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predominant period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地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卓越周期按地震记录统计得到,地基土随软硬程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卓越周期,可划分为四级:一级——稳定基岩,卓越周期是0.1-0.2s,平均为0.15s。二级——一般土层,卓越周期为0.21-0.4s,平均为0.27s。三级为松软土层,卓越周期在二级和四级之间。四级——为异常松软的土层,卓越周期为0.3-0.7s,平均为0.5s.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有关: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场地卓越周期Ts:地震波在某场地土中传播时,由于不同性质界面多次反射的结果,某一周期的地震波强度得到增强,而其余周期的地震波则被削弱。这一被加强的地震波的周期称为该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场地卓越周期只反映场地的固有特征,不等同于设计特征周期。其由场地的覆盖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计算求的。

场地脉动周期Tm:应用微震对场地的脉动、又称为“常时微动”进行观测所得到的振动周期。测试应在环境十分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场地的震动类似人体的脉搏,所以称为“脉动”。场地脉动周期反映了微震动情况下场地的动力特征,与强地震作用下场地的动力特性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

自振周期避开特征周期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当结构的自振周期超过设计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就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减小。当结构的自振周期小于0.1s时,地震作用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实际的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大都会大于设计特征周期,但一般不大于6.0s。

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地震时可能发生共振,震害比较严重,反之震害就小,国内外根据震害研究表明,在大地震时,由于土壤发生大变形或液化,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为非线性,导致土层剪切波速Vs发生变化。因此,在同一地点,

地震时场地的卓越周期将因震级大小、震源机制、震中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仅从数值上比较,场地脉动周期Tm最短,卓越周期Ts 其次,特征周期Tg最长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结构基本周期是结构自振周期中最长(数值最大)的那个;场地卓越周期是场地自振周期中最容易被(地震)激励起的周期;场地特征周期(设计特征周期)是设计地震反应谱曲线上平台段结束(最右端)的同期值.

确定场地卓越周期T 的方法及分类为: 第一, 当场地内有强震记录时, 通过频谱分析确定地震动卓越周期, 这里称之为记录卓越周期, 以T r 表示。第二, 由常时微动测试分析确定, 称为测试卓越周期, 以T m 表示。第三, 根据场地分层剪切波速测试结果按公式(1) 计算之, 称为波速卓越周期, 以T V 表示。

笔者记为: T r 是真实反应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即工程抗震所需的场地卓越周期真值; T m 是接近场地固有周期的卓越周期; T v 是与场地固有周期相比有一定误差(有时相当大) 的卓越周期。因此, 当工程场地范围内有适宜的强震记录时, 抗震设计应首先选用T r, 其次可选用T m , 尽量避免选用T v (除非地基土层基本满足均匀平行的条件)。由于适宜的强震记录不易获得, 且因地层结构及局部地形地貌的改变有较大的变化, 所以工程应用中多由常时微动测试分析确定卓越周期。

(1)象搞高层建筑、桥梁等,地质或岩土工程师会被要求提供场地的卓越周期,一般也是参考地区经验值。比较粗略,但偏安全。(2)地震烈度达到7度,结构设计一般要进行动力分析。提供的东西多啦,地质人员需要做专门的谱分析。建议地震反应谱和动幅值[其实是把典型地震谱按工程区的地震加速度放大或缩小,关键还是地震风险分析的可靠性和典型强震历时曲线的选取起作用]。

很幸运,本人2003年亲自搞过大坝地震风险性概率分析[即国内的超越概率],国内一般是委托国家地震局权威机构进行,但我参与的国际项目要求地质人员就应该会[实际上没几个人会,连大学的教授明白的也不多,除非专门研究地震的专业人士]。很骄傲,报告pass啦。有人研究这个的可以交流交流。

场地卓越周期是场地土的基本周期,通过地脉动的测量资料可以求得场地土的卓越周期;

场地的特征周期是在抗震规范中给出的地震影响曲线中特征点的对应周期,地震影响曲线是设计反应谱理论的一种表达形式,特征点是人为设定的设计控制值,不仅与场地条件有关,而且还与设计地震的假定有关。

对土的动力特性的测定,除了抗震设计之外,还有其他的许多用途;即使是抗震设计,也有各种方法,抗震规范中的设计反应谱理论也仅是最常用的一种常规方法,对于重要的工程也还需要作地震反应分

析。抗震规范中,在地震影响曲线上的特征周期的选用是一种通过处理的经验设计方法,配合这种方法需要测定波速或者根据经验方法来确定场地的类型。

卓越周期是强震记录的基本周期,或指场地土的基本周期;也可认为是“场地脉动时的主导周期”

篇新闻报道

本报日前报道的一住宅与周边工厂设备发生“共振”,以致居家出现摇晃现象,今后有望在上海新建楼盘内得到根本解决。记者昨天从市地震工程研究所获悉,上海已经完成《上海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细则》的制定,规定凡建设高过百米、面积在10万平方米的楼房,都得先在建址把“地脉”。

市地震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建文告诉记者,去年开始,市计委、地震局、法制办就联合起草了《上海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细则》,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相关内容的制定。其中对建100米高、面积在10万平方米的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在项目立项审批的同时,必须对建设地进行钻孔探测,取得相关地脉动数据,并认定不妨碍建成后使用,方由设计单位设计建筑方案。

其实每幢建筑物都有其振动频率,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绝大多数楼房中根本感觉不到振动存在,只有在建筑物振频与外界合拍,即叠加时,产生“共振”,并且“共振”频率超过一定数值时,人才会明显

感到不适。市地震局刘昌森研究员说,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共振”的产生及达到一定数值。

沈建文称,随着上海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快速建设,在周边盖房建楼,前期测“地脉”不仅必需,而且非常必要。因为,虽然上海的住宅及楼房设计标准很高,一般建设桩基都深达地下16米以上,结构也没问题,偶然出现的住宅间歇性“共振”,应该不会动摇整幢楼的根基,但从人的居住舒适度来说,毕竟还是个事儿。

据市地震工程研究所从事这项测试的周江南介绍,测试“地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为重大工程或高精密度厂房建设,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这项测试比较复杂,在测试时,必须在在建址处两个对应点,向地下各打两个深100米的孔,反复测量这一地区波速、地频数据,以保证工程建设,这一测试的花费约在3-6万元。另一种是一般性楼房的建设所做的地下测试,称作“地脉动”,这种测试较简单,按打一个孔需6千元费用计算,费用为1万元左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建楼先把“地脉”在上海的生命性工程中已经实施。市地震局研究员、市建委工程招投标专家刘昌森告诉记者,国家甲类建筑,即上海重大工程:越江隧道、跨海河大桥、金茂大厦、东方明珠或建精密仪器厂等,都曾事先在建址做过严密的地震安全评价。

但是此前沪上房地产开发项目及商务楼盘建设,能事先在建设地把“脉”的,基本是凤毛鳞角。业内人士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个是开发商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另一个则是怕手续烦琐,前期费用无形增加。■新闻回放

位于漕宝路的新建住宅小区“兰馨苑”3幢高楼发生莫名其妙的摇晃,经地震专家多方检测,原来是这几幢高楼与附近一家石材二的锯石机发生了“共振”。这一罕见现象给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环境标准提出了新课题。

地脉动测试一般规定

适用于周期在0.1~1.0s,振幅小于3μm的地脉动测试,为工程抗震和隔振设计提供场地的卓越周期和脉动幅值。

测试结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测试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分析结果;

(2)脉动时程曲线;

(3)富氏谱或功率谱图;

(4)测试成果表。

设备和仪器

1、地脉动测试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通频带应选择为1 ~40HZ,信噪比应大于80dB;

(2)低频特性应稳定可靠,系统放大倍数不应小于106;

(3)测试系统应与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相配接。

2、传感器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2.3条外,也可采用频率特性和灵敏度等满足测试要求的加速度型传感器;对地下脉动测试用的速度型传感器、通频带应为1~25HZ,并应严格密封防水。

3、放大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速度型传感器时,放大器应符合本规范第4.2.4条的要求;

(2)当采用加速度型传感器时,应采用读通道适调放大器。

4、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宜采用多通道,模数转换器(A/D)位

数不宜小于12位;曲线和图形显示不宜低于图像清晰度指标(VGA),并应具有抗混淆滤波功能,低通滤波宜为80dB/oct,计算机内存不应小于4.0MB,并应具有加窗功能和时域、频域分析软件。

5、测试仪器应每年在标准振台上进行系统灵敏度系数的标定,以确定灵敏度系数随频率变化的曲线。

测试方法

1、每个建筑场地的地脉动测点,不应少于2个;也可根据工程需要,增加测点数量。

2、当记录脉动信号时,在距离观测点100m范围内,应无人为振动干扰。

3、测点宜选在天然土地基上及波速测试孔附近,传感器应沿东西、南北、竖向三个方向布置。

4、地下脉动测试时,测点深度应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布置。

5、脉动信号记录时,应根据所需频率范围设置低通道滤波频率和采样频率,采样频率宜取50 ~100HZ,每次记录时间不应少于15m in,记录次数不得少于2次。

数据处理,宜作富氏谱或功率谱分析;每个样本数据宜采用1024个点;采样间隔宜取0.01~0.02s,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1/f

式中T——场地卓越周期(s);?——卓越频率(H Z)。

3、卓越频率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按谱图中最大峰值所对应的频率确定;

(2)当谱图中出现多峰的峰值相差不大时,可在谱分析的同时,进行相关或互谱分析,以便对场地脉动卓越频率进行综合评价。

4、脉动幅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脉动幅值应取实测脉动信号的最大幅值;

(2)确定脉动信号的幅值时,应排除人为干扰信号的影响。

场地卓越周期:地震波在某场地土中传播时,由于不同性质界面多次反射的结果,某一周期的地震波强度得到增强,而其余周期的地震波则被削弱。这一被加强的地震波的周期称为该场地土的卓越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自振周期是结构的动力特性之一。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都会按一定形状作同频率同相位的简谐运动,其相应的周期就称为自振周期。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卓越周期接近时,其地震反应就大,反之则小。

设计特征周期Tg: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当结构的自振周期超过设计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就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减小。当结构的自振周期小于0.1s时,地震作用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实际的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大都会大于设计特征周期,但一般不大于6.0s。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

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1、卓越周期是老早以前的提法,原意指的是引起建筑场地振动最

显著的某条或某类地震波的一个谐波分量的周期,该周期与场地覆土厚度及土的剪切波速有关。对同一个场地而言,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会得出不同的卓越周期,因此概念上存在矛盾。现在地震工程界已彻底摒弃这种提法;

2、场地与场地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你所说的应是场地;

3、现在确定地震影响系数用的是场地特征周期。即首先根据场地

覆土厚度及土的剪切波速确定建筑物的场地类别,并据此查表得场地特征周期,最后由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特征周期确定抗震设计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

1.卓越周期的定义

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岩土体,迫使其振动,由于表层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这种周期即为该岩土体的特征周期,也叫做卓越周期。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巨

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2. 几种周期及相关概念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有关: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图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场地卓越周期Ts:地震波在某场地土中传播时,由于不同性质界面多次反射的结果,某一周期的地震波强度得到增强,而其余周期的地

附录F: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1 附录F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F.1 高耸结构 F.1.1 一般高耸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钢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大值,钢筋混 凝土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小值: (F.1.1) T,(0.007,0.013)H1 式中:H——结构的高度(m)。 F.1.2 烟囱和塔架等具体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高度不超过60m的砖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H,2T,0.23,0.22,10 (F.1.2-1) 1d 2)高度不超过150m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H,2T,0.41,0.10,10 (F.1.2-2) 1d 3)高度超过150m,但低于210m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H,2T,0.53,0.08,10 (F.1.2-3) 1d 式中:H——烟囱高度(m); d——烟囱1/2高度处的外径(m)。 2,石油化工塔架(图F.1.2)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图F.1.2 设备塔架的基础形式

(a)圆柱基础塔;(b)圆筒基础塔; (c)方形(板式)框架基础塔;(d)环形框架基础塔 1)圆柱(筒)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列公式计算: 2当H/D,700时 0 2H3,T (F.1.2-4) ,0.35,0.85,101D0 2 2当H/D?700时 0 2H3,T (F.1.2-5) ,0.25,0.99,101D0 ——从基础底板或柱基顶面至设备塔顶面的总高度(m); 式中:H D——设备塔的外径(m);对变直径塔,可按各段高度为权,取外径的加权平0 均值。 2)框架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H3,T (F.1.2-6) ,0.56,0.40,101D0 3)塔壁厚大于30mm的各类设备塔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按有关理论公式计算。 4)当若干塔由平台连成一排时,垂直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可采1用主塔(即周期最长的塔)的基本自振周期值;平行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可采用主塔基本自振周期乘以折减系数0.9。 1 F.2 高层建筑 F.2.1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根据建筑总层数近似地按下列规定采用: 1,钢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T=(0.10,0.15)n (F.2.1-1) 1 式中:n——建筑总层数。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结构自振周期

场地土类别、结构自振周期、设计特征周期的概念解读常有众智平台朋友来询问场地土类别与地震力是什么关系,结构自振周期折减对结构的地震力有什么影响,设计特征周期是什么概念,土的卓越周期又是怎么回事,本文结合规范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整理,对这几个概念的相关关系也做了一些论述,期望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具体综述如下: 一、场地土类别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1.6对场地土类别是这样划分的:建筑的 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其中Ⅰ类分为Ⅰ0、Ⅰ1两个亚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 《抗规》第4.1.4条、4.1.5条对场地覆盖层的厚度及图层的等效剪切波束分别作了规定。 相关概念:

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与震害的关系:土质愈软覆盖层厚度愈厚,建筑震害愈严重,反之愈轻,软弱土层对地震力具有放大作用。历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同样或相近的建筑,建造于Ⅰ类场地时震害较轻,建造于Ⅲ、Ⅳ类场地震害较重。 规范采取的相应措施:《抗规》第4.1.1条将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具体设计时,结构设计师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另外《抗规》第3.3.2、4.1.8,、4.1.9对相关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人员不应忽视。 二、结构自振周期 概念: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固有的动力特性,只与自身质量及刚度有关,结构有几个振型就有几个自振周期,一一对应。 应用:

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1 概念 由于计算模型的简化和非结构因素的作用,导致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弹性阶段的计算自振周期(下简称“计算周期”)比真实自振周期(下简称“自振周期”)偏长。因此,无论是采用理论公式计算还是经验公式计算;无论是简化手算还是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结构的计算周期值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振周期折减系数(下简称“折减系数”)加以修正,经修正后的计算周期即为设计采用的实际周期(下简称“设计周期”),设计周期=计算周期×折减系数。如果折减系数取值不恰当,往往使结构设计不合理,或造成浪费、或甚至产生安全隐患。诚然,折减系数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设计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影响自振周期因素 影响自振周期因素是诸多方面的,加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际工程的复杂性,抗震规范没有、也不可能对折减系数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值。许多文献中给出,当主要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影响时,折减系数可0.6~0.7[2];根据填充墙的多少、填充墙开洞情况,其对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不同,可取0.50~0.90。这些都是以粘土实心砖为填充墙的经验值,不言而喻,采用不同填充墙体材料的折减系数是不相同的。当采用轻质材料或空心砖作填充墙,当然不应该套用实心砖为填充墙的折减系数。对于粘土实心砖外的其它墙体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折减系数。结构计算分析总是要进行简化的,简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计算工具;简化是有条件的,而关键是简化模型尽可能符合真实受力模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计算周期往往与其自振周期有较大出入,笔者认为,此偏差主要来自计算模型的简化,没有计入那些难于准确计算的因素造成的。一分为二的说,没有计入的那些因素,常常使计算周期比自振周期长,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使计算周期比自振周期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 计算周期长的原因 1.填充墙的刚度影响 大多数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计算中,并没有计算填充墙、装修(饰)材料、支撑、设备等非结构构件的刚度。实际工程中,由于未考虑砖填充墙的刚度常常使计算周期比实测自振周期(下简称“实测周期”)大很多[7].填充墙的影响与填充墙的材料性能、数量、单片墙体长度、墙体完整性(开洞情况)、与框架的连接情况息息相关。定性地说,填充墙的数量多、单片墙体长度大、墙体开洞少且小、与框架连接好,它对框架结构的刚度增加大,反之就小。 我国的框架填充墙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取消粘土砖(保护粘土资源、能源、环境等的要求),采用多样化轻质填充砌体、轻墙板取而代之。采用不同材料的填充墙,由于填充墙材料的刚度、变形性能、延性的不同,其对结构的空间刚度影响显然不相同。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采用轻质填充墙比粘土砖填充墙对结构的刚度影响小。 一般框架结构都要有填充墙,当砖填充墙多,可能会成为影响结构自振周期的主要的直接因素。 2.基坑回填土及混凝土刚性地坪对底层框架柱的侧限作用通常,在计算模型中,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底层柱高(计算高度),一般取基顶至一层楼盖顶之间的距离,见下图1.由于基顶至室内、外之间回填土必须严格夯实。例如压

附录F: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附录F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F.1 高耸结构 F.1.1 一般高耸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钢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大值,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小值: H T )013.0~007.0(1= (F.1.1) 式中:H ——结构的高度(m)。 F.1.2 烟囱和塔架等具体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高度不超过60m 的砖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d H T 2 2 110 22.023.0-?+= (F.1.2-1) 2)高度不超过15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d H T 2 2 110 10.041.0-?+= (F.1.2-2) 3)高度超过150m ,但低于21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d H T 2 2 110 08.053.0-?+= (F.1.2-3) 式中:H ——烟囱高度(m); d ——烟囱1/2高度处的外径(m)。 2,石油化工塔架(图F.1.2)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图F.1.2 设备塔架的基础形式 (a)圆柱基础塔;(b)圆筒基础塔; (c)方形(板式)框架基础塔;(d)环形框架基础塔 1)圆柱(筒)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H 2/D 0<700时 2 3 110 85.035.0D H T -?+= (F.1.2-4)

当H 2/D 0≥700时 2 3 110 99.025.0D H T -?+= (F.1.2-5) 式中:H ——从基础底板或柱基顶面至设备塔顶面的总高度(m); D 0——设备塔的外径(m);对变直径塔,可按各段高度为权,取外径的加权平均值。 2)框架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2 3 110 40.056.0D H T -?+= (F.1.2-6) 3)塔壁厚大于30mm 的各类设备塔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按有关理论公式计算。 4)当若干塔由平台连成一排时,垂直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 1可采用主塔(即周期最长的塔)的基本自振周期值;平行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 1可采用主塔基本自振周期乘以折减系数0.9。 F.2 高层建筑 F.2.1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根据建筑总层数近似地按下列规定采用: 1,钢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T 1=(0.10~0.15)n (F.2.1-1) 式中:n ——建筑总层数。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T 1=(0.05~0.lO)n (F.2.1-2) F.2.2 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和剪力墙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剪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3 2 3 110 53.025.0B H T -?+= (F.2.2-1) 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 3 103 .003.0B H T += (F.2.2-2) 式中:H ——房屋总高度(m); B ——房屋宽度(m)。

3.7 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

职业技术学院一、能量法计算基本周期 3.7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设体系按i振型作自由振动。速度为应用抗震设计反应谱计算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除砌体结构、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和内框架房屋采用底部剪力法不需要计算自振周期外,其余均需计算自振周期。计算方法: 矩阵位移法解特征问题、近似公式、经验公式。t时刻的位移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解: 例.已知: 求结构的基本周期。G2G1 (1)计算各层层间剪力 (2)计算各楼层处的水平位移 (3)计算基本周期二、等效质量法(折算质量法)将多质点体系用单质点体系代替。多质点体系的最大动能为单质点体系的最大动能为---体系按第一振型振动时,相应于折算质点处的最大位移;---单位水平力作用下顶点位移。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水平位移解: 例.已知: 求结构的基本周期。G2G1能量法的结果为T1 0.508s三、顶点位移法对于顶点位移容易估算的建筑结构,可直接由顶点位移估计基本周期。1体系按弯曲振动时抗震墙结构可视为弯曲型杆。无限自由度体系,弯曲振动的运动方程为悬臂杆的特解为振型基本周期为重力作为水平荷载所引起的位移为2体系按剪切振动时框架结构可近似视为剪切型杆。无限自由度体系,剪切杆的的运动方程为悬臂杆的特解为振型基本周期为重力作为水平荷载所引起的位移为3体系按剪弯振动时框架-抗震墙结构可近似视为剪弯型杆。基本周期为四、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根据实测统计,忽略填充墙布置、质量分布差异等,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1)高度低于25m且有较多的填充墙框架办公楼、旅馆的基本周期

(2)高度低于50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周期H---房屋总高度;B---所考虑方向房屋总宽度。 (3)高度低于50m的规则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的基本周期 (4)高度低于35m的化工煤炭工业系统钢筋混凝土框架厂房的基本周期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自由振动的周期

predominant period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地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卓越周期按地震记录统计得到,地基土随软硬程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卓越周期,可划分为四级:一级——稳定基岩,卓越周期是0.1-0.2s,平均为0.15s。二级——一般土层,卓越周期为0.21-0.4s,平均为0.27s。三级为松软土层,卓越周期在二级和四级之间。四级——为异常松软的土层,卓越周期为0.3-0.7s,平均为0.5s. 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设计特征周期Tg与场地类别有关:场地类别越高(场地越软),Tg越大;地震震级越大、震中距离越远,Tg越大。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α的平台越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基本周期较大,计算的地震作用越大。

周期、振型问题

1、《高层规程》3.2.6规定-----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大致为:框架结构T1=(0.08~0.10)n, 框—剪和框—筒结构T1=(0.06~0.08)n 剪力墙和筒中筒结构T1=(0.05~0.06)n 2、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1的比值。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藕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2.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高规]4.3.5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即周期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高规]5.1.13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连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2.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计算结果详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因SATWE电算结果中并未直接给出周期比,故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需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 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一般情况下,当扭转系数大于0.5时,可认为该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应为侧振振型。当然,对某些极为复杂的结构还应结

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c)计算Tt / T1,看是否超过0.9(0.85)。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连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得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SATWE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X方向或Y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以及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4).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