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 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 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 法。

重点:

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 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

难点:

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 型曲线理论。

名家介绍.

埃i 京e.M.罗杰斯,传播理论家,新墨西哥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系主任曾任估计国际传播协会会长,着有《创新的扩散》。本书研究了扩 散的要素,扩散的研究史、扩散的贡献、创新的产生,创新的决策过程以 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扩散网络等。80年代着有《硅谷热》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着名经济学家, 1939年他在其名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 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

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 1. 创新的概念

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生产

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 二f (a, b, c, ?n),也就是说,

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学

角度)

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 间或事物(传播学角度)。

“创新”不同于“瞥T 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

V- 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

事人带来利润。2.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 (1) 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

鲜牛奶高温灭菌耐贮藏)

(2) 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翩J;玉米面 米渣)

(3)

开辟新市场:(蔬菜当地制费 出口

创汇) (4) 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

(5)

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FI 企 股份

制)

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 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 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提岀了着名的 ,生产函数即 将一种从來没

3.创新的特性

(1)相对优越性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如:玉米杂交种取代自繁玉米种)

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便利性、满足性等指标说明,至于某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用者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创新本身的性质。

(2)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用者的不确定性越小。

(3)复杂性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类。

(4)可试验性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采用者倾向

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

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可试验性与可分性是密切相关的。

(5)可观察性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而。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成果不那么容易被观察,所以某项创新的软件成分越大,其可观察性就越差,采用率就越慢。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釆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认识阶段-一感知阶段。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与本身的生产发展

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某项创新。

2.兴趣阶段。农民在初步认识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他带來一定好处的时

候,其行为就会发展到感兴趣。这时,农民对此项创新的方法和效果, 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开始出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

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初步做出是否试用的打算。

3.评价阶段。农民根据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评价,最后决定是否采用O

4.试用阶段一一尝试阶段。农民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防止盲目应用,估

计效益高低等。在正式采用之前要先进行小规模的采用即试用,为今后大规模采用做准备。

5.采用阶段一一接受阶段。通过试用评价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如果该项创新较为理想,农民便根据目己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决定采用的规模,正式实施创新。

以上采用过程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者们根据观察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也有的学者采用三段、四段或其他形式来划分。

三、创新釆用者分类

1.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农业创新采用的五个阶段,是指农民个人对某项创新的采用过程而言,但对于不同的农民个人来说,即使对于同一项创新,开始采用的时间也是有先有后的,并不是整齐划一地。有的是从获得信息不久就决定采用,有的可能会犹豫、观望迟迟不肯采用。

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了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过程中,开始采用的时间与采用考人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考的关系曲线呈常态分布(如图l-l)o 他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人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并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

“创新先驱者” “早期釆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图1-1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曲线(仿.罗杰斯《创新的扩散》)

“创新先驱者”,在创新出台后,首先试着采用,因为他们富于冒险及创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用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则会蒙受不少损失。

“早期采用考”当创新继续被较多的人采用时,称这些人为“早期采用考”。

“早期多数”如果继续被更多的人仿效采用,根据采用时间的早晚把他们分别称为“早期多数”及“后期多数”。

“落后者”把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落后者”。

2.不同釆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

大*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表现有较大差异,这里举出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

这项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考在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及整个采用过程所用的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图1-2):

?6?

ins 1930 1^32 1W 1936 1必2 耶图1-2不同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仿杨士谋)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

从认识到试行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

9.S

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考。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考。

这种现象说明,先驱者和早期釆用者接受新事物很快,但他们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评价工作,经过多年试验证明确有良好的效果,才能最终釆用;落后者则与此相反,他们从认识到试行花了年时问,比先驱者长5倍还多,说明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太慢,既不亲自试验, 又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果,只是在当地多数人均已釆用的情况下,才随大流采用,试行期仅年。

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

表1-1列出了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逐年的人数及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数。

表1-1 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开始年度及面积白分比

年度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采用人数

1934 20 29 4267 95 100

100 100 16

1935 18 44 75 100 100

100 100 21

1936 20 41 100 100

100 36

1937 19 55 100

100 100 61

1938 25 79

100 100 46

1939 30

100 36

1940

100 14

1941

54 3

杨+谋《农业推广教育概论》)

可以看出,开始试用时间越早,则其试用时间越长,且开始试用的面积比例越小,以后才逐年增加;而开始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且开始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这种规律性与第一个案例相同。

以上实例说明,创新先驱者与早期采用者从试行到全部采用,要花比其他采用

者比较长的时间,而后期采用者虽然起步较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的时间。 ________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

首先,杂交种的出现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随着试种的农民都

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给后来者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大家放心大胆种植,杂交种很快就普及了。

其次,是杂交种每年要制种,每年都需要购买新种子,这不符合传统的自留种子的习惯,所以一开始推行时会遇到不少麻烦和困难。

第三,虽然主观上愿意接受杂交种,但许多客观条件如水肥条件、资金、农药等一时不具备,使大面积采用有困难。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以后,杂交种面积就达到较高的比例,最后得以普及。

启不:

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科技示范户(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带动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一般不要过多考虑落后者,因为在他们开始釆用时,这项创新可能要被淘汰。

实例:丹玉13的最初推广和90年代,掖单号玉米品种代替丹玉13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

农业推广中不同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农民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表1-2列出了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1964年的一项研究结果。

表1-2采用阶段与信息來源的关系

邻居朋友

小组接触

个别接触

大众接触

白己经验

许无惧《农业推广学》)

对表1 -2资料可作纵向、横向比较。

纵向表示在不同采用阶段中,不同来源信息的白分比分布,也可知道哪种信息来源在本阶段较为普遍:横向比较可知各种信息来源在哪一阶段作用较大。

1.认识阶段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要比其他阶段为高。从信息来源讲,在认识阶段,邻居朋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小组接触(推广人员组织进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推广人员对农民个别指导)。

2.兴趣阶段农民认为此阶段的信息常来自邻居朋友,大众媒介的作用已被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所进一步代替,后两考的作用开始上升。

3.评价阶段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本阶段个人交流对评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4.采用阶段个别接触作用最大,其次是邻居朋友、小组接触……,同时商业信息地位有所上升,因为采用阶段必须有一定的物资配套,农民还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决定是否采用。

又据唐永金、陈见超等(1998)研究,在四川省分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区调查了7个县共820户农民家庭,了解到当地农民采用创新的信息来源途径大体可归纳为5类,即乡镇农技推广站、大众传播媒介、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及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

其中,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作为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占%,其次是亲朋邻居,占%,第三是集市贸易,占孰集市贸易及大众传播媒介则分别仅占%和%(见课件)

从农村不同行业采用创新的信息来源看,种植业创新第一信息来源为乡镇推广站,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及大众传播媒介;养殖业创新第一信息来源是集市贸易,其次为乡镇推广站,依次为亲朋邻居、大众传播媒介及外地带回;外出打工第一信息来源为亲朋邻居,第二为集市贸易,依次为大众传播媒介、乡镇推广站及外地带回五、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

从创新采用过程可知,一般从认识到采用要经历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感兴趣阶段一一评价阶段一一试用阶段一一采用阶段,对农业推广人员來说,对于不同的阶段,推广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一)未曾推广过的技术

假如某种作物或品种过去从未在本地区种植过,经过试种后发现可以适应当地条件,这种情况下,推广人员首先要帮助农民充分认识、了解该作物或品种的特点和优越性,通过大众媒介向农民提供这方而的信息;同时,可以进行巡回访问,同农民个別交谈,组织参观成果示范,使农民发生兴趣,并帮助他们试种、评价。

(二)曾经推广过的技术

假设某个玉米单交种曾经在当地种植过,并已有不少农民采用了这个品种,但其他农民仍没有采用,这就要仔细分析这些人为什么不采用

如果是大家愿意种,但种子供不应求,这只要解决种子供应就可以了;如果是人们对它的效益有怀疑,这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这些人进行试种并协助他们搞好评价。

创新扩散读后感

(一)扩散 “创新的扩散”首要内容就是扩散,扩散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扩散的实质是个人通过信息交换将一个新方法传播给一个或多个他人。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创新的扩散需要四个要素,即创新、传播渠道、时间、社会系统。其中,传播渠道是信息从一个个体传向另一个体的手段。在扩散研究中将时间作为一个变量,并将其分成创新决策过程、个体或单位比其他系统成员采用创新更早或更晚的程度、系统中的创新采用速度三类。而社会系统则代表着扩散必须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内。 扩散研究在学术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扩散研究的成果被收入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营销学、消费行为学、农村社会学及其他领域的教科书中。扩散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创新的特别有用的方法,这是因为创新是一种其结果相对容易区分的传播信息。扩散研究通过追踪研究一个新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体系结构中的渗透和传播,人们可以更准备地了解社会创新的过程。扩散研究把重点放在追踪创新通过某个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的做法使行为变化过程更加充满活力。扩散研究有益于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利用科研成果有切实的帮助。扩散范例可以使学者把他们的经验型结论以更具理论性的高度概括的形式重新加以阐述。 (二)创新 本书着重讲述了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创新性及采纳者分类、创新代理人和组织内部创新。 1.创新的过程包括创新的产生、创新-决策的过程、创新的结果。 第一,创新的产生,即创新-发展的过程包括几个环节:意识到问题或需要,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商业化,扩散和接受,结果。 (1)创新-发展的过程通常始于意识到某种问题或需要的存在,这种意识刺激人们去开展研究和开发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解决问题或需求的创新措施。 (2)基础知识源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被认为是发展科学知识的原始研究,应用研究则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者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使用者。 (3)创新的发展是把新思想纳入某种形式,满足潜在接受者的需求过程。 (4)商业化是指创新产品的生产、制造、包装、市场推广和发行,是从研究出的理念向产品或市场的销售服务的转换。

休闲农业与创意发展

休闲农业与创意发展 (本文是2010年3月9日在都江堰乡村旅游论坛上的发言) 导言:排头兵 成都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到现在已经25年了,在25年的过程中,成都也在不断摸索,不断提升。今天召开这个论坛,实际上标志着又一次转型,又一次发展。两天以前,农业部和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一个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的协议。这个协议里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作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休闲农业应该成为排头兵,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着力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成基础设施良好、特色优势明显、农业产出高效、综合改革完善的示范区。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 1、过程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从成都起源,25年过程中,农家乐已经三次升级。现在,农家乐星火燎原,在全国普及,不计其数。近几年,换代产品产生,乡村酒店开始发展。 现在有三个概念,一个叫农家乐,一个叫乡村旅游,一个叫休闲农业。我的看法是这样,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乡村旅游是一个国际概念,无论是在欧洲、美国、日本,基本上都是乡村旅游的概念,但是我们中国人创造性出了一个农家乐的概念,实际上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初始阶段,是一个起步。现在整个成都,尤其是都江堰,经过灾后重建,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模式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市制宜。形成了自然、延伸和多样化的格局。现在形成了六种基本模式:一是农家乐,是普遍模式。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许多城市周边都已经建立,产业交融形成了良好的效益。三是农业新村的开发,全国也有了一批典型。四是古村落的利用,形成了热点。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云阳梯田等。六是与景区兼容,依托景区,谋求新格局。 此外,还有三种延伸模式。一是观赏农业、采摘林业,追求新鲜的收获体验,家庭化方式。二是休闲渔业、体验牧业,强化差异性,挑战性强,竞赛化趣味。三是农村房地产,构造主题村,形成休闲房产,景观地产;生态房产,;田园地产;文化房产,;主题地产;酒店房产,核心地产。 3、发展阶段 ——对资源的简单利用 ——对资源的综合利用 ——对资源的深入开掘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央1?号、6号文件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尽快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和引领?能力,立足中国农?科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中国农科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研方向不?稳、基础研究薄?弱、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着力解?决。 总体思路:围绕“两大使命”、“一个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统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重大?科技命题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基?地平台能力?,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与作?用。 基本原则: ——坚持学科规?律,服务产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推进全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支撑关键技?术持续研发?,支撑重大集?成技术持续?攻关,提升科技持?续服务产业?的能力。 ——坚持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服务需求和?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增?量与存量科?技资源,合理衔接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广泛凝聚力?量,推进跨学科?领域协作,深入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深度挖掘国?际科技资源?,多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实?施。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积极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系统考虑产?业需求、国际前沿和?研究基础,顶层设计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8大?学科集群、136个学?科领域及2?92个重点?研究方向,确立了需要?培强的5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培优的57?个传统特色?学科领域、 —2—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农业部2014年11月26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休闲农业管理部门: 休闲农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有关部署,进一步引导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 发展休闲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增加农业单位面积的多功能产出,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生产性收入;把农家的庭前屋后变为经营场所,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保障农民收入四季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发展休闲农业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促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 发展休闲农业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能够系统整合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情风貌中的文化要素,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能够顺应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新期待,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特色民居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发展休闲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产区向产区景区融合发展转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农村生态、景观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 二、正确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发展休闲农业,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

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长期以来,农业在中国都是作为基础产业而受到重视的,但即使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依然面临战略重视与客观投入不足的矛盾。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却依然面临基础薄弱、农民就业压力大、农业环境污染、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变得日益稀缺等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国农业知识创新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这个方面,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同样是农业资源稀缺而农业却极其发达的西欧小国荷兰,期望从“小国大农业”的经验中找到一些有助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标签:中国农业;知识创新系统;荷兰;借鉴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其基础性、战略安全性并没有因为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而降低。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技术以及环境等的深刻变化,中国农业愈加面临一些严峻和紧迫的问题。如生态环境与土壤污染、基因技术与粮食安全、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进步与应用、农业与其他产业利益的平衡。而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备,有望成为理顺上述各种技术、价值、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平台之一。 一、我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就特定的国家、国家内部的地区和特定的社区来说,它们在全球化过程中是获益还是受损,取决于其自身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能适应的程度。相比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国人口众多而人均耕地占有量低,土地经营规模很小、结构零散,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从农村就业结构来看,全部劳动力中农业就业比例持续下降,农民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而务农收益却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农业知识创新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农业科研从立项、研究到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和依托国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这样的系统平台。而目前中国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之间严重脱节,致使农业技术进步缓慢。例如,在我国已经取得的农业知识产权中,产权主体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科教单位的知识产权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效率深受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的农业技术存在重量轻质(即注重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技术而对提高其品质的技术关注不够)、重生产轻加工、重常规轻高新,以及重知识形态轻生产力形态的所谓“四重、四轻”的特点,从而使中国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促进农业增长的重任。因此,创建一个有效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对于推进“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十分必要。 对中国这样一个技术暂时相对落后而人口又众多的国家,农业关系到国家安

农业技术推广学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农业技术推广学作业题库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相对优越性 2、创新的采用 3、创新的扩散 4、发明 5、创新 二、填空: 1、美国学者罗杰斯根据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 2、农业创新总体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与每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在农业中应用实践的(),使农业创新的扩散呈现明显的(),而某项具体的()的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周期。 3、在农业推广学中,S形扩散曲线所揭示的规律称为() 4、根据扩散曲线中不同时间扩散速率的特性变化,可把其分为4个不同时期()、()、()、()。 5、代代连续不断的往下传的方式叫()。

三、简答题: 1、简答创新的特性。 2、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3、简答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 4、简答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5、技术的适用性具体有几种情况? 四、论述题: 1. 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1. 试述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科学 2、技术 3、科技成果 4、科技成果转化 5、应用性研究成果 二、填空: 1、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是()、()、()。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有()、()、()。 3、科技成果依据表现形式分为()和()。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建立在()和()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 5、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的运行机制是()、()、()

6、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有()、()、()、()、()。 三、简答题 1、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 2、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3、简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素。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什么?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是什么? 四、论述题

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摘要:本文对技术创新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之间的关联和区分进行了浅显的讲解,同时简单分析了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阐明了技术创新是当下中国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一定的措施以待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技术创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中国经济发展 1.技术创新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之间的关联和区分 1.1技术创新 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

浅析近代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

近代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技术需求 Modern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Tripartite-structur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A Brief Discussion on 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model of tripartite-structur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is made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It argues that the require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voked by the variance of the socie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Key Words: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innovation;tripartite-structure;requirement of technology 一、引言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创新的路径是由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决定的。因此,要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或农 1

2016复习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思考题 1、简述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及主要社会功能。 (1)含义: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人员通过沟通及其他相关方式与方法,组织与教育推广对象,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2)主要社会功能: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两类。 1.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2、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认为,以上五个层次的需要是循序渐进的。当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便为人们奋斗的动力。(2)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①应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诱导、挖掘农民需要;要尊重农民的客观需要;辨别合理与不合理、合法与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尽可能满足农民合理可行的需要。②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推广人员应用对不同地区(发达、一般、落后等)和不同个体(生产水平高低等)制订不同的推广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不同需要。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所谓需要的主导性就是在众多的需要中,某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起主导作用,它是关键的需要,只要一经满足,就会起较大的效果。 3、衡量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标准有哪些。技术方法类成果与物化成果的推广方法有什么不同? (1)衡量科技成果质量通常有5项标准:创新性(指其创新点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技术等方面,比已有成果更具有科学先进的实用价值)、成熟性(指成果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程度。成熟的成果应经多年、多点观察、试验、验证,具有重演性,定性-成熟)、效益性(指成果采用后,应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是决定成果转化快慢的关键。有些难以协调三效矛盾,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成果转化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政府行为来组织转化)、适用性(指成果在生产上的适应范围。适应性广的成果易转化,否则转化成本高,规模效益差,难以转化)、实用性(指成果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难易程度。有些技术,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都没毛病,但操作复杂,要求实施条件苛刻,甚至现有条件无法实现,这样的成果只能作为储备技术)。(2)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推广应用时的难易程度,在技术市场中交换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①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②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生态区域性,效果的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序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创新扩散理论

創新擴散理論 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所 研究生 張雅卿 摘要 擴散到底是什麼,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它的應用。有些人常不解為什麼一項好的發明,或一個可以造福個人或眾人的觀念,在推廣的時候,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而相對不好的產品,卻可以繼續大行其道。 進步的科技與快速的研發,加速產品生命發展的腳步,更激烈了市場爭戰情勢,企業須不斷進行創新以取代進入衰退期的產品與事業、降低所面對之風險。然而並非所有創新事物皆得以為廣大市場所接受,曾有學者估計過, 新產品上市時的失敗率約為75% ,於僅有四分之一的創新可能成功的情況下,企業進行商情分析時莫不謹慎,有鑑於此,許多學者紛紛投入潛在市場的預估、新產品採用與擴散行為之研究,所以在此心得中,主要會針對企業的角度,探討創新擴散理論的應用。 一、為何要創新 「創新」是一種可以使企業資產再增添新價值的活動。當前企業普遍採行的持績改善,自廣義的定義,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新」,亦即企業的創新活動在本質上就包含持續改善產品、製程、客戶服務等 (陳志龍,2005)。 近年來,隨著網路及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全球的經貿環境快速的變化,顧客的需求朝著多元化及個人化發展,市場區隔化越來越明顯,使得產業競爭更加激烈。當企業降低成本的效用偏低、企業的獲利空間有限時,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藉以區隔市場其他產品以創造利基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成為企業一項最好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若要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掌握競爭優勢,企業本身就要不斷地創新,利用創新來加強企業競爭力與適應力。「不創新,即滅亡」已成為今天企業奉為圭臬的一種說法。創新雖有較大的風險,但若企業不敢冒這種風險以創造未來世界,其實是冒另一種看不見的更大風險。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地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优化区域布局、创新工作机制、促进资源整合、拓展功能内涵、培育产业品牌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于拓展农业多功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北京、江苏、浙江、重庆、天津的做法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1、北京: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乡村旅游有效供给 (1)整合资源、节庆营销 2013年,北京市农委整合郊区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出了“休闲农业季”系列活动(包括北京草莓季、樱桃季、花季、香草季、瓜季、鲜桃季等),并编写了《香草天空》、《北京瓜顶呱呱》、《京郊如此多娇》等主题宣传册,策划设计了《北京樱桃地图》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地图,制作了《北京休闲农业季》2013笔记本,推出了约l000张精美图片,深受游客欢迎。这些活动以季为周期,以京郊特色、优质农产品为旅游吸物物,贯穿全年,带动市民到郊区采摘、休闲,把农村产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郊区各区(县)还结合各自特点,举办了农耕节、美食节、采摘节、登山节、赏花节、滑雪节等宣传推介活动,累计有150多项。 (2)虚拟社区、网络营销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通过手机

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开展营销,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出了“农田观光使者”招募、农田观光使者采风、农田观光博客大赛等活动,吸引了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一批博主参加,发表大量农田观光主题博文,经过多次转发、评论,吸引了市民的眼球。从2011年开始,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举办了多期“凤凰乡村游、大美体验客”活动,大量网友在到京郊旅游观光、品尝京郊美食、体验农事活动时进行编辑、制作,并通过网络新媒体实时发布图文信息和游记,让潜在的旅游者获得了直观、即时、有用的信息。 2、江苏:加强功能拓展,延伸特色产业链 在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规模畜禽养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注重农业功能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延伸产业链条,把高效设施园艺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生产功能拓展成集生产、加工、科普、采摘、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二是挖掘产业内涵,将科技、文化、民间技艺、园林艺术等元素植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江苏如皋的花木盆景产业,融入了“两弯半”蟠扎技艺,创新出花木盆景休闲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推动了花木之乡顾庄村特色产业发展。 3、浙江:注重机制创新,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1)创新完善投入机制

农业推广的内涵

农业推广的内涵:农业推广实质上是组织与教育(或沟通)农民的过程,改变农民行为的过程。 古代农业推广活动是劝农课桑 后稷教民稼穡是开创贡献。 陈振龙家族:甘薯推广世家 我国古代农业推广活动的主要特征:实行教育与行政相结合的方针 1993年7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 农业推广:Agriculture Extension 农业推广含义:狭义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经济收入过程。广义农业推广: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及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民生活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性教育。(农事指导、家政教育、4H教育(hand heart heat health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狭义农业推广以“技术指导”为主要特征,广义农业推广以“教育”为主要特征,而现代农业推广则以“咨询”为主要特征。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并接受和采用农业创新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的机理:动机是人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动机则是由人内在的需要和外界的刺激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其中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内在需要外在刺激→动机→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紧张消除→内在需要外在刺激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需要理论在农民工也推广中的应用:①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②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激励理论:A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行为强化。所谓强化就是增强某种刺激与某种行为反应的关系,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B 期望理论:确定恰当的目标和提高个人对目标价值的认识,可以产生激励力量

创新扩散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 (重定向自) 目录 [] ? ? ? ? ? ? [] 什么是创新扩散模型? 创新扩散模型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这个模型也被称之为,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或多步创新流动理论(Multi-Step Flow Theory)创新采用曲线(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E.M.Rogers)提出的。埃弗雷特·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另一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则认为创新还应当包括“熟悉”这一要素。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创新扩散被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这样,扩散过程就由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组成。由此可见,传播渠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下图所示 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来描述。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 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那部分人。这些人不仅对创新初期的种种不足有着较强的忍耐力,还能够对自身所处各群体的展开“游说“,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创新产品。之后,创新又通过意见领袖们迅速向外扩散。这样,创新距其“起飞期“的来临已然不远。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分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分析》 [摘要]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发展乡村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对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合理应对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应对策略;安徽 如今农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对农村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中央人民政府在近些年发表的《第一号文件》多次指出要发展壮大乡村新型服务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适宜当地的休闲旅游业,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响应这一号召,安徽省人民政府专注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并稳定增长、农民逐渐富起来强起来的美好安徽,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安徽省的乡村旅游业在规模上有逐步扩大趋势,发展速度喜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期待改善安徽省各市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不成熟的现状,推进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1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国外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国外开始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进行研究,发展至今,同时休闲农业已成为世界潮流,德国政府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市民在土地种植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作为商用,让更多的居民体验到朴素的乡村风情。法国则推出农庄旅游,城郊建有休闲果园,供大家观光放松。荷兰则更加强调农业与环境的协调,

荷兰牛奶花卉都在世界非常出名,更是有很多国家效仿荷兰的农业发展。美国则是独家农业和观光牧业联合,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桥梁。日本很早就开始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并以此得到了很大的收益。 1.2国内发展现状。中国休闲农业于xx年开始发展,直到如今,国内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投入到休闲农业中,并且得到了高收益,甚至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国家也开始发布各种政策来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鼓励闲置宅基地、荒地发展乡村旅游业。从1949年开始,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开始注重农村问题,但是到21世纪,国家开始将农村问题更重点的放在休闲农业上,引导国内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连续实施多部指导农业旅游发展意见、年度规划等,深入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融合,支持贫困区创新创业,以达稳定脱贫的目的;且xx年安徽省休闲农业协会成立,为新农村建设及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锦上添花。安徽省地处长江三角经济区,右接浙江、江苏沿海发达城市,连接人口大省河南,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xx年,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左右,其中乡村旅游业xx年旅游人数达4.5亿,占据总gdp的10%。近年该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xx年国家乡村旅游评定的重点村落中,以黄山市黟县宏村为代表的重点村落共计12个入选,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同时省内也评出“安徽省优秀旅游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王伟,糜志勤,王章红,蒋珞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43007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定量方式,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专利文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可初步评价和判断中国农业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的状况。 1创新能力震荡提升,规模化程度略有降低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e97352047.html, )公布的数据,对2000-2006年专利文献的统计表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初期的1548件提高到2006年统计期末的3198件,7年间累计增加1650件,数量提高了106.59%。其间虽然有2年出现负增长,但历年平均增幅高达13.83%。其所占权重除2002年为13.04%、2003年为12.10%之外,其他几年基本保持10%以上,累计量权重指标为11.09%,规模化程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且略有降低(表1)。表明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在发展进步, 但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化,尚有待于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2省域创新能力呈正态分布,差距逐渐增大 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总数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北京(1473件)、山东(1070件)、江苏(1047件)、浙江(910件)、广东(830件)、上海(804件),这6个省市主要是科技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表2);排名在最后6位的依次是澳门、西藏、青海、香港、宁夏和海南,这6个省(市、区)主要是经济科技相对 落后的省份和农业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中国各省(市、区)农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与科技和农业资源相关的正态分布态势。 从各年度的专利数量排名看,北京市2000-2005年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到2006年下降至第4位;而山东省2000-2002年、2004年均排名全国第2位,到2006年专利数量超过北京市,跃居第1位;江苏省从2000年的第5位,每年都有增长,到 2006年跃居第2位;浙江省从2000年的第10位跃居2006年的第3位;上海市从2000年的第12位跃居2006年的第5位;广东省一直居第6位;辽宁省从2000年的第3位跌至2006年的第7位;湖北省从2000年的第4位跌至2006年的第8位。专利增长量最大的是山东,以339件位居第1位,其次是江苏(335件)、浙江(315件)。增长率超过100%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 江、山东、湖北、天津、宁夏、吉林、河南、海南。青海、西藏虽然增长率高达200%以上,但其起始基数很小,农业科技创新发明能力仍相当薄弱。 截至2006年末,在中国34个省(市、区)中,只有广东、重庆、台湾、香港4个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负增长,呈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势头。并且,排名在前6名和后6名之间的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差距从2000年的396件扩大到2006年的 1302件,呈现不断扩大的势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全国2000-2006年地域态势前6名排位见表2。 3创新领域呈地域特色,新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通过对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的分 类研究,共有山东、广东、北京、湖北、浙江、江苏、黑龙江、四川、云南、河南、湖南、上海、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陕西17个省(市、区)进入12个农业科技发明创造专利大类的前5名。但从进入前5名的次数来看,山东在全部大类中有7次位列第1,广东有3次排在第1位,北京为2次居第1位,显示出这3个省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强劲实力。另外,在单个大类中申请发明专利总数超过200项的,山东有5次,北京、广东均为3次,浙江2次,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均为1次。根据上述数据,可将国内各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山东、广东、北京、浙江为第一层次,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在国内相关农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第2个层次,竞争实力较强;其余省(市、区)农业科技能力为第3个层次,竞争能力一般。 而且,中国各个省(市、区)由于自身在农业资源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不同,其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山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N 、A01K 、A01C 、A01D 、 A01F ;广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P 、A01M 、A01K 、A01G ;北京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G 、A01H 、A01M 、A01C (表3)。4 国外机构和个人所占份额逐步减少,但竞争实力强大 2000-2006年,外国机构和个人在中国申请的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数量从680件略减到662件,其所占份额由1:0.78降低到1:0.26(表4)。由中国专利数量上升而导致的外国申请专 利数量的下降,说明中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和提高。 表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态势 年份20002001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数量/件增长速度/%权重/% 1548— 10.37 16224.7810.87 224338.2913.04278924.3412.102785-0.1410.87337821.2910.393198 -5.6010.02 表2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域态势 地域排序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 12510612 124836 124635 142753 123456 142365 412365 注:权重指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数量占人类生活必需专利类别的比例。 学术聚焦(Focus ) 104科技导报2009,27(12)

创新扩散案例

创新扩散案例 【篇一:创新扩散案例】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媒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含5个环节: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罗杰斯将采纳者分为五类:创新者、早期采纳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迟钝者。①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创新扩散的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众传媒与人际交流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途径。② (二)以微信的推广应用解析创新扩散理论的依据 2010年起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兴起了一场“对讲潮”,多种移动通信软件(如:微信、米聊、kiki和talkbox等)受到用户欢迎。③腾讯旗下的微信成了其中的领军者。它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微信的成功推广几乎囊括了创新扩散研究的主要元素,学生群体在接受这一新兴通信软件的过程中,会受到大众传播媒介、周边同学朋友和微信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相较而言,大学生群体中微信的推广更符合创新扩散理论模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28日至5月5日,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主城三所高校的本科生。以配额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16名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超过一年,属于早期使用者,因此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 研究发现 在被调查者中有73%的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微信,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微信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知晓阶段 1.早期使用者获知微信的渠道 16位微信的早期使用者在微信推出后两个月内就开始使用,此种行动不是因为受到他人影响,而是因为大众媒介对微信的推广信息引

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议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日期:

浅议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也是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文章通过分析休闲农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提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及以物质商品生产所确立的主要的发展模式,人们在工作之余越来越需要休闲。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通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以推动观光旅游、农业休闲为目的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具有维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保护农村资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特点。 1、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综述 关于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在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扩大耕地和牧场的面积是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因此得出,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是农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资源开发模型也存在缺陷,因为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基于资源开发模型的农业的增长模式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再如钱纳里的结构转换增长理论,在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农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会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换是相得益彰的,一方面,农业资源流出农业部门促使农业份额减少,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的替换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程度。经济结构的升级转换对农业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在经济结构升级转换的过程中,高效率

科技创新中国梦答案

七、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中国梦”是习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展览后的重要讲话之一。 习总书记提出:中国的强国之梦,要依靠科技创新为载体,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工作者 为依托。要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水平凸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 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中国科 技发展的每一步,都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中国科技创新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铸造 一个强国梦。而这个强国梦的实现,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到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来,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着智慧和力量,科技工作者受之无愧是实现中 国梦的中流砥柱。 1、“创新驱动”引领实现“中国梦”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 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坚持自主 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 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 合国力竞争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 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创新发展对一国之兴衰具有重大影响。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为了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中国共产党,诸多的经验中就包括学习与 创新。我们党90多年的历程,也是创新发展的历程。没有学习与创新,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不可能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从某些层面上 来说,学习与创新,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基因之一。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我们抓住第五次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机遇,迅速跨 越成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危机阴霾重重的 环境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的中国经济继续一路高歌,连续实现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 济总量由2000年居世界第六位上升为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各国发 展史的奇迹。奇迹归因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伟大的创新。回首30多年中华 大地的沧桑巨变,冲破思想的藩篱,融化体制的坚冰,解放生产力,都是由于我们党锐意推 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并在创新中发展出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的激荡,不仅成就了国家的进步,更培育了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的历史时刻,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 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未来一个时期,既是我 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国内外矛盾多发易发的磨合期、敏感期。比如, 在经历长期两位数发展的阶段后,我国经济已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新的创新点何在?动 力何在?制造业大国怎样摆脱“为人做嫁衣”的尴尬、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等等, 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实践、不断突破、不断创造。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创新中战胜挑战、赢得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