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3153篇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3153篇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3153篇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3153篇

2019年国家法考《法理学》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法律规则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法律规则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两部分组成

B、法律规则笼统模糊,需要法官灵活适用

C、法律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

D、法律规则具有宏观的指导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3节>法律规则

【答案】:C

【解析】:

考查法律规则。A选项错误,法律规则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B 选项错误,法律原则要求笼统模糊,在适用时灵活应用。D选项错误,法律原则具有宏观的指导性,适用范围宽广。

2.关于法律解释的方法,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文义解释既不改善也不改变文本的字面内容

B、比较解释,是指将历史上的立法例和判例学说与现行的某个法律规定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该现行法律规定的解释

C、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D、客观目的解释和立法者目的解释不是同一种解释方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4节>法的解释的方法与位阶

【答案】:B

【解析】:

考查法律解释。B选项错误,比较解释,是指根据外国的立法例和判例学说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如果说历史解释是利用历史上已发生的法律状况证成某个解释结果,那么比较解释是利用另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法律状况证成某个法律解释结果。

3.下列有关权利义务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知识产权属于绝对权

B、在所有时代权利都是第一性的

C、权利和义务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D.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3节>权利与义务

【答案】:B

【解析】:

考查权利与义务。B选项错误,不是所有时代权利都是第一性的。

4.韩某与刘某婚后购买住房一套,并签订协议:“刘某应忠诚于韩某,如因其婚外情离婚,该住房归韩某所有。”后韩某以刘某与第三者的QQ聊天记录为证据,诉其违反忠诚协议。法官认为,该协议系双方自愿签订,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故合法有效。经调解,两人离婚,住房归韩某。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2013年卷一11题,单选)

A、该协议仅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

B、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能仅被看作是一种内心活动,而应首先被视为可能在法律上产生后果的行为

C、法律禁止的行为或不禁止的行为,均可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

D、法官对协议的解释符合“法伦理性的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

【答案】:A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韩某与刘某签订的协议不仅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也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可直接作为法官判案的事实根据,故A项错误。

意思表示是行为能力适格者将意欲实现的法律效果发表的行为。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不是寻常意思,而是体现法律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综上所述,B项正确。

导致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是行为,可以分为善意

5.下列有关法的价值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

A、自由是法律的最高价值,所以自由是绝对的不可以被任何东西限制

B、人权既可以作为道德权利,也可以作为法律权利

C、作为法的价值的正义主要涉及的是分配正义

D、秩序处于基础地位,必须受到正义和自由价值的限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法的价值的种类

【答案】:A

:【解析】.

考查法的价值。A选项错误,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并不是绝对自由。

6.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关于法律解释及其方法,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0年卷一10题,单选)

A、“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B、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相对于其他解释方法具有优先性

C、历史解释的对象主要是法律问题中的历史事实,与特定解决方案中的法律后果无关

D、客观目的解释中,一些法伦理性的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根据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4节>法的解释的方法与位阶

【答案】:C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体系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存在此种涵义,故A项正确。文义解释关注的是单个词句义,而不强调“关联理解”,故“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不是文义解释方法。文义解释和立法者意图解释实质上使法律适用者在做法律决定时严格地受制于制定法;相对于其他的法律解释,这两种解释方法,特别是文义解释,使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得到最大可能的保证。故B项正确。注意,此种优先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7.王某参加战友金某婚礼期间,自愿帮忙接待客人。婚礼后王某返程途中遭遇车祸,住院治疗花去费用1万元。王某认为,参加婚礼并帮忙接待客人属帮工行为,遂将金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法院认为,王某行为属由道德规范的情谊行为,不在法律调整范围内。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6年卷一14题,单选)

A、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可以调整所有社会关系

B、法官审案应区分法与道德问题,但可进行价值判断

C、道德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作为司法裁判的理由

D、一般而言,道德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4节>法与道德的区别

【答案】:B

【解析】:

法律是有限的,不能调整所有社会关系,故A项错误。法与道德是不同的,法官审案一般应当适用法律,但道德可以作为法律善恶的评价标准,即可以进行价值判断,故B项正确。在特殊情形下,道德规范可以作为司法裁判的理由,故C项错误。道德规范不具有国家强制性,故D 项错误。

某市政府为缓解拥堵,经充分征求广大市民意见,做出车辆限号行驶的规定。但同时明8.

确,接送高考考生、急病送医等特殊情况未按号行驶的,可不予处罚。关于该免责规定体现的立法基本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不准确的?(2011年卷一10题,单选)

A、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B、民主立法

C、注重效率

D、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1节>立法原则

【答案】:C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是指立法应当尊重社会的客观实际状况,根据客观需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立法工作,注意总结立法现象背后的普遍联系,揭示立法的内在规律,避免主观武断、感性用事。在本题,特殊情况可不按号行驶,尊重社会客观实际情况,故市政府限行规定体现选项A,故排除该项。

民主立法原则,是指立法应当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确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应当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应具有开放性、透明度,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群众

9.关于英美、大陆两大法系特点的表述有:①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②以制定法为主要渊源;③以日耳曼法为历史渊源;④法官对法律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⑤以归纳为主要推理方法;⑥以演绎法为主要推理方法;⑦诉讼程序传统上倾向于职权主义,法官起积极主动的作用。下列哪一归纳是正确的?(2017年卷一20题,单选)

A、属于英美法系特点的有:①③⑥⑦

B、属于大陆法系特点的有:②④⑤⑦

C、属于英美法系特点的有:①③④⑤

D、属于大陆法系特点的有:②③⑤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1节>大陆的法系和英美法系

【答案】:C

【解析】:

①是英美法系的特点;②是大陆法系的特点;③是英美法系的特点;④是英美法系的特点;⑤是英美法系的特点;⑥是大陆法系的特点;⑦是大陆法系的特点。故C项应选。

10.法与政策作为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整手段,在当代政治和法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法与政策的区别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党的政策是党的意志的体现A.

B、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政策主要依靠宣传教育和纪律保证实施

C、法律具有较大稳定性,政策则具有较大灵活性

D、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要比政策广泛得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3节>法与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D

【解析】:

考查法与政策的区别。一般而言,政党政策调整的社会关系和领域比法律为广。

11.在下列事例中,哪一选项体现了个案平衡原则?( )

A、李某到野生森林旁边参观,遭遇黑熊追逐至一农户家对峙,后持斧砍死黑熊。后法院判决李某无罪

B、王某向法院起诉要和妻子离婚,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发现王某的妻子正在怀孕期间,遂判决二人不得离婚

C、出租车司机张某送孕妇去医院,途中孕妇临产,情形危急。为了争取时间,张某将车开到了非机动车道上调头,结果被交警拦住并被告知罚款。经过张某的解释,交警不仅没有处罚,还用警车为他开道,将孕妇及时送到了医院

D、在一起遗产纠纷案件中,继承人甲、乙两人按法律规定应当平均继承遗产:但由于乙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无劳动能力,法官判决乙继承了70%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答案】:D

【解析】:

考查法的价值冲突。个案平衡原则:在处于同一位阶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因此,应选择D 选项。

12.关于法的规范作用,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4年卷一10题,单选)

A、陈法官依据诉讼法规定主动申请回避,体现了法的教育作用

B、法院判决王某行为构成盗窃罪,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

C、林某参加法律培训后开始重视所经营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反映了法的保护自由价值的作用

D、王某因散布谣言被罚款300元,体现了法的强制作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法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在这里,行为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A项“陈法官依据诉讼法规定主动申请回避”体现的应是法的指引作用,故A项不选。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这里,行为的对象是他人。

B项“法院判决王某行为构成盗窃罪”体现的应是法的评价作用,故B项不选。

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示警作用和示范作用。法的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预测作用,是指凭借法律

13.张林遗嘱中载明:我去世后,家中三间平房归我妻王珍所有,如我妻今后嫁人,则归我侄子张超所有。张林去世后王珍再婚,张超诉至法院主张平房所有权。法院审理后认为,婚姻自由是宪法基本权利,该遗嘱所附条件侵犯了王珍的婚姻自由,违反《婚姻法》规定,因此无效,判

决张超败诉。对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4年卷一13题,单选)

A、婚姻自由作为基本权利,其行使不受任何法律限制

B、本案反映了遗嘱自由与婚姻自由之间的冲突

C、法官运用了合宪性解释方法

D、张林遗嘱处分的是其财产权利而非其妻的婚姻自由权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3节>权利与义务

【答案】:A

【解析】:

《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婚姻自由和公民的其他任何权利一样,不是绝对自由,而是相对自由。行使婚姻自由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故A项“其行使

不受任何法律限制”说法错误,应选。

14.临产孕妇黄某由于胎盘早剥被送往医院抢救,若不尽快进行剖宫产手术将危及母子生命。当时黄某处于昏迷状态,其家属不在身边,且联系不上。经医院院长批准,医生立即实施了剖宫产手术,挽救了母子生命。该医院的做法体现了法的价值冲突的哪一解决原则?(2015年卷一9题,单选)

A、价值位阶原则

B、自由裁量原则

C、比例原则

D、功利主义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法的价值的种类

A

:【答案】.

【解析】:

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该医院的做法符合上述规定。

价值位阶,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该医院的做法体现了生命权优于患者或其家属、关系人的同意权,符合价值

15.有关法的产生的说法中,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法是与生俱来的,且是永恒存在的

B、法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C、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

D、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1节>法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考查法的产生。A选项错误,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6.甲、乙分别为某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后甲在乙知情但不同意的情况下,为帮助妹妹获取贷款,将自有股份质押给银行,乙以甲侵犯其股东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本案,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2011年卷一12题,单选)

A、担保关系是债权关系的保护性法律关系

B、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第一性法律关系

C、诉讼关系是股权关系的隶属性法律关系

D、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调整性法律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

【答案】:B

【解析】:

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它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行为规则(指示)的内容。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法律主体之间即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法的保护职能,所实现的内容,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它的)否定性法律后果(的保护规则)规则(的是法律规范.

典型特征是一方主体(国家)

17.关于法的效力,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如果法律溯及既往,就是以今天的规则要求昨天的行为,就等于要求某人承担自己从未期望过的义务,所以所有的法律均不溯及既往

B、我国停泊在境外的船舶上发生的犯罪行为,可以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C、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出现新法与旧法冲突时,适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为法的默示废止

D、按照保护主义原则,即使侵害本国利益的行为人的国籍和地域不在本国领土内,也要受到该国法律的追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5节>法的时间效力

【答案】:A

【解析】:

考查法的效力。在刑法领域,目前各国采用的通例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认为构成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新法。被称为“有利追溯”,它同样具有其正当性或合理性基础。A选项错误。

18.下列哪一表述说明人权在本原上具有历史性?(2011年卷一15题,单选)

A、“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既不知有奴隶,也就无所谓释放”

B、“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C、“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D、“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法的价值的种类

【答案】:D

【解析】:

人权在本原上具有历史性。人权存在和发展的内因是人的自然属性,外因是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人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历史地产生的,最终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它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总是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根据上述阐释,本题应选D。

19.关于法的对人效力原则,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如果按照属地主义,在驻外领事馆所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领事馆所属国家法律对案件没有管辖权

B、如果按照属人主义,缅甸公民越境至中国抢劫财物,中国法律对此有管辖权

、如果按照保护主义,中国人李某盗版美国软件销售并对美国权利人造成侵害,美国C.

有权追究李某的责任

D、现在中国实行的是属人主义为主,结合属地主义与保护主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5节>法对人的效力

【答案】:C

【解析】:

考查法的对人效力原则。A选项错误,领事馆一般被视为本国领土之延伸。因此,按照属地主义,领事馆设立国有权管辖领事馆所发生案件。B选项错误,按照属人主义,国家对外国人无管辖权。D选项错误,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属地主义为主,结合属人主义与保护主义,

20.《摩奴法典》是古印度的法典,《法典》第五卷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妇女要终生耐心、忍让、热心善业、贞操,淡泊如学生,遵守关于妇女从一而终的卓越规定。”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不忠于丈夫的妇女生前遭诟辱,死后投生在豺狼腹内,或为象皮病和肺痨所苦。”第八卷第四百一十七条规定:“婆罗门贫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第十一卷第八十一条规定:“坚持苦行,纯洁如学生,凝神静思,凡十二年,可以偿赎杀害一个婆罗门的罪恶。”结合材料,判断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摩奴法典》的规定表明,人类早期的法律和道德、宗教等其他规范是浑然一体的

B、《摩奴法典》规定苦修可以免于处罚,说明《法典》缺乏强制性

C、《摩奴法典》公开维护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

D、《摩奴法典》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与现代法律精神不相符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法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①A.C.D选项均正确。作为一种东方奴隶制法,古印度法具有东方法和奴隶制法的共性,比如维护君权、夫权、父权,维护奴隶主的特权,诸法合体,缺乏抽象概念和规则等。又独树一帜,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宗教密不可分;严格维护种姓制度;是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注意,法律的产生过程,就是从早期的与道德、宗教浑然一体,到近现代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因此,古代法学家一般强调法律和道德相互融合,而近现代法学家则更注意两者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界限,一般通说认为,法律史最低限度的道德。②选项B错误。只要是法律,就必须具有国21.《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该条款规定了下列哪一类法律现象的处理原则?(2011年卷一11题,单选)

、法律位阶的冲突A.

B、法律责任的免除

C、法律价值的冲突

D、法律责任的竞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8节>法律责任的竞合

【答案】:D

【解析】:

法律责任的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同时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又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法律责任竞合,既可以发生在同一法律部门之内,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法律部门之间。构成法律责任竞合,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同一主体、一个行为、符合数个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数个法律责任之间相互冲突。《合同法》第122条规定的情形,因为具备法律责任竞合的构成要件,属于法律责任竞合情形。故选项D应选。

22.“当法律人在选择法律规范时,他必须以该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为基础,也就是说,他必须对该国的法律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掌握,更为重要的是他要选择一个与他确定的案件事实相切合的法律规范,他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字面含义,还要了解和掌握法律背后的意义。”关于该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错误的?(2017年卷一12题,单选)

A、适用法律必须面对规范与事实问题

B、当法律的字面含义不清晰时,可透过法律体系理解其含义

C、法律体系由一国现行法和历史上曾经有效的法构成

D、法律的字面含义有时与法律背后的意义不一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6节>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法构成的体系,反映一国法律的现实状况,它不包括历史上废止的已经不再有效的法律,一般也不包括尚待制定、还没有生效的法律。故C项错误。

23.甲和乙系夫妻,因外出打工将女儿小琳交由甲母照顾两年,但从未支付过抚养费。后甲与乙闹离婚且均不愿抚养小琳。甲母将甲和乙告上法庭,要求支付抚养费2万元。法院认为,甲母对孙女无法定或约定的抚养义务,判决甲和乙支付甲母抚养费。关于该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卷一10题,单选)

A、判决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甲和乙对小琳的抚养义务是相对义务B.

C、判决在原被告间不形成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

D、小琳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内容

【答案】:B

【解析】:

判决针对特定人——甲、乙和甲母。故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A项错误。相对义务,是指特定人对特定人的义务,故B项正确。判决在原告甲母与被告甲和乙之间形成支付抚养费的权利义务关系,故C项错误。小琳并非本案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故D项错误。

24.卡尔·马克思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关于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2年卷一9题,单选)

A、从性质上看,有民主的法律,也有专制的法律

B、在实行民主的国家,君主或者国王不可以参与立法

C、在实行专制的国家,国王的意志可以上升为法律

D、实行民主的国家,也是实行法律至上原则的国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1节>立法程序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立法程序大体包括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表决通过和公布等程序。在实行民主的国家,君主或者国王也可以参与立法,比如公布法律。故B项错误。

25.下列关于人权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

B、不同时代对人权的理解大致相同

C、并非人权的所有内容都由法律规定

D、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应该享有或者享有的权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法的价值的种类

【答案】:B

【解析】:

B选项错误,不同时代对人权的理解和使用都会有差异。

26.西方法律格言说:“法律不强人所难”。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凡是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法律所要求的A.

B、对人所不知晓的事项,法律不得规定为义务

C、根据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

D、天灾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律加以调整的事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法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法律不强人所难”,即法律不能规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不能要求我们对自己无法预见的事情承担责任。

①人能够做到的有很多,比如谈恋爱、结婚、生子等。而法律调整的只是人们能够做到的行为中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这部分行为具有交涉性,且对社会而言,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故法律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法律规定的应当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行为却不一定是法律必须规定的。就此而言,道德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大得多。故A选项错误。

②义务具有强制履行性,人们不能以不知晓而拒绝履行。法律生效的前提是公布,法律一旦公布即意味着

27.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人们总是要求法律决定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同时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国家的法律人而言,法律的可预测性具有初始的优先性

B、法律的可预测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

C、法的可预测性意在实现法律的安定性、确定性

D、法的可预测性和可接受性存在紧张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3节>法适用的目标

【答案】:B

【解析】:

考查法律适用的目标。B选项错误,法律的可预测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28.立法体制包括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置和立法权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关于我国的立法体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和多类结合的立法体制

B、立宪权和立法律权是最重要的国家立法权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

C、低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得同高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相抵触

D、最高层级的立法机关可以制定多种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例如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1节>立法体制

【答案】:D

【解析】:

考查立法体制。D选项错误,不同的享有立法权的主体所制定出来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种类不同,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等多个种类。

29.关于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一国的法律体系包含已被废止的法律规范

B、被一国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属于该国的法律体系的一部分

C、宪法属于公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D、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6节>法律体系

【答案】:A

【解析】:

考查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全部的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所构成的整体。它不包括历史上废止的已经不再有效的法律规范。

30.法律格言说:“不知自己之权利,即不知法律。”关于这句法律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6题,单选)

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权利

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就等于知道整个法律体系

C、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D、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在此意义上,权利即法律,法律亦权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3节>权利与义务

【答案】:C

【解析】:

是否知道法律,不影响该人是否享有权利,故A项说法错误。知道自己权利的人,未必知道整个法律体系,故B项说法错误。权利是法律的内容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法律除了权利外,还有权力、义务、责任等,故D项“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的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在排除了A、B、D的情形下,本题只能进C。

31.关于我国“一元多级”的法律解释体制,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在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与狭义的法律的效力并无不同

、在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的效力要高于司法解释的效力B.

C、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可以撤销该司法解释

D、小明以个人名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最高法某司法解释合法性的建议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4节>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答案】:C

【解析】:

①在我国,法的效力高低关键看制定主体,制定主体层级越高,该法的效力就越高,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层级高于最高法,故立法解释的效力高于司法解释。故B选项正确。同一制定主体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并无不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立法解释,其效力相当,在具体适用中,往往采取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故A选项正确。

②《常委会监督法》第33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最高人

32.原告与被告系亲兄弟,父母退休后与被告共同居住并由其赡养。父亲去世时被告独自料理后事,未通知原告参加。原告以被告侵犯其悼念权为由诉至法院。法院认为,按照我国民间习惯,原告有权对死者进行悼念,但现行法律对此没有规定,该诉讼请求于法无据,判决原告败诉。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4年卷一12题.单选)

A、本案中的被告侵犯了原告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B、习惯在我国是一种非正式的法的渊源

C、法院之所以未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理由在于被告侵犯的权利并非法定权利

D、在本案中法官对判决进行了法律证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3节>法适用的步骤

【答案】:A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按照我国民间习惯,原告有权对死者进行悼念,但现行法律对此没有规定,故原告的所谓悼念权,并非法定权利,故A项错误,C项正确。

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的资料。习惯在我国是一种非正式的法的渊源。B项正确。

法律人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无论是法律规范还是案件事实,都是用来向法律决定提供支持程度不同的理由。在这个意义上,法律适用过程就是一个法律证成的过程。法官判决的过程就是一个法律适用过程,故D项正确。

33.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认定司机负全责。张女因无法与肇事司机达成赔偿协议,遂提起民事诉讼,认为司机虽赔偿3000元安装假牙,但假牙影响接吻,故司机还应就她的“接吻权”受到损害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哪一.

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7题,单选)

A、张女与司机不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

B、张女主张的“接吻权”属于法定权利

C、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D、司机赔偿3000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内容

【答案】:C

【解析】:

张女与司机存在产生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交通事故。故A项错误。现行法并没有规定“接吻权”,故B项表述“属于法定权利”的说法错误。

所谓“规范性”,是指针对的人不特定,且针对的事可以反复发生从而可反复适用。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针对的是特定人——张女与肇事司机,针对的是一次发生的事——“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故具有非规范性,C项“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述是正确的。而且,责任认定书是对事实的认定,尽管没有直接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影响,但作为证据具有一定的证明效力,故C项“具有法律效力”的说

34.《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从法的要素角度看,该规定属于任意性规则

B、从法的适用角度看,该规定在适用时不需要法官进行推理

C、从法的特征角度看,该规定体现了法的可诉性特点

D、从法的作用角度看,该规定为行为人提供了不确定的指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3节>法适用的步骤

【答案】:B

【解析】:

①A选项正确。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所谓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改变的法律规则。所谓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本条规定中当事人也可以申请调解,也可以申请仲裁。属于典型的任意性规则。

②B选项错误。法律适用的过程必然需要法律推理。

选项正确。法具有可诉性。C③.

④D选项正确。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

35.下列有关法律关系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在我国,公民的权利能力是有限的

B、法律规范中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并无不同

C、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标志

D、法律关系具有合法性,因此,违法行为不会产生法律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答案】:C

【解析】: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能力是无限的,法人的权利能力是有限的。故A选项错误。

②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范建立,其实质是将法律规范中针对不特定主体反复适用的权利义务在社会生活中转变为特定主体一次性适用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状

态。法律规范上的权利义务可以针对不特定主体反复适用,而基于法律规范产生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则是特定主体之间一次性有效的权利和义务。故B选项错误。

③一般地,三大社会规范中,道德和宗教往往只重义务,而法律则是既讲权利,又讲义务。法律规则具有明确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

36.2012年,潘桂花、李大响老夫妇处置房产时,发现房产证产权人由潘桂花变成其子李能。原来,早在七年前李能就利用其母不识字骗其母签订合同,将房屋作价过户到自己名下。二老怒将李能诉至法院。法院查明,潘桂花因精神障碍,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据此,法院认定该合同无效。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2013年卷一14题,单选)

A、李能的行为违反了物权的取得应当遵守法律、尊重公德、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

B、从法理上看,法院主要根据“法律家长主义”原则(即,法律对于当事人“不真实反映其意志的危险选择”应进行限制,使之免于自我伤害)对李能的意志行为进行判断,从而否定了他的做法

C、潘桂花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对法律关系主体构成资格的一种认定

D、从诉讼“争点”理论看,本案争执的焦点不在李能是否利用其母不识字骗其母签订合同,而在于合同转让的效力如何认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主体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选非题。《物权法》第7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李能利用其母不识字骗签合同,将房屋作价过”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户到自己名下,显然违反该条规定,故A项正确。在本题,“法院查明,潘桂花因精神障碍,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据此,法院认定该合同无效。”很显然,法院是基于潘桂花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否认转让合同效力,而非“对李能的意志行为进行判断,从而否定了他的做法”,故B项错误。

根据《合同法》第47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房产转让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经

37.下列有关法的本质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B、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C、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

D、政治、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等都是影响法的要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法的概念的学说

【答案】:C

【解析】:

考察法的本质。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经过国家机关被上升为国家意志、被客观化正式化为具体规定才可能成为法。选项C错误。

38.孙某的狗曾咬伤过邻居钱某的小孙子,钱某为此一直耿耿于怀。一天,钱某趁孙某不备,将孙某的狗毒死。孙某掌握了钱某投毒的证据之后,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钱某赔偿孙某600元钱。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孙某因对其狗享有所有权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

B、由于孙某起诉而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属于第二性的法律关系

C、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属于纵向的法律关系

D、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中,孙某不得放弃自己的权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

【答案】:B

【解析】:

①A选项错误。保护性法律关系由违法行为产生,一方主体是国家,另一方主体是违法行为人。财产所有权不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

②B选项正确。实体性法律关系是第一性的,程序性法律关系是第二性的。

③C选项错误。纵向法律关系的关键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不平等,彼此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如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等。本题的侵权法律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平等,应为横向法律关系。

④D选项错误。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属于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因此,孙某是有权放弃.

39.我国某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该省的《食品卫生条例》,关于该地方性法规,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0年卷一8题,单选)

A、该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部门

B、该法规属于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可直接适用

C、该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应由该省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

D、该法规虽仅在该省范围适用,但从效力上看具有普遍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6节>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

所谓行政法,是指调整由于国家行政管理发生的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食品卫生条例》主要规定的食品卫生行政管理,故其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部门。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食品卫生条例》的主要内容也可归属于经济法,但这并不妨碍A项说法的正确。注意:部门法的划分,不是“非黑即白”,可能存在“重合地带”。

在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均属于法的正式渊源,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约束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

40.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9题,单选)

A、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4节>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答案】:B

【解析】:

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法院审判或检察院

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据此,司法的解释的特征有三:一是主体,必须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二是内容,必须涉及法院审刘法官的解释,必须具有普遍约束力。三是效力,判或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

不具有普遍约束力,不符合上述三特征,不属于正式司法解释。故A项错误。

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是指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构成法律人的法律决定的大前提的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

二、多选题

1.司法审判中,当处于同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规定时,法官可以依据下列哪些法的适用原则进行审判?(2010年卷一52题,多选)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C、新法优于旧法

D、法溯及既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4节>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原则

【答案】:A,B,C

【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指出:调整同一对象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因规定不同的法律后果而产生冲突的,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照立法法规定的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后法优于前法以及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等法律适用规则,判断和选择所应适用的法律规范。据此,选项A、B、C正确。“法溯及既往”解决的是同一法律是否适用于该法施行前的事件或行为的问题,与法律冲突无关,故不应选。

有人认为:“题干说的是‘同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规定时的适用原则,而B选项说的是‘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2.甲公司派员工伪装成客户,设法取得乙公司盗版销售其所开发软件的证据并诉至法院。审理中,被告认为原告的“陷阱取证”方式违法。法院认为,虽然非法取得的证据不能采信,但法律未对非法取证行为穷尽式列举,特殊情形仍需依据法律原则具体判断。原告取证目的并无不当,也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且该取证方式有利于遏制侵权行为,应认定合法。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7年卷一58题.多选)

A、采用穷尽式列举有助于提高法的可预测性

B、法官判断原告取证是否违法时作了利益衡量

C、违法取得的证据不得采信,这说明:法官认定的裁判事实可能同客观事实不一致

D、与法律规则相比,法律原则应优先适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3节>法律规则

【答案】:A,B,C

:【解析】.

法律规则越具体而明确,就具有可预测性,故A项正确。所谓利益衡量,就是在冲突利益之间选择哪个利益更值得认可、保护。“法院认为……原告取证目的并无不当,也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且该取证方式有利于遏制侵权行为……”,从而认定原告利益更值得保护,故B项正确。违法取得的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可能是客观事实,但不得采信,故C项正确。只有出现无法律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形,法律原则才可以作为弥补“规则漏洞”的手段发挥作用。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法律中最具有硬度的部分,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有助于保持法律的安

3.关于法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改变法律的发展

B、法律既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可以抑制科学技术的不良作用

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法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司法和执法方面,对于立法则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D、科学技术对于法律的影响,更多地注重于实体层面,对于法律思想并没有什么影响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2节>法与科学技术

【答案】:A,C,D

【解析】:

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主要是通过生产关系这一中介发挥作用。A选项错误。

②专利法的出台,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禁止人体胚胎克隆的法律,则可以抑制科学技术的不良作用。B选项正确。

③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乃至于法律思想都有重要影响,既提出了新的法律调整领域,又更新了司法、执法的技术手段,更拓宽了法律思想的研究范围。C选项错误。

④D选项错误,具体原因参看C选项的解析。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CD选项。

4.关于法的本质,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缇萦上书促使汉文帝废除肉刑说明法律有时候也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B、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法还受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C、法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社会,法与社会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和基础

D、立法者是在表述法律,而不是在创造法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2节>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答案】:B,D

:【解析】.

法的本质包含三个层次,首先表现为法的正式性,即所谓国家性,法律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绝不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尽管法律反映社会,法的内容最终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①A选项考核的是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律只能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绝不反映被统治阶级的任何意志。故A选项错误。注意,不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代表着不反映被统治阶级的要求,因为统治阶级的意志还必须受到社

5.张某过马路闯红灯,司机李某开车躲闪不及将张某撞伤,法院查明李某没有违章,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判李某承担10%的赔偿责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法律责任的产生意味着法律制裁的出现

B、李某的法律责任可因为不存在违章而免除

C、法院在确定李某的法律责任时主要采取了效益原则作为归责原则

D、若法院判决李某有罪,则根据法律责任竞合的基本原理,张某不能再追究李某的民事赔偿责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8节>规则与免责

【答案】:A,B,C,D

【解析】:

①三种行为会导致法律责任的产生,分别是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法律规定的行为。但是,只有违法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才会出现法律制裁。故A选项错误。

②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包括:时效免责、自愿协议免责;自首、立功免责;不诉免责;人道主义免责;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免责。尽管李某在本次事故中不存在违章,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依据公平责任要求李某承担责任。故B选项错误。

③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合法、责任自负、公正、效益四个原则。本案尽管李某并未违章,但法院依据公正原则确定李某承担10%的责任。故C选项错误

6.《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关于该条文,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4年卷一51题,多选)

A、规定的是责任自负原则的例外情形

B、是关于法律解释方法位阶的规定

C、规定的是确定性规则

D、是体现司法公正原则的规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4节>法的解释的方法与位阶

A,C

:【答案】.

【解析】:

责任自负原则其主要涵义包括:

(1)违法行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2)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3)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无责任人受到法律保护,即不枉不纵,公平合理。该条规定“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补偿责任人是可能加害人,而非实际加害人,显然是责任自负原则的例外情形,故A项正确。

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文法解释、立法者的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体系解释、客观目的解释等。所谓法律解释方法位阶,就是各种法律解释方法之间的优先性关系。该条显然未规

7.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下列说法中,哪些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的观点?( )

A、秩序和安排来源于上帝的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

B、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C、一个群体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D、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恒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答案】:A,B,C

【解析】:

考查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A选项是神创说。B选项是暴力说。C选项是合理管理说。D选项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8.关于法系的划分标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 )

A、法的历史来源

B、主导性的法学思想方法

C、法的表现形式及其解释方法

D、特定的法律制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1节>法系的概念和标准

【答案】:A,B,C,D

【解析】:

考查法系的划分标准。

9.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基层法院在民事审判中试点“小额速裁”,对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楚、争议标的额不足1万元的民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度。关于该审判方式改革体现)

题,多选54年卷一?(2011出的价值取向,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节约司法成本

B、促进司法民主

C、提高司法效率

D、推行司法公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2节>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答案】:A,C

【解析】:

“小额速裁”是在司法改革背景下,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司法审判实践,能动适用现有法律规定,完善简易程序的产物,是对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楚的案件快速审理的一种机制,是在“繁简分流、速裁速决”的基础上,对民事简易程序再简化的一种探索实践。小额速裁的优势是:自愿、便民、快捷、经济。该审判方式改革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最直接的就是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故选项A、C应选。司法民主,主要指在司法活动中体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司法民主包括司法主体民主、司法程序民主和司法目的民主三个方面:

(1)司法主体民主又体现为

10.关于法律推理,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演绎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

B、设证推理效力很弱

C、法律推理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推理

D、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5节>法律推理种类

【答案】:B,C,D

【解析】:

考查法律推理。A选项错误,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

11.关于法律漏洞及其补充,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目的论限缩指将按照规范文义不应当纳入规范适用范围,但按照规范目的应当适用的案件排除在规范适用的范围之外

B、目的论限缩指规范文义的范围宽于规范目的的范围,即所谓“言过其实”,其基本原理是不同案件不同适用,排除掉不同案件在同一规范的适用

C、法官欲适用目的论限缩,必须论证何为规范目的,同时要论证该案件可为规范目的所涵盖

D、限制解释已经将规范适用于某一案件,只是在适用时压缩了文义的范围;而目的论限缩则是增添了新的限制性规范,将某一案件排除在规范的适用范围之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6节>法律漏洞的填补方法

【答案】:B,D

【解析】:

①目的论限缩指法律规范文义涵盖了某类案件,但依据规范目的,不应涵盖该类案件,因而限缩规范的适用范围,将该类案件排除在外。规范文义所指的范围宽于规范目的所指的范围,因而限制规范的适用范围,其基本原理是不同案件应作不同处理,排除掉不同类型案件在同一规范的适用。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②目的论限缩,简单地说,就是以规范目的为标准,将规范目的不想要,但是规范文义却已经包含的案件排除在外。因此,法官进行目的论限缩时,必须要论证清楚何谓规范目的或者立法计划,同时,还要论证规范文义已包含案件和待证案件为不同类型的

12.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积极义务的范畴?(2011年卷一55题,多选)

A、子女赡养父母

B、严禁刑讯逼供

C、公民依法纳税

D、紧急避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3节>权利与义务

【答案】:A,C

【解析】:

法律义务,可分为积极义务(作为义务)和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前者,是指须根据权利内容作出一定行为的义务;后者,是指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义务。

我国《宪法》第49条第3款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据此,选项A、C属于义务,且该义务内容是作为,故应选。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据此,选项B“严禁刑讯逼供”属于义务,其内容是不作为,故属于消极义务。根据《刑法》第21条、

13.关于执法和司法的区别,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司法是由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适用法律的活动,而执法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来执行法律的活动

B、司法的内容远比执法广泛

C、执法活动程序性规定没有司法活动那样严格和细致

D、执法活动比司法活动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2节>司法

【答案】:A,B,C,D

:【解析】.

B选项错误,司法活动的对象是案件,主要内容是裁决涉及法律问题的纠纷和争议及对有关案件进行处理,而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行政管理的事务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执法的内容远比司法广泛。

14.关于法与道德,下列哪些表述是不正确的?

A、近现代通说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分析法学派强调恶法亦法

B、近现代法学家一般强调法和道德之间的重合性,而古代法学家则强调法和道德之间的界限

C、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明确具体;而道德则是自发演进形成,无具体的表现形式,标准模糊

D、法具有程序性,法的实体内容通过程序选择和决定;而道德尽管也具有程序性,但更多的都

是以单方面的义务进行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4节>法与道德的联系

【答案】:B,D

【解析】:

①近现代的通说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但是,分析法学派强调恶法亦法,而自然法学强调恶法非法。A选项正确。

②近代以前,法在内容上与道德的重合度极高,有时甚至浑然一体。而近现代则比较注意法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将法律标准与道德标准分离。通说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B选项错误。

③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成,具有建构性,形式上明确具体,如法律规则的三要素,可操作性、可预测性较强。而道德自发演进生成,具有非建构性,缺乏具体的表现形式,标准抽象模糊。C 选项正确。

④法既讲权利,又讲义务,具有程序性。而道德

15.根据《宪法》和《立法法》规定,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一61题,多选)

A、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委会提出法律案

B、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3次委员长会议审议后再交付常委会表决

C、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草案公布,征求意见

D、专门委员会之间对法律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向委员长会议报告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1节>立法程序

【答案】:A,D

:【解析】.

《立法法》第26条第1款规定:“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据此,选项A说法正确。《立法法》第29条第1款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据此,选项B“……委员长会议审议后……”的说法错误,应当是“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

《立法法》第37条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后将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但是经委员长会议决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

法理学论述题及其答案

一、论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地位 (一)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1、一般法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法:(1)指法的整个领域,即包括宪法、民法等在内的整个法律领域,以及现行法从制定到实施的全部过程;2)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法,法理学应是对古今中外一切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发展阶段情况的综合研究。 2、法理学与部门法学 法理学概括出各个部门法及其运行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共同范畴,从而为部门法学提供指南,为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服务。法理学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案件如何审理,程序如何进行,引用何种法律,适用何种制裁等等,它所关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问题。而对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分析说明,则必然是理论性的和思维性的。 (二)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法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法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法理学的论题是法学和法律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法是什么?法是怎样产生发展的?法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同时,法理学还要概括和阐述法学的基本范畴如法、权利义务等,是各个部门法学共同适用的。 (三)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关于方法的理论和学说。法理学特别注重对法学方法的研究,其所研究的一些方法也运用于各部门法学的研究。 二、论法学的研究方法亦可见教材P24-29 1、价值分析方法 法律是调整利益关系的标准,只有研究法律的价值问题,才能对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目的、作用和社会意义等问题做出理论说明。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 2、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 法律体系是一种有序的逻辑结构,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如果排除对法律形式问题的研究,人们就无法理解、运用和执行法律。形式逻辑(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比较分类)和辩证逻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3、社会实证研究方法 法律是一种社会制度,它的运行是一种社会过程,只有把法律和相关的社会事实联系起来,对法律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 三、论三大法学派的法律观念 在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中,各学派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而言: (1)、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内容是: 其一,关于法的本质。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从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种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其二,法来源于永恒不变的本性、自然性、社会性、理性。真正的法律应当与之相符合,特别是与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为基础,它永恒不变,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其三,法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实现公意和正义。 其四,?法律及其观念应当与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类寻求正义之绝对标准的结果。 归纳而言,自然法学派特别重视法律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价值目标,即人性、理性、正义、

法理学专升本历年真题考点

道一教育法理学专升本真题考点归纳 考点1:法的概念与特征 1.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的所决定的。[07年填空] 2.法的要素是指法律有哪些基本因素或元素构成。一般认为,法律由、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所构成。[07年填空题] 3.世界上最早提出公法与私法划分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 [15年、2017填空、2006 年·判断] 4.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005 年·填空题] 5.下列法律中,不属于我国基本法律的是()(2017年选择) A.《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6.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是()[2007 年·选择题·37 题] A.法律具有阶级性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 7.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观点,下列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2006 年·选择题·1 题] A.法体现了一种意志B.法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C.法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D.所有的法律的都不可能反映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和愿望8.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不适用我国的法律()[2005 年·单项选择题·1 题] A.一律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C.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D.不一定 9.法是随着的出现而产生的()[2005 年·选择题·1 题] A.私有制B.阶级C.民主D.国家 10.法律对它颁布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称之为()[2004 年·选择题] A.法律溯及力B.时间效力C.法律效力D.从旧原则 11.法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016年简答、2003 年·简答题] 12.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2002 年·选择题] A.社会性B.规范性C.阶级性D.强制性 1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2002 年·选择题] A.统治阶级中个别人的意志B.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C .统治阶级中某一阶层的意志D.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 14.“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是()[2002 年·选择题] A.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B.法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C.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D.法不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15.法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2016年选择) 16.按照法律适用的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实体法和程序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考点2:法的作用 1.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作用。这体现的是( )[2010 年·1 题·选择题] A.法的指引作用B.法的评价作用C.法的教育作用D.法的预测作用 2.某林区村民小张为盖房欲去山上伐几棵国有树木,张的父亲说,未经许可去砍伐国有林木,是违反《森林法》的,小张听从了父亲的劝导。这一事例说明法的哪些作用。()[2002 年·多选题] A.引导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强制作用 3.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2014年判断) 4.王某因散布谣言被某县公安局罚款300元,这体现了法的强制作用(2015年判断) 5.简述法的规范作用的概念和内容(2017年简答) 考点3:法律要素 1.《公司法》第六条规定:“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此法律条文缺少( ) [2011 年·1 题·选择题] A.假定B.法律后果C.条件D.行为模式 2.下列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表述正确()[2009年选择题] A.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条件和模式两要素 B.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模式和后果两要素 C.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条件、模式和后果三要素 D.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条件、模式和奖励三要素 3.下列选项中哪项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2007 年·选择题·16 题] A.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B.人民法院的判决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D.人民检察院的批准逮捕决定书 4.法典编纂[2006 年·名词解释·56 题] 5. 法的三要素由()、()和法的概念所构成。(2014年填空) 6.“内容本身没有规定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这类规则属于() A. 确定性规则 B. 委托性规则 C. 准用性规则 D. 任意性规则 7.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的完整表现形式是()(2016年选择) A.如果┉┉则 B.如果┉┉否则 C.如果┉┉则┉┉否则 D.则┉┉否则 考点4:法律体系 1.下列不属于我国法律体系内容的是( ) [2011 年·2 题·选择题] A.1975 年《宪法》B.1989 年《行政诉讼法》C.2007 年《劳动合同法》D.2009 年《侵权责任法》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011 年·29 题·选择题] A.罗马法是现代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起源B.英美法系是在英国普通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大陆法系国家包括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D.目前两大法系正在逐步走向融合 3.在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是()[2003 年·选择题] A.法律调整的效率B.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C.法律调整的后果D.法律规范的数量 4.法律体系[2009 年2007 年2014年,名词解释] 考点5:法律效力 1.未经公布的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2013年判断“×”) 考点6:法律关系 1.依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 2.时效是一种法律事实。()[2004 年·判断题] 3.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法律关系( ) [2006 年·多项选择题·31 题] A党组织对党员的惩戒关系;B爱情关系;C氏族血缘关系D政治关系E租赁关系 4.下列属于法律事实()[2004 年·选择题] A.出生B.法院判决甲承担违约责任C.甲购买国债债券D.甲收养一个孤儿E.台风引起的海啸 5.法律事实[2015、2011年、2002年、2005年名词解释] 6.什么是法律关系?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002 年·简答题]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4065篇)

2019年国家法考《法理学》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选项的表述体现了法律价值冲突解决原则中的个案平衡原则? A、某地发生骚乱,为了公共安全的需要,国家采取了单号暂停互联网,双号允许市民使用互联网的措施 B、在某一民事案件中,法官在考虑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基础上,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C、为了公共利益,有关部门可以依法对公民的财产进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且不得超过必要限度 D、某地发生骚乱,为了公共安全的需要,国家采取了暂停互联网的措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答案】:B 【解析】: 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原则包括价值位阶原则、个案平衡原则和比例原则。价值位阶原则的关键点在排序,排序之后,为了更优先的价值,完全放弃了靠后的价值。个案平衡原则的关键点是考虑个别情况,追求公平正义的结果。比例原则的关键点是为了更为优越的价值,放弃靠后的价值,但是要保留必要的限度。 ①有关部门为了公共安全的需要,采取了暂停互联网的措施,是在安全价值和公民的知情权价值之间做出权衡,为了公共安全,必须要侵犯公民的知情权,但并没有全部侵犯,而是保留了必要的限度,允许市民双号使用互联网。这属于比例原则的适用。故A选项错 2.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该条文中的价值平衡,适用的是下列哪一项原则? A、价值位阶原则 B、个案平衡原则 C、比例原则 D、功利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答案】:C 【解析】: 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三个原则,价值位阶原则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

法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法理学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阶级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依靠( D ) A.自觉遵守 B.领导威信 C.社会舆论 D.国家强制力保证 2.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属于法的构成要素中的( B ) A.法律规范 B.法律概念 C.法律原则 D.法律技术性规定 3.在当代中国社会,正义和利益的关系是( A ) A.一致的 B.对立的 C.矛盾的 D.对等的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 C ) A.无法可依 B.法律滞后 C.不依法办事 D.违法不纠 5.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是( B ) A.一般人的行为 B.人们相互的行为 C.每个人本人的行为 D.违法者的行为 6.法的消亡是如何实现的( B ) A.国家领导人废除 B.自行消亡 C.由国家公布法律予以废除D.全民公决废除

7.社会主义的法是怎样产生的?( A ) A,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8.美国法属于哪一法系?( D ) A.大陆法系 B.法典法系 C.罗马一日耳曼法系 D.普通法系 9.资产阶级法律的核心是( A ) A.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B.维护资产阶级专政 C.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D.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和平等10.下列哪项不是法治所蕴涵的法律精神? ( A ) A.依法办事 B.法律至上 C.权力制约 D.权利本位 11.在中国古代,下列哪一项是儒家的主张( B ) A.依靠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B.由掌权者通过强制性法律来治理国家 C.贤人政治 D.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12.下列对法律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商品经济越发展,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就越多 B.法律保证商品生产和流通 C.商品经济越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法律作为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增强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2008年12月20日谢祥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在我国具有关键性的法律监督形式是() A ?民主党派的监督 C.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 ?关于违法的正确表述是( ) A ?首先是指思想违法 C ?一般不需要行为人的故意 系 3 ?在法律解释中,从传统的角度, A ?严格解释 C ?历史解释 4 ?在法律适用中,当出现“合法” A ?实质推理 C. 归纳推理 B?人民群众的监督 D .法学家的监督 B. 必须是以违反法律为前提 D .可能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 民法法系国家比较趋向于() B. 自由解释 D .逻辑解释 与“合理”的矛盾时需要进行( ) B. 演绎推理 D .形式推理 5. 在法律解释中,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的方法,被称为() A .历史解释B.体系解释 C. 文义解释 D .逻辑解释 6. 认为法律解释的目标应当是“探求历史上的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的观点被称为() A .法律解释的主观说B.法律解释的客观说

C. 法律解释的主、客观兼容说 D .解释学循环理论 7. 被称为“构成法律的最基本细胞”的是() A .法律原则B.法律概念 C ?法律规范 D ?规范性法律文件 8.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所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指() A ?法律体系B.法律部门 C ?法律规范 D ?法律制度 9.法律的效力来自于它的国家强制力和它的() A ?执法机关B.司法机关 C ?合法程序 D ?合法权力 10.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和() A ?物质社会关系B.思想社会关系 C. 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 D ?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 11.被称为“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的是() A ?法律效果B.法律实效 C ?法的制定 D ?法的实施 12.狭义的执法的特点是() A ?法的执行不具有主动性和单方性 B. 法的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C ?法的执行不需要依照法定程序 D. 法的执行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案例在我国() A ?具有普遍法律效力B?是正式的法律渊源 C ?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参考 D ?是中国的判例法

法理学历年真题(2012-2000)

法理学历年真题(2012-2000)

法理学简述题 ◆{2012}(非法学)64.简述执法的基本原则。 ◆{2012}(法学)31.简述我国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2011}(非法学)64.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 ◆{2011}(法学)31.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2010}(非法学)64.简述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2010}(法学)31.简述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 ◆{2009}(非法学)64.简述法律事实的含义和特征。 ◆{2008}(非法学)64.简述资本主义法律的基 本特征 ◆{2007}(非法学) 64.简述我国司法解释的基本作用。 ◆{2006}64、简述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8分) ◆{2005}65.简述当代中国法律监督体系内国家监督的内容。8分

◆{2004}64、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规范? ◆{2003}50、简述法律责任的分类。10分 ◆{2002}41.简述法的指引作用的种类。5分 ◆{2002}42.简述法律制定的特征。5分 ◆{2002}43.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及其要素。5分 ◆{2001}简述法的社会作用与规范作用之间 的区别。5分 法理分析题 ◆{2012}(非法学)67.2008年7月,某省会城市人大常委会第S次会议审议了该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该草案第N条规定,公交车乘客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驾驶员、售票员有权劝导其让座:对于拒不让座者,可以拒绝其乘坐,市政主管部门还可处以50元罚款。 在草案讨论过程中,甲认为该规定具有合理

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联系中找到:乙认为该规定不具有合理性,其根据可以从法与道德的区别中找到。 请结合上述材料,从甲、乙观点中选择您较为认同的观点(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依据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进行分析。 ◆{2012}(法学)34.(15分)某高校新生小张在自学法理学知识后,对我国《物权法》进行了分析,并写了如下四点学习体会: ①物权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文件,从法律渊源角度分析,该法应属于我国的根本法。 ②物权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因此物权法属于民商法部门。 ③物权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从法律归责的角度理解,该条规定属于准同性法律规则(规范)。

法理学练习题100道(含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本法的实施条例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该规范属于( A )。 A. 委任性规范 B. 准用性规范 C. 确定性规范 D. 间接性确定性规范 2、在司法实践中,当新法与原有法律发生矛盾时,应当适用( A )。 A. 后法优于前法原则 B. 从旧兼从轻原则 C. 前法优于后法原则 D. 从旧兼从重原则 3、下列( A )属于我国正式意义上法的渊源。 A.经济特区法规 B.法律学说 C.党的政策 D.司法解释 4、一国现行法总是分为不同部门而又成为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法理学上称为( B )。A.法律制度 B.法律体系 C.法系 D.法学体系 5、在我国,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发生冲突时,应当由( B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最终解释

B.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最终解释 C.中共中央作出最终解释 D.中央政法委作出最终解释 6、在我国,( B )有权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地方性规章。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各部委 7、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含义( C )。 A.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 B.司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的行使自由裁量权 C.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 D.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 8、法律即使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往往相似,可以相互借鉴的是( A )。 A.维护阶级统治的那部分法律 B.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那部分法律 C.所有的法律 D.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 9、违法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 C )。 A.主观存在过错 B.应受法律制裁性 C.违法性 D.社会危害性 10、下列活动中属于法的创制的有( B )。 A.法规汇编 B.法规清理 C.法典编纂 D.法条竟合 1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 B )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法理学》历年真题 主观题

2002-2013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案例分析题: (200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 -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2)法律与道德。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规定与社会常理的一致,善法与恶法的判断。(3)法治社会的权利保障。法治的目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考虑,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根据。 论述题 (2009年)

2017司法考试 法理学真题

2017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1[多选题]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理由在于:①法律重视程序,不讲效率;②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③法律强调稳定性,避免灵活性;④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④③① B.①④② C.② D.③【答案】CD 【解析】见教材关于法的局限性的叙述。 2[多选题]下列属于法律意识范畴的是: A.甲打赢官司后一直拿不到赔偿金,认为法院没什么用 B.乙感到中国的法律越来越不管用了 C.丙以为偷书不算偷,不构成盗窃罪 D.丁不知道中国有《对外贸易法》【答案】ABCD 【解析】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民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的看法,对现行法的理解、解释、态度的情绪,对自己喝他****利、义务的认识,对人民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的知识修养等,故ABCD选项均应入选。 3[多选题]下列有关“法的渊源”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能被国内法院适用的法的渊源,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习惯等 B.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而作出的分类 C.根据“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一切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均成当代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D.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可能作为我国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判决依据【答案】ABC 【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根据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国声明保留的除外;形式上的法的渊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 4[多选题]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法律规范的概念展开讨论。学生甲的论点是:①法与法律规范的概念完全相同,因为法的构成要素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所有的法和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表述法和法律规范的文件被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学生乙的论点是:①法的要素不能等由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表现为法律条文形式,但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同一法律规范可以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若干个法律条文来表述。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下列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A.学生甲的论点①和论点② B.学生甲的论点③和学生乙的论点③C.学生乙的论点① D.学生乙的论点②【答案】BCD 【解析】法的要素的构成一般包括法的原则、法的概念、法的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的结构,如“假定、指示、法律后果”或“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因此法的构成要素不等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5[单选题]魏明与桂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产生魏明与桂敏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被称作什么? A.法律事件B.法律事实 C.事实行为 D.事实关系【答案】B 【解析】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行为是意志行为,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的表现。题中魏明与桂敏登记结婚的行为引起婚姻关系的产生,是一种法律行为。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对象B.法律书籍C.法律条文D.法律现象 2.下列不属于封建制法的有()。 A.萨利克法典B.唐律C.教会法大全D.法国民法典 3.法形成的最终标志是()。 A.商品的交换B.国家的形成 C.阶级的出现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4.划分部门法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的调整对象B.法律调整的方法 C.法律的制定主体D.法律的效力 5.大陆法系是以古代()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A.罗马法B.日耳曼法C.印度法D.中国法 6.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形式是()。 A.法律B.政策C.习惯D.命令 7.法律规范属于()。 A.技术规范B.社会规范C.道德规范D.团体规范 8.根据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 A.行政法规B.地方性法规C.单行条例D.行政规章 9.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是依据()来对法律规范进行的分类。 A.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B.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 C.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D.法律规则内容是否确定 10.下列哪项不属于法的正式解释。()。 A.任意解释B.立法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不选都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法律事实分为()。

A.法律后果B.法律动机 C.法律行为D.法律事件 2.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法的实现B.法的创制C.法学研究D.法律现实3.法的适用的法律文件包括()。 A.契约B.判决书 C.裁定书D.决定书 4.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法律规范的制定B.法律继承 C.法律移植D.法律规范的认可 5.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 A.假定B.处理C.制定D.制裁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法的体系 2.法律制裁 3.法律寂的权利 4.法系 5.法的创制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法的产生的标志。 2.简述法律规范的概念和特征。 3.简述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4.简述违法构成的概念及要件。 五、论述题 试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法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单选 1、“法律现象”是法学研究的________。 A 认识对象 B 认识主体 C 认识内容 D认识逻辑 2、 法理学与整个法学的关系是______。 A包含关系 B交叉关系 C 反对关系 D矛盾关系 3、 _______是研究法理学的根本方法。 A唯物辩证法 B辩证逻辑 C形式逻辑 D语义分析 4、________作为法理学研究、构建法理学体系的起点和归宿。 A 国家 B 权利与义务 C方法论 D唯物主义 5、仅限于对法律规则本身的内容进行解释的方法是________。 A理论分析方法 B 实证分析方法 C规范分析方法 D 经验分析方法 二、多选 1、我国当前对法学体系的分科主要有_________。 A“六分法” B“九分法” C“二分法” D “五分法” 答案:AB 2、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___。 A根本方法 B基本方法 C具体方法 D 规范方法 3、法理学的内容具有_________。 A基础性 B一般性 C根本性 D普遍性 4、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________。 A 理论方法 B 实践方法 C 具体方法 D 抽象方法 5、理论方法是思维自身的逻辑方法,包括__________ A思维方法 B思维工具和 C思维手段 D 思维对象 二、简答: 怎样理解法律学的学科地位? 三、论述: 试述法学体系的内容和结构。 1.试述法学体系的内容和结构。 2.简述法学的概念。 3.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怎样理解法理学的学科地位? 第一章 一、单选 1、法律的定义揭示了法律_______。 A“为什么” B“是什么” C 功能 D 形式 2、古代最终以_______解释法的定义 A神性 B悟性 C人性 D德性 3、马克思主义定义法律的基本依据是: A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 C经验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最新2002-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

2002-2013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解析(主观题)(201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 -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2)法律与道德。法律的道德基础,法律规定与社会常理的一致,善法与恶法的判断。(3)法治社会的权利保障。法治的目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考虑,交通管理部门的这一做法缺乏合理性根据。 论述题 (2009年) 一、(本题20分)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标,历经曲折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

法理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专科)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法理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法 2.法律义务 3.法律关系 4.法律行为 5.归纳推理 6.法律效力 7.立法 8.立法技术 9.司法 10.部门法 11.法律事实 12.准用性规则 13.法律权利 14.法的实施 15.法的渊源 16.法的移植 17.法律意识 18.国家赔偿责任 二、简答题 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及其种类。 2.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简述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4.简述人治和法治的区别。

5.简述司法解释的作用。 6.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7.简述法律规范的特征。 8.简述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 9.试述法律解释的概念和特点。 10.什么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如何贯彻这项原则? 11.什么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有几种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2.简述法的继承的依据。 13.简述法律责任的免除。 14.简述法的规范作用。 15.法律责任的功能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2.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一致性和主要区别。 3.在我国立法工作中,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立法原则? 参考答案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生活关系和生活秩序。 2.法律义务: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义务主体或承担义务人应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一种限制或约束。 3.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4.法律行为: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 5.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法律适用中运用该推理之典型是判例法制度。法官审案时,将案件事实与以前类似案件的事实加以比较,从中归纳出一个比较抽象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 6.法律效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效力,是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无论是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均具有法律效力;狭义的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经典选择题(1)

1.下列有关法律作用、法律观念等问题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2005年卷一第53题—多选) A.“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说明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B.“恶法亦法”观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法律自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 C.“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 D.“有治人,无治法”,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法治国”的法治观 [考点]法的作用和法律观念 [分析]1在法律社会中,法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法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生活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自从有了国家之后,法律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逐渐代替了宗教、道德、习俗等社会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中原有的影响力,成为最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其次,法律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稳定和平衡的工具,它以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为激变的社会生活确立相对稳固的规范基础。第三,法律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优点,例如它的国家强制性、权威性、公开性、程序性等等。但法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其有限性,表现在:(1)法只是众多社会调整手段中的一种。(2)法作用的范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3)法自身特点而产生的有限性。“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的观点充分认识了法律对自由的保障作用,而孟子“徒法不足以自行”的观点说明了法的局限性。因此,A、C两项正确。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法律的效力来自于法律本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即“恶法亦法”。因此,B项正确。 “有治人,无治法”的涵义是只有善于治国的人,不存在善于治国的法。国家的治乱取决于是否贤人当政,而不在于有没有良好的法律。该观点认为:(1)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这是一种“人治”而非“以法治国”的法治观。因此,D项错误。 [命题思路]本题要求考生在掌握法的作用和法律观念的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的名言所反映的思想内涵。 [常见错误]陷阱——很多考生对“徒法不足以自行”、“有治人,无治法”等名言的涵义未能准确把握而难以判断。 [法理导读]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相对应的是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而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法”,因而不是法,即“恶法非法”。 1答案:A、B、C

法理学难点解读

法理学难点 法理学重点问题解读 一、总论 一、法理学三难 1.理论层次之难:法学王冠上的明珠 2.理论体系之难:缺乏法条体系的关照 3.实践运用之难:难以运用自如 二、法理学知识体系 (一)本体论:着重分析法学中的基本概念 (二)运行论:关注法律的实际运行的表现形式(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与法律监督)与内在机理(法律适用的基本原理、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三)演进论:以历史和比较的眼光考察中国法律的传统、现实与目标 (四)社会论:法律与相关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出题规律与复习准备 (一)出题规律: 1.所占分值根据章节依次递减,重点较为突出 2.第二章的分量逐渐增加 3.近些年的出题以法律实践的说明为主,以基本概念的考查为辅 (二)复习准备 1.基础准备: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准确把握(例如:规范性条文与规范性法律文件) 2.硬功夫:分析能力的培养 3.真题的运用:最好复习第二遍之后,再做真题。最少做两遍。 4.每年新增部分:知识难度低,则当年考试难度高;反之,则试题难度低。 四、四个关键: 1、基本原理不因个别反例的存在而无效【所有与基本原理矛盾的表述即无效,即使该表述与题干所给材料一致】 2、注意尺度:理论有效的意义范围【说的过于绝对可能有问题】 3、不能望文生义【注意相似概念、广义与狭义】 4、严格禁止以部门法的知识来考量卷一的法理学选择题 二、知识要点 (一)法概念的争议 1.法概念争议的核心: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概念上的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不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定义要素:权威性制定与社会实效 (2)权威性制定为主,社会实效为辅:分析法学 (3)社会实效为主,权威性制定为辅:法社会学与法律现实主义 3.非实证主义: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古典自然法学:以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2)第三条道路:以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与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二)法律作用的局限性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以下是整理的法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多选题]学者们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其理由在于:①法律重 视程序,不讲效率;②法律调整外在行为,不干预人的思想观念;③法律强调稳定性,避免 灵活性;④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不体现人的意志。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④③① B.①④② C.② D.③ 【答案】CD 【解析】见教材关于法的局限性的叙述。 2[多选题]下列属于法律意识范畴的是: A.甲打赢官司后一直拿不到赔偿金,认为法院没什么用 B.乙感到中国的法律越来越不管用了 C.丙以为偷书不算偷,不构成盗窃罪 D.丁不知道中国有《对外贸易法》 【答案】ABCD 【解析】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民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的看法,对现行法的理解、解释、态度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权利、义务的认识,对人民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的知识修养等,故ABCD选项均应入选。 3[多选题]下列有关“法的渊源”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不能被国内法院适用的法的渊源,如正义、标准、理性原则、习惯等

B.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主要是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而作出的分类 C.根据“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一切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均成当代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D.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可能作为我国法院审理案件时的判决依据 【答案】ABC 【解析】法的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根据民法通则第142 条第2款规定,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国声明保留的除外;形式上的法的渊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 4[多选题]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法律规范的概念展开讨论。学生甲的论点是:①法 与法律规范的概念完全相同,因为法的构成要素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所有的法 和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表述法和法律规范的文件被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学生乙的论点是:①法的要素不能等由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②并不是所有的法律 都表现为法律条文形式,但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③同一法律规范 可以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若干个法律条文来表述。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下列选项哪些是正确的? A.学生甲的论点①和论点② B.学生甲的论点③和学生乙的论点③ C.学生乙的论点① D.学生乙的论点② 【答案】BCD 【解析】法的要素的构成一般包括法的原则、法的概念、法的技术性规定、法律规范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的结构,如“假定、指示、法律后果”或“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因此法的构成要素不等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5[单选题]魏明与桂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 发给结婚证书。产生魏明与桂敏法律上的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被称作什么? A.法律事件 B.法律事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