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的进步与进步的知识_拉卡托斯的知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知识的进步与进步的知识_拉卡托斯的知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知识的进步与进步的知识_拉卡托斯的知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知识的进步与进步的知识_拉卡托斯的知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4-03-26

 作者简介:袁征(1955-),男,广东兴宁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N o.3,2004JOURNA L OF S OUTH CHI NA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 A L SCIE NCE E DITI ON )2004年6月Jun.,2004

知识的进步与进步的知识

———拉卡托斯的知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袁 征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知识问题是教育学关注的一个焦点。拉卡托斯的知识论是目前最优秀的知识理论之一。

它合理地建构了知识体系的模型,清楚地勾勒了人类知识进步的图景,为教育工作者对知识进行选择

和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对中国教育学界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知识;拉卡托斯;波普尔

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4)03-0099-05

传播知识是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世界上的知识数量巨大,而且各不相同。教育工作者应当怎样对它们进行选择?怎样进行评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 ,1922-1974)经历曲折,英年早逝,从事学术研究只有10多年,但他却是20世纪科学哲学界影响最大的几位理论家之一。他的进步主义知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中国教育学界对它还不大注意。本文试图对拉卡托斯的知识理论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一、巨人的弱点

不同文化的对比有助于产生新的认识。20世纪好些重要的思想家都有跨文化的生活背景。例如大家熟悉的以赛亚?柏林、哈耶克和波普尔。拉卡托斯也是这样的跨文化理论家。他出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在大学里是数学、物理与哲学专业的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战争结束后,他在匈牙利教育部工作,很快就上升到重要职位。1948年,拉卡托斯以关于科学概念构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在一场政治运动中,他被关进监狱,3年多以后才获得释放。出狱后,他在匈牙利科学院翻译西方数学著作,接触到波普尔的理论,很快就被这位大师的观点所吸引。1956年,拉卡托斯支持匈牙利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在这场运动被苏军的坦克镇压之后,他逃到维也纳,接着前往英国。拉卡托斯找到伦敦经济学院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系的主任,要求在波普尔的指导下学习。这位系主任不赞成,说波普尔很难相处。拉卡托斯问哪里还有观点相近的教授。系主任建议他到剑桥大学。几年后,他以关于数学哲学的论文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在剑桥当研究生期间,拉卡托斯仍然不断争取到波普尔身9

9

边工作,终于得到波普尔的接纳,1960年成为伦敦经济学院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系的讲师,后来晋升为教授。[1,2]

波普尔的学说给知识论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他主张真理是绝对的,又认为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明。这些都是合理的,笔者在另一篇文章里进行了论述。但是,这两个观点的结合造成了一种心理矛盾:一方面真理的界限似乎很明确,另一方面真理又无法证实。波普尔也说他自己“总感到一种内疚的痛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1960年的斯坦福国际哲学会议的讲演中提出了“逼真性”的概念,构建了学术研究逐步接近真理、人类知识不断增长的理论,受到广泛的注意。他的基本主张是:正确的认识会导致正确的结论。错误的认识可以导致错误的结论,也可以导致正确的结论。例如,在上午10点说“现在是11点”,这是错的。但这可以导致“现在不是晚上”和“现在是工作时间”等正确的结论。逼真度就是一个认识的正确结论减去错误结论的量度。如果我们提出新的理论,它的逼真度高于旧的理论,那么我们就向真理前进了一步。[3]可惜这个理论显然有漏洞。第一,正确的认识只会导致正确的结论。所谓正确结论减去错误结论的主张给人以所有认识都包含错误的印象,跟波普尔自己真理是绝对的观点矛盾。第二,从前面举出的例子可以看到,一个错误的认识可以导致无数正确和无数错误的结论,所以正确结论减去错误结论的方法并不可行。第三,波普尔开列的逼真度提高的标准之一是一个理论通过了另一个理论通不过的检验。[3]可是,理论检验的类型是无限的。一个理论通过了另一个理论没能通过的检验,完全可能是头一轮或头几轮检验的方式不能揭露它的的错误。要是把另外一些类型的检验排在前面,这个理论或许会比另一个理论先败下阵来(这个观点是陈晓平教授提供的,特致谢意)。

到伦敦经济学院工作后,拉卡托斯迅速成为波普尔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他接受了波普尔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接受了波普尔的批判精神,毫不含糊地指出波普尔的错误。拉卡托斯说,他深信波普尔的理论是最先进的哲学体系,所以他要改进它,在它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发展。[4]拉卡托斯的努力大大推进了知识论的进步,他自己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二、理论上的进步

在一次广播讲话中,拉卡托斯提出,牛顿的学说、爱因斯坦的学说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等等都是不同的理论体系(或者叫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mes)。每个体系包括一个“硬核”,即它的基本理论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反映了一个体系的本质。例如,牛顿学说的硬核是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所有牛顿学派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些定律。放弃了作为硬核的理论原则,就放弃了整个学说。

在硬核之外,每个理论体系还有一个“保护带”。它包括一些辅助性的观点和按照这个体系的基本原则发展起来的理论。这个保护带是可以修改的。因为任何理论体系都可能有尚未回答问题,所以需要调整或发展一些观点来加以解决。例如,在天文学家观察到天王星的轨道和牛顿的理论不相符的时候,牛顿学派的科学家并不认为牛顿学说的基本原则有错误,而认为一些辅助性的观点不完备。于是他们提出新的理论,提出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在对天王星的运行产生影响。后来科学家找到了这颗行星,牛顿学说取得一次重要的胜利。[5,6]

拉卡托斯关于“硬核”和“保护带”的观点非常重要。通过调整保护带,修改辅助观点,几乎任何理论体系都可以得到辩解。但是,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理论体系都同样合理。拉卡托斯说,他的理论要提供标准,“把好的知识跟坏的知识区别开来,并给[理论的]进步和退步下定义。”[7]他把理论体系(或者叫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mes)分为进步和退步两大类。划分的界001

限很简单:“在一个进步的纲领中,理论导致发现至今不为人知的新奇事实。而在退步的纲领中,构建理论只是为了适应已知的事实。”例如,爱因斯坦的理论提出了惊人的主张:由于太阳对光线的吸引力,在白天测量到的两颗恒星的距离和在夜间测量到的不同。根据这个理论,人类发现了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现象。进步的理论体系就是这样引导人类的认识向前发展。而退步的理论体系是在人们发现跟它矛盾的事实之后,再专门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辩解。这些理由只是为了应付已知的挑战,却不能导致新的发现。这是一个合理的划分:进步的理论体系造成了人类知识的增长。而退步的理论体系落后于人们的认识,不但对人类知识的发展毫无贡献,而且阻碍人们思想向前发展。因此,尽管任何理论体系都可以为自己辩护,拉卡托斯主张学者们应该选择进步的体系,放弃退步的体系。[5]

根据这种进步主义的知识论,考虑一个新理论应不应该被接受的第一个标准,是它的大胆性。这种大胆性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它能提出以往任何理论都没有提出过的关于新奇事实的认识。如果它只是讲述其他理论已经讲述过的内容,那它绝不是大胆的,对人类知识的增加也没有贡献。只有超越或否定现有知识才是创新,所以一个理论跟原有理论冲突得越激烈,就可能越有价值。要是一个观点指出了从来没有人预料过的有意义的事实,那么它就造成了“理论上的进步”。[8,9]

应该注意,理论的进步是新理论同已有的任何理论相比,而不仅仅是跟本体系的其他理论相比。各种理论体系互相影响。一个学派往往会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甚至会吸收对立学派的观点。如果这种不同观点的结合能导致过去任何理论都没有的关于有意义事实的新认识,那么,按上面提出的标准,它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只是吸收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那么,这种做法就完全没有增加人类的知识,这样提出的理论就不是进步的理论,而是退步的理论。因为“硬核”是不可以修改的,放弃了基本原则就不再是原来的理论体系,所以,如果一个学派吸收对立学派的主张,改变自己的基本原则,这就表明它在理论竞争中失败了。

三、经验上的进步

大胆创造是新理论可以被接受的首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除非偶然命中,不然大胆胡说绝不是贡献。拉卡托斯指出,一个理论可以被接受的第二条标准是:它提出的关于新奇事实的见解起码有一部分得到证实。没有全新内容的理论根本不值得检验,但大胆的观点还要受严格的审查。如果一个理论不但是大胆的,而且它的新见确实引导我们发现了原来不为人知的有意义的事实,那么它就造成了“经验上的进步”。[8,9]

在这里,读者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拉卡托斯是波普尔阵营证伪主义者,为什么他检验理论的第二条标准却要求“证实”?的确,拉卡托斯的证伪精神不如波普尔那么强烈。但是,他不像证实主义者那样,认为经验证据可以确证一种认识。他解释说,理论可接受性的第二条标准可以理解为:新理论通过了旧理论不能通过的检验。接着,他以证伪主义者特有的谦虚说,这条标准是怀着希望进行“猜想”:通过了这样的检验,我们知识的进步就是真实的。[8]波普尔的研究有力地说明,即使通过了再严格的检验,我们也不能说“这种理论肯定正确”,而只能说“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它是错的。”在两百多年里通过了几十万、几百万次检验的牛顿学说都被爱因斯坦推翻,还有什么知识肯定不会错?拉卡托斯并不认为感觉、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就是可靠的证据,也不认为知识的增长是我们获得一条又一条准确无误的真理。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我们用更优秀的观点取代了原来的理论。因此,他指出:“肯定一种理论的唯一可接受的证据,就是它竞争对手的

101

尸体。”[8]

拉卡托斯还提出了关于新理论在技术应用中可靠性的标准。[8]这跟知识进步的关系不大,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他的进步主义知识论描绘了人类知识发展的图景:一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构成了这个体系的“硬核”,反映了这个体系的本质,所以是只能抛弃而不能改变的。体系中的其他理论却可能修改变化,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新遇到的问题,抵御对于本学派基本原则的挑战,另外还可能提出新的认识,造成人类知识的增长。由此可见这些“硬核”以外的理论有保护作用,还可能有发展的功能。把它们称为“保护带”(protective belts)似乎不够全面。或许叫做“外围理论”之类会准确一些。

四、进步主义知识论的进步

拉卡托斯到波普尔身边工作以后,两人的关系极为融洽。1964年,拉卡托斯到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波普尔非常挂念,还担心他不再回伦敦经济学院。在一封充满深情的信里,波普尔写道:“你不在这里,我感到难过。跟你在一起,我会愉快得多。如果你不回来,就算不说是我们系的巨大损失,也是我个人的巨大损失。”拉卡托斯回去了。但在60年代后期,他对波普尔一些观点进行批评,波普尔感到不快。特别是拉卡托斯提出理论可接受性的标准之后,波普尔非常不满。[1]波普尔是拉卡托斯的精神导师。两人友谊的破裂,当然使拉卡托斯感到遗憾。但在这件事情上,错的是导师:波普尔对别人的批评不够宽容;而拉卡托斯却坚持了波普尔的理性批判主义原则,因而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知识整体论在20世纪的发展对许多知识论学说造成了严重的挑战。迪昂-奎因命题指出,任何理论都要跟其他理论结合才能作出预测性的结论。如果观察或试验的结果跟预测不同,我们往往只是知道这个理论系统的整体之中至少有一个错误,但并不知道是作出预测的理论还是辅助理论(例如关于观察的光学理论或者关于试验设计的理论)出了问题。这就给波普尔检验和证伪的做法造成了困难:试验和观察不容易击中一个理论靶子,我们很难确证某个观点有错误。

拉卡托斯的知识论主张把证伪和不接受分开。[4]我们确实很难证伪一个理论,但我们有明确的标准审查哪些理论可以接受,哪些理论不可接受。尽管任何理论体系都可以为自己辩护,我们有理由抛弃退步的体系。这在许多情况下比否定一个理论更为有效可行。

拉卡托斯还考虑到任何理论体系都可能有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看上去像是反例的问题未必就能否定一个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些理论体系可以解释这些反常,把它们变成支持自己的证据。[4]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应该把证伪和不接受分开。这不是允许一个理论体系内部自相矛盾,而是给机会让它们克服矛盾。只要它是进步的体系,我们就支持它。这种主张比波普尔的观点更宽容。有的学者指责拉卡托斯缺乏明确的否定标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不管是证明还是证伪都可能出错。文化革命的“大批判”留下了足够的教训。

在去世之前几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拉卡托斯说,评价标准只能评论现成的理论,而不能指导学术研究。[10]笔者不赞成这样的看法。要是对将来的工作毫无影响,我们何必费劲去评论过去的事情?很明显,拉卡托斯的标准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上和文章里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和评价。另外,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还是知识的创造者。进步主义知识论告诉我们如何推进人类知识的发展。现在中国希望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标准是取得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无论如何,我们的成果最起码要达到可以被接受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把创新作为研究的首要目标。创新是对前人的超越。我们首先要系统地掌握已有的理论,不然就很难在201

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研究者还应该认真检索国内外的资料,力争每一项成果都有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见,并且严格进行检验,实实在在地贡献一些新的知识。大学教师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榜样。教师起码要有争取创造性成果的态度,学校才能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John Watkins.K arl Raimund P opper,1902-1994[J].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V olume94.1997.

http://w w https://www.doczj.com/doc/e95186328.html,/pubs/src/popper/

[2] J.O.C onnor and E.R oberts on.Imre Lakatos[E B/O L].http://w w https://www.doczj.com/doc/e95186328.html,/history/

Mathematicians/Lakatos.html.

[3] 波普尔.真理、合理性和科学知识的增长[A].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4] Imre Lakatos.P opper on Demarcation and Induction[A].Imre Lakatos.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2

gramme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5] Imre Lakatos.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A].Imre Lakatos.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6] 兰征.拉卡托斯的科学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102.

[7] Imre Lakatos.The Problem of Appraising Scientific Theories:Three Approaches[A].Imre Lakatos.Mathematics,Sci2

ence and E pistem olog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8] Imre Lakatos.Changes in the Problem of Inductive Logic[A].Imre Lakatos.Mathematics,Science and E pistem ology

[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9] Imre Lakatos.Falsification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A].Imre Lakatos.The Methodolo2

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10] Imre Lakatos.History of Science and I ts Rational Reconstructions[A].Imre Lakatos.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责任编辑:王建平】(上接第91页)

λψ 参看[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0-

144、262页。

λζ Peter Burke:H ow to Be A C ounter-Reformation Saint,See:K aspar v on G reyerz,Religion and S ociety in Early M odern Europe1500-1800,G eorge Allen& Unwin Ltd,1984,p.47.

λ{ λ~ μω μζ μ{ μ} μ~ νξ νψ νζ James Brodrick,S.J:The Ori2 gin of the Jesuits,Longman,Creen&C o.,1940, PP.8-11,18,11,11,12,15-16,18-20,47note

(1),74-75,89.

λ} μ? μψ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改革先导马丁?路德传记》,译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32

-33,36,46页。 νυ ν? The S piritual Exercises of S t.Ignatius of Loy ola, T ranslated from the Autograph by Father E lder Mullan,

S.J.,G erman C ollege,R ome,1909.Second Week,

F ourth Day:‘Prayer’.

νω S t.Ignatius:T o the Fathers and Brothers in Padua, See:Joseph N.T ylenda.S.J.(ed.),S t.Ignatius Writes to His Brethren:Selected Letters and Instruc2 tions of S t.Ignatius of Loy ola,The W oodstock Theo2 logical Center Library,G eorgetown University,1985. ν{ S t.Ignatius:T o the Scholastics at Alcala,See:Joseph N.T ylenda.S.J.(ed.),S t.Ignatius Writes to His Brethren:Selected Letters and Instructions of S t.Ig2 natius of Loy ola,The W oodstock Theological Center Library,G eorgetown University,1985.

【责任编辑:王建平】

prove their pragmatic com petence and av oid pragmatic failures in communication.

K ey w ords:pragmatic principle;cognition;pragmatic failure;pragmatic com petence

A Comp arative Study of the Speech Act of Criticism by Chinese and Foreigners(by ZH U X iang-yan,ZH OU Jian)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we discovered that foreigners often criticize people by sim ply saying“not g ood”.We design questionnaires to investigate the speech act of criticism by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Chi2 nese in China and com pare the results with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of criticism adopted by native Chinese,hoping that the en2 deav or will be instructive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riticism to foreigners.

K ey w ords:criticism of Chinese;pragmatic strategies

Social Mode of Imitating Exemplars in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and H ow Ignatius Loyola B ecame a S aint

(by LI N Zhong-ze) Abstract:In medieval west Europe,heroes and heroines of secular s ociety were without exception Christian saints.They became m oral parag ons and were imitated eagerly by Christians as a result of their living a g ospel life and following Christ’s teachings.At the outset,their view points and behavior were not com patible with orthodox doctrine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Before long,they were admitted as saints,and their achievement was commended and honored extensively.As an originator of the S ociety of Jesus,S t.Ignatius Loy ola is a m odel of those who had grown up from an insignificant im poverished knight to a Christian saint.He had imitated previous saints,such as S t.D ominic and S t.Francis,and continuously cast away his own un2 timely view points and behavior.He was g ood at seizing every opportunity provided by his precurs ors and contem poraries,and finally,he made huge success in‘helping s ouls’.

K ey w ords:medieval Europe;imitation;S t.Ignatius Loy ola;saints

On G eorge W ashington’s Military Thought and Competence in the W ar of American I ndependence

(by G UAN Xun-xia) Abstract:In 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Washington showed his military capability.His military thought had his2 tor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He stressed on the following:A standing army and navy must be founded;A team of excellent military officers must be fostered;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 ork must be put o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army;and military provi2 sion must be well done.I t is justifiable to give a full affirmation to Washington’s military capability,but it is inappropriate to over-praise him as a“military genius”,because his military capability was not innate,but was cultivated during the war, through the long-term difficult war practice,through uninterrupted summary of experience in both victory and failure.

K ey w ords:G eorge Washington;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C ontinental C ongress;C ontinental Army;Skirmisher tactics

The Progress of K now ledge and the Progressive know ledge(by Y UAN Zheng) Abstract:Issues about knowledge are one of the m ost im portant subjects of pedag ogical https://www.doczj.com/doc/e95186328.html,katos’theory of knowledge is am ong the best epistem ological theories today.I t constructs a convincing m odel of knowledge systems and clearly explains how human knowledge develops,thus providing educators with useful criteria for selecting and evaluating knowledge and s o deserves Chinese educators’special attention.

K ey w ords:pedag ogy;knowledge;Lakatos;P opper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 “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 .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咼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

认识论和联系观

认识论和联系观 1. (2019 年高考文综宁夏卷)农历丁亥年是 60 年一遇的“金猪年” ,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 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 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同,其依据是: () A. 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 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 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 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2. ( 2019年高考文综宁夏卷)2. “100— 1 = 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 止因1 % 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 — 1= 0”蕴含的哲理是( ) ① 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 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 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勇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 ②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C .①③ D .③④ 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 “天圆地方” 、“圆球体”、“扁 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 4. 【2019山东卷】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 A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 .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 .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 .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 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 服用,就会 导致药效减弱、 副作用增强, 对人体造成损害。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 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 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 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 的基础上, 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 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 况。回答29?30题。 5.【2019全国 I 卷】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 ① 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无限发展过 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药物的配伍禁忌问题启示我们( ) ① 应该在普遍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 ②应 该客观地认识事物在联系中的性质 和作用 ③应该摒弃那种控制条件研究事物的方法 ④应该摒弃那种分门别类研究事 物的方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2019全国 I 卷】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 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 3.【2019 宁夏卷】 “气象预报仍然是 现 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 远不能达到真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 性 A.①② B .②③

知识论论文

基础主义 至少存在两个原因关于认识正当的理论,其中之一是即使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并且广泛被人接受的针对盖梯尔难题的解决方法仍然是难懂的,许多哲学家认为在知识与正当性之间有重要的关联。而另一个原因是正如我们对知识感兴趣一样,我们也对认识正当的自然性感兴趣。 基础主义和正当的基础信念:我们的许多信念被认为正当的是以我们的其他信念为基础的,一个侦探有正当的理由相信史密斯是一个小偷; 那么是每一个正当的信念都源于其他信念的正当性吗?B是一个正当的基础信念,即B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独立的正当性,是“直接的正当信念”或“非推理性的正当信念”。而正当的非基础的信念完全取决于其他信念的正当性,即“间接的正当信念”或“推理地正当信念”。 传统来说,正当的基础信念的例子包括两种:一种是关于逻辑和数字的事实;另一种是我们自己感官精神的陈述的信念,例如我们对一些命题怀疑或相信的信念经常是直接正当的;关于我是否开心、伤心、充满希望、或者害怕的信念对我来说总是直接正当的;最后,关于我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看起来是正当的基础信念。 基础主义的两个重要论点:存在许多正当基础信念;并且所有的正当非基础信念最终取决于正当基础信念的正当性。 然后,根据基础主义,我们正当的基础信念是一种非基础正当的信念的上层建筑依赖的。 一个关于正当基础信念的存在的历史性的重要争论是一个回归的争论。许多信念有非基础的正当性,许多信念是在在其他信念的基础上是正当的。我们非基础正当性的信念被一个充满证据的或正当的链条支撑着,所有正当性的链条(1)、或者以一种不正当的信念结束;(2)、无限地长;(3)、不断循环;(4)、或者以一种正当的基础信念终止。观点(1)(2)(3)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观点(4)是正确的,即许多正当的链条以正当的基础信念终止。 让我们分析上述4项 观点(1)告诉我们这个有证据的链条能一种非正当的信念结束。对许多哲学家来说,这个观点看起来难以置信,一个自身不正当的信念怎么能给其他信念授予正当性呢?一个非正当的信念怎么能成为其他信念正当性的源泉呢?观点(2)告诉我们有证据的链条能够无限地长,并且因此它们不需要终结。这个观点的一个困难就是对我们来说拥有无限个信念心理上看来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没有信念能够被一个无限的证据链条支持。观点(3)认为一个证据的或正当的链条是循环的,它将许可正当的链条例如:B1←B2←B3←B1. 对于一个信念来说,授予自身正当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5)是唯一可接受的观点。 这个回归性的争论是一个重要的争论。尽管,它保持争议。真理融贯论可以挑战争论假定的正当性的直线概念。 相反而言,一个真理融贯论的支持者可以提出一个正当性的整体概念:如果某人的信念,B1,B2,B3、、、Bn,形成一个信念的有效的全面的真理系统,那么B1是正当的。 真理融贯论也挑战没有信念能支持和授予它自身正当性的观念。例如,假设某人的许多信念相互支持。真理融贯论者用步枪堆积靠在另一个步枪上或一房子相互倾斜、相互依赖的卡片来阐明相互支持的观念。 许多哲学家争论观点(5),并且对存在正当基础观念也是有疑问的。许多哲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95186328.html,/journal/ass https://www.doczj.com/doc/e95186328.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e9518632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Popper's Theory of Knowledge in China 金吾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波普尔的知识论与他的哲学一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涌进中国。中国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哲学讨论会的主题就是波普尔科学哲学讨论会,时间是1981年秋天。一段时间内,波普尔成为中国学者所特别关注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知识理论和证伪主义方法论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样在中国学术界,尤其在青年学者中得到广泛传播,也引起深刻的共鸣与认同。 本文将就波普尔的知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作一简略回顾,以表示对这位20世纪伟大哲学家的深切怀念。 (一) 波普尔对知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而巨大的贡献。正是波普尔,打破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们精心编织的科学知识的静态罗网,使知识研究驶向动态的历史航程;正是波普尔,把认识论研究转向对科学知识增长的研究,使知识论成为研究知识的发现与增长的理论,并建立起了呈严密理论形态的科学发现发展的方法,即"猜想与反驳方法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证伪主义方法论。 波普尔的知识论有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知识是猜测性的,可错的。波普尔常常谈到爱因斯坦。"按照爱因斯坦新的引力论,一切以往关于科学工作和科学知识的本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科学理论总是假设性的,总是要被更好的理论所取代。"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消除错误的批判方法进行学习。波普尔认为,"哲学的真正任务是批判地检查我们通常意识不到的哲学偏见,在需要纠正的地方就纠正这些偏见。"[2] 波普尔关于知识的观点直接对自柏拉图以来的关于知识的经典定义提出了挑战。柏拉图提出,"知识是证明了的真的信念",直到英国哲学家艾耶尔给出的知识的定义都是:某人S知道命题P 当且仅当 (1)P是真的; (2)S确信P; (3)S相信P是经过证明的。 但是在波普尔那里,(1)P是猜测性的; (2)S要反驳P; (3)S相信P是可以否证的。 波普尔批判了关于人类知识的本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观点,并提出"第三种知识观"即,"科学理论(知识)是真正的猜测-关于这个世界的提供丰富信息的猜测,它们虽然不可能证实(即不可能表明其为真),但可以付诸严格的批判检验。"因为"科学家绝不可能确凿地知道他的发现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虽然有时他可能有一定的把握确定他的理论是虚假的。"[3] 所以,在波普尔那里,柏拉图关于知识的定义,"某人S知道命题P"被修改成了"某人S 猜测性地知道命题P"。波普尔对知识的定义是破坏性的,而这种有限的破坏性对我们中国的绝对性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波普尔的否证主义知识论给我们向陈腐观念进击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例如,中国曾经有过一种绝对真的据说是经过无数次证明了的知识,叫物质无限可分论的知识,这种知识被当成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唯物论和认识论(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 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2、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

辩证法与认识论

专题十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 【解题思路】 1.实践的观点与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3.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4.感性认识的丰富性、直接现实性与理性认识抽象概括性; 5.认识的主体性及其非理性因素; 6.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以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7.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认识运动总规律及其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再认识”的方法。 【答案要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方法论上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同时,更重要的是,尊重实践就要尊重群众,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千百万人民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在方法沦上就是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反对狭隘经验论。首先,理论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3(1)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方法反思_知识论和学习论的视角

教育学研究方法反思:知识论和学习论的视角 ■邢清清 教育学术月刊2008.5 EDUCATIONRESEARCHMONTHLY 摘要: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知识论和学习论视角出发,探讨隐喻现象研究方 法和协作式探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启示,为拓展新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知识论,学习论,隐喻研究,协作式探究,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邢清清,女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高等教育学(北京100081 E-mail:st454@gse.pku.edu.cn)。 教育学研究为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提供了学术基础,但是,教育学本身由于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研究方法也不够成熟,其自身是否可以称为一门学问,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1][2][3]。因此,发展教育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沿袭自社会科学的教育学研究方法由于对自然科学的工具理性主义的尊崇,日益受到质疑和挑战。首先,从真实的行为环境中人为地析出某种变量,从而得出的应用型理论的普遍性意义受到质疑;其次,为了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刻意地将价值和理性分割开来,却因此导致在社会科学知识的推广过程中忽视价值的作用;另外,由于方法论的限制,教育学研究中需要建立严格的试验环境,因而形成的研究者单边控制行为情境的现象会导致结果偏离现实。在纷繁的教育学现象中,除了适合用定量研究方法考察的事实问题之外,更涉及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价值判断的价值问题,而这一类问题就不适合全部采用技术理性为基础的量化研究方法。 在关于方法论的诸多讨论中,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的是,应用于某个学科的某种研究方法往往并非这个学科独有,而是由诸多学科或者领域共享。教育学研究如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教育现象,已经比单纯的定性、定量方法之争更为重要。 法国社会学家布东根据一些经典研究,划分出社会研究的三个主要层次,即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 次。宏观研究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侧重从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中观层次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区;微观研究从个人或小群体入手,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交往来发现社会行动的意义、特点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当前的教育学研究既不缺乏宏观层次的教育学理论的“宏 大叙事”,也不缺乏微观层次的教育心理学课题,唯独缺乏从群体视角入手讨论学习者行为的研究。 本文将从知识论和学习论两种视角出发,探讨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以及学习科学的共同体研究对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一、知识论视角:隐喻研究 对隐喻现象的早期研究集中在语言学和修辞学领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隐喻定义为名称之间的“转移”:“隐喻就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性词的转移,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从类转向种,要么根据类比关系从种转向种”。隐喻表达式为“A就是B” 。到19世纪,柏拉图学派学者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认识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和布莱克等人用互动理论 发展了隐喻研究,提出了“隐喻是一个概念图像”的论断,使得隐喻研究从此进入了认知语言学领域。1980年,美国生成语义学家莱柯夫和英国哲学家约翰逊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指出隐喻是喻源概念通过认知“投射”到目标概念的过程。他们的研究从哲学角度出发,就此摆脱了传统隐喻研究的修辞学窠臼。近年来,隐喻语言已经从语言学领域扩展为哲学、社会学和认知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对象。语言学学者对于隐喻现象的关注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而教育学学者也试图对隐喻的教育学意义重新定位,呼吁隐喻语言在教育中的回归。 隐喻是一种认识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本质。知识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产物。人类的思考和认知过程是通过语言完成的,因此如果说认知是隐喻性的,语言也是隐喻性的。学习新的事物必须通过对已知事物的联系才能完成,因此隐喻内容决定了人的知识内容。隐喻在思维和知识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 证主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知识论导论题库整理

1.【判断题】知识是关于真理的学问。(对) 2.【判断题】知识与信念有关。(对) 3.【判断题】有保证的可断定性意味着真的。(对) 4.【判断题】真理符合论与我们的常识直觉有关。(对) 5.【判断题】斯多葛学派是怀疑论的对手。(对) 6.【判断题】斯多葛学派的知识论是为了得到确实性。(对) 7.【判断题】古典怀疑论倡导一种宁静的生活。(对) 8.【判断题】怀疑论是与独断论完全对立的。(对) 9.【判断题】对怀疑论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怀疑论的论证。(对) 10.【判断题】常识是通过我们的五种感官认识世界的。(对) 11.【判断题】现象是与实在不同的。(对) 12.【判断题】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都属于物理对象。(对) 13.【判断题】贝克莱的现象主义就是一种唯心论。(对) 14.【判断题】当代的现象主义只承认感觉的存在。(对) 15.【判断题】笛卡尔确信可以得到真的知识。(对) 16.【判断题】休谟的知识论是一种怀疑论。(对) 17.【判断题】盖梯尔认为传统定义不是知识的充分条件。(对) 18.【判断题】信念的真假用于决定知识三要素分析的成功。(对) 19.【判断题】三要素条件仅仅提供了知识的必要条件。(对) 20.【判断题】语境论无法解决盖梯尔问题是因为其概念模糊。(对) 21.【判断题】多元论坚持知识三要素定义。(对) 22.【判断题】多元论是以承认传统定义为前提的。(对) 23.【判断题】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基础主义。(对) 24.【判断题】笛卡尔的自然之光确立了上帝的存在。(对) 25.【判断题】所有信念可以分为基本信念和推知信念。(对) 26.【判断题】基本信念是无需从其他信念中推导出来或得到确证的信念。(对) 27.【判断题】无穷倒退问题是基础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对) 28.【判断题】经验信念是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对) 29.【判断题】内在主义论证主要诉诸于所与物观念。(对) 30.【判断题】所与物观念受到了塞拉斯的批判。(对) 31.【判断题】黑格尔是一位真理融贯论者。(对) 32.【判断题】一致性是确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 33.【判断题】输入反驳是指融贯论缺乏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对) 34.【判断题】信念的目的是获得知识。(对) 35.【判断题】历史上的大多数知识论者都是内在主义者。(对) 36.【判断题】我们往往对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无法给出合理的说明。(对) 37.【判断题】我知道他人的疼痛是因为我有同样的经验。(对) 38.【判断题】强的确证也可以被看做是客观的确证。(对) 39.【判断题】你不相信魔鬼的存在是因为你有强烈的反驳理由。(对) 40.【判断题】可以相信创世说是因为它在主观上是可以得到确证的。(对) 41.【判断题】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认知功能出了问题,这不是你的错误。(对) 42.【判断题】笛卡尔的魔鬼是内在主义的产物。(对) 43.【判断题】疯子的话也可以有证据。(对) 44.【判断题】认知机制必定会是好的筹划。(对)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

唯物论 认识论 辩证法 原理总结

唯物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尚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1)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的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三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求真理的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巴什拉论科学认识论和理性主义郭明哲

巴什拉论科学认识论和理性主义郭明哲 巴什拉对科学认识论和理性主义的分析是其科学哲学思想的主体,文章从科学认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巴什拉对于认识论中的中断与实在的概念;在理性主义时期分析了理性研究者,并对现象技术进行了批判。同时,巴什拉提出了一种技术反实在论的观点,对科学的人工实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标签:巴什拉;科学认识论;科学实在论;科学理性;现象技术 一、巴什拉对科学认识论的分析(1938-1940年) 1937年巴什拉出版了《现代物理学中的空间经验》,探讨了一般量子论的有关内容,主要是证实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所包含的反实在论的特征,还研究了配位空间等量子论使用的空间概念本质上所包含的数学内容。因为该书论述的内容不够充分,又过于物理化,所以不是科学哲学研究的对象。 1938年,巴什拉发表了《新科学精神的形成》,集中分析认识论的中断的概念,首先科学需要与我们的常识性经验和信仰断裂开来,因为它把日常的客体置于新的概念之下,并证明它们具有普遍感官感知不曾揭示出来的特性。科学的进步也需要与先前的科学概念断裂开来,先前的科学概念和常识一样也能够成为我们获取科学真理道路上的障碍。因此牛顿力学的观点在20世纪成为了爱因斯坦表达对空间、时间和重力的一个适当解释的主要障碍。与牛顿观点的断裂创造了一个“新的科学精神”,这一新的科学精神不仅包含物理世界的新概念,而且包含科学方法论的新标准,巴什拉对这一论题的论述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相似,但是却比库恩对“科学革命”的论述早30多年。① 巴什拉认为,认识的哲学产生于那个时代的最好的科学,在科学思想中的认识论的断裂需要相应的哲学上的革命。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贡献给了发展新的哲学观点,以代替那些被科学的进步所淘汰的过时了的观点。例如,他用“非笛卡尔的认识论”来形容自己的观点,这一概念的意思与“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意思相近,这一认识论是以笛卡尔的直接经验之给定的基础主义的特权地位的反驳为基础的,当然这一认识论在它对诸范畴的永恒的合法性的否定方面也是“非康德主义”的,而这些范畴事实上是牛顿科学的偶然性的表述。 1940年巴什拉完成了《否定的哲学》,虽然大多学者将该著作看作是对《新科学精神》的补充论证。但是,在这个文献中他分析了理论转化与科学发展的断裂观点,引起了科学哲学界广泛的关注。巴什拉对断裂和间断性的强调驳斥了布伦士维格把科学视为在本质上是循序渐进的事业的科学观。巴什拉认为科学的进步并不需要连续性,即使在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另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之间有明显的概念和方法论的断裂,进步仍是合理的,因为过去的成就作为案例在后来的理论中被保留了下来。 二、巴什拉对实在论的分析 巴什拉与实在论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的学者如Mary Tjiattas,试图从巴什拉对实验技术的分析中,找出一种与哈金的实验实在论类似的观点,还有的认为巴什拉对待实在论的立场与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相类似,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与库恩思想的联系;古廷认为,巴什拉对实在论的批判在事实上是对作为具体现实的理论实体的本体论的优先地位的肯定,这就等于为今天科学分析哲学家所说的“科学实在论”所做的一种辩护;同时,巴什拉所反驳的观点类似反实在论观点,所以巴什拉的观点就接近实在论。而Mcarthur(2002)比较细

柏拉图的知识论

柏拉图的知识论 绪论 有关知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时,很多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提出有关知识论的几个问题:人能否认知?人如何认知?人的认知所能达致的有效范围和程度是什么?真理极其标准是什么?虽然说有关知识论的探讨很早就已经存在,但是一直没有对于认知问题做过深入地讨论,也没有为知识论专门写过一部著作。柏拉图亦是如此,没有把知识论当作专题来处理,虽然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没有一篇有系统地专门处理知识问题,但我们可以在《特亚特陀》与《理想国》中看到柏拉图对知识的论述。下面就让我们从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回忆说、洞穴的比喻、知识的等级和知识的传达五个方面来探索柏拉图的知识论: 一、知识的定义 关于知识是什么,柏拉图很难给出一个详细而又正确的答案,但是柏拉图首先告诉我们知识不是什么!从知识的反面去看知识的定义。 1、知识不是感官知觉 知觉是借感觉器官的功能而把握外在事物的经验,就是我们的感觉经验。而知识不是感官经验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是可以残缺的,这个世界上有聋子瞎子坡子,如果知识是感官可以经验的话,那岂不是说知识是可以改变的吗?而知识应该是“恒常不变”的和“正确无误”

的。而且被我们感官所知觉的对象也是易变的,有错觉的可能。“知识是因人而异的,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又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1”例如一阵风吹,我感到冷,你却感到舒畅,同样的食物,病人感到反胃,而健康的人感到有味。所以知识不是感官知觉。当然在柏拉图说知识不是感官知觉时,并不是说知识中没有感官知觉的成分,而是说知觉不是知识的全部,当我们感知到一个事物时,我们并不能确定该事物是否存在,所以我们要借反省、理解和判断来确定该事物。只靠知觉本身不能构成知识,我们还要靠反省来把握知识,感觉知识只是达到知识的一个过程而已。 2、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 当我们给一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时,这并不代表我们熟悉该事物,也许是偶然也许是误打误撞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是巧合。总之,正确的判断不一定是知识。 3、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加上一份说明或解释 因为一份说明或解释可以有三种可能:它可以是语言表达,是一份出自个人信仰的语言表达,一份被表达的信仰始终是信仰,它不因为被表达而成为知识本身;它可以是对判断的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检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因而认识到判断的涵义;它可以是特点的陈述,一份说明可以是把一事物的特点凸显出来加以陈述,但是那些特点早已包含在你的判断内容之上,去强调它们并不见得对你的知识有所增加。所以知识不是正确的判断加上一份说明或在解释。 1洪汉鼎陈治国·主编《知识论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58页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演示文稿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认识论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

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