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明代杂剧

第六章 明代杂剧

第六章   明代杂剧
第六章   明代杂剧

第六章明代杂剧

明代戏曲包括杂剧和传奇两大部类。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载有明杂剧剧目523种,其中有姓名可考者349种。

明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

(1)前期:成就甚微。全是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封建教化的作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宫廷派剧作家朱权、朱有炖的喜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2)中后期:出现了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上,大多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最负盛名的作家是徐渭。

第一节明前期宫廷派杂剧作家

一、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

1、朱权(1378—1448)

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岁被封为宁王(今内蒙宁城西),70岁去世后世号献王,世称宁献王。他的《太和正音谱》,是我国第一部戏曲理论的专著。

朱权杂剧现有12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奔相如》两种。2、朱有燉(1379—1439)

号诚斋。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的长子,世称周宪王。朱有燉有杂剧31种,合刊为《诚斋乐府》。

《牡丹园》一本五折二楔子,旦、末、外均唱;《仗义疏财》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神仙会》采用南北合套,末唱北曲,旦唱南曲。语言质朴本色,深得后人称赏。

二、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

1、贾仲明

山东淄川人,著杂剧16种,今存5种。他的《录鬼簿续编》是继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之后,又一部记载元明之际杂剧作家作品史料的著作。其杂剧代表作是《萧淑女情寄菩萨蛮》。

2、杨讷

字景贤,蒙古族人,长期居住杭州。著杂剧18种,今存《西游记》。

3、刘东生

是宫廷之外的作家。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

第二节明中后期杂剧的转型

一、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1、从发展线索看,前期杂剧主要创作于明初,此后几十年断线,一直沉寂。到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创作为代表,显示出新的转机。万历后形成高潮,一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使明中叶后杂剧连贯发展。

2、从创作倾向看,中后期杂剧,打破了前

期题材一味团圆喜庆、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狭隘局面,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都有创作。

3、从艺术体式看,中后期杂剧大都南北合套,或纯是南曲。单用北曲的体式已基本结束。剧作往往称意而写,短小精悍,成为文人逞气使才的工具。

4、从艺术成就看,中后期的一部分作品,可称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1、王九思

陕西人,文学上与康海齐名,反对台阁体诗文,属于“前七子”。

王九思杂剧有两种:《杜甫游春》和《中山狼》。

2、康海

陕西人,状元出身,常与李梦阳等唱和,也是“前七子”成员。

康海杂剧代表作是《中山狼》,取材于他老师马中锡的《中山狼传》。

除王九思的同名剧之外,杂剧还有陈与郊的《中山狼》、汪廷讷的《中山救狼》,传奇有无名氏的《中山狼白猿》。

第三节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一、徐渭:坎坷潦倒的奇才狂人

徐渭(1521—1593),字文长,浙江山阴(绍兴)人。是一个奇才,他自称书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的杂剧名作《四声猿》堪称明代第一。

明人梅国桢在给袁宏道的书信中称徐渭是:“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

袁宏道则称:“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畸)也哉,悲夫!”

二、《四声猿》与《歌代啸》

1、《四声猿》:

《四声猿》是一组杂剧短剧,共四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

《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

《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

《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

“四声猿”作为这组短剧的名称,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

清人顾公燮说:“盖猿丧子,啼四声而断肠。文长有感而发焉,皆不得意于时之所为也。”(《消夏闲记》)

王骥德《曲律》称:“徐天池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狂鼓史》是敷衍《三国演义》祢衡(正平)“击鼓骂曹”故事而成。

《狂鼓史》虽敷衍历史故事,但却有明

显针对性。他是把祢衡比作忠臣沈炼,用曹操影射奸相严嵩。

此剧尽管才一折,在《四声猿》里最短,但成就却最高,是《四声猿》之冠。

《玉禅师》共二折,故事源于官(府尹柳宣教)、佛(玉通法师)斗法。

《雌木兰》也二折,根据《木兰雌》改编。

《女状元》是一本五折。写五代时一少女黄崇嘏女扮男装、考中状元……作品大声疾呼:“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世间好事属何人,不再男儿在女子。”

《雌木兰》、《女状元》这两部剧,无疑表现了徐渭对封建制度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

《四声猿》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权、虚伪神权、专横的男权,都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无情嘲弄,表现了徐渭愤世嫉俗、厌恶现实的叛逆精神。

2、《歌代啸》:

杂剧《歌代啸》相传也是徐渭所作。全剧四折,每折既可独立,又相连贯。有形象单薄,庸俗、油滑的缺陷。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四声猿》

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一)(1)“三言”“二拍”在清朝几乎湮没无闻,20世纪初仍如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今皆未见,仅知其序目。” (2)日本汉学家盐谷温在日本内阁文库中发现多种中国平话小说,又曾见到吴昌龄《西游记》杂剧全书及冯梦龙“三言”中《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3)《清平山堂话本》,15篇,藏日本内阁文库。 (4)《熊龙峰小说四种》藏日本内阁文库。 (5)《二刻拍案惊奇》的出版系王古鲁根据从日本搜录的本子校注出版的。 (二)明人写作或选印小说的意义: 1、以小说为教育的工具。从“三言”的命名可以看出,想把小说当作比“喻”来“警”“醒”读者。 2、以小说为消闲的读物,调剂生活。 (三)繁荣的原因 1、文学继承的结果; 2、印刷的便利、发达,即书坊业的发展; 3、读者群的增大; 4、文学团体的出现,小说理论的逐渐成熟; 5、心学的影响到文人的提倡。 冯梦龙与“三言” 冯梦龙 生平:吴梅《顾曲尘谈》,为冯梦龙作了简略年谱,并考证了冯梦龙的著述。 薛宗正、龚允怡《反封建启蒙思想家冯梦龙》称冯梦龙为“反封建启蒙思想家”:(1)蔑视权贵,亵渎圣贤;(2)肯定人的自然人欲,提倡“情教”来对抗理学、礼教;(3)肯定理性、智慧乃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4)倡导女权,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封建谬论。 冯梦龙在小说方面的贡献。(教材) 冯梦龙的文学观、小说观。主要体现在《序山歌》《古今小说序》、《太霞新奏序》等篇章中。(1)文学观以“情真说”为基础。把“真”看成文学的第一要素,反名教,反拟古,批判伪道学。“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2)冯梦龙强调重视小说“醒人”“醒天”的社会教化作用,主张小说必须通俗,并贯串着他的情教思想。因此大都采用因果报应来惩恶劝善。(3)强调情、事、理统一的同时,提出了小说的真、赝(虚实)说。 (二)“三言” 1、三言的编纂及体例:宋元旧篇、个人创作(《老门生三世报恩》)、改编文言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自《负情侬传》)、改编坊间旧刻故事。 2、三言的思想内容。三言为我国中世纪封建社会风俗史。题材几乎涉及了社会上各个阶层,反映了生活各个侧面,特别是对于城市市民的生活有更多的描绘。其中引人瞩目的是公案和爱情两类作品,成就最高,数量最多。 (1)爱情类①宋元话本总是通过人鬼之恋获得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东西,不像明人小说那样深深扎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不管蒋兴哥、卖油郎还是杜十娘,他们思想感情的矛盾变化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结合非常紧密,没有超现实的色彩。 ②展示了两性关系中所出现的新的因素。 A《蒋兴哥》敢于正视如何区分贞与情、情与淫的问题。 B突出两性之间情的作用。《卖油郎独占花魁》《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明代文学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 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水浒传》 一、解释:1、《水浒传》 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1、“吴中四杰” 2、《郁离子》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教学重点】杂文学观念、儒家文学观、道家文学观 尚书·尧典(节录) 《尚书》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总集,记载了唐尧至周朝的公文,主要是帝王的诏命以及帝王对臣下的训诫。先秦时也称《书》,汉代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因列于儒家经典,故又称《书经》。自汉代开始,即有今古文之别。汉初由伏生所授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而相传汉景帝时发现于孔子故宅壁中、由孔安国献上并以先秦文字书写的《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之乱时亡佚。今传《古文尚书》以及孔安国《传》乃东晋梅赜所献,其析伏生二十九篇为三十三篇,另增二十五篇,自南朝梁即得到承认,并为唐朝官方所尊崇。然经宋以后学者考证,所增二十五篇经文及孔传系伪作,其中以清代阎若璩考辩最为详尽。《尧典》为《尚书》第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则把“慎徽五典”以下文字析出,另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尚书》的文字,虽然经过后人的增饰,但是其中“诗言志”一说,当属远古留下的观念,并作为成语而被先秦诸子所引述。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等等。所以《尚书·尧典》中帝舜对夔说的这段话,可视为“诗言志”说的渊源。 所谓“志”,最初只是一个浑沦的概念,是对人的主观意识的整体概括,包含情感和意志。故《国语·鲁语下》又可以说“诗所以合意”。屈原《惜颂》:“发愤以抒情。”《悲回风》:“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此“抒情”与“明志”,实可互训。唐孔颖达解释说:“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诗大序正义》)应该说这是比较符合“诗言志”的最初内涵的。至于汉代儒生将“志”解释为一种合乎规范的道德内容,“诗言志”亦成为儒家诗教论的一个命题,致使“情”、“志”分离,而“言志”与“缘情”遂成为两个不同的观念。这是后来的演变,应当与原初的观念区别开来。又按近人闻一多的理解,“志”有“记录”的意思(《歌与诗》),于是“诗言志”也就有了叙事的意义,而《诗三百》中确实也有一些诗作是具有叙事性特点的。但是这并非是古代诗歌创作以及诗论的主流。 由“诗言志”这一基本观念,衍生出了先秦时代的若干诗学主张。 其一,诗具有教育作用。虞舜命夔以诗乐“教胄子”,培养其敦厚的品德。这是

明代文学习题

明代文学作业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1.明代四大奇书是《》、《》、《》、《》。2.明代长篇小说分(、、、)四类。3.怎样认识《三国志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4.怎样认识《三国志演义》中宣扬的刘、关、张的意气? 5. 简述《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6. 分析曹操形象。 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1.清代以来最流行的《水浒传》版本是()。 2. 替天行道是受()影响的产物,其中的天是()的意志。 3. 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 第三、四、十一章明代诗文 1.列表简介明代诗文流派 2.吴中四杰是指(、、、)。3.简析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4.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被朱元璋誉为()。 5.《郁离子》的作者是( )。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1.简述明代戏剧的基本特征。 2.解词:南杂剧——是和北杂剧相对而言的一种戏剧形式,体制采用南曲联套的音 乐形式,突破了四折一楔子和一角主唱的规范,在明中期后流传行。 3.朱权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北杂剧曲谱。 5.徐渭《》是我国古代专论南戏的第一部专著。 6.记作家作品常识。 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1.传奇创作进入繁荣时期的标志是明中叶出现的()即()的《》、()的《》、()的《》。 第七章汤显祖 1.解词:临川四梦 2.从杜丽娘形象看《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3.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4.简述《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1.简述《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2.《西游记》影响下的明末神魔小说主要分哪三类? 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1.简述《金瓶梅》的主题? 3.为什么说《金瓶梅》是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1.解词:拟话本——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叫做拟话本。 2. 解词:三言二拍、《今古奇观》 3.解词:《剪灯三话》——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詹 的《觅灯因话》三书合称《剪灯三话》,是明代文言先说的代表作。 第十二章明代民歌 1.举例说明《挂枝儿》和《山歌》的特点。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五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嘉靖年间洪缏编刊《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宋一种,元一种,明两种。 《京本通俗小说》,1915年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写本”,但被多数学者疑为伪书。 二、冯梦龙与“三言” 1、冯梦龙: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三言”。 2、“三言”: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凌蒙初与“二拍” 1、凌蒙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四、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主要有: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等。 以上作品随着明末政治形势严峻,人文思潮变化,大都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更关心现实,但说教气更浓。比之“三言”“二拍”的成就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溅流!”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通闺闼坚心灯火》、《两县令竟义婚孤女》, 3、“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阕遇友》的小商人施复,都拾金不昧,心地

(完整word版)明代文学整理

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一、基本知识 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2、阅读作品:《三国演义》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 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 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3、《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第二章水浒传 一、基本知识 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2、阅读作品:《水浒传》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 1、《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 《三国演义》主要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写法,而《水浒传》已经开始注重个性化特征的描写(要求结合作品的实际来论述)。 2、《水浒传》前半部分的结构有何特色?这种结构与内容有何关系? 《水浒传》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接成一个整体。前段分别写几个主要人物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实为一个个英雄传记,而这些小传又都围绕起义斗争这条主线,一方面反映了梁山起义队伍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又如同一条链上一个个紧紧相扣的环,既使主要人物

明代 白话短篇小说 骗局

明代论文: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 【中文摘要】骗局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以此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非常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题材的小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唐五代小说中不乏诈骗、骗局题材的小说,大都保存在北宋时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里。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骗局、诈骗为业的闲汉、泼皮开始成为小说的主角。到了明代,城市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骗局、诈骗为题材的小说已经成为成为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拍”、《欢喜冤家》、《杜骗新书》等几部集中描写骗局、诈骗的小说都是产生于这个时期。骗局题材不仅存在于文言、白话等各种体式的小说中,还被引入了戏曲。然而,如此重要的题材众多的小说史、小说研究论著中却很少被关注。其叙事成就、美学价值以及小说史上的意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论定。与此同时,目前存在的少数研究成果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介绍流氓无赖恶行的文章多,对骗局作专门研究探讨的少。二是以通俗读物为主,理论研究的著作少。三是对已有研究关注不够,缺乏交流。四是现有的研究只是限于某一个点,缺乏整体性的挖掘。本文以“三言”、“二拍”、《型世言》、《欢喜冤家》、《杜骗新书》以及明代的笔记小说中的有关骗局、诈骗的作品为研... 【英文摘要】The fraud is one kind of the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There are many novel works based on this theme.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this kind of theme’s novel had not caught people’s attention. In Tang Five Dynasties novels there are many cheating, fraud theme novel, mostly preserv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 fang’s compile Tai ping guang j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ime, because of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urban prosperity, the idler, the hooligan start who lived on fraud became the lead... 【关键词】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骗局 【英文关键词】the Ming Dynasty Vernacular short story Fraud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摘要 3-4Abstract4一、绪论6-10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骗局的分类以及其文化、审美价值10-28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骗局的分类10-182、小说骗局的惩戒功能 18-213、小说骗局的娱乐功能214、小说的骗局在叙事方面的特征21-28三、明代骗局小说产生的原因 28-351、小说中骗局产生的时代原因28-312、小说中骗局产生的文学原因31-35结语35-36参考文献 36-39参考书目39-40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 学术论文40-41致谢41

明代文学2

第五章历史演义:《三国演义》 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 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漓江出版社 陈其欣选编:《名家解读三国演义》,山东人民出版社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故事连贯、首尾完整。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一)本事的起源 晋陈寿《三国志》;六朝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 (二)故事的流传与演变: (三)文本的修订: 宋代的讲史话本,对《三国演义》小说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三国故事的话本,是元代至治年间《全相三国志平话》(见文学史第三卷第一章话本小说p247),从内容和结构上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 元末明初,罗贯中整理提炼,创作出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三国演义》的版本 1、现存此书的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

义》 2、万历以后的多种翻刻本: 3、毛氏修订评刻本《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 清初康熙年间,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整理、评点,是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关于拥刘反曹倾向 1、明君贤相的理想。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霸道”的代表,形成了全书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2、“正统观”及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意识的影响。 3、此倾向经过毛氏父子的改定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歌颂统一,反对分裂 2、歌颂仁政,反对奸伪 3、重视智谋,歌颂英勇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读三国志法》 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

第六章 明代短篇小说

第六章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拟话本的兴起和繁荣 ?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相关的三个概念: ?“话本”: ?即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 ?话本小说: ?在“话本”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成的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小说: ?由文人模仿话本体制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1、宋元“说话”艺术的直接影响。 ?2、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通俗文化上需求。 ?3、带有个性解放特点的时代思潮在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4、印刷术的进步、印刷业的发达为通俗小说的刊行创造条件。 二、明代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集 ?1、《清平山堂话本》:洪楩,刊刻于明嘉靖年间,共六集,六十篇,故此书又称《六十家小说》,今存二十七篇及两个残篇。 ?2、《京本通俗小说》 ?3、“三言”:冯梦龙 ?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4、“二拍”:凌濛初 ?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5、《型世言》:陆人龙 ?三、拟话本继承发展了宋元话本的艺术传统 ?1、编写目的:主要供人们案头阅读; ?2、小说特点明显:篇幅更长,艺术技巧更成熟,情节更曲折复杂,具体描写更细腻,文笔更流畅; ?3、作者是文化素养较高的文人,使短篇小说开始进入文学殿堂。 第二节“三言”、“二拍” ?一、冯梦龙与“三言” ?冯梦龙(1574-1646) ?“三言” ?《喻世明言》(《古今小说》),天启元年(1621)前后刊刻 ?《警世通言》,天启四年(1624)刊刻 ?《醒世恒言》,天启七年(1627)刊刻 ?共计120篇,150万言 ?“三言”中作品约有三分之一是宋元旧篇,三分之二是明代话本和拟话本。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统计,明代拟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29篇,《警世通言》中21篇,《醒世恒言》中33篇,共约89篇。但可能都经过冯梦龙的潤饰和加工。冯梦龙个人的创作编入“三言”的也当不少,但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有《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篇。 二、凌濛初与“二拍”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蒙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第二章《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已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把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因为它们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的体制、形式而创作的小说。 明代文人一方面对宋元话本进行加工整理,另一方又模拟话本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宋代是话本小说的兴盛期,晚明是拟话本小说的繁荣期。 《清平山堂话本》(《六十家小说》):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二卷,每卷收话本5篇,总计收话本60篇,故名。今仅残存29篇。因其版心有“清平山堂”字样,故名《清平山堂话本》。嘉靖年间,洪楩pián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集。 《熊龙峰刊四种小说》:继《清平山堂话本》之后,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也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今存仅四种,藏于日本内阁文库,1958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在一起影印出版,定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张生彩鸾灯传》《苏长公章台柳传》《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从天启年间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问世,到明朝灭亡,仅流传至今的拟话本小说集,就有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陆人龙的《型世言》、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二十余种。 拟话本的特点: 在内容上,保留着宋元话本表现市民生活与情趣的特点,但由于文人的介入,在品味和境界上又有所提高; 在艺术形式上,继承了话本的结构模式和行文特点,如“入话”、正文与结尾诗等等,但经过文人加工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篇幅更长,情节更为曲折复杂,具体描写更细腻,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文笔更流畅;其作者,也不再是民间的书会才人,而是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使拟话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味较宋元话本有一定提高,开始进入文学的殿堂。 一、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书香门第,兄弟三人(哥梦桂、弟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在当地很有名气。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苏州府志》),但科举不得志,57岁时才选为贡生,崇祯年间做过福建寿宁县知县。南明王朝灭亡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文学主张主要体现在: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倡导“情教”。 冯梦龙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 在《情史序》中,竭力强调“情”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以出于天性、自然流露的“情”,与“理”(伦理教条)相对抗,《山歌序》更明白地提出,他正是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冯梦龙看来,“发于中情自然而然”(《太霞新奏序》)的文学,才是最有价值的文学。 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二节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第二节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一、冯梦龙与“三言” 1、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直到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回到家乡。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2、冯梦龙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凌蒙初与“二拍”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40卷,人物“二拍”。 凌蒙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二拍”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取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拍”所反映的思想特征与“三言”大致相同,艺术水平也在伯仲间,故在文学史上一般都将两书并称。 三、“三言”“二拍”的思想性 “三言”“二拍”描写的社会生活相当复杂。两书198篇作品,明代话本和拟话本约占五分之三,明人记明事的为60篇。这些作品多数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即使取材于历史或宗教题材的作品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当今现实。 1、揭露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对科举考试的矛盾心理。以《喻世明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3(元代文学到明清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 1、勾栏 2、对棚 3、末本 4、旦本 二、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和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三类,全剧只能由或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等类,在剧中歌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具有强烈的性。 4、杂剧的曲调由民间歌曲、的乐曲和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的民间音乐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传统衍繁,彼此;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剧作多以故事、故事、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

地区,既流行,也演出;剧作更重视的描写和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句中可以增加。作家纯以曲体,与毫无联系。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化的状态。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的方式加以、。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之美,与每以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三、简答 1、为什么说元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 2、元代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散曲为什么大盛于元代?为什么又会在元代走向衰微? 4、王国维认为元曲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王国维的看法是否可取? 5、吴伟业说元杂剧“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这“显而畅”的含义是什么? 四、论述 1、简析元代社会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3、怎样认识元代的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 4、谈谈你对元代文坛审美情趣变化的看法。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一、解释: 1、说话 2、话本 3、入话 4、正话 5、平话 6、说经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石艺编撰 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三言二拍” 文言短篇小说代表作:瞿佑《剪灯新话》 一、关于“话本” 1、“话本小说” “话本”一般都认为是说书人所依凭的底本。 “小说”如果作广义的叙事文学的解释,则这个名词泛指一切由说书发展而来的早期白话小说作品,如《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都可以称为“话本小说”。 “小说”在说书的体系中又有个狭义的用法,即专指短篇的人情小说,如烟粉灵怪传奇之类。这些我们常用的“话本小说”这个名词,已经专指这些短篇的世情小说。 典型的话本小说指的是“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四种小说”,及本章将深入介绍的“三言二拍”中的作品。 讲史、讲经的长篇作品都不包括在“话本”内。 2、“拟话本” 这个名词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创造的,他所指的作品是《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他的原义是指受话本的体裁、形式影响而创作的小说。 后来很多小说史、文学史的作者借用了这个名词,用来指明朝及以后文人整理或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今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清平山堂是明代嘉靖年间钱塘人洪楩的堂名。根据学者的研究,这本书大约出版于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间(1541-1551年),原书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六集,每集收小说十篇,故共有六十篇,又称《六十家小说》。此书已散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剩下二十九篇,这些小说的版心都刻有“清平山堂”字样,所以重版时称为《清平山堂话本》。 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也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二、“三言二拍” 冯梦龙“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喻世明言》(初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二拍”(每集40篇,但实有小说78篇):《初刻拍案惊奇》(原书无“初刻”二字,但后来为方便称呼多加上此二字)、《二刻拍案惊奇》(《二刻》的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是从《初刻》补移进来的,《二刻》的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亦是补入的,而且是一部戏剧,所以“二拍”实际只有78篇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共120篇,多来自“家藏古今通俗小说”(《古今小说序》),而凌濛初的“二拍”则是作者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诙谐者,演而畅之”(《拍案惊奇序》)。 前者多为编选改订,后者则着力放创作。从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看,将小说由书场带到案头成为读物的功臣是冯梦龙;而将短篇小说由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转为作家个人创作的功臣则是凌濛初。 二人对白话小说都有巨大的贡献。 “三言二拍”这两套书在中国的遭遇也是很奇特的。直到本世纪二十年初鲁迅撰写《史略》时,还不能看到《喻世明言》和《警世通言》,“谨知其序目”,国内只有《醒世恒言》一种,反而在日本藏有比较完整的版本。 所以王古鲁在《二刻拍案惊奇》排印本卷首中说: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婚恋观的嬗变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婚恋观的嬗变 邱兴跃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以父母与媒妁为象征的传统婚姻制度影响深远。到了明代,尽管官方的规定与以前并无多大差别,但以冯 梦龙、 凌濛初为代表的编撰者创作了反映普通民众情感和心理诉求的白话小说,表现出与传统迥异的婚恋观,婚恋模式亦出现了新的动向。这一方面是与明代中晚期重情、重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有关,亦是文学世俗化在小说领域的反映。 关键词:明代白话小说;婚恋观;婚恋模式;民众心理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0)11-0140-03 收稿日期:2010-10-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学的世俗化与民间文化心理研究”,项目编号:2007JJD840187作者简介:邱兴跃(1974-),四川绵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10年11月(第11期,总第163期) Nov.,2010 (No.11,General No.163) 【文艺论丛】 一、父母为命:传统典籍中的婚恋观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程序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首要的一环,在中国历代典籍中有大量记载。《诗经·齐风·南山》云:“蓻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1] 《战国策·燕策》说:“且夫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弊而不售。”[2] 《礼记·昏仪》亦明白地说:“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3] 可见,古代婚姻的首要目的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结合,而是繁衍后代、继续家族的香火。正因为如此,在历代的法律条文中,结婚的当事人就失去了自主的权利, 而家族的代表———父母,也就责无旁贷名正言顺地成了儿女婚姻的决策人。 男女婚姻不仅仅是家族的事,更与“礼”息息相关。《礼记·经解》云:“昏姻之礼,所以明 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 也。”[3] 在这里,将婚姻视作建立人伦的基础,并提至关 系到国家伦理秩序的重要位置,男婚女嫁靠的是门当 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对个人的终身大 事无权过问,一切听凭于家长。许多子女,从议亲、订婚、纳聘、请期,直到被人送入新房,始终处于任人摆布 的尴尬境地。恩格斯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 由父母包办,当时则安心顺从。 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的情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 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4] 这一极不合理的婚 姻制度,将多少热情追求自由爱情的青年男女,推入苦难的深渊,酿成了多少人生的悲剧。 事实上,关于婚姻的形式,明代官方的规定与以 前也没有什么不同,《大明律》附录《大明令》中规定: “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 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 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5] ,也就是说, 婚姻的构成目的是无关乎情欲的,如果违背这一条的话, 无论是怎样的形式都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醒世恒言》 卷十四《闹樊楼多情周仙》尽管描述了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 但其结果是让人失望的。周胜仙的 “自媒”只不过是情急中机智的产儿,而不是反对媒妁的, 最终亦未能逃过封建家长父亲这一关。人类学者许烺光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础,家庭中的成员关系是以父与子的关系为‘主轴’,其他种种关系也都以这一主轴为中心。”[6] 而 在父子关系中根据“三纲”思想所形成的支配关系应 是“父为子纲”,如此,父亲的权威就成了整个人伦秩 序的支柱,这表现在婚姻上,就是以父母之命来作为婚姻的构成基础。其实,在夫为妻纲的原则下,所谓父 母之命实际上可化约为父亲之命,这对于两情相悦的 男女双方的打击则是致命的。 二、两情相悦:明代白话小说中婚姻观的嬗变随着明代社会新思潮的崛起,婚姻与家庭问题越来越引起当时人们的重视, 在民间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些社会生活感受极为敏14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