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军编制

日军编制

日军编制
日军编制

日军的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序号从第1至第6,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前成立的七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从甲午战争起至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成立了第7至第18师团。占领朝鲜后为弹压当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师团。序号从7至20的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四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十七个,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的多数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至1938年陆军师团数发展为三十四个。这些新建的序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1师团、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第14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随着侵华战争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序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序号从21至57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其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序号大都在60至100和120之后。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类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至日本投降前,陆军作战师团(不含航空和战车等特种兵)达一百六十九个,增设师团成为军中主要成份。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调军官、士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直属各军。混成旅团下辖五个步兵大队,另有炮兵队(下辖三个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编制为4900人。这类部队重火器少,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山地和运动战。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 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 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

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

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 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

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部队的越打越多并不能代表军事力量比以前更强而是由于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战死而新兵并不能在质量上与老兵像比拟所以只好用数量来替代这个就像抗日初期在中国的十几万精锐部队可以与中国百万军队正面对决而胜多败少到抗日后期日本军队在添油战略下往中国投了上百万的部队但是反倒让中国军队应付了下来

日本的师团编制比中国军队的师编制大很多,相当与中国一个集团军了。

同月日中陆军实力比较(单位日本为师团中国为师,日前中后)

人数21945:11000

步骑马枪9476:3800

掷弹筒576:243

轻机枪541:274

重机枪104:54

野山榴弹炮64:16

团营炮44:30

战车(坦克)24:0

●1、近卫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近卫师团在印度尼西亚的Sumatra岛扫荡,并担任当地的警备。1943年5月14日,近卫师团改称为近卫第二师团,近卫第3联队的主力移驻到Andaman群岛,之后不久又回到Sumatra岛。近卫第二师团各部分散在Sumatra岛的各地,准备迎战美军的登陆。但是美军实行“蛙跳”战术,一直没有进攻印尼,近卫师团只有

驻守Sumatra岛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2、第一师团(东京师团)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第1师团隶属日本关东军,被部署齐齐哈尔、北安、孙吴,担任北部满洲的防御,参加了察哈尔作战。1939年与苏联的诺门坎事件中,从第1师团中抽调了野炮兵第1连队以及各个步兵连队的速射炮部队。但是师团主力在正式与苏军交锋前,就受命停止了进攻。之后为了防卫苏军,继续驻屯在满洲。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扭转了战局,日本军队节节败退。于是满洲关东军的大部分精锐师团被调入太平洋各岛作战。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第一师团受命被调入菲律宾莱特岛。1944年11月1日,第一师团在莱特岛西岸的奥尔默克地区登陆,准备北上以卡里格拉为据点进攻塔克罗班地区。但是在东岸登陆的美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塔克罗班地区。1944年11月5日美军和第一师团在李蒙峡谷遭遇,在之后的50天内,第一师团和美军互有攻守,呈胶着状。然而最终第一师团因补给不利,无奈撤向李蒙峡谷的西侧的坎奇伯特山区。1944年12月25日,日军第14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下达了“自给自足,永久抗战”的命令。第一师团奉命转移到色布岛上。到1945年1月,第一师团撤离色布岛,莱特登陆时有1万5千名士兵的第一师团此时只剩下800名士兵了。

●3、第二师团(仙台师团)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第二师团隶属日本关东军,驻扎于中国东北地区,参加过在蒙古诺门坎对苏联的战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二师团立即被配属给今村均中将的第16军。1942年在日军攻陷爪哇之后,第二师团被命令在当地执行警备和扫荡任务。于是,第二师团被卷进了与其命运相关的所罗门群岛的战役。1942年8月开始的瓜岛攻坚战,才是第二师团恶梦的开始。为了夺下瓜岛的飞机场,作为先遣队,第二师团派出了以步兵第4联队为基干而组成的青叶支队(支队长那须弓雄少将)。为了与此相配合,川口支队(支队长川口清健少将,福冈的第35旅团为基础)和青叶支队一同在瓜岛登陆。9月2日,第一次瓜岛机场争夺战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10月初,第二师团主力在瓜岛成功登陆,于24日和25日进行了第二次总攻击。然而得到的又是惨败,并且以那须少将为首,步兵第16和29联队两个联队长都战死。雪上加霜的是11月3日,步兵第4联队联队长又战死了。这就意味着在瓜岛的第二师团失去了他们所有的步兵指挥官。再加上食物和弹药的补给已经完全被切断。“瓜”岛变成了“饿”岛(日语中,“瓜”的发音和“饿”的发音相同),不断有士兵饿死和逃走。日军大本营终于决定中止瓜岛争夺战,1942年下令撤退,而瓜岛的第二师团的残余部队直到1943年2月才全体正式撤离。之后,第二师团在菲律宾被重建。

1943年9月开始第二师团被任命担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警备工作。1944年,第二师团被投入到缅甸战场,但是其作战最后还是失败了,1945年2月,第二师团被英军赶出缅甸,最后在越南西贡向盟军投降。

●4、第三师团(名古屋师团)

日军第三师团一直在中国战场作战,最后参加了“大陆交通线打通”作战(“一号”作战)。中国方面称之为豫湘桂战役。这次战役分为第一期“京汉”作战和第二期“湘桂”作战,而第三师团参加了“湘桂”作战。这个作战的宗旨是:确保从汉口到越南的铁路沿线,破坏驻扎在中国华南地区的美军B-29轰炸机机场。这次战役日军歼灭中国军队60万人,占领中国7个空军基地三十六座机场,获得了战役的预期。最后,第三师团在前往上海的路上,迎来了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

●5、第四师团(大阪师团)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第四师团隶属日本关东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参加了日军对菲律宾的进攻,之后曾一度回国整编,1943年第四师团再次被动员,被派往印度尼西亚担任Sumatra岛的警备。最后被派属给日军第15军,进驻在泰国。不久之后在泰国的Lamphum向英军无条件投降。

●6、第五师团(广岛师团)

侵华战争爆发后,主要在中国作战参加了太原会战、徐

州会战,昆仑关战役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第五师团被配属给山下奉文中将的第25军,参加进攻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战斗。马来西亚、新加坡战役之后,以第41步兵联队为基干组成了东支队。这支部队的预定任务是在菲律宾各岛执行扫荡,但是没过多久就被编入日军百武晴吉中将的第17军。之后,东支队被派遣去参加莫尔兹比港攻坚战。而莫尔兹比港攻坚战的惨败,让这支队伍回到朝鲜平壤进行新兵补给,补充完毕的队伍被编入重建的日军第30师团。第30师团主力在日军第8方面军今村均大将的指挥下,参加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对美军作战,最后在印度尼西亚的塞兰岛迎来了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第30师团长山田清一中将由于师团伤亡太大而在投降时切腹自尽。

●7、第六师团(熊本师团)

这应该中国人应该最熟悉的师团。日本第六师团是攻克中国首都南京的主力师团,制造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的主要日军部队。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年末,日军第六师团被编入参加瓜岛争夺战的百武晴吉中将的第17军。最初日军大本营有将第六师团派往瓜岛的意向,但是最后仍然决定放弃瓜岛。于是第六师团主力被派往所罗门群岛以北的Bougainville岛,而第13联队被派往以新乔治岛为中心的中部所罗门群岛。随即遭到驻守美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

之后第13联队于1943年9月下旬也撤回Bougainville岛。以第六师团为主力的日军第17军坚守着Bougainville岛,但是1943年11月1日美军在日军防卫最薄弱的Bougainville 岛的西海岸登陆成功,立刻建成了桥头堡和机场。日军第17军几次试图将美军赶回海中,但是都被美军击退。美军在Bougainville岛登陆之后却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攻击态势,但是接替美军的澳大利亚军队却毫不手软,频频向第六师团发起猛烈攻势。第六师团节节败退到布因地区。就在这时候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了。

●8、第七师团(旭川师团)

第七师团参加过41年5月在蒙古的诺门坎战役,遭到苏军的毁灭性打击后,损失惨重被调派回国修整。在太平洋战争开始的初期,日军第七师团还在日本本土的北海道担任当地的防卫工作。1942年8月以其步兵第28联队为基干而组成的一木支队(支队长一木清直大佐)奉命去争夺瓜岛的飞机场。一木支队的先头部队于1942年8月21日在瓜岛的滩头阵地上遭到美军的毁灭性打击,全军覆没。支队长一木清直大佐也被当场击毙。之后第七师团和第二师团的川口支队组成的第二登陆梯队也遭受了美军的毁灭性打击。出征的旭川第28联队的2507名军人中仅有143名生还。之后第七师团的主力被派往日本本土北千岛,最后还是回到了防卫北海道的这个起点上。并于1945年8月15日迎来了投降的那一天。

●9、第八师团(弘前师团)

1937年正式被命令派驻在满洲,隶属关东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是继续在满洲驻扎。在这期间,1939年步兵第32连队(山形)被编入第24师团。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1944年7月,第8师团被派往日美决战的主战场之一的菲律宾。师团主力前往吕宋岛,而以步兵第5连队为基干而组成的高阶支队(支队长:高阶于菟雄大佐)被派往莱特岛被美军全歼。师团主力作为振武集团(后改称第41军)的中坚力量,长期和美军作战。但是在美军的强大火力下,第8师团只能龟缩在马尼拉以东的地区拼死抵抗,不久就迎来了无条件投降的一天。

●10、第九师团(金泽师团)

1940年第九师团在满州驻扎,隶属关东军。1944年6月美军在中太平洋的重镇塞班岛一举登陆。最初,日军第九师团是准备被作为抑制美军在塞班岛登陆的阻击部队而去塞班岛布防的。1944年6月7月7日随着日本塞班守军的全军覆没,第九师团即被编入日军牛岛满中将的第32军担任冲绳的防卫任务。第九师团在冲绳南部构筑了相当规模的阻击美军登陆的阵地(事后的事实也证明,让美军大尝其苦头)。从日俄战争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九师团都是在恶仗、硬仗中披荆斩棘的走过来,对此日军第32军的首脑给予第

九师团极大的希望。并且按照第九师团的战术特点,量身订制了以第九师团为中心的在冲绳滩头给美军致命一击的作战计划。但是为了填补日军部分部队从台湾调往菲律宾后,在台湾产生的日军兵力空白,尽管在日军第32军首脑的强力反对之下,第九师团还是无奈的于1944年12月末奉命前往台湾。失去第九师团的日军第32军放弃了积极的滩头阻击作战,不得已采用了利用地形的持久战的战略。1945年4月,美军跳过台湾直接攻击冲绳,日本大本营的许多作战参谋对于当时把第九师团调往台湾的行为称之为“参谋本部这辈子最**的行为”。就这样,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的第九师团在没有和美军交过手的情况下,就在台湾无奈的投降了。

●11、第十师团(姬路师团)

1940年第十师团驻扎满州,隶属关东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4年2月,日军第十师团的一部被派往中太平洋,而第十师团主力于1944年7月前往南太平洋。最初的预定是派往台湾,但是最后第十师团还是被抽调去了菲律宾的吕宋岛。第十师团在尚武集团(隶属于山下奉文大将的第14方面军)的指挥下,于1945年1月开始与登陆上来的美军展开了约半年的拼死相搏。面对强大的美军,第十师团发起一次次的肉搏战,拼死抵抗。在物资和火力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军的攻势下,第十师团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处于全面崩溃的

状态,于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但是吕宋岛全岛的日军投降还是1945年9月2日的事。

●12、第十一师团(善通寺师团)

侵华战争爆发时参加了淞沪战役,1938年被调往满洲驻扎,隶属关东军。1944年2月,第十一师团和第一师团的一部分兵力被抽调出来,编成了日军第6派遣队派往关岛。这支部队后来改称独立混成第10联队,在关岛被美军全歼。之后,第十一师团残部在满州驻屯到1945年4月。1945年4月,第十一师团和第五十七弘前师团一起被调回日本本土。第十一师团驻守在四国岛,准备和美军进行本土决战。在准备中,第十一师团迎来了无条件投降的一天。

●13、第十二师团(久留米师团)

1936年4月,日军第十二师团奉命到中国满州驻屯,隶属关东军。1941年7月小仓大佐的第14联队被编入新设的日军第二十五师团。在满州期间,第十二师团的主要任务是扫荡当地的抗日游击队。1944年11月,第十二师团被派往台湾。第十二师团是从朝鲜釜山港经海路前往台湾的,途中,载着第十二师团步兵的运输舰中的3艘被美军潜水艇击沉。1945年1月,虽然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第十二师团主力陆续到达台湾,在台湾西海岸担当防卫。就这样,这支生力军在没有和美军交过手的情况下,在台湾无条件投降了。

●14、第十四师团(宇都宫师团)

第13师团是侵华战争爆发后被重建的部队。以仙台的第2师团为母体,重建之后不久就被调往813事变的上海前线。1940年8月,日军第十四师团被任命在中国满州永久驻屯,隶属关东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经过了关东军特别演习后,第十四师团依然在满州驻扎。然而以日军在瓜岛被美军击败后,日军在太平洋上开始节节败退。1943年8月,日本大本营策定了绝对国防圈(千岛列岛、硫磺岛、马里亚那诸岛—卡罗林岛—马绍尔群岛、西新几内亚、缅甸),但是要守这么漫长的防卫线,太平洋上现有的日军兵力是不够的。所以在满州驻屯的第十四师团被抽调出来派往帕劳群岛。第十四师团在1944年4月末到达帕劳群岛。第十四师团主力担任帕劳本岛的防卫任务,而步兵第2联队负责拥有机场的佩里留岛的防卫任务。帕劳群岛南端的安加维尔岛的防卫则是交给了步兵第59联队第1大队。1944年6月美军攻占塞班岛。进入1944年9月,美军加强了对帕劳群岛的轰炸。1944年9月15日,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开始准备在佩里留岛登陆。1944年11月20日,日军守备队指挥官中川州男大佐(步兵第2联队长)向日军大本营发出最后一封诀别电报之后切腹自尽,到1944年11月20日为止第十四师团步兵第2联队共抵抗了70天。与此同时,安加维尔岛的守备队约1200名官兵在美军第81师约2万名士兵的猛攻下,33天后全军覆没。在帕劳本岛的第十四师团主力虽然没有遭到美军的攻

击,但在饥饿和空袭的威胁下也损失惨重,无条件投降对他们来说是种解脱。

●15、第十六师团(京都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第十六师团被编入进攻菲律宾的本间雅晴中将的日军第14军,参加了第一、第二次巴丹半岛的攻坚战和菲律宾各岛的讨伐战,之后第十六师团便在菲律宾驻屯。到1944年,第十六师团移驻到莱特岛。1944年10月12日,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盟军开始在莱特岛登陆。驻守在莱特的只有第十六师团,势单力孤,阻挡不了美军四个师的攻击。第十六师团集中兵力死守着塔克罗班机场,但是没多久就失守了。重新夺回机场的战斗也失败了。日军大本营决定在莱特岛与美军决战,不停地向莱特派遣兵力。莱特岛的攻防战持续到了1944年12月,日军伤亡惨重。1944年12月15日,美军在明德罗岛登陆成功,把战火烧到了吕宋岛附近。而莱特岛的决战变得没有一点意义了。日军大本营命令在莱特岛的日军“自给自足,永久抗战”,而这时第十六师团也没多少有生力量了,残部退到坎基伯特山里展开了游击战。战后,根据日本厚生省(卫生部)的内部资料,第十六师团共有13778名官兵参加了莱特岛的战役,其中战死13158名,幸存者仅620名,师团长牧野四郎中将也在无条件投降的命令到来前5天战死了。

●16、第十九师团

1938年随着张鼓峰事件的爆发,日军第十九师团立即被派往前线。然而随着日本在中国这个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日本大本营方面不愿将事件扩大也为了避免对苏开战而于1938年7月26日命令第十九师团立即开回驻防地。之后,苏军得势不饶人连下张鼓峰的战略要地,出于无奈第十九师团师团长尾高龟藏中将擅自命令向苏军还击。战斗持续了11天,第十九师团虽然守住了阵地,但是损失了将近20%的兵力,于1938年8月10日宣布停战。太平洋战争中,第十九师团依然在朝鲜半岛北部担任防卫任务。1942年9月步兵第74咸兴联队被抽调编入了日军第30师团,第30师团于1944年12月进驻菲律宾的吕宋岛。第30师团主力属于尚武集团,隶属于山下奉文中将的日军第14方面军,担任林葛安湾北部的圣菲尔南多地区的防卫工作。1945年1月9日,第十九师团在林葛安湾迎击了前来登陆的美军。但是美军无论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将第十九师团赶进了林葛安湾北部的山岳地带。当第十九师团正准备展开游击战时,日本无条件投降了。

●17、第二十师团

1942年年底,日军第二十师团被派往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前线。1943年1月在维瓦克岛登陆成功的第二十师团主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机场建设和修筑菲尼斯蒂尔山脉沿海

地带公路上。1943年4月,第二十师团前往麻丹修筑道路。1943年9月22日美澳联军在芬施哈芬地区登陆之后,立即与在那里守备的第二十师团第80联队混战成一团,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但第二十师团主力还是拼命增援。然而终究不是美澳联军的对手,于1943年底撤退到西奥地区。1944年1月2日,美澳联军在冈比地区登陆,此举意图切断第二十师团的退路。第二十师团无奈退往麻丹地区。在热带丛林中有很多士兵掉了队,但终于在1944年2月底到达麻丹地区。然而到了麻丹地区之后等待第二十师团却的是一纸新的命令:前往爱达培。此时的行军比在热带丛林中更艰苦,大片的沼泽地吞噬了不计其数的官兵,第二十师团师团长片桐茂中将也在维瓦克地区附近战死。自1944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止,第二十师团的各个部队陆续到达维瓦克地区。但是由于美澳联军下手比日军快了一步,率先在荷兰蒂亚地区和爱达培地区登陆,第二十师团变得进退不得。日军第18军司令官安达二十三中将为了使部队得到生存空间,下令与美澳联军决战。1944年7月开始,第二十师团在饥饿和疲劳的困扰下,展开了爱达培攻坚战。但是因为死伤惨重,战斗减员严重,于1944年8月3日终止了战斗。之后,第二十师团在饥饿、疟疾等流行病以及澳军的围攻下,实际上已经没有作战能力了。1945年7月25日,日军第18军司令官安达中将下令“全员牺牲报国”,但之后不久日本就无条件投降

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登陆时,第二十师团有25572名如狼似虎的官兵,而投降时只有785具连枪都举不动的瘦骨嶙峋的骷髅了。

侵华日军战斗力水平究竟有多强悍

侵华日军战斗力水平究竟有多强悍 26669次点击 214个回复 公平123于2016/4/13 10:00:35 发布在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本文摘自:《百年潮》2016年3期,作者:王晓辉、尹君,原题为:《侵华日军作战水平及能力》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人,上至高级将领、下至基层普通官兵,都承认日本鬼子很难打。那么,难在哪里?在战场上,日本鬼子常常以寡敌众,击败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这又是为何?1944年以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败局已定。同年4月,侵华日军却发动了大规模的“1号作战”,打通了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经此一战,国民党军三个战区的部队兵败如山倒,约50万人员与40个师的武器装备损失殆尽、沿线的七个中美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被摧毁,更有豫、湘、桂等大片土地再次沦陷。那么,抗战中的最后一次大溃败又从何而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后,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却极力上书天皇,请求“应排除屈辱和平,坚决将战争进行到底”。那么,冈村宁次誓死顽抗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显然,我们还能举出诸多类似的疑问与例子来。无论你怎样解答,其实都绕不开一个客观事实:侵华日军是一支具有

强悍战斗力的军队。而其强悍背后,是一部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由指挥、编制、装备、训练、士气与情报侦察等一系列精良零件装配而成。因此,作为战胜者,承认敌人强悍需要勇气,但这还不够,以敌为师与汲其长处为我所用,是胜者恒强的重要手段,也是战胜者尊重胜利的最好方式。 指挥灵活,奇正并用 侵华日军在作战指导上强调果敢地实施进攻,在作战指挥上具有灵活多变、奇正并用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战术运用上,就是其既推崇大兵团正面进攻,以求一举击败敌人防线,也善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向敌军的侧翼与后方实施大迂回、大包抄,对敌军重兵集团“包饺子”;还长于声东击西,佯攻与主攻相结合,奇正并用,让对手防不胜防。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和几乎同时展开的山西忻口会战为例。在三场会战中,日军均在战线正面与中国军队打成相持局面,双方死伤都很惨重。但首先进行部署调整的,无一例外都是日军,而中国军队在指挥上鲜有灵活创举,始终处于见招拆招的被动地位。所以,侵华日军便能三度攻克中国军队战线的侧翼薄弱处,三度对中国军队构成包围与聚歼之势,三度造成中国守军战线溃散,最终招致惨重失利。观察这三场会战,侵华日军指挥分别由

百团大战资料 日军战斗序列

百团大战资料-日军战斗序列 一、中国派遣军(相当于方面军。1939年9月23日编成,10月1日行使统率权,总司令部设在南京。)总司令官:大将西尾寿造总参谋长:中将板垣征四郎到1940年8月百团大战发起时,日寇中国派遣军的战斗序列如下: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序列见下节)华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原属中国派遣军建制,7月25日改归大本营直辖。侵占我国台湾的台湾混成旅团归其建制。)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编制略,建制上隶属于日本海军,但作战上由中国派遣军指挥)中国派遣军直辖部队:第一电信队(联队级,相当于团)第二铁道输送司令部华中气象部华中派遣宪兵队直属兵站关系部队直属其他部队当时的侵华日军另有占领我国东北的关东军,相当于方面军(与中国派遣军平级),下辖第三军、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和关东军航空兵团等。 二、华北方面军(相当于集团军。1937年8月31日以中国驻屯军为基干编成,1939年9 月编入中国派遣军建制,司令部初设天津,1938年1月移驻北平[今北京]。下辖第一军、第十二军、驻蒙军、第二十七师团、第一一零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等部,所部位于我国平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河南各地)司令官:中将多田骏参谋长:中将笠原幸雄(一说为少将,经查阅敌伪资料,笠原在百团大战前已晋升中将)华北方面军直辖部队第二十七师团(相当于师,乙级师团。该师团前身为日军华北驻屯军一部,建制变更为:1901年11月24日“清国驻屯军”→1913年10月“中国驻屯军”→1936年4月7日→“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1938年2月10日“中国驻屯兵团”(同年3月20日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1938年6月21日第二十七师团(7月15日编入第十一军[华中战场]建制)→1939年7月归建华北方面军。司令部设在天津。百团大战末期时,以一部编入临时混成第一零一旅团,对我晋察冀军区进行扫荡)师团长:中将木间雅晴(1940年12月2日由富永信政中将接任)第二十七步兵团团长:少将松山祐三第三十五师团(一说未参战,司令部驻扎在河南新乡)师团长:中将原田熊吉(1940年5月25日上任)第三十五步兵团(驻扎在河南商丘,有资料显示该步兵团参加了第一军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团长:少将饭田泰次郎(1940年10月,在山西的报复性扫荡中被我军击伤[一说感染传染病],同年11月18日毙命,后追晋为陆军中将。——如此说属实当为百团大战中死亡的唯一日军将官)第一一零师团(相当于师,甲种师团,为百团大战中敌军参战的唯一甲种师团。1938年6月组建,7月下旬来华并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百团大战开始后指挥混成第一、第八旅团。司令部设在河北石门[今石家庄],所部防守永年以北经邢台、临城、元氏、石门、定县、保定、徐水、新城的平汉路两侧地带。)师团长:中将饭沼守步兵第一零八旅团(司令部位于河北邢台)步兵第一三九联队(位于山东惠民,临时归驻山东济南的日第十二军指挥)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步兵第一四零联队(位于河北南宫,防守冀县、新河、宁晋、南宫、巨鹿、威县、广宗、平乡地区,混成第一旅团的独立步兵七十三、七十五大队由其代为指挥)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独立步兵七十三大队(位于河北高邑)独立步兵七十三大队(位于河北邢台)步兵第一三三旅团(司令部位于河北保定)步兵第一一零联队(位于河北易县)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位于河北大名)步兵第三大队步兵第一六三联队(位于河北定县)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二大队步兵第三大队骑兵第×××联队野炮兵第×××联队工兵第×××联队辎重兵第×××联队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相当于旅。1939年7月22日第二次编成[1936年第一次编成,编入关东军建制,1937年7月侵入华北,1938年1月后改为驻蒙兵团一部],编入华北方面军建制,百团大战开始后由第一一零师团指挥。司令部设河北邯郸,所部守备从河南汤阴至河北永年的平汉路两侧地带。)

侵华日军的八九式重掷弹筒

美军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掷弹筒是“日本陆军惟一值得评价的兵器”。 在笔者的卧房中放列着已锈蚀成废铁的八九式50mm重掷弹筒和与之配用的只剩外壳的九一式手榴弹。有朋友问我,把这种遗弃在昔日战场上的“废铁”放在卧室里,你能睡得着觉吗?我说,正因为有这“废铁”,作为预备役军官的我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它让我警醒,它是国防教育的生动教具。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步兵装备有两种掷弹筒。一种是十年式掷弹筒,口径50mm,全长508mm,质量2.5kg,最大射程600m;另一种是较为普遍的八九式重掷弹筒,口径50mm,全长610mm,质量4.7kg,使用八九式榴弹最大射程达670m,使用九一式手榴弹最大射程则可达1200m。 翻阅日军当年的步兵编制资料可知, 1933~1937年日军步兵小队的编制中,有轻机枪分队3个,掷弹筒分队1个。其后又增加了1个掷弹筒分队。1940年日军修改《步兵操典》,步兵轻机枪分队装备轻机枪1挺,步枪11支;掷弹筒分队装备掷弹筒3具,步枪9支。从日军步兵联队(团)的编制看,每个步兵中队重掷弹筒有9具,全联队共计81具,与联队轻机枪装备数量相同。这也反映出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 侵华日军的八九式50mm重掷弹筒

侵华日军的九一式手榴弹 掷弹筒是日军所独有的步兵面杀伤的轻型兵器,用以补充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八九式重掷弹筒于1929年列装日军,其结构十分简单,一节底部封闭的圆形发射筒,连接一段用于射手持握的钢管和底座(见下图)。八九式重掷弹筒发射小型的八九式榴弹和八九式发烟弹以及九一式手榴弹,类似微型的迫击炮。其便于携行,特别适用于山地作战。掷弹筒发射的姿势分跪姿和卧姿两种。战斗中发射的速度单兵每分钟为20发,2人操作,每分钟可发射40发。这种掷弹筒无支架和瞄准具,射击全凭士兵的经验,射距远近靠角度的修正。如近距离射击,日军教材称为“下方分角”,射角45°时射程为60m,射角60°时射程为45m,射角90°时射程为30m。远距离射击,日军称为“上方全角”,射角45°时射程为220m,射角50°时射程为180m,射角60°时射程为120m。关于掷弹筒射角,笔者的手中还有一位沈阳的朋友曹健送的“八九式重掷弹筒射角附照器”,上面装有水准气泡,标明为“昭和十一年专卖特许愿六九○三号,东京合名会社兵器商会”制造。

侵华日军师团序号解读

侵华日军师团序号解读 “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飘满洋面……” 在近现代世界军旅歌曲中,其他国度哪里能找出日本“皇军”这样句句见尸、字字带血的军歌?20世纪初大批中国青年东渡留学时,许多人极为惊愕的是当地最流行的一曲军歌名字竟是《祈战死》!“让我们到靖国神社再会吧”这句话,常是日军官兵战时的口头禅。西方各国军队若处弹尽粮绝之际多会降服,以顽强称著的德军精锐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最后也有9万人投降。当年日军作战却往往顽抗至最后一人,重伤兵绝大多数也自杀不降。日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特点被武士道毒素改造成邪教般的精神,要战胜这样的顽敌确是何等不易! 不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铁板一块,仔细研究近代日本战争史,也可发现日军不同部队、不同地域兵员的军风和精神面貌也有区别。以日军基本战斗单位——“师团”(近年国内有些书译为“师”)而论,熟悉其内情的人可从序列番号中大致分辨其战斗力的水平。从日军将哪些番号的部队投入中国或其他战场,也可大致看出东京统帅部的战略重点。 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 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序号从第1至第6,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前成立的七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从甲午战争起至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成立了第7至第18师团。占领朝鲜后为弹压当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师团。序号从7至20的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四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十七个,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的多数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至1938年陆军师团数发展为三十四个。这些新建的序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1师团、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第14 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随着侵华战争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序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序号从21至57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其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

抗战前中国与日本综合实力对比抗战时期日军的编制 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夜战重炮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4个飞行中队)以及守备队(旅团)。合计38万人。日本的征兵制规定凡17-40岁男子必须服役。还有预备役兵73.8万,后备役兵87.9万、第一补充兵157.9万,第二补充兵90.5万。此外还有第一、第二国民兵役。日本海军动员与陆军类似,但服役年限不同。全国可动员1000万人。 侵华战争前期,各师团都有若干补充大队,配备步兵轻武器,不列入战斗序列,作用是随时补充师团的缺额。所以每个师团实际参战人数要大于编制人数。如淞沪会战的第9师团,1个多月死伤12360人,但仍能不经修整进攻南京,就在于补充体制发挥了作用。但侵华战争后期,日军兵源短缺,已经难以随缺随补。 师团是日军各兵种联合的战略单位,能承担战略方向(进攻作战)任务,编成内各兵种齐全,包括步兵为主体,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兼备。明治以来,师团一直沿用2旅4联队制(步兵)。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骑炮工辎联队各1个,合计8个联队,另有通信队、卫生队、第1、2、3、4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病马场等。每个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每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

下辖4个中队。全师团有48个步兵中队。根据中国军委会军令部调查,九一八事变时,日军师团平时13000人,战时18000人;七七事变时,师团平时15000人,战时20000人。日军的文件记载是,师团平时11858人,战时21800人,有的甚至达到25200人。 1936年日军在充实军备的计划中规定,除现有常备师团及少数新建师团外,大部分新建师团取消旅团级别,直辖联队。1937年9月,以独立混成11旅团为基础扩编为第26师团,辖3个步兵联队。1938年4-6月,日军组建了6个三联队制师团,包括第15、17、21、22、23、27师团。但编制不统一。例如第26师团有2个炮兵联队,第22师团有1个装甲中队。1940年,日军大本营下令统一三联队制师团编制,人员定额大减,仅为8872人,战时编制也只有12800人。这种师团(类似乙种师团,抗战前的17个师团则类似甲种师团)辖1个步兵团,搜索,炮兵、工兵、辎重兵联队各1,1个通信队(营级)。步兵团辖3个步兵联队。师团合计7个联队。联队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和1个通信中队(连级)。大队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这样的乙种师团只有27个步兵中队,实力只有甲种师团的56%。太平洋战争开始后,乙钟师团撤销了步兵团的建制,师团直辖联队。还新建了一些丙种师团,如第60、70、115、117师团,仍辖旅团,但旅团下没有联队,旅团直辖4个独

侵华日军序列

侵华日军序列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陆海军(1893年) 1893年9月1日、10月3日,日本先后编成第一军、第二军。第一军(1893年9月1日编成) 司令官山县有朋大将 野津道贯中将(1893年12月8日继任)第三师团 第五师团 第二军(1893年10月3日编成) 司令官大山岩大将 第一师团 第二师团 第六师团 1894年3月,临时编成的战斗序列: 第一军 近卫师团 第一师团 第三师团 临时第七师团 第二军 近卫师团(由第一军调入) 第二师团 第四师团 第六师团 临时第五师团 后备大队六个 要塞炮兵中队四个

参战总兵力240661人,火炮294门 海军舰队编成序列: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中将 常备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中将 海防舰松岛 桥立 岩岛 小型护卫舰2艘 炮舰1艘 巡洋舰西京丸 游击队 巡洋舰吉野 浪速 高千穗 秋津州 千代田 通报舰1艘 水雷艇5艘 附属舰6艘 西海舰队司令长官相浦纪道少将 井上良馨少将(继任)炮舰金刚 赤城 武藏等9艘 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陆海军 【辽阳会战】 满洲军总司令部(1904年6月20日编成)总司令官大山岩大将

第一军 司令官黑木为桢大将 近卫师团 第二师团 第十二师团 第二军 司令官奥保巩大将 第一师团 第三师团 第四师团 野战炮兵第一旅团 第五师团(以下为3月15日增加) 第十一师团 骑兵第一旅团 到6月30日,第二军所辖为: 第三师团 第四师团 第六师团 后备步兵第十一旅团 步兵第一旅团 野战炮兵第一旅团 独立第十师团师团长川村景明中将后备步兵第十旅团(配属) 第三军(1904年5月31日编成) 司令官乃木希典中将 第一师团 第九师团 第十一师团 后备步兵第一旅团

关于日军师团以及甲乙丙丁的疑问

早前宫泽说甲种师团等于常设师团是说法是扯淡当时是爪机没有说清楚现在说明一下 日军早期甲师团乙师团丙师团均为常设师团,日清战争以后随着陆军实力增强,日军将当时全国12个常设师团分成甲乙丙三类,甲师团有个54门大炮的33制炮兵联队和1个18门野战重炮的33制野战重炮兵大队 早期乙师团有个缺编1个中队的33制炮兵联队48门野炮和1个6门野战重炮的33制野战重炮兵中队

早期丙师团有个54门山炮的33制山炮兵联队,无野战重炮兵部队 这是早期师团的编制情况,确有甲乙丙之分,不过和一般理解的甲乙丙不同后面我会说明昭和时期起初常设师团不分甲乙丙,后来把战斗力相对弱的预备师团和复活师团称乙,再后来所有的4单位师团以及三单位师团,只要是野战用途师团有炮兵联队都称做甲师团,无炮兵联队只有炮兵队的野战师团为乙师团,非野战任务驻屯师团为丙师团,纯粹治安用途师团为丁师团 海洋师团为3联队制师团,辖1个炮兵联队,属于甲师团,不是什么丁师团 此前宫泽就说过,甲乙丙的划分主要看部队任务性质以及炮兵情况如第27师团,武汉作战时期是野战师团辖支那驻屯炮兵队(清一色96式150榴弹炮)以及山炮兵第27联队,支那驻屯战车联队,这是不折不扣的甲师团。但武汉作战结束后调到河北东部驻屯,那时支那驻屯战车队,支那驻屯炮兵队,转为新的炮兵与战车单位,第27师团改为驻屯地守备任务,这时就是丙师团,而后来又入满洲参加关特演承担对毛子战备任务,这时就又是甲师团,1944年重新入关参加大陆打通作战此时还是甲师团 甲乙丙丁的划分不是看常不常设,主要看任务性质和炮兵编制所以日军师团等级是会变化,不同时期都不一样 23师团属于边境警备师团,担负驻屯任务。驻屯任务就是丙师团,有炮兵单位也是丙师团,野战战备才是甲师团或乙师团所以主要还是看任务,炮兵单位不是最主要的 日军有步兵联队的师团也不一定有炮兵单位,没有步兵联队的师团也未必就没有炮兵单位,不过总的来说,如果没有步兵联队只有步兵大队,他的炮兵单位一般不会是炮兵联队,多数是大队性质,如是野战战备任务,一般是乙师团 2旅团制师团辖8个独立步兵大队,有的辖炮兵队有的没有,有炮兵队的属于乙师团 1886-1889年日本陆军省次官桂太郎、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主持兵制与军备改革,1888年 废除六镇台设置第1-6师团,日本陆军师团的历史由此延续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1、1888-1915年组建第1-20师团与近卫师团,1925年第13、15、17、18师团复员撤销 后,第1-12、14、16、19、20师团与近卫师团是日本陆军的17个“常设”师团。 2、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至1938年6月组建侵华“特设”师团第101、104、

二战日军的详细编制

一、小队 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二、中队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181人)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 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 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四、联队: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联队部和直属各中队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 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中队部, 1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31人的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关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关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体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王鹏 现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面临着改革创新,“731”陈列馆也逐渐认识到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实地调研、电话咨询、上网查询等方式对同类博物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仅对“731”陈列馆的体制改革做如下分析与思考: 一、同类馆的基本情况 我国拥有博物馆2000所以上,通过调研分析,绝大多数博物馆还没有进行机构改革。与我们类似的博物馆现在还都隶属于当地党委、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隶属南京市委宣传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隶属沈阳文化局,北京抗战馆隶属北京丰台区政府。财政来源上,这些博物馆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馆内参观门票收入是用来维持馆里的日常管理。专项拨款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每年拨款240万元;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由南京市政府拨款210万;伪满皇宫博物院每年由长春市政府拨款270余万,长春市政府在近三年内准备投入3.4亿,现已投入2.7亿用于故宫博物院的开发;而2002年北京

市政府给北京抗战馆拨款7000万。 在管理体制上,目前只有北京抗战馆、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实行馆长、院长聘任制的机构改革形式,其它馆仍沿用原有的管理体制。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国外一些著名的、性质与我们类似的博物馆,主要是波兰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纪念馆、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它们分别是由波兰政府和美国政府建立的组织机构,由政府预算资助。现在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仍由政府预算资助基础上,成立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博物馆提供管理经验,并在对外开放、联络方式上为博物馆提供合理化建议。财政来源除了政府预算资金外,还由各种基金会资助,这些基金会除了致力于为博物馆提供额外资金外,还采取多种援助方式,如为遗址的技术状况做出报告,针对保护程度、保护方法及费用提出合理建议。如奥斯威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由波兰政府预算资助,波兰政府财政预算对博物馆整个财政负担资助了40多年,主要进行集中营的维修和保护。二十世纪90年代,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成立了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由奥斯威辛-比克瑙死亡集中营死难者纪念基金会、洛德基金会等资助。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情况也与之相似,成立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委员会参与管理。 二、相关人员对“731”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自"七·七"事变至武汉会战结束,日本虽取得军事上的一些胜利,但是,这些胜利并未给日本带来胜利结束战争的结果,相反,战争的全局却呈现出与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初衷完全背离的状况。经过15个月全面战争,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国家的经济基础因此而动摇,对苏战争准备受到削弱,日苏之间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与此同时,国际局势急剧动荡,日本急欲从中国战场上腾出手来,去应付即将到来的"大转折"。这些内外因策,尤其是侵华战略的破产,迫使日本在1938年10月以后对其侵华方针作出重大修订。 战争初期,日本盲目迷信自身武力的强大,采取了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速战速决的方针。1937年12月攻占南京后,日本狂妄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企望以武力迫使中国屈服。 武汉会战前,日本战略进攻的能力已经衰减,中国战场的持久态势渐趋明朗。面对这种状况,日本军政上层围绕军事打击为主的方针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产生了激烈争论。日本军部也从实际的战争过程中感到武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强烈要求改变"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负责经济动员的一些部门则从经济困境的角度提议另谋解决事变的途径。 于是,武汉会战后,日本被迫将原有方针改变为政略为主、战略为辅的新方针。1938年10月21日,内阁会议在《关于时局的处理方案》中表示,"国民中只管依靠武力工作解决事变,希望迅速完成武力工作,并以此作为事变结束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提出"今后,不仅要用武力,更要倾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的总力,向建设新中国迈进。" 1938年11月3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了《东亚新秩序》声明。声明一改以往"惩膺暴支"、"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狂妄姿态,在"合作"、"提携"、"互助"等道义招牌下对中国发出政治诱降。声明说:"帝国所希求者即建立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秩序。此次征战的最终目的即在于此。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在东亚确立国际正义,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结合。……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往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这个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日本已经把军事进攻为主的方针变为政治进攻为主的新方针,企图以承认国民政府存在为条件,利用并扩大中国的内部矛盾,迫使国民党放弃抗战立场,实行对日妥协,把处于僵局的战争引向政治解决的路途上去。 按照新方针的精神,1938年11月18日,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及参谋部制定了《抗日政权屈服或崩溃的要领》,对所谓"政略"进攻作了详尽规定:"除作战行动外,当前大致要采取以下方策:(1)促进占领区的治安和建设;(2)进行建立新中央政权的工作;(3)酝酿反蒋、对日和平气氛和争取民众等工作;(4)进行反共宣传;(5)促使抗日军队内部崩溃;(6)利用高宗武一派,争取新官僚和民众;(7)进行西南独立工作;(8)收买和利用杂牌部队及各种武装团体;(9)促使第三国(特别是德、意、波兰)否认蒋政权;(10)促使第三国(特别是英、美、

1937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

1937日本为何走向全面侵华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并非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与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形势紧密相关。日本的目的,就是打断中国的复兴进程,并企图灭亡中国。 担心中国复兴 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发表了一次著名的内部演讲,史称“天羽声明”。他宣称:鉴于日本在对华关系上具有“特殊地位”,因此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大陆也就负有“特殊责任”,“为了维护东亚的和平与秩序,日本有责任单独行动……并反对中国采取任何以夷制夷的政策”。假如其他欧美国家希望给予中国政府以经济、技术以及军事方面的援助,势必会“给日本和东亚带来严重后果”,东京将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 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恰好与中国的政治再统一发生于同一时期,并迅速形成对立。国际关系史家入江昭在其代表作《帝国主义之后》中指出:30年代的日本当局目睹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主义攻势、蒋介石统一全国军政的努力以及与欧美强化关系的尝试,焦虑感一天天加深。中国即将在国民党领导下恢复经济

和政治统一,成为一个独立、亲英美的大洲级陆上强国,彻底排除日本的军事蚕食和经济渗透,这样一幅图景令本身仅是一个中等强国的日本倍感恐惧,产生了加以阻挠的愿望。1936年8月制订的《国策基准》,宣称要在东亚大陆推行“共存共荣主义”,排除苏联威胁、实现“日满中三国的紧密提携”,并逐步向南方海洋进军。这意味着扩大侵华方针的确立,避免与英美为敌的传统也已经被颠覆。3个月后,日本还与德国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从而完成了亚欧军国主义的合流。 关注中国军事 在中国的复兴浪潮中,日本最关注的是军事现代化进程。到30年代中期,德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日本平起平坐,中国也成为德国军火最大的买家之一。 1936年,德国向中国出口的武器占其军火出口总额的28.8%,长期以落后挨打形象出现的中国军队开始接收包括新型榴弹炮、轻型坦克、鱼雷快艇、水雷、机枪、轰炸机、钢盔以及通信器材在内的各种作战物资,物质和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改善。前魏玛共和国陆军统帅部长西克特及其顾问团还提出要为中国编练60个德国编制、德式装备的步兵师,在6年内完成。

侵华日军编制

二战初始日军师团下有旅团。下辖4至9个联队(团)到了后期采用三联队(团)。二战初的师团长一般是中将衔。后期大部分是少将了。此外,日军的师团也分等级的。 1.班:日军每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是配备自卫手枪的,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其余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50毫米掷弹筒。 2.小队:日军的一个小队有前述编制的三个班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班。共54人。 3.中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4.大队: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连部和3个机枪排,1个弹药排),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排(1个10人的排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连(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排,两个31人的炮排各装备2门步兵炮)。在这些少量的炮连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排,这种情况下,弹药排要扩充为39人。 5.联队:约25000-30000人左右.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连部,一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排,三个31人的炮排(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连部,21人的弹药排,3个33人的炮排(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排(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排(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6.师团:日军的师属单位主要有: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 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mm野炮或山炮,只有一些师团将其中一个大队替

日军侵华时军队编制

日军侵华时,一个联队有多少人? 联队长相当于什么军衔? 扯淡!日本的师团才相当于我们的师一级部队,依次是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至于规模,给你点参考资料: 日军各师团人数 常设四单位挽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人员330,马:165,各种枪95,非机动车63 旅团司令部:人员75,马20,各种枪36,非机动车4 步兵联队:人员3747,马526,各种枪2590,各种炮14,掷弹筒76,非机动车256 步兵大队:人员1091,马118 步兵中队:人员194,各种枪174,掷弹筒6 野炮兵联队:人员2894,马2269,各种炮48,各种枪541 野炮兵大队:人员634,马499,野炮12 野炮兵中队:人员128,马184,野炮4 骑兵联队:人员452,马429,各种枪320 骑兵中队:人员144,马134 工兵联队:人员672,马99 工兵中队:人员286,马19 师团通信队:人员255,马47 辎重兵联队:人员3461,马2612

辎重兵中队:人员562,马376 师团卫生队:人员1101,马128 兵器勤务队:人员121 野战医院:人员240 总计:每师团约25000人,每旅团约7800人。[https://www.doczj.com/doc/ed14747361.html,西西河中关村88楼] 常设四单位制驮马师团人员装备情况: 师团司令部:人员391,马239 旅团司令部:人员80,马25 步兵联队:人员3818,马约720 步兵大队:人员1150,马180 步兵中队:人员194 骑兵联队:人员508,马约321 炮兵联队:人员3699,马3600,炮48 山炮兵大队:人员999,马720,炮12 山炮兵中队:人员195,马138,炮4 工兵联队:人员719,马150 工兵中队:人员约300 辎重兵联队:人员4890,马4260,辎重驮马具3882 辎重兵中队:人员684,马598 师团通信队:人员289,马84

侵华战争中侵华战争中的日军“驻蒙军”的日军“驻蒙军”

?史论?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驻蒙军” 王龙胜 [摘 要] 隶属于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的驻蒙军是百万侵华日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八年侵华战争中,驻屯在东起怀来西至包头的平绥铁路沿线所谓“蒙疆”地区,对沿线占领区人民犯下严重的战争罪行。驻蒙军的产生、发展及衰亡是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相始终的。 [关键词] 侵华战争 蒙疆 驻蒙军 战争罪行 沿革 驻蒙军是百万侵华日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在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中,虽曾多次抽调兵员参加“扫荡”、 “会战”等野战任务,但基本上是驻屯于东起怀来西至包头的平绥铁路沿线所谓“蒙疆”地区,忠实地执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政策,对沿线占领区人民犯下严重的战争罪行。本文试图就驻蒙军的产生、发展及衰亡进行剖析。由于驻蒙军战时序列变更频繁,资料有限,疏漏舛误之处恐所难免。 驻蒙军的创立可溯源于1937年日本对华的全面侵略战争。日军侵占平津后,在大举南侵的同时,以强大的兵力沿平绥铁路两侧分两路向察哈尔、山西、绥远西犯,由东条英机中将为司令官的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指挥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混成第2旅团、第15旅团等部经张家口、张北、天镇、兴和、大同、集宁、归绥向包头进攻。8月27日,日军步兵混成第2旅团侵占张家口。日军占领张家口后,以兵团主力继续西犯,在连陷天镇、阳高、大同后,除以独立混成第1旅团主力继续西犯外,兵团主力转向山西,会攻太原。独立混成第1旅团原隶属于关东军,是事变前关东军2个独立混成旅团之一,该旅团于8月16日编入察哈尔派遣兵团序列,旅团长酒井镐次少将,下辖1个步兵联队及野炮兵大队、战车大队、工兵中队等。该部及配属指挥的平绥支队于9月17日侵占丰镇,9月24日侵占集宁,10月14日侵占归绥,10月17日侵占包头。日军在侵占上述地区后,即相继扶植起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及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等三个傀儡政权,后又将其组合成“蒙疆联合委员会”,再而演变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蒙古自治邦政府”。为维持这一政权的反动统治,加强东北的关东军和华北方面军之间的中间地带,并便于对外蒙古、绥远、宁夏进行监视起见,1937年12月27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决定设立驻蒙兵团司令部,直属日本大本营。1938年1月4日,日本陆军部下达了驻蒙兵团编制与任务的命令。1月8日,该兵团司令部编组完成。驻蒙兵团司令部驻张家口,担负内蒙及察南、晋北等所谓的蒙疆地区的治安及作战任务,下辖陆军步兵第26师团及5个步兵后备大队,司令部驻大同地区,各部队集结配置在平绥铁路沿线及其它要地。1938年3月12日,又将新编成的独立混成第2旅团编入战斗序列,司令部驻张家口。 1938年7月4日,日本大本营下令将驻蒙兵团改编为驻蒙军,并将其划归日军华北方面军指挥。

日军编制

日军的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序号从第1至第6,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前成立的七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从甲午战争起至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成立了第7至第18师团。占领朝鲜后为弹压当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师团。序号从7至20的师团,被日军视为二等师团。“大正裁军”时这类师团解散了四个,剩下10个同原有的一等师团共十七个,是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 战前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要多训练兵员,为此陆军服役期仅两年,复员官兵称“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侵华战争开始,日军的多数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恢复了裁撤的4个二等师团),至1938年陆军师团数发展为三十四个。这些新建的序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1师团、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1师团、第14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建。在日军建制中,这类部队属第三等师团。

随着侵华战争扩大,从1938年至1941年间日军主要采取从常备师团中抽一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再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了序号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序号在30至40之后的“治安师团”、序号在50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采取国际通用的“三联制”(师团内不设旅团直辖三个联队),兵额也只有1.4万人。序号从21至57的师团被视为第四等部队,不过因其军官出自常备部队,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高于第三等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感到已有的五十一个师团不够用,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调骨干作基础,建立了大量“增设师团”,序号大都在60至100和120之后。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第五类师团,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少至16岁,老可至45岁,却因其军官、士官都有战斗经验尚能有效组织作战。至日本投降前,陆军作战师团(不含航空和战车等特种兵)达一百六十九个,增设师团成为军中主要成份。日军侵华时后方遇到广泛的游击战,感到重炮、汽车较多的师团不太适应“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调军官、士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直属各军。混成旅团下辖五个步兵大队,另有炮兵队(下辖三个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编制为4900人。这类部队重火器少,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山地和运动战。

二战百科——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

二战百科——日本军队的编制(精编版) 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日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1907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占了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这样,加上守卫日本东京皇宫地区的日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平时的基本框架。{注:日军师团按建立时间可分五个档次自明治维新 起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对体现民主人权的事物多不屑一顾,对军国主义的货色却是如蝇逐臭。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从二战至今天,日本依然对陆军基本战术单位编制称“师团”(全世界各国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编制均以“师”为名称)。至二战投降时日本共有海陆空各类师团约260多个,兵力约有600万。 日军师团在二战时分为四等 一等甲类师团;从近卫师团(近卫一师团、近卫二师团、近卫三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第十三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二十师团均为一等甲种17个装备最精良师团。每个师团人数量均超过2.7万人(二战中中国一个军编制的兵力人数才3万人,中国一个甲等师的兵力不到1.1万人。二战中中国军队编制与美国、德

国编制一样) 二等乙类师团;第十二师团、十五师团,第19师团至110师团全为二等作战师团,为战争新增支援师团。(二等师团人数上不足2.5万人) 三等丙类师团:第110师团至300以内的师团番号(此时日本已不按完整顺序排列大约共计169个至230个左右的番号)。每个师团人数不到2万人,这类师团均在是1944年底新增后备师团,战斗力完全不能与当时中国国军相比(1945年起中国国军大量换上美式装备)。 四类丁种师团:是110师团与300以内的师团番号。这类师团成立时间1939年后期,每个师团人数不到1万5千人(比当时中国国军一个师编制要多)。这种师团专门为扫荡占领区,针对占领区的扫荡与治安,战斗力与三等丙种师团关不多。} 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日本开始在别国领土上及被其控制的地区驻扎军队。如:1895年后在中国台湾组建日军台湾军;1901年后在中国京津地区驻扎日军华北驻屯军;1915年在朝鲜组建日军朝鲜军;1919年在中国东北组建日本关东军。这些部队在当时被称为日军在其本土以外驻扎的“四大兵团”。它们有些由日军正规主力师团固定担任,如日军朝鲜军即长期由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组成;有些由正规主力师团轮流调防担任,如日本关东军;有些则由混成旅团或其他建制的部队担任,如日军关东军和日军华北驻屯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