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改变家乡的面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形的类型。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准备、橡皮泥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复习:1、说说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2、说说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3、说出火山和地震分布的特点。

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二、新课教学)

讨论:地球的陆地表面不是完全平坦的,它是由哪些地形构成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构成。

展示图片: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

师解释: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一、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 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二、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 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 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2) 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

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3) 建港口、海滨浴场 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 6)选择输油管线: 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 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进行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三、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和疏密特点,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特征。 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必相等—等高。 2.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闭合。 3.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不相交。 4.同一幅图内等高距为定值,所以,地面缓和处等高线平距大、陡峭处平距小—稀缓密陡。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疏密特点和数值变化等,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1)山头与洼地

【学习实践】《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一、课标要求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二、教材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义务(湖南)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主要包括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等高线的特点,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三、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世界地形类型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是其中之一,对第二课时学习山地不同的部位识别有一定的基础借鉴意义。该届学生总体来说基础比较差,平均分一般就40左右,而且对学习热情不大,特别是地理的学习。因此,我的教学内容不会涉及太难,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

教学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 、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坡度的陡缓。 七、教学准备:PPT,山体模型、A4纸、铅笔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环节 我们是生活在山区,可以说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那么我们对山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讲授新课】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出示海拔示意图] [请学生看图思考]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 【活动】 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承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知道地球表面表示高低起伏可以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种方式表示,那么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的状态如何在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课题】七上第二章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度的陡缓,估计海拔和相对高度。 ●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从而区分两种高度的差异。(重点) 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的变化判断坡度的陡缓。(重点) 3.结合五种主要地形类型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重点) 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案三环节”学模式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课件、教学模型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讲解)我们通常用海拔 和相对高度来表示地表的 高低起伏的状况。 (设置问题)1、什么叫 做海拔和相对高度?2、 查看甲、乙两地的海拔, 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3、泰山海拔约为1524 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 地死海海拔约为﹣400 米,它们的相对高度大约 是多少? 4、我们平时所说的身高 是什么高度呢?学积极思考并回答相关问 题: 1、海拔:是指一个地点 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又称为绝对高度。(广泛 使用在地图上) 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 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 距离。(人们生活中出现 的高度) 2、甲的海拔是1500米, 乙的海拔是500米,那么 它们的相对高度为:1500 ﹣500﹦1000(米) 3、泰山与世界陆地上最 低的洼地死海的相对高度 为:1524﹣(﹣400)﹦ 1924(米) 4、小组探究后进行拓展 到其他有关的高度上,从 而让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 度进行区分。 基础上, 分组讨 论,培养 学生竞争 与合作的 意识,采 取“生教生” 的进行新 模式,并 达到好的 效果。 从身边的 问题着手 开始把学 习到的地 理知识运 用到生活 中来,调 动学生的 学习激 情。 衔接与过渡(讲解)大家观察“枣庄市山川风光”视频,我们发现枣庄市的地形表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那我们能否把地表的各种形态分分类呢?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地形鸟瞰图” (设置问题)大家观察相 关景观图片,你会发现陆 地表面主要有哪几种基本 地形类型?你能找出它们 的相应位置吗?你能说出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 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其特 点是:(重在找出区别和 联系) ①山地:海拔在500米以 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 陡,沟谷幽深。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 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 和缓。 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 力,学生 认真思 考,积极 回答相关 问题。 教师不仅 要设置问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docx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 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 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新课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京郊外的一 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 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 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 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

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学习过程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 都是 1000 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 :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 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AB 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郴州市安仁县宜溪学校 刘琼花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复习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态特点,研究不同情境下的答题策略,来提高学生解答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着重讲述山脊山谷的区别,以及与河流或瞭望塔的关系。 3.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学习方法 比较分析,精讲精练 学习过程 一、呈现错误,条分缕析。 呈现练习中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1,对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态特点记不住,判断不清。2,山谷山脊线的区分困难,河流问题难以做对。3,对生活生产对地形的要求不清楚,遇到这类题错误率高。 二、回顾教材,突破难点。 1.复习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态特点 陡崖 陡 崖 陡坡 缓坡 陡坡 缓坡 山顶:等高线呈闭合的圆圈,且数值有外向里增大。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重点讲述山谷与山脊线的区别(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2,等高线与河流 山谷是集水线,山脊是分水线,河流分布在山谷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河流流速急;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河流流速慢。流向:“水往低处流”,河流的流向与山谷处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 3,等高线与生活生产 山体的不同部位,人们的生产生活往往不同,因此,等高线题常常结合生活生产情境出题。如攀岩、漂流、观赏瀑布、修路、修水库、引水等等。这就要求同学们有一定的常识,然后结合地形图进行判断。 ①攀岩、观赏瀑布:陡崖处。 ②修路:沿着等高线修建或者尽可能穿过的等高线少一些,减少工程难度和道路的坡度。 ③修水库:库区选择盆地地形,最好是呈“口袋状”地形,有利于蓄水;坝址选择在等高 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工程量小,造价低。 ④引水:从河流的上游引水。 三、回到原题,尝试作答。 四、牛刀小试,辨析山脊山谷 题目: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等高线教案 一、【教学构思】 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 8844.43(中尼边境)。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在手上标出示坡线) 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 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 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 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 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崖顶海拔: H高≤H大<H高+d; 崖底海拔: H低-d<H小≤H低;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注: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 (1)计算:tan a=h/L 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有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间距离,可有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求出。 (2)比例尺大小与坡度大小规律: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等高线疏密、比例尺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案 一、课标要求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二、教材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与义务(湖南)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主要包括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概念,等高线的特点,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三、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世界地形类型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是其中之一,对第二课时学习山地不同的部位识别有一定的基础借鉴意义。该届学生总体来说基础比较差,平均分一般就40左右,而且对学习热情不大,特别是地理的学习。因此,我的教学内容不会涉及太难,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就可以了。 四、教学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 教学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 1、利用模型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坡度的陡缓。 七、教学准备:PPT课件,山体模型、A4纸、铅笔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环节 我们是生活在山区,可以说是“开门见山”。也可以说是大山养育了我们。那么我们对山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对山作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讲授新课】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出示海拔示意图] 请学生看图思考]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一幅图,图上的这几个数据表示什么意义呢? 【活动】 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承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知道地球表面表示高低起伏可以用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两种方式表示,那么地球表面这种高低起伏的状态如何在平面图表面出来呢? 二、等高线的含义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第二讲地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一、教学内容及解析 内容 ①如何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②计算等高距,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以及顶部和底部高度;③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特征分析和水文特征分析;④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水库坝址的选择、交通线的选择、调水水路线、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分析运用。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中,地形特征的分析,关键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及变化幅度、海拔、特殊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在水文特征方面,重点是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还有水系特征;在大坝选址问题上,关键是要找出“口袋”形的洼地,坝高和坝长要根据图来进行估算;其他的还有交通路线、调水水路线和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目标 让学生学会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差异;学会判断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学会计算等高距、陡崖的相关计算;最终学会综合分析和运用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 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内涵并准确的进行计算;从基本概念人手,掌握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的判别方法;掌握等高距、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规律;等高线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加关注,构建答题的基本模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判读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通过读图分析和综合应用,解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并且要总结判读方法和规律。 2. 对于简单的地形判断图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图册《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能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应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前置性作业。准备教学所需等高线地形图,便于直观教学。 3.教学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 六、教学基本流程 情境导入→展示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新课导入]展示一组水库大坝的图片,让学生思考水库大坝的选址是不是随便找个有水的地方就能建,如果不是,要怎么去选?最基础的需要利用些什么工具? 设计意图:用一个问题引入教学,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突出了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二)展示讨论——《课前预习》 师生活动: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案》,一起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分析,最终总结出答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海南师范大学周末流动学院团队吴多仿 一、本节课程内容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的地形模型绘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教材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三个部分,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形图的判读》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利用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PPT演示,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策略预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利用用泡沫塑料软垫制作出山体的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同时学生们还能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可以说本节的教学环节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方法;知道等高线的概念;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六、教具准备:PPT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 七、教学时数: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zdm软件地形图处理讲课教案

z d m软件地形图处理

基础篇 ZDM 地形图处理 图形上代表地形的实体主要有等高线,高程点。由于地形图是采用不同软 件生成的,高程点会采用不同的实体,如有点(point)块(insert)圆(circle)等。另外在制作地形图时免不了错误,如等高线、高程点的高程值不对,有重线或重点(在水平投影看似是一条等高线,高程点,实际重合有多个 不同高程的等高线、高程点)。Zdm软件的地形图处理就是纠正这些错误,并 把等高线高程点合并为一层,并把高程点改成“圆”统一格式。其目的是为使用zdm软件getz命令,该命令可以在任意处,根据周围的高程点,通过插值方式 获得新的高程点,从而可使用zdm切剖面,土地平整的土方计算等功能。详见 本文第10节。地形图处理是zdm软件的基础功能之一。 一般地形图处理采用1节的chgc命令和2节的ch_el命令选项2的就可以了。 除了上述常用的处理功能,zdm软件还有对陡坎的处理,对水深点处理为 高程点,地形图高程点展点,生成等高线,稀疏高程点,地形图拼接,及辅助 工具等。 地形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工作能否使用好zdm软件。另外,处理好的地形图你还可以用于其他三维软件进行准确的建模。 应该指出的是,对地形图的处理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我们建议对一个项目 指定一个人专门去处理,处理完了交给大家使用,这样会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1 消除地形重线、重点,高程点改园、合并图层

命令:chgc 功能: 选择等高线、高程点,程序自动关闭等高线、高程点外所有层,搜索重线、重点,若搜索到,程序将重线、重点置于屏幕中间,用户确认后将错误的等 高线、高程点删除。同时程序自动将等高线、高程点,合并在一层。将高程点 改为圆表示。 2 修正高程 命令: ch_el 功能如下: 选项1,按差值修改高程: 在等高线的Z坐标上增加或减少同一数值将其转换为另一个基点高程坐标系,如珠基高程加0.586变为黄海高程。 选项2,局部修改异常高程(常用) (a)逐个修改/(b)选择指定高程实体/(c)修改标记字高/给定选择的标高所乘的系数<1>: 由于地形图作图错误,会产生超出地形图允许范围的高程点或等高线高 程,本程序就是找出这些高程并进行纠正。选择地形图等高线、高程点,程序 自动将所选物体的高程排序列表在对话框中:

最新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

《地形和地势》教案设计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地形和地势》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由于地形是主要的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本节有两目内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我国各类地形的生动的景观图开始,逐步过渡到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图,最后,延伸到专业性强的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说明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丰富,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学习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的结合,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且能够运动数据,说明我国地形的类型特点。 2、学生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群的分布特点。 3、学生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运用地形分析总结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教学难点】 地形地势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全班分成8个“中国地形地势的考察小组”,每小组6人,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小组表现进行星级评比,一般回答对一个问题加一颗星。学生每得出一个结论,教师再利用山脉模型、地形模型等教具以及多媒体手段加以纠正讲解,利用模型、多媒体等手段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整节课上有思考、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等环节,让学生有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的欲望,并创设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练习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 1、地球的陆地表面并不是完全平坦的,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等不同地形共同构成的。 2、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不同地形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1)海拔:地面上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地形类型海拔(m)相对高度(m)起伏程度 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二、地形的变化 1、地球的内部力量(内力) ⑴内力:来自地球内部 表现为: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⑵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地球的外部力量(外力) 思考:什么叫外力? ⑴、降水丰富的地区,????????对地形影响最大。 流水对高山高原地形具有????????作用,对平原地区具有????????作用。 ⑵、降水较少的地区,????????和????????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 ⑶、高寒地区,????????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小结: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形成高山、高原、深谷;外力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就全球而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三、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等高线是指将的各点连成的线。 2、在同一幅地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3、不同的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A、山顶: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E、峭壁(陡崖): F、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南安市昌财实验中学吴标准 【考试大纲】 1.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2.会在地图上估算距离。 3.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4.学会识别五种地形部位。 5.学会判断山坡的陡缓。 6.学会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7.学会判读及绘制地形剖面图。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差,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再次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比例尺换算成与实地距离,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地形部位。 2、能力目标: 运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及地势高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与山谷的判断。 【方法设计】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设计板书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考试大纲要求 1.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2.会在地图上估算距离。 3.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4.学会识别五种地形部位。 5.学会判断山坡的陡缓。 6.学会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7.学会识别与绘制地形剖面图。 二、参考答案 【课后反思】 教师自评:本节课是复习课,没有像学习新课的时候面面俱到,重点是对照

考试大纲,逐条过关。这节课课堂实施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课件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其次通过板书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以课件为载体,以方向——比例尺——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陡坡与缓坡——地形类型——地形剖面图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这方面还要继续努力。 学生反馈: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课件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黑板上写出考纲要求,让人一看就明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学,愿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由重老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不断地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地理课上“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们乐在其中。这样就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地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目的。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I、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 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II、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 III、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 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 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2) 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3) 建港口、海滨浴场 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 6)选择输油管线: 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 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进行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IV、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V、课堂教学: [导入模块] 发下练习卷让学生带着问题(练习中哪些是学过的内容,哪些是没有学过的内容,答案是什么),独自或合作完成下面练习,分小组由小组长归纳结果交给老师。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沙丘能在眼前缓缓移动的现象,是小科同学在新疆旅游时最难忘的沙漠风光。若从引起地形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变化的影响 B. 风力的作用 C. 流水的作用 D. 生物的影响 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风力搬运堆积作用 C. 流水侵蚀搬运作用 D.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3.如图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生物 4.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 ) A. 高原、山地 B. 高原、平原 C. 平原、丘陵 D. 丘陵、盆地 5.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 A. B. C. D. 6.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A. 河流 B. 山脉 C. 高原 D. 盆地 7.在等高线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等高线重叠部分表示峭壁 B. 等高线凸向高处的地方是山谷 C.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D. 等高线凸向低处的地方是山顶 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 A. 山脊 B. 山谷 C. 鞍部 D. 盆地 9.下列表示盆地的是()

A. B. C. D. 10.当几条等高线重合成一条线时,则表示的地形是() A. 盆地 B. 山顶 C. 山脊 D. 陡崖 二、填空题(共5题;共19分) 11.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而外力作用使地表________。 12.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外力因素是________作用;在湿润地区,________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13.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________,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________、山地、________、盆地。 14.陆地地形主要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五种类型。 15.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是________;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是________;向等高线数值高处凸起的是________;向等高线数值低处凸起的是________;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________。等高线越________,坡度越缓;等高线越________,坡度越陡。 三、解答题(共5题;共32分) 16.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________ ,③________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________ (填“C”“D”或“E”)处最合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相同点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课内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1、2和3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结构合情合理,首先告诉学生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然后由浅入深,说明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本节的重难点为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