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响应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响应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响应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响应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响应

摘要: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治理措施及治理时间条件下的土壤养

分效应。结果表明:林地措施中封育措施对土壤养分贮量及养分有效态的转化效果最佳,抚育措施次之,人工造林最小;耕地措施中,与无治理措施的常规坡耕地相比,坡改梯具有显著的固土保肥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态转化。治理时间对林地及耕地的土壤养分贮量及养分供应能力的

影响显著,治理时间长的林地,其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养分更多地转化为有效态;治理时间对耕地的影响表现为治理时间越早,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越好。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土壤养分;养分供应;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469-04

我国南方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黔、云、桂、川、渝、湘、鄂、粤等8省(市、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该地区的碳酸盐岩类岩石出露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1-2]。喀斯特地区最显著、最严重的问题是石漠化,严重的石漠化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及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导致该地区出现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削

弱、地表水源枯竭、自然植被景观受到破坏的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4]。此外,西南喀斯特地区位于长江和珠江上游,其生态屏障作用不容忽视,一旦生态屏障的功能消失,将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形成严重威胁[5]。为了实现该区可持续发展,遏制该区石漠化的趋势,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六枝特区在2008年被纳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试点区之一。

石漠化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土壤流失,土壤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是所有植物生长的营养来源及基质[6]。因此,石漠化治理的目的,不仅是要保存土壤,更重要的是保住土壤可供植物营养的养分。作为石漠化治理的核心问题,目前对土壤的相关研究报道已屡见不鲜,但关于相应石漠化治理工程后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较少。在生态恢复建设过程中,土壤养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效应关系及土壤养分特性的演变规律

等都是亟需探讨的问题。生产实践中常用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评判土壤养分状况[7]。因此,本研究以六枝特区石漠化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及治理时间的土壤养分

效应,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效应评价及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珠江、长江上游56 km,国土总面积1 792.1 km2。该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构造。境内岩性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83%,最高点海拔2 126.9 m,最低点海拔581.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 467 mm。

近年来,六枝特区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经济综合排名从2007年的全省第68 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4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更加突出了,在脆弱的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综合作用下,六枝特区喀斯特面积总和为1 380.16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77%,石漠化程度在轻度以上的总面积占比高达45.62%,其中轻度石漠化占21.40%,中度石漠化占15.59%,重度石漠化占6.69%,极重度石漠化占1.95%。

1.2土样采集

1.2.1试验设计及样地设置在六枝特区典型石漠化治理

区选择不同治理措施(林地措施、耕地措施)及不同治理时间(1年、3年)的样地开展试验,其中林地措施包括封育措施、抚育措施和人工林措施,耕地措施包括坡改梯、无治理措施的坡耕地。各样地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2土样采集及处理方法土样采集采用分层采样法,先

挖1个深度大于30 cm的剖面,然后剖去土层Ⅰ(约0~10 cm),用土壤环刀采集土层Ⅱ(约10~30 cm)的土壤作为供试土样。每个样地随机布置3个样方,每个样方采集3份土样,每份土样约500 g,并用自封袋盛装。共采集63份土样。表1样地信息

样地样地编号海拔(m)坡度土壤类型治理时间(年)植被、作物封育林地L11 25726°黄壤3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封育林地L21 27928°黄壤1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抚育林地L31 26527°黄壤3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人工林地L41 26926°黄壤3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坡改梯G11 30521°黄壤3玉米(Zea mays)坡改梯G21 29719°黄壤1玉米(Zea mays)坡耕地G31 29520°黄壤玉米(Zea mays)

1.3土壤养分测定项目与方法

将采集的土样于室内风干后去除石块、根系等杂质,磨碎过100目筛。本研究采用常规的土壤农化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速效钾(TK)、全钾(TK)、全磷(TP)、速效磷(AP)、水解性氮(AN)和全氮(TN)含量,其中有机质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速效钾含量测定采用1 mol/L NH4Ac溶液浸提-火焰光度计法,全钾含量测定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计法,速效磷含量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全磷含量测定采用硫酸-高氯酸消煮法,

水解性氮(即速效氮)含量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半微量凯氏法[8]。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1.1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石漠化过程中的

土壤流失会造成土壤养分的缺失和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是鉴别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对土壤的耕性、耐肥性、保墒性和通气状况等有直接影响。对于林地措施而言,3种林地治理措施中封育措施(L1)的有机质含量最高(107.12 g/kg),抚育措施(L3)的有机质含量次之(73.29 g/kg),人工林地(L4)的有机质含量最低(43.47 g/kg)(图1)。这主要是由于林地地表覆盖有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分解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3种措施中封育措施受到的人工干预最低,抚育措施次之,人工林地受到的干预最高,而人工干预越低,林内地表的枯枝落叶层越得到保护,土壤中的有机质也更少地受人为活动破坏而流失。对耕地措施而言,将坡改梯(G1)与坡耕地(G3)进行比较可知,坡改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无治理措施的坡耕地高,这是由于该地区降水充沛,在降水的侵蚀作用下发生土壤流失,土壤中所蕴含的有机质也随之流失,坡改梯对坡地土壤有拦固作用,土壤的有机质得到保护,因此坡改梯相对于无治理措施的耕地而言,有显著的治理效果。 2.1.2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氮素影响自然因素

及土地利用措施是影响土壤中氮含量的主要因素[9]。土壤速效氮能够反映土壤近期氮素的供应情况,与植物的生长息息相关。由图2可知,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全氮、速效氮含量影响显著,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治理措施下排序为:封育林地(L1)>抚育林地(L3)>人工林地(L4),坡改梯(G1)>坡耕地(G3)。土壤速效氮含量排序为:封育林地(L1)>抚育林地(L3)>人工林地(L4),坡改梯(G1)>坡耕地(G3)。地表枯枝落叶分解的氮素能够进入土壤成为土壤氮来源的一部分,而林地类型中受人类活动干扰越小,枯枝落叶的量越多,分解进入土壤的氮含量就越高,该部分的氮素形成水解性氮。在坡改梯田面中,土壤氮含量受耕作作用或雨水冲刷流失的量相对较小,而常规的坡耕地在耕作过程中或降水的冲刷过程中土壤受到扰动发生运移,土壤中的氮素随土壤发生流失,同时由于坡耕地无机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速效氮的含量,因此坡改梯田面的土壤全氮含量高于常规坡耕地。综上可知,林地治理措施中封育措施对土壤全氮及速效氮促进性最强,抚育措施次之,人工造林最低,耕地措施中坡改梯能够固持土壤全氮。

2.1.3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磷素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土壤磷素养分供应水平高低的指标,而土壤全磷含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中磷素的贮量和供应能力[10]。由图3可知,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差异显著,林地措施

中,封育措施(L1)的全磷含量最高,抚育措施(L3)次之,人工林(L4)最低;在耕地措施中,坡改梯(G1)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坡耕地(G3)。可以看出,封育措施对促进土壤

全磷积累量作用最大,坡改梯对土壤磷素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不同林地治理措施间差异相对较小,其中封育措施(L1)的速效磷含量最高,人工林次(L4)之,抚育措施(L3)的最低;在耕地措施中,坡改梯(G1)的速效磷含量低于坡耕地(G3),这是由于人工林是原有林迹地上

营造的林种,在造林过程中为保证苗木的成活率施用了一定的无机肥或有机肥以促进苗木生长,因此出现人工林措施的速效磷含量仅次于封育措施;前面已分析坡改梯对地块土壤的固持作用,由于坡改梯对土壤养分的固持使得该地块在耕作过程中无需施用更多的人工肥,而常规坡耕地由于土壤肥力的流失,在保证收成的基础上,人们在每个季度均播洒一定量的人工肥,使得该地块土壤速效磷含量远高于坡改梯。

2.1.4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钾素影响由图4可知,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治理措施间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全钾含量排序为封育措施(L1)>抚育林措施(L3)>人工林措施(L4),速效钾含量排序为封育措施(L1)>人工林措施(L4)>抚育林措施(L3),人工林地的速效钾含量大于抚育林的原因是由于在造林初期人为施用肥料造成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多。由此可见,林地措施中封育措施及抚育措施对土壤钾的积累

均有促进作用,封育措施的速效钾生成速率最佳。坡改梯(G1)的全钾、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坡耕地(G3),因此耕地措施中

坡改梯能够促进土壤钾的积累及速效钾的生成。

2.2不同治理时间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2.1不同治理时间对土壤有机质影响对比治理时间为3年、1年的封育林地(L1、L2)及治理时间为3年、1年的坡改梯(G1、G2)和无治理的坡耕地(G3)以分析治理时间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由图5可知,治理时间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治理时间为3年(L1)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治理时间为1年的封育林地(L2);耕地措施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坡改梯(G1、G2)措施中差异不明显,但是与坡耕地(G3)相比,治理时间为3年的与治理时间为1年的坡改梯(G1、G2)有机质含量均有显著的提高。可见封育时间增长,对林地有机质含量的积累有促进作用,而耕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在种植相同的作物、采取的耕作措施一致时,坡改梯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质。

2.2.2不同治理时间对土壤氮素影响由图6可知,林地治理措施中,封育3年的林地(L1)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封育

1年的林地(L2),但是其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封育1年的林地(L2)。可见,治理时间的增加有助于促进林地土壤氮素分解成速效氮,以便更好地供给林木生长。在耕地措施中,治理1年的坡改梯(G2)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治理3年的坡

改梯(G1)次之,无治理措施的坡耕地(G3)最低;无治理措施的坡耕地(G3)土壤速效氮含量远远高于2个坡改梯样地(G1、G2);同时,治理1年的坡改梯(G2)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大于治理3年的坡改梯(G1)。不同耕地措施间氮素含量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随着治理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积累的氮素含量增加,氮素的供应能力增强,在获得相同经济作物的情况下,无治理措施的坡耕地则需要施用更多的有机肥或无机肥;而坡改梯在治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氮素的积累量增多、供应能力增强,同时由于人工肥的施用容易使土壤板结,导致土壤无效态养分积累,因此出现治理时间短的地块全氮、速效氮含量高的情况。

2.2.3不同治理时间对土壤磷素影响由图7可知,林地类型中,封育3年的林地(L1)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均高于封育1年的林地(L2),封育时间愈长,地表累积的枯枝物量增多,能够分解产生更多的无机态磷,使得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升高,可见封育时间对土壤磷的积累量与供应能力有促进作用。在耕地类型中,全磷含量排序为治理3年的坡改梯(G1)>无治理的坡耕地(G3)>治理1年的坡改梯(G2),速效磷含量排序为治理3年的坡改梯(G1) 2.2.4不同治理时间对土壤钾素影响由图8可知,林地措施中治理3年的封育地(L1)的全钾含量低于治理1年的封育地(L2),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治理3年的封育地(L1)>治理1年的封育地

(L2)。可以看出,虽然治理3年的封育地(L1)全钾含量较低,但是封育时间长的地块的速效钾供给能力得到提高,说明较长的封育时间能够提高土壤速效钾的供给能力。在不同耕地措施中,治理3年的坡改梯(G1)的全钾、速效钾含量均远高于治理1年的坡改梯(G2)、无治理的坡耕地(G3),可见坡改梯对土壤钾固持有积极的作用。对比治理1年的坡改梯与无治理的坡耕地之间的差异在于,治理1年的坡耕地有一定的固土保肥作用,但是治理效果不是很显著,在耕作过程中仍需施用一定量的人工肥,以保证其获得与无治理的坡耕地等同的经济效益。

3结论与讨论

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及治理时间对土壤肥力影响显著,各措施对土壤肥力促进作用大小为:封育措施>抚育措施>人工林,表现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低的封育措施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积累效果最好,同时其能够更好地促进各元素转化为速效态供给植物吸收利用。不同耕地措施中,坡改梯的固土保肥能力显著强于无治理措施的坡耕地,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积累作用及速效态元素转化的促进作用效应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治理时间对土壤肥力也有显著的效果,较长的治理时间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贮量,同时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能力。

参考文献:

[1]袁道先. 评《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J]. 水资源保护,2004(2):63.

[2]苏维词,杨华,李晴,等.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J]. 土壤通报,2006,37(3):447-451.

[3]黄秋昊,蔡运龙,王秀春. 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J]. 自然灾害学报,2007,16(2):106-111.

[4]袁道先.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J]. 大自然探索,1996,15(4):21-23.

[5]王世杰,李阳兵.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6):573-582.

[6]龙健,邓启琼,江新荣,等.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恢复能力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5,25(12):3188-3195.

[7]王振忠,李庆康,吴敬民,等.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土壤的培肥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00(4):47-49.

[8]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5-101.

[9]许联芳,王克林,朱捍华,等.桂西北喀斯特移民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1013-1018.

[10]孙桂芳,金继运,石元亮.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生物有

效性研究进展[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2(2):1-9.虞利俊,徐磊,唐玉邦. 功能型保水剂在江苏丘陵山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5):473-474.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 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进行详细和综合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出控制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可行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粮食和蔬菜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可生物污染却严重影响了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关键词:土壤污染病原微生物生物防治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 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变坏,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土壤一旦遭受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还能通过食物链和饮水间接危及人体健康。因此,保护土壤不受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土壤污染的现状 土壤作为重要的发生器、储存器、转换器、缓冲器和调控器,其环境质量好坏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及固体废物、大气中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通过沉降和降水落到地面的沉降物、以及农药、化肥、牲畜的排泄物等。然而,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等对土壤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土壤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殖,引起土壤质量下降,不仅破坏原来的生态平衡,还会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2、土壤污染的来源 污染土壤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酸、盐等)、有机农药(如杀虫剂、除莠剂等)、有机废弃物(如生物可降解或难降解的有机废物等)、化肥、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放射性物质、寄生虫、病原菌和病。人们的传统观念就认为生活污水含有不可多得的养分,而人畜粪便更是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再说大家都觉得农作物还可以净化污水。另外,许多农民都习惯把病死的禽畜埋起来,这些病毒尸体也是土壤中致病菌的一大来源,容易引起土壤生物污染并扩大疾病的传播。 3、土壤污染的危害机理 当我们有味地吃着丰富而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时,没有人会想到它们的生长环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特征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特征 一、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作为人类生存之本,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财富,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程度也是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资源开发和利用强度日增,人们生活方式迅速变化,大量未经妥善处理的污水直接灌溉农田、固体废弃物任意丢弃或简单填埋、废弃尾气长距离运输与沉降、大量不合理的化肥农药的施用与残留,这些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壤方式,导致土壤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并以一种不容忽视的速度和趋势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严重影响到我国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安全。 据统计,全国至少有1300万km2到1600万km2耕地受到农药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各种农业经济损失合计约200亿元。土壤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而且还导致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接近总耕地面积的1/6,农药平均每亩施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2],此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存在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这些土壤污染既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导致了食物品质的不断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土壤环境刻不容缓! 二、土壤污染概念与特征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从土壤污染的概念来看,判断土壤是否发生污染有两个指标:一是土壤背景值即土壤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超过背景值,即发生了土壤污染。二是生物指标,土壤中某有害元素或污染物含量较高时,被植物吸收的量也相应增加,可引起植物的一系列反应,土壤微生物区系会发生变化,受污染的植物被人们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上述植物、微生物及人体受到的危害程度等均可作为度量污染的生物指标。 土壤污染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隐蔽性。一般情况下污染物进人土壤后很少有比较直观的表现,多数情况下通过植物的吸收进人果实,人体食用后长期积累产生病变,通过人体健康状况反应出来。因此,污染土壤反应时间长,情况复杂,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_任海

第25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25,N o .3   2005年9月 TRO P I CA L G E OG RAPHY Sep .,2005   收稿日期:2005-02-22;修订日期:2005-03-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00025);中科院项目(STZ -01-3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3031,021627)资助 作者简介:任海(1970-),男,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E -m ail )renh ai @s ci b .ac .cn 。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摘 要: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 、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X 171.4;P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3-0195-06 我国分布有裸露、覆盖、埋藏等3类喀斯特,面积 约344.3×106k m 2 ,其中裸露型喀斯特面积90.7×104 k m 2 ,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三 省区裸露喀斯特分布面积328.4×104km 2 ,占三省总 面积的40.7%[1-4] 。根据《中国岩溶研究》,按地质年代、分布地域和主要地貌景观特征,可将我国石漠化土地划分为扬子准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华南褶皱系晚古代及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滇西褶皱系古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等3个岩溶 区,13个亚区[4,5]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 最终形成石漠化的面积达46.3×104k m 2 ,短期内有 潜在石漠化严重的趋势的土地达87.6×104km 2 。全国石漠化区域共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1-3]。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喀斯特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较大,被学术界定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同时喀斯特也面临着贫困与环 境恶化的双重难题[6-8]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根据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特点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 漠化等概念,随后袁道先、屠玉麟、王世杰等分别探讨 了石漠化的定义[9-11] ,概括如下: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恢复研究与示范。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进展,为下一阶段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恢复与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喀斯特研究概况 国际上早期的喀斯特研究以欧洲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喀斯特的地质成因、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发育过程作了地理、地质综合研究。随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喀斯特洞穴和喀斯特发育理论等做了大量研究[6,12-14] 。自1973年Leg rand 在Sc i e nce 上发表 了文章[15] 后,喀斯特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在此期间,国际上对马来半岛、美国卡罗来纳、新西兰和南非喀斯特地区以及德国的So l n hofen 石灰岩地区也已开展了一些石灰岩植物区系的形成及其生 理生态研究工作[16,17]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有关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牪牳牬牤j 牣cn ki 牣rd dl 牣牥牥牥牰牭牱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 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级园艺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王玉芬 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标

技术方案 投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单位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 (签字) 年月日 目录 一、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方案 (5)

1、项目概况 (5) 1.1 项目背景 (5) 1.2 前期情况回顾 (6) 1.3 场地水文地质环境概况. (8) 1.4 交通及处置场地供水供电. (9) 1.5 现场目前情况. (9) 2、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 (11) 2.1 修复目标值的选择. (11) 2.2 修复范围及修复量的确定. (12) 2.3 修复技术介绍. (14) 3、现场施工方案 (24) 3.1 污染范围界定与场地测量. (24) 3.2 临时设施建设方案. (26) 3.3 污染场地原位修复现场施工方案 (29) 3.4 污染土壤异位修复现场施工方案 (33) 4、现场废水处置方案 (43) 4.1 现场洗车废水处置方案. (43) 4.2 原有废水池处置方案. (47) 4.3 渗滤液收集池废水处置方案. (49) 5、建筑污染解毒方案 (50) 5.1 建筑物解毒区域及工程量. (50) 5.2 建筑物解毒流程. (50) 6、危险废物处置方案 (53)

6.1 场内危险废物及工程量 (53) 6.2 危险废物的处置流程 (53) 6.3 危险废物处置流程及处置单位 (55) 7、污染土壤处置及场地修复方案 (56) 7.1 污染土壤处置接收场介绍. (56) 7.2 污染土壤修复前的处理. (57) 7.3 污染土壤处置工艺流程. (58) 7.4 场地修复方案. (59) 8、工程组织及工程安排 (62) 8.1 项目工程组织. (62) 8.2 工程进度安排. (63) 8.3 主要机械及施工材料准备 (64) 8.4 规章制度 (65) 8.5 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训 (65) 8.6 劳动、安全、卫生防护. (66) 9、合理化建议 (69) 10、施工防控措施 (70)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知识交流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 [思维导 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 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考点一荒漠化 EF基础落实--------------------------- ■ 仁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1) 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⑵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 .荒漠化的危害 (1) 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 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⑶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 ?荒漠化的防治 (1)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 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_______________ 民。 【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一一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f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一一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 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 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 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 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深化整合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关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源头上控制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企业应从设计、管理中防止和减少污染物料的跑,冒,滴,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工艺、管道、设备、土建、给排水、总图布置等防止污染物泄露的措施。在处理或贮存化学品的所有区域设置防渗漏的地基并设置围堰,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均能被回收,从而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 设计强酸或强碱操作的区域的地基、地面、围墙、排水沟均通过耐酸碱混凝土或耐酸碱胶泥或花岗岩处理;其他操作区域的地基、地面均铺设防渗漏地基。严格按照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设计施工。设计化学物质的输送管线均设置在地面上,不设地下贮罐。地下集水池经过酸性防腐和防渗漏处理。 企业危险废物临时堆场设置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固废临时堆场应采取防雨淋、防扬散、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以免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企业与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危险废物仓库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产业园监控中心及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联网。 (2)地下水污染监控 建立企业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要求企业在运行期严格管理,加强巡检,及时发现污染物泄漏;一旦出现泄漏及时处理,检查检修设备,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 (3)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 建立企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异常情况时,按照装置制定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启动周围

社会预案,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组织装专业队伍负责查找环境事故发生地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紧急时间局部化,如可能应予以消除。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处理,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采取紧急措施制止事故的扩散,扩大,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事件诱因: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废水中污染物质、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或其渗透液)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事件类型: 1、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污染水体和土壤;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3、固体废物堆积、掩埋等处理污染水体和土壤; 4、企业使用的原辅材料发生泄漏处理不当污染水体和土壤。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中重金属或类金属污染对居民的危害通过农作物和水进入人体;(痛痛病) 2、农药污染的危害: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首先使土壤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极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3、生物性污染:是当前土壤污染的重要危害,影响面广,可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破伤风及肉毒中毒等。 对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两大特点。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危害也是持续的、具有积累性的;使地下水与土壤质量下降,造成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大气环境质量和危害人体健康。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198 HUANJINGYUFAZHAN ▲ 姜维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本文重点对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地下水流失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和研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5-0198-01DOI:10.16647/https://www.doczj.com/doc/ec14473661.html,15-1369/X.2019.05.116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Jiang Wei (Bose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Baise Guangxi 533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of surface groundwater loss in karst landforms, and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relevant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Karst;Rocky desertification;Soil erosio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nefit monitoring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原理分析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分成两个过程,一个是地表土壤侵蚀的过程,一个是地下土壤侵蚀的过程,土壤的侵蚀过程相对较为复杂,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降雨侵蚀的过程,在此条件下,土壤和降雨相互作用,由于降雨逐步增加地表的流水量,地下的渗水率逐步增加,某些土壤被冲击到凹地以及溶槽的地方,由于溶洞和裂隙向地下迁徙。第二个过程是地表水土流失的过程,由于强降雨的出现土壤颗粒和地表数流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导致地表上的物质被向其他地方冲蚀和搬运,随之带走了一些土壤的养分,导致石漠化区域的土壤更为不稳定而且更加的贫瘠。第三个阶段为地表地下水土流失阶段,通过降雨侵蚀之后,岩面和土壤会出现光滑的岩层面,导致土壤的亲和力进一步下降,土壤由于地表水土进一步损失, 某些土壤向溶洞以及地下裂隙、天坑等处向地下不断流失,形成地表地下流失的整个过程。第四个阶段为地下暗河侵蚀阶段,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往往会出现很多地下暗河,由于土壤从溶洞裂隙处向地下暗河渗入,这样在地下流水的条件下会形成堆积和迁移,导致地表当中的养分以及土壤资源逐步损失。 图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过程示意 2?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 2.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积极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如何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部门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全方位的覆盖如何进行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文件和资料,让广大群众更好的参与其中,逐步提高认识,加强转变,积极参与,形成较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动治理石漠化的进程,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是对石漠化治理进行落实的基本保障,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较为贫瘠稀薄,一些植被稀疏而小,如果被破坏很难进一步恢复,而这些区域往往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砍伐矮小的植被作为薪柴。所以需要进一步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改善,重视人工造林、草地改良、封山育林等相关工作,这些都需要引导和发动群众进行,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持,所以,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发展方向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情况相结合,统筹规划,防止出现盲目治理等情况。在规划的前期,一定要做好实地调查工作,对石漠化分布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比例、类型等情况进行了解,对石漠化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依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从长远角度出发,设定开发治理的目标,并且编制相应的操作方法,依照操作方案合理的进行操作。2.3?整合项目,拓宽资金渠道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优化产业是非常关键的,在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一定要与生态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对石漠化治理的成果进行巩固和保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业,保证经济效益,另外需要与石漠化治理的情况相结合,加强农业与工业、旅游业的结合,进一步整合农林产业结构,与当地的地质环境、气象条件、气候特点相结合,种植适宜的农业产品,精选农作物品种,发展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作,并且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活动,选择适宜的林木进行种植,保证当地的水土。2.4?加大考核和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治理成效 (下转第200页)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全文)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一)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制定详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定,开展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成果审核。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各省(区、市)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环境保护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参与) (三)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相关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

环保部印发《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行)》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 环办监测[2017]86号 关于印发《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重点排污单位筛选条件,规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我部制定了《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你单位按照《规定》的有关要求,做好本行政区域2018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确定和发布工作,于2017年12月31日前将名录信息报送我部。 联系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鑫 电话:(010)84943162 84943136(传真)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郭佳星 电话:(010)66556973 66556824(传真) 邮箱:zhiguanchu@https://www.doczj.com/doc/ec14473661.html, 附件: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行)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7年11月25日 抄送: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7年11月27日印发 附件 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等法律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实行分类管理。按照受污染的环境要素分为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声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以及其他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五类,同一家企业事业单位因排污种类不同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类别重点排污单位。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应明确所属类别和主要污染物指标。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2 种菜向导土肥科技 2008年第25期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030000 太原市晋源区农业局王晓刚晋源区农技推广中心 郝永亮 山西省农牧业开发总公司 赵和平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进而土壤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这些有害物质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这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类:①化学污染物,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 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②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 矿山的固体废弃物。③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对于土壤污染,必须贯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同时看到土壤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在防治土壤污染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一、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土壤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很有限。因此控制土壤污染源,即控制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才是防止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 1.控制和消除工业“ 三废”排放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 “三废”进行回收处理,化害为利。对所排放的“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和浓度,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对污水进行灌溉的污灌 区,要加强对灌溉污水的水质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的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在施肥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多施 农家肥,少施化肥,多施配合肥料,少施单质化肥;重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好测土配方施肥。使用农药时,要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 高残留农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生物防治措施。例如禁止使用虽是低残留,但急性、 毒性大的农药;禁止使用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根据农药特性,合理施用、制订使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 4.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

(完整版)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2015级园艺专业 学号:0151122842 指导教师:王玉芬 2016年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 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1.2 土壤污染的分类 土壤污染物有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4类。 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与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与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 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与工业垃圾等。 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与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与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与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2现今土壤状况 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扩大,使得工业三废、化学农药、不合理施用的化肥、有害的生物侵人土壤,并且不断积累,引起土壤结构、组成、功能的变化,降低土壤能力,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并在植物中累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并最终影响人类健康[1]。目前,我国土

高考地理专练 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专练喀斯特地貌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形成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原因 (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常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