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

第一节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一、任务

1、供水、引水、配水

要求:对水源供水状况进行调节

对水位、水量有控制,调节能力

控制流速,使渠道达到防冲,防淤

二、系统分类

1、组成:1)水源和引水部分:

水源:水库、湖泊、河流、井、泵

建筑物:要求有调节、控制能力(闸、坝、抽水站)

2)输水配水系统:

把渠道分为五个等级: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农渠,

其中,总干渠、干渠、支渠输水;斗渠、农渠配水。

3)田间渠道系统:农渠、毛渠、灌水畦[qí]

通常是:干、支、斗、农、毛。大的有总干渠,较小的有灌水畦

4)排水泄水系统:干、支、斗、农、毛沟

2、分类:从结构上分:明渠、暗渠

按建筑材料分:土渠、砖石砌渠、砼渠、水泥管

按开挖方式分:挖方渠道、填方渠道

三、渠道系统布置

1、布置原则:总的来说,要求投资少、效益大、渠线尽可能小,输水速度快、

沿线地质无严重渗漏或坍塌现象

2、平原布置为例,说明其布局原则,见教材

3、布置:田间渠道系统一般为沟、路、渠相邻或相间布置。

第二节渠道系统设计流量的确定

渠道设计流量是渠道所控制灌溉范围内农作物的灌溉净流量和渠道损失流量之和,即:

Q设=Q净+Q损

一、渠道净流量

1、Q 净 = q 次大 A (立方米/秒)

q 次大 :灌区次大灌水率 (米3/秒/万亩), A :灌溉面积(万亩)

2 、Q 净= m1A1 + m2A2 +…/ 86400t (立方米/秒)

或: 式中:M 综—综合灌溉定额(米3/亩), T —作物允许灌水延续天数。 二、渠道损失流量

四、渠道的加大流量和渠道的最小流量

1、加大流量:当灌溉区的灌溉面积扩大或出现特大干旱或上游渠道出现失事情况

Q 加大=Q 设(1~1.3)

2、渠道最小流量:当灌溉区某一种作物需灌溉或某一支渠需灌溉 Q 最小=0.4Q 设

渠道一般都应考虑设计流量、加大流量和最小流量 第三节 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一、渠道横断面的设计

100

损Q L Q ??=

σ (米

3

/秒)

L :渠道长度

σ:每公里长渠道渗水损失占所通过净流量的百分比,根据土壤性质确定

m

Q D 净

σ (σ、D 、m 值见教材)

2、通过测定损失直接确定渠道设计流量 设

净=

Q Q η

三、渠道设计流量

损净设=Q Q Q + (大型)

或:η

设=

Q Q (中小型)

t

86400??A M Q 综

净=

T i i

i

64.8m q ?α=

(一) 断面形状

1、按几何形状和材料分为:梯形(大多数土渠)、矩形(砼渠、石渠)、半圆形(砼渠)

2、按开挖宽深比:窄深式:挖方省、占地少、渗漏小、但渠床不稳,施工不便

宽浅式:渠床稳定,施工容易,水流稳定但占地多。

3、按断面方式分为:单式断面、复式断面

4、按渠道填挖数量分 :填方渠道、挖方渠道 (二)渠道横断面设计 1、断面组成: 以梯形渠道为例

m :为渠道边坡系数; 纵坡比降i

渠堤宽度:渠道堤顶宽度可依据流量及渠岸高度的大小或交通要求而定 渠道安全超高:超高设计水位与堤顶高之间的高差 边坡系数见表4-3;

比降范围:干支渠:1/500~1/2500;

斗 渠:1/200~1/1500; 引 渠:按地形和流量确定。

2、渠道水力计算

明渠均匀流:指渠道断面形状、尺寸、渠底坡降、糙率都沿水流方向不变,则

任一断面的水深 h 0 ,流速v ,流速分布都不变,此种水流流 态称明渠均匀流。一般渠道为人工开挖,水流流态为明渠均匀流。

明渠均匀流计算公式:

式中:ω —过水横断面积 m 2,梯形ω=(b+mh )h ,矩形 ω=bh (m 2) C —流速系数 I —纵坡渠道坡降 v —流速 米/秒

21

3

2n

1i R i R C

Q ??

=??=ωω (米3

/秒)

(V t

L

t

V Q ?=?=

=ωω)

3、最优水力断面

2

1

3

2

i

R

h i R C Q ???=??=ωω

当ω,i ,n 不变,希望Q m a x ,则R m a x ;而X

R ω

=

,要使水力半径R 最大 ,则有湿周

X m in 。 ∵

2

12m h

b X ++=(以梯形渠道为例),b 可以通过公式h m h b )(+=ω,有m h h

b -=

ω

代入上式得2

12m

h m h h

X +?+-=

ω

,取极值

2

2

12m

m h

d h

d x +?+--

,并令

0d h

d x =;

将h m h b )(+=ω代入上式,整理得: 0m

12

-m h m h

b 2

=+++,进一步整理,

得:

)1(22

m m

h

b -+=

所以,最优水力断面宽深比:)1(22

m m

h

b -+==α,或)1(2h b 2

m m

-+=,对于矩

形渠道2

h X

R =

=

ω

X

W R =

X ——湿周 矩形:

h b X 2+=

梯形:

2

12m h b X ++=

n 和R 均反映渠道过水能力的大小

曼宁公式:

61

1R n

C =

巴甫洛夫斯基公式:Y

R n

C 1=,

其中当R <1米时,Y =1.5

n ;当R >1米时,Y =1.3

n 。

n ——粗糙系数,反映渠道护面材料粗糙程度

R ——水力半径

三、渠道横断面设计 (一)设计类型 1、渠道已建成

已知:b ,h ,m ,i ,n ,求渠道通过的流量 2、求渠道通过建筑物时,改变纵坡,减少过水断面积时,校核纵坡i 如渡槽等 3、已知Q ,m ,i ,n ,求b ,h ,主要设计类型

(二)采用试算法求渠道的横断面

已知:Q =3m 3

/s ,m =1.5,n =0.025(±渠),i =1/1000 求:b ,h

假定:b =1m ,设h =1m

h m h b W )(+==2.5 m 2 2

12m h b X ++==4.8 m X

W R =

=0.52,将有关参数代入61

1R n

C =

或查表得

4、渠道不冲不淤流速 不冲流速:

1

.0K Q

V =

不淤流速:R C V 1

=

C 1——与土壤有关得系数

Ri

C

Q ω=

四、渠道纵断面设计 (一)设计内容

1、图上选线(地形图) 根据灌区地形图。在图上选线,即确定其走向和纵坡 原则:确定走向:一般是和等高线平行

确定纵坡:根据等高线走向、土质情况、灌溉要求、水的流量综合确定 2、确定渠系建筑物类型、数量

如渠水遇道路,不管是从路上走还是路下走都要修建筑物

3、按渠线(纵断面中心线)确定各桩点的渠底高程、渠顶高程、水位高程 水位高程 – h = 渠底高程 h :设计水深 水位高程 + a = 渠顶高程 a :渠道水位超高 重点是确定渠道纵断面水位高程 (二)各分水口水位高程的推算 B 分 = A0 + h +∑li + ∑Φ 其中:B 分 :分水口水位高程

(三)图解法

根据i R C Q ??=ω 令R C K ?=ω,得i K Q =,i

Q K =

=

94.91000

13=

然后查图,得出相同结果但精度没有试算法高。图见教材 (四)查表法(小型渠道)见教材

61

1R n

C =

=35.82

i ??R C Q ω==2.5×38.52

32.21000

0.5

2

?=,重新修订h ,重复上述步骤。

进行试算(三次确定后,可在坐标纸上绘图Q ~f (h ),根据Q 确定h ) 求得h =1.19 流速校核 V

不淤

=0.25m /s <ω

Q

V =

=0.726m /s <V

不冲

=0.8m /s (满足要求)

渠深=设计水深+安全高=1.19+0.41=1.6米 (一般要求安全高大于0.2米) 加大流量校核 经计算水深不超堤顶高<1.6米

A0:典型点地面高程,一般为灌区最远较高点的地面高程

h:要求的灌溉水渠,一般为0.15~0.2米

∑li:表示各级渠道的长度和坡降

∑Φ:通过渠系建筑物水位降(水头损失)

举例说明(见教材)

(三)讨论

1、选择典型点,要求代表性高,一般最远、较高,90%达到自流灌溉,个别的地段采用提水灌溉。若全部为自流灌溉则大多数为填方渠道,不稳定,占地较大。

2、各级渠道的联接

上游渠道:支渠略高于干渠渠底

中游渠道:支渠和干渠,渠底平齐

下游渠道:支渠略低于干渠渠底

这样才配水均匀

3、建筑物布置,建筑物会产生局部水头损失,尽量少布置,但必不可少

五、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整理

(一)文字、数据整理

1、规划设计说明书

概况: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灌溉面积、水源情况、灌溉设计保证率等。

选线、建筑物布置选型

渠道横断面设计:应有设计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结论。

渠道纵断面设计:同样应有设计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结论。

设计成果说明

工程量计算:分类分项计算和统计工程量。

预算造价:按预算编制办法进行编制工程预算书。

(二)图纸

1、总体平面布置图:渠道走向,干、支、斗、农、毛渠布置,建筑物布置类型、名称、位置。

2、设计纵断面图(分段绘制)

3、设计横断面图—标准横断面:各中心桩横断面。

4、建筑物施工图(平面、立面、剖面、大样图、并附单位工程量表。)

第四节渠系建筑物

一、概述

1、为什么要研究渠系建筑物

a、数量多、工程量大;

b、造价高、投资量大;

c、类型多、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

二、分类

按作用分:控制水位和水量的建筑物---水闸

交叉建筑物:渠道与其它的一些障碍建筑物交叉的水工建筑物

—渡槽、涵管、倒虹吸

联接建筑物:干渠和支渠之间有较大落差时联接,也称落差建筑

物—跌水、陡坡

穿山建筑物:隧洞

泄洪建筑物:泄洪闸

量水建筑物:量水堰、量水槽,或用水工建筑物直接量水。

二、水闸

一)按闸的用途进行分类

进水闸:干渠渠首

分水闸:各支渠、斗渠、农渠的渠首

节制闸:各级渠道分水闸闸口上一级渠道的下游分水闸口处

泄水闸:排水、泄洪闸

三、渡槽

使用条件:渠道与道路、河流、山谷等障碍物交叉而且高差大于等于5米(与河流最高洪水位),地质条件较好,可采用渡槽直接渡水。

类型:

梁式渡槽,较常见

较大跨度时用拱式,渡槽的断面型式有:矩形、半圆形、梯形 进口尺寸(明渠均匀流)

m 3

/t

Q :设计流量,一般已知

z :渡槽进口的水位降(进出口水位差) ε :渡槽进口侧向收缩系数,一般ε=0.8~0.9 b :渡槽的宽度 (米) h :渡槽的过水深度 (米) φ :流速系数 φ=0.8~0.95

四、倒虹吸

使用条件:渠道通过障碍物且高差小于5米时用倒虹吸 型式:

1、竖井式:布置要求:进口段要有沉砂措施;上下游水位差大于0.2—0.3米;竖井中流速大于1.5米/秒;管上覆土厚度大于0.7米,若过公路则厚度大于1米。出口段应有消能措施。

2、桥式或斜坡式:布置要求同上

任何一种倒虹吸管子下部都 有管座,防止土层不均匀沉降

3、水力计算公式:gz 2m ω

=Q (米3

/秒)

式中:Q —通过倒虹吸管的流量(米3

/秒)

ω—倒虹吸管断面积,圆形:ω=4

d

2

π

,矩形:ω=bh (m 2

z —上下游水位差,z>0.2米

m —流量系数,包括局部损失和沿程损失,m

∑+d

p 1

L λ

, m

∑+

R

L

4p 1

λ,式中:λ—沿程阻力系数,砼管λ=1/45,砌石管λ=1/26,或2

g 8C

=λ,

C —谢才系数,

Σp —进出口转弯处局部损失系数之和,直井式Σp =2.5,斜坡式Σp =1.8~2.1

gZ 2bh

Q ε?=

五、跌水

上游建筑物和下游建筑物有一定高差,为了连接水流而设立的建筑物。 跌水:水流自跌水口流出后,呈自由抛物状态,并落入消力池

布置位置:一般布置在挖方渠道上,尽可能与分水闸、泄水闸一起整体布置。 跌水型 式:单级跌水:一般落差在3-5米

多级跌水:高差超过5米,每3米一跌

组成:进口段、消力池、出口段

如果 高差较大,土质条件很好都 是岩石,可以不作跌水,岩石修整一下,二侧做起侧墙,末端修一消力池, 即为陡坡

跌水水力计算公式:Q =εm B

2

/30

g 2H ,

式中:ε—侧收缩系数,矩形进口ε=0.85~0.95;,

B —进口宽度(米);m —流量系数

喷灌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八节喷灌系统的规划设计 喷灌系统是由水源取水,经过水泵加压(自压系统除外),再通过各级压力管道,送至竖管及喷头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其中固定管道式多是将干、支管均埋入地下。半固定管道式多是将干管铺设在地上,支管位于地面,灌完一片后移动到另一片,它们的管道设计方法基本一致。机组式喷灌系统则有所不同,这里重点讲述固定管道式喷灌工程的规划设计。 一、喷灌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一) 原则 1、管道工程分级喷灌系统较小时,管道分成两级,干管和支管;有三级管道时分为干管,分干管和支管;有四级管道时,分总干管、干管、分干管和支管。最末一级,带有喷头的工作管道,称为支管。连接喷头与支管的管道称竖管。 2、管道布置原则 (1) 管道布置应使管道总长度尽量短,管径小,造价省,有利于防止水击。 (2) 山丘区布置喷灌系统时,一般应使干管沿主坡向布置,支管则平行等高线布置。 (3) 管道布置应考虑各用水单位的需求,便于用水管理,有利于进行轮灌分组。 (4) 平原地区,支管尽量与作物耕作方向一致。 (5) 充分考虑地块的地形变化,力求使支管长度一致,规格统一。管线纵剖面应力求平顺,减少折点,尽量避免管线出现驼峰。 (6) 管线的布置应结合排水系统,道路林带,供电系统及行政村的规划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 (二) 喷灌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1、勘测和收集基本资料:(1) 地形图,(2) 土壤,(3) 气候,(4) 水源,(5)农作物,(6) 动力供应,(7) 交通,(8) 农业生产现状。 2、确定喷灌区域根据水源、地形、土壤、农作物及经济条件,确定喷灌区域的范围和面积。 3、计算喷灌用水量,进行水源工程的规划设计。 4、确定喷灌系统类型,对选定的方案进行设计,也可以选两种以上方案进行比较,确定最优方案。 5、计算工程、设备统计表、编制概预算。 6、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 (三) 主要设计成果 1、喷灌工程规划设计说明书一份。 2、喷灌工程平面布置图,管道、沟渠纵剖面图,管道结构示意图,建筑物设计图(泵站、泄水井、支墩、镇墩、农桥等)。 (四) 喷灌工程规划设计类型 1、管道式喷灌工程规划设计,包括固定式和半固定式。 2、机组式喷灌工程规划设计,包括定喷机和行喷机。 3、自压喷灌工程规划设计。 (五) 喷灌工程规划设计依据(标准) 1、国家标准《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 2、《喷灌工程设计手册》水电出版社。

灌溉排水工程doc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灌溉排水工程学:灌溉排水工程学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 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并利用水利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 2.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 及其相应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3.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4.田间持水率: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5.干旱:是指因天气、土壤、生理等原因导致作物体内水分亏缺的现象,或指 作物由根吸水不足而导致其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和协调的现象。 6.大气干旱:指农田水分尚不妨碍植物根系的吸收,但由于大气温度过高 (T=30°C)和相对湿度过低(≤30%),阳光过强或遇旱风(≥3m/s),造成植物蒸腾耗水过大,使根系吸水速度不能满足蒸发的需要。 7.土壤干旱:土壤含水率过低,作物根系从土壤中所能吸收的水量很少,无法 补偿叶面蒸发的消耗。 8.渍害:因降雨、灌溉水量太多,或因地下水补给水量太多,使土壤长期过湿, 危害作物生长的灾害。 9.土壤盐害:盐害:指土壤含盐过多,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 现象。 10.SPAC系统:田间水分运动是在水势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 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为了完整地解决农田水分运动问题,必须将土壤-植物-大气看作一个连续体统一考虑。这一连续体即为SPAC系统 11.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两者的腾发量(蒸发蒸腾量)。 12.作物耗水量:土壤在任何水分条件下实际消耗的植株蒸腾、土壤蒸发和植物 体含水量之和。 13.需水量模比系数: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百分比。 14.需水临界期或关键期:水分亏缺对作物产量影响最敏感最严重的生育时期。 15.灌溉制度:是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 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所指定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 16.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17.灌溉定额:指作物全生育期单位面积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18.土壤计划湿润层:旱作物灌水时计划湿润的土层深度。 19.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作物产量与投入水量或作物消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作业-灌溉系统规划设计讲课教案

1) 某渠系仅由两级渠道组成。上级渠道长3 km ,自渠尾分出 两条下级渠道,皆长1.5 km ,下级渠道净流量Q 下净=0.3m 3/s 。渠道沿线土壤透水性较强(A=3.4,m=0.5),地下水埋深为 5.5m ,要求:(1)计算上级渠道的毛流量及渠系水利用系数。 解: 由渠道输水损失表查得:当渠道净流量Q n =0.3 m 3/s, A=3.4,m=0.5时,每千米长输水损失流量S=18.0L/(S ·km) 且不受地下水顶托影响。 11000 S Q L 由 得:

118 1.51000 Q =? =0.027 m 3/s 所以下级渠道的毛流量Q g = Q n +Q 1 Q g = 0.3+0.027 =0.327 m 3/s 所以上级渠道的净流量为: g 220.3270.654n Q Q =?=?=m 3/s 由渠道输水损失表查得:当渠道净流量Q n =0.654 m 3/s, A=3.4,m=0.5时,每千米长输水损失流量S=27L/(S ·km) 12731000 Q =? =0.081 m 3/s 故上级渠道的毛流量Q g = Q n +Q 1 Q g = 0.654+0.081 =0.735m 3/s n c g Q Q η=渠系水利用系数 0.65488.98%0.735 == 2) 某干渠下有3条支渠皆实行续灌,干渠OA 段长2.5km ,AB 段长2.0km ,BC 段长1.5km 。支一毛流量为3.0 m 3/s ,支二毛流量为2.5 m 3/s ,支三毛流量为2.0 m 3/s.干渠沿线土壤透

水性中等(A=1.9,m=0.4)。要求:计算干渠各段的设计(毛)流量? 解: 一支渠: 由渠道输水损失表查得:当渠道净流量Q n =2.0 m 3/s, A=1.9,m=0.4时,每千米长输水损失流量S=28.0L/(S ·km) 11000 S Q L =由得: 128 1.51000Q =? =0.042 m 3/s 故BC 段的毛流量为:Q g = Q n +Q 1 =2.0+0.042 =2.042 m 3/s 二支渠: 由渠道输水损失表查得:当渠道净流量Q n =4.542 m 3/s,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全文】: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前言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0]160号文下达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后更为《灌溉 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在水利部领导下,由水利部科学技术司、农村水利司 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编制组自1991年4月开始工作,1994年3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6年4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7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灌溉与排水工程没法规范》分总则,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总体设计,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灌溉输配水系统,排水系统,田间工程,灌排建筑物,喷灌和微灌系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附属工程设施,共12章36节356条和15个附录,内容全面覆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结构计算以外的各个方面。既有将灌溉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体设计,也有灌溉工程枢纽和单项灌排建筑物设计;既包括了水源工程、输配水渠道、排水沟和畦灌、沟灌等常规设计内容,也包含了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灌、微灌节水等新技术;既对灌区环境保护设计提出了要求,也对逐步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所必须设置的附属工程设施作出了规定。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在使用过程中,各单位应积极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安德路六铺炕,邮编:100011)。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

灌溉系统设计

灌溉系统设计 草坪喷灌系统简介 (Introduction of Turf Irrigation System) 灌溉是弥补自然降水在数量上的不足与时空上的不均、保证适时适量地满足草坪生长所需水分的重要措施。以往的草坪绿化工程,很多没有配套完整的灌溉系统,灌水时只能采用大水漫灌或人工洒水。不但造成水的浪费,而且往往由于不能及时灌水、过量灌水或灌水不足,难以控制灌水均匀度,对草坪的正常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工业和生活用水迅速增加,旅游、休闲、运动场及居民小区等各种绿地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供水的紧张状况日益突出。传统的地面大水漫灌已不能满足现代草坪灌溉的要求,采用高效的灌水方式势在必行。 喷灌,以其节水、节能、省工和灌水质量高等优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草坪喷灌发展很快,有逐步取代人工地面灌溉的趋势。 一、草坪喷灌的特点 喷灌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必须适应草坪的特点,才能满足其需水要求,保证正常生长。 1.喷灌设备的安装不能影响草坪的维护作业。草坪需要经常性的修剪、植保、施肥等,这些作业往往由机械完成。因此,除应选择草坪专用埋藏式喷头外,同时需精心施工,使之避免与草坪上的机械作业发生矛盾。 2.设备选型和管网布置应适应草坪的种植方式。由于景观的需要,园林绿化中草坪的种植地块很多不是规则的形状,如高尔夫球场,且有时同一工程中的不同地块呈零星分布,增加了喷灌系统中设备选型和管网布置的难度。 3.灌水管理应与草坪病害防治结合起来。很多草坪病害,特别是真菌类病害与草坪叶面和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在灌水管理中,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水周期、灌水时间、灌水延续时间等,对控制草坪病害十分重要。 4.喷灌系统在满足草坪需水要求的同时,需充分注意景观和环境效果。精心设计的喷灌系统,通过正确选择喷头和进行喷点的布置,不仅能满足草坪需水,而且在灌水时可以形成水动景观效果。 二、喷灌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喷灌系统一般由喷头、管网、首部和水源组成。 1.喷头:喷头用于将水分散成水滴,如同降雨一般比较均匀地喷洒在草坪种植区域。 2.管网:其作用是将压力水输送并分配到所需灌溉的草坪种植区域。由不同管径的管道组成,分干管、支管、毛管等,通过各种相应的管件、阀门等设备将各级管道连接成完整的管网系统。现代灌溉系统的管网多采用施工方便、水力学性能良好且不会锈蚀的塑料管道,如PVC管、PE管等。同时,应根据需要在管网中安装必要的安全装置,如进排气阀、限压阀、泄水阀等。

SDJ217-84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其他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 第1.0.3条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 第1.0.4条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第1.0.5条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1.0.6条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 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二章基本资料 第一节通则 第2.1.1条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 第2.1.2条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测量资料 第2.2.1条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 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 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 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 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带状图宽度,视地形条件而定。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横断面的间距:地形复杂的地区为25~100米;地形平坦为100~500米。地形变化处应加测横断面。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钟国梁 贵州省安龙县龙广镇水利管理站 摘要:系统掌握灌溉渠道的设计方法,从何入手,怎样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大小。 关键词:灌溉渠道断面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设计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工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投资、效益。针对灌溉渠道设计通过本人十余年的工作摸索、实践、总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确定灌溉面积,求出灌溉净流量 灌溉面积的确定,是渠道设计的首要条件,确定了灌溉面积,掌握这块面积上灌水定额(指单位灌溉面积上,一次灌水的水量),灌水历时,求得某一时期渠道应通过的净流量。 根据公式:Q净=( m×s)/(3600×T×t) =(666.7×s×h)/(3600×T×t) (立方米/秒)求出Q净。 式中:m—灌水定额(立方米/秒) S—灌溉面积(亩) T—灌水天数 T—每天灌水的小时数 h—灌水层厚度(米) 二、渠道测量、 渠道测量的主要内容是:踏勘选线、中线测量、纵横断面测量。 1、踏勘选线

踏勘选线的任务,是根据水利工程规划所定的渠线方向,引水高程和灌溉面高程,在实地确定一条既经济又合理的渠道中线位置。沿所定渠道方向布设四等水准路线,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每隔1—2km左右设置一个水准点,点位靠近渠道,既要便于日后用来测定渠道高程,又要能够长期保存而不会因施工而遭到破坏。 2、中线测量 渠道中线测量的任务主要是在渠道起迄点间进行定线,测定渠线度,用一系列的里程桩标定渠线经过的位置。 从渠道起点开始,朝着终点或转折点方向用花杆和皮卷尺进行定线和量距。按照规定间距(一般50m或100m)打桩标定中线位置,用水准测量测定一下桩位高程,看渠线位置是否偏低或偏高。根据公式: HA=(H进+h)-iD 确定桩位高程。 式中:H A—A点高程 H进—渠道进水底板高程 H—设计渠深(包括水深和安全超高) i—设计比降,i=h/d=tga D—A高渠首距离。 3、纵横断面测量 渠道纵横断面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渠道沿线一定宽度范围内的起伏情况,为渠道设计、施工提供基本资料。 (一)纵断面测量 纵断面测量的任务就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渠道中线各里程桩和加桩的 地面高程。进行纵断面水准测量时,应利用渠道沿线布置的水准点,将渠线分成许多段,每段分别与邻近两端的水准点组成附合水准路线,然后,从首段开始,逐段

灌溉渠道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

仅为更正之前回答,谢谢关注。 https://www.doczj.com/doc/e93951012.html,/question/109797087.html?oldq=1&;from=c ommentTo#answer-350898107前次回答确为随口乱讲(当年知道、贴吧、论坛混来乱用,有时插科打诨胡言乱语),诚挚道歉,时隔几年了,被揪出指正,深感惭愧,(误导后来人罪过不小)向度娘申请删除此答案被否决。另有心得略为分享,谨致歉意,欢迎交流批评。 详细概念就不必解释了,百科都有(或查询相关相关国标,本人接触到的相关规范见后,有兴趣的朋友自行下载或联系我).一般来讲就是干支斗农毛分级,干渠为水源地取水引至灌区的输水渠道(干渠以下为配水系统),多见“南干”“北干”之类名号,干渠以下多见数字编号了,具体有“总干”分出“分干”引水至各区域(附图1,为总干穿高速后一分为二,这可不是我胡乱画的,渠侧有碑刻记“总干”,二闸门有“一分干”“二分干”标记,实景图片缺失),支渠斗渠更进一步分配水流,农渠百科定义为从斗渠取水并分配到田间的最末一级固定渠道,毛渠百科定义为从农渠取水并向畦、沟供水的田间临时渠道。(附图2,为二渠道地头并行,是什么级别渠本人也忘了,在此也不敢乱定了。渠道分支多为正交斜交,平行的即如图,此图中可见常说的“门”)(附图34,倒虹,文字标记中为“粮基”左为“九三年”右为“四斗3# ”,另有老渠道明确标记为“3斗7农1毛”且保存完好,为毛渠实证,很遗憾未存影像。)

GB50288-99_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农田水利技术术语SL56-93

本文字仅为解释原回答中错误,如有疑问请斟酌规范标准为正,再次致歉。 还望各位朋友留些口德。

某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规划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某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 规划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20766某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规划 Supervision plan for a reservoir irrigation channel project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规划 根据工程建设必须监理的相关规定,铜仁地区大型灌区建设管理局与贵州江河监理有限公司铜东灌区工程监理部签署监理合同,监理服务150天。监理工作范围为工程接建设内容、设计协调、协调采购及工程招标、合同签订、施工合同管理及相关监督控制。 为了保证监理任务的顺利实施,完整准确地对该工程行使监理职责,贵州江河水利监理公司铜仁分公司驻万山特区龙江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部依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规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以及本工程的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及设计文件等规定,于20xx年10月20日成立了监理机构。主要人员有:总监周幸福,总监

代表陈世勇,现场监理杨廷建、何佳。20xx年11月15日,监理机构在总监的组织下编制了施工监理实施细则(见附件),建立了相应的监理工程制度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目标控制制度;含以下三个目标,即投资、进度、质量。合同管理及信息和安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人员管理及奖惩制度。 主要工作方法:采用现场记录、发布文件(如指令、通知、指示、建议、批复、签认等)、旁站监理、巡视、联检协调等。主要对隐蔽工程、工程重要部分、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采用照相、摄像、检测等手段控制。 主要工作制度: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制度;原材料、构件和工程设备检验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工程计量付款签证制度;会议制度;施工现场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工程报告制度;工程验收制度。 对工程的检验方法,首先是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检验;工程所用的原材料(水泥、钢筋)进场时必须出示出厂合格证、出厂质量检验报告。并按规定在开工前抽取一定数量样本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质量检验。对于中间产品(砼的砂、粗细骨料)除了在料场检验其感观质量外,按规定也要进行

喷灌系统设计

3.1.1喷灌系统选型 由于贵州省受地形条件和产业种植的限制,大多数地方皆采用固定式喷 灌系统。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灌水频繁、劳动力缺乏的地方,灌溉对象为经济作物及园林、果树、花卉和绿地。 3.1.2喷灌系统设计步骤 3.121 基本情况调查 灌区水源(m或vm/s或m i s-1/万亩)、灌区面积(亩)、土壤类别(砂土、砂壤土、壤土、壤粘土、粘土)、风速及风向(m/s,°)、作物(蔬菜及花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果蔬、牧草、饲料作物、草坪、绿化林木)、地形坡度(°)。 3.1.2.2灌水定额及灌水周期拟定 参数确定: 土壤容重丫(g/cm3):查下表-1确定 计划湿润深度h (cm):查表-12确定 土壤田间持水量:查表-1确定 土壤适宜含水量上限B 1 (85%: 土壤田间持水量X 85%

土壤适宜含水量上限B 2 (65%: 土壤田间持水量X 65% 最大灌水定额确定(mr) I I r s=Y h (B i - B 2) 灌水定额(mm me r s 日耗水强度El (mr) 查表-2确定 设计灌水周期确定T (d): T=m/ET d 3.123灌溉分区及管道布置 依据灌区形状及长宽,合理布置干管、分干管、支管。布置规则为下: A、灌溉分区形状尽量规整、面积尽量相等。 B、分干管尽量垂直等高线布置 C、支管尽量沿高线布置 D支管两端喷头距地块边缘或支管入口的距离为喷头间距的一半。 3.1.2.4喷头的选择及组合间距的确定 依据作物的种植间距,拟定喷头的型号。依据拟选喷头的射程 R( m,计算支管的组合间距。 喷头参数:生产商提供

灌溉渠道

根据提供的资料,设计灌溉渠道。 (1)基本资料:本灌区为我国北方黄土区某一中型灌区,系统由河流有坝取水自流灌溉系统组成,净灌溉面积共计4.86万亩。灌溉渠道系统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灌溉渠道系统中有长度为0.4千米的总干渠一条,干渠二条,支渠四条,支渠以下有各级配水渠道及田间工程,各支渠自干渠取水地点,控制面积等如表1所示,干渠支渠实行续灌,斗渠以下为轮灌。表1

其中北二支渠包括六条斗渠,分两组(斗1-3和斗4-6)轮灌,其中2、3、4、5条斗渠各分两块轮灌田块,每个轮灌田块内有三条农渠同时工作,每条农渠控制面积相等,η农=0.90。η田=0.98,如上图所示,基本数据见表2。 全灌区各条支渠控制面积内,作物种植种类及其各种种植组成百分比均相同,在灌水高峰期内,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净灌溉面积的百分比α=50%,灌水定额m1=60m3/亩;棉花的种植百分比α=30%,灌水定额m2=50m3/亩;玉米的种植面积百分比α=20%,灌水定额m3=40m3/亩,该次灌水延续时间T=12天(t=22小时)。 根据灌区土壤调查分析得知灌区土壤为中等密实、透水性中等的粘壤土(A=1.9,m=0.4)。 渠首为有坝取水枢纽,河床底部高程为88.0m,进水闸前设计正常水位高程92.5m,水源含沙量不大。地面高程坐标如表3。

表3 (2)设计要求 渠道中设计流量推算,其中包括取水口、北一支渠、北二支渠、南干渠各设计断面的设计流量; 纵横断面设计; 计算桩号0+000到5+100的各设计断面的水力要素; 绘制0+000到5+100的纵剖面图和典型横断面图; 用图例表示建筑物形式和位置。

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

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

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 学校:扬州大学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目录 1 基本资料 0 1.1 概况 0 1.2 气象 0 1.3 种植计划及灌溉经验 (2) 1.4 灌区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 2 早稻及棉花的灌溉制度计算 (7) 2.1早稻的灌溉制度计算 (7) 2.2棉花的灌溉制度计算 (11) 3灌水率计算 (21) 4 灌排渠系及渠系建筑物规划布置 (25) 4.1 水源与取水口选择 (25) 4.2 各级渠道与排水沟布置 (25) 4.3 渠系建筑物布置 (25) 5 水位推算 (25) 5.1 初拟各级渠道比降 (29) 5.2 选择地面控制点 (29) 5.3 推算典型支渠渠首设计水位 (29) 5.4 推算干渠设计水位 (30) 5.5 确定引水方式 (30) 6 计算渠道设计流量 (31) 6.1 确定工作制度 (31) 6.2 计算典型支渠设计流量 (31) 6.3 计算干渠设计流量 (33) 7 渠道横断面设计 (35) 7.1 干渠各断面设计 (35) 7.2 支渠断面设计 (37) 7.3 斗渠断面设计 (37)

7.4 农渠断面设计 (38) 8 干、支渠水位衔接校核 (40)

1 基本资料 1.1 概况 灌区位于界荣山以南,马清河以北,总面积(20m等高线以下的)约12万亩。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6.5℃,多年平均蒸发量1065mm,多年平均降水量1112mm,马清河灌区地形图见附图1。 灌区人口总数约8万,劳动力1.9万。申溪以西属兴隆乡,以东属大胜乡。根据农业规划,界荣山上以林、牧、副业为主,马头山以林为主,20m 等高线以下则以大田作物为主,种植稻、麦、棉、豆等作物。 灌区上游土质属中壤,下游龙尾河一带属轻砂壤土。地下水埋深一般为4~5m,土壤及地下水的pH值属中性,无盐碱化威胁。 界荣山、龙尾山等属土质丘陵,表土属中粘壤土,地表5~6m以下为岩层,申溪及吴家沟等沟溪均有岩石露头,马头山陈村以南至马清河边岩石遍布地表。吴家沟等沟溪纵坡较大,下切较深,一般为7~8m,上游宽50~60m,下游宽70~90m,遇暴雨时易暴发洪水,近年来已在各沟、溪上游修建多处小型水库,山洪已基本得到控制,对灌区无威胁。 马清河灌区为马清河流域规划的组成部分。根据规划要求,已在兴隆峪上游20km处建大型水库一座,坝顶高程50.2m,正常水位43.0m,兴利库容 1.2×108m3,总库容 2.3×108m3。马清河灌区拟在该水库下游A A-断面处修建拦河坝式取水枢纽,引取水库水发电尾水进行灌溉。A A-断面处河底高程30m,砂、卵石覆盖层厚2.5m,下为基岩,河道比降1/100,河底宽82m,河面宽120m。水库所供之水水质良好,含沙量极微,水量亦能完全满足灌区用水要求。 1.2 气象 根据当地气象站资料,设计的中等干旱年(相当于1972年)4~11月水面蒸发量(80cm口径蒸发皿)及降水量见表1-1及表1-2。

灌溉渠系规划

第一节灌溉渠系规划 一、灌溉渠系概述 1.灌溉渠系的组成 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灌溉渠道按其使用寿命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种:多年使用的永久性渠道称为固定渠道;使用寿命小于一年的季节性渠道称为临时渠道。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又可把灌溉渠道分为若干等级: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如图4-1所示;在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往往多于四级,干渠可分成总干渠和分干渠,支渠可下设分支渠,甚至斗渠也可下设分斗渠;在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较少;如灌区呈狭长的带状地形,固定渠道的级数也较少,干渠的下一级渠道很短,可称为斗渠,这种灌区的固定渠道就分为干、斗、农三级。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节性的临时渠道。 退、泄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其主要作用是定期冲刷和排放渠首段的淤沙、排泄入渠洪水、退泄渠道剩余水量及下游出现工程事故时断流排水等,达到调节渠道流量、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运行的目的。中途退水设施一般布置在重要建筑物和险工渠段的上游。干、支渠道的末端应设退水渠道。 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1) 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其他各级渠道亦应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的较高地带。对面积很小的局部高地宜采用提水灌溉的方式,不必据此抬高渠道高程。 2) 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一般来说,渠线应尽可能短直,以减少占地和工程量。但在山区、丘陵地区,岗、冲、溪、谷等地形障碍较多,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若渠道沿等高线绕岗穿谷,可减少建筑物的数量或减小建筑物的规模,但渠线较长,土方量较大,占地较多;如果渠道直穿岗、谷,则渠线短直,工程量和占地较少,但建筑物投资较大。究竟采用哪种方案,要通过经济比较才能确定。 3) 灌溉渠道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 4) 斗、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渠道线路要直,上、下级渠道尽可能垂直,斗、农渠的间距要有利于机械耕作。 5) 要考虑综合利用。山区、丘陵区的渠道布置应集中落差,以便发电和进行农副业加工。 6) 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在多数地区,必须有灌有排,以便有效地调节农田水分状况。通常先以天然河沟作为骨干排水沟道,布置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布置灌溉渠系。应避免沟、渠交叉,以减少交叉建筑物。 7) 灌溉渠系布置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如耕作区、道路、林带、居民点等规划)相配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生产和生活。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干、支渠的布置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形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山区、丘陵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山区、丘陵区地形比较复杂,岗冲交错,起伏剧烈,坡度较陡,河床切割较深,比降较大,耕地分散,位置较高。一般需要从河流上游引水灌溉,输水距离较长。所以,这类灌区干、支渠道的特点是:渠道高程

(技术规范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网页制作:CWSnet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 目次主页 前言 1 总则 2 工程规划 3 灌溉水源 4 灌溉用水量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7 效益 8 节水灌溉面积 附录A 名词解释 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 定方法 条文说明 前言 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

章40条和2个附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科学技术司 黑龙江省水利厅 广西自治区水利厅 甘肃省水利厅 河北省水利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 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 1 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 附录C 项目设计有关公式 C1 正常流量——设计典型年内的灌水高峰时期渠道需要通过的流量。该项为渠道纵横断面和渠系建筑物设计的依据。 加大流量——为满足特殊情况,短时内加大输水的要求,而予以增大的渠道设计流量。通常是根据正常流量,适当选择加大百分数来确定,该项指标为设计渠顶高程的依据。 最小流量——在河流水源不足,种植面积减小,或给灌水定额较小的作物供水时,出现渠道最小流量。该项指标主要用于校核下一级渠道水位的控制条件和奎水建筑物位置以及校核渠道中的淤积。 选择灌溉制度,确定灌溉方式及由支渠同时供水的下级渠道数目。 确定支渠及农渠应送至田间的净流量: Qbfn=ωb·qn……………………… 式中:Qbnt——支渠配给田间的净流量,m3/s; ωb_支渠控制的灌溉面积,万亩; qn——灌水模数。

Qln==Qbfn/n·k·nf…………………… 式中:Qln——农渠净流量,m3/s; n——支渠以下同时灌水的斗渠数; k——斗渠以下同时灌水的农渠数; nf——田间水利用系数。 推算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 农渠毛流量:QLG=Qln+S1·L1…………… 式中:QLG——农渠毛流量,m3/s; Qln——农渠净流量,m3/s; S1——农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 L1——农渠平均灌水长度取1/2的农渠长度,km。 斗渠的毛流量:QdG=k·QLG+Sa·La………… 式中:QdG——斗渠毛流量,m3/s; k——斗渠以下同时灌水的农渠数; Sa——斗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 La——斗渠最大平均工作渠段长度,km 支渠的毛流量:ObG=n·QdG+Sb·Lb………… 式中:ObG——支渠的毛流量,m3/s n——支渠以下同时灌水的斗渠数; Sb——支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 Lb——支渠的工作长度,km。 于渠各段设计流量的推算,在求得各支渠口的毛流量

M灌区灌溉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文本

标题1:黑体3号加粗 段前距17 磅段后16.5磅 多倍行距 2.4 标题2:黑体小3号加粗 段前距0.5 行段后13磅 1.5倍行距 标题3:宋体, 4号, 加粗 段前距0.5 行段后13磅 1.5 倍行距, 正文宋体, 五号, 首行缩进2字符 行距: 单倍行距, M灌区灌溉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计算说明书 XXXX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年三月 1灌区的概况 M灌区位于太行山前河北平原,灌溉面积包括磁县、临漳、成安,控制面积80km,约12万亩灌区地形平坦,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平均坡度一般在1/1000~1/2000之间。灌区东北部有一条古河床,灌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气温以7月份最高,在25℃以上,1月份最低,在-2℃左右,无霜期220天。春季常有旱风,冬季多西北风,灌区内表层土壤以中粘壤土、砂壤土为主,灌区东部有一小部分盐碱土,灌区潜水不透水层埋深为20m,地下水等水位线大致与地面等高线平行,地下水流向大致为西南-东北方向. 灌区主要种植冬小麦、夏玉米、棉花、油料、谷物等旱作物。该灌区土地垦殖率为0.8,作物复种指数1.50。作物种植比:小麦0.50,夏玉米0.50,棉花0.20,花生油料0.20,春玉米0.1。在古河床以南,九里牌以北零星分布盐碱地约1.0万亩,在C河及F河修建的Y水库及X水库皆为防洪、灌溉、发电及水产养殖等多目标综合利用水库,水库下泄流量可满足灌区灌溉要求。 灌区的工作制度采用干支续灌,斗农渠轮灌。灌区设有干渠一条,支渠5条,并设有2条直接从干渠上分水的斗渠。其中每支渠控制若干斗渠,1支有6斗,2支有5斗,3支有6斗,4支有5斗,5支有6斗,干渠的渠首引流量为4.34 /s。灌区排水为由中间向两侧排水,排水承泄区为C河,F河,末级农渠与末级排水农沟呈相邻布置。排水沟分干支斗农四级, 渠系建筑物有干渠进水闸,支渠分水闸,斗渠分水闸(1.2干斗处),节制闸,退水闸,桥涵,公路桥等,当地形较陡时,要布置跌水,建筑物的规划布置要尽量紧凑,减少工程量,减少投资。渠道的纵断面纵坡比降可根据平原区经验值取值,干渠1:4000,支渠1:3000,斗渠1:2000,农渠1:1000,根据《《GB50299-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参照平原区的灌溉排水经验数据确定断面设计要素,进行水利计算,具体见附图。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位置 M灌区位于太行山前河北平原,灌区范围西起京广铁路,东起京港澳高速公路,南临C河,北至F河,灌溉面积包括磁县、临漳、成安、魏县等县市部分土地。总控制面积80km2,约12万亩。M灌区地形图见附图 1.1.2地形地貌 灌区处于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平均坡度一般在1/1000~1/2000之间。京广铁路一带的灌区高程约为58m,灌区东部一带高程约为50m,灌区东北部有一条古河床,已干涸,地面上仅残留些沙丘。灌区地貌较简单,没有特殊地形。 1.1.3水文 M灌区属海河流域南系(在永定河以南),C河及F河皆为海河二级支流,发源于太行山西部山区,出山后向东穿过铁路即进入河北平原。二河出山口处修建有X水库及Y水库,并于沙河沿岸加固了提防,基本上可控制一般洪水。经二库调节后,在一般情况下河水位均低于地面,地表水及地下水皆可自流排入二河。 1.1.4气象 M灌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气温以7月份最高,在25℃以上,1月份最低,在-2℃左右,无霜期220天。春季常有旱风,尤以5、6月份的干热风危害最大,风向偏南,风力可达六、七级。冬季多西北风,风力最大可达八、九级。多年平均降水量517.2mm,多集中在7、8两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8%,冬春雨量极少,多年平均蒸发量1357mm。干燥度为2.62,相对湿度一般在50%~85%。 1.1.5水文地质 灌区地质构成主要由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构成,厚度在200~300m。灌区潜水不透水层埋深为20m,地下水等水位线大致与地面等高线平行,地下水流向大致为西南-东北方向。灌区东西两部分水文地质条件略有不同,以古河床-九里牌-四十里铺一线为界,西部地下水埋深在5~8m之间,矿化度小于1g/L;东部埋深在15m左右,矿化度在1~3g/L之间。地下水补给来源包括汛期降雨、地下水侧向径流、旱季灌溉等;地下水的消耗主要是潜水蒸发。地下水动态类型为降雨(灌溉)-蒸发型,主要是垂直运动。 1.1.6土壤 灌区内表层土壤以中粘壤土、砂壤土为主,中粘壤土占52.32%,砂壤土占37.63%。土壤肥力中等,灌区东部有一小部分盐碱土,表土全盐量在0.2%~0.5%。灌区0~100cm平均容重1.45t/m3,孔隙率为43.5%(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 1.2社会经济条件 1.2.1工农业生产情况 灌区内人口密度较大,劳动力充足,灌区总人口约8.0万,劳动力1.9万,建筑业熟练工人较多。灌区内村镇的乡镇企业比较发达,有纺织、粮食加工、油脂、陶瓷、日用工业品等轻工业,铁路沿线及西部山区有机械制造、水泥、化肥和煤炭等重工业。灌区附近山区盛产石料,沙河河滩盛产砂料及卵石。灌区交通发展,有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穿过。 灌区主要种植冬小麦、夏玉米、棉花、油料、谷物等旱作物。该灌区土地垦殖率为0.8,作物复种指数1.50。作物种植比:小麦0.50,夏玉米0.50,棉花0.20,花生油料0.20,秋粮0.1。

灌溉渠道设计

农渠横断面设计 设计流量是进行水力计算,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尺寸的主要依据,合理的渠道、横断面除了满足渠道的输水、配水要求外,还应满足渠床稳定条件,包括纵向稳定和平面稳定两个方面。纵向稳定要求渠道在设计条件下工作,不发生冲刷和淤积,或在一定时期内冲淤平衡。平面稳定要求渠道在设计条件下工作时,渠道水流不发生左右摇摆。 渠道横断面尺寸要依据渠道设计流量通过水力计算加以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即 Q=AC Ri 式中:Q—渠道设计水深(m3/s) A—渠道过水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 i—渠底比降 1R1/6进行计算,其中n为糙C—谢才系数,一般采用满宁公式C= n 率 农渠的渠底比降,应尽可能选用和地面相近的渠底比降,此处取i=0.0029。渠床糙率系数:采用砼护面,预制板砌筑,n=0.017. 农渠采用梯形断面,渠道内、外边坡系数m=1.25。 采用试算法: 初选定b=0.36m, n=0.017, Q=0.123 m3/s, i=0.0029 经试算得h=0.23m A=(b+mh)h=0.149 (m2) V=Q/A=0.8255 (m/s)

渠道的不冲流速和土壤性质,水流含砂量,断面水力要素有关,一般土渠的不冲流速为V= 5.0(m/s) 所以,V不冲=KQ0.1 = 5×0.1230.1=4.054 (m/s) 渠道的不淤流速,由不淤流速经验公式: V不淤=C0Q0.5 式中:C0为不淤流速系数,随渠道流量和宽深比而变,此处取C0=0.4 V不淤=0.4×0.1230.5=0.140(m/s) V不淤=0.140(m/s)

浅谈农田水利农田灌溉渠道工程的设计

浅谈农田水利农田灌溉渠道工程的设计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作为现今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建设部分,在实际进行建 设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工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针对其在设计中 存在的使用材料、水流地面、渠道坡降等方面的问题,积极的提出工程设计的优 化方案,从而为建设高效益的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奠定良好工程设计基础。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设计;方案优化 现今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的 需求不同的基础上,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实际农业种植来讲,建设高效率的农田水利施工工程对于整体上促进农业种植效益的提高具有关键性 的作用。而现今基于农田水利工程在实际建设中已经具有长时间的建设经验,现 代化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有必要在传统的灌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其 现实建设中存在队伍问题,积极的提出优良的改进对策,从整体设计方案的优化 促进整个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设计及应用。 1.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设计问题 1.1使用材料问题 对于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设计而言,其在科学的计划设计方案完成的基础上,在前期的工程建设准备工作完善的请讲下,对于决定整个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 的设计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的是灌溉渠道工程设计中国所使用的相关材料。而且 材料的高质量引进使用对于整个工程高质量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这一 方面分析,现今部分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 了关于材料使用方面的问题。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建设的最为主要的目的 是将相关部分的水流经过管道的作用正确的引入农田中,从而起到灌溉的作用, 所以在整个水流引流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能够起到良好的灌溉效益;另一方面为 了能够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材料的使用要尽量选择使用防 渗性能好的材料,尤其是防渗效果好的管道材料的选择。具体而言,首先在灌溉 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选择建设效果好、防渗效果好的混凝土材料,但是在 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部分原材料不足或不存在而不能满足防渗效果好的混凝土 材料的配置。另一方面,在灌溉工程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其建设的具体位置不同、 地形地势的高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在灌溉工程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材 料的热胀冷缩的现象,是否会影响到实际灌溉工作的进行。此外,在现今水资源 比较缺乏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现则比较轻薄的材料,选择这种 类型材料的原因是这些材料的抗氧化性强、防渗功能好、且使用的时间长,现今 被广泛的应用于农田水利灌溉渠道的设计及使用中。 1.2水流的地面落差问题 现今,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设计最大的目的则是解决农业种植过程中存在的 水资源不足的现象,且通过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期可以通过在科学的计算的 基础上,通过采用合理的水流方式,最大限度的节约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所以,这就要求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在实际存在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水资源利 用的最大化,同时还要科学的控制水流过程中由于地面落差的问题的存在而出现 的冲刷地面现象的发生。如果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部队这一问题加以合理的控制,则会对对当地的地面环境形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针对这一问题的存在,在 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多级流水落地障碍,以此逐步的降低水流地面落 差的距离,降低其由于高落差而产生的严重的冲刷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