甚至认为:“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②

《受戒》是汪曾祺小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作者充满性情的叙写,是一部饱含诗情画意的小说。小说描述的是庵赵庄的和尚们的宗教生活以及他们的世俗生活,以及小说主人公小和尚明子和小姑娘小英子之间清清爽爽、朦朦胧胧是爱情。在小说中,和尚不受清规戒律是平常的事情,在外人眼里也是见惯不怪的事情。反

而,汪曾祺对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爱情却描绘得如诗如画。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特色能有一定的了解。

一、丰富的文化意蕴

汪曾祺的小说故事老旧,写法平淡,却为什么给人一种深切有力的审美感染力?汪曾祺的小说古朴淡雅、“书卷气”浓郁,却为什么不仅为文人读者所激赏,也让普通读者所喜欢?其中的“奥秘”,就是他的小说有一种文化意蕴、文化品格。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它是作家个人的,也是民族群体的。文化沟通了作家和读者的心灵,文化使每个人的心灵发生了共鸣。新时期文学中期的一些“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发掘和审视,也许是一种远见和创举。但作品的思想是作家强加进去的,理性“强暴”了形象,因此给人一种主题先行、文化说教的感受。而汪曾祺小说中的文化,却像春风化雨一样融入了整个作品。它变成了社会生活、民间生活的脉动与气韵,成为了一个个人物的精神和性格,渗透在作家复杂的情感态度中。是一种无迹可寻而又无处不在的东西。

小说《受戒》中,汪曾祺对“荸荠庵”的外观描绘是很细致的,这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小说的背景,而更是含有作者的创作深意。一般而言,庙宇建于深山之中,与俗世隔离,而“荸荠庵”却建于水边,建于世俗之地,这也为“荸荠庵”和尚们奇特的生活习俗作了注脚。而两副对联的内容也与小说要表现的内容相一致,衬托了此地的人重义轻利的人性和崇尚自由平淡的观念。“荸荠庵”虽然是佛门圣地,却没有一点清规戒律。小说把和尚庙叫“荸荠庵”也很有深意。“荸荠”在现实世界中是充满泥土气息的,也就是很世俗的,这与佛教圣地的神圣和庄严形成强烈的反差,暗示小说对佛教生活的解构。而且,小说把“庙”说成“庵”,庙里僧众也承认这种称谓,这也是对佛教圣地的嘲讽。在当地,一个人出家当和尚,并不是出于宗教信仰,而是将它当作谋生的职业。不仅出家目的是世俗的,而且寺庙的生活方式也是世俗的。寺庙住持不叫方丈而叫“当家的”,和尚可以唱情歌,可以找情人,可以不受清规的约束。和尚的各种“禁忌”被淡化。和尚可以娶妻生子?杀猪喝酒赌钱,无异于凡夫俗子。和尚们不受世俗的繁文缛节的束缚,也不必清心寡欲逃避社会,而是向生活敞开生命的怀抱,过得十分率性任情?自由放达。这种对佛教“泯灭人性”的否定和

放弃,消解了佛教的神圣和庄严,合乎人的自然本性,表现出一种生命的自然状态。

二、散文化的结构样式

汪曾祺的《受戒》一发表,引起了当时很大的争议,有人惊讶到:“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一种截然不同的小说文体,一种与当代文坛格格不入的写作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是一部与当时审美情趣和文学潮流迥然不同的“另类”小说。而且,小说的插入成分里还滚雪球似地向外滚动着其他插入细节,比如讲荸荠庵生活一段,顺带叙述了几个和尚的情态:大师父仁山,是明子的舅舅,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往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三师父仁渡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账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而且他还身怀绝技,会“飞铙”。以上这些插入可谓枝节纵横、旁逸横生,但却显得那么自然,娶妻、杀猪、打牌、唱小曲,如俗人一样。明海和小英子之间健康明朗的初恋诗意般呈现出来,这是作者着力写的,写得含蓄节制,富有诗意,让人向往。如文中写明海和小英子到田里挖荸荠时,柔软的田埂上留下小英子的脚印,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看着她的脚印,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汪曾祺非常善于描写这些富有诗意情趣的细节,而且叙述的那么美,那么自然,仿佛水的流动,不拘一格,浑然天成。小英子和小和尚都是些平平常常的小人物,风俗习惯、掌故人物、花草虫鱼也融入了小说中,给人们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让人沉浸在其中。这些都源于汪曾祺本人的生活观,他把自己退到生活本身来观察和叙述生活,就使得他的作品平淡恬静,与众不同。

《受戒》里一开头写荸荠庵,然后引出当地和尚的风俗,明海出家的过程,荸荠庵的生活方式,小英子一家的生活状态,最后才出现明海受戒的场面,而且场面则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来写的。又如《大淖记事》中先写大淖的得名和那里的地理环境;再写了人们的生活习性,男的打锡,女的挑货;顺带插叙了妇女们捉弄当地有名的色狼老光棍黄海龙的一些情景,那里没出门的姑娘还文雅一点,一做了媳妇简直是要多野有多野;接着写了黄海龙的堂弟黄海蛟和莲子的生活,最后才写到他们的女儿巧云的一些令人同情的遭遇。汪曾祺的作品给大家的感觉好像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主次不太分明。可是,他妙就妙在艺术化地处理各种插入成分,这种顺其自然的散文随笔文体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小说,但这些插入成分却很好地完成了叙

事功能,从而赋予作品一种自然恬淡的境界,营造了一种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疏朗质朴、清雅温馨。但这种写法不是什么人都学得来的,这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语言独到的感觉和把握。

情节结构模式是短篇小说中最常见的样式,小说与散文、诗歌的区别在哪里?就在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汪曾祺不喜欢故事性太强的小说,但他并非不要情节,而是把情节淡化了。或是选择那种情节简单的题材,或是把情节的发展轨迹隐在幕后,从而腾出时间和空间,融入碎片似的生活内容,并用散文化的写法呈现出来。

三、温暖的抒情叙事

在阅读《受戒》中,总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人性的真、善、美从作品的字里行间鲜活地跳了出来。明海是一个年轻本分的和尚,但他暗恋着小英子,还想将来当方丈。而小英子也全然不顾佛界与俗界的界限,关爱、帮助明海,大胆地宣称:“我给你当老婆!”因为当地风俗是,当和尚只是一份职业,寺院与和尚的生活,跟世俗社会并没有什么不同。两个年轻人在民间社会和风俗中,人性之花自由开放。全篇流溢着一种“欢乐”之情。

汪曾祺在谈到自己作品的感情时,这样说:“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那么,检查一下,我的作品所包涵的是什么样的感情?我自己觉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比如《受戒》、《大淖记事》;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带有苦味的嘲谑,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在有些作品里这三者是混和在一起的,比较复杂。但是总起来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自觉地想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的,也正是这点朴素的信念。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③

一个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安排什么样的情节,足可看出他的思想感情。汪曾祺热衷写高邮的民情风俗,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民间生活的创造和生机,感受到了群体生命的“欢乐”。《受戒》里的汪曾祺的笔下,经常出现一组一组的普通百姓形象,用速写画的方式,刻画出他们在特定环境和场景中的形象和性格。如写高邮城镇的《故里三陈》中的产科医生陈小手、业余演员陈四、救生船水手陈泥鳅;如

写张家口农村的《七里茶坊》,临时驻扎在车马大店的农民工老刘、老工人乔师傅、青年农民小王等等,不管他们出身如何,干什么行当,他们总是那样纯朴善良、吃苦耐劳、乐天知命,作家用“欢乐”的感情给予了诗意的描写。对他们的缺点,譬如自私、懦弱等,也给予批评、讽刺,但基本感情是肯定和歌颂的。汪曾祺一生都在追求小说内在的“和谐”,“和谐”里蓄满了温暖和人性的美好。

四、平淡富有诗意的语言

《受戒》的叙事与抒情的节奏舒适悠闲、不紧不慢,从整体上给人以和谐的诗意之美,在大俗中弥散出一种萧散自然的神韵。这种特有的气氛与韵味,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品的语言。《受戒》的语言是洗练的,其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中自有法度,正如作者所言:“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我们不难从《受戒》中体会得到,如男女主人公的初遇这一段,作者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记述明海与小英子的第一次见面,语言充满童心、天真无邪,甚至可以用幼稚来概括。但此段文字所表现的儿童的视角、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机灵可爱,在乡俗中弥散出一种萧散自然的神韵都已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再看小说的结尾: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

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

汪曾祺用朴素纯净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而纯净的画面,与童心、爱情无关的一切都被淡化。与明海和小英子的初遇一样,此处也是选用对话的形式,一样的简单幼稚的话语,一样的天真无邪的感觉,但此时给人的感觉更加鲜明而强烈,更加纯净无暇。作者将生活的美、爱情的美、自然的美全盘洒向我们的心灵,让心灵跟它一起净化,真是无言可述。这种纯净的感觉,如水晶一般无暇,无可挑剔。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显完美。

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特有的气氛与韵味也得益于他将古代文言的节奏韵律之美

融化进他的现代汉语之中。那些平凡、普通的日常口语一溶入汪曾祺笔下,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韵味。以《受戒》开篇为例:“这个地方的老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就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剎何处?──荸荠庵”。这是一段大白话,白得几乎连形容词都没有,但读起来如长短句,自有一种风情。

通过对《受戒》的品读,我已被汪曾祺的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征服。他的小说给人们打开了一个焕然一新的艺术天地。作品中作者“梦”中的那些乡村的风土人情,那些从历史深处飘来的往日的歌,总是会撩起人们对故乡的深深恋情,勾起各自依稀的童年往事。我想,作品中所体现的这些艺术魅力,也正是汪曾祺在当今中国文坛能够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和作者的生命历程和创作经历是分不开的。

注释:

①汪曾祺的《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获同年度的“《北京文学》奖”;

《大淖记事》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②马风《汪曾祺与新时期小说》,《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

③《汪曾祺全集》(四)第9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

参考书目:

[1]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M](下册)2006.12

[2]《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从书汪曾祺》[Z]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生滨沈从文与京派文人的魅力[M]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我最易在艺术品之前敏锐的感到灵魂中的杂质、沙泥、垃圾,感到不满足,我确确实实感觉到体内的石灰质。这个时候我想尖起嗓子来长叫一声,想发泄;想破坏;最后是一阵涣散,一阵空虚掩袭上来,归于平常,归于俗。” 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与老庄的精神传统、与废名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相联系,而且与整个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血缘承袭关系。汪曾祺对生活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中描述的清新柔婉、恬静浑朴的图画,既是作者个人面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第二章创新题型精练专题二群文通练五欣赏一位作家风格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小说阅读)

群文通练五欣赏一位作家风格——汪曾祺散文化小说 (小说阅读) 微导语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于当代文坛,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是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小说的主要风格:以回忆为主;结构上情节因素弱,插入成分多,风俗描写多;语言简洁干净,不重修饰,文白相间,节制而富有弹性;着重表现和谐、乐观的色调和善良、美好、健康的人性。他的小说,有一种悠然、散漫、自由的味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将军的马。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

倾“庙”之恋:毕飞宇解读汪曾祺《受戒》,金句迭出

倾“庙”之恋:毕飞宇解读汪曾祺《受戒》,金句迭出 有时候,读一篇好的书评不亚于读一篇好的作品。 《受戒》很著名,是汪曾褀先生标志性的作品,简单,明了,平白如话,十分地好读。 小说写的是什么呢?自由恋爱。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爱上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就这么一点事,一个具备了小学学历的读者都可以读明白。 可我要提醒大家一下,千万不要小瞧了“平白如话”这四个字,这要看这个“平白如话”是谁写的。在汪曾褀这里,“平白如话”通常是一个假象,他的作品有时候反而不好读,尤其不好讲,——作者并没有刻意藏着、掖着,一切都是一览无余的,但是,它有特殊的味道。 01、篇章与结构 《受戒》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明海和小英子,他们相爱了。有趣的事情却来了,这个有趣首先是小说的结构。让我们来数一数吧,《受戒》总共只有15页,分三个部分。它的结构极其简单,可以说眉清目秀。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是独立的一行,像眉毛:第1个部分,“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顺着“出家”,作者描写了神职人员的庙宇生活,篇幅是十五分之七,小一半; 第2个部分,“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沿着“英子家”的这个方向,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农业文明里的乡村风俗,篇幅是十五分之六,差不多也是小一半; 第3个部分,“小英子把明海接上船”,“上船”了,爱情也就开始了,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水面上私定了终身,篇幅却只有十五分之二。这样的结构比例非常有趣。我敢说,换一个作者,选择这样的比例关系不一定敢,这样的结构是畸形的,很特殊。 就篇章的结构比例来说,最畸形的那个作家可不是汪曾褀,而是周作人。关于周作人,我最为叹服的就是他的篇章。从结构上说,周作人的许多作品在主体的部分都是“跑题”的,他的文章时常跑偏了。眼见得就要文不对题了,都要坍塌了,他在结尾的部分来了小小的一俏,又拉了回来。这不是静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很惊险,真是风流倜傥。 鲁迅的结构稳如磐石,纹丝不动。可周作人呢?却是摇曳的,多姿的,像风中的芦苇。

受戒读后感400字

受戒读后感400字 《受戒》中的桃花源,仿佛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界。这是一篇理想的乐土,在庵赵庄的人们心中,和尚种地、织席、箍桶、画画与常人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 而赵大伯一家生活自由欢乐,自给自足,从这家人的生活,就可以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在这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渐渐地,他们成了好朋友,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之间朦胧的初恋就这样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的一段描写“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搅乱了。”多么生动的描写啊!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妙初恋啊! 作者把少年情窦初开懵懂写的曲尽其妙,让人感到温馨美好。 《受戒》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和自由的恣肆,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或许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猛然停住脚步面对这美丽的影射,才发现我们的很多天赋,已经被遗弃,错失了许多美好。

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己的爱。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诚;她很大胆,但很谨慎。她深信自己的可爱灵巧一定可以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种爱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时候,人与人心灵的交汇就在那么一刹那,错过了那一刹那,恐怕两个人的手永远也不会牵在一起。聪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小说虽是描写一派纯美宁静和谐舒淡的乡野风情,但其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受戒》是汪曾祺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汪曾祺受 戒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汪曾祺受戒的写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 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 表,1980 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回忆” 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 也完全不同。《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 解,还停留在好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 的《受戒》。
二、创作目的
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 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 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小明子的聪明能干, 小英子的活泼大方,他们对戒律的藐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所有这一切美好 的东西,经过几十年新生活的改造,已不复存在。于是,表面上欢快的《受戒》, 便包含了作家的隐痛,表面上的初恋题材,表现的却是作家对纯朴人性的歌颂与 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

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 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 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 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 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 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 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 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 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 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 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 形象。
因此,《受戒》其实就是作家对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的理解,是对自己渴望 的生活的描述,是对自由而淳朴的人性的歌颂。汪曾祺所理解的真正的生活是, 它是命定的,正如小明子命定要出家当和尚,庄稼人命定要为收成与一日三餐一 年忙到头,但人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命定,可以把种种对生活的戒律抛开,因为人 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正是创造力与情感,使人创造了风俗,而这种风俗就 是对命定的抵抗。汪曾祺之所以喜爱旧生活,正因为旧生活中有这种风俗,而“移 风易俗”的新生活,把全部的风俗都扫荡尽了。风俗不仅是仪式,更是当地民众 的生活观念与生活形态,破坏了风俗,也就破坏了当地的生活。
2、风俗化特征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汪曾祺小说散文
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抒情性,但 不是通过主观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正是通过对田园牧歌般的风俗的描写,营 造意境,类似“借景抒情”。汪曾祺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及这些环境中 的种种人物、行状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 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事
情节的补充。作者曾说,“气氛即人物”,因为没有这样的气氛,便没有这 样的人物。倘若没有荸荠庵与庵里和尚生活的介绍,明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凭空而 来,如果没有小英子家那样的家庭气氛,小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便也不真实。如 果没有庵赵庄那种不受戒律约束的整体生活背景,小英子与明子之间无拘无束清 纯自然的初恋也就失去了依据。因此,写庵里的和尚与他们的生活,如写三师父

受戒赏析

风俗、童趣、人性 ——《受戒》赏析 《受戒》原载《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后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是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汪曾祺是一位老作家。其创作受过多方面的影响。汪曾祺曾说自己是沈从文的“入室弟子”,自然深受其影响。此外,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废名,外国作家契外国作家契珂夫等,都给他较大的影响。年轻时,其小说有现代派的痕迹,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八十年代以后的创作,他有意回到现实主义,回归民族传统。因此,他的新作大都带有强烈的乡土特色,并以其浓郁的人情味、健康的人性美和动人的风俗画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注目和欢迎。其中,《受戒》就是最有影响的一篇。 作品分析: 主题小说描写了少年明海到荸荠庵当和尚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明海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以及他与小瑛子之间的淳美爱情,细腻逼真地展现了高邮地区的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感情,还热切地讴歌了健康、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人物形象明海和小英子是小说着墨最多,最为引人注目人物。明海是一个相貌清秀,性格乖巧的男孩。由于家贫,十三岁就到荸荠庵出家了。他之所以选择当和尚,是因为和尚“可以吃现成饭”,还“可以攒钱”,甚至可以还俗娶媳妇。在荸荠庵,明海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四年的光阴,然而这四年光阴令他最难忘的不是吃斋念佛,而是与小英子朦胧的恋情。在初赴荸荠庵的船上,小英子就暗暗喜欢上了明海,她把自己吃剩的半个莲蓬头扔给明海,明海便“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了起来”。后来,明海与小英子天天在一起玩耍、一起干活,两个人心照不宣,都在心里喜欢对方。四年后,明海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另一张当和尚的“合格文凭”,小英子去接明海,告诉他说:“你不要当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则大声地回答:“要!”小说相当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明海情感变化的过程。 小英子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和谐宽松家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善良的童心,而平日里的劳动又使她形成率真、大胆的性格。当她喜欢上明海之后,不满足仅仅与对方暗中相恋,而是以大胆热烈又不过分暴露的方式,向明海传达自己心中的秘密。先是想办法让母亲认明海做干儿子,再让全家人喜欢上这个灵巧的小和尚,是其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在平时与明海一起劳动、玩耍时,“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碰明海的脚”,使明海对她这种貌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举动早已了然于心。在挖荸荠之后,她留在田埂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这串美丽的脚印把明海的心搞乱了。四年后,明海要去受戒,到善因寺去烧疤,小英子摇船接明海回来。在路上,她明确的告诉明海:“不要当方丈”,自己要嫁给他“当老婆”。既表现出少女对爱情执著、大胆的追求,也展现了她美好的心灵。 艺术特色与其他同时代的小说相比,汪曾祺的《受戒》表现出了鲜明、独特的风格,使广大读者耳目一新。也许这篇小说太不像小说了,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既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是有一些平淡的情景和人物素描。但偏偏就是这种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阅读兴趣,人们不禁惊讶地问道: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受戒读后感10篇

《受戒读后感》 受戒读后感(1): 《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 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后,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 受戒读后感(2):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感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必 须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些话,我们都能够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透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受戒。 一、诗意和谐的生活空间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作者追求和张扬的就应是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作者特地选取混乱时代极为难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的几年时光,以促成这个桃花源的生成。这个桃花源中诸多的人物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其情感表露十分直接而且质朴,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却没有任何奸猾、恶意,众多的人物之间的相互自然的爱意组成了洋溢着生之快乐的生存空间。作者以一种通达的甚至理想化的态度看待这种生活,没有丝毫的冬烘头脑与迂腐习气,他塑造的这个空间是诗意的,而又充满了梦幻色彩。但是明海和小英子虽然不能完全算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他们那种纯洁、朴素、自然而又有一点苦涩的感情却确实能够给这种理想赋予一个灵魂。 在汪曾祺笔下,小和尚明海是聪明的、善良、纯朴的,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他们之间朦胧的异性情感,呈现出浪漫的、纯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这种情感发自还没有受到俗世污染的童心,恰恰股以成为这个桃花源的灵魂的象征,所以作者把它表现得个性美。譬如,明海受戒后,小英子接他回来时,问: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先是大声然后是小小声说:要!英子把船划进了芦花荡,小说之后这样描述: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读一本书我们不仅要有所感,还要有所体会。下面是XX 整理的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1】近来读书颇多,主 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因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 口有余香。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 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 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 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 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 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 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

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 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 “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 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 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 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 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 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 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这个女孩子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这一段描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 起《边城》中那只渡船上的老爷爷与翠翠。也许这篇小说起 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师沈从文的敬礼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问明海是要去当和尚吗?明海点头。女孩问明海当和尚要烧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摇了摇头。女孩又问,你叫什么?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给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 起来。这就是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个小和尚和 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情就此泛起了涟漪。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钓鱼的医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直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飘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飘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飘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体,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生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克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

汪曾祺小说《陈泥鳅》阅读答案

汪曾祺小说《陈泥鳅》阅读答案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问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汪曾祺《受戒》的最后深意 《受戒》是汪曾祺 创作的短篇小说 ,发表于《北京文学 》1980 年第 10 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 朦胧爱情, 蕴含着对生活、 对人生的热爱, 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汪曾祺 《受 戒》的最后深意是什么? 《受戒》汪曾祺最后深意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 者”、“中国最后的一个纯粹文人”。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刚看到小说题目《受戒》 时,第一反应是,这应该写的是个规规矩矩接受戒律的俗家弟子的故事 ,然而,读后大吃一惊。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 清清爽爽,懵懵懂懂的爱情,文中没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只是诗意的平铺直叙 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 诗如画,醉人心田。 初读这小说, 里面的故事情节令我大吃一惊, 里面和尚们做的那些事让我难 以接受: 二师傅仁海娶了妻子, 还公然带到寺庙居住、 三师傅因为有飞铙的绝技, 相好的既然还不止一个、 就连最资深的老方丈也在寺庙里藏了一个 19 岁小老婆、 在寺庙里还可以喝酒、杀生,做法事赚钱、小和尚明海也和小英子有恋情……所 有这一切佛家所禁忌的条例, 他们都一条不漏的全犯了, 这是对佛家的蔑视侮辱。 但在最后读完整篇小说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了这种 看法,明白了作者的真正意图。 汪曾祺曾说:《受戒》我写的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 候都需要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小英子和明海的恋情不是 yin 乱, 不是犯戒, 寺庙里的所有他的前辈和尚师

汪曾祺《陶虎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一一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炝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的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两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片。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晴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城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边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飞来许多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汪曾祺《受戒》赏析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 化特点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散文化特点《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意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整体看来,汪曾祺的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他多写生活场景,细节,还有经验,掌故,风俗,天文地理,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的文章主体表达的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从而形成了它的散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与他的创作思想不无关系。 一、创作思想 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曾这样描述自己:我就是一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以价钱上的多少来为万物作一个好坏的评价,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的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显然不能同一般目的相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这些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作时所持的审美态度,这些话也对和他有差不多气质的汪曾祺先生所持的写作态度相同。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曾祺先生也说过:“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创作上他追求回归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他则着力强调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他的小说《受戒》,就体现出以上特点。原文句子结构并不复杂,基本都是短句,但大量地方性特色语言,民俗词汇,民歌小调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给翻译增加了不少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相同的生活环境,经历和人类认知的普遍共性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然而中西文化间在政治,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风土民情间的巨大差异又造成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及两种语言间的可译性限度。异化与归化则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才出现的一对新名词。归化则是将原文中独特的异域文化内容,化归为译入语自身明白流畅的表达,尽量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陌生感。然而,在理论上,只讲异化和归化两个极端及其对立是不正确的。异化归化的辩证统一才是事实和真理,也就是异化和归化都有个适度和分寸。具体从语言角度看,对中国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可有以下策略:1.音译;2.音译加注;3.直译;4.直译加注5.意译。本文将对比赏析汪曾祺《受戒》两个英译本(1.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英对照版,译者不详;2.四川外语学院杨纡凡硕士论文《受戒》翻译报告)中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首先,对小说名“受戒”的翻译两个译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外研社版译文采取了意译法,将其译为“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杨将采取偏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ordination”。“受戒”“bEing prohibited into monkhood”是佛家文化中出家的一种仪式,“ordination”“神职授予”不仅保持了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还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则是在译者对小说内容做出整体考虑后得到的译文,摆脱了原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五篇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一 这次换书,我们组每人拿到的都是不同的书,我拿了一本名叫《受戒我的家乡》的书,我随便翻看了几页,没想到仅看得入迷了。 这本书是汪曾祺的作品,里面有非常多的故事,“异秉”、“受戒”、“寂寞和温暖”、“花园”、“夏天”......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就是“异秉”了,主要讲了一条街的发展,生动的写出了好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工作。我很喜欢文中写到的王二这个人,他生活朴素,每天早早的就要起床,去保全堂药店门口摆一个熏烧摊子,一只摆到晚上很晚。中途他妻子还来给他送饭吃,他也是急急忙忙吃的。其他好多小摊都开不下去了,唯有他的摊子越铺越大,卖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来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甚至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人来买什么。我也应该向他学习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刻苦、努力地去把它完成,不能前功尽弃,半途而废,我经常写作业写到一半就觉得累了,就去休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后来看看作业,看着还有那么多作业,心烦意乱,又去休息去了。 我推荐大家也看看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好文章了,我都说不出来了,看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二 《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

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_。最后,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 汪曾祺受戒读书感悟三 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