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塑剂迁移综述

增塑剂迁移综述

增塑剂迁移综述
增塑剂迁移综述

增塑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耐久性

摘要:本文对增塑剂的概念及种类作了一下说明,重点介绍了增塑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迁移和抽出问题,涉及迁移的危害和产生的原理,影响迁移的因素,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减小或消除迁移性的一些研究成果。

关键字:增塑剂高分子迁移抽出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plasticizers were stated, w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of migration and leaching of plasticizer in the polymer materials, involving the harm and the resulting principle of migrati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migration. At last we summarized a number of research results of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the mig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plasticizers polymer migration leaching

1 增塑剂的概念及种类

凡添加到聚合物体系中能使聚合物体系塑性增加的物质都可以叫做增塑剂。

增塑剂按其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内增塑剂和外增塑剂[1]。

内增塑剂实际上是聚合物的一部分,一般内增塑剂是在聚合物的聚合过程中所引入的第二单体。例如氯乙烯-酯酸乙烯共聚物比氯乙烯均聚物更加柔软。内增塑剂的使用温度范围比较窄,而且必须在聚合过程中加入,因此内增塑剂用的较少。

外增塑剂是一个低分子量的化合物或聚合物,把它添加在需要增塑的聚合物内,可增加聚合物的塑性。外增塑剂一般是一种高沸点的较难挥发的液体或低溶点的固体,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酯类有机化合物。通常它们不与聚合物起化学反应,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在升高温度时的溶胀作用,与聚合物形成一种固体溶液。外增塑剂性能比较全面且生产和使用方便,应用很广。现在人们一般说的增塑剂都是指外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都是外增塑剂。

增塑剂主要应用于聚氯乙烯(PVC)树脂,在PVC中的用量可占整个增塑剂用量的98%以上[2],因此增塑剂的发展和PVC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增塑剂迁移和抽出的危害及原理

迁移现象发生在增塑制品与其它固体聚合物接触的场合,由于增塑剂分子从浓度高的塑化物向另一种聚合物介质迁移,往往导致制品表面软化、发粘甚至碎裂,实际中耐迁移性往往表现为耐污染性。增塑剂的抽出损失是指增塑剂从增塑树脂内扩散到液相介质中的损失,这与液相介质的性质很有关系。挥发性是指增塑剂受热时从制品表面向空气中的扩散。随着挥发的进行,可能导致雾化和老化现象的发生。增塑剂的分子量对挥发性的影响较大,分子量提高有助于抑制挥发。实践证明,与PVC 相容性好、分子量大且具有支链或苯环结构的增塑剂较难迁移和抽出。PVC 中增塑剂迁移和抽出严重时会使制品发生较大变化,引起制品软化、发粘,甚至表面破裂,析出物往往会造成制品污染,还会影响制品的二次加工。比如,PVC 防水卷材中增塑剂分子发生迁移,失去增塑剂后的PVC会发生收缩、变硬等现象,从而可能导致防水功能失效。软质PVC制品用一般溶剂型胶粘剂粘贴时,制品内部的增塑剂往往会迁移到胶接层,引起粘结强度的急剧下降,造成粘结不牢或脱胶等问题。软质PVC制品进行涂装或漆装时,也同样面临被抽出的增塑剂导致涂层或漆层脱落问题。研究表明[3],邻苯酸酯类增塑剂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易挥发,加入PVC制成成品后具有渗出性和迁移性,大剂量进入人体时有致癌性。

3影响增塑剂耐久性的因素及增强耐久性的研究成果聚酯型增塑剂

由于小分子量增塑剂如DOP等与PVC等高分子基材相互作用力小,所以在使用过程中极易抽出和迁移,所以近些年发展的高分子型聚酯增塑剂在这方面给了很大的改善,因为分子量高减少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增塑剂挥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聚酯的大分子链与PVC链的相互作用远远大于小分子与PVC的作用力,因此抽出和迁移性很低,大大增加了材料的耐久性。聚酯增塑剂是由二元酸和二元醇缩合,其端基不封端。聚酯增塑剂的耐久性,耐高温性能优于单体增塑剂,其性能取决于分子量的高低、分子链结构等,

聚酯增塑剂以二甲苯、汽油和乙醇的抽出量最小,在轻油中的溶解性小,聚酯增塑剂的特点是低挥发性和耐迁移性能,耐抽出性能优异。目前常见的聚酯型增塑剂为己二酸类聚酯增塑剂,吴兆宏等[4]研究了二元醇对聚酯增塑剂耐久性的影响发现,聚酯增塑剂的分子量对耐久性影响显著,分子量愈高,耐久性也愈好。二元醇对聚酯增塑剂的耐久性有一定的影响,用1,2一丙二醇时耐油性较好;对耐迁移性要求较高时可选择丁二醇;新戊二醇同时有两者的优点但价格较贵。另外,ANNIKA LINDSTR?M等[5]通过对支化聚酯增塑剂的研究表明,支化度越高,聚酯增塑剂耐久性能越好,但支化度过高又会影响聚酯与PVC的相容性,因此控制一定的支化度对聚酯增塑剂的耐久性有很大的提高。

高分子增塑剂

采用提高增塑剂分子量的方法来提高耐久性能不但可以使用聚酯增塑剂,采用高分子弹性体与PVC进行共混改性也很常见,其中高分子弹性体就起到了增塑剂的作用。M.C.Sunny等[6]研究表明,丁腈橡胶与PVC相容性好,作为PVC增塑剂能增加材料的耐久性能,且与小分子增塑剂DEHP复配使用过程中很大的较少了DEHP的迁移。张富慎、吴培熙[7]通过对杜邦公司的ELVALOY (乙烯-醋酸乙烯-一氧化碳三元共聚物)增塑PVC的研究,发现ELVALOY的耐候性能远远好于DOP,并且各项性能均较突出。

离子液体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是由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离子构成,它在-100~200℃之间均呈液体状态,不易挥发,与有机和无机材料都有很好的相容性。如Mustafizur Rahman等[8]用膦基系列的离子液体增塑PVC,并验证了离子液体作为替代邻苯酸酯类增塑剂的可行性而在耐抽出和迁移的实验中,其性能优于目前广泛用于药品和日用品中的增塑剂,用该系列离子液体增塑的产品在柔软性、使用寿命、运动流失等方面都显示出优异的效果,并且克服了大多数增塑剂在加工过程中易挥发的缺点。娄帅等[9]通过研究发现,作为增塑剂的离子液体与PMMA有很好的相容性,未出现相分离和渗出现象,聚合物保持较高的透明度。

3.4 添加纳米粒子

具有强表面吸附能力或良好阻隔性能的纳米无机粒子可以明显抑制小分子增塑剂的迁移运动,减少小分子的损失率。林卫平等[10]研究了纳米无机粒子复合改性半硬质聚氯乙烯片材中增塑剂在空气中的挥发损失和在甲

苯中的迁移损失情况。结果发现,不同纳米粒子种类(CaCO

3、SiO

2

、MMT)、

形状以及添加量对增塑剂的迁移和挥发有着不同的影响。纳米粒子的复合改性提高了聚氯乙烯片材或薄膜的抗增塑剂迁移性能。李树材等[11]研究了增塑剂在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中的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软质聚氯乙烯中添加少量无机纳米粒子起到了抑制增塑剂迁移的作用。且不同纳米粒

子抑制增塑剂迁移的能力有所不同,纳米SiO

2效果好于纳米CaCO

3

3.5 表面涂层

在聚合物表面包覆一层非迁移物质来减少增塑剂的抽出和迁移。德国研究人员称[12],新开发成功一种含钛的纳米材料涂层系统Migrastop,能切断软PVC制品中增塑剂往表面外迁移,MigraStop系统是一种惰性、生物相容性好,30nm(纳米)厚的涂层,能中止医疗器械和仪器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迁移。M.Messori[13]等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有机-无机物质ceramers(聚乙烯醇与二氧化硅反应的产物)。并用它对PVC软管进行表面包覆,结果表明有表面包覆的PVC管增塑剂DEHP的抽出量远远小于没有表面包覆的样品。

3.6 表面交联

https://www.doczj.com/doc/ed5445873.html,kshmi[14]等在有适当的相转移剂的存在下,在水相中用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取代PVC表面的氯原子,再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使PVC表面交联,阻碍了PVC中增塑剂DEHP的迁移。A.Jayakrishan和M.C.Sunny[15]在相转移剂四丁基溴化铵的催化下,在水相中进行亲核取代反应,使氯原子被取代,最后在紫外光下交联。并与不修正的PVC进行对比,表明增塑剂在修正后的PVC 中耐抽出性明显优于未修正的。

3.7 表面修正

DEHP增塑的软质PVC在医药领域应用广泛,但是DEHP的抽出对人体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Lakshmi 和Jayakrishnan[19]用Williamson合成反应对PVC表面接枝了血液相容性好的聚乙二醇,增加了此种树脂在运送血

液中增塑剂的抽出抵抗性。

3.8 有机-无机杂交低聚物作为增塑剂

由于有机小分子增塑剂在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损失,在有机物种杂交引入无机物可以提高增塑剂的热稳定性,减少加工中的挥发损失。Sharon Y. Soong等[16]合成了有机-无机物质methacryl-POSS,在单独使用时此增塑剂的最大加入量为15份(PVC为100份),但是在与DOP混合作为增塑剂时使它们与PVC混合性增加,二者的协同作用也使得增塑剂的挥发损失降低。3.9 引入具有特殊结构的β-环糊精

环糊精在环状结构的中心具有空穴,内部有-CH-与葡萄糖甙结合的氧原子,呈硫水性,葡萄糖2位、3位和6位的-OH基呈亲水性,可通过微弱的范德华力将其他分子络合成包接物。包接后,其稳定性、挥发性、溶解性、反应性都有所改善。环糊精的这种特殊作用,使它成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包接材料。K. Sreenivasan[17]通过把环糊精与PVC、DEHP共混来制备PVC 树脂,其与未加环糊精的PVC比较具有良好的耐抽出性能,但是由于环糊精的亲水性和PVC、DOP的疏水性,三者难于很好的分散混合。介于此,Jae Woo Chung[18]等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把经过有机硅改性的β-环糊精聚合到氯乙烯上,再和DOP共混加工,解决了环糊精在PVC中分散不完全的问题,同时改良了DOP的抗迁移性能。

4 结论

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增塑剂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同时,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塑料助剂也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由于人们发现常用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具有潜在的致癌危险性,且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从材料中迁移到环境中或者间接进入人体中,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也严重影响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所以如何减小增塑剂的迁移必将成为增塑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文广.塑料改性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07.

[2] 王文广,田雁晨等. 塑料配方设计(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0.

[3] Annon. BASF Ponders Restructure of US Plasticizers Operations. Additives For Polymers,2003(8):6~7

[4] 吴兆宏等. 二元醇对聚酯增塑剂耐久性的影响.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1997,3(2):232

[5] ANNIKA LINDSTR?M. Miscibility and Surface Segregation in

PVC/Polyester

Blends—The Influence of Chain Architecture and Composition.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 2007, 45:1552–1563 [6] M.C.Sunny. Journal of Elastomers and Plastics, 2004,

36(1):19-31

[7] 张富慎,吴培熙. 新型聚氯乙烯共混物PVC/ELVALOY. 塑料工业,1987(4):11

[8] Mustafizur Rahman, Christopher S. Brazel. Ionic Liquids: New Generation Stable Plasticizers for Poly (Vinyl Chloride).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6,91: 3 371-3 382

[9] 娄帅,张普玉. 绿色溶剂离子液体[bmim]PF

对PMMA增塑性能的研究.

6

塑料工业,2008,36(2):62

[10] 林卫平等. 纳米复合聚氯乙烯抗增塑剂迁移性能的研究. 塑料工业,2003,31(12):19

[11] 李树材等. 纳米粒子抑制软质聚氯乙烯中增塑剂迁移的研究. 塑料

科技,2006,34(3):4

[12]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5,34(1):49

[13] M.Messori. Prevention of plasticizer leaching from PVC medical devices by using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coatings. Polymer,

2004(45):805

[14] https://www.doczj.com/doc/ed5445873.html,kshmi. Photocross-linking of dithiocarbamate substituted PVC reduces plasticizer migration. Polymer, 1998, 39(1):151 [15] A.Jayakrishnan and M.C.Sunny. Phase transfer catalysed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lasticizerd poly(vinyl chloride) in aqueous media to retard plasticizer migration. Polymer, 1996, 37(23):5213 [16] Sharon Y. Soong等.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as a novel plasticizer for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 2007, 48: 1410 [17] K.Sreenivasan. Effect of blending β-cyclodextrin with

poly(vinyl chloride) on the leaching of phthalate ester to hydrophilic medium.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8,

59(13):2089-2093

[18] Jae Woo Chung等. Encapsulation of β-cyclodextrin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with vinyl chloride leading to suppressing the migration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phthalate plasticizer. 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9, 45( 8): 2164-2171

[19] Lakshmi, Aakrishnan. Migration Resistant, Blood-Compatible 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for [Medical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Artificial Organs, 2008, 22(3): 222-229

塑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在食品中的综述

塑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在食品中的迁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塑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在食品中的迁移研究现状,包括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的分类、毒性、迁移测试的国内外法律法规、迁移实验的影响因素、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我国应尽快赶上国外的研究技术,加强对特定食品包装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迁移进行研究等的建议。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脂类毒性研究的法律法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lastic phthalate plasticizer migration in food lipids Research,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pids phthalate plasticizers, toxicity, migration and testing 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experiment factors, the study of the status quo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o propose that China should catch up with the foreign research techniques to enhance a particular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 study on the relocation proposal. Key words: phthalic Acid Esters; toxicity; study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nfluencing factor; study of the status quo; 近年来塑料包装材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增塑剂是一种加入到材料(通常是塑料、树脂或弹性体) 中以改进其加工性、可塑性、柔韧性和拉伸性的物质。由于增塑剂可以改善包装材料的弹性,用于塑胶的范围很宽,尤其是用于聚氯乙烯(PVC)薄膜。在许多PVC与食品接触的情况下,这种增塑剂析出的可能性很大。添加到塑料中的增塑剂在加工、使用的过程中会溶出、迁移和挥发损失, 一方面影响制品的使用性能, 一方面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损害。自从人体组织内和尸检时检出DOP后, 大量研究已证实增塑剂可以通过人们日常吸入、皮肤吸收和环境污染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并损害健康。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又称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中用量最大的一种,在塑料中的含量可达60%。因而,研究塑料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脂类在食品中的迁移特性,搞清各种因素对迁移的影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任务。 1.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类分类 目前,已商品化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常用的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基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丙烯基酯(DAP)、邻苯二甲酸二丙基酯(DPP)、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己二酸酯类增塑剂的研究方法综述

己二酸酯类增塑剂的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己二酸酯类(AEs)增塑剂被确认为有害增塑剂,长期与之接触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研究出快速、方便、准确对己二酸酯类的检测手段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聚氯乙烯材料、食品、水体和迁移规律对近年来对己二酸酯类增塑剂的检测方法进行简要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增塑剂己二酸酯检测方法 1、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食品安全列为工作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领域。其中食品的化学安全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日益凸现,越来越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条,除了人们传统熟知的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以外,食品包装材料及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助剂近成为专家和群众均极为关注的热门课题。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使用廉价的聚氯乙稀PVC代替聚乙烯PE,同时也是为了使聚氯乙稀更容易加工。但因为质量意识、生产工艺、技术条件的限制,造成使用的助剂超过GB9685―2003标准允许的限量,或者超范围使用助剂,引起食品包装助剂在贮存食品过程中迁移到食品中去,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为保障人民健康,我国于2003年颁布《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 2003),规定了20类65种可以使用的加工助剂,每种助剂的含量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助剂都是化学物质,在20类可以使用的加工助剂中,增塑剂尤其值得关注,因为与其它助剂相比,其允许的最大使用量高达5-50%,远高于其它助剂的0.1-10%,且增塑剂与油脂制品长期接触时极易发生从包装材料到食品的迁移[1]。2005年10月13日报导的日韩生产的PVC保鲜膜可能致癌的消息,使食品包装材料助剂的安全性问题迅速浮出水面。 己二酸二乙酯(DEA)、己二酸二丁酯(DBA)、己二酸二异丁酯(DIBA)、己二酸二(2-丁氧基乙基)酯(BBOEA)、己二酸二(2一乙基己基)酯(DEHA)等己二酸类酯具有改进塑料的柔软性和耐寒性,增进光稳定性,改善加工性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使用于多种塑料制品中。过去认为己二酸酯类的毒性要比邻苯二甲酸酯类小,缺乏明确的使用限量。然而随着该类增塑剂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对其研究的深入,实验发现其对动物是有害的。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己二酸酯类增塑剂是生物内分泌干扰素[2],可干扰人体激素的分泌,在体内长期积累会导致畸形、癌变和致突变[3],引起人类多种疾病。研究数据显示:己二酸酯会渗入食物,尤其是高脂肪的食物,并且在加热时会加速释放出塑化剂己二酸酯[4],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大量的或者长期的摄入必然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2、萃取和检测方法总括 目前文献报道过提取己二酸酯类的方法主要有液-液萃取、固相萃取[5]、固相微萃取[6]、超声波萃取[4]、微波萃取法[7]、超临界流体萃取、顶空固相微萃取法[8]等,由于萃取效率高、操作方便、设备要求便宜等优点,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应用比较广泛。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傅立叶拉曼光谱法[9][10]、液相色谱法(HPLC)[11]、气相色谱法(GC)[12][1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14]、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等。傅立叶拉曼光谱法虽然能对样品进行无损快速分析,但是对不同的基体需建立不同的校准曲线,故应用范围不大。GC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 1、人口迁移的表现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

常用增塑剂简介

常用增塑剂简介 1.邻苯二甲酸酯类邻苯二田酸酣类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主增塑剂,品种多、产量高,井具有色泽浅、毒性低、电性能好、挥发件小、气味少、耐低温性一般等特点。目前邻苯二酸酯类的消耗量约占增塑剂总消耗量的80-85%,而其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两种。 (1)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简称DOP)无色油状液体,有特殊气味。 (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简称DIOP) 几乎是无色的粘稠液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 (3)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简称DIDP) 粘稠液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不溶于或微溶于甘油、乙二醇和某些胺类。它的挥发性比DOP小。耐迁移,是一种低挥发性增塑剂,又耐老化,电性能好,但相溶性差些。 (4)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简称DINP)透明油状液体,其高温下的挥发性只是DOP的一半。 (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简称DBP)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族气味,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DBP对PVC的临界塑化温度为90—95℃。 (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简称DIBP) 无色透明液体, DIBP在PVC农用薄膜中使用时曾发现由于它的析出致使水稻烂秧的问题。 (7)邻苯二甲酸丁苄酯(简称BBP) 透明油状液体,溶于有机溶剂和烃类,不溶于水。BBP对PVC的临界塑化温度为96-100℃。 (8)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简称DMP) 无色油状液体,微带芳香族气味,常温下不溶于水,和脂肪烃混溶,与大多数树脂相溶性良好. (9)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简称DEP) 无色油状液体,无毒,微带芳香族气味,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10)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 具有芳香族气味的白色结晶状粉末.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在热的汽油和矿物油中完全溶解,微溶于乙二醇类和某些胺类。 (11)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 DOTP与DOP的物理性能相似,制品的机械性能也相似,但DOTP 的挥发件比DOP小得多。 2. 脂肪酸酯类脂肪酸酯类的低温性能很好,但与聚氯乙烯的相溶性较差故只能用作耐寒的副增塑剂与邻苯二甲酸酯类并用。最常用的品种是己二酸二辛酯和癸二酸二辛酯。 (1)己二酸二辛酯(简称DOA) 无色无嗅液体,无毒,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乙二醇类,不溶于水,DOA对PVC的临界塑化温度为12l一125℃。 (2)已二酸二异癸酯(简称DIDA) 清澈易流动的油状液体。 (3)壬二酸二辛酯(简称D0Z) 几乎是无色的透明液体, (4)癸二酸二丁酸(简称DBS) 几乎是无色的液体, (5)癸二酸二辛酯(简称DOS) 几乎是无色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溶于醇、苯、醚等有机溶剂。 (6)癸二酸二异辛酯(简称DIOS) 无色清澈液体,溶于酮、醇、酯、芳香烃和脂肪烃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胺和多元醇。 (7)二(2—乙基丁酸)三缩乙二醇酯(简称3GH) 它是安全玻璃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同时它对纤维索塑料、丙烯酸酯塑料和聚氯乙烯也是良好的增塑剂。 3.磷酸酯类磷酸酯与聚氯乙烯等树脂有良好的相溶性,透明性也好,但有毒性。它们既是增塑剂,又是阻燃剂。芳香族磷酸醋的低温性能很差,而脂肪族磷酸酯的低温性能较好,但热稳定性较差,耐久性不如芳香族磷酸酯。其主要品种有磷酸三甲苯酯和磷酸三苯酯。 (1)磷酸三甲苯酯(简称TCP) (2)磷酸三苯酯(简称TPP) 微带芳香气味的白色针状结晶,微溶于乙醇,醚、苯、氯仿、丙酮。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关于人口流动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流动问题的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钟琴2012616017 摘要:文章主要回顾了有关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经典文献,即“推力-拉力”理论(博 格,1984),投资与收益理论(史杰斯泰德,1962)及预期收入理论(托达罗,1969),介绍了不同学者的论证思路及理论特点,对其理论贡献作出了详细的评述,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人口流动;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关于人口流动的普遍接受的定义,特别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使得界定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在经济研究中十分困难(虽然在统计和语义上,两者的区分很明显)。本文将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运用“人口流动”的概念。一方面,它包括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两种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一是改变常住地形式、以户口迁移为特点的人口流动;二是不改变户籍登记地的人口流动,即“人户分离”,或者狭义的人口流动。另一方面,它除了具有通常使用Migration时所指的人口在地理单元之间流动的基本含义之外,还往往包含了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口在地理空间之间移动的同时,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诸多方面的变化,即具有社会流动的含义。但是,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有相当的数字是根据狭义上的人口流动给出的。 关于人口流动原因的分析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大量的文献和研究资料,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对本文有直接影响的理论包括:唐纳德?博格的“推力—拉力”理论,舒尔茨等人的投资与收益理论,托达罗的预期收入理论。 一、“推力-拉力”理论 “推力-拉力”理论是唐纳德?博格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的,他从运动学的角度出发,将人口流动视为两种不同方向力的作用结果:一种是促进人口流动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正面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流动的消极因素。在人口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包括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低的经济收入等),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地。在流出地的“推力”存在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家人团聚的快乐、社交网络等。只是相对而言,在流出地“推”的力量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在流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地位的“拉”力,包括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水平等。在流入地也存在的“推”力包括:陌生的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等。人口就是在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做出流动的决策的。

聚氨酯概况综述

聚氨酯概况 一、聚氨酯定义 聚氨酯:凡是在大分子主链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的聚合物称为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 分类:聚酯型聚氨酯; 聚醚型聚氨酯。 聚酯型聚氨酯:以异氰酸酯和端羟基聚酯为原料制备的聚酯称为聚酯型聚氨酯。 聚醚型聚氨酯:以异氰酸酯和端羟基聚醚为原料制备的聚氨酯。 二、聚氨酯生产常用原料简介 己二酸(AA) 1、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或结晶粉末,略有酸味,微溶于水、环己烷,溶于丙酮、乙醇、乙醚。不溶于苯、石油醚。熔点152℃,沸点330.5℃(760mmHg),比重1.360(20/4℃),闪点196℃。 2、用途: AA主要用于生产尼龙(纤维和树脂),约占总生量的70%以上,聚氨酯行业中AA 的用量只约 20%,余下的用于增塑剂、造纸、药物等方面生产。 在PU行业中,AA用于生产PU革用树脂、鞋底原液、弹性体、胶粘剂和油漆等方面。 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 1、物理性质: 白色到微黄色结晶体(或粉末)。溶于丙酮、苯、甲苯、氯苯、硝基苯、煤油、乙酸乙酯等,比重1.197(70℃),凝固点38-39℃,沸点190℃(5mmHg)。 2、用途: MDI只用于聚氨酯行业中,其应用范围是:弹性体、纤维、革用树脂、鞋底原液、胶粘剂和油漆等方面。 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 1、物理性质: 棕色粘稠液体,溶于丙酮、苯、甲苯、氯苯、硝基苯、煤油、乙酸乙酯等,比重1.23(25℃)。 2、用途: 在PU行业中,PAPI主要用于生产硬泡,此外还可用于胶粘剂、铺装材料等。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1、物理性质 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可溶于醚、丙酮、苯、四氯化碳、氯等。与水、醇及胺等反应,比重 1.2244(20/4℃),熔点19.5-21.5℃,沸点251℃(760mmHg)。 2、用途: TDI的主要用途是生产PU泡沫,约占TDI总量的80%以上。此外还用于胶粘剂、弹性体、油漆、固化剂等方面。 N,N-二甲基甲酰胺(DMF) 1、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液体,有氨气味,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苯。溶解能力强,被称为万能有机溶剂。比重0.9445g/cm3(25/4℃),熔点-61℃,沸点153℃,折射率为1.4269。 2、用途: DMF主要用于革用树脂的合成和PU皮革生产加工方面,约占总量的90%以上,余下的用于医药和分析方面。 1,4—丁二醇(BDO) 1、物理性质: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味苦,有吸湿性,无气味。可溶于水、甲醇、乙醇和丙酮,微溶于乙醚,不易挥发。比重为1.016g/cm3(20/4℃),凝固点为20.9℃,沸点为228℃,折射率为1.4446(25℃)。 2、用途: 用于制造聚酯多元醇、不饱和树脂、药物、染料、化妆品及油漆等。 多元醇 一):聚酯多元醇 1、分类: 聚酯多元醇的种类繁多,根据其结构来分可分为三大类:聚酯多元醇类(主要是己二酸系列),聚ε—己内酯类,聚碳酸酯类。 聚酯多元醇是由二元酸与二元醇或三元醇经酯化、缩聚成一定分子量的端羟基高聚物。 聚ε—己内酯类是ε—己内酯在催化剂(有机钛类、辛酸亚锡)存在下,由起始剂(二醇或二胺)开环聚合成线性的端羟基或端胺基高聚物。 聚碳酸酯类是1,6—己二醇与二苯基碳酸酯经酯交换、缩聚而成的聚碳酸己二醇酯二醇。 2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一)

80年代以来,从不同学科研究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①的成果迅速涌现。作为经济和社会双重转型条件下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等多方面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由此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本文将对1978至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检索到首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从1981到1983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5项。从1984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为22篇,1988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41篇论文。1995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文达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至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面的资料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资料基础。李德滨(1987)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1988到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这一阶段的大发展,除了学科发展的自身要求外,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方面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要求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资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如《中国人口》丛书,户籍迁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发布,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镇迁移调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以及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都为迁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庄亚儿1995)。综合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研究如李梦白等(1991)对大城市流动人口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彦(1994)主要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状况作了较详实的分析;彭勋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1996年以来是人口迁移研

文献综述(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相关问题 文献综述 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一班201340510111姚远琨 1.引言 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为经济增长贡献一个具有促进作用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对1978-2006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由阻碍作用转变成为促进因素,对GDP的贡献量与贡献率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中国每年实现的GDP中人口红利的贡献份额已超过10%.然而,人口红利的一次性、人口迁移与人口红利的区域间转移、人口红利为谁所得和人口负债由谁承担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 2.人口红利走势下的特征期效分析 2.1有关人口红利的概念定义 经济学家通常情况下将人口红利定义为当社会存在劳动力充足并且人口抚养比低,社会负担轻的状况时,社会可以实现高储蓄率,经济可以达到快速增长。部分学者给人口红利下了一个更详细的定义,认为在死亡率下降与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的时间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轨迹,当一国人口增长率降低后,在一个特定时段内,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都比较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被称作“人口红利”①。还有的学者认为“人口红利”是从“人口机遇”延伸而来的一个人口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归因于生育率迅速下降的人口年龄结构橄榄型变化带来经济加快增长的一种人口与经济的正面关系②。 2.2有关人口红利的产生条件研究 叶文振(2007)认为人口红利的产生除了就业文化和制度环境以外(如以性别为导向的歧视性就业文化与把女性劳动力看成需要社会负担的群体的政策),它还取决于劳动人口现有的规模、劳动人口的质量或人力资本的含量、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有的学者则认为人口红利形成的条件有三,首先,劳动力是一种特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文献作业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题目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指导教师xxx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摘要: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中的分布状况, 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对人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把握是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和合理功能区划的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加之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问题,造成了城市局部地区人口拥挤就业人口分布不均匀等社会问题。因此人口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字: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政策、 正文: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 近年来,国外人口迁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① 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② 人口迁移的政策研究。 ③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④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 对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研究是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 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 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 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杨云彦、陈金永, 蔡建明指出自1960~1980 年代大多数迁移的流向是由东向西, 而改革开放后, 人们迁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体格局由自东向西转变成由西向东。王桂新利用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得出大部分人口净迁入区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大多数人口净迁出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Liang and White 认为北京、上海、天津一直是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陕西所接受的省际迁移人口均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的4% 以上, 这些省市大都位于东部地区, 而人口净迁出率较高的省、区大多在中西部地区. 人口迁移的政策变化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政策制定者以及有关专家的关注。一些学者建议将人口迁移纳入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杨云彦,张再生等均认为户口体系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障碍之一, 户口体系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户口体系必须彻底改革或者彻底废除。曹景椿认为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合理迁移与流动, 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 人口迁移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概念的定义与统计口径问题。目前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与统计口径仍未统一。如我国不同地区户籍统计中人口迁移的统计口径不一, 有的地区采用半年, 户口迁出原地半年以上的为迁移人口, 有的地区则采用一年。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 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

增塑剂的种类

增塑剂得种类 1.邻苯二甲酸酯类邻苯二田酸酣类就是目前最广泛使用得主增塑剂,品种多、产量高,井具有色泽浅、毒性低、电性能好、挥发件小、气味少、耐低温性一般等特点。目前邻苯二酸酯类得消耗量约占增塑剂总消耗量得80-85%,而其中最常用得就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与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两种。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就是重要得通用型增塑剂,主要用于聚氯乙烯树脂得加工,还可用于化纤树脂、醋酸树脂、ABS树脂及橡胶等高聚物得加工,也可用于造漆、染料、分散剂等。 通用级DOP,广泛用于塑料、橡胶、油漆及乳化剂等工业中。用其增塑得PVC 可用于制造人造革、农用薄膜、包装材料、电缆等。 电气级DOP,具有通用级DOP得全部性能外,还具有很好得电绝缘性能,主要用于生产电线与电。 品级DOP,主要用于生产食品包装材料。 医用级DOP,主要用于生产医疗卫生制品,如一次性医疗器具及医用包装材料等。主要用途:DOP就是通用型增塑剂,主要用于聚氯乙烯脂得加工、还可用于化地树脂、醋酸树脂、ABS树脂及橡胶等高聚物得加工,也可用于造漆、染料、分散剂等、DOP增塑得PVC可用于制造人造革、农用薄膜、包装材料、电缆等。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简称DIOP,结构式为,分子量390、56,几乎无色透明粘稠状液体。相对密度(20℃/20℃)0、986,凝固点-50℃,沸点235℃(0、76kpa),闪点218℃,折射率(n25D)1、484,粘度(20℃)83mpa·s。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完全溶于汽油、矿物油。微溶于甘油、乙二醇与一些胺类。难溶于水,25℃时水中溶解度<0、01%。可燃,微毒。LD5022300mg/kg。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得质量指标 色度(Pt-Co)≤ 50号 相对密度(20℃/20℃)0、986±0、003 酸度(以苯二甲酸计)≤0、01% 水分≤0、1% 酯含量≥98% 对树脂与橡胶有良好得相容性,性能与DOP类似,但电性能,低温性能与增塑效率稍差,可作为DOP得代用品。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郑真真杨舸 2013年05月14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

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

人口迁移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 --- 人口迁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中“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实例,掌握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均为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例讲解与分析、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播放民歌《走西口》 师:同学们听出是什么歌了吗? 生:《走西口》。 师:前段时间电视上播出《走西口》,走西口实际上是反映的明末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前, 山西一带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民不聊生,山西人外出谋生的真实写照。那么同学们知道走西口是去什么地方谋生了吗? 生1: 内蒙古。 生2:包头。 生3:河套一带。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正确,那么我们地理课本中,把山西人从山西到内蒙古包头、河套一带谋生,这种人口空间上的变动称作什么呢? 生1:人口变动。 生2:人口迁移。 师:这两个概念一样吗? 生1: 一样。 生2:不一样。 师:想要知道一样不一样,那么我们先来思考一下,怎么样就能够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变动了? 生1: 一个地方如果有婴儿出生或者有人去世。 生2: 一个地方的人口搬迁走了或者别的地方的人搬迁来了。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那么人口变动就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生1说的,我们把它称为人口自然增长(和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第二、人口机械增长(由人口迁移引起)。 但是生2说的不一定为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 飞衔夜 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 闪⒌?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与前瞻性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与前瞻性研究综述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综评4 月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作为新世纪摸清中国人口家底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六普”启动之初,便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切。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人口国情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多国的敏感神经,中国的人口问题俨然也成了一个“国际问题”。美国有媒体认为,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会拖累目前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劳动力总量的缩减可能会让未来的中国走向“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反方向,并给薪酬支付带来压力,进一步导致通胀率上涨。印度一些媒体则从中国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中,“敏锐”地找到了“赶超中国”的突破口,认为印度拥有更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所以印度未来的发展更有动力。不过,当代世界国家实力的竞争,早已不是人口数量的比拼,而是以人的素质和人才的竞争为核心。中国的人口问题,也早已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人口的结构、分布、素质越来越成为深层次矛盾的痛点。纵观1949~2049 年百年人口发展,1949~1999 这50 年,中国曾经历了人口从5.4 亿增加到12.6 亿的巨大压力;而从1999~2049 这50 年,在继续承受人口总量压力的同时,中国人口结构性问题,包括城乡人口结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等,正在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最新普查结果揭示出中国人口国力的几大变化,如人口总量与人口素

质的变化,人口流动增速迅猛、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也都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存在的几大变数。过去30 多年,我国之所以能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妥善解决了人口问题,并充分利用人口资源的比较优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未来10~20 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也是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此时,全面地认识人口问题,客观分析人口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好新的人口变动趋势,进一步完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显紧迫和必要。如果能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的新变化,因势利导,再造新的人口资源比较优势,会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相反,如果决策失误或贻误时机,任何一个人口问题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制约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需要把人口发展战略作为最基础的国家战略,科学谋划相关的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外媒分析:人口结构变化使中国面临挑战【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4 月28 日报道】题:最新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增速放慢今天公布的2010 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增速已降至10 年前的一半,而且中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老龄化程度都更高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 年中国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