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盆腔疼痛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盆腔疼痛是较常见的妇科病之一,根据其发病时间分为三种类型,即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临床上常将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者称为慢性。急性和亚急性盆腔疼痛常有明确的病因和器质性病理改变,临床诊断和治疗均较明确。而慢性盆腔痛(chronicpelvicpain,CPP)由于其病因较为复杂,常伴有精神因素,难以做出正确诊断,处理也较复杂,下面予以重点介绍。

【关键词】盆腔疼痛诊断治疗

临床资料:70例患者来自本院中医妇科专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平均年龄(32.32±6.41)岁,有人工流产史31例,有盆腔手术史17例,盆腔包块28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其中包块型13例),术后粘连11例,绝育术8例,宫内节育器27例。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30.90±5.24)岁,有人工流产史30例,有盆腔手术史17例,盆腔包块26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其中包块型13例),术后粘连10例,绝育术10例,宫内节育器2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表现]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较复杂,其临床表现除均有下腹下坠、疼痛外,其他临床特征因病因不同而异。

1.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表现为周期性疼能,进行性加重,且持续时间也加长,晚期经前也可出现疼痛及性交痛,这种性交痛开始可能在月经前后出现,但渐渐在其他时间也可以出现。妇科检查可以发现子宫直肠陷凹及宫骶韧带有触痛结节。腹腔镜检查较易发现病灶,三

合诊检查对发现病灶有帮助。

2.盆腔粘连疼痛一般至少要到手术后2~3个月才出现,粘连部位与疼痛有直接关系,如右侧肠粘连,则左侧卧位可诱发疼痛。这与肠激惹综合征易相混淆,且互相加理病情。体格检查时粘连的程度和类型难以肯定,有时检查者感觉有增厚的感觉,或盆腔器官的活动度欠佳。

3.慢性盆腔炎多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痛及腰骶部酸胀感,常伴乏力、白带多等。性交后、月经期、劳累后及机体抵抗力降低后症状加重。妇科检查: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B超检查发现宫旁血流信号丰富。

4.肛提肌痉挛及梨状肌痉挛肛提肌痉挛患者多主诉下坠感,尤其是每天的下午和晚上,疼痛常放射到后背和腰骶部,尽管症状在经前加剧,但周期性的特点不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瘀血综合征典型。这种症状在卧位时也缓解,排便时疼痛。体格检查时,可触及有肛提肌疼痛,疼痛在嘱病人收缩肛提肌时加重。

梨状肌痉挛多表现为休息后迈步时或上楼、骑车时出现疼痛,出现显周期性;体检时,大腿外旋或触及梨状肌时疼痛加重。

5.尿道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一组下尿路激惹征及膀胱刺激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会阴部激惹征、性交痛及耻骨上痛,易误诊为尿路感染。行膀胱尿道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诊断为慢性尿道炎,若无异常发现,而症状又较明显,可考虑为尿路痉挛。

6.肠易激综合征其盆腔痛的特点是进食后加重,肠蠕动后减轻,

(完整版)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2013年) 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 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妇科诊疗方案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 盆腔炎,中医古籍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证中。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已将“盆腔炎”作为中医病名编入,为中、西医通用病名,《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已采用此病名。盆腔炎现西医又称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2006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定义〕,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PID 可局限于某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若盆腔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盆腔炎后遗症(包括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症及异位妊娠)的发生。 盆腔炎急性期因病势急,病情较重,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而中医药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相当于以往所称的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防止病情复发、缓解患者疼痛,缩小或消散炎性包块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该诊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疼痛的中医综合治疗。 一、诊断 中医病名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规范》(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以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出版)相关内容拟定。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妇产科学》教材(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相关内容拟定。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湿热瘀结证 症状: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带下色黄质稠,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小便黄,大便干燥,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1.辨证论治 方药:银蒲四逆四妙失笑散加减。银花藤20g,蒲公英15g,柴胡10g,枳壳15g,赤芍15g,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24g,川牛膝15g,生蒲黄20g,炒五灵脂15g。 加减:下腹疼痛甚酌加延胡索20g,炒川楝子10 g,五香藤15g;腰骶胀痛明显酌加怀牛膝15g,川续断15g;带下量多色黄酌加贯众15g,土茯苓15g;形成盆腔包块者酌加三棱15g,莪术15g,连翘20g。 2.中成药 ①银甲片:该药为我院医院制剂,具有清热燥湿,活血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蕴结于胞脉所致的赤白带下、盆腔炎等症。口服,1次4片,1日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 ②盆炎康口服液:具有清热除湿,行气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盆腔炎所致的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盆腔包块,输卵管粘连、阻塞等。口服,1次10~20ml,1日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及治疗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可作出急性盆腔炎的初步诊断。此外,还需作必要的化验,如血常规、尿常规、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物检查。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下列3项:1)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2)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3)附件区压痛。下列标准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宫颈分泌物培养或革兰染色涂片淋病奈氏菌阳性或沙眼衣原体阳性;体温超过38℃;血WBC总数>lOxl09/L;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性液体;双合诊或B型超声检查发现盆腔脓肿或炎性包块。由于临床诊断急性输卵管炎有一定的误诊率,腹腔镜检查能提高确诊率。腹腔镜的肉眼诊断标准有:1)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2)输卵管壁水肿;3)输卵管伞端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在作出急性盆腔炎的诊断后,要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剖腹探查或腹腔镜直接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最准确。宫颈管分泌物及后弯隆穿刺液的涂片、培养及免疫荧光检测虽不如直接采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培养及药敏准确,但对明确病原体有帮助,涂片可作革兰染色,若找到淋病奈氏菌可确诊,除查找淋病奈氏菌外,可以根据细菌形态及革兰染色,为选用抗生素及时提供线索;培养阳性率高,可明确病原体;免疫荧光主要用于衣原体检查。除病原体的检查外,还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特点做出病原体的初步判断。急性盆腔炎应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等急症相鉴别。盆腔炎急性发作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支持疗法:卧床休息,半卧位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窝而使炎症局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液体,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必要时少量输血。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2)药物治疗:抗生素的选用根据药敏试验较为合理,需根据病史、临床特点推测为何种病原体,并参考发病后用过何种抗生素等选择用药。由于急性盆腔炎的病原体多为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的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又有革兰阴性及革兰阳性之分,因此,在抗生素的选择上多采用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配伍须合理,药物种类要少,毒性要小。抗生素的应用要求达到足量,且须注意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治疗反应,随时予以调整。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收效快。3)手术治疗:下列情况为手术指征:①药物治疗无效:盆腔脓肿形成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患者中毒症状加重或包块增大者,应及时手术,以免发生脓肿破裂。②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药物治疗病情有好转,继续控制炎症数日,肿块仍未消失但已局限化,应行手术切除,以免日后再次急性发作仍需手术。③脓肿破裂:突然腹痛加剧,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腹胀,检查腹部拒按或有中毒性休克表现,均应怀疑为脓肿破裂,需立即剖腹探查。手术可根据情况选择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手术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患者年龄、一般状态等条件全面考虑。原则以切除病灶为主。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以采用保守性手术为主;年龄大、双侧附件受累或附件脓肿屡次发作者,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对极度衰弱危重患者的手术范围须按具体情况决定。4)中药治疗:主要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等。

女性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盆底物理治疗

女性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盆底物理治疗 Author:Rhonda K Kotarinos, DPT, MSSection Editor:Linda Brubaker, MD, FACOGDeputy Editor:Kristen Eckler, MD, FACOG 翻译:张晓薇, 主任医师,教授译审:樊伯珍, 主任医师 Contributor Disclosures 我们的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的证据和同行评议过程而更新。 引言盆底物理治疗是一概括的术语,用于描述接受了高级训练的物理治疗师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各种治疗方法。盆底功能障碍是一些疾病的总称,例如盆腔器官脱垂、大便失禁或尿失禁和慢性盆腔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可伴发尿路症状和肠道症状的慢性盆腔痛的一种潜在病因。 对于存在盆腔器官脱垂和失禁问题的女性,治疗师研发了一套针对盆底和相关结构薄弱的治疗方案,相关结构包括但不限于腹壁和骨盆带肌肉系统[1],此方案可能包括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参见“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处理”和“女性尿失禁的治疗”和“成人大便失禁的病因和评估”) 许多专家认为即使不是大多数,也有许多慢性盆腔痛女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此综合征中盆腔痛由盆底肌肉缩短、紧张和触痛引起,且常存在盆腔肌筋膜疼痛的触发点。肌筋膜疼痛指盆底肌肉组织、盆腔结缔组织及相关肌筋膜的疼痛[2]。肌筋膜触发点既可为活动的,也可为潜伏的。活动的肌筋膜触发点可重复产生患者所描述的症状。潜伏的肌筋膜触发点不会产生自发性疼痛,但可能使其所在的肌肉发生运动障碍[3]。(参见“女性骨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盆腔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处理也可应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然而,由于此综合征存在独特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肌肉长度与张力关系和神经功能的改变,也可能会应用其他形式的盆底物理治疗。这些改变还可能与内脏病变有关。(参见“女性骨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关于‘发病机制’一节) 转诊至物理治疗临床医生可联系美国物理治疗学会以获得其区域擅长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物理治疗师列表,临床医生和物理治疗师应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便物理治疗师需要医疗支持来推进治疗时,例如注射或针刺操作,能够与临床医生沟通。 患者评估 检查内容—物理治疗师评估的3大方面为肌肉骨骼系统、盆底肌及骨盆软组织。已有数个专家团队研发出了评估盆底肌筋膜疼痛的标准化、可重复的筛查性检查[7,8]。 ●骨骼肌肉系统—包括评估姿势、步态、脊柱和四肢关节活动度、相关肌肉的长度与力量关系,以及记录疼痛分布情况。需评估特定肌肉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并评估患者的姿势障碍。相较于无盆腔痛的对照女性,会阴盆腔痛者报道的姿势异常更多,包括胸腰连接综合征、骨盆不稳定、骨盆四边形板功能障碍及脊椎旁肌张力过高[9]。尚不确定姿势异常由盆腔痛综合征引起,抑或前者促进了后者。 ●盆底肌肉—可将1-2根手指插入阴道或直肠,触诊以了解盆底肌肉状况;利用盆底仪器检

《结构针灸学之刺法经验》(一)盆腔痛.doc

《结构针灸学之刺法经验》(一)盆腔痛 以结构为基础进行针灸治疗,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均有诸多经验。较之以气血阴阳等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的针灸方法,有较大的补充作用,也便于疗效的把握和理解。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主任关玲发起“结构针法交流群”,诸多专家以结构为基础,贡献了宝贵经验,今结集汇报,以期有助后学。(一)盆腔痛 【基础知识】【概念】慢性盆腔疼痛( CPP )指非周期性、持续达 6 个月以上(也有认为达 3 个月以上)、对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无效的盆腔疼痛。慢性盆腔疼痛是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盆腔痛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盆腔疼痛的特点是 病因复杂,有时即使做了腹腔镜检查或开腹探查也找不到明 显原因,疼痛程度与病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常见病因】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粘连等器 质性病变可引起疼痛,但也有许多病人仅有轻微的病理变化 或无器质性改变。粘连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导致的盆腔脏器 扭曲并不一定会引起疼痛,即使引起疼痛,其部位及程度不 一定与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可与创伤性经历有关,与婚姻不幸及性功能障碍有关。【临床表现】慢性盆腔疼 痛包括腹腔镜检查容易发现的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粘连和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等,也包括

一些隐匿性的躯体疾病(通常是妇科以外疾病),如肠激惹综合征,还包括非躯体性(精神源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体 征包括:( 1)下腹部疼痛或后背部疼痛可以是整个下腹部,也可以是双侧或单侧髂窝处,或是无明显定位,常伴有阴道 不适,为持续性或间断性钝痛或隐痛;患者说不清疼痛加重和缓解与何种因素有关;(2)抑郁患者抑郁症状显著,如无 食欲、疲倦、失眠、性欲丧失或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或 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 3)异常疾病行为有一种躯体偏见,深信自己患有疾病,医生尽全力进行治疗,但仍有疼 痛。【刺法经验】胡寿晃:我常用触发点治疗这种妇科功能 紊乱疾病,效果很好。黄强民 :下腹肌触发点和内收大肌触发点可以解决大部分盆腔内的功能紊乱,如,痛经,闭经,痔疮,习惯性流产,多尿,功能性腹泻。如患者霉菌性阴道炎,在内收肌群及下腹部腹直肌腹斜肌触发点治疗后,瘙痒感立 马消失,留针 10 分钟,局部一跳针,第二日白带明显减少。举病例:一位患者半年前先出现双臀部外侧疼痛,然后出现 妇科症状,局部用药症状反复,治好她的疼痛症状后,她顺 带提到妇科疾患,因和疼痛症状相继出现,考虑力学平衡, 就扎了内收肌,效果奇佳,在原理方面,考虑与筋膜张力有关。关玲:传统上常规选取三阴交、血海穴、中极穴治疗 盆腔痛,应该是调整了肌筋膜张力。刘路遥:盆腔炎症产生 机理——筋膜张力的改变,导致局部软组织内压增高,从而

慢性盆腔炎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慢性盆腔炎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3-06-20T14:32:22.0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刘凤新杨春英[导读] 在结束分娩半个月后出现新生儿低体质量有4例,没有表现出畸形或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 刘凤新杨春英(新疆温泉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833500)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115-02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自2002年至2012年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抗菌素加中药灌肠,另一组给予抗菌素加服中成药。结果两组病例一周症状缓解无差异,三月后复发及半年后复发,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明显优于服中成药。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及时彻底治疗,或者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有急性发作。临床上较多病人都是因为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来院就诊。本文就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的两种治疗方法比较与各位同仁进行商榷。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将2001年至2012年间我科共收治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病人125人,随机分成两种。一组为抗菌素加中药灌肠,另一组为抗菌素加服中成药。观察两种病例的一周症状缓解、三月症状复发、半年症状复发的情况。 1.2临床方法:两种均给予抗菌素三天,控制急性炎症,一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连续15天,每日一次,每次保留2小时;中药方剂:当归12g,生地12g,赤芍12g,丹参12g,桃仁12g,穿 山甲12g,路路通15g,三棱10g,牛膝12g,木通12g,川芎12g,乳香12g,没药12g,甘草12g,桔核12g,莪术10g,血竭粉5g,水煎后,保留灌肠。另一组给予妇科千金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共服15天。 1.3本组资料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两种用药方法比较结果 x2=0.04 P>0.05 x2=5.38 p<0.05 x2=10 p<0.01 2.1治疗一周症状完全缓解没有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是有效的。 2.2三月后复发及半年后复发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明显的优势。 3.分析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腔炎。盆腔炎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盆腔炎。盆腔炎有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两类。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则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经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不仅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生活及工作,也会造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可以单纯为需氧菌、单纯厌氧菌或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可伴有或不伴有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可兼有急性盆腔炎及慢性盆腔炎的症状,表现为发热、下腹痛、脓性白带、腰骶部酸痛,做妇科检查:阴道可能充血,并有较多脓性白带,宫颈充血举痛,子宫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有明显压痛,附件区可触及片状增厚及包块。所以,在治疗上首先要使用抗菌素控制急性炎症。目前慢性盆腔炎单一治疗效果较差,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1)一般治疗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2)中药治疗,可口服或灌肠。(3)物理治疗。(4)其他药物治疗。(5)手术治疗。 本文两组病例均使用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得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除吸收发挥全身作用外,灌肠药液由直肠粘膜吸收后,促使血循环加速,改善组织营养,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有利于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包块的吸收,且避免了苦寒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另外,局部用药,直达病所,因药物提高直肠粘膜吸收后,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痉挛缓解,改善组织营养,提高机体新陈代谢以利炎症吸收和消退。盆腔内静脉丰富,且与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又吻合,并与痔静脉丛交通,药物进入直肠后经痔静脉丛吸收,使盆腔内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又长时间保留,药物可充分迅速二发挥其药理作用,取得较好疗效。 4.结论 中药灌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优于口服中成药。参考文献 [1]柯新桥等.《新编妇科秘方大全》,1993年,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p68-70. [2]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p302-304. [3]柯应夔等主编.《临床妇科学》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年,p290-293.

香港, 临床医师,培训痛经慢性盆腔疼痛

Dysmenorrhoea & Chronic Pelvic Pain 痛經及慢性盆腔疼痛
Mr. So, Wai Ki William Specialist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

痛經 (Dysmenorrhoea)
Definition: the occurrence of pain during menstruation that interferes with daily activities. The term dysmenorrhoea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s dys, meaning difficult/painful/abnormal, meno, meaning month, and rrhea, meaning flow.

痛經 (Dysmenorrhoea)
痛經可分為
原發性 (Primary dysmenorrhoea) 繼發性 (Secondary dysmenorrhoea)

原發性痛經
沒有相關宏觀的盆腔病理 在月經初潮後的六到十二個月出現 cramping or spasmodic (痙攣) in nature 噁心,嘔吐和腹瀉 口服避孕藥或分娩後可緩解症狀 體檢正常

原發性痛經的病理生理 (Pathophysiology)
Prostaglandin F2α - 前列腺素F2α (a potent myometrial stimulant and vasconstrictor) Elevated levels of prostaglandin were found in endometrial fluid of women with dysmenorrhoea Leukotrienes - 白三烯 (heighten sensitivity of pain fibres) Vasopressin - 血管加壓素 (myometrial hypersensitivity & reduced uterine blood flow) Prostacyclin - 前列環素 (potent vasodilator & myometrial relaxant)

慢性盆腔疼痛诊疗指南

慢性盆腔疼痛诊疗指南 实践指南是在美国Fred Howard博士的帮助下,由美国妇产科学会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目的是帮助临床医师在妇产科诊疗过程中作出合适的决策。但应当声明应用指南时,不应该排斥其它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个体需要、就医环境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慢性盆腔疼痛诊疗指南 慢性盆腔疼痛是妇女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因为它难于充分治疗和彻底治愈,所以在诊断上它常导致尴尬局面的产生。临床常针对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特异性病因进行治疗,但有时这些病因也不很清楚,所以,治疗慢性盆腔疼痛仍然要立足于缓解临床症状。这篇指南的目的就在于为慢性盆腔疼痛的鉴别诊断提供资料,同时综述目前的一些治疗观点和临床证据。 背景: 疼痛是指与实际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因此,疼痛常常是主观的。在无组织损伤或类似病例生理原因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也主诉疼痛,这种情况下的疼痛可能有心理基础。如果患者认为她的经历是疼痛,并像遭受组织损伤一样描述这种感觉,这时这种感觉就应被认为是疼痛。以上疼痛的定义尽力避免将疼痛和刺激联系在一起。 慢性疼痛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妇产科文献中,尽管不是全部,但绝大多数文献都定义6月以上试慢性疼痛。如果仅仅从疼痛的持续时间来定义,会导致模糊概念产生,最终导至一些研究中的入选人群的差异。所以,可以被接受的慢性疼痛定义应该界定疼痛的暂时特点、定位、严重程度这些特性。疼痛的暂时特点包括:周期性、间歇性、非周期性。很多学者倾向用非周期性疼痛定义慢性疼痛,因为她们认为导致非周期性疼痛的潜在病因与痛经、性交痛这些周期性疼痛的病因不同;疼痛定位。常认为盆腔足够定位疼痛是足够的,但是,内脏痛常在脐部,感觉模糊,而躯体性慢性盆腔疼痛常常可以精确定位在骶尾关节、后臀部等这样一些更为细致的部位。另外,慢性外阴疼痛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慢性盆腔疼痛,具体取决于疼痛的定位。所以在综述研究慢性盆腔疼痛的文献时,有必要明确慢性盆腔疼痛是采用哪种定义。 有一种定义认为,非周期性的、持续6月以上的、定位于解剖盆腔的前腹壁、脐部、后腰骶部、臀部的,在程度上足以引起机体功能而需要治疗的这种疼痛,才是慢性盆腔疼痛。同时强调,理学检查未见异常并不能否认患者主观的疼痛感,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并也不能排除盆腔病变。 虽然普通人群中慢性盆腔疼痛的发生率无确切数字,但目前资料显示,在18~50岁人群中,近15~20%者有1年以上慢性盆腔疼痛的历史。 一、慢性盆腔疼痛的流行病学 潜在的慢性盆腔疼痛包括两种:源于内脏的和源于躯体的。源于内脏的具体有生殖系统、

慢性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 1.定义 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 2.1诊断依据: 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 2.1.2 症状 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 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 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2.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 1

血沉增快; 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 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 血清CA125可增高; C反应蛋白可增高; 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 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于腹腔镜检查或病理活体

盆腔炎性包块与盆腔肿瘤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

盆腔炎性包块与盆腔肿瘤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盆腔炎性包块与盆腔肿瘤鉴别诊断的特点,并观察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61例盆腔炎包块患者作为A组,其中盆腔脓肿12例,附件炎块12例,淋菌感染13例,结核性包块11例,输卵管积水13例;选取同期32例盆腔肿瘤患者作为B组,其中恶性肿瘤22例,良性肿瘤1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后,效果显著,炎症已吸收,可出院。B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后,效果显著,但仍需住院观察,其中1例患者家属要求出院,患者已出院。结论盆腔炎性包块与盆腔肿瘤在临床症状和CT表现方面有一定的区别,需要仔细甄别,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有利。 关键词盆腔炎性包块;盆腔肿瘤;鉴别诊断;临床治疗 盆腔炎性包块是常见的症状,可由急慢性盆腔炎导致,但盆腔肿瘤和盆腔炎性包块在临床上较难分辨,特别是慢性盆腔炎,因此探讨两者的鉴别诊断可以有效的降低漏诊和误诊率,对制定适宜的治疗策略有利[1]。本文从临床特征以及CT表现两方面观察盆腔炎性包块和盆腔肿瘤的区别,并且探讨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盆腔炎包块患者61例作为A组,均为女性,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9±5.7)岁;其中盆腔脓肿12例(19.67%),附件炎块12例(19.67%),淋菌感染13例(21.31%),结核性包块 11例(18.03%),输卵管积水13例(21.31%)。另选取同期收治的盆腔肿瘤患者32例作为B组,均为女性,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29.3±5.9)岁;其中恶性肿瘤22例(68.75%),良性肿瘤10例(31.25%)。两组患者均经手术,或者活检确诊,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知情书者,有性生活者;排除标准:妊娠期者,精神疾病者,合并其他肿瘤者,合并嚴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1. 2 方法 1. 2. 1 临床体征A组:盆腔脓肿及淋菌感染均为急性盆腔炎,主诉症状:下腹坠痛,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同时会伴有直肠刺激、心率加快及高热症状。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异味,脓样表现,黏膜充血;子宫颈口发现大量的脓性血样污秽分泌物;盆腔内有包块样的肿物,且有压痛症状。输卵管积水、结核性包块及附件炎块均为慢性盆腔炎,主诉症状:下腹坠痛,部分输卵管炎

治疗慢性盆腔炎

治疗慢性盆腔炎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研究患者的 病因、临床表现。结论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临 床上常以松解粘连、缓解疼痛为主要治疗目的,抗菌药物常无明显疗效,甚至有 许多不良反应,只有在亚急性或急性发作时才用抗菌药物治疗,平时采用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中药调整机体内分泌平衡以及物理透热疗法等治疗措施。 【关键词】治疗慢性盆腔炎 1.病因 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但大多数慢性盆腔炎患者无急性发作史,发病 的原因、诱因和具体时间并不清楚,所以考虑和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2.病理 盆腔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由于慢性炎症的浸润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增厚、粘连,甚 至组织挛缩,压迫神经纤维可引起疼痛。子宫周围结缔组织及宫骶韧带、主韧带增厚、失去 弹性,可使子宫粘连、固定。如输卵管同时受累,可引起不孕,如卵巢同时受累,可影响排卵,出现月经失调,甚至闭经。 3.临床表现 (1)慢性、钝性下腹部或腰骶部酸痛,以经期、性交后、劳累后加重。病程较长、久治不愈者 可出现神经衰弱、精神不振、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全身表现。 (2)盆腔淤血、神经内分泌失调,患者可有月经过多、月经失调、贫血、不孕等。 (3)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粘连固定,子宫两旁呈扇形增厚或条索状增厚,有轻度压痛。 如合并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不活动。三合诊可发现宫骶韧带、主韧带增粗变厚变硬,有触痛。 4.诊断与鉴别诊断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多依靠病史和妇科检查做出初步诊断,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如患者病 史不典型,仅凭妇科检查难以做出明确诊断,轻率做出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易给患者造成心 理负担。慢性盆腔炎易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静脉曲张相混淆,如仅凭病史与妇科检查仍 不能确定诊断可选用以下几种诊断与辅助诊断方法。 (1)B型超声波: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卵巢略大、周围有水肿征象等有助于慢性盆腔炎的 诊断。 (2)腹腔镜: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慢性盆腔炎在镜下可见盆腔内的炎性病变及粘连;而盆腔静脉淤血症在镜下可见明显的静脉曲张和淤血,无明显炎性病变与粘连;子宫内膜异 位症则在镜下可见红、黄、褐、蓝不同时期的病灶。 (3)宫颈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测定:由于盆腔受炎症刺激,局部黏膜的浆细胞产生SigA, 这是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一种免疫反应,随炎症轻重,SigA的含量降低或升高,据汪月华 报道,慢性盆腔炎患者宫颈分泌物中SigA含量是正常妇女的10倍,治愈以后降至正常,由 引看来,宫颈分泌物中的SigA不但可用来诊断慢性盆腔炎,也可用于治疗的监测指标以及治 疗效果的评价。 5.治疗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以松解粘连、缓解疼痛为主要 治疗目的,抗菌药物常无明显疗效,甚至有许多不良反应,只有在亚急性或急性发作时才用 抗菌药物治疗,平时采用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中药调整机体内分泌平衡以及物理透热疗法 等治疗措施。 (1)中药治疗:王大增认为本病属余邪未净、淤积胞中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带脉失司,淤积成症。舌质暗或有瘀点,苔薄腻,脉细或数。总之本病以淤积为主,病 在下焦且病久体虚。治法以湿经散寒、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益气扶正为宜。他推荐用王清 任的少腹逐瘀汤或张仲景的下瘀血汤,并可结合辨证加减应用。 少腹逐瘀汤:当归9g,川芎9g,赤勺9g,生蒲黄(包)9g,五灵芝(炒)9g,元胡素9g,没药 6~9g,肉桂3g,干姜3g,小茴香3~6g,该方专治下焦虚寒,少腹瘀血停滞。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方法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19-09-06T14:35:33.2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8期作者:包维娜 [导读] 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状况,设置合适的治疗方案,治愈患者存在的妇科疾病,确保达到完全治愈的成果。哈尔滨市呼兰区红十字了医院 摘要:目的:通过妇产科临床研究活动,确定治疗慢性盆腔炎疾病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82例患有慢性盆腔炎的研究对象,对照组与观察组中分别放入41例病患,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方法,患者主要服用抗生素药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物理联合中医治疗的方法,给患者使用内服药品,外部清洗的治疗手段。对两组患者在妇产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与治疗成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中14例达到痊愈的标准,结果为有效的患者有19例,无效患者为8例,治疗总有效率计算为80.49%,另外有8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常见症状,4例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小腹痛症状;观察组相对应的患者数量分别为33例、17例与2例,总有治疗效率高达95.12%,观察组患者中只1例出现轻微的小腹痛,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使用的联合治疗方案的整体治疗效果更好。结论:当前妇产科医疗系统中,有很多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的安全化水平更高,适合慢性盆腔炎患者。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治疗方法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女性患有的慢性炎症,患病部位主要为盆腔腹膜、内部生殖器与周边结缔组织,患者如果早期出现的急性盆腔炎未被有效治愈,容易发展为慢性盆腔炎,病情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本身也存在体质过差的情况,患者容易出现白带数量增多、月经紊乱、不孕与腰腹疼痛等症状。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状况,设置合适的治疗方案,治愈患者存在的妇科疾病,确保达到完全治愈的成果。现根据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使用联合治疗方法治疗该类患者的情况,治疗研究情况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本院2017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随机抽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8~41岁,平均年龄(32.37±2.88)岁;病程4.3~7.1个月,平均病程(3.99±1.63)个月;患病程度:轻度患者21例,中度患者13例,重度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6~42岁,平均年龄(33.19±2.94)岁;病程3.7~7.5个月,平均病程(4.32±1.31)个月;患病程度:轻度患者23例,中度患者15例,重度患者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患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月经紊乱、腰腹疼痛等。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的慢性盆腔炎患病情况,使用西药抗生素实现治疗目的,具体药品为克林霉素,在250ml的氯化钠溶液(0.9%)中添加1.2g的克林霉素药品,给患者运用静脉滴注的方法,每天滴注2次;同时患者需滴注甲硝唑药品,用量为0.8g,同样选用静脉滴注的手段,一天滴注1次,1个治疗疗程设置为1周,共需治疗4周。 观察组患者运用联合治疗方案,主要联合物理治疗方法与中医治疗手段,患者需内服的中药包括桑寄生、赤芍、川断与当归以及川楝子,均为12g;另外还有30g的丹参、银花与败酱草,厚朴、枳壳、蒲公英与元胡加入10g,最后添加6g香附。利用清水煎服所有的药材,每天服用1剂药,可将1剂药分早晚2次服用,通过清水进行送服,最佳服药时间为晚餐后的90min与早餐结束后的30min。外注药品为红藤汤,选用盆腔内部灌注的治疗方法,借由直肠达到给药目的。该药汤主要由败酱草、鸭拓草、蒲公英、紫花地丁与红藤构成,医疗人员可参考患者病情分析结果,加入患者所需的其他药材,实现治疗目标。 有患者出现包块的状况,可添加莪术、桃仁与三棱;患者腹痛症状严重,加入香附与延胡索药材;患者存有腹冷痛的状况,需使用附子药材。煎煮各种药材后获取浓汤,总量为100ml,患者便后进行保留盆腔灌注活动,每天需进行1次。物理治疗法的使用情况如下:在患者的下腹部与腰骶部运用红外线烤灯进行照射,实现温热处理的目的,照射时间为30min,每天需照射2次,总疗程同样为4周。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22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痊愈14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49%。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中,1例患者出现小腹痛,无其他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对照组中,4例患者出现小腹痛,8例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27%。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1,P<0.05)。 3讨论 诊断慢性盆腔炎疾病时,要注意对比患者出现的症状与病史,落实妇科相关检查工作,考虑到患者存在一定的自觉症状会起到干扰,缺少阳性体征以及盆腔炎病史信息的提示,医疗人员应更加谨慎地应对盆腔炎患者的症状。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施用常规治疗方法时,要鼓励患者积极锻炼身体、保障日常饮食的营养性,不要过度劳累,有效提升机体的抵抗能力,控制感染问题;本次研究使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也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温热处理来促进患者患病部位的血液循环,确保新陈代谢活动可正常进行,消除炎症问题,同时配合药品,常用药品主要有链霉素与青霉素,温热疗法包括离子透入、激光、微波等技术。药物治疗方法丰富,患者长期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避免影响到患者的生育能力,可使用抗支原体或者衣原体的辅助药品,西医治疗中还会选用玻璃酸酶或者糜蛋白酶药品,使用方法为肌肉注射;部分患者使用抗炎药物无效,器官周围存有明显的粘连问题,需通过手术来完成治疗。 慢性盆腔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白带增多、腰骶部酸痛及下腹部坠胀等,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疲劳。导致患者出现盆腔炎的原因主要是创伤性细菌感染,由于病菌通过阴道进入子宫并进入盆腔导致患者出现炎症。慢性盆腔炎主要是患者在急性发病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产生,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很难根治。在临床治疗中,既可以采用中医治疗,也可以采用西医方法治疗,均能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能够更好地保证治疗的安全性,通过中药服用和灌洗,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目的。中药成分取材方便,且价格较为低廉,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且中药来源广泛,控制患者病情的同时能够降低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

【实用】盆腔炎-诊疗规范

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 【概述】 急性盆腔炎是指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的急性炎症。急性盆腔炎绝大部分由阴道和宫颈的细菌经生殖道黏膜或淋巴系统上行感染而引起,少数是由邻近脏器炎症(如阑尾炎)蔓延及血液传播所致。常见的病原体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淋球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等。 【临床表现】 1.月复痛一般为下腹痛,弥漫性腹膜炎为全腹痛。 2.发热严重者出现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食欲不振。 3.阴道分泌物增多脓性或脓血性白带,月经期患者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4.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5.膀胱直肠剌激症状排尿困难、尿急、尿频和里急后重、排便困难。 6.全身检查急性病容,体温高,心率快,腹胀,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7.妇科检查阴道可有充血,宫颈举痛,宫颈日可有脓性分泌

物流出;子宫稍大,有压痛,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扪及包块;宫骶韧带增粗、触痛;若有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穹隆有肿块且有波动感。 【诊断要点】 1.病史常有产后、流产后和盆腔手术感染史,或有经期卫生不良、放置宫内节育器、慢性盆腔炎及不良性生活史等。 2.临床表现发热,下腹痛,白带增多,膀胱和直肠刺激症状,腹膜刺激征阳性,宫颈举痛,宫颈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子宫稍大,有压痛,附件增厚,压痛明显,可扪及包块。 3.辅助检查 (1)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2)血液培养,宫颈管分泌物和后穹隆穿刺液涂片,免疫荧光检测,病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等,若涂片找到淋球菌则可确诊; (3)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液有助于盆腔炎的诊断; (4)B超可发现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积脓; (5)腹腔镜可见输卵管表面充血、管壁水肿、伞部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取分泌物做病原体培养和药敏最准确。 4.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三项必备条件,即下腹压痛、附件压痛和宫颈举痛或摇摆痛。下列附加条件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包

中年女性慢性下腹痛,警惕妇科病前兆

中年女性慢性下腹痛,警惕妇科病前兆 发表时间:2019-09-22T18:17:28.547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4期作者:谢春华 [导读] 通常情况下,女性出现小腹疼痛是妇科病的前兆。妇科医生提醒广大女性,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小腹疼痛,最好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特别是中年女性随着绝经期来临,导致下腹疼痛的原因可能会更加复杂女性下腹疼痛的具体症状有持续性疼痛、间断性疼痛,还有疼痛剧烈以及轻微疼痛的表现。不同的疼痛感觉的原因可能存在差异。要想对出现下腹疼痛的女性进行治疗,必须对引起下腹疼痛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确定。 (巴中市通江县人民医院四川巴中 636700)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113-01 通常情况下,女性出现小腹疼痛是妇科病的前兆。妇科医生提醒广大女性,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小腹疼痛,最好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特别是中年女性随着绝经期来临,导致下腹疼痛的原因可能会更加复杂 女性下腹疼痛的具体症状有持续性疼痛、间断性疼痛,还有疼痛剧烈以及轻微疼痛的表现。不同的疼痛感觉的原因可能存在差异。要想对出现下腹疼痛的女性进行治疗,必须对引起下腹疼痛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确定。判断是外科原因导致的疼痛,还是内科疾病造成的下腹疼痛。然后才能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帮助女性恢复健康。 其中,还要充分考虑妇科疾病对女性下腹疼痛的影响。今天就介绍一些会导致女性下腹疼痛的妇科疾病类型以及治疗方式。同时还介绍了预防女性下腹疼痛的方法,以期为女性健康提供参考。 1 引起女性慢性下腹痛的原因 (1)慢性盆腔炎。如果女性患上慢性盆腔炎,就可能会出现经常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造成女性慢性下腹疼痛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女性进行剖宫手术后、卵巢囊肿切除手术后或者阑尾炎手术后都可能会出现急性盆腔炎症状。如果没有对急性盆腔炎进行有效治疗,就可能会导致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发病症状包括:腰痛、下腹部出现一阵一阵的坠痛、白带增多。这三大症状是慢性盆腔炎的典型特点。其中导致女性出现下腹疼痛的主要原因是因炎性渗出物增多,从而导致盆腔粘连,进而使患者出现严重的下腹疼痛状况。会对女性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子宫内膜异位。根据相关的临床医学检查,每一次例假来临期间,有的女性会伴随着剧烈的下腹疼痛,并且在经前也会有轻微的疼痛感。这有很大可能是因为子宫内细胞逐渐长到了子宫外面,子宫外面本来就不是生长子宫内细胞的地方。例如在输卵管、卵巢、膀胱外面等,就会导致小腹出现疼痛情况。在月经快要结束时,这些细胞会出现少量的出血情况,从而使细胞生长的区域出现发炎和损害情况,导致下腹疼痛加剧。对待这种情况,人体的肌体会自动产生瘢痕组织将这些细胞包围起来,并且能够阻断这些细胞的破坏作用。而产生的瘢痕组织会导致患者下腹疼痛,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育能力。 (3)盆腔肿瘤。盆部主要是由盆腔腹膜包绕的部分以及盆腔的腹膜外部构成,主要包括与腹腔相同的部分以及与腹膜后面间隙相同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小肚子就指的是盆腔。通常情况下,盆腔肿瘤的隐匿性比较强,因为原发性的盆腔肿瘤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样病人会忽视盆腔肿瘤,不能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从而导致盆腔肿瘤加重,使肿瘤变大,从而导致女性下腹疼痛。这种原因在中年女性下腹疼痛患者中最为常见,比较常见的肿瘤类型包括:子宫颈癌;子宫肌瘤以及卵巢囊肿等。 (4)生理性疼痛。生理性疼痛主要指的是患者出现排卵性腹痛以及痛经等情况,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生理性疼痛。通常请款下,排卵性腹痛一般会在1天到2天后消失,最长的疼痛时间一般为7天。这种疼痛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地处理,会逐渐减轻消失。主要因为这种腹痛不存在病理变化。而痛经一般是周期性发作的,并且疼痛会不断加剧。引起痛经的一般原因为宫寒、月经不调,可能会影响女性的声誉能力,最好使用药物进行调理治疗,缓解痛经时的疼痛程度,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药物对月经不调进行调理,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痛经问题。 2 慢性下腹疼痛怎么办 (1)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慢性盆腔炎进行治疗时,必须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对慢性盆腔炎进行有效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种:首先,对支持治疗方法进行加强。让患者进行劳逸结合,对其思想顾虑进行安慰与解除,加强患者的治疗自信心,同时辅助饮食营养调理和运动调理。其次,要开展积极的抗炎治疗,要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在治疗过程要保证治疗疗程足够。这样能够防止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盆腔炎复发。再次,开展物理治疗,可以使用超短波、离子透人湿热及蜡疗等方法,对患者盆腔内血液循环进行促进,这样可以帮助炎症吸收与消退。最后,对黏连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进行透明质酸酶肌肉注射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加快黏连的松懈程度。 (2)对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方法。在对子宫内膜异位进行治疗时,主要帮助患者进行止痛治疗为主。对疼痛较轻的患者可以使用布洛芬等抗炎药进行治疗,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进行模拟孕期变化的疗法进行治疗,对排卵进行抑制,然后促进异位内膜的退行性变,一般使用孕酮进行治疗。 (3)对盆腔肿瘤的治疗方法。对盆腔肿瘤进行治疗时,要对患者的肿瘤大小进行准确检查,根据肿瘤大小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一般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对盆腔肿瘤进行治疗。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以及卵巢切除术。当前对一些较小的肿瘤进行手术治疗时,可以选择微创手术方式。 女性下腹疼痛很可能是妇科疾病的发病前兆,如果出现剧烈疼痛,需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就医,确定引起下腹疼痛的原因,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以及疼痛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