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物质的分离第二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物质的分离第二课时

浙教版-科学-八上-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分离 教学目标 1.了解晶体形成的两种方法。比较结晶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2.学会用结晶方法制备硫酸铜晶体,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质的分散状况以及初一的学习了解了晶体的特点,有了一定基础,这节课学习的物质结晶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性. 3重点难点 知道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并能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忆 (一)回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有,,而非晶体则没有。 2、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 A.铁、食盐、松香 B.铝、石蜡、玻璃 C.冰、沥青、松香 D.萘、水晶、食盐 3、常见的晶体有食盐、 ,非晶体有塑料、。(二)结晶概念:是指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如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当部分水被蒸发,部分氯化钠就会。 (三)结晶方法 4.常用的结晶方法有两种:蒸发溶剂法,常用于的固体物质,如;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常用于的固体物质,如。 5、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所以可以用法制备硫酸铜晶体。硫酸铜晶体制备的实验器材:、、、、、、、。活动2【导入】导学 1、仔细观察教师课件展示的几种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和实物,认真比较并思考: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观察教师演示蒸发食盐溶液得到食盐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晶方法。 3、观察教师演示课本P37页活动,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晶方法。 小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4、阅读课本P38页:结晶水的化合物.了解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等相关概念 补充:硫酸铜晶体加热分解实验,体验结晶水。 5、尝试制备硫酸铜晶体的制备,注意实验成功的关键。 知识拓展:了解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和析出的平衡现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活动3【练习】检测 【当堂检测】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你一定又掌握了不少知识了吧?请你认真阅读,细心答题,书写工整,把握好时间,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标志中,用来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水的是( ) 2.地球上水含量最多的是( ) A.海洋水B.河流水C.冰川水D.大气水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B.泥水 C.肥皂水 D. 食盐水 4.下列有关对流层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强烈的对流运动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C.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D.对流层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复杂多变 5.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下面是同学们对水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一种物质①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 ①水通常以固、液、气三态存在①在生活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A.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① 6.温瑞塘河的水经过下列哪种方法处理后,你会放心地饮用?( ) A、过滤法 B、沉淀法 C、蒸馏法 D、煮到沸腾 A B C D

7.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球和铁球,用细线系住后放入水中时将能悬浮在水中,如图,则木球和铁球所受到的水的压强和水的浮力的大小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浮力相同,压强相同 B. 浮力木球大,压强铁球相同 C.浮力铁球大,压强铁球小 D. 浮力相同,压强铁球大 8.温州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下列描述温州气候的是( ) A.冬无严寒、夏无酷暑B.今天最高气温24① C.今天市区空气质量①级D.明天阴转多云 9.氨常用来生产化肥,氨可由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右图表示的是不同温度和大气压下等量氮气与氢气混合后生成氨的百分比。由图可知,在什么条件下氨的产量较高?( ) A、相对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气压 B、相对较高的温度和较高的气压 C、相对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气压 D、相对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气压 10.瑞安市应征入伍赴藏的青年,刚到达青藏高原时,常会头晕、头痛、耳鸣,有的甚至恶心、呕吐,其主要原因是( ) A.高原上气温偏低,经常下雪B.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压偏低 C.高原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D.高原上道路崎岖,人体能量消耗过多11.在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的溶解、过滤和蒸发三个操作步骤中,都要用到玻璃棒,而使

八年级上 科学(浙教版)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 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 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炎热;35℃寒冷:0℃ 2.3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

1.6 物质的分离 课题:物质的分离课型: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①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②了解结晶及结晶的几种 方法。 ③能对不同的物质选用正确的结晶方法。④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结晶的实例。 技能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 ③体验探究过程中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探究过程中渗透的科学 美。 教学重点: 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教学准备: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硫酸铜晶体、食盐 教学设计备注 一、引言: 拿出2个烧杯分别倒入10mL、20mL的热水,在分别放入硫食盐和酸铜晶体,充分搅拌溶解形成浓溶液。再把食盐溶液分两杯;分别标上1、2、3号 问: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溶解在水中的这两种晶体重新取出来。 二、新课教学: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1号烧杯中已经溶解的食盐提取出来? 如何实验? 这样要将水蒸发完需要的时间很久,如何进行改进? 我们来试一试 那么就是要换仪器,使之能直接加热,使温度能快速上升而蒸发皿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直接进行溶液的蒸发 学生观察答;溶解的过程学生回答:蒸发溶剂。。。。 学生回答:将烧杯放在石棉网 上进行加热 1、倒 掉一部分, 进行蒸发 (师即使 点评:隔了一层石棉网温度不 能马上上升,用的时间还是较久)

拿出实验器材时要介绍他们各自的名称 在等待的过程中问学生 1、同学们而蒸发皿是直接加热的,为什么? (蒸发皿是瓷做的,耐热) 2、我为什么一直不停得进行搅拌? (使受热均匀,散热快这样液体就不易) 3分钟后有食盐晶体析出, 讲述:结晶:溶质以一定几何外形的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问: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使食盐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追问:是从哪里析出来的? 归纳: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 食盐溶液蒸发溶剂刚好饱和蒸发溶剂晶体(不饱和)溶剂质量()的溶液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 2、到 进试管中 直接加热, (水沸腾 时不能即使散热,会溅出,危险) 学生观察实验 并进行讨论 答:蒸发溶剂 再答:溶剂中 归纳:因为溶剂中溶有溶质,蒸发溶剂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溶剂,溶质就会析出 。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第1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有“环保鸟”之称的白鹭最近成为丽水人微信朋友圈的“网红”(如图)。植被、稳定的水源、充足的食物是吸引白鹭停留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的是()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力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生活垃圾和污水任意倾倒 2.现有如下四种液体,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B.肥皂水 C.泥水D.纯牛奶 3.“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政府推出的环保举措。为清理河道,河道管理人员使用铁圈和塑料网做成的网兜(如图)来打捞河道漂浮物,其原理与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相同的是 () A.沉淀B.蒸馏 C.结晶D.过滤 4.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5.根据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水通电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电解过程中,分子和原子都没有发生改变

6.如图,小试管内是硝酸钾饱和溶液,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则加 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 C.硝酸铵D.蔗糖 7.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易溶物质 B.该物质在70 ℃时的溶解度比60 ℃时的溶解度大 C.40 ℃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60克 D.将85 ℃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不会析出晶体 8.我国多个地区曾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农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泄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水循环角度讲,“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的影响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我国水资源丰富,人均水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9.如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实验步骤是甲乙丙丁 B.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未调零对实验没有影响 C.该实验用木块代替石块不能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D.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体积 和液体密度有关 10.如图,某同学做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他将一块长方体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记录金属块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和相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F,在金属块接触容器底之前,实验数据如下表,则(ρ =0.8×103 kg/m3,g取10 N/kg)() 酒精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含期中期末试题,共6套) 第一章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有“环保鸟”之称的白鹭最近成为丽水人微信朋友圈的“网红”(如图)。植被、稳定的水源、充足的食物是吸引白鹭停留的首要条件。下列对淡水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A.工业废水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C.大力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 D.生活垃圾和污水任意倾倒 2.现有如下四种液体,其中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B.肥皂水 C.泥水D.纯牛奶 3.“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政府推出的环保举措。为清理河道,河道管理人员使用铁圈和塑料网做成的网兜(如图)来打捞河道漂浮物,其原理与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相同的是() A.沉淀B.蒸馏 C.结晶D.过滤 4.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5.根据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水通电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电解过程中,分子和原子都没有发生改变 6.如图,小试管内是硝酸钾饱和溶液,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 C.硝酸铵D.蔗糖 7.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易溶物质 B.该物质在70 ℃时的溶解度比60 ℃时的溶解度大 C.40 ℃时,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60克 D.将85 ℃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不会析出晶体 8.我国多个地区曾出现严重洪涝灾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农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泄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水循环角度讲,“长江三峡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的影响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我国水资源丰富,人均水量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D.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9.如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实验步骤是甲乙丙丁 B.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未调零对实验没有影响 C.该实验用木块代替石块不能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D.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体积 和液体密度有关 10.如图,某同学做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他将一块长方体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记录金属块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和相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F,在金属块接触容器底之前,实验数据如下表,则(ρ =0.8×103 kg/m3,g取10 N/kg)() 酒精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期末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 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 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 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

八上科学第四讲.物质的分离

第 4 讲主题:物质的分离 一、本讲教学内容与步骤 & &易考点 1.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与冷却热饱和溶液的原理。 2.其他几种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的原理。 3.物质分离的实例分析,如粗盐的提纯、硫酸铜晶体的制备、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等。 二、课堂落实(讲练结合) &例题精析 考点一物质的晶体 例1.对于制备的较大颗粒的硫酸铜晶体。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的物质,常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先在较高温度下制得该物质的饱和溶液,然后使它冷却即可得相应的晶体。 (2)实验中我们发现,如果快速冷却热饱和溶液,那么得到的是颗粒(填“较小”或“较大”,下同)的结晶;如果缓慢冷却热饱和溶液,那么得到的是颗粒的结晶。 考点二结晶法的应用 例2.认真阅读下表内容并仔细思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恒温蒸发10g水再恒温蒸发10g水再降温至50℃ 60℃的甲物质的溶液A 无晶体析出,得溶液A1 析出5g晶体,得溶液A2 析出一定量晶体,得溶液A3 60℃的甲物质的溶液B 析出2g晶体,得溶液B2 析出2g晶体,得溶液B2 析出一定量晶体,得溶液B3 60℃的甲物质的溶液C 无晶体析出,得溶液C1 无晶体析出,得溶液C2 无晶体析出,得溶液C3 B.若将溶液B2再恒温蒸发10g水,则析出的晶体质量大于2g C.溶液C1、C2、C3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同 D.溶液B1、B2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溶液C2、C3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数也相同 考点三结晶水合物 例3.已知16g无水硫酸铜晶体吸水变成硫酸铜晶体后质量正好为25g。在25℃时,向足量的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16g无水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硫酸铜晶体的质量() A.等于16g B.等于25g C.大于16g而小于25g D.大于25g 考点四常用的物质分离的方法 例4.下列几种分离方法中,对水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考点五水的净化 例5.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自来水厂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④ D.②①④ &探究提升 例.根据实验室进行的过滤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适用于分离混合物。 (2)过滤的操作要领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的“一贴”指,否则会。 (3)如果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那么后果是。 (4)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在烧杯,作用是。 (5)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专项训练 夯实基础 1.在室温下,饱和食盐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A.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 B.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溶剂的质量减小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下列关于过滤操作的步骤中,错误的是()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4~1.7知识点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糖、高锰酸钾、碘)。 2.溶剂:能溶解替他物质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水、酒精、汽油)。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即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乳状液):油脂形成很小的液滴悬浮在水里,即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例题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例题2】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 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 【例题3】让乳浊液静置许久,液体小颗粒一定会() A.下沉B.上浮C.均匀分散D.上浮或下沉 【例题4】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 A.白酒 B.食盐水C.医用酒精D.蒸馏水 三.实验操作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粉末:①用药匙或纸槽取药(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擦拭看尽); ②试管倾斜,把药匙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

在底部;或试管水平放置,把纸槽送入底部,然后竖立起来。 (2)取块状固体: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再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盛在细口瓶中,取用时,瓶塞倒放桌上,一手拿试剂瓶(标签向手心,以免被药液腐蚀),另一手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试管口,让液体缓缓流入试管内,倒完后应立即盖紧瓶盖,把瓶子放回原处,注意标签向外放。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首先选取合适量程的量筒,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内,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眼睛平视液面下沿) 【例题5】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例题6】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1.5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①温度②溶剂的量③溶剂的种类 3.有的物质溶解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溶质溶解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有点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如: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液体温度升高;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 氯化钠、蔗糖等:溶解时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4.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①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②跟搅拌有关:搅拌加快溶解; ③跟溶质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二.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目录及教案全集

目录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课题 1.2 水的组成 课题 1.3 水的密度 课题 1.4 水的压强 课题 1.5 水的浮力 课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课题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题 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课题 1.9 水的利用和保护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一、引入: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 68.69% 陆地淡水 2.53% 地下淡水 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P4表实验:黄瓜放糖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举例:气根、叶刺、骆驼) 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2、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五、小结: 【讨论】如何节水?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课题 1.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引入】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 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 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八年级上科学物质的分离的知识点

物质的分离 一:晶体和非晶体 概念晶体:具有规则形状的固体,有固定的熔点。(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形状)如食盐,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也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如沥青,松香,有机玻璃等(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 二:结晶和结晶的方法 1:结晶溶液中无法再榕基软件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注意结晶后余下的液体叫做母液) 2:结晶的适用范围及原理:范围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原理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 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看懂溶解度温度变化图标 几种不同物质随着温度的变化溶解度变化的 不同 有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变化非常大,而 有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变化很小或者基本 不变 结晶就是分离一种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的 物质和一种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的物质 (2):右图中M、N分别表示二种固体物质(不含 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表示M、N二种物质在t1℃时均达到饱和 B.M、N二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C.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二种溶液当温度从t1降至t2后,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D.0℃时,M、N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3):在我国的青海等地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那里的农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试解释原因。 3结晶的两种方法 (1)冷却热饱和溶液(含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的物质) :将热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下来,从而使其溶解度下降,溶剂量一定,溶液中溶质过饱和,从而析出。 (2)蒸发溶剂法(一般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也可以用于其它物质)要求:蒸发操作要求,下面食盐精制具体讲 结晶方法有两种: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硝酸钾(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大)晶体用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通常用的方法. 三硫酸铜晶体的生长 注意:硫酸铜粉末为白色,硫酸铜结晶为蓝色 1、实验器材: 量筒、烧杯、药匙、滴管、玻片、温度计、20厘米长的细线、显微镜、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玻璃棒、硫酸铜、棉花 2、实验过程:制备小晶体: (1)准备一杯约50ml温度约70℃的饱和硫酸铜溶液,切勿在杯底留下杂质,若有浑浊现象,用脱脂棉代替滤纸,趁热过滤,直到澄清为止。 (2)静置、冷却、析晶。在容器口盖上一张清洁的白纸,再用棉花把烧杯围起来,静置一夜,温度缓慢下降,析出硫酸铜小晶体。 小晶体“生长”成大晶体: (1)选晶:在晶体里选择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几颗备用。 (2)晶体长大:用线把一粒硫酸铜晶体绑好,悬吊在饱和硫酸铜溶液里,线的另一端系在玻璃棒上,静置过夜。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就越长越大,最后长成大块晶体。 3、实验注意事项: (1)制备较大颗粒晶体需控制的条件:晶种少,晶形完整,防震防尘,降温要缓慢。(2)制备饱和溶液时,防止过饱和而析出晶体; (3)过滤速度要快,防止饱和溶液迅速冷却析出晶体; (4)冷却速度要缓慢,用棉花或塑料泡沫保温,让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5)晶种的选择是关键,要获得形状完整的晶种,应使用纯净的硫酸铜,防止灰尘落入溶液;饱和溶液要静置,避免振动; (6)晶体的“成长”需要多次结晶,整个过程中在线上只留一粒晶体,多余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试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试卷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根据如图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地球上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C.为减少水体污染,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 D.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2.日前,我省嘉兴市正式成为全国首批16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海绵城市是指降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海绵城市要求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疏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 C.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城市的绿道、广场 D.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 3.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才受到浮力,在空气中的物体不受浮力 B.乒乓球和玻璃球均浸在水中,则乒乓球受到浮力,玻璃球不受浮力 C.物体浸在液体中,由于受到浮力,物体的重力要变小 D.铁球浸没在水中缓慢下沉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说明铁球所受浮力不变4.在装有水的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牛奶、食盐、菜油和面粉,充分搅拌后可形成溶液的是() A.牛奶B.食盐C.菜油D.面粉5.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氯化钠 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20℃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6.如图,将同一密度计分别放入盛有甲、乙两种液体的烧杯中,它竖直立 在液体中,如果密度计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 甲、F 乙 ,液体的密度分别为 ρ 甲、ρ 乙 。则() A.F甲=F乙? ρ甲>ρ乙B.F甲=F乙?ρ甲<ρ乙 C.F甲<F乙ρ甲<ρ乙D.F甲<F乙ρ甲>ρ乙 7.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B.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水资源是海洋水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C.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9.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10.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八年级上册科学_浙教版_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 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 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 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 氧气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得到的气体是 氢气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 水的密度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 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 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 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 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 海水>水>酒精 。  第4节 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 ,对地面的压强为 ;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 压力为 ,对地面的压 强为 。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