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策略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策略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策略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d14366837.html,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策略

作者:任文娟

来源:《名城绘》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导致环境失衡日益加剧,使得建立完整有效的水安全治理系统非常重要。而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阐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及其策略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特征;要求;策略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

海绵城市建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协调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性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在开展地下水、自来水收集存储和排放过程中,不会单纯地凭借地下管道,相对应地是配合城市自然环境综合系统,完成各类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吸收、存储任务,进一步令既有的城市洪涝隐患得以克制。(2)转变传统排水防涝模式的特征。海绵城市主张将以往快排式等排水方法予以摒弃,并且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方针贯穿于城市排涝工程始终。另外,就是竭尽全力地令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加快城市内部良性水循环系统的构建进程。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为:(1)生态要求。第一、将城市建设中的影响降到最低,城市建设中不可能完全不破坏城市,海绵城市设计也不例外。在海绵城市设计中,保护湿地、河流,对其保护不开发,避免造成破坏。而已经被破坏的就可以利用物理手段进行恢复,使当地的水能够正常的循环,对于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调蓄,使地下水的水位提高。第二、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是不能在破坏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相反,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保护。(2)创新要求。传统城市路面建设基本以硬化路面为主,城市排水建设仅仅依靠排水管道,在管理排水管道时,将管道中的水快速排出,而且集中管理排水管道中的末端,虽然在建设的初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使用会造成洪涝现象,因此海绵城市必须改变建设理念,在注重现代化的同时,也加入自然的因素。利用雨水花园、植被等策略,控制雨水的排放量。这种策略主要是在源头控制雨水,将原本雨量集中的源头变为分散,通过调节源头对雨水进行净化,最终使雨水排放的效果能够安全。

三、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

1、滞水策略。首先,在竖向设计环节中,要尽量使绿地、公园等区域将低于地面,并沿用下沉式的建设手法,保证将雨水进行全方位地滞留,为后续雨水溢流和周边自然区域引流等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与探讨

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与探讨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日益密集,以硬化建设为主的城市建设显得刻板。在水资源十分稀缺的今天,自然系统已然在城市中严重失衡。如何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做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成为当今社会的首要问题。“海绵城市”是基于国外先进的雨水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城市的发展情况,对于治水提出的一种新的构思。文章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标签: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与进展;问题探讨 引言 当今中国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地下水位下降尚未得到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这些水问题的存在基础之上,旨在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缓解我国水危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水问题。 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1.1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由于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出现中断,使原有径流汇流的水文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汇流加剧现象频频出现。经济建设发展较为迅速的南方,更是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等相关水灾,应利用“渗、蓄、滞、净、用、排”的方式来实现对多重径流雨水的相关控制,从而丰富城市的功能性,恢复原有的城市良性水文循环系统,甚至重构城市的生态结构,通过进一步支持、建设、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实现海绵城市的更好发展。 1.2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 1.21水资源污染问题 在过去的时间里,人们对城市的开发以牺牲城市总绿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代价,过度的砍伐使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日渐加重,水污染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水资源污染严重,让人们的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了根治这一问题,可以在城市化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設理念,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将自然风景规划到城市建设中。通过低碳的开发方式,减少对森林植被破坏的同时,保证水资源不受到二次污染,维护城市规划的原有样貌。 1.22宣传工作开展力度不够 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建设的需求,要想进一步完善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排水设施建设探索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排水设施建设探索 发表时间:2019-04-08T10:00:07.4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作者:刘言斌 [导读]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 上海浦东新区东宝市政实业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摘要: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综合排水设施建设养护中合理设置,发挥设施调蓄、存储、运用的作用,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修复城市水生态,合理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综合排水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一、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化率越来越快,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例如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为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排水设施建设上如何助力海绵城市建设是我们排水人需要思考和为之努力的方向。 加强城市排水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要素 1、渗: 由于建设时把城市构造成了钢筋水泥的深林,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循环,水资源的地表、地下消耗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2、滞: 滞的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流径调节、地形调节,让雨水延长汇流时间,并引流到我们想要雨水流到的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过大的现象,延缓集中降雨形成径流高峰。 3、蓄: 现有的治水理念是快速的将水排入水体,不要形成内涝,将雨水一排了事缺少对有效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蓄的概念就是通过合理布局、科学构建一些能储水的排水构筑物,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作用。 4、净: 净是指水通过土壤、植被、路面、构筑物等各种媒介的渗透,运用渗滤、净化、生物处理等方式,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建成一个循环系统。 5、用: 在经过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水资源充足地区还是贫瘠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6、排: 排是利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三、海绵城市推进建设中城市综合排水设施的作用 1、改变现有排水理念: 现有排水只是尽快将雨水排入水体,缺乏海绵城市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前瞻思维,改变原有的排水理念,综合采取 “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措施,统筹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发挥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控制雨水径流,通过“渗”来补充地表水,通过“蓄”合理调蓄降水,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人水合一的生态之城。 2、改善内涝积水现象: 通过对排水分区区域情况、设施情况、蓄排情况、防洪情况、应急情况等的众多内涝积水成因的分析,了解区域内的内涝积水点分布情况,评估通过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泵排建设、调蓄空间建设、防洪水利建设来延缓降雨积水峰值时间,消减流量峰值,同时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加强城市应急处置能级来解决或改善内涝积水现象,让我们的海绵城市能径流滞蓄排的更为合理有效。 3、改善水体黑臭现象: 水体黑臭问题在岸上,通过排水体系调研(排水体制、管网连接情况和管网运行水位)、错接混接情况、管道破损运行情况、外来水汇入(地下水入渗、河水倒灌、上游入流等)情况、排水口调查、污水处理厂调查、河道调查,排摸混接、偷排、处理不达标超标排放等污染水体的污染源,通过雨污分流纳管、封堵违规排水口、严惩超标排放、加大污水处置效能、前期雨水截流等排水设施建设来解决或改善水体黑臭现象,让我们的海绵城市排出的是达标水质。 四、海绵排水设施建设的探索 要解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问题,需细化探索海绵排水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管理能力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格局合理、蓄排兼备、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水务保障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以下扼要谈谈我对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水设施的建设想法: 1、推进雨水系统提标改造: 遵循安全高效、排蓄结合的原则,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排水防涝标准、雨水径流标准及污染治理标准,提标改造改善城市雨水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 莫登智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莫登智 摘要:在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的号召下,城市建设必须要围绕绿色环保的概念 开展。面对城市绿地减少、城市污染加重、内涝等灾害的不断加剧,海绵城市的 建设是如今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紧密合作,不断提高我 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和质量,推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海绵城市;难点;对策 引言 海绵城市是适应新时代城市转型的新理念和新方式,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 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 设理念,统筹协调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的系统性,并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着力解决难点问题,力 求建设高质量的工程,发挥其功能作用。 1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特征,雨季时能够将雨水吸收、下渗、蓄 存并净化雨水,旱季时能够将之前储存的水量取出并利用,能排洪防涝、抵御干旱,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海绵城市主要工程内容包含了三个方面:(1)保护并维 持现有的生态系统。城市里的水体、湖泊、湿地、沟渠均能够容纳、调蓄雨量, 是天然的蓄水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保护维持它们的自然水文特征。(2)生态恢复、修复。原有的建设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水体 等环境丧失了自身的水文特征,而海绵城市的任务则是使用生态手段,使其生态 环境恢复到未开发破坏前的状态。(3)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中,控制开发强度,保留生态用地、增加透水地面,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的破坏。 2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 (1)基础资料获取难度大。众所周知,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将整个城市区域的综合净流系数降到0.50以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 到70%~80%。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与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下垫 面类型相结合,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研究断层严重,且相关部门都 是各自为政,基础资料的获取难度大。(2)径流总量的确定。海绵城市的一个 核心任务是将70%~80%的径流总量就地消解、利用。净流总量是根据当地降雨 量资料求得。采用多少年的降雨资料值得商榷,按要求,一般采用20~30年降 雨资料才具有代表性。因为全球温室效应,部分地区近几年降雨量与前几十年有 显著差异。采用多少年的降雨量资料直接影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规模。(3)耗 资巨大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资金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且大部分 项目都是公益性的、无收益的,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虽然国家财政部 给予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一定的资金扶持,但是海绵城市建设耗资巨大,建设时间长,日后维护管理费用高。(4)社会大众参与度不足。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严重 缺水的国家之一。人们在遭受瞬间暴雨灾害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雨水被大量排 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立足于将雨水资源充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的 认知度匮乏。目前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仅局限于相关政府、建设及设计单位,人们对于相关海绵体建设的必要性和造成的不便不认可和不支持,对海绵城市建 设进程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社会公众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不了解,就会出现抵 触情绪,造成施工难问题。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pdf

附件1: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DBJT29-207-2017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施工图设计专篇 (津17WJ-2-1) 2017年6月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 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 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 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doc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2.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3.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

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SS削减率≥45%,水面保持率≥15.5%。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2019-2020年,对6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50%以上的面积推进,到2020年完成22%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2019—2020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100%。 (1)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论文规划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论文规划建设论文 摘要:海绵城市是在城市中建有“海绵体”,河、湖、池塘、湿地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有渗透性的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就是通常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海绵城市能够充分发挥水系、城市绿地、花园、路面等一系列城市配套设施对雨水的收集和渗透作用,能够节约水资源,减轻发生城市内涝的可能性,削弱城市内雨水径流污染,并起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系统;遵循原则;规划与建设 1 前言 “海绵城市”即指城市的雨水处理系统有良好的“弹性”,下雨的时候将雨水进行吸纳、储藏、渗透和净化,在城市需要水的时候将储存起来的经过处理的雨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可以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要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建设有更良好的水循环的和更优美的城市景观的城市。 2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要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为重和统筹建设几方面的原则。 规划引领即要满足各相关专业规划、城市各阶层的规划以及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程序中,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和引领作用。生态优先是要将自然条件与人工建设的设施相结合,保护和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及对环境影响小的人工措施,最大程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城市中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和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3 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如今,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内涝严重问题,例如:广州、杭州、北京等许多城市都频繁遭遇特大暴雨,几乎可以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目前我们的城市建设模式都是水泥硬化路面,每下暴雨,都是主要依靠管道等设施来排水,通常造成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在以后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利用“绿色”的措施来组织水的循环利用。 4 海绵城市的规划 建设一座海绵城市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海绵城市的规划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设。现在由于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于海绵城市的规划并没有充分地在规划体系中体现出来,海绵城市的缺点主要有:①定量分析不足;②城市竖向规划不足;③用地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脱节。 5 海绵城市规划的关键技术方法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是海绵城市中规划与建设的科学途径与重要手段,此方法可控性高,适用性好,模型如下: 图1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为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已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青睐。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排水、吸水及储水。该类城市除了弹性良好外,还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城市水资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自身的防御能力。 1工程概况 某市在开展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排涝方面,基于周边区域发展情况,科学运用滨水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利用再开发。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港渠黑臭水体,提升渠道排涝能力,同时建设一个集海绵景观游憩、宣教及科普为一体综合性公园。基于工程所在地的地势情况对公园进行规划,通过多种办法建立综合海绵系统,将雨洪处理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做到景观及防洪工作的相互结合,使公园不仅具有丰富景观,同时滨水空间也可向纵深延伸。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论述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和周边情况,科学使用现有条件;需对雨落管断接技术进行优化,围绕建筑周围绿地布置使用屋顶雨水,如雨水花园等。通过建筑绿色屋顶的使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提升水质,同时使汇流时间得以放缓,降低公园内涝压力;

在对公园内部的绿地展开设计时,可通过多种滞留设施的使用来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布置溢流口。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可降低雨水管道的布置量,若一定要使用雨水管道,须布置雨水口。从各种源头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就将其投入到绿化及景观水体的使用中。为降低公园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景观水体应避免使用自来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应积极进行雨水积蓄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展雨水收集,雨水要优先投入到补充景观水体,绿化及喷洒道路方面。雨水的处理途径具体为:雨水在降落到屋面后,需要通过初期弃流,使其汇集到高位花坛及雨水桶中,之后需使其溢流汇集到低势绿地内,其中雨水桶中的雨水可以投入到绿化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可通过雨水花园、低势绿地或渗透铺装等形式使径流得到净化及消纳,其他超标准雨水需要近排入雨水管道中。为降低雨水管道内杂质含量,可把各种截留装置,如旋流沉沙或截污挂篮等悬挂于雨水口。雨水通过处理后,其中一部分可排入雨水管内,通过间接方式加以使用,其余可流入景观水体或雨水池内得到调蓄、储存,并对其进行过滤消毒处理后再集中配水,之后可投入到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及景观水体补水方面。由于公园本身很难消纳全部的雨水,所以过多的雨水可排入到公园周边其他公园及广场中。公园中雨水的应用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 3.1透水性铺装方法在使用透水性铺装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进行铺设时,材料之间应有更宽的衔接缝隙面积,从而增强缝隙透水量;(2)选择材料时,应要选择透水率更高的透水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目录 前言 (1) 1.总则 (3) 2.术语 (4) 3.建设标准与指标体系 (9) 3.1一般规定 (9) 3.2 生态安全格局 (9) 3.3 水生态 (10) 3.4 水环境 (11) 3.5 水安全 (12) 3.6 水资源 (14) 4.规划 (15) 4.1一般规定 (15) 4.2总体规划层面 (15) 4.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17) 4.4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19) 5.设计 (21) 5.1区域系统方案设计 (21) 5.1.1 一般规定 (21) 5.1.2 水生态 (21) 5.1.3 水环境 (22) 5.1.4 水安全 (23) 5.1.5 水资源 (24) 5.1.6 系统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24) 5.2 建筑与小区 (25) 5.2.1 一般规定 (25) 5.2.2 设计程序与要求 (26) 5.2.3 设计方案的编制要求 (28) 5.2.4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29) 5.2.5 技术措施 (30) 5.3 绿地 (32)

5.3.1 一般规定 (32) 5.3.2 设计 (33) 5.3.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34) 5.3.4 技术措施 (35) 5.4 道路和广场 (38) 5.4.1 一般规定 (38) 5.4.2 设计 (40) 5.4.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41) 5.4.4 技术措施 (44) 5.5 水系 (47) 5.5.1 一般规定 (47) 5.5.2 设计 (47) 5.5.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49) 5.5.4 技术措施 (50) 5.6排水系统 (55) 5.6.1 一般规定 (55) 5.6.2 设计 (56) 5.6.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57) 5.6.4 技术措施 (58) 6.工程建设 (59) 6.1一般规定 (59) 6.2 建筑与小区 (60) 6.3 绿地 (63) 6.4 道路与广场 (64) 6.5 城市水系 (64) 7.维护管理 (66) 7.1一般规定 (66) 7.2 建筑与小区 (66) 7.3 绿地 (68) 7.4 道路与广场 (68) 7.5 城市水系 (69) 8.实施效果评估 (71) 8.1 一般规定 (71) 8.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 (71)

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我国古代雨水利用系统对 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王艳芝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中国古代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基础为“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践行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从城市的选址、蓄水、排洪、抗旱等多方位的践行实线非常符合现代的“海绵城市”消纳、减速与适应策略。新疆的八卦城、北京的紫禁城、北京北海团城就是这些践行实践的杰出代表。学习并传承中国古人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会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加生态化的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古代城市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机械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导的分割化的城市结构,以沥青板油马路为基础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地下管道为基础的地下排水系统。但是,这种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在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时,却时常表现出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持续久的强降雨。于是我们能看到各大城市“雨中看海”的壮观景象。西安看海、沈阳看海、就连首都北京也会面临看海的局面。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应该有怎样更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怎样可以和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有学者睿智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基础上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1]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先进经验,如张毅川采用文献分析法,对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Taylor 等世界知名数据库和出版社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国外的雨水资源利用在雨水采集系统、技术应用、风险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 雷萍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雷萍 摘要:城市建设的地面硬化现象,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生态体系,给城市的排水 系统增加了艰巨的任务;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建设 理念,在追求城市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将城市的海绵体系(原水体生态系统)进 行保护及合理性的规划建设,以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方式进行自然 地存储、利用;在减少城市内涝的同时,使城市的居民生活更生态化、舒适化和 便捷化。 关键词:地面硬化;排水系统;生态体系;内涝 总言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 城市”的建设理念,受到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随后,住建部、水利部等国家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文件,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方向,提出相应的 建设目标、指标和考核方法,为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1.背景 近年来,各城市出现“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给城市的发展 带来了地面“水泥化”“硬质化”的结果,填湖造田、填湖造房等现象改变着地形地貌,给原始的排水排洪模式带来了改变及破坏,使城市排涝系统不堪重负;而且 较多城市的排涝系统中隐藏着各种不安全的因素;从而排涝系统在运行中遇到暴 雨天气,产生内涝的情景时常发生。 2.海绵城市建设 2.1建设内容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 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生态城市发展 方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以最原始水生态系统为基础,统筹城市规划、道路交通、排水、园林等有关部门和专业,渗透于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的过程中,使各部门、专业间相互协调,最终达到在保证建设区海绵城 市得以全面实现的同时,使总体指标以最优的方式分配给各系统、部门和专业, 最终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1]。 2.2.建设目的 结合地区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特点,达到消减水涝、净化水质、储存和利用雨水的目标。 2.3.建设任务及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 的控制目标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2]。其中,在现代城市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区影响比较大 且可形成内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径流峰值的增大和径流污染的严重引起的。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保护水系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 措施,是完成海绵城市任务的前提和基本手段。水系保护的关键是源头保护,在 建设区内所有合流及支流都需保护,不得随意填挖或改道[1]。水系得到保护,建 设区的径流总量将可受到控制。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规划区域的全面建设(商业、住宅、道路、厂区、

SITES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发

前题策划Plane SITES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发Contribution of SITES Sustainable Evaluation System to Sponge City Development 岳小洋,邹寒,孑小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201108) 摘要:美国的SITES V2评估体系是目前专门针对营造室外可持续场地的认证体系。随着对SITES V2评估体系的深入研究发现,该体系的部分内容与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通过介绍SITES V2评估体系的建立原则、目标及评价内容基础,对SITES V2评估体系中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及实施策略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SITES V2,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TU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4X(2019)02-016-04 早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环境资源、能源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⑴。中国科学院于1999年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实现的三大目标,其中包括实现生态退化的零增长回。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应用,可持续的理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建设等。2005年,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ASLA)联合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伯德约翰逊夫人野花中心(LBJWC)及美国国家植物园(USBG)等11家机构启动了针对可持续的园林景观的评估方法研究,并于2009年首次正式发布了SITES V1(可持续场地)版评估体系。随后历经3年时间,通过在对全国各地160多个试点项目进行评估后,于2014年发布了SITES V2版本,使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的内容更丰富全面、推广性更强。这是目前推广较为成功的关于室外可持续场地的评估体系同。据统计,目前共计有47个项目取得SITES认证,8个项目取得SITES V2认证。该评估体系的部分内容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有较多共性与差异的地方,值得探讨与借鉴。 1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介绍 1.1原则和目标 可持续场地旨在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态系统场所。为满足人类健康生活质量的需求,可持续理念应贯穿前期选址、方案设计、项目施工、运营及后期维护的全流程。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土地设计与开发,SITES V2评估体系提出了十大指导原则。其主要内容为:不破坏场地周围环境,采用机动预防机制,实施能够带动当地或全球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的设计,保护并恢复生态系统服务的效益,创造提供再生资源的可持续环境,激发流程的灵动性及活力性以期适应人口和环境的变化,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采用相互协作、诚实可信的沟通方法,实施透明的参与式领导机制,培养环境保护及管理的意识。SITES V2评估体系的指导原则为可持续土地开发和设计提供了保障,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场地的认证目标⑷。具体如图1所示。 1.2评价内容 SITES V2评估体系适用于开放空间、街道景观及广场、企业园区、住宅区或私人院落、校园及基础设施等类型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认证场地内可含建筑物或不含建筑物,旦认证范围不含场地内的建筑,除非其组成部分(如绿色屋顶)计入得分。SITES V2评估体系的评价内容涵盖了场址环境'设计前评估和规划、水系统设计、土壤和植被设计、材料使用选择、人类健康和福利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教育和性能监控及创新或优良表现十大方面内容,共计有18个先决条件和48个得分点,在衡量项目可持续性方面共计200分,另采用创新策略或获得优良表现可争取创新分9分,各项内容及分值分布如图2所示⑷。 16绿色建筑 2019年第2期

浅谈海绵城市在北方寒地建设中的现存问题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年第1期 摘要: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是为了综合解决我国现在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绿色发展,遵循低影响开发模式,但由于雨洪管理在我国兴起较晚,各种措施的应用都处于试运行阶段,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特殊性,本文主要针对北方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中得以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北方寒地引言 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地下水位得不到补给,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加重, 2011年,内涝在全国范围内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四千亿元[1]; 2012年,全国遭遇内涝灾害的县级以上城市有184个[2];2016年夏季,全国29个省受到洪涝灾害影响,受灾灾民高达8000万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约为1440亿元[3],由此可见,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海绵城市的提出正是针对以上一系列情况,旨在综合而系统性的解决我国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4]。 我国国土广阔,地域差异和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较大,海绵城市建设也会面临不同问题,北方地区寒冷干旱,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大规模降雨量的集中使北方城市夏季洪涝灾害频发,由于地表硬化和降雨的高度集中,大部分雨水流入市政管网最终排入河道,地下水位得不到补给,所以内涝和干旱是北方同时存在的两个问题。北方城市独有的寒冷气候特征也会给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新的难题。 海绵城市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新兴时期[5],新问题的发现与讨论意义重大,针对性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会为今后的实践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1北方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部分相关人士认为,南方雨季较长,易发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空间大,而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干燥,海绵城市建设意义不大,其实不然,海绵城市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小雨时不积水、 大雨时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6]。其中水体黑臭与城市热岛问题是北方城市普遍存在的,至于积水和内涝问题,在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以及城市地表硬化双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北方城市也不能幸免于难, 2012年北京发生7.21特大暴雨[7],全市的平均降雨量170mm ,城区的平均降雨量215mm ,降雨时间为16h ,共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受灾人口 190万,其中死亡人数79人,25条10千伏架空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暴雨使城市俨然成了"地面海,给全市带来了116.4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内涝问题在北方地区已相当严重,水体治理也是北方城市急待解决的问题,北方地区建设海绵城市势在必行。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中新兴的一代[8],这意味着城市应该具有"弹性", 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造成的自然灾害。下雨时,它应该吸水,储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 “释放”并使用储存的水。[9] 又称“水弹性城市”。国际术语是“低影响发展雨水系统的建设” [10] 。生态优先应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1],结合人工措施和自然手段[12], 在确保城市安全排水和防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雨水的积累和渗透、并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13]。 2我国北方寒地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海绵城市虽已得到国家水利部、住建部的积极推进[14],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 涉及研究学科跨度较大等原因,再加上我国北方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海绵城市在推动中仍存在一定问题[15], 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也将面临巨大挑战。2.1北方城市雨水处理现状 近年来,北方城市发展迅速,地面硬度也有所增加,污水量增加,雨水渗漏难度加大。径流系数从原来的0.5增加到0.6~0.7, 地表雨水也迅速增加。传统的雨水排水系统直接将收集的地表径流排入河道,合流制区域内的雨水大部分通过市政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以传统的方式与污水一起进行处理,最后排入河中,这种常用的雨水处理方式导致大部分雨水通过排水管网排入河道,成为无法补充地下水的河流径流,地下水短缺不断加重。雨水系统的不够完善, 导致雨水资源被浪费。此外市民普遍对雨水利用认识不足。目前虽然人们的节水观念逐渐提升,但是仍然没有树立起城市雨水利用的超前理念,市民对雨水利用的意义认识不清晰,节约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比较差,公众参与意识淡薄。[16] 2.2北方寒冷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局限性 首先北方降雪量大,为保证机动车及行人正常通行,常使用融雪剂,其主要成分为氯盐和醋酸钾,随着雪水渗入地面会对地面以及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如果这些雪水渗入海绵城市蓄水模块,并使用这些水进行浇灌,会使植物根部水分中的盐浓度增加,打破其原有的渗透平衡,植物为了维持渗透平衡,细胞内的水分和养分就会 “反常”地向外渗透,当“体内被掏空”后,便植物形成不可逆的伤害,最后导致死亡。除此之外,额外增加的盐分,使土壤肥力原本就不强的城市绿地土壤更加贫瘠,导致土壤板 浅谈海绵城市在北方寒地建设中的现存问题 林英姿1杨丞南2王汉卿2杨红3 (1吉林建筑大学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118 2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3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吉林长春130118) 12 DOI:10.16317/https://www.doczj.com/doc/ed14366837.html,ki.12-1377/x.2019.01.0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