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第一章绪言。

1、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2、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

《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是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首提“癥瘕”

3、秦汉时期:

《难经》论述了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功能和病证。

《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4、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

如:“居经”“避年”“激经”。

《褚氏遗书》提倡晚婚节欲,优生优育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5、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6、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胞宫”一词见于北宋《活人书》

张寿颐《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首论及“子管”“子核”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胞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

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月经

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多数3-5天。

7、月经产生机理:

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胞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胞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1肾为先天之本,肾主封藏,为藏精之脏,主生殖;

2(天癸的“至”与“竭”是导致月经来潮与停闭的重要因素,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3冲任二脉和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岐,属奇经;(在天癸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气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盛,,并下注于胞宫,使月经来潮。在此过程中,还有督脉的调节和带脉得的约束作用。

4.其他脏腑、经络(肝脾心肺在月经的产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5胞宫主月经与孕育,具有定期藏泻的功能

综上所述,月经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协调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肾为主导,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阴精和动力,冲任汇集脏腑气血下达胞宫,胞宫藏泻有期,则月经按时来潮。。

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葵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8、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9、

生理性带下:润泽于阴户和阴道的阴液,无色透明、粘而不稠,无特殊气味。

10、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0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

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1、

分娩:胎先露进入骨盆,故胎位下移,有释重感。见红;阵痛;离经脉;子门开

6周.。

15、正常分娩者,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

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妇科疾病的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

2、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常;冲任损伤。(展开论述)P26

3,问诊的内容P32,(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婚产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问月经史: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量、色、质、味,末次月经日期,伴随月经症状。已经绝经者应了解绝经年龄,绝经后有无阴道流血,带下异常,骨质疏松或其他不适。

4、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各种治法的代表方。

是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肾阴阳转化、消长节奏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结合妇科疾病的病机特点进行分期用药,以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的一种治法。

用药思路:1经间期为重阴转化期,阴精充盛,由阴转阳,冲任气血活动旺盛,应促进阴阳转化,并疏通冲任气血

2经前期为阳长期,治宜平补肾气,使阴充阳长,以维持肾阴阳相对平衡状态

3行经期为重阳转化期,血海满盈而溢下,治宜活血调经,以推动气血运行,使经血通畅。

4/4、《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妇科学外因冲洗、阴道纳药外治法之先河。

月经病

总论

1、月经病:指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

月经病

2、;月经不调主要指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异常

3、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

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

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辨年龄与月经周期之不同阶段。青春期顾护肾气,育龄期补肾养血,疏肝理气,

绝经前补养肝肾精血,绝经后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颐养天年4)分期辩证用药。经期因势利导,经后养精血、补肝肾,

经间期助阳活血;经前期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四:.调经之法

调经之法,重在补肾调肝、健脾和胃,调理冲任气血

1、肾主生殖而藏精,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月经的产生和调节以肾为主导,故补肾为首要治法,重

在补益肾精和温养肾气。

2、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女子以血为本,易为情志所伤,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血常不足,造成

肝气郁结和肝血亏虚。调肝重在理气解郁,通调气机,养血柔肝。

3、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中气而统血。健脾重在运脾除湿,益气摄血。

4、调理气血,首先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补气为主,佐以理气;反之~

5、调理冲任是治疗妇科病的最终目的,冲任气血充盛和调,血海按期盈满,胞宫定时藏泻,月经信而有

期。

一、月经先期

定义: 月经周期缩短,提前7天以上,甚至20余天一行者,连续两个周期或以上。

1、总病机:血热扰动血海,气虚冲任不固

二、月经后期

1、定义: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后者又称月经稀发。

1、定义: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7天以上,交替出现,连续三个周期或以上。

2、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药方.月经不调》;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将本病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

《傅青主女科.调经》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为肝肾之郁所致,治法主张“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用定经汤。

3、病因病机:肝失疏泄或肾失封藏,以至血海蓄溢和胞宫藏泻失常。

四、月经过多

定义:月经量较明显增多,多处平时正常经量1倍以上,或超过80ml,但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连续两个周期或以上。

1、病因病机:气虚、血热或血瘀引起血海不宁,冲任不固,胞宫失于封藏之职。

2、治则治法:月经期重在止血固冲,平时调理气血,辨证求因治本。

五、月经过少

1、定义:月经量较平时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缩短1~2天,经量亦少者。

2、病机:虚者:肾虚血虚,实者:血瘀痰湿

3、治疗重在养血活血调经。虚者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实者祛瘀化痰、活血通经。虚实兼夹者补虚

六、经期延长

1、定义: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2周方净者。

病机与月经过多类似,其中月经过多属养生血热,经期延长属阴虚血热

治疗:调经止血,缩短经期

七、经间期出血

1、在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

2、病机:肾阴虚;湿热;血瘀

3、治疗重在经后期,以滋肾养血、平衡阴阳为主。

1、定义: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由于崩和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称

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2、病因:虚热淤。病机:劳伤气血,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以至冲任不能约制经血。

3、诊断要点:见课本P79(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

以上,

甚或数月断续不休,或闭经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迁延日久者可见贫血症状。)

4、崩漏需做的检查:妇检(出血来自子宫腔);B超;血液检查;卵巢功能及激素测定;有性生活史做妊

娠试验;诊断性刮;宫腔镜;

5、崩漏与月经不调、胎漏、异位妊娠、产后出血、赤带、症瘕、外伤、全身出血性疾病的鉴别:P80。

6、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根据发病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1)塞流: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首选补气摄血法。

(2)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切忌不问缘由,专事止涩。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3)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治法有补肾、扶脾、舒肝。

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复旧要求因。

血止后治疗(复旧为主,结合澄源)

1.辩证求因,审因论治。

2.调整月经周期疗法

3.确定复旧的目标

八、闭经(重点!)

1、定义:女子年满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经建立起月经周期规律后又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

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

原发性闭经:女子年龄超过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

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或月经停闭超过3个月经周期者。

2、病机:虚: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

实: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1、定义: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

行腹痛。

原发性痛经: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引起的痛经。

2、痛经的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3、治疗原则:调理冲任、胞宫气血为主。治法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辩证求因以治本。

治本在经前3~7天,“迎而止之”;虚者补之,实者通之。一般3周期为1疗程。

十一月经前后诸证

特点: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地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经行乳房胀痛

定义: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鉴别:若乳房有结节或肿块,经后不能消失者,应与乳腺增生症或乳房肿瘤相鉴别。

十二、绝经前后诸症(月经病第四重点)

涵义: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伴随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1、病因病机:肾衰天癸竭为发病基础,肾阴阳失衡为病机关键

2、治则治法:平调肾中阴阳,治以益肾宁心为主。

带下病(相当重要):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带下过多

1、定义: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2、生理性带下:女子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润泽阴道的分泌物。

3、病机:任脉不顾,带脉失约。病因以湿邪为主,包括内湿和外湿

4、治则治法:以除湿为主。

5、滴虫性阴道炎带下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念珠菌阴道炎:为凝乳或豆腐渣样的稠厚白带;

细菌性阴道炎特点为:带下量多,色白,稀薄均匀,呈腥臭味

老年性阴道炎特点:白带稀薄,淡黄色或血样脓性白带。

6、各种带下特点辩证P124

带下过少:带下量明显减少,甚或全无,以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称为“带下过少”

病机:任带失养。。主要原因:肝肾亏损,血枯瘀阻

治疗:滋阴养血。

第九章

妊娠病(总论最重要!)分三类(因孕而发,因病动胎,因孕加重痼疾)

1、涵义: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相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亦称胎前病。

2、妊娠病的病机:(阴亏,气滞,痰饮)

1)阴血素虚,孕后阴血下娶养胎,加重其虚,易致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甚至气机逆乱的病理状态; 2)胎儿逐渐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理变化;

3)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

3、妊娠病的治疗: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

1)分清母病与胎病;(因病致胎动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因胎不安致母病者,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

2)安胎的具体方法以补肾健脾,清热养血为主。(补肾是固胎之本,培脾是益血之源,本固血充则胎自安。又孕后血聚养胎,阴血偏虚,阴虚生热,热甚血不能循经,胎失所养,或热扰胎元,使之不安。清热养血,使血能循经,以养其胎。)3)辩胎之可安不可安。(妊娠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动态观察胎儿发育及母胎健康状况,若胎元异常,或胎堕难留,或胎死腹中,或严重影响母体健康,均宜下胎益母。)

4、妊娠病用药注意事项:

1)不宜乱投药,用药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当不用。

2)不能因怀孕而讳疾忌医,须知“有病则当之”。

3)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4)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

禁忌药P132(单选多选)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1. 生理白带:是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 其量适中,无腥臭味,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2.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多在13-14 岁,即“二七”之年。 3.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 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 天,平均28 天 4.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10 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5.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3-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 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6.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8. 胞阻: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9.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 “子病”“病儿”“阻病”。 10. 子满:妊娠5-6 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 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与西医“羊水过多”相似。 11. 巨大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kg,就可以称为巨大儿。 12. 胎萎不长:妊娠4-5 个月后,江苏代孕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 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 13.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漏胎” 14.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伙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 不安”。 15. 足月产:孕妇在妊娠38-42 周内分娩,称为足月产。 16. 过期产:孕妇在妊娠42 周以上尚未临产者称为过期妊娠,超过42 周再分娩的,称为过 期产。 17. 早产:孕妇在妊娠28-37 周内分娩,称为早产。 18. 产后腹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 中因瘀血引起者,称为“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19.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0. 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21. 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 段时间,需6~8 周,也就是42~56 天。 22.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 屡堕”,临证中,本病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23.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4.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1. 月经的生理:①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 岁,早至11-12 岁,迟至16 岁②一般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 为适中,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 无血块,无特殊臭气。③绝经年龄一般为45 到55 岁。 2.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①天癸,男女皆有②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③ 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④天癸至,

中医妇科学试题含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三 名词解释 妊娠恶阻 闭经 妊娠痫证 脏躁 痛经 填空 1.__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__、___。 3.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_。 4.正常的带下对阴道有——的作用。 5.___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6.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___。 7.妇科常用的内治法有___、___、___、___、___。 8.闭经分为___和___。 9.痛经的机理主要是“___”、“___”。 10.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与___并举。 11.子宫脱垂的主要机理是___、___。 简答题 1.月经的产生机理 2.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注意什么? 病例分析 宋某,女,40岁,农民,1997年4月就诊。白带量多,伴周身乏力半年。半年多来,白带量多,色白,质稀薄,无特出殊气味,伴身疲倦怠,周身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时感两足跗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有压痛,双侧附件略增厚。白带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要求:诊断(病名、证型)治法、方药) 单选题 1.《内经》中记载的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A胶艾汤 B温经汤 C圣俞汤 D四乌贼骨——芦茹丸 2.健康女子月经初潮的年龄一般是:

A10岁 B19岁 C20岁 D14岁 3.产后第一周恶露应为: A红色恶露 B白色恶露 C酱色恶露 D粉红色恶露 4.产后三冲: A 冲心、冲肺、冲胃 B 冲心、冲肺、冲肝 C 冲心、冲肺、冲脾 D 冲脾、冲肺、冲肝 E 冲肺、冲胃、冲肝 5。下列哪项不属于妊娠恶阻: A 妊娠早期,喜食酸食 B妊娠早期头晕厌食、恶心呕吐 C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D 妊娠早期、食入即吐,呕吐痰涎 天癸的至与竭,与哪脏关系密切: A 心 B肝 C脾 D肾 产褥期是指: A 产后9周内 B产后6周内 C 产后10周内 D产后4周内 治疗肝郁化热型月经先期的代表方剂: A 固阴煎 B 两地汤 C 清经散 D 丹栀逍遥散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证属: A 气虚型 B肾虚型 C虚热型 D肝郁化热型 月经周期提前3天,量多,色深红,质粘稠,面赤、口渴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 A血热型经期延长 B血瘀型经期延长 C 虚热型经期延长 D血热型月经过多 E 郁热型月经过多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头晕眼花,脉细无力,代表方剂: A大补元煎 B人参养荣汤 C大营煎 D 归脾汤 下列不属于血虚型月经过少的证候的是: A可见经期错后 B量少,色淡质稀 C 头晕眼花,心悸 D带下量多 E 舌淡,脉细无力 患者五个月来,月经不按期来潮,或先或后,量时多时少,应诊断为: A月经先期 B月经后期 C月经先后无定期 D月经过多 14.气虚月经过多的代表方剂: A归脾汤 B 补中益气汤 C 四君子汤 D 举元煎 15。桃红四物汤用于血瘀型: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14、“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1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又称月事、月水、月信。 16、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17、妊娠:是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妊娠的开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妊娠的结束。 18、预产期: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加14)。 19、分娩的四期:第一产程,自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一段时间。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一段时间。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一段时间,第四产程,胎盘娩出至产后4小时。 20、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 21、恶露:产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2、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2007年8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敏如。 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病理研究:

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 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49213复习课程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二)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七、经间期出血

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 (2)春秋战国时代 (3)秦汉时代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5)唐代 (6)宋代 (7)金元时代 (8)明代 (9)清代与民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 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 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

中医妇科学复习试题套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考试用

中医妇科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癸: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2.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 3.脏躁:脏躁是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无故悲伤,苦笑无常,呵欠频做,不能自控者称为脏躁。 4.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 5.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伴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月经_是女子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 2.《达生篇》中提出的六字真言是_睡忍痛、慢临盆。 3.冲任为病往往是通过_调补肝肾_来体现调理冲任的。 4. 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_崩漏。 5.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主要是_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6. 月经过多是指_月经量明显增多、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多者。 7. 崩漏的病机是_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 8. 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者,称为_原发性闭经。 9.月经不调主要是指_周期、经量_的改变。 10.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_通调气血。 1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治病与安胎_并举。 12.缺乳的病机为_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_。 三.简答(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哪三审? 答:诊断产后病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注意三审。先审下腹痛与不痛,以验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盛衰。 2. 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崩漏常用的方法。 答: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塞流、澄源,复旧。塞流,即是止血,是止崩的首要方法,以防发生虚脱。但止血方法,还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澄源,就是求因,即正本清源的意思,一般用于止血后或出血较缓时,以巩固疗效,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塞流、澄源两法常同时应用。复旧,即调理善后。用于血止之后,以巩固疗效,重建月经周期。对于青春期的患者,宜补肾气益冲任为主;对于育龄期的患者,重在疏肝和脾以调理冲任;对更年期的患者,则主要补脾滋肾以调固冲任。总之,对于崩漏三法灵活运用,崩时塞流为主,兼以澄源;漏时澄源为主,佐以塞流;血止后复旧为主,不忘澄源。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中医妇科学》习题

《中医妇科学》习题 马宝璋 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一、学习要点 重点: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难点:必须在掌握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学习中医妇科学。 二、知识点精析 (一)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二)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 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女性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要点、妇科病的治法概要、预防与保健。 各论中讲述的疾病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 (马宝璋)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一、学习要点 重点、难点: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熟悉十大历史时期; 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精析 (一)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 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就已经发现了一些药物,积累了初步的医疗技术。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主要有关于难产、妇科药物、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关于难产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说:“陆终(妻女嬇)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关于妇科药物和种子的记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妇产科用药。《山海经》中载药120余种,其中就有“种子”及“避孕”的药物。 关于胎教的认识《列女传》有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妇产科理论进展主要是难产、优生学、胚胎学的相关理论。《内经》的出现,提出了妇科相关理论。 关于优生的记载《左传》僖公23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中医妇科学重点章节方歌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型 1.1.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心脾两虚者,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1.1.2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1.2血热型 1.2.1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先期经少两地汤,玄麦地骨生地襄更配阿胶与白芍,阴虚血热此方良1.2.2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清经散中用白芍,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1.2.3肝郁血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加丹栀去姜薄 2.月经后期 2.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元气伤,萸肉杜仲入肾阳熟地参草怀山药,当归枸杞生化藏2.2血虚型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2.3血寒型 2.3.1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大小二营景岳煎,熟地枸杞归草餐大营杜仲牛膝桂,小营山药白芍添2.3.2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2.4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 乌药汤治经后延,气郁腹胀脉象弦量少淤块色红暗,归草木香香附圆2.5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 二陈汤去乌梅加芎归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肾虚型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方见月经先期) 3.2脾虚型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 3.3肝郁型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着 4月经过多 4.1气虚型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酌加升麻。 安冲汤治月经多,龙牡海螵固血脱术芪地芍气营补,茜草续断水煎喝4.2血热型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酌加炒地榆槐花。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中医妇科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居经 2、产褥期 3、月经周期 4、崩漏 5、妊娠病 6、恶阻 7、暗经 8、妊娠 9、原发性闭经 10、胞阻 二、填空题 1、产后病的诊断应着重三审,即先审________,以辨________;次审_______,以验________;再审_____________,以察________。 2、新产后,正常情况下恶露排干净的时间为____天左右。 3、在正常情况下,经期为_____天,妊娠期____天,产褥期为____周。 4、月经是指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子宫_____的、 _____出血。 5、子宫位于____之前,____之后。 6、痛经的治疗,要掌握好用药时机,一般从_______开始用药, 连用_____个周期。 7、妇女带下如五色杂见,有恶臭者,当警惕____的可能。 8、胎漏、胎动不安的致病因素,不外____和____两个方面。 9、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 三、是非判断题 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理气血。() 2、《经效产宝》是我国最早的妇科专著。() 3、余血浊液从子宫通过阴道排出,称为恶露。() 4、滑胎,现代医学称习惯性流产。() 5、崩漏是概指妇科出血病证而言。() 6、阴挺下脱又称子宫脱垂。()

7、闭经可由月经后期及月经过少发展而成。() 8、闭经一证,临床以实证居多,故治疗以活血通经为主。() 9、根据“不通则痛”的原则,治疗痛经当以祛瘀止痛为先。()10、带下病以湿证居多,故治疗宜以祛湿为主。() 三、单项选择题 1、正常妊娠期为多少周?() A、40周 B、34周 C、36周 D、38周 2、脾虚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是() A、宜清宜利 B、宜补宜涩 C、宜清宜滋 D、宜升宜燥 3、治疗实热型崩漏的最佳选方是() A、清经散 B、两地汤 C、清热固经汤 D、芩连四物汤 4、妊娠腹痛的治疗原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B、辛温香燥,行气止痛 C、养血行气,缓急止痛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5、脾虚型妊娠水肿的最佳选方是() A、全生白术散 B、千金鲤鱼汤 C、五皮饮 D、苓桂术甘汤 6、下列病证哪一项与肝郁气滞无关() A、月经先后无定期 B、妊娠恶阻 C、产后缺乳 D、不孕症 7、胎元饮最适用于哪一型胎动不安 ( )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一本通:女性生殖系统所患的疾病才叫妇科疾病。妇科疾病的种类可分很多种,常见的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盆腔炎、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疾病、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等。女性从青年期开始,就应该懂得月经、生育、妊娠、分娩、绝经等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某些妇产科疾病的发生。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

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医妇科学题库

妇科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胞宫的古称 A.子宫 B.子脏 C.子处 D.血处 E.血脏 答案:1.D2.孕初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的称 A.垢胎 B.避年 C.漏胎 D.季经 E.居经 答案:2.A 3.胞宫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都不是 E.三者都是 答案:3.C 4.胞络属()络于胞中,胞脉者系于() A.脾、肝 B.心、肾 C.脾、肾 D.心、肝 E.督、带 答案:4.B 5.《达生编》提出临产六字真言是 A.忍、休息、慢临盆 B.睡、忍痛、慢临盆 C.休息、忍痛、临盆 D.睡觉、勿慌、临盆 E.睡觉、忍耐、临盆 答案:5.B 6.关于“天癸”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天癸是一种阴精 B.肾气盛才能天癸至 C.先有天癸后有月经 D.天癸男女都有 E.天癸就是月经 答案:6.E 7.性成熟期一般自 A.14岁左右开始 B.16岁左右开始 C.18岁左右开始 D.19岁左右开始 E.21岁左右开始 答案:7.C 8.妇女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经带孕产乳 B.经带胎产 C.经带产乳 D.经孕产乳 E.经孕胎产 答案:8.A9.为中医妇科学奠 定了生理病理和治疗理论基 础的医学著作是 A.《胎产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妇人良方大全》 答案:9.C 10.成年女子的卵巢大小 A.4cm×3cm×3cm B.4cm×2cm×1cm C.4cm×3cm×1cm D.4cm×3cm×2cm E.4cm×2cm×1cm 答案:10.C 11.预产期的日期计算应从 A.末次性生活算起 B.末次月经第1天算起 C.末次月经前15天算起 D.末次月经第14天算起 E.受孕前月排卵期算起 答案:11.B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次经血总量为50~80ml B.月经周期28~30天 C.经期为3~7天 D.初潮约14岁 E.经血无臭味,夹少量血块 答案:12.E 13.身体无病而月经2个月1 次者称 A.季经 B.并月 C.漏胎 D.垢胎 E.避年 答案:13.B 14.成年子宫体与宫颈的比 例是 A.3∶1 B.1∶2 C.1∶1 D.3∶2 E.2∶1 答案:14.E15.关于妊娠下列 错误的是 A.月经停止来潮 B.脉象滑疾流利 C.常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D.孕4,5个月后,可挤出少 量乳汁 E.孕4个月后在耻骨上方可 扪及宫底 答案:15.E 16.生活所伤导致妇科病不 包括 A.跌扑损伤 B.劳逸失常 C.内伤七情 D.房劳多产 E.饮食不节 答案:16.C17.妇科疾病的主 要病机错误的是 A.脏腑功能失常 B.气血失调 C.冲任督带损伤 D.胞宫、胞脉病变 E.外感六淫 答案:17.E 18.关于新产后和哺乳期的 生理特点错误的是 A.顺产后30分钟可开始哺 乳 B.生理性闭经 C.下腹轻微阵痛 D.有血性恶露排出,1个月 左右干净 E.可见恶寒怕风、微热自汗 等 答案:18.D 19.自然流产后阴道排出的 血液称 A.崩漏 B.经漏 C.恶露 D.赤带 E.胎漏

中医妇科学 歌诀

月经先期先期气虚与血热,脾虚补中肾固阴,实热清经虚两地,肝郁血热丹栀逍。 月经后期后期肾虚当归地,血虚补元气滞乌,艾附暖宫治虚寒,虚金实良两温经,芎归二陈治痰湿。月经愆期经乱肝郁逍遥散,脾虚归脾肾固阴。 经期延长经乱气虚举元煎,血瘀桃红合失笑,虚热两地合二至。 经间期出血脾虚归脾瘀逐瘀,两地二至肾阴虚,湿热清肝止淋汤。 经断复来经断复来热益阴,脾虚肝郁安老汤,湿热易黄知柏阴,湿瘀萆薢桂枝茯。 月经过多气虚举元或安冲,血热保阴瘀失笑。 月经过少经少血虚滋小营,肾虚归肾当归地,血瘀桃红或通瘀,痰湿苍附二陈芎。 经行乳房胀痛经行乳胀肝郁逍,四物二陈胃虚痰,一贯滋水肝肾亏。 经行头痛经行头痛瘀通窍,痰浊中阻半白天,肝火羚钩血虚珍。 经行感冒经感少阳小柴胡,风寒荆穗热桑菊。

经行身痛经行身痛瘀趁痛,当归补血治血虚。 经行浮肿浮肿气滞瘀八物,阳虚肾气苓桂术。 经行吐衄经疹风热消风散,血虚生风当归饮。 经行发热经行发热瘀血府,补中益气气血虚,肝肾阴虚蒿芩地。 经行情志异常肝郁丹栀痰生铁,甘麦养心心血虚。 绝经前后诸证绝经诸证皆肾虚,二至阴阳各左右,阴阳二仙二至丸。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皆虚证,肾精亏虚左归丸,阴虚内热知柏地,阴阳两虚二仙汤,脾肾两虚大补元。痛经痛经膈下气滞瘀,寒凝少腹温经散,清热调血治湿热,圣愈黄建气血虚,肾虚调肝益肾调。闭经闭经肾虚苁蓉菟,人参养荣气血虚,阴虚一阴寒温经,血府膈下气滞瘀,痰湿苍附合四君。崩漏崩漏肾虚气阴阳,气虚苁蓉阳右归,阴虚左归合二至,脾虚固冲或固本,虚热上下实清固, 血瘀将军逐瘀止。 带下过多带多内补肾阳虚,脾虚完带热五味,阴虚夹湿知柏地,湿热下注止带方。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2.带下:广义,泛指带脉以下之疾,狭义,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3.试胎:妊娠89月,腹中痛,痛病如产者。弄胎:妊娠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试产: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产而不产者。 4.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者,也称经水先期,经早,月经前期。月经后期: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者。 5.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衍期。 ):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或错后7天以上者,先后不定。也叫经乱,月经衍期。 5.月经过多: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 6.月经过少:月经周期规律,血量明显减少或时间缩短至1-2天,血量也少甚至点滴即止。 7.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 8.闭经:原发性是指女子年龄超过16岁,无月经来潮。继发性闭紧是指月经周期建立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之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 9.崩漏: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其突然大量出血叫崩中,日久淋漓不断叫漏下。 10.痛经: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11.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和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12.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 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 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 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 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 肤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13.经断复来:绝经后又出现阴 道出血。 14.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 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 状者。 15.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 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 至食入即吐。 16.妊娠腹痛:妊娠期间小腹疼 痛,反复发作。又称胞阻。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腔外着 床发育。 17.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 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 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 者。 18.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伴 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癥 者,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 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 者,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之 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2.特殊的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 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 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 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 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 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 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3.治崩三法:塞流:即是止血, 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辩证求因,审 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 段。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 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2.气虚: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1.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长生。 是肾-天癸-冲任-子宫相互调节, 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 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 果。肾主藏经,为藏经之脏。肾 在月经产生过程之中起着主导 作用。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 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 用。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在 天癸的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 气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 盛,并下注于子宫,使月经来潮。 脏腑之中,肝、脾、心、肺在月 经产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子宫逐渐发育,使月经开始来 潮,又在肝肾的调节下形成定期 藏泄的规律使月经一月一潮,依 期而至。综上所述,肾为主导, 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 物质与动力,通过冲任聚集脏腑 之音血,使血海满盈,并下达于 子宫,子宫藏泄有期,则月经按 时来潮。 4.为什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以 治肾虚为本?妇女在绝经前后, 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 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 能力降低甚至消失,此是妇女正 常生理衰退变化,但由于个体差 异,肾衰天癸竭的过程加剧或加 深,与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如 外界刺激等影响,使阴阳失却平 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而出现一 系列肾气渐衰的证侯。本病以肾 虚为主,可因偏于阴虚或阳虚或 阴阳两虚而出现不同证侯,并可 累积心、肝、脾。 7. 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或 不痛,以辩有无恶露阻滞;次审 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 衰;再审乳汁行不行和饮食多 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5.妊娠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妊娠 病的病因有素体虚弱,气血不足 或外感六淫或情志内伤,以及劳 役过度,房事不节,跌仆闪挫等。 其发病机理有三:一是孕后阴血 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 偏旺的生理状态。二是胎儿逐渐 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 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 理变化。三是素体脾胃虚弱,生 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 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至胎元 不固。 6.妊娠肿胀的孕期检查:双下肢 对称性水肿,临床上以“+”表 示其严重程度。踝部及小腿有明 显凹陷性水肿,经休息后不消退 者,以“+”表示;水肿延至大 腿,以“++”表示;“+++”指 水肿延及至外阴和腹部; “++++”指全身性水肿或伴腹 水者。 8.子宫脱垂程度的诊断:I度: 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 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 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未超出该 缘,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见到宫 颈。II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 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 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III度:宫颈及全部脱出至阴道 口。 9.带下产生的机理:带下为津液 之一种,由肾精所化生,是肾精 下润之液。肾精充盛之后,在肾 气和天癸的推动下,由任脉所 司,达于胞中,经督脉的温化, 带脉的约束,适量溢于阴道和阴 户,以润泽阴窍,并有助于阴阳 和合,两精相搏。 1.虚热: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阿 胶麦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