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研究

摘要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相当部分的诗词作品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元素,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词。这些诗词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中国历代诗人、文学家,抒发喜怒哀乐之情,表现旨趣,往往借助于祖国的名山秀水。许多诗歌中不仅反映了一些气候特点、地质地貌状况,也透析了一些生态环境的变化现象。在古诗词中,除了一些对自然地理方面的精彩描述外,有的诗词亦很贴切地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本文运用参考文献法及系统研究法来对包含各种地理知识的古诗词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关键词: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古诗词

Abstract

Chinese poetry is the essence of China's splendid culture in five thousand, has been told for people one thousand years long. Quite a part of poetry, to a large number of natural and social descriptions, which contains a very rich geographical elements, there are describe the geographical phenomenon, reveals the geographical law of poetry. These poems to enhance our aesthetic view of geography,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geographical regularity, arouse our interest in learning geograph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our help. Chinese all previous dynasties poet, writer, to share our joys and sorrows, show interest, often with the help of famous mountains of the motherland xiushui. Many poems not only reflects som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dialysis and som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In the poems, except for some wonderful descrip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some poems also very aptly reflects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gives us some enlightenment. In this paper, with reference method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ontain various geographical knowledge system analysis study on ancient Chinese poems.

Key words:Na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knowledge; ancient poetry

前言

纵观历史文化长河,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优美诗词篇章。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篇幅短小、文辞优美、内容健康、琅琅上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形象性和音乐性特征,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其中相当部分的诗词作品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元素,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词。这些诗词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现本人从浩瀚的诗词篇章中摘选其冰山一角作以分类说明如下。

1 古诗词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地球运动等。

1.1古诗词与气候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温度带。影响中国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洋流、地形及大气环流。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气候主要有以下类型:第一热带季风气候,很少一部分,云南西双版纳及南部部分地区,海南岛,台湾岛南部部分地区。第二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第三种温带季风气候,主要为秦岭淮河以北,非季风区以东地区。第四类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第五类主要为高山地区的高山气候,以青藏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分布。

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概括的讲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对于季风气候描写的诗词,如唐朝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3],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故而杨柳不青。

对高山气候描写的诗句如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回春,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4]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

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即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

还有“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1.2 古诗词与地貌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5]。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貌轮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交织成网格状。主要地貌类型有一下几种: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对于地貌描写的诗词有很多,例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 苏东坡)[2]的诗句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各个角度来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身在此山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

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李白)[1]描述了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斛律金)又展现出我国内蒙古高原辽阔壮丽的草原地貌,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和谐牧区图景。

古诗词中对地貌类型中的一种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也有描述,如唐代著名诗人卢纶的“巴路绿云出,蛮乡入洞深” [1]则贴切地表现出了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特色,即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

1.3 古诗词与水能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并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始终参与地球地理地形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所有自然地理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并且水从来不是静止的,而且是不断地进行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的循环过程。而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即水能[6]。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是常规能源,一次能源。狭义的水能是指河流水能.人们目前最易开发和利用的比较成熟的水能也是河流能源.而描写水能的诗句亦不少。例如,

李白《将进酒》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则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

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而已建成发电的龙羊峡水电站位于龙羊峡入口,是黄河上游龙羊峡到青铜峡段水电开发规划的15级电站中的第一级,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再回句诗,从中又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

提到黄河,长江亦是不可不提的。李白另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既展示了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景象,又反应出了三峡落差大,水能资源集中丰富。但是衡量其他,长江洪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故为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的威胁而建设出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进行防洪、发电、航运来产生巨大综合效益,从而造福人类。

古代对于潮汐能的诗词亦不在少数,如“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刘禹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东坡)“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清施闰章)等展现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及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和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同时也暗含潮汐能量巨大,若开发利用必将造福人类。

1.4 古诗词与地球运动

地球自转是地球[7]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自转产生的运动自然是地物向东,天物向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1]、“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南宋"谢枋得)[2]等,能恰如其分地用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视运动及昏线来临的万千景象。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1]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1]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5 古诗词与月相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故而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名句出现。

月球绕地球运动,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会发光,且不透明,月亮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它和海洋的潮汐有关系,因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关系,故有刘禹锡的“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之句。白居易的《海潮赋》[1],“白浪茫茫与海边,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则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便会呈现各种形状,主要有以下八种,新月、峨眉月、上弦月、渐盈凸月、满月、渐亏凸月、下弦月、残月。对于月相描写的诗句有以下:

像张继的《枫桥夜泊》[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司空曙的《江村即事》[1]“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1]“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1]描述的则是下弦月,是在满月之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笑了,就到了农历二十三。

满月是月球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出现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描述满月的则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2]“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1]“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等等。

2 古诗词中的人文地理知识

在古诗中,除了一些对自然地理方面的精彩描述外,又的诗句亦很贴切地反映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

2.1 古诗词与人口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对于人口的描述多涉及人口的组成、增长模式、分布等等。有关人口分布知识的诗句描述,如“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反应出城市人口稠密集中而住房困难紧张,农村或城郊人口稀少分散。这些说明了人口分布的城乡差别,从中可联想到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方式。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此诗说明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接近5亿。如今,我国的人口已达13亿多。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1]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体现了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8]。

“农村包围城市”“孔雀东南飞”

以上两句能反映出我国人口迁移的状况[9]。现在我国人口主要由农村涌往城市,这叫做“农村包围城市”;人才从内地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这叫“孔雀东南飞”。

2.2 古诗词与农业

自古以来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与人们穿衣吃饭生存繁衍息息相关,农业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10],反映农业生产操作过程及其背景的诗篇诗句屡见不鲜。

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植物的生长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季节性。正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所以,我们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

又如在《晏子使楚》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则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

2.3 古诗词与工业

除对农业有详细叙述,古代诗文作品中对工业描写的词句也鲜不胜数[11],如前文提到的王之涣《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玉门在非季风区,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玉门的气候制约着玉门的发展。同时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而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2.4 古诗词与交通

古代交通不发达,其交通设施是驿站,陆路交通不便,但是沟通不少。交通通信受自然条件影响大[10]。落后的交通设施和道路的不发达就造成了思乡和“家书抵万金”的情况,因此诗词作品大多为送别、乡愁诗。

如《送元二使安西》[1],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

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交通的便利与否又与经济生产息息相关,如“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此诗反映了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道出了卖者要注意商品的运输成本,以免亏本的生意经。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运输成本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减小。同时此诗还能体现商业网点的效益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商业网点靠近商品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之,则降低经济效益。

2.5 古诗词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这两句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景象。“敕勒川,阴山下”,是说敕勒人活动的大平川在阴山脚下,点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天苍苍,野茫茫”中的“苍”指深蓝色,“天苍苍”指天空蓝而又蓝,与“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中的天空颜色相一致。那么为什么这里的天空现蔚蓝色呢?因为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强,故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由此可见,这里多晴朗的天气。“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是风吹草原,野草低伏,从而看到牛羊的情景。这说明在南北朝时,这里应是草深牛羊成群的地区。而现今的敕勒川地区,因为环境的破坏、变迁等,青草是没有这样深的,可能用“风吹草低见兔猫”更为合适些。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12]。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利用环境。进而又有“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

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之说。

这组名句则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等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持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结论

我国古代诗歌,折射出我国历史沉淀了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其底蕴深厚、数量众多,我们学习不尽赏析不万。能表现以上气候、地貌、水能、人文或其它地理知识的诗句亦非常之多。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诗时,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把有关的诗句与地理知识进行联系、赏析,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使我们激发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加深对地理规律、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的学习思路会更宽。从而大大提高我们的地理学习效率和古诗词鉴赏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大阅读量,在茫茫的文海中寻找优美动人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句,并使之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1](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06:120-123.

[2]李剑亮.宋词精选[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56-58.

[3]蒋刚.小议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成才之路, 2010(04):18-20.

[4]马映刚.地理教学中古诗的妙用[J].文学教育(下),2009(08):41-43.

很齐全的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众所周知,从地心到整个宇宙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它涉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地感知,仅管说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设备日益先进, 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虽然目前电影、电视、VCD、DVD、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是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疑,所以教 师的教学语言的基本功必须进行充电,除应该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而且目前很多的地理试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含量的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试题。为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份诗词、民谣、谚语,仅供同行们参考: 1.(清.潘际云)的“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 2.李白《将进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3.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4.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 5.“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气候特征 6.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7.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8.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9.李白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园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10.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1.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12.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13.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福建省 14.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旅游胜地是:江西省庐山

与地理有关的 谚语或诗歌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或诗歌 1、“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降水较多,为我国华南地区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2、“黄梅时节家家雨”,梅雨季节,位于江淮地区 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此地种植麦子,为华北地区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昼夜温差大,为西北地区,一般指新疆。 5、:“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说明该地为秦岭, 6、“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跟瑞雪兆丰年是一样的意思。一个是因为雪把害虫给冻死了,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松软的雪中间有空气,这不流通的空气可以起到保温效果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的影响 9、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 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 1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13、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 1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季节性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 1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 1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2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 2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地域性 2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循环 2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地壳变动 2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2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6、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蚀作用 2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2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2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景象 3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3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物循环 3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 3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到达不了我国的西北地区。 34、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3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景观 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景观 3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雨天气 38、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9、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自转 40、“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下游 4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雨属于锋面雨,属于准静止锋 4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河套平原 4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江西庐山 44、“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桂林山水 45、“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4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四川盆地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李白的《蜀道难》: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2、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1、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常识积累:诗歌中的地理常识

1.诗歌与天气、气候知识: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内陆温带大陆地形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3)“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是暖风天气。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这种锋面雨属于准静止锋。 (9)“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2.诗歌与地形、河流知识: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海拔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长江的中游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赤道地区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过去的河套平原 (7)“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丘陵 (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南岭一带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四川盆地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泰山 3.诗歌与月相 (1)“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

诗词与地理

一、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等。例如: 1、诗句与气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一个“谁”字很有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这个纯科学的结论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2、诗句与地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梳理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为界。(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记忆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 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 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 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 p29 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完整版)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古诗词中的地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的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6、“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7、“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8、“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0、“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现今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2、“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中的这两句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3、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地理学常见谚语

地理学常见谚语 2014年12月17日20:57 新浪博客 一、风的谚语 关于北风的谚语:“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方干到底。”(立秋节气)“北风不欠南风债,北风不受南风欺(南霜北雪)。”(春秋季节的冷暖气团相互交替,来回移动) 描写南风的:“小暑南风十八天,夏季南风似火炎。”(小暑节气和三伏天)“九月南风二日半,十月南风当日转。”(农历九月和立冬时节)“秋季南风雨淋淋,冬季南风天不晴。”(秋冬季刮南风会有降水)“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干露水。”(农历五月的梅雨和六月的伏旱)“冬至南风夏至雨,冬至南风短,夏至主干旱。”(根据冬至南风推测来年夏至天气状况)“腊月南风正月雪,正月南风雨湿脚。”(腊月和正月的南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 描写西风的:“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西风在晴雨之间起的作用)描写东风的:“春发东风,雨水跟淙。”(春季南方的暖气团与北方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春天东风雨涟涟,夏天东风无云烟,秋季东风禾生芽,冬天东风雪满天。”(四季中东风会带来不一样的天气)“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雨更凶。”(东风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降水时间的影响) 二、云的谚语 “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云稀薄,水汽含量少)“天上起了鲤鱼斑,地上晒谷不用翻。”(夏收时节,云像鲤鱼斑一片一片时,无降水)“清早城堡云,下午雨淋淋。”(堡状高积云—夏季雷阵雨的标志)“天上炮台云,来日雨淋淋。”(暴风雨前的浓黑云,底平而阔,上部隆起)“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春夏季,丘陵山地地区,根据云在山的不同位置判断是否降水)“云向东,车马通,云向西,雨凄凄。”(通过云运动的方向判断风向,从而判断天气)“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乌云遮住了西坠的太阳叫做乌云接日) 三、雾、露、霜的谚语 雾:“大雾不过三,重雾过三必有大雨。”(通过雾持续时间的长短判断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茫茫晒死鬼。”(雾的发生时间不同所预示的天气也不同) 霜:“早上出门一片白,今日一定晴到黑。”(大气的保温效应比较弱意味着天气晴朗)“冬至打了霜,夏至引湖江。”(根据冬至是否出现霜,预测来年夏至前后的天气)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地理相关趣味知识

地理趣味知识——蕴涵地理知识的的诗句、谚语等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4. “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7.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 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 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

古诗句中的地理知识精选

古诗句中的地理知识精选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C)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葛尔盆地 2、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 C) A、安徽黄山 B、江西庐山 C、山东泰山 D、四川峨眉山 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容的是:(D ) A、四川九寨沟 B、长江三峡 C、海南“天崖海角” D、桂林山水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 B ) A、东北平原B、河套平原C、华北平原D、成都平原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 A) A、江西庐山 B、安徽黄山 C、青藏高原 D、桂林猫儿山 6、“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B ) a、路南石林b、桂林山水c、杭州西湖d、云南滇池 7、“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A )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 C )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 D ) a、东风b、西风c、冬季风d、夏季风 10、“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 D ) a、降水垂直变化b、热量垂直变化c、光照垂直变化d、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D )

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 1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 B ) a、长江中下游地区b、江淮地区c、南岭一带d、华北平原 13、“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何处过去交通的困难(D)a、四川b、青藏高原c、福建d、云贵高原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 C ) a、黄果树瀑布b、庐山瀑布c、壶口瀑布d、吊水楼瀑布 1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 C ) a、山西省b、北京市c、江苏省d、浙江省 16、“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哪个城市的气候特征( D ) a、台北b、南宁c、贵阳d、昆明 1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应当指(C) a、地球的大气圈b、地球的对流层 c、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d、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 B ) a、极地地区b、赤道地区c、回归线d、极圈附近 19、“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 D ) a、源头b、上游c、中游d、下游 20、“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对哪条河和哪个水电站的描述( C )A雅砻江——二滩 B黄河——小浪底 C长江——三峡 D黄河——龙羊峡 21、“巍巍苍苍,冰峰百尺,悬河千丈,山川相间”说的是( D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2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C)a、冷锋b、暧锋c、准静止锋d、对流雨

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地理 一、概况 1.地理位置和范围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内海为渤海和琼州海峡,黄海、渤海全部分布在大陆架、东海大部分、南海一 部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 经纬度位置:4°N-53°N(分属热带和北温带),73°E-135°E(分属五个时区)。 范围: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 2.邻国:14个陆上邻国(陆界长2万多千米),6个隔海相望国家。 3.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4.民族: 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 5.人口: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人口密度线:黑龙江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 农村人口比重仍然偏大。城市发展政策: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

小城市,建设新型乡镇,大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侨乡:广东、福建。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地形 1.地形的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3)。 ①关注:阶梯交界处的水电站②我国沿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沿经 线作 剖面: 30° N、 38°

N、 45°N 沿纬 线作 剖面: 90° E、 100° E、 110° E 2.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使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落差大,产生 巨大水能; 3.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结合地形图) 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 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 边境,海拔8848米

古诗词中的地理

xx中的地理 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还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摘录以下知识: 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水文状况。 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巧用诗句设置地理试题

巧用诗句设置地理试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 A、冷锋天气B、暧锋天气C、地形雨D、对流雨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 A、极地地区B、赤道地区C、回归线D、极圈附近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 A、源头B、上游C、中游D、下游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A、食物链关系B、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C、物质循环D、能量流动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 A、冷锋B、暧锋C、准静止锋D、对流雨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 A、路南石林B、桂林山水 C、杭州西湖D、云南滇池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 A、宁夏平原B、河套平原C、江汉平原D、黄淮平原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 A、东风B、西风C、冬季风D、夏季风 1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 A、降水垂直变化B、热量垂直变化 C、光照垂直变化D、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B、江淮地区 C、南岭一带D、华北平原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是() A、黄山B、庐山C、泰山D、华山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