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不同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不同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不同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不同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西欧古典文明,它们关系密切,人们也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然而古希腊与古罗马之间却存有一道鸿沟。譬如橄榄枝与凯旋门——我认为这两个典型的意象能很好的反映它们各自代表的文明的特色,至少能表达其文明进程中一些主流的情绪:希腊向往和平,罗马热衷战争;希腊渴望与自然的血脉相亲相融,罗马梦想在交绕着各种复杂关系的人类社会里披荆斩棘。当然,用橄榄枝与凯旋门来类比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精神差异,这尽管是简便而直观的,但也是危险的。因为那容易使人误以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完全是孑然对立的。而真实的情形当然不是这样。

首先,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不同在于它们文明基调的不同,而这主要源自它们地理位置的差异所造成的各自文明形成初期对东方文化的汲收程度不同。

历史上溯到前三千纪,倘若说,那时的西方人自己已经有了一粒文明的种子,但还需要空气、阳光、土壤和水才能萌发,那么慷慨赠与西方人这些珍贵的生命因子的就是近东的两大文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确,西欧古典文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东两大文明向外辐射的产物。在遥远的上古,希腊地区在地理上比亚平宁和伊比利亚更显优势,一则希腊的岛屿、良港众多,海上交通非常便利,二则希腊非常靠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样,希腊可以频繁地、充分地与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交流,从而在后者的浸润与滋养下率先成长起来。而罗马位于地中海中部,虽然这在后来有利于它的军事扩张,但在文明之初,这种地理上远离近东文明策源地的情况使它只能依赖希腊的带动来发展自身。这样,希腊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直接地学习东方文化,罗马则向希腊间接地学习东方文化。换言之,如果说希腊已经是对东方文化的“二度审美”,那么罗马就只能算是对这个“二度审美”的“二度审美“了。这样“审”出来的结果当然就有很大差别——希腊文明的东方色彩浓烈一些;罗马文明的东方色彩淡薄一些。而我们知道,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优雅、精致、细腻、修养以及生活的品位,那么希腊与罗马之间在文明基调上的不同就因各自身上所挟之东方色彩之强弱而显现了出来:前者与东方人一样,甚至更加强烈地追求着优雅、精致、细腻、修养以及生活的品位;后者则比较质朴、粗犷、务实和倾向武力。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文化对希腊罗马的干预与规范主要是在后者文明发展之初。当古典文明日益臻于成熟之后,它对东方文化的离心倾向就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一个证据是,西欧古典文明的中心一直在发生这样的转移:从克里特(米诺斯文明)到希腊半岛中南部(迈锡尼文明和城邦文明)到马其顿(希腊化文明),再到亚平宁(罗马文明)。这是一个北移西进的过程。这个移动方向从总体上表明西欧古典文明的中心在远离东方。这是因为西欧古典文明发展起来之后,它的个性在逐渐滋长,它越来越需要挣脱东方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却不难理解。就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样。父母生育了子女,塑造了他们的基本性格;但子女对父母的依恋主要是在幼年时代。成长使他们日益表现出不同于父母的气质与特征,并对后者具有了反叛精神。他们会越来越远离父母而走自己的道路。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第二个不同是它们文明形态不同,前者是松散而民主的城邦,后者是比较有凝聚力的共和国和中央集权的帝国,这一现象与各自的自然环境、初起规模密切相关。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我们眼前:为什么希腊始终不能像罗马那样冲出自己的半岛而

走向整个地中海世界,发展为一个令后世高山仰止的泱泱帝国呢?为什么即使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希腊的“帝国,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呢?

我们发现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很有特点,这是一片关山重重的地带,平原很少,而且大多被山地切割得零零碎碎。这种地形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两点影响:

一是造就了一种天然的整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据不完全统计,希腊城邦的总数达到300多个,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其中最大的城邦斯巴达也仅有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另一个大邦雅典领土约2550平方公里,人口20万—30万。希腊大多数城邦就更为狭小。优卑亚岛面积3770平方公里,拥有6个城邦,每个城邦的人口仅有几万人。中希腊的弗西斯面积只有1650平方公里,却集中了22个城邦,每邦人口不足万人。”这些小国寡民的城邦既无力抵挡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也无法承受人口增长给土地造成的巨大压力,因此,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须向外宣泄自己过多的能量。于是在前8世纪至前6世纪的二百年间,希腊诸邦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殖民运动,其结果是造成一大批新邦的诞生。“据粗略统计,古风时代大约有44个母邦建立了139个子邦,这些城邦就像‘池塘边的青蛙’此呼彼应”。

山水阻隔的地理环境带来的第二点影响是,使各城邦相对分散、封闭、独立而不易统一。一方面,这使“希腊文明自始至终以小国林立的城邦政体为特色”,另一方面,它通过阻碍诸邦之间的各种交流使后者不能很好地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从而使希腊文明得以长期保持多元共存的特色:政治上,一些城邦是民主制,一些是贵族制,一些是寡头制,一些是君主制;经济上,一些走自然农业经济道路,一些走工商航海经济道路;文化上,一些热爱科学、文学与艺术,一些则推崇军国主义、纪律与制度。

然而,“为数众多”使希腊各邦之间的利害关系错综复杂;“百态千姿”又使各邦缺乏共同的行事风格,使它们彼此始终难以共融,屡屡发生大大小小的冲突。这样,希腊文明的内部结构就相当混乱、松散,而且充满着一种互斥力,很不稳定。这不仅极易造成它自身的动荡,也分散了它向外扩张的能量。因此,古希腊文明始终无法全力对外。假设它不顾一切冲向地中海,其结果就只会像中古的德国那样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不同的是,中古的德国至少还有封君封臣制度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在维系着,尽管这种“维系”只是虚幻的水月镜花,但它毕竟使德国的分裂仅仅局限在政治的范畴内。而古希腊却不是这样。古希腊连一个名义上的统一的旗帜都没有,所以它的分裂必然意味着整个文明的崩溃,那显然更加糟糕。后来,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他企图将希腊诸邦连为一体并向外拓展的英雄举动却明显低估了希腊文明内部的互斥力,所以他的帝国建立不到20年就被撕成了碎片,更导致了整个古希腊文明独立发展历史的终结。地中海历史上曾有三次大的裂变,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是最早的一次。[6]尽管亚历山大帝国并非一个纯粹的“希腊”的帝国,它是建筑在多种多样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但它的分裂却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希腊终究不能、没能发展为一个完全的帝国。

现在来看罗马。尽管亚平宁半岛同样山岳纵横,但罗马文明却不像希腊文明那样兴起于支离破碎的山区,它萌生于台伯河东岸的河谷地带。这里的地形相对平坦完整,所以各部落的联系一开始就很便利和紧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罗马兴起之初被称作“七丘联盟”,

据说是因为当时有七个部落加入;到王政时代,传说只有3个“特里布斯”,即血缘部落;塞维改革后,地缘部落取代了血缘部落,而这些新的地缘部落的数量似乎也不多——“罗马城内有4个,城郊农村有15或16个”。虽然也许实际上早期罗马的部落数量要比上述数字多一些,但应该可以肯定,它远不如希腊城邦那样数以百计。所以从这里面,我们觉得罗马的内部结构不像希腊那样令人眼花缭乱,它是比较简单的。同时,罗马各部落几乎是同步地受到共同的文化,即伊达拉里亚文化和随后的希腊文化的熏陶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各部落的差别不是很大,彼此之间不存在强烈的互斥。这样,罗马文明实现集中化管理的可能性就大过希腊文明,它的内部构造也就更稳定。因此,罗马历史上更多的是阶级斗争,如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奴隶主内部的斗争,却很少有像希腊那样的不同政治单位之间的混战。这样,罗马得以保存更多的力量用于对外征战,最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蕞尔小邦跃变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泱泱帝国。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第三点不同是由于它们文明发展模式的差异造成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的不同。

这一点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譬如我们看现代的德国人和美国人,会发现他们的性格很是不同。德国人严谨理性、心细如尘,总给人一种深沉感,所以德国出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美国人散漫随性、不拘小节,总让人想起放浪形骸的西部牛仔,但这种人的思维往往毫无羁绊、天马行空、极富创见,于是美国出了许多成功的商人、政客和演员。又比如,英国人与法国人都很浪漫,但前者是知性的浪漫,后者是感性的浪漫,所以英国的浪漫讲究品味,法国的浪漫来得很纯粹。再比如,俄国人很刚烈,连妇女都很强悍、很独立,很有性格;日本人就比较温和了,日本妇女更是相当的柔顺。这些国家和民族的这种鲜明的差异,就是因为他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不同导致的。这也使我们想到,现代希腊人与现代的意大利人身上其实也有类似对比。

我对现代希腊人的最初印象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部希腊电影,名叫《希腊人佐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二战以后,一个意志消沉的英国作家来到希腊,在克里特的偏僻乡野结识了一位希腊农民安东尼。安东尼为人热情、善良、真诚,他的简单、质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感染了那个作家,使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这部电影让我很深切的体会到希腊人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我在某些层面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民族能在上古时代创造如此瑰丽、美妙的文明奇迹。

意大利人最使我印象深刻的当属他们著名的歌剧《图兰朵》。与《希腊人佐巴》那样一部流淌着脉脉温情的平静柔和的电影不同,《图兰朵》的魅力在于那极富震撼力的男高音和女高音,那堪称惊艳的服装与舞台,那丝丝入扣的情节演进,以及剧中的四个令人若有所思的谜底——“希望”、“鲜血”、“图兰朵”和“爱”。所以我们感到,意大利人的情感脉动很强烈,他们充满激情,乐于在高亢的音符里歌颂爱情。这与《希腊人佐巴》所表现的希腊人那种沉静、含蓄、惯于在平静中刻画友情很不一样。实际上,这种差异也应该是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遗迹。

前面提到,古希腊文明内部的离心力很强,无法集中全力对外扩张。即使在一定时期内

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扩张,但由于内部这种离心力的撕扯,它也无法长久维持那些艰难开拓的疆土,它会很快坍塌。这就是说,古希腊文明不能通过军事征服的方式来发展壮大。事实上,希腊文明是通过文化的慢慢积淀发展起来的。而罗马文明没有经过希腊那样经年累月的、厚重、扎实的文化积淀,但由于它内部的向心力大过离心力,使各种因素能比较快、比较好地集结起来,这样,罗马就可以经由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扩张而迅速崛起。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明发展模式相应地在希腊、罗马各自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里打上了深刻、鲜明的烙印,从而成为它们彼此区别的根本标志。下面我们就谈谈这种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不同的具体表现。

首先,我们看到这样两幅景象:第一幅景象是,在古希腊著名的埃庇道鲁斯剧场,人流如织,兴奋的人们慕阿里斯托芬之名远道而来,眼里充满着期待。对于古希腊人,看戏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对古希腊政府,看戏也是一件有益的公共事业,因为那可以增进公民们的交流和凝聚力。因此,在古希腊,公民去看戏不仅不必购买戏票,反而能得到一笔由政府给予的额外补贴。艺术,就这样被鼓励着;第二幅景象是,在古罗马的哥罗塞姆斗兽场,正上演着惊心动魄的角斗,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层层升高的圆形看台上拥挤着成千上万的观众,他全都疯狂的嘶喊,一些人手掌向下,企图早早将失败者推向死亡。古罗马人认为角斗能激荡出人心中最本真、最宝贵的勇敢精神,他们崇拜这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奉为“国魂”。所以他们说:“哥罗塞姆不倒,罗马就会永存。哥罗塞姆一旦倒下,罗马就会灭亡。”现在,我们对这句话就有了两种理解,一是因为哥罗塞姆位于罗马城中心,象征着帝国的心脏,如果连它都倒下,那就意味着整个帝国已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二是,哥罗塞姆是角斗场所,而角斗精神正是罗马国魂。哥罗塞姆倾圮,就意味着罗马精神不复存在。被抽走了灵魂的帝国也就死期将至。

所以从这样两幅景象里,我们真切地感到,古希腊人是很有艺术气质的,古罗马人则极具尚武精神。诚如朱孝远老师的精辟概括:“古希腊文明是诗的文明,古罗马文明是剑的文明。”

古希腊人最爱美,他们讲究衣着的精致、妆容的优雅。他们的神祗中还有一位专门的“美神”,名叫“阿芙洛狄忒”,这在其他文明里是没有的,是古希腊人的首创和独创。你再去看看克里特的宫殿,去看看那里的壁画,那个带着橄榄枝头冠的在花丛里踱着安逸步子的祭司,那个有着卷曲头发和醒目红唇的时髦的“巴黎女郎”,那些欢快蹦跃的海豚,那些美妙的几何图纹,多么美丽!所以古希腊人最爱美,一旦偶尔出了一两个不修边幅的人,比如苏格拉底、第欧根尼,他们会立即觉得那是“疯子”、“异类”,他们会难以忍受。反观罗马人,他们的民风就很朴素。尽管在其文明发展后期,大多数罗马人已经把质朴无华的优良传统抛到了九霄云外,但他们的本性的确是很朴素的。在罗马兴起之初,“罗马人的生活相当节俭,不事奢华。他们衣着、饮食都很简单,元老们在议事厅开会,坐的是硬板凳,冬天也不生火。锦衣玉食乃至使用豪华的桌子都会受到监察官的谴责。”

我们再看希腊的雕刻。无论是菲迪亚斯的“处女雅典娜”,还是亚历山德罗斯的“断臂的维纳斯”,都有着栩栩如生的神态和曼妙有致的身姿,对于这样的形象,我们几乎只能用“完

美”一词来形容。而古罗马的雕刻就不同了,他追求的是人物的本来面貌,为此,甚至不惜把刻画对象的丑陋之处也展示出来。所以它很真实。我们还发现,古希腊很少有大型的公共工程,它的建筑大多比较低矮,且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包括现代的希腊也是这样。罗马则不同,它的建筑大都高大恢弘,而且它从来不管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也许明明是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却巍然地耸立着一座直插云霏的记功柱,这似乎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应该说,古希腊人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谦卑,古罗马人则振奋于他们的军威、他们的版图,因而处处渴望体现出一种帝国的霸气与征服欲。于是我们得出一点结论:古罗马人的艺术主要不是想展现像希腊那样的美和优雅,而是要竭力表达他的力量与威仪。这样就有了万神殿、凯旋门、大大小小的广场和遍布全国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所以在这一点上,罗马人是成功的。

古希腊人与古罗马人在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上的不同,还表现在前者富有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后者富有现实主义与致用观念。

刚才说到,古希腊人渴望亲近自然,古罗马人则更愿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其实就是一种浪漫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区分。于是,古希腊人面对自然,面对那些高山飞瀑,每每喜欢去歌咏、赞叹。而古罗马人面对自然,居然想到制定一套“自然法”去约束它,哪怕一棵草、一束花、一条鱼、一掊土,也要遵循这个“自然法”。

古希腊人的理想主义与古罗马人的现实主义的分野也体现在各自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爱情观中。比如,古希腊社会里,同性恋现象是非常流行并且为人推崇的。赫赫有名的同性情侣就有苏格拉底和亚西比德,亚历山大大帝和赫帕斯汀,以及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与帕特洛克罗斯,柏拉图也有强烈的同性恋倾向,著名女诗人萨福更被西方人称为“女同性恋的始祖”。应该说,在古希腊,同性爱一直被认为是比“世俗”的异性爱更纯洁、更神圣的“天间之爱”。因为当时的人觉得,同性之间的心灵默契通常比异性之间更为强烈,尤其是男性与男性之间,他们在战场上可以并肩杀敌、死生与共,所以这种情谊比那种单靠肉欲维系的异性爱来得更为纯粹与珍贵。在古希腊,同性爱是受到政府的公开鼓励的,几乎每个城邦都专设有同性情侣士兵编队,在作战时,这些同性情侣士兵通常是以一当十,最为英勇的。所以说,古希腊人的这种爱情观是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的。而在罗马社会,尽管同性恋现象仍是十分常见,但已经沦为贵族名流肮脏的玩物。政府已经不再公开倡导了。奥古斯都就主张健全家庭关系,夫妻双方彼此忠诚,过正常的婚姻生活。而且罗马人也不再认为同性爱是比异性爱更高层次的情感,他们将二者同等看待,而在更多时候,它们还是更倾向于异性爱的,因为他们觉得爱情就应该发展为婚姻,然后多多生儿育女。所以说,古罗马人的爱情观就现实多了,他们是很难理解希腊人向往的那种“天间之爱”的。

如果这些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古希腊哲学与古罗马哲学的不同就把古希腊的理想主义与古罗马的现实主义的差距体现得更明显了。古希腊人创造了哲学,他们把它称为“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但是,古希腊人的哲学是很飘渺、很深奥的。你看,那位来自米利都的“哲学之父”创立的乃是所谓“自然哲学派”,他思考的是物质世界的本原问题。他的观点是,万物之源为“水”。这是不是很难理解?可是接下来的毕达哥拉

斯就更让人难理解。他不再关心物质世界的问题,而将目光转移到玄妙世界。他说,万物之源为“数”,这大千世界都是由直与曲、一与多、奇与偶、正方与长方、火与气、右与左、善与恶、静与动、明与暗、阳与阴这十组对立物构成的。你能理解吗?然后,赫拉克利特又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一团火,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他还探讨一种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道”的东西——“逻各斯”。再然后,德谟克利特,他说,世界的本原乃是“原子与虚空”。“不变的原子在虚空进行永恒的运动中相互冲撞而形成无数有生有灭的世界,万物的区别仅在于它们的原子数量和排列方式不同”。似乎他的这个“原子论”最为接近我们今天的科学理论,但在当时,那却是最抽象、最神奇、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假想。所以我们发现,原来古希腊人的哲学总是在思考天与地,宇宙、自然,它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其实非常遥远。但这却分明就是古希腊民族性格的体现——追求卓越与深邃。而罗马人呢?他们流行的哲学是斯多噶主义。这是一种兴起于希腊化时代的哲学,但罗马人对它做了很大的改造,主要是把它高度伦理化。“高度伦理化”,这五个字就很关键。本来斯多噶主义最主要是在讲“逻各斯”,但现在罗马人觉得那太遥远,他们就更加强调“逻各斯”要求人要对社会承担责任那一面,更加强调只有克服了个人肉体的欲望与弱点,才能达到“逻各斯”的境界那一面。这样,罗马人的哲学就是很致用的,它直接地为人类的社会与生活服务。

朱孝远老师说:“希腊文明是放大了的个人,罗马文明是放大了的国家。”这个说法主要是基于古希腊文明对自由、民主精神的一贯高扬,和古罗马文明对纪律、制度的再三强调。希腊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每个公民都真正的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个人的力量被塑造得很强大,这就孕生了他们对自由、个性的狂烈追求。而罗马是依靠军事扩张兴起的——军队当然是依靠纪律与制度来维系,所以罗马文明由始至终都很重视秩序、要求服从,它比较压抑个人的欲求。

同样,正因为古希腊文明是经过了长期的文化积淀,所以它尤为推崇“以德治国”。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讨论“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由“贤人王”来治理......而古罗马文明是军国主义的,它的文化根基比较薄弱,就不太适应“以德治国”,只能依靠严密的法律来把庞大帝国之内多种多样的民族、经济和文化区域捆绑到一起。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明智而有效的。我们知道,罗马文化的集大成者就是罗马法。威尔.杜兰如是说:“法律既是罗马史的精髓,所以罗马史与法律便无法分割。”

古希腊人似乎天生就很聪慧,他们注重思辨,情感也相当敏锐。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智商”、“情商”都很高。古罗马人没有这种天赋,他们的戎马生涯也使他们无法在后天去很好的培养这种能力,所以古罗马文明似乎从整体上就不如古希腊文明那样深刻、细腻。但罗马有它自己的优势。这个民族也许意识到了自己与希腊相比的不足,所以他们特别勤奋。一方面,他们热爱劳动,特别是在共和初期,无论贵族或平民,都以到田间耕种为荣。另一方面,他们刻苦学习希腊文明,从文学到科学到艺术到宗教,从经济到政治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的看到希腊的影子。“罗马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却反被希腊的文化所征服”,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真可谓一语中的。

此刻,我们不禁想到爱伦.坡那句简单而有力的名言:“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这两大古典文明各自的特征:希腊的光荣在于,它是西方文明最清澈的源头,以至于“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罗马的伟大在于,它将古典文明推向极盛,谱写了一页无与伦比的光辉传奇!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西欧古典文明,它们关系密切,人们也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光辉的希腊,伟大的罗马”,这是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特点的高度概括。如果说古代中国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那么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 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足可见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城联邦,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所谓的希腊文明是个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是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比较注重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总得来说都是比较先进。 古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罗马文明更为复杂,一般我们说的古罗马文明好象说的是罗马第一帝国以及此前的罗马共和国。罗马从政体上看是统一的,实行联邦民主制度。较早地开创和实践了民主的概念。政体上很像现在的美国。与希腊文明相比较,罗马是个强大的国家,但文明远落后与希腊。因此罗马的文明是从希腊继承来的。这点与我国古代元、清等朝代有相似之处。古罗马受斯巴达很大,崇尚意志,有一种潜在的唯心哲学的雏形。另外,罗马的疆土的广大,使得罗马文明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包括继承吸收了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绯尼基文明、日尔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等。典型的强式文化,影响力大、多样、开放。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他们的不同: 一、政治与民主 一谈到民主,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古罗马早期的政治体制是仿照希腊的,后期从奥古斯都·凯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转为君主专制,直到它的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

浅谈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浅谈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摘要: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对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古希腊人吸收、借鉴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希腊文化。古罗马人继承希腊和东方文化成果,逐渐建立罗马文化。纵观这两个在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化,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希腊是罗马的老师,罗马的法律来自希腊雅典;罗马神话基本都是来自希腊神话;罗马的政体吸收了希腊成分。 关键词: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在雅典的领导下,成功抗击了波斯的侵略,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继续繁荣发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进行统治。虽然古希腊所处地域狭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广泛的时间上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仅就政体来分古希腊就经历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的演变。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类对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尝试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与民族特性我们在探讨古罗马文化形态时,不得不涉及到古罗马文明的起源。根据英国大史学家阿诺德·约·汤因比的“母文明”与“子文明”学说,只有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才属于母文明,其他都属于子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理所当然地应当纳入子文明的范畴之中。 罗马国家是以罗马城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张而形成的地跨欧、亚、非三州的奴隶制大帝国。罗马城位于意大利半岛,而半岛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是伊达拉里亚人。伊达拉里亚人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便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它通过商业贸易,外交往来,战争征服等等方式对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施加影响。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同属于地中海文明。在同一片海洋孕育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从生活习性到社会变迁甚至是思想发展自然会有其相同之处。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后代,当然这个可能只是罗马人抬高身价的做法。罗马人属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人的一支,之后融合了萨宾人。埃特鲁底亚人等意大利古民族,之后肯定还有希腊人,因为希腊人一直住在意大利南部,称大希腊地区。在罗马公民权普遍授于外省人后成分就更复杂了。 一.政治方面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艺术:这个不用我多说了吧,希腊被称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创造了美丽的艺术品和令人如痴如醉的神话传说,而罗马,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却非常崇拜希腊的文化,比如,罗马的主神朱庇特就是宙斯,丘比特就是厄洛斯,朱诺就是赫拉等,罗马的神大部分都是从希腊那里“偷”来的,罗马的“五位贤帝”之一的哈德良还模仿希腊人蓄起了大胡子,在此之前罗马人是从不蓄胡子的. 哲学和诗歌,在希腊很多而在罗马很少,但不是没有,其中最伟大是就是奥维德,他的诗歌和书籍现在都还在出版,但的确,罗马人瞧不起艺术家并且对艺术家的作品管束很严,奥维德就是因为了写了《爱的艺术》而被奥古斯都大帝流放而死. 政治制度:有人曾经说过,罗马为什么那么强大,因为它有世界上最完美的政治制度(同时代相比,这是事实,和罗马同时代的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无法和罗马相比),罗马分为两个时期,罗马国和罗马帝国(注意!!!是国!!!),罗马城刚建立时,的确是有国王的,传说到了第7个国王时,这个国王是个暴君,结果被人民赶下台,从那以后罗马人就非常厌恶国王这个称号,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罗马的“议会”元老院的地位空前加强,罗马的统治者由2个从元老院里选出来的元老来担任,被称为执政官,任期1年,不得连任. 但尽管如此,罗马的平民还是觉得罗马的统治阶级权力太大,于是便宣布,如果不让平民也得到政治权力,他们就拒绝服兵役,这对于当时四处征战树敌的罗马来说是致命的,于是元老院选择退让,在平民中每年选出2个护民官(后来增加到10人),专门设定保护平民的法律和活动. 当然,制没有善始善终,在奥古斯都(屋大维)上任后,宣布自己为罗马的终生独裁者,标志着国的结束,但因为罗马人天生的对国王的憎恨,奥古斯都称自己为“第一公民”,从那以后,元老院形同虚设,大权全部在国王的手中,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谁都看得出来,古罗马的政治体制已经很现在的体制非常接近了. 而希腊,被征服前一直在走着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国王独裁制,这种制度的缺陷在于,帝国的兴衰全部掌握在国王的手里,一个好国王可以使国家昌盛,而昏君和暴君则会使一个强大的帝国覆灭. 影响:罗马向来对于的统治是很宽松的,他们虽然造了万神殿来专门祭伺罗马的众神,但他们也允许别的存在并建建筑物来祭拜其他的神,但惟独一点,罗马人疯狂的迫害基督徒,因为基督徒认为他们的上帝是唯一的神,否认和诋毁其他的神并拒绝崇拜国王,这使得国王大为光火,下令将基督教定为邪教,惩罚一切有关基督教的事物. 但历史偏偏要和基督徒和罗马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在罗马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时,东罗马帝国的国王君士坦丁在一次辩论会上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将基督教发扬光大,决定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宗主权. 希腊没有什么重要的,对与历史有很大影响的,希腊后来也从了东罗马信基督教. 对战争的态度:这个是在太明显了,罗马是怎么建立的?战争!怎么毁灭的?战争!希腊也是靠战争脱颖而出的,但更主要的还是它的文化,罗马人城自己为战神的子,他们从建立到灭亡,没有一秒钟不在打仗,而且大部分战争是扩战争,埃及,高卢(法国和比利时),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迦太基(突尼斯),波斯,小亚细亚(土尔其),这些地方都是罗马的国土,全都是靠令人信服的战争征服得的.罗马的国家财经支出至少有一半都是军费开支,许多国家还是让士兵自己花钱买装备的时候,罗马就已经给士兵发装备了,这是世界军事的一大开创啊(汗...)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重要知识点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⒈克里特文明 ⑴时间:前2000——前1700年间,前1400年销声匿迹 ⑵表现:①克里特岛上产生了君主制国家②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 ⒉迈锡尼文明 ⑴时间:前1400年——前1100年 ⑵特点:新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的是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⒊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多年,被称为“黑暗时代”。二、古希腊城邦 ⒈兴起时间:前8世纪——前6世纪 ⒉概念: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 ⒊环境:多山,少耕地,三面环水,多港湾。 ⒋代表:雅典和斯巴达 ⒌特征:小国寡民和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⒍政体:贵族、民主、君主、寡头、僭主制,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流行。 总结 ⒈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海外殖民的影响 ⑴原因:①希腊为多山地形,不宜农耕,粮食不能自给,必须殖民扩张; ②希腊海岸线很长,海岛密布,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利于殖民扩张。 ⑵结果: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冶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⒉希腊的城邦特点怎样推动民主发展? ⑴面积小,使公民有更多机会参与政治⑵独立自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⑶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发展历程 ⒈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⒉发展历程: ⑴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君主制。 ⑵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⑶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①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 ②国家机构: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 四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的代表 民众法庭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构 ③确立新的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做法,体现了机会均等、公 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④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 ⑷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形成了西欧古典文明。他们关系密切,人们总是将两者进行比较。“辉煌的希腊,伟大的罗马”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那么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辉煌时代。古希腊文化也是罗马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艺术理念和杰作。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作为古典文化的代表,古希腊文化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爱琴海文明晚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但其影响更大。换句话说,上述文明已经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并没有被抹杀,这显示了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一个城市联盟,每个城市都是一个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府。所谓希腊文明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和其他科学上,这些学科通常更先进。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罗马文明更加复杂。一般来说,我们谈论罗马文明就像我们谈论第一个罗马帝国和前罗马共和国一样。罗马在政治制度上是统一的,实行联邦民主制度。民主的概念是在更早的时候提出和实践的。政府制度与今天的美国非常相似。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它的文明却远远落后于希腊。因此,罗马文明是从希腊继承的。这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元、清两代。古罗马深受

斯巴达的影响,崇尚意志,并具有潜在的理想主义哲学的雏形。此外,罗马广阔的疆域使罗马文明更加多样化,包括继承和吸收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腓尼基文明、日耳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典型的强势文化具有影响力、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它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比较它们在以下方面的差异: 一、政治与民主 当我们谈论民主时,我们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是民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一方面,希腊的民主政治给成百上千的人带来了民主;另一方面,它剥夺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和自由人参与政府事务的权利。当时,希腊民主的本质是:多数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的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它只适用于公民,但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时代。与我们时代的民主相比,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相同的。尽管当代西方政界一直在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维护人权”,但这种民主真的存在吗?例如,在美国,其政治仍然掌握在少数拥有金钱和权力的大资本家手中,这表现在由美国总统资助的“民主”发言人的出现。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公民仍然经常被“民主”幻觉中的政客所愚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与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早期罗马的政治制度是仿照希腊的。自奥古斯都·凯撒以来,“民主”在后期就不复存在,并成为绝对的君主政体,直至其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和穷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和斗争中,第一部成

古罗马与古希腊城市特点

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城市特点 摘要:古罗马与古希腊都是孕育欧洲文明的两大古国,而且其城市规划也一直为后人所借用,是现今城市规划的启蒙者。这两个国家传统文化上有相似也有不同,此篇文章则描述了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城市特点。 关键词:城市、文化、希腊、罗马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到拜占庭和中世纪时期,希腊又是东方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汇点。悠久的文明给后代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希腊文明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域。与起源于大河流域尽享水土之利的民族相比,这里的自然条件可谓恶劣。 古风时期的希腊城市(雅典、科林斯)为防止来自海上的侵袭,大都与远离海岸,而城堡一般都依靠陡峭地势。希腊的城市往往由两个中心,一个是以城堡、市场和卫城为中心,它们作为城市的管理中心,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地势上也处于城市的高地,另一个是以广场和市场为中心,它位于城市边缘或者处于低地,作为城邦公民集会的场所。此外,在希腊还有其他类型的城市,譬如一些宗教和文化中心。 希腊语"Polis",愿意就是城邦,它是指一座自治城市,但也可能由多座城市组成。地中海天然的山地地形使人们自然的围绕着山体建设城市,城市的最主要活动的中心,城市全 部实在的精华,便是卫城,因为卫城首先是城市神的家园, 自然和历史流传下来的各种神圣职司也都设立在这里,雅典卫城只局限于自身那些高大的建筑物。 希腊城市的城墙与街道都依地势而筑,城市的中心一方面是神庙,另外还有广场(Agora),它具备政治、法庭、宗教仪式和集市等多重用途,并依广场建有一系列公共建筑。在希腊的本土城市的结构因规划而各异,而与此同时的殖民城市却鲜有规划可言,直至波斯战争后,米利都被毁后重建,采用了棋盘式规划。古希腊的城市规划已经不是简单的加法了,已经能明显的看出规划中将私人和公共用地及建筑分离的思想,而广场和公共建筑大部分都是位于街道交叉的空旷地带。 古希腊人口不多,规模不大,城市形成统一整体,无封闭,独立区域,功能分区不明确,广场剧院只是一种特殊点,居住区无等级之分,都能达到公共区。城市分三个部分,建居住区,祭祀区,公共活动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国家体现全 体利益和公共区管理,祭祀区是景观观赏区,因此应有一定距离。城市力争与自然取得平衡,建筑整体用不规划达到与不规划的自然协调。古典时期以前,古希腊城市的发展基本没有规划,城市规划理论十分有限,善于创造、富有天赋的希腊人并没有创造出城市规划的方式,没有刻意地去创建一座新城市,而是自由地任其发展。 罗马地处于地中海亚平宁半岛且农业条件好与希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罗马人不断开疆拓土,随着一系列政府扩张,罗马将整个希腊都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其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欧洲有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世文艺复兴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在古罗马之前,城市是神和人的城市,那么古罗马之后,城市就转变为君主的城市。当古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以后,古罗马的统治者就以空前的城市建设规模、形式众多的建筑炫耀其国力的强盛。所以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广场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论文

古希腊文化简介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在雅典的领导下,成功抗击了波斯的侵略,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继续繁荣发展。 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由于古希腊海湾、海岛众多,航海业发达,因此同其他地区,特别是同埃及和西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早在古希腊文明诞生之前,在西亚的两河流域的峡谷里就连绵不断的产生了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那里已经具备了较先进的书写、冶金、纺织等手工艺术,数学、天文学、建筑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地处北非的埃及,在工业、农业、科学、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古代罕见的奇迹。这一切都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希腊人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以滋润自己,希腊文学也具有显著的东方色彩。 在政治制度方面,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councils)进行统治。虽然古希腊所处地域狭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广泛的时间上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仅就政体来分古希腊就经历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的演变。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类对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尝试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3]。 在教育方面,古希腊教育起源于荷马时代的贵族化传统,在公元前5 世纪受到诡辩家、柏拉图和伊索克拉底的影响,大大地民主化。在希腊化时期,体育馆的教育被认为是分享希腊文化的先决条件。古希腊普通教育制度的最著名的例外,是一个一直持续到罗马时期的城邦——斯巴达,男孩和女孩同样要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的斯巴达教育训练制度(始于公元前6世纪)。 在文化方面,古希腊有着灿烂辉煌的印迹。文学的史诗,如《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书面文学作品;戏剧这一表现形式中,希腊人认为悲剧是最高级的戏形式,希腊到西元前第五世纪,出现了不少悲剧作家。西方四大悲剧作家中,希腊占有其三,分别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作家以阿里斯托芬作为代表,可见希腊戏剧在戏坛的重要性,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

漫谈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

漫谈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漫谈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 9W-24E,36-45N,我们看到地中海的淼淼烟渚之上悠然泊着“三叶扁舟”。从东往西,它们分别叫做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这三个半岛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地域,它们都曾经作为“世界”的中心[1],无限风光:最早的是巴尔干,这里升起了古希腊文明的荣光;紧随其后的是亚平宁,古罗马文明钟情于它;最后轮到伊比利亚,它开启了乘风破浪的大航海时代。在这里,我们来谈一谈其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西欧古典文明,它们关系密切,人们也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然而古希腊与古罗马之间却存有一道鸿沟。譬如橄榄枝与凯旋门——我认为这两个典型的意象能很好的反映它们各自代表的文明的特色,至少能表达其文明进程中一些主流的情绪:希腊向往和平,罗马热衷战争;希腊渴望与自然的血脉相亲相融,罗马梦想在交绕着各种复杂关系的人类社会里披荆斩棘。当然,用橄榄枝与凯旋门来类比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精神差异,这尽管是简便而直观的,但也是危险的。因为那容易使人误以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完全是孑然对立的。而真实的情形当然不是这样。 首先,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不同在于它们文明基调的不同,而这主要源自它们地理位置的差异所造成的各自文明形成初期对东方文化的汲收程度不同。 历史上溯到前三千纪,倘若说,那时的西方人自己已经有了一粒文明的种子,但还需要空气、阳光、土壤和水才能萌发,那么慷慨赠与西方人这些珍贵的生命因子的就是近东的两大文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确,西欧古典文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东两大文明向外辐射的产物。在遥远的上古,希腊地区在地理上比亚平宁和伊比利亚更显优势,一则希腊的岛屿、良港众多,海上交通非常便利,二则希腊非常靠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样,希腊可以频繁地、充分地与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交流,从而在后者的浸润与滋养下率先成长起来。而罗马位于地中海中部,虽然这在后来有利于它的军事扩张,但在文明之初,这种地理上远离近东文明策源地的情况使它只能依赖希腊的带动来发展自身。这样,希腊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直接地学习东方文化,罗马则向希腊间接地学习东方文化。换言之,如果说希腊已经是对东方文化的“二度审美”,那么罗马就只能算是对这个“二度审美”的“二度审美“了[2]。这样“审”出来的结果当然就有很大差别——希腊文明的东方色彩浓烈一些;罗马文明的东方色彩淡薄一些。而我们知道,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优雅、精致、细腻、修养以及生活的品位,那么希腊与罗马之间在文明基调上的不同就因各自身上所挟之东方色彩之强弱而显现了出来:前者与东方人一样,甚至更加强烈地追求着优雅、精致、细腻、修养以及生活的品位;后者则比较质朴、粗犷、务实和倾向武力。所以如果要给这样两个文明涂抹颜色,我会为希腊选择如梦如幻的蓝色,为罗马选择如火如荼的红色。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学案【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考纲要求】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 【课标分解】 一、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地理概况:多、多、多、少。 2、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政治上:导致城邦和民主政治的形成。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各邦。 ②经济上:经济不发达,业发达;_______生产和_______贸易占主导地位。这就铸成希腊人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 ③文化上:促使人们进行殖民扩张,便于吸收东方先进文

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提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有影响但非决定性因素! 巩固练习: 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凋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晌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2.下列对古代希腊城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元前8-6世纪希腊城邦发展起来. B.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C.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 D.希腊各城邦均隶属于斯巴达 3.希腊城邦公民是指 A.全体成年国民 B.有公民身份的成年男性 C.妇女、奴隶 D.外邦移民

初中历史 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异同

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异同。 相同点:都孕育于地中海;奴隶制共和国都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都有民主政治色彩,如雅典公民大会、罗马贵族元老院。 不同点:古希腊:由各个城邦国家组成的联盟不统一;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古罗马:共和国发展到帝国历经近千年,统一而强大,公元前2世纪共和国称霸地中海。 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 相同点:性质相同,都属于侵略战争或非正义的战争 方式相同, 都采取暴力入侵的方式 结果相同,都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 影响相同,客观上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点:方式不同,罗马扩张除暴力方式外,还有和平交往的方式 结果不同,希波战争中,波斯帝国战败。而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都获得了成功。 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结合课本P46——50) A、宗教作为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 B、其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我们应当给予尊重。 C、宗教在诞生时期为了宣传教义,编成一些生动的神话传说,添加了夸张甚至虚构的成分,值得研究却不能迷信。 D、作为中学生应该不求神,不拜佛,不干涉他人的信仰自由,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祖国有用的人才。 三大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佛教是反对婆罗门特权压迫的产物,佛教传播促进了印度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利于加强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基督教是反对罗马帝国残暴统治的产物,给苦难中的人以精神安慰,主张平等、互助、友爱。 三大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 佛教主张忍耐服从,基督教主张忍受苦难,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利用;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欧洲的统治,阻碍社会进步;宗教扩张、宗教争端成为战争的起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反复而曲折。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夺取国家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没落的封建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必然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进行垂死的挣扎。因而,资产阶级的革命过程往往是反复而曲折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特点是革命的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势力。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二者的内在联系: 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孕育了近代西方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西欧国家对海外进行殖民掠夺,从海外掠夺的大量财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力量的伟大。 亚非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位文明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物质文明。 简述罗马征服地中海的史实。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首先征服(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扩张。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了迦太基。布匿战争的胜利,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或:到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谈谈你对历史上的征服(战争)的认识。 历史上的征服战争一方面充满暴力,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论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

论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 古希腊建筑艺术经过四个时期发展到巅峰状态,形成了以柱式为主要结构、以神庙为主要样式的建筑体系。古希腊建筑被评论家称之为“非建筑的”,而且还可以被看作是“大型雕塑”,它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古罗马建筑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建筑,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古罗马建筑的非凡创造达到了古典时期建筑的最高峰。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古希腊建筑形式主要以柱式为主,早期较粗大但已有一定的智识和技能.石墙有三类一是乱石砌墙法,二是条石砌枪法,三是多边石砌墙法。古希腊房屋构造以简单和谐为原则且对光的幻影有深的研究并发展创造了三大柱有:多立克(象征男性)、爱奥尼克(象征女性)、科林斯(象征有钱人)。其三大柱式因此希腊的艺术演变有三阶段——宏伟、精美、对称。 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式样则是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除了古希腊那三种柱式之外还还衍生出了自己的式样塔斯干式柱和组合式柱式。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发展曷脱洛利亚人的圈拱顶圆顶形成混合式建筑。最显著高仅砌墙的材料是石和三合土。 在建筑细部上比较,平面上,古希腊庙宇平面、以简单正确均衡对称为准,它仅一正殿四周有柱廊环绕,特呈妩媚形态。其露天剧场多圆形平面;而古罗马建筑以宏伟壮观为准公共建筑极其伟大,其他水道桥梁等公共建筑尤为扩张罗马文化。罗马人应用了法圈,故门窗洞及柱间跨度均可加大,庙宇平面不仅为方形还有圆形。墙垣,古希腊墙垣以石块或云石实砌,石块间用金属搭攀勾连,无灰浆墙面磨琢光滑,庙宇常建于界限清晰的连座上表示一种坚实状态;古罗马与希腊不同,他不以块石实砌,用三合土建筑。外表面用石板或砖料或涂以灰泥,内表面护以彩色云石、雪花石膏、斑岩等,用铜质搭攀勾连。门窗,古希腊门窗口均为方头,门口向上缩小。庙宇正面没窗但有悬立柱子;古罗马柱廊与圈廊用于内外,门头有半圆式也有楣式,窗头普通的是半圆式有时是弓形式。屋顶,古希腊为人字山墙斜度,庙宇的屋顶载于正殿墙及回廊柱上。椽子为木质,上盖云石版瓦,古罗马用拱顶与圆顶,平顶上常作井字形。柱子,古希腊三大柱式:1多立克柱式,为最雄壮的柱式没柱础直接放在阶座上柱式简单、朴素、森严;2爱奥尼克柱式轻巧、雅致柱头带涡卷具有女性美;3科林新柱式更加细致。希腊的柱子常与法圈和构柱并用成了装饰的作用常用重叠柱式。罗马有五种柱式:1脱斯干柱式,柱身无凹槽;2陶立克柱式,罗马人很少用;3爱奥尼克柱式,卷涡的支配与希腊不同四面都有相同的角卷涡;4科林新柱式,罗马人的最爱也最为常见,柱帽头雕刻富丽,四周的叶瓣为软毛茛叶螺旋或人物雕镂;5混合柱式全部与科林新式相似,时奥尼克式和科林新式混合而成。线脚,希腊的线脚柔美而精美,分别有正波纹线、反波纹线、蛋纹线、小平线、小圆凸线、凹线、半圆线、鸟嘴线檐版;罗马的线脚富于雕镂对轮廓不如希腊的研究。他的线脚多为圆形。 古希腊建筑的配置与环境紧密结合,采用几何性对称性和直交网格为控制因素。富有雕塑性表达明晰的结构内外廊以及创造的三大柱式对世界建筑的影响深远。古罗马建筑常以严格的轴线为基础来组织,并赋予轴线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性以及其对室内空间的拓展和多样化的使用,这与其积极的外部空间相呼应。古罗马使用了古典柱式,却用了一种根本上创新的方式使它赋予了一种在空间上整合的新型环境的特征。罗马庙宇森林柱子发展为深的门廊而内殿成为了一个与进坛同宽的统一空间,其行式对日后的教堂影响深远。

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异同点

西方文化概论 第 一 次 作 业 姓名:夏诗瑶 学号:1125801089 班级:中文系11级文秘班

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异同点 一、地理位置 相同点:都处于半岛之上,三面临海,另一面为山地,适于海运,国内被山地分隔为小块,初期发展为一个个城邦。 不同点:希腊临近爱琴海,属于山地小国帮;罗马帝国属于陆陆型国家;占地面积不同。 二、文化 相同点: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文化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二者既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即古罗马的文化多师承古希腊又由于各自的特性。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文学、史学、哲学、建筑、宗教等诸多方面。 不同点: 1、希腊文化:主要是指公元前5至4世纪希腊古典时代以雅典为代表的文化,即希腊古典文化。希腊——多神,对应于其内部林立的多个城邦。希腊民风尚武,这一点往往为人所忽视。应该说直到今天,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与构架都深深地受到古希腊人文的影响,古罗马更是其遗产的直接继承人。 (1)民族性格:古希腊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商业民族”常年的航海和商业活动使希腊民族形成了敢于冒险、积极进取、活泼、机智、开放的民族性格这种优良的民族性格成为古希腊取得卓越的文化成就的内在动力。正是基于这种民族性格,早在公元前 7 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源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哲学思想。希腊哲学是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古希腊也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时代的原子论思想被后来古罗马的唯物论哲学思想家们所继承、综合和发展。 (2)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的保障: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时代走向成熟而希腊的文化也在这个时期走向繁荣。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 (3)经济的繁荣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那么“希腊内部的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在这个时期开明的民主政治为希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政治环境。而这个时期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发

古希腊与古罗马

谈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城市建设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思想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对比 1.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与古希腊的城市设计 人本主义是古希腊时期最主要的社会思潮。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所有的民族一样,早期的古希脂人也因为认知 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限对于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用人格化的欲望创造 了许多神。但是希腊人认为人和神的秉性是无本质区别的(神折射出的是深 层的人性),这是希腊人的智慧之处。这种观念在城市设计中则表现为古希 腊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人 的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人的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 与这种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社会形态对应的是雅典卫城式的城市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关注市民公共活动的需要,以营造平等自由的圣地和纪 念胜利的地标为空间理念,以市民自发的热情和奴隶的劳动为实施方式, 以常年的实地考察和现场建造为设计方法。 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的城市设计思想也集中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 治和人本主义。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Hi1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采用方 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他在空间设计上 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 称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手法,极大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2.大帝国时代与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如果说在古罗马之前,城市是神和人的城市,那么古罗马之后,城市就转变为君主的城市。当古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以后,古罗马的统治者就 以空前的城市建设规模、形式众多的建筑炫耀其国力的强盛。所以古罗马 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 要干道”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城市 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理念,以为宣扬 和肯定现存制度服务。 罗马广场就是日益扩大的君主集权思想的表现。它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的长方形空地。城市 愈大,其广场规模愈宏大。在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城市官方奉祀的神 庙和与公众生活相关联的法院、市场等重要建筑和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 与繁荣,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修饰,并成为展示中央 权威的一种显著标志。自罗马成为疆域覆盖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帝国首 都后,诸位皇帝(尤其是从公元1世纪施行统治的奥古斯都到图拉真)均扩 建了罗马广场,他们所建的广场都比其前任皇帝所建广场的规模更宏大, 装饰也更加精致。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君主集权思想对城市设计的影 响。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典型城市设计的对比 1.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及雅典卫城 古希腊时期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传世之作毫无疑问当属雅典及雅典卫城。 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呈一种不规则的自由状态,广场无定型,建筑排列因地制宜,无轴线关系。城市中心为卫城,居民定居点和城市就是从 卫城山脚下逐步向外发展形成的。雅典卫城是当时雅典城宗教的圣地和 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也是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雅典卫城建于城内的 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米的山顶台地上,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 处为130米,山势险要。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建筑布局不是刻板的简单轴线关系,而是经过人 们长时期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卫城内各个建筑物均处于空间的重 要位置上,如同一系列有目的布置的艺术雕塑。1940年,著名希腊学者道 萨迪斯(Doxiadis)曾分析雅典卫城,发现其中建筑布置、人口与各部分 的角度都有一定关系,并证明它合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分析。 雅典卫城建立于一个山冈上。周围是一些居民点。卫城是附近居民遇到外敌入侵时的避难所和宗教祭祀的地方,后成为巴赛勒斯的驻地。最初, 雅典卫城与阿提卡其他地区的城堡同步发展。雅典城市即是从雅典卫城发 展而来的。 2.罗马的庞贝古城

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对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古希腊人吸收、借鉴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希腊文化。古罗马人继承希腊和东方文化成果,逐渐建立罗马文化。 纵观这两个在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化,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同属于地中海文明。在同一片海洋孕育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从生活习性到社会变迁甚至是思想发展自然会有其相同之处。 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后代,当然这个可能只是罗马人抬高身价的做法。罗马人属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人的一支(当然是说“纯种”的罗马人)。之后融合了萨宾人。埃特鲁底亚人等意大利古民族,之后肯定还有希腊人,因为希腊人一直住在意大利南部,称大希腊地区。在罗马公民权普遍授于外省人后成分就更复杂了。 希腊是罗马的老师,罗马的法律来自希腊雅典;罗马神话基本都是来自希腊神话;罗马的政体吸收了希腊成分;整个罗马时期,罗马人虽然不愿意接受希腊对戏剧,竞技的爱好,但是很多艺术,文学,还有哲学却仍然来自希腊。 一、政治方面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雅典民主政治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同时也要理解其无法逾越的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罗马法为罗马文明的内核,有力的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世的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启示。 1.就政治文明拓展的方式而言,古希腊是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的;而古罗马却是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来拓展罗马文明。 2.就国家的形式而言,古希腊是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古罗马实行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度,实行总督统治。 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古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而古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全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古罗马和古希腊主要神话人物

古罗马和古希腊主要神话人物 古罗马神话对欧洲文化影响较深,天上诸星座原来都是希腊人以神话人物和诸神命名的,但目前学术界使用的都是罗马名。 雅努斯 Janus 门神,具有前后两个面孔或四方四个面孔,象征开始。 朱庇特 Jupiter 神王。木星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宙斯Zeus. (木星位置处于中心地位唯我独尊) 朱诺 Juno 神后,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赫拉Hera. 墨邱利 Mercury 神的使者,水银水星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赫耳墨斯Hermes. 手持盘蛇杖(水银无孔不入神通广大) 维纳斯 Vénus 美神、爱神,金星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佛洛狄德Aphrodite。 玛尔斯 Mars 战神,三月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瑞斯Ares。但形象较阿瑞斯正面许多。(三月由来:三月是古罗马年历的第一月,在这月常举办祭奠Mars的活动) 萨敦 Saturn 朱庇特的父亲,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科罗努斯Kronus。 玛亚 Maia 墨邱利的母亲,花神。 狄安娜 Diane 月亮女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 阿波罗 Apollo 太阳神,希腊和罗马名字相同。 米诺娃 Minerve智慧女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雅典娜Athena。 赛尔斯 Cérès 谷物和丰收女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狄蜜特Demeter。 伏尔肯 Vulcain 火神,维纳斯的丈夫,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赫斐斯托斯Hephaestus。 尼普敦 Neptune 海王神,海王星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波赛东Posidon,朱庇特的弟弟。 普鲁托 Pluton 冥神,冥王星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哈底斯Hades,朱庇特的弟弟。 邱比特 Cupid 小爱神,维纳斯的儿子,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爱罗斯Eros 萨杜恩Saturne农神土星铅播种之神,将葡萄种植业引入罗马古代炼金术的铅 阿特拉斯Atlas地图册古希腊巨神受罚用肩顶住天穹 地图册由来:16世纪地图册封面常用Atlas的形象。 弗尔图娜Fortune 古罗马命运女神 弗洛拉Flore 古罗马花卉女神植物志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比较

解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形式特点 姓名:李春丽 班级:艺设082班 学号:200810079 指导老师:刘珊 日期:2011.6.6

解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形式特点 摘要:古希腊建筑艺术经过四个时期发展到巅峰状态,形成了以柱式为主要结构、以神庙为主要样式的建筑体系。古希腊建筑被评论家称之为“非建筑的”,而且还可以被看作是“大型雕塑”,它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古罗马建筑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建筑,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古罗马建筑的非凡创造达到了古典时期建筑的最高峰。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继承 前言: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摇篮,所创造的柱式影响了整个世界,雅典卫城更是古希腊建筑群的代表作,而古罗马的建筑是古希腊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以其辉煌的拱券和公共建筑向世界展示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古罗马将柱式与拱券完美的结合,至今令人回味无穷。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古希腊建筑形式主要以柱式为主,早期较粗大但已有一定的智识和技能.石墙有三类一是乱石砌墙法二是条石砌枪法三是多边石砌墙法;海赉聂克时期形成柱梁式建筑结构简单化、直线化自然的把发圈、拱顶、园顶复杂性,由是消灭。希腊房屋构造以简单和谐为原则且对光的幻影有深的研究并发展创造了三大柱有:多立克(象征男性)、爱奥尼克(象征女性)、科林斯(象征有钱人)。其三大柱式因此希腊的艺术演变有三阶段——宏伟、精美、对称。古罗马建筑:而古罗马建筑式样则是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除了古希腊那三种柱式之外还还衍生出了自己的式样塔斯干式柱和组合式柱式。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发展曷脱洛利亚人的圈拱顶圆顶形成混合式建筑。最显著高仅砌墙的材料是石和三合土。 古希腊柱式:柱式一般由檐部、柱子、基座三部分组成,有时只包括前两部分。檐口、檐壁、柱头等部位常有各种雕刻装饰,各部分交接处常有各种线脚。 多立克(Doric)柱式: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一带的。,柱身有尖棱角的凹槽,柱身收分、卷杀较明显,没有柱础,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较厚重,线脚较少,多为直面。总体上,力求刚劲、,柱身有尖棱角的凹槽,柱身收分、卷杀较明显,没有柱础,直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