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整理)最新历史中考三模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历史中考三模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如图是从7年级一名同学的笔记中选取的一个片段,请你帮他把笔记内容补充完整()

A.社会风气开放B.社会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D.科举制完善

2.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3.“戊戌变法失败了,仅存的硕果却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里所说的硕果指的是()

A.京师同文馆B.同仁堂C.万木草堂D.京师大学堂

4.如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作者对辛亥革命并不认同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指的是()

A.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争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6.“直到开了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才结束了错误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是()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B.中共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

7.美国《时代》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台儿庄大捷D.百团大战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历史

B.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C.中国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D.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9.“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执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材料中的“政治决断”是指…“()

A.开始实行土地改革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伸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B.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C.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发展

11.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在评述经济全球化时说:“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里的“不合理和荒唐”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

A.会造成新的国际冲突,引发世界大战

B.使发展中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

C.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技术

D.易加剧不公平国际竞争,加剧贫富分化

12.《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

A.地中海沿岸B.大西洋沿岸C.太平洋沿岸D.北美东海岸

13.如图漫画习近平主席手提一个笼子,笼子里装一个图章,很好地诠释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治国理念。在近代西方国家中,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法律文献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4.坐落于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碑顶为马克思头像雕塑,碑身上方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名言出自()

A.《人民宪章》B.《国际歌》

C.《共产党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5.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C.《商法典》D.《民法典》

16.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这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是指()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B.两极格局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一超多强

17.以一下言论出自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其中最能体现其“新政”实质的是()

A.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B.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

C.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D.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18.曾经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之一苏联,常常和美国在合作中竞争,在对抗中妥协,对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史实体现美苏“在对抗中妥协”的是()

A.美国对日本宣战B.古巴导弹危机

C.苏联入侵阿富汗D.苏联最终解体

19.九年级二班的同学准备出一期历史板报,摘录了有关“跨国公司”、“国际资本流动”等的文字,还搜集了以下三幅图片。这些材料的共同主题是()

A.不结盟运动B.世界性金融机构发展

C.经济全球化D.亚洲走向联合

20.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二.材料题(共5小题,满分30分)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材料二:

材料三: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骞凿空”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请参照材料二地图将这条重要通道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

(3)为确保材料二中该商路的畅通,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官职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它的设置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2.(8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为了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亡,为了拯救民众于水火,一批仁人志士揭竿而起,浴血奋战;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屡蹶屡战,英勇牺牲,“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一批革命志士“敢以颈血溅诸侯”,以手枪、炸弹等铁血手段对抗残暴的专制政体……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同时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永远值得炎黄子孙尊敬和怀念。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识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材料一中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为此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思想上具有怎样深远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是指这场运动中高举的两面大旗,它们分别指什么?后来这场运动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什么理论,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5)综合以上材料,你对19世纪中期至1919年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评价?

23.(5分)结合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发放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最早开放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和。

(2)说一说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

24.(7分)[谋划经济发展]

机遇稍纵即逝.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善于抓住机遇,从本国国情出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美国机遇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增长强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

(l)战后初期,美国抓住了哪些机遇促使本国经济‘匕枝独秀”?(至少回答出两个方面)

日本机遇

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2)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抓住了哪些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至少回答出三个方面)

西欧机遇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个国家发展经济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资源丰富,有的资金缺乏,有的科技先进.因此,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

(3)为了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西欧国家之间加强合作,采取了哪些措施?

中国机遇

(4)你认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哪些机遇?

25.(5分)请对比如图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分析】本题以“7年级一名同学的笔记”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

【解答】唐朝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皆穿胡服,说明了唐朝的民族融合;卖胡饼的店铺兴盛,说明唐朝商业发达;武则天时,许多有才华的女性被选入宫参政议政,说明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总之题干中的论据反映了唐朝开放兼容的社会风气。故论点是唐代的社会风气开放。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唐朝的社会风气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只是导火线。

【解答】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

A、B两项;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

市场,故答案选择C项;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的正确认识,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

3.【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教育改革”。

【解答】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辛亥革命以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故选:D。

【点评】注意识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4.【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解答】A项,作者在日记中说“一切新党竟袭洋人之皮毛,不但…外洋各国之鲸吞蚕食,日甚一日”,表达了对“洋物”的不满和鄙夷,并非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

B项,从材料可知当时已是1913年,但作者日记中仍沿用“大清宣统五年”的旧清历法,并称“变乱以来…外洋各国之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此处“变乱”应指发生不久的辛亥革命,将辛亥革命称为“变乱”,可见其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故B正确。

C项,由服饰变化可以看出,乡村社会习俗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中日记作者沿用清历,不认同辛亥革命,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掌握辛亥革命相关知识。

5.【分析】此题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要求选出对这条革命道路表述的正确选项,根据所学知识,1927年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失利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井冈山道路的有关内容。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遵义会议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红军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CD和遵义会议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及所学知识可知,其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淞沪会战。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中国长期战乱的历史,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中国至今没有完成了统一大业,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9.【分析】本题以“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执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以材料中的“政治决断”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解答】根据已学知识可知:1982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故选:B。

【点评】掌握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历程。

1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

【解答】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由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经济全球化容易加剧不公平国际竞争,加剧贫富分化。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世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2.【分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新航路探索的根本原因是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拓展海外市场。

【解答】《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3.【分析】本题以“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治国理念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颁布《权利法案》。

【解答】据“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治国理念及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也有约束国王的权力指的是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权利法案》的相关史实。14.【分析】本题以马克思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切入点,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马克思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共产党宣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拿破仑法典》内容的准确理解与识记。

【解答】此题根据材料中“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资产阶级民法”等关键词可以判定该文献是《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

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很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地位。16.【分析】本题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答】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控制。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的企图参加会议。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21年﹣1922年美英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故选:C。

【点评】重点识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历程及内容、影响。

17.【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解答】罗斯福的新政主要特点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D项最能够反映新政的实质。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8.【分析】本题以曾经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之一苏联,常常和美国在合作中竞争,在对抗中妥协,对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为依托,考查美苏争霸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曾经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之一苏联,常常和美国在合作中竞争,在对抗中妥协,对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体现美苏“在对抗中妥协”的是古巴导弹危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1962年,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经过一段时间对峙后,苏美均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美苏争霸的相关知识。

19.【分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解答】九年级二班的同学准备出一期历史板报,摘录了有关“跨国公司”、“国际资本流动”等的文字,还搜集了以下三幅图片。这些材料的共同主题是经济全球化。据所学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国际资本流动是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亚投行、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等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它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20.【分析】本题以《汉书》记载为依托,考查文献记载可信度认识。

【解答】根据题意可以看出,《汉书》记载的刘贺和刘贺墓考古挖掘刘贺的古物反映的情况截然不同,刘贺墓考古挖掘是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更真实的反映历史,《汉书》是人对历史的记载,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献记载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题(共5小题,满分30分)

21.【分析】(1)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理解张骞出使西域与开辟丝绸之路的关系。

(2)本题考查了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都城长安,丝绸之路的终点在大秦即古罗马。

(3)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的设立及意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4)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影响的知识点。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解答】(1)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由材料二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的都城A长安,丝绸之路的终点在B大秦即古罗马。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4)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故答案为:

(1)张骞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2)A:长安;B:大秦(或欧洲)。

(3)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22.【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3)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4)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答】(1)通过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晚清政府”、“自救运动”、“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可以判断出是清朝统治阶级掀起引进西方技术抵御西方侵略的洋务运动;依据教材可知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打着“自强”与“求富”的口号,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结果失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据材料“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可知,为实现材料二的政治主张,近代中国掀起了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由材料二中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屡蹶屡战,英勇牺牲”判断是辛亥革命。

1911年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这场运动中高举的两面大旗,它们是指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将中国革命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5)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开始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期望从器物层面来维护清朝统治,但以失败告终。随后,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出“变法图强”,企图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再次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三民主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前后发生的一场由鲁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3)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5)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3.【分析】本题以《沿海地区对外开发放示意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解答】(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是最早经济特区.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

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等.这样,中国就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故答案为:

(1)深圳;海南.

(2)1980年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起,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和开放了上海浦东新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4.【分析】(1)本题考查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2)本题考查了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3)本题考查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措施.

(4)本题考查了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解答】(1)据所学知,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如马歇尔计划开拓了欧洲的市场,第四点原则开拓了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科技成果,重视培养人才;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等.(2)据所学知,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美苏冷战的进一步加剧,美国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开始大力扶持日本,为日本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为日本提供了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日本还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利时机,引进最新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3)二战后,西欧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认识到了联合的必要性.1951年西欧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迈出了联合的第一步,1967年成立了欧共体,1993年成立了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存在多极化趋势,国际形势相对稳定;国内实行改革开放;国内政治稳定;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等.故答案为:

(l)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把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科技成果,重视培养人才;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等.

(2)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引进最新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3)成立欧共体或欧盟.(学生回答发行使用欧元,成员国内舞人员、资本、货物自由流通也可)(4)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存在多极化趋势,国际形势相对稳定;国内实行改革开放;国内政治稳定;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等等.

【点评】识记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观察题干图片可知,题目可拟为:德国的分裂与统一。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等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导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随着东欧剧变,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制度瓦解,柏林墙的倒塌是重要表现,最终两个德国重新统一。前者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结果,后者是冷战后期东欧剧变的结果;前者导致德国分裂,后者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前者是两极格局建立的重要表现,后者是两极格局终结的重要表现。

故答案为:

题目: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论述:二战后,美苏等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导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随着东欧剧变,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制度瓦解,柏林墙的倒塌是重要表现,最终两个德国重新统一。前者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结果,后者是冷战后期东欧剧变的结果;前者导致德国分裂,后者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前者是两极格局建立的重要表现,后者是两极格局终结的重要表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的相关史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