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峰国师训诲文

中峰国师训诲文

中峰国师训诲文

上如下瑞法师讲解

本文分两大科:

甲一释题

甲二随文解释又分三层:

乙一、开宗明义

乙二、悲心训诲

乙三、损益劝勉

今初释题

这篇训诲文不长,全文六字一句,共396个字。我们分两大科来讲:第一科解释题目。第二科随文解释。在随文解释里再分三小段:一、宗明义;二、悲心训诲;三、损益劝勉。

第一科解释题目。

中峰国师

名明本,号中峰。生于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卒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是今浙江杭州人。

国师从小玩游戏,一定是玩做佛事的游戏。

九岁丧母。少年时代,他曾学习《论语》、《孟子》,由于对这些重要的儒家经典缺乏兴趣,尚未终卷便辍学。

处在宋元之交的社会动荡时期,国师很早就倾心于佛教。十五岁时,信守五戒,立志出家。并且燃指燃臂供佛,求佛道的心非常的切,昼夜精勤用功。

此后,他认真学习《妙华莲华经》、《圆觉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喜好禅定,经常独自到山上坐禅习定。因此,国师出家前就具备了良好的佛学修养。

国师二十四岁时,因阅读《景德传灯录》遇到疑难问题,后来到浙江天目山,求教于当时著名的临济宗禅师高峰原妙,在原妙禅师的指导下,他认真钻研佛教经典,获益良多。

“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恍然开悟,由是内外典籍皆达其义趣。”(《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第二年,他随原妙禅师正式出家,第三年受具足戒。

在跟随原妙禅师的十年之间,国师白天参加劳动,夜晚修习禅定,刻苦钻研,深得禅师的赏识,成为禅师的得意弟子。

宋仁宗时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统二年,宋惠宗追谥国师为“普应国师”号,并且《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也被允许编入《大正藏》流传,产生了很大影响。

国师的著作有:《三时系念》、《怀净土诗》108首、《示众》、《山房夜话》、《信心铭辟义解》《楞严征心辨见或问》、国师自号幻住,曾住《幻住家训》等等。国师在缁素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峰国师开示说:“病中做功夫,要将四大幻身,撇向他方世界之外,由它病也得,活也得,死也得;有人看也得,无人看也得;香鲜也得,臭烂也得,医得健来,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得,如或便死,被宿业牵,如镬汤,炉炭里也得,如是境界中,都不动摇。”他的用功功夫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学习来中峰国师的训诲文,目的就是要了解祖师的嘉言

懿行、人格、风范,以古德为榜样,以古德之语为己语,以古德之行为己行。根本上就是以佛语为己语,以佛之行为己行。

我们说佛,总觉得佛太伟大了,高高在上。我们举祖师的例子,彼亦是人,自己也是人,应该举眼向上,他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呢?以此来激励自己成为一位好佛子。

通俗的说,就是当了一回出家人,一定要当个像样的出家人,不要辜负自己的这一生;不要辜负无始劫来自己培植的那点善根。之所以祖师有那么高的成就,和他严格要求自己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反省一下自己又是如何?

国师:后来中峰祖师被请为国师,国师,就是那些德学兼备的人,有修有证的高僧,国师是帝王给的封号,意思是指一国民众的老师,也是帝王的老师。

训:就是训诲,也是开导的意思。

文:就是通题,比如《劝发菩提心文》,《戒杀放生文》,但我们今天所学的是《中峰国师训诲文》,“中峰国师训诲”是别题。

第二科随文解释。又分三大段:

一、开宗明义。首先阐述清楚祖师的宗旨:怎么样做一个好的出家人。

既到出家地位,听我谆谆训诲。

“既到”就是已经到了,已经出家了,我要告诉你怎样做,所以说“听我谆谆訓诲”,这不是一般的教诲,要体会祖师的心。

他仿佛在对年轻的出家人说:“孩子们,既然大家已经出家了,就听我来把我这么多年的出家经验告诉大家吧。”

大家通过学习要调整自己的生活,培养读诵,坐禅等等。就像慈老法师所说的:要让熟的转生,生的转熟。能用佛法的试金石去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伪?立起佛的知见,使自己能成长为荷担如来家业的人。

学习祖师的训诲,看看祖师是怎么教导的。看祖师怎么说,再看经律怎么说,要用佛的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师父开示:

世间人事业成功的,哪个不是从苦中来?耐得了一时的寂寞才能有以后的辉煌,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误了我们以后美好的前程,要扪心自问:自己的人生道路怎样才能走好?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某件事而留下遗憾,怎样才能不留遗憾?做人就要有做人的良心,学佛就要有学佛的心,我做一个佛子,要堂堂正正的一步一步走好。依于佛的教,培养自己的信心,如果不要小众的锻炼,佛一定不会说要让你当小众的。可以直接受比丘尼戒,很快成为人天之师,越快越好。但是佛知道众生,学佛需要一个漫长

改造自己的过程。

通过上课希望我们每位小众,或者要发心出家的小居士,要具有慧眼,要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前途。千万不能一时冲动,以后后悔莫及。

要体会祖师的一片悲心,从训诲文中要读出老实,从言行上把佛的教体现出来,通过学习文义,变作言行表现出来,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希望大家好好去体会。

出家地位

怎样理解出家地位?

我们先从事上来说,出家,一般人认为是离世俗的家,剃发染衣就是出家。我们知道,这只是一种形象的出家,真正的出家是受沙弥尼十戒后才是正式的出家。所以在沙弥尼的位,就有分形同沙弥尼和法同沙弥尼。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只要一落发离开俗家就算是出家人了,就到了出家的地位,这是最浅显的理解。

深一点的讨论,出家有真出家,相对来说,也有不真心出家。

莲池大师说:出家是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为也。我们常常说大丈夫要志向远大,节操高尚,永不退转,这个才是大丈夫的定义。

世间的将相,将是武,相是文,在朝廷里或在国家当中,文功武将,这是国家的极重要大臣,国家有赖于他们,能为将为相,利国利民,这个不容易。但对出家来说,这是大丈夫的事,能为将为相,但

却不一定能出家。

所以真正的出家要能够发四弘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当然这比世间的将相高得多,因为他想的不只是一国之人,他所想的是所有的众生。

看看宣祖告诉我们说:“真诚出家者,怖四魔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真诚出家的人,要能够降伏天、恼、阴、死魔(编者注:即四魔),这称为我们的冤家,天魔会来捣乱我们,不让我们出三界;烦恼魔一天在磨我们,不得出离;五阴炽盛魔使我们妄动;死魔在威胁我们的生命。这实在是我们的冤家,要出家就要能够降伏它们。

要知道,我们所遇的世间是苦、空、无常的,我们自身有生老病死,所以我们要学《无常经》,佛来到这个世界,把解决生、老、病、死的法告诉我们,如果不为此事,佛也不来世间。所以真正的出家,是要为了生死。如果你出家不是为了生死,那就不是真出家。

既然真为了生死,才辞别六亲的至爱,在世间,父母兄弟姐妹,这是我们最亲的人,虽然可以欢乐在一时,但是不能永久。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是无常的,天伦之乐也是无常的。为了得到永久之乐,所以就要把世间的五欲放下,因为这也是无常的。后果导致的是沦落生死,所以必须得放下。

出家人是要做一回大丈夫的事业,在六道中,得人生是最难的,生到人中,出家是最难的,将相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今天做到了。但要懂得,要真正出家才可以,所以要舍诸虚妄,回向于真实。

怎样才能得到呢?就是要从持戒、修定、习慧当中而来,要学无量的法门,要行六度万行,真正在落实中,建立起法幢,续佛的慧命,令三宝不断,使众生获益,这才是真正的出家。这是祖师所说:“若能如是,是名真出家。”这才能做六道众生的福田,做三乘圣人的因种,才能受得了信施,才能不辜负四恩(父母、师长、国家、众生的恩)啊。只有真出家才能报。

剃发染衣,只要形像上是个出家人的样子,这也可以说到了出家地位。但从戒律里来讲,受了沙弥尼十戒才到了出家地位。深一点来讲,如宣祖所说,只有真诚出家者,才能到出家地位。

出家不容易啊,不要把出家看轻了。沙弥五德说:高洁尊严人天师。出家的地位是高洁尊严人天师,真正到了出家地位,看我们出什么家,如果我剃发染衣出了世俗的家,那我们能不能出三界的家?这是要打个问号的。

经中说:“一人出家,波旬怖惧。”所以,在受戒时魔宫会震动,因为他害怕他所管辖的范围里的子民出三界,不属他所管。如果你还在三界里,不为出离出家,不是真出家,没有割断对人天福报的牵挂,

怎么算得上真出家呢?

出世俗的家是容易,但出离三界家,实在是不容易。所以怎么样才称得上真出家呢?“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识心达本源。”这才称得上真出家。

出家功德胜

要尊重自己的出家地位,就要知道出家的功德。如果要问三世诸佛是怎样成佛的?答案:是出家成佛的。每尊佛的示现,都是如此。佛都是要示现出家相的,“八相成道度众生”。

论中说:“出家之力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如虚空。”出家的利益多大,为什么功德这么大?“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诸佛,未有不是舍家出家成佛者也。”要求得佛果,佛都是示现出家的。所以说出家的地位实在是不容易。

《贤愚因缘经》说:“劝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在世间要想培福,什么培得最快最多?就是自己出家,或者劝人出家。

法赖僧弘,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佛辛勤所证的正法,要持续地久住于世间,这一定是凭借僧的弘扬。那我们出家人是僧中的一分子,实在不可以小看自己。当我们真正知道出家的真实利益的时候,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作为一个出家人,责任太大了,还有什么不能忍?还有什么不能

让?还有什么可以沾沾自喜的?纵然你出家之前,你有很高的名望和地位,那也不过是世间名利的事,这和出家了生死不相干的,所以要真正出家,实在要给自己一种鼓励,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这是我对出家地位的理解。

二、悲心训诲。祖师悲心切切的来开导我们。又分三小段:

1、出家为僧不易

前生修得为僧,今生岂能容易。

不要看我们今天出家很容易,追究起来实在是多生累劫积累的善因,才能获得人身,做出家人。

我们真正的出家人,目标是成佛度众生,前提是要发了生死的心,所以不能轻易虚度。我们应该感谢自己,是我们生生世世修来的善根,才会有今天的结果。

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难非不可能,不等于做不到,只要我们认识修道的意义,积极努力去做,难也能做到。

“今生岂得容易”这是祖师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精进。

出家以后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应该从事上渐渐来修。

2、从事相上一一给予教诲。又分五小层意思:

○1发心修道即要福慧双修

第一要发道心,晨昏切莫贪睡。

“第一要发道心,晨昏切莫贪睡。”怎样才能发起道心?《菩提道次第》讲,要思维人身难得,要知道三恶道苦。《菩提道次第》归纳总结为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让我们重后世,要相信因果;中士道要发出离心,三恶道可惧,我们要出离。如果真正发起修道心,就要了解三士前导的。若真发修道心,还会贪着五欲的享受吗?还会说是非?辩长短吗?就不会有这个时间的,因为今天过去,再也不会有了,只有息心向道,才会有所得。不论走到哪里,如果发不起来修道心,这个出家人就当得可怜了。

在我们修道的过程当中,是否真正去思维苦无常。是否对三宝生起依靠的心。

我们要练基本功,出家要出什么?通过修行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要考虑后世。

○2要修行报恩。

诵经报答四恩,礼拜自求福慧。

“诵经报答四恩,礼拜自求福慧。”我们出家了,要懂得报四恩:父母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三宝恩。同时也要至诚礼拜忏悔业障,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来勤修福慧资粮。一个修道人更应该有责任,在家要为衣食奔波,妻儿老小一大堆,要考虑他们。出家就是一心向道,我们不做士农工商,我们缺少了哪一样的受用?施主为什幺会来供养

我们?因为我们是一个修道人。

有个故事,佛到一个地方,大家都来供养,其中有个穷人,他没什么东西供养,大家供各种好吃的,他只做了一块米糕,而且很粗糙,在众多人中,佛为了利益就接受了他这块米糕,佛受用以后,给他咒愿,当时旁边很多人,给他一百二百三百四百,都告诉他,我们随喜你供佛的功德,他不敢要,他问佛,佛说你可以收下,因为他们想从你这里得到供养的福报的。我们在受众生的供养一定要众生的恩。无始劫来的众生轮回六道,都是互为父母,菩萨戒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和自己没有关系的,只是流转太久陌生起来,认不得了,所以知母,才要来念他们的恩,来报答他们的恩。父母生我们的色身要感恩他们,没有这个色身我们又怎样来修行?

我们要报国土恩,是指国家,我们在这个国土上,受着国家的恩惠,以前是国王,现在一个国家,要有军队的保护等等,所以要报国土的恩。

报三宝的恩,没有佛谁来说法?没有僧谁来弘法?所以我们要带着一种责任来修行,确实要觉醒起来,发起来修道之心。没有责任修行是不可以。

你看你们现在佛堂、教室,还要专门给你们学习的时间,实在是对待劣等人的教育,实在是没办法,如果是上根利智,一天就好好做事就好了,修行的功夫自己去找时间,不能浪费时间,再没时间,早

晚就是自己的功夫,不说一晚上不睡,最起码睡得晚一点起得早一点,这应该是能做到的。同时我们要能懂,有一些初发心的,好象觉得有精力,一瀑十寒,一夜不睡,到时三天不起。根据我们的报身,只要我们能按照我们起床板按时起床,到时按睡觉板休息,坚持一年不要请假,天天都是如此,你看看怎么样?

诵经念佛是修行,通过这些修行就是要改变我们自己,通过这些修行就要放下贪着。一个人如果不考虑来生,又怎么样修行?如果真的考虑来生,就知道这期业报有尽的时候,我们要贪什么?

从早上起床时,就要让心止住,同样走路时也让保持住,行住坐卧都保持住正念。这是要专心一意地来修的。一个痛念生死的人,一个了解苦空无常的人,就知道现在有这个善因,有这个机会生在人道,又得出家,那就要珍惜。现在成就的色身,随我造作的善恶业是会变化的,下一生又是怎么样?懂得这些,就要生起观照,自然看得破,放得下,一心不乱地来修道。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修道都离不开这个根本,所以佛告诉的戒定慧三学,离开了这个再去找道,终将无觅处的。

○3培植福报

每日作务勤劳,真心兼管常住。

每天都要任劳任怨,为大众做各种杂务,要管理爱护常住,如同自己的眼睛珠一样。法赖僧弘,佛辛勤证得的正法,是依靠僧团来安住持续发扬光大。如果这个世间没有僧团就没有僧宝,佛法又如何住持世间?初出家不要想着住山洞、小庙,一定要发愿住修行的大道场,

僧团就像一个大冶烘炉。众生都是有我执我见的。

世间人为什么要易子而教?自己的孩子要别人教,自己教别人的孩子,这样才能把孩子教好的,现在在师父跟前,众生就会有一种执着:这是我的徒弟,这是我的师父。如果大家共住只是群带的法眷属关系,要修道很难。

大冶烘炉里最锻练人的。我们小众一定有所偏重的,小众重在培养自己的道心,从事上做起,早睡早起,这应该能做到的,培养好习惯。

最初出家能懂得什么?就要好好地忏悔,比丘尼师父们就是大道人了,最好的忏悔就是为大众服务,培我们的福报,消我们的业障。大众师父们仅仅能持过中不食戒,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上午做饭她们吃了,下午用功办道,她们越持戒,我们的福报就越大,我们忏悔的机会越多。

所以每日要作务勤劳,不要偷懒。如果避懒偷安,能躲就躲,能藏就藏,实际是自己吃亏的,因果的账本上都给记着呢,不会因为你人多就蒙混过关,是你自己失掉培福的机会。

“真心兼管常住”,可不是假心假意,把常住管好了,让大众师父好好修行,这有多大功德。大家在大寮里服务,慢慢就要学会爱护常住,养成关心常住的好习惯。

道场是安住色身修行办道,长养法身慧命之地,是我们僧格的铸造所,我们怎么能不爱护它呢,绝不能让它有一点点受到损害。

○4早晚用功。

早晚自己工夫,心静事业好记。

莫道终夜不眠,须要更深早起。

小众没有时间,就要插空。老法师告诉我们,当小众,手里就不能拿长念珠甩来甩去,背书用功都是悄悄的,一天只看到在忙,在做事,不能像比丘尼样。你看你们现在有佛堂、教室,还要专门给你们学习的时间。实在是没办法才用这种教育方式,如果是上根利智,好好做事就行了,修行的功夫自己去找时间,不能浪费时间,再没时间,早晚就是自己的功夫,不说一晚上不睡,最起码睡得晚一点,起得早一点,这应该是能做到的。有一些初发心的,好像觉得有精力,一瀑十寒,一夜不睡。到时三天不起。根据我们的报身,只要能按照起床板按时起床,按睡觉板睡觉,这样坚持一年不要请假,天天都是如此,你看看怎么样?

○5日久受益

时常日久揩磨,渐渐明通心地。

我们都会想到一下子要怎么样,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滴水成河,粒米成箩。功夫是平常点点滴滴积聚锻练来的。一定要经过天长日久的磨练,功到自然成。

修行就是要这么天长日久地磨练,慢慢让心透亮。所以,我们要日日揩磨

揩磨就要像一面镜子样,镜子有了污垢不要紧,我们天天给它擦,污垢总有一天会擦掉的,最后镜子的光明会显露出来。我们的心地也是这样,假如我们的心地比喻是明镜,贪嗔痴就是污垢,我们就要揩

磨它,拜多少佛,诵多少经,为大众执劳服务,真心兼管常住,哪一样做不到?天天这样做,心中的污垢就一点一点去掉了,这个心通过事情慢慢就转化了。为大众师父知劳服务。业障一点点消除,福报一点点增长,早晚知道诵经拜佛,智慧一天天增长,功夫来至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后,才能成为有用之材。

如果一开始就是理性的,像《华严经》里说,我是毗卢遮那佛,没错!那你怎样来显现你是毗卢遮那佛,是说你的性体与佛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你在凡夫位清净的法身被污垢蒙蔽了,当然就产生不了毗卢遮那佛的用。

如果我们单从理上来说,就欠缺了这么日久的揩磨,道理懂但就是人不了道。如果我们次第而走,慢慢就会认识到,原来每天订的功课,每天需要我做的事情,都是一种修行,是在消我们的业障,增我们的福慧。

3、少欲知足,少事少恼。

○1衣食随缘,就是有什么受用什么。粗衣淡饭随缘,莫学奢华富贵。

佛对出家人生活的标准有行四依的。四依是: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粪扫衣。

律中佛有制,衣破一定要补。如果破得太大,衣会失受。只要有衣遮体。有饮食充饥,以资修道。

佛典中有故事说,国王为了试探沙门释子跟外道的修行,把两者都请到宫里来,一天供养好的饮食;一天供养粗糙的饮食,外道所表

现出来的是好则喜,粗则嗔。而沙门释子,好的也这样,粗的也这样。国王就问:为什么你不起分别心呢?比丘就回答:是身犹如车,好恶无选择。香油及臭脂,等同于调滑。就是说色身就像车,车有车轮,车轮要上油,润滑后车就能启动。至于油的香臭跟车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起到润滑的作用就可以了。色身也是这样,我们只是要用它,所以要给它吃,给它穿,不需要在这上面奢求。我们没有做士农工商,却在受用一切,如果修不出去,那得还债的。

能海上师说:“莫于财物起贪念”。我们受用的一切都是直接的,间接的取之于众生。我们出家,要感谢众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物质资源。我们就要好好修行,用功办道:所修一切都不要忘记众生,让道心一天天坚固,以期将来终能成人天师。回馈众生。由于我们的说法,能拯救众生的法身,现在他们成就我们的色身,将来我们要帮助他们解脱、成佛。修行人忙什么?就是忙慧于魔战的。

“学之为效焉”这是朱熹的话,学是什么?学就是效仿,效的意思。我们读祖师语录,就是学祖师之言,效祖师之行。我们学佛的教也是要学佛之言,行佛所行,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学一点就要做一点,天长日久自然通明心地。

祖师跟我们说的都是他们的经验,而且也是我们容易做到的。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才能一步一步深入。末法时代,学了很高的理论知识,可怜的是,没有人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佛法不是说出来的,一定是依于佛的教做出来的。“粗衣淡饭随缘“都做不到,还能做什么?

“莫学奢华富贵”:世间人讲究表面的风光。我们修行人要少欲知

足,衣服够用就行,多余的不要,再好的多余的东西,也不要去动心。古大德里有位法师讲法,很多人供养他东西,他连看都不看。佛教里有个名词叫”竭尽施”,有布施的机会就要赶快布施出去,错过机会,想布施都没人要。

刷牙的时候,牙膏不要挤得太多,够用就好;倒水时水够就好,现在报纸上经常呼吁节约用水;现在人才有节约的意识,但已经养成坏习惯,让他节约很困难了。我们出家人确实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要爱护我们受用的一切,要惜福!千万不要比吃比穿比受用,不要学奢华富贵。我们多大的福报能到一个清净的僧团中,从外缘上帮助我们一心办道,不要认为是限制,一旦给你自由,很快会随境转。所以,我们要堂堂正正,培养成众生的老师,培养自己的高洁尊严。”人到无求品自高”,出家人实在是太了不起,要像弘一大师、玄奘法师这些先贤大德看齐。老法师说:要做个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出家人。远离名利不沾,好好做个出家人。

当小众的好处就是有比丘尼师父检点我们的言行。既然当小众,就当得象样点。真要修行,是不管身外物,而是要息心办道。黄檗禅师一出家就是二十年、五十年不回家。末法修行障碍已经很多了,我们在坐的,哪一个没有跟亲朋好友联系?身虽出家,心并没有出家,还在关心家里的事。想想,这样修道能成就吗?过去古大德。远离俗家成道业,为什么?因为家事如麻,所以要出家。出家就意谓着要把家里的所有都放下,暂时不管父母,是为了用道业成就来报他们的恩,在家递茶端水是小孝,出家成道是大孝,所以选择出家行大孝。因此,

你们不要埋怨监学,也不要埋怨常住不让你们回家,要理解这是在成就你的道业。要做怎样的出家人?大家好好思维!

○2要惜福知足

无钱莫去强求,有钱不可轻费。

没有钱的时候,不要四处去乞求,“乞(多)求人不爱。”在戒律里有说波罗赖咤出家以后,他说:既使亲生父母也不跟他们乞求。在乞求中,会生憎爱。亲生父母也会考虑:如果我这个孩子在家,他可以挣钱养活我。现在却一味地向家里要这,要那。

多求人不爱的,作一个出家人,首先就要从少欲知足开始培养。我们天天念《佛说八大人觉经》,每天要觉悟提醒自己的,每天我们真正受用的有多少呢?你躺下来只不过是一张床那么大的地方。吃我们能吃什么,只要我们能吃饱就可以了。

出家人有一条金钱戒,要净人来掌管的,当需要衣钵的时候,净人来给他备办的。我们再看看世间,很多起争端的,就是来自钱,因为钱的关系,父子反目为仇;因为钱的关系,朋友之间失去友情种种。

所以,佛告诉阿难,钱是毒蛇。有故事:佛跟阿难外出路过田埂,发现有一堆黄金,佛告诉阿难说,那是毒蛇。有个农民听说,好奇地过来看,没发现毒蛇,反而看见黄金,很欢喜地捡了回去,买房子置地。家里一下子就富裕起来了。国王就怀疑这么穷的人,怎么一夜之间就成暴发户了呢?在印度,地下的宝藏是属于国王的。经过调查真相。就把他逮捕了,犯了斩首的过。也就是死刑、押到刑场时,他自言自语就说:佛陀呀,阿难呀,黄金确实是毒蛇呀。边上的人不知

他什么意思,就把情况汇报给国王。国王说:问问他什么意思?他就把经过叙述了一遍,他说:是黄金害了我,它确确实实是毒蛇。

世间有一些清高之士,如孔子的学生颜回,住在简隔的巷子里,“一箪食,一瓢饮”就知足了。还有些古人,一辈子都不说钱字,把钱叫做“阿毒”。意思是说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不要说亲自去拿,而且口都不去说。这就是说,一个真正要修行的人,一个要出离三界的人,就要断绝外缘。

出家了,就要从生活上有一个改变,以前放任自由惯了,现在要有个约束,不拿钱,到街上就没有想要东西的念头,如果有想要的念头就会看看这,看看那,看看有没行我需要的。没有钱。根本连想也不想、这个我最有体会,从出家到现在,我没有拿钱、到街上从来不会想要干个什么,因为知道自已袋里没钱。我们每天有饭吃,有衣穿,还要什么?没有钱就没有那么多想法;没有钱也没有负担,没有钱也不怕人到房间里要怎么样的,活得挺轻松,不用担心。怕人家这样,怕人家那样。

佛的戒就没有自制,从内心里发出:佛是一切智人。他知道众生有哪些毛病习气,才会制哪些戒,每条戒都是在治我们的贪,治我们的嗔,或者在治我们的愚痴。把微细戒归笼到五戒。这是最简单的。但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础。杀、盗、浮、妄,杀是嗔;盗是外贪,淫欲是内贪;妄是愚痴。比丘尼戒里,每条戒又分了很多,有最重的、次重的、再次的,分出来很多。

为什么说出家功德胜呢?就是因为出家人的戒条多,在生活中,

依于戒来训练自己,每条戒都在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我们要得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不是不去分别,而是经过事情的训练修行,对这个事情很熟悉了,不要经过分辨就知道是什么,并不是不知道、证了果的人还有事上的迷,就是证了阿罗汉的人,还是要学戒,如果不学还会有事相上的迷。戒是三乘人所践约,就像台阶,要一个个走。真正从学到解;从解到行:从行到证,是经过一定过程所得到。

别解脱戒相应所证的是法身佛;是随顺如来真性的。所以戒律开始的训练实在是重要的,我们真想要有成就,就要听佛的话。如果不需要戒,佛就不会这样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戒定慧三学,要以戒为根本,以洁净的戒得到清净的定慧,这才是真正的定慧。抛开戒,纵然有定,要落入魔定;纵然有慧,就是一种狂慧。

所以,别解脱戒,持一条,解脱一条。在生活中。经过戒律的指导。身体力行,这条戒持好,在这种烦恼上就解脱了。持戒就是一种修行,我们常常忽视了,总觉得除了我们的生活之外,还有一种可寻的。实际是没有的。佛法回归到生活中,是要以戒来改变自己凡夫俗子的生活,进入出家人的轨范。这样的生活一定是依于戒律来锻练培养。

像刚才所说,不捉持金银钱宝,那就在这上面训练。我就是不捉持,慢慢对这个就生疏了,慢慢就远离了,没有钱的概念了,不拿钱。心里也不作这个念,因为我不存钱,我也没钱,想想会是什么结果。如果这个人出家后,还在攒钱,天天想:我没有钱怎么办?还是被钱缠绕,没有迷离,怎么能解脱?在这上面根本就没有训练离开它,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