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1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1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1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1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分析1

一、中国电影产业进展概述

1.电影产业的差不多概念和本章研究重点

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被提上日程的。自19 93年开始,在打算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电影业也开始进行市场化探究。然而与其他行业比较,电影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其要紧缘故在于对电影属性的认识存在偏差。作为文化商品,电影具有“两栖性”特点。一方面,它承担着意识形状的功能,在当今各国的电影政策中我们能够看出,各国都把电影看成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开拓电影文化的市场实质上都带有超经济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它又承担着娱乐消遣的功能。在电影从生产到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它不同于一样意义上的商品,因此也受到与一样意义上商品的不同待遇。在这两种属性中,专门多人依旧过于偏重附加在电影上面的意识形状属性,而忽略其工业即产业方面的属性。正是这种认识的偏差,电影长期以来没能被正常地当成一项经济活动,也因此专门少被纳入产业的视角中来进行研究。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进展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大力进展文化产业。把大力进展文化产业写进我们党的政治报告,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依旧第一次,在我国进展文化工作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按照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电影明确定义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在打算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电影观念,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要求的新的电影进展观。

能够讲,我们对电影作为产业的认识还在持续进行当中。有鉴于此,我们在那个地点所分析的中国电影产业,更多的是一个概念层次中的电影产业。也确实是讲,在中国电影还在进行产业化的一个过程中,我们要分析的中国电影产业,更多的是针对当下状况而言的,而它依旧专门不完善的。电影产业以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行业为主,同时包括电影的后产品开发(如音像制品、有关图书及玩具等等)以及与电影有关的演艺

经纪、广告、电影频道等有关产业。在具体分析的时候,我们就电影产业要紧定位在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这三个具体的行业当中。

本章的研究重点是梳理中国电影产业的进展历程,观照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并通过同美国、法国、韩国、日本、印度等五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比较,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进展提出相应的可供参考的建议。

2.中国电影产业的进展历程

(1)中国电影产生到新中国成立前1[1]

中国电影是由放映外国影片开始并相伴着外国人在中国的拍片而尝试拍片的。作为尝试者,任庆泰、张石川、黎民伟、鲍庆甲等人分不开办了“丰泰”、“新民”、“华美”、“商务”,这些都与外国人专门是1913年来中国的美国人依什尔、布拉斯基有关。中国电影在经历尝试时期以后,专门是《孤儿救祖记》一片的成功,许多人看到电影是项大有作为的艺术和企业,因此抱着不同的目的涉足电影界,使电影一时兴盛起来,更确切地讲是膨胀起来。例如上海影戏公司、明星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长城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以及“大中国”、“友联”、“快乐”、“新人”等。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办电影的人也差不多上是“小本经营”。随着电影的市场效应,在1926年以后,经营者逐步把拍电影的着眼点投放到盈利的目标。如此,就把起先对电影的创作探究变成了商业竞争。因此,就显现了观众都爱看得“古装片”,大伙儿都竞相投拍。后来,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抢题材、抢时刻、赶速度、不顾艺术质量,粗制滥造,成为当时电影创作的风气。其后又显现了“武侠片”、“神怪片”等类型片,这些差不多上在电影的商业竞争中形成的。

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的动荡、电影商业的竞争,产生了另一个结果,那确实是“国光”、“神州”及一批小公司先后停办,少数公司有所进展,因此显现“明星”、“天一”的相持;几个出路不大、有点规模的公司如“上

海影戏”、“大中华百合”、“民新”等则同华北电影公司联合起来,成立了联华公司,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联华的成立采取的是股份制的形式,就一定程度上带有现代企业的特点。同时它还有影院业参加,比明星公司的股份制又进了一步。由于猛烈的商业竞争和“一·二八”事变上海战争炮火的直截了当破坏,电影业面临逆境,许多小公司倒闭了,大公司如“天一”、“明星”,也遇到了困难,在查找新的出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电影界开始了新的分化,共有四个地区:沦落区、租借区、大后方、按照地。四个地区电影的进展情形各不一样,电影更多的跟时政联系在一起。战后的电影分为国统区电影和解放区电影。四大伙儿族在接收敌伪电影财产基础上,建立起对敌后电影的垄断。那个时候,电影产业所有制上一个最大的变化,使国民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企事业机构的进展。它们是“官办”企业,带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加上居于统治地位,利用其拥有的立法、司法、行政权力,妄图建立起对电影的垄断。这跟战前国民党政权没有像样的制片厂不大一样;即使是与战时情形比较,也有专门大不同。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国民党把握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电影企事业,绝大多数被转化为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事业。现在的民营公司同战前相比,也有专门大的不同。“明星”、“联华”、“天一”这在当年三足鼎立的较大公司都已不复存在。当时国民党当局接收了“满映”、“华北”、“华影”等敌伪电影机构及财产,扩充和重建了“中电”、“中制”、“农教”、“中教”等机构,电影资产一下子膨胀起来。仅“中电”自己的统计,就“约值时价不下100亿元”。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解放区的电影接收“满映”成立“东影”,成立延安电影厂、华北电影队以及随着北平及上海的解放建立“北影”、“上影”等。战后,香港拥有“大中华”、“永华”、“长城”等大一点的公司和“大光明”、“南群”、“南国”等十余家小规模公司,使香港电影在这一时期显现了新的景象。

(2)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仿照苏联电影的治理体制,建立起了一个从治理到生产、经营的完整配套的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

1953年,在苏联专家关心下,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五年打算中的电影治理打算。其中,对制片厂实行行政指令性治理,建立了摄制工作制度和制片主任制度及制片生产的各项规定。在发行方面,把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改组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将各大区公司建制为各省、市发行机构,并建立完善了发行放映经营治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在电影局设置了电影放映治理处,各省、市、自治区文化治理部门亦成立相应的各级机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加大放映工作的统一治理。这一整套设施的建立,差不多上以行政化机制为依据和功能目标的,而市场效应和市场运转则作为辅助的手段,因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点垂直治理的政企合一的电影发行体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起来的电影产业结构体制,以它特有的规律运转,除了1958年和1976年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发生过几次动荡外,30年来,其差不多架构和内部经济关系未有任何本质上的变化。同其他行业一样,电影业走的是打算经济体制,统一由国家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坚持其建设、生产和流通。制片方面,制片厂按照上级对数量及题材的严格打算同意影片拍照任务。发行方面,作为全国发行放映总代理的中影公司负责收购影片,之后通过等级分明的各个发行放映公司以业务和行政相结合的手段从省、市、县往放映单位发放拷贝。

(3)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电影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显现了几次改革浪潮。1979年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治理体制的请示报告》,调整了发行收入分成比例,增加了用于发行放映事业的生产基金。1980年,文化部又以1588号文件的形式规定,中影公司按照发行需要所印制的拷贝量按一定单价与制片厂结算,使制片厂产量增加,利润上升。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国电影总公司的体制改革方案。1985年1月,电影局在广州召开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提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和扩大制片业与发行业经营自主权的精神。同年,同意在一些地区对部分影片的票价实行浮动,以缓和电影收入的下降趋势,电影的价格体制在经历了35年之后(始

终坚持在50年代的0.20-0.35元之间),终于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显现了初步的松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展,录像业、歌厅和综合文化娱乐业开始兴盛,电视日渐普及,使电影观众显现了明显的分流。1984年仅一年时刻,电影观众就减少了52亿人次。迫于市场压力,电影制片迅速走向娱乐化类型化。

1986年1月,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领导,加大影视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是合并的初衷,但电影局合并到广电总局后,各地电影单位专门是省、市、县级发行公司仍由地点文化部门领导和治理,以至形成“上合下不合”的现象,对电影全行业治理造成了专门大的困难。1986年,全国电影市场进一步萎缩,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发行企业亏损,许多放映单位该营它业,反过来又阻碍到了电影制片企业的严峻亏损。针对这种情形,1987年曾经提出了代理发行、一次性卖断和按比例分成等五种结算方式发行影片,但1989年又专门快倒退回来,坚强地按拷贝结算的方式。

(4)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

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改革以1993年元月以“广电字(3)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为标志。自此,40多年的打算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其中重要一条确实是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然而咨询题紧接而来,各省级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独家经营、垄断发行以及发行行业中间环节过多的局面仍旧普遍存在。通过发行影片直截了当面向地市级公司的“江苏突破”、“山东突破”后,制片厂、中影公司与省级公司在发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1994年8月1日,广电部电影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94年348号)。那个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爱护工作的决定》精神,明确影片(著作权)发行权拥有单位能够直截了当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边、穷省、区除外)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自己的影片。这一指导思想使

得电影全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在专门大程度上促使市场多主体的形成。

1995年1月,随着当时广电部《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治理工作的规定》(广发影字[1995]001号)的出台,昭示着制片行业几十年一贯制的打算治理模式的改革终于迈开了小小的、但却极有意义的一步。按照文件规定,全国拥有故事片出品权的不再仅仅是原先的16家制片厂,一大批一直未得承认的省级电影制片厂终于赢得了自己的影片出品权。专门快,一方面省办厂的主动性专门快调动起来。山东厂、浙江厂、山西厂等分不投拍了《孔繁森》、《信访办主任》、《刘胡兰》等重点题材影片。但由于其他配套设施的缺乏,制片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复兴。

由于市场上影片节目的严峻缺乏,使得改革必须往前迈进一步。1997年,制片(出品权)进一步放开,不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都均可“参与摄制电影片”。1 995年的改革还仅仅是打破原16家制片厂的垄断,而1997年的改革则是完全取消了国有制片企业的垄断爱护权力。改革方案专门快得到执行,北京紫禁城领先尝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实惠。因《离开雷锋的生活》一炮走红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得到了广电部电影局果断给予的极高奖赏——影片制作企业生产的出品权。

也是在1997年,单片发行权开始放开。《鸦片战争》以民间集资方式操作并以此成立四川《鸦片战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这一举动在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发行上,电影局则对这家没有单独出品权的公司首次给予了影片单独发行权,政策方面享有同峨影厂发行此片时一样的权益。同年,地处深圳的南国影联开始了从放映行业争取单片发行权的第一步。这家以放映为主的股份公司,于1997年10月以托付代理方式购买了合拍影片《联合出击》的国内版权。

2002年开始,以新的《电影治理条例》颁发为总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其中重要一个环节是制片业的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照电影的条件。这进一步促使民营资本注入到电影制片业中来,从而为电影制片业带来新奇血液。以往,民营

机构拍照电影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缺乏“资格”,因此必须与电影制片厂合作,使用厂标。近年来,广东巨星、华谊兄弟、北大华亿、中博时代、海润等一些民营影视制作机构迅速成长,它们以其专门的理念和手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他们只能以影视界“游击队”的身份存在。而此次改革意味着民营机构无需再买厂标,能够独立投资拍照电影。该措施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要求——此次形成的制片格局打破了旧有的国有制作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尽管现在那个多元悬殊还专门大),将更具有竞争性,因为它们都将在市场规律下平等坐次,优胜劣汰。

发行放映业的机制改革同样猛烈,要紧体现在“院线制”的推广上。通过近半年时刻的酝酿组建和紧锣密鼓的运作,2002年6月1日,全国23个省(市)的30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其中,11条为跨省院线,19条为省内院线。同时,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江苏、浙江等8省(市)已领先完成了两条院线的组建工作,而江苏和浙江则分不组建了3条院线。

院线制的生命力在短时刻内显示出来,7月中旬上映的分账大片《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仅10天,30条院线的票房就突破2000万元,院线制的威力可见一斑。上海联合院线成立伊始,一个接一个制造票房佳绩,远远超过院线制之前的票房指数。北京新影联院线成立以来也是捷报频传,市场走势强劲。重庆万和院线所属6家影院在经历了6月份市场严峻下滑之后票房全面回升。院线制最大的直截了当受益者当属宽敞电影观众,电影公司引进分账大片的速度明显加快,《精灵鼠小弟2》几乎与国外同步上映,加盟温州雁荡院线的一家县城影院,已能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影院同时上映分账大片,使小城镇的观众也能在第一时刻观赏到分账片,这在实行院线制之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应该讲,院线制是电影历史进展的必定,也是电影发行放映与时俱进的必定。其深刻意义在于完全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使中国电影市场打破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在国内地域间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淌性,从而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只是,

由于在院线制的推广上行政措施太多,组建的市场化因素过于微小,组建时刻仓促,目前院线之间实力、规模及运行机制相差较大,有的还不太正规,因此当前所建立起来的院线制仅仅是一个雏形,只能讲它为过去的四级发行划了个句号,至于院线的进展壮大,尚任重道远。同样,院线制中影院所应该享受的自主权,诸如充分的选片权,以影院为主、发行公司指导为辅的票价定价策略,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改制后的影院位置仍旧停留在“一头在市场,一头在国营”的状况中,还处于低级运行时期。

同时,引进片的发行垄断连续被打破。尽管引进片依旧由国家统一进口,然而开始调整了进口影片的供片机制,实行影片进口与发行分离。中国电影集团在2002年5月宣布将美国影片《浩劫惊魂》的播映权出售给上海嘉禾——一家由香港嘉禾部分所有的公司。这是该集团公司首次将电影发行权出让给带有外资色彩的非大陆中国公司,这在中国电影发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除中影集团原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外的另一家股份制进口影片发行公司——华夏电影发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两年时刻的酝酿和筹备,于2003年6月19日正式宣布成立。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属于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6000万元,有19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投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作为最大股东持有20%的股份,中影集团和上海电影集团各持1 1%,长春电影集团持10%,剩下的是国内电影系统有阻碍的制片厂和院线公司。这对进口片发行市场的多元化主体建设将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公司内部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公司的效率和良好监督机制的形成。

在农村,发行放映咨询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渐开放。最基层的农村放映单位或个人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权力。第一,1993年3号文件明确了县级公司购买农村16毫米拷贝的权力,并一再强调,县级公司应该通过更新观念,转变机制来成为16毫米的经营主体,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给予。此后,1995年8月,广电部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家农村16毫米影片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即474号文件),进一步放开农村16毫米拷贝经营权,强调任何一级公司和集体、个体的放映单位都能够自由购买,每个16毫米拷贝均含有全国放映权。这种新的运行机制,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调动了农村放映队的主动性,让所有的农村电影经营者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

平竞争,优胜劣汰,激活市场。同时,打破人为的市场阻隔,放开区域限制,让16毫米拷贝自由流淌,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文件还明确要求今后每年定期举办16毫米影片全国性的交易会。同年11月在郑州举行了一次全国性的16毫米影片交易会。4天的交易会成交16毫米影片节目近4 00个,现货、期货拷贝达3500多个,成交金额为400余万元。交易会深受基层单位的欢迎,然而在执行474号文件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冲突,仍有一些地点阻止农村放映队购买影片和限制放映队活动区域。而后农村电影放映推行“2331”工程和“西新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3年的电影改革比2002年更进了一步,具体情形将在下文单独详细介绍。

3.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2[2]

按照前文提及的电影产业范畴,我们将要紧目标锁定在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三个具体的行业当中,其中还将涉及到经营收入及人员规模。

1.电影制片业

(1)我国现有国有制片单位36家(故事片厂31家,科教片厂3家,新闻纪录片厂1家,美术片厂1家),国有制片单位中,企业单位15家,事业单位21家(其中10家实行企业治理)。

(2)拥有单片摄制许可证的国有单位22家(要紧为电视台、电影公司)。

(3)拥有单片摄制许可证的民营企业187家,其中比较活跃的有10 家左右。

(4)电影科研等事业单位6家,分不为电影资料馆、电影科研所、电影乐团、电影剧本中心、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学院。

2.电影发行业

我国现有国有电影发行单位2000多家,其中:

(1)拥有境外影片全国发行权(无进口权)的公司有两家,分不是国有独资的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由19家国有电影股东单位组建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两公司均可从事境外影片和国产影片的全国发行业务。

(2)拥有国产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国有制片单位31家,民营发行公司有10家。

(3)拥有发行放映院线经营权的电影院线公司35家。其中中影星美院线公司由中影集团与民营公司合作组建,世纪环球院线公司由系统外国有资本控股,其余院线均属国有院线。35条院线中,跨省院线14条,省内院线21条,北京、上海等10省市组建了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院线。

(4)经批准缓建院线的西藏等西部7省(区)发行公司近500个,仍按原体制分行政层级发行。

3.电影放映业

(1)我国现有电影院6343座,大部分是各级文化部门所属(西藏、甘肃、宁夏的电影放映单位属广电部门)国有电影企业,个不是事业性质企业化治理。截至2002年底,加入35条院线的电影院1036座,银幕数1 906块。

(2)与境外合资的电影院有16家,分布在9个省市,大部分与香港合资。

(3)农村电影放映队近30000个,分不为国有、集体和个体所有。

4.影片产量和经营收入

产量:近百年来,我国一代一代的电影工作者共拍照故事片5000余部。其中,新中国成立后拍照的约有4000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拍照的有3000多部。目前,电影故事片生产规模每年在100部左右,电视电影1 00部左右,科教片、纪录片、美术片50部左右,每年引进境外影片50部左右。影院票房收入每年约10亿元,观众人次2亿。后电影产品的收入每年在1亿元左右。

2003年,电影产量显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全年创作并审查通过的故事片(含混录双片),超过140部,比2002年增长40%左右,首次打

破了近年来电影生产部数徘徊在100部左右的格局。同时,完成纪录片6

部(其中大型纪录片2部),科教片53部,美术片2部,特种电影1部。在140部影片中,合拍影片42部,比2002年增长27部。另外,由民营公司及其他社会性影视机构独立或联合完成影片96部,比2002年增长49部。3[3]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黄金时刻一部影片平均收视率为2%(约为2200万观众),最高收视率为7.7%(约为7700万观众)。2002年电影频道广告收入为5.2亿元,2003年估量广告收入约6亿元。

6、从业人员数

全国电影行业在编人员27万人,其中电影制片单位近2万人,发行放映单位25万余人。

4.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状况

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状况大致能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窥之端倪。

(1)2003年中国电影改革扫描

2003年是中国电影改革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的重要一年。2002年开始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行业的改革,在2003年不仅得到全面的连续,同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种全面的连续第一以电影产业化道路得到全面确信作为核心。长期以来的政企不分、管办合一的现象,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明显重视。电影主管部门在不同场合都表明了电影走产业化道路的坚决信心。一些本该属于市场的权力应该充分下放到市场当中,许多非国有资产单位拥有了往常不敢企及的权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进展需要,给电影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突出解决阻碍电影产业化进展的某些关键性咨询题,2003年,广电总局相继推出了《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审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治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总局令第18、19、20、21号文件),试图降低电影

制片、发行、放映领域资格准入门槛,吸纳一切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产业;拓宽电影融资渠道,调整并完善电影融资政策;搞活电影流通领域,促进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减少政府审批程序,促进产业快速进展;鼓舞电影产品创新,让电影产品更好地面向群众、面向市场。

《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审查暂行规定》制定了电影剧情梗概立项和电影属地审查的政策。往常,影片的剧本和完成片都要送电影局统一审查,现在对一样影片实行报剧情梗概立项。剧本立项之后,完成影片能够按照规定送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或到受广电总局托付、经申请批准的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成立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这确实是差不多开始实行的“属地审查”。对影片审查,重在强调审查程序的公平性,力争克服一切因人而异的审查弊端。审查中,还要注意将影片审查与艺术评判的尺度清晰地划分开。按照政策要求,七个符合规定条件,能够申请“属地审查”的地点,有四个提出了申请:上海、浙江、广东、吉林,并已相继获得了批准。

《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治理规定》承诺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制片领域,爱护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的制片者及有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引进外资合作拍片,并不是要给外国人拍电影、拍外国人要看的电影,而是通过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治理体会,拍我们自己的电影,拍给中国的老百姓看。

《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降低了准入门槛,目的在于解放电影生产力。新的政策规定,非国有制片公司,凡是拍过两次影片之后,即可申请长期摄制许可证,一切待遇与国有电影制片厂相同,包括一些优待政策。如此,国有电影资本和民营资本、其他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共同组成电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局面,不仅促进了国产电影的规模化生产,而且正在使电影的制片模式和营销模式从传统中摆脱出来,趋于更加合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影片的题材和类型以及风格样式都持续得以改善,大大激活了电影创作人员的和制造性。

《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的实行,在专门大的程度上推动都市影院的改造力度。2000年,电影主管部门就出台了有关政策,鼓舞外资参入

中国电影院的改造,但规定外资在控股方面不得超过49%。《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出台后,按照规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7大试点都市的中外合资电影院中,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可达51%,最高可达75%。这进一步鼓舞外资到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将进一步鼓舞我国国有、民营企业加速抢占电影市场的份额。目前,美国时代华纳兄弟、韩国好丽友集团等都差不多进入中国。华纳和大连万达新建30个影院的打算中,已有15家完成了选址和策划工作。而好丽友和北京新影联的合作也悄然进行。

除了四个总局令之外,相应配套的文件有十几个,彰显了电影主管部门立志将电影从事业走向产业的决心。而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电影产业进展的若干意见》,从改革和进展的高度,则对以后一个时期电影产业的进展提出了宏观的目标和要求。

(2)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扫描

我们现在所讲的电影市场,应该是电影院市场,而不能讲是电影频道的市场、电视台的市场。确实是讲,我们拍一部电影,有多少人次在电影院看,不应该讲是有多少电视观众看了电影。

2003年电影市场总体稳固,差不多与2002年的水平持平,票房为10亿元左右。在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中,进口大片的数量大致有20多部,5亿多的票房,差不多上占据了大半个市场。余下部分,则是国产片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国产片范畴差不多包括合拍片在内)。下面,我们就国产片和进口片的市场竞争情形做一下分析。请见下表:

表1 2003年国产片、合拍片、进口片4

从表面上看,国产片和进口片看起来并没有多大的高低之分。进口影片的前十名均超过1000万,而国产片的前九名也都超过了1000万。就排名第一的影片而言,进口片第一名为《哈利·波特2》,票房为5200万,而国产片第一名为《手机》,票房为5000万,二者也没有太大的差距。然而,从那个表格中依旧能够看出,2003年国产片的票房阶梯依旧较陡,除了《手机》高居5000万之外,4000万—5000万的没有一部,3000万—4000万的有两部,2000万—3000万的有两部,1000万—2000万的有两部,剩下一部为1000万一下。而进口片的票房分布所出现出来的阶梯则较为平缓。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依据原先国产片的范畴概念来分析,现在意义上的国产片票房前十名中,事实上大部分差不多上合拍片。原先意义上的国产片,票房超过1000万元的仅有《手机》、《暖春》、《邓小平》等3部影片。而合拍片超过1000万元的则有《无间道3》、《天地英雄》、《周渔的火车》、《老鼠爱上猫》、《双雄》、《百年好合》、《漂亮任务》等7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讲明,国产片的市场竞争力事实上是专门弱的。

同时,在针对北京地区观众的一项调查5[5]中,观众认为大陆电影不景气的最要紧缘故是影片质量低劣。这正是目前国产片市场竞争力低下的最要紧缘故。

表2 观众认为大陆电影不景气的要紧缘故

国产片在进口影片和合拍片的双方挤压下,市场空间正在减少。如果我们以一年52个周末来运算(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阻碍实际放映周末并没有52周之多),每年进口的20个大片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影院经理们理所因此地预留了最好的档期。由于影院一样都在周五左右起映强片,然后连续放映到下一个周末完毕。因此实际上每个大片的放映都要占去两个周末,如此就仅剩下12个周末。而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的签署,港片进入内地的“三项承诺”开始兑现,香港片大量进入内地,同时近年来市场竞争力逐步上升的合拍片数量也明显提升,它们占去仅有的12个周末的绝大多数。如此,合拍片同进口影片一起,在档期的竞争上对国产片形成了强势挤压,国产片能在周五起片并在大厅放映的影片就屈指可数了。专门是在非典过后,国内的电影市

场差不多被进口大片和合拍片所占据。从2003年6月到2003年11月近半年的时刻内,只有三到五部国产电影上映。从2003年11月到2004年1月底,《无间道Ⅲ:终极无间》、《地下铁》、《安娜与武林》、《魔幻厨房》、《飞鹰》等一路排下来,仅有《手机》挤身其中。

如此不利的档期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截堵了国产影片与观众见面的良机。尽管按照《电影治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放映单位年放映国产电影片的时刻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片时刻总和的三分之二”,同时在2003年1 0月1日开始实施《关于发行放映国产影片的年度考核方法》,对国产影片的放映情形进行进一步的规定,但在实际运行当中,国产影片的档期位置差不多上差不多上专门差的垃圾档期。2003年国产电影产量总数在140部左右,仅有少数几部进入黄金档期,接近100部影片由于没有机会上映,处于市场零作为状态。

同时,2003年电影市场突显了一个矛盾,那确实是音像市场对影院市场的庞大挤压。2002年,《英雄》破天荒地以1786万的版权费卖给音像制品发行商。自此,电影的版权费日渐提升,音像制品发行商开始大幅度地、低价地向那个市场倾销。这种倾销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跟电影同步,而且是正版的。以北京的华星影城为例:《无间道Ⅲ:终极无间》首日放映的票房高达26万,然而第四天,电影的DVD面市,当日票房只有5万。正版音像制品的过早投放,使得刚刚有所好转的影院市场受到专门大的损害。在广东有一家飞视公司,给广东境内300家加油站配货,免费安装和配货,卖一张牒提一块钞票,光加油站的铺货就三千家。如此的速度关于电影市场的阻碍是专门大的。而差不多司空见惯的盗版更是让电影市场雪上加霜。6[6]

总体而言,目前的市场环境虽开始好转,但关于国产片来讲,整体环境依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二、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评判

1.国外电影产业进展的差不多概况

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直差不多上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好莱坞在所谓全球化的旗号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1998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出口的收入为68.7亿美元,而2000年难道达到120多亿美元。

据统计,美国电影的出口额在所有出口产品中已位居第二,仅次于航空产品。现在,全世界上映的电影大约有85%是好莱坞制造的。1993年,世界大影视公司有36%在美国,36%在欧盟,26%在日本。1997年,就有超过50%的大公司集中到了美国。欧洲影视贸易的赤字也随之从1993年的35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60亿美元。进展中国家在文化商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更是越来越少。整个非洲大陆平均每年只生产42部自己的电影,其市场上95%的电影差不多上进口的。

与此同时,影视产业也开始显现了集中趋势。1993年,全球最大的50家影视公司的总营业额是1180亿美元,仅仅4年后,最大的7家综合性媒体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了那个数字。全球文化贸易额的绝大部分是在专门少几个国家之间进行的。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最大的出口国,占当年全部出口额的55%。进口也高度集中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当年全部进口额的47%。7[7]

在美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电影的格局看起来总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确实是本国民族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二分天下,而讲不完的一个话题也看起来是——如何与好莱坞电影抢占市场?

2.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与五个国家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

比较分析方法是一种差不多研究方法。在那个地点,我们将我国电影产业与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的比较分析,其目的在于在比较中查找差距、查找计策、取长补短。

在评判对象的选择上,我们选取了美国、法国、韩国、日本作为比较对象。这些国家是从总体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15个国家中选取的。美国好莱坞差不多成为全球电影业的霸主。法国作为电影产生的国度,在电影艺术及产业的进展中均具有代表性。韩国近几年来突飞猛进,不仅在国内差不多取得半数以上的市场,还开始逐步占据香港电影陨落后所遗失的市场。日本电影产业的进展也比较完善,而印度从1998年开始,电影产量和质量持续提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个电影大国。这些国家电影产业相对而言比较发达,近几年来面对美国电影的全球扩张,也纷纷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同这五个国家电影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应该具有较为明显的参考价值。

按照课题的要求,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判,要紧进行要素评判,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经营状况、产品质量和阻碍力、有关产业、产业政策和法制环境等六大要素。在那个地点,我们按照电影产业自身的特点,要紧针对以下几个要素进行比较和评判:需求状况、经营状况、融资体制及其他支持、有关产业、产业政策和法制环境。

同时,需要讲明的是,由于国内电影产业在近一两年来才形成研究热点,对国外的有关数据的获得并不多,这项工作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开展。因此,那个地点的比较更多进行的是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其中杂糅定量分析方法。

(1)需求状况

按照本课题无量刚化变换方法测算,我国需求状况竞争力指标位居各国之首,指数为0.66,美国为0.65,日本第三,0.48,韩国第四,0.38。总的看来,我国需求竞争力优势地位明显,较好地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预期。

电影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智能、高投入、高产出的文化产业,关于带动有关文化产业如电视业、音像业、旅行业、玩具业、出版业等的进展具有拉动作用,从而成为部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部分,在文化产业中占有支柱性地位,具有专门的进展优势。电影艺术深受宽敞人民群众的欢迎,电影产业

在我国有庞大的进展潜力。由于中国电影比外国电影更加直截了当地连通中国观众对现实的体验,因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电影情有独钟的电影观众。我国人口众多,电影观众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庞大的电影市场被外国人称为有待开发的“钻石矿”。2002年,我国总人口12.8亿,城镇人口5亿,占总人口的39.1%,农村人口7.8亿,占总人口的60.9%。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进展,有消费能力的中国人口差不多达到2.5亿—3.5亿,其中大部分是都市居民,在以后的十年,这一数字有可能会翻一番。8[8]近年来由于电影市场竞争猛烈及其他娱乐方式的显现,电影观众人数有明显的下降。1979年,我国观众人次达到279亿,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观众人次大幅下降,2001年差不多降至2.2亿。目前,中国人均看电影仅为0.5人次,不足美国的1/10。9[9]只是,就观众对电影产业的总体需求情形依旧明显,而这种需求还将按照整个电影产业的扩张和电影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上升。

目前电影的专门大一部分观众差不多把关注点从电影转向了其他娱乐行业,然而这并不是讲他们不需要电影,而是讲他们把注意力转移了,转移的方向与电影专门有直截了当关系,如电影频道、影牒、录像,等等。而在所有的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中,电影是媒体津津乐道的一块。据统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02年覆盖人群为7.15亿,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0%。黄金时刻一部影片平均收视率为2%(约为2200万观众),最高收视率为7.7%(约为7700万观众)。有的影片甚至在电影频道重播好几遍,收视率依旧专门高。而目前的影牒市场差不多专门繁荣。截止2000年底,中国音像市场批发、零售、出租和放映单位共有14万家,通过音像市场每年消费的电影产品不低于35亿元。10[10]

在各国的文化娱乐产业中,电影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美国,2亿多人口,共制造了95亿美元的票房,人均进电影院看电影5.7次。11[11]

法国电影观众近两年保持在1.85亿人次左右。据法国专业评估杂志《大银幕》(Ecran Total)12月24日对法国电影业做的年度调查显示,2003年法国电影院的入场人次共有1.75亿,比2002年的1.845亿人次下降了5%。12[12]

韩国电影委员会(KOFIC)发表的《2002年电影市场回忆》中显示:2 001年韩国电影产业的市场销售额为10350亿韩元,电影观众超过1亿人次,观看韩国电影的观众达4469万名,韩国电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创纪录的46.7%,而这种旺盛的态势一直连续到今年,甚至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2002年日本全年的电影观众人数为1亿6076万人,比2001年的1亿6328人减少大约252万人,减少比率为1。5%。而2001年,日本全年的电影观众人数是自1986年的1亿6075万人以来,相隔15年才复原到1亿6 000万人的大关,13[13]

印度每年生产影片800多部,每天有超过2000万的观众,是世界上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从新开张的多厅影院到大约3000个流淌放映点,电影仍旧有庞大的观众群。电影票价一样是1-3美元,17亿美元的票房来自3 0亿入场人次。14[14]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于全球经济均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均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于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于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于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均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均频频出当下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壹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于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均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壹般均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09年的1,509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09年的1687和4723. ——电影产业的市场渗透潜力巨大: 尽管增长迅速,但跟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较成熟的市场比,中国的电影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主要靠票房拉动,非院线渠道发展仍比较落后。但我们相信这壹块产业的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电影娱乐的市场渗透也将持续增加。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壹直均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和者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困境和优势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困境和优势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截止至2015年)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动漫、电视剧、电影、综艺上与他国比较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困境和优势,以及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影视产业,困境,优势 自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文化科技产业不断发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显示出欣欣向荣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多,中国风吹遍了世界各国,世界各国的文化也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涌入中国。随着有限资源的逐渐枯竭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文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文化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中,影视产业具有的普适性和网络的便捷将各国的文化竞争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开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必要认清目前影视产业的困境和优势,在世界这个文化交流平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 一、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资源利用率不足 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历朝历代的历史、文学、典故、传说连同上古神话都是极好的创作灵感来源。但是从目前的优秀影视作品来看还是很缺少,这些资源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连外国人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来宣扬自己国家的思想,比如美国的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的作品。又比如日本动画《中国小当家》、《龙珠》等。这些多多少少都借鉴了中国的文化资源。虽然说文化资源可以共享,但是外国人玩转中国的文化资源,宣传他们国家的意识、赚取中国人的金钱还是不如自己利用好这些资源来的心甘情愿。 (二)政策制约 中国的广电总局经常被百姓骂,无非就是对于影视作品的数量和内容的各种限制。这种限制来源于中国地广人多、网络太过便捷,对于管理那些宣传暴力、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20xx年全国电影票房达217.69 亿元,同比增长27.51%,中国电影票房进入200 亿量级的发展阶段;电影投融资空前活跃,电影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制作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资本驱动的力量不断显现。 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日渐成为影视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上市公司新片上映前夕,股价出现波动,也是2013 年电影相关资本市场的突出现象。股价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及实际表现形成直接关联,一方面凸显了电影作为特殊的产品,其风险性与市场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影视上市公司仍需要积极与市场互动,促使股民对这些文化创意股票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改变“一片成败定股价”的尴尬境地。

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已经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将会促使电影创作和消费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二、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 2013 年,从总票房产出看,中影仍然占据头把交椅,地位从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影2013 年度共有35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26.78 亿元,参与制作影片中有7 部过亿。光线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厨戏痞》等“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影片,表现突出,全年共上映影片8 部,共实现票房17.95 亿。华谊兄弟今年共有7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14.83 亿,风头不如往年强劲。《私人订制》饱受争议,未达到10 亿预期,《大明猩》、《忠烈杨家将》票房惨败。威秀亚洲、文化中国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制作方,单部影片获得12.46 亿元,进入制片机构TOP10。总体上看,2013 年市场份额TOP10 的制片机构名单与2012 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波动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和稳定,与市场发展稳定的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亿元,同比增长%,中国电影票房进入200 亿量级的发展阶段;电影投融资空前活跃,电影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制作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资本驱动的力量不断显现。 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日渐成为影视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上市公司新片上映前夕,股价出现波动,也是2013 年电影相关资本市场的突出现象。股价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及实际表现形成直接关联,一方面凸显了电影作为特殊的产品,其风险性与市场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影视上市公司仍需要积极与市场互动,促使股民对这些文化创意股票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改变“一片成败定股价”的尴尬境地。 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已经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将会促使电影创作和消费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二、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 2013 年,从总票房产出看,中影仍然占据头把交椅,地位从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影2013 年度共有35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元,参与制作影片中有7 部过亿。光线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厨戏痞》等“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影片,表现突出,全年共上映影片8 部,共实现票房亿。华谊兄弟今年共有7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风头不如往年强劲。《私人订制》饱受争议,未达到10 亿预期,《大明猩》、《忠烈杨家将》票房惨败。威秀亚洲、文化中国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制作方,单部影片获得亿元,进入制片机构TOP10。总体上看,2013 年市场份额TOP10 的制片机构名单与2012 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波动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和稳定,与市场发展稳定的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植政策的密集出台,国内外资本开始以组建影视基金的形式,对我国电影、电视剧产业进行投资。从已成立影视基金的LP 群体组成看来,具有影视背景的专业制作公司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是国内影视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在提供资金的同时,具有影视专业知识的LP 也可以为影视公司、项目提供更多指导,改善经营,规避项目风险。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马沄 引言:电影是传媒的一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从2003年开始真正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效益逐年大幅提高,电影市场空前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国产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数量和获奖数都逐年增多,也因此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与西方国家电影产业的比较不可避免,这就可以看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中国电影应该怎样发展去避免这些导致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呢,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研究不可避免。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特点 我国电影业的发展所走过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从历史来看,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市场化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化发展。这四个阶段中只有后两个阶段可以以电影产业命名,这之前只有电影事业,而无产业。从空间来看,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东部的市场化改革较为成功,产业发展成果显著,而农村和西部则比较落后。电影产业的地域空间上的这种发展不平衡,源自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电影产业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地方。二、关于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优势 纵观近几年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状况,中国电影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无论从影片生产、电影票房、电影投融资还是院线影院建设等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少嗅觉灵敏的资本相继进入,同时电影的媒体价值也愈发凸显,这一切都表明电影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

1、政策环境—电影产业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在继2009年7月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2010年1月再次具体针对电影行业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在宏观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要求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明确把电影产业提高到了战略产业的高度。 2、国产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持续增长。从2002年开始,中国电影产业产量便以连续超过20%的增幅高速增长。这也表明了中国电影的日益繁荣,为电影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电影票房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2010年成功迈过100亿元的票房大关,这也说明电影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之中。 3、院线发展与影院建设。2011年中国影院建设再创新高,新建影院803家,新增荧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截止年终统计,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荧幕总数达到9200块,90%影院已具备数字放映条件。 4、电影营销,中国电影营销方式日趋多样化推动产业发展。随着中国电影近年来飞速发展,电影营销告别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一的“海报+售票窗口”时代,首映礼、明星见面会、新片推介会、网络推广等营销活动成为电影内容之外,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另一些关键因素。例如“粉丝营销”,由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通过成功的粉丝营销以500万元的成本创造了近9000万元的票房。自此,“粉丝营销”这一在中国逐渐成熟的营销模式,也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 5、影片发行,格局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以中影、华夏、上海东方为主的国有公司,以及以博纳、华谊兄弟、北京新画面和光线影业为代表的民营公司。国有企业以进口片的垄断发行权、强大的电影发行能力以及广泛的院线资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民营企业则增加了电影发行的多样性,推动了国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分析

【摘要】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它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的文化产业龙头。它的快速发展,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进步,不断地刷新票房记录,增长我国经济。本文将通过收集近年来的相关电影产业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及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电影产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扶持,即便自身仍会存在问题,但依旧会高速增长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数据产业收益 绪论 中国电影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的体制改革步伐,度过了无数的改革阶段,在不断地探索和开发过程中,我国的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并且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赢得了多方的高度关注,还大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运转,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然而就在2018年里,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再次打破了记录,达到了609.76亿,同比增长了9.06%,其中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占据票房份额的62.15%,到达了378.97亿元,同比增长了25.89%,相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并且2018年里票房过亿的电影就多达82部,其中国产电影就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有44部。一次次的新纪录表明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第一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市场规模发展快 我国的电影产业从2003年改革至今,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在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国内的电影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膨胀期”。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电影票房持续增长 从21世纪初年起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就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我国的电影市场的票房也开始逐年增长,在2010年,中国电影的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然而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每年的票房都在持续增长,到了2014年开始,中国票房凭借每年百亿的增长速度,在2018年的时候达到了609.8亿的惊人数目,相比于2017年的票房同比增长9.06%(见表1.1)。从一步一步的突破亿,十亿,百亿,达到现在的609.76亿,中国的电影票房不断地在刷新,使之电影产业走上经济市场的主导地位。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电影也正面临着改革的问题,但是与其他行业来比较,电影业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市场一路低迷、下滑。这一局面的形成,由多种因素造成。分析归结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电影体制和电影市场存在矛盾 低成本与“两极分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国家电影体制,主要是考虑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效果而不是商业利润。1993年,电影界选择了面向市场的行业机制改革,打破了中影公司的垄断发行;但由于电影界的方方面面都准备不足,一时间造成了电影市场的无序和混乱。在这种背景下,制片厂更是把压低成本作为控制风险的唯一选择。在这种低成本的情况下,从人物到故事,尤其是场面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可能拍出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景观的电影”。囿于成本,一些被世界各国电影证明,对抓住、激发观众的观赏热情和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各种商业性手段、元素和技巧在导演拍片之前就要主动舍弃掉。 可以说,很多年轻导演只能走向“艺术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资金短缺的无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当下所谓艺术电影特别发达也不仅仅是创作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电影体制,尤其是投资、融资体制。由于低成本影片几乎不大可能进入主流电影院线,所以2004年完成的200多部影片中,最多不超过40部能进入主流电影院线,绝大多数则是所谓“见光死”,造成了极大的产业浪费。与低成本运作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英雄》、《十面埋伏》和《无极》等投资上亿元人民币的大片。一些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大牌导演借助于外国资本和外国公司极其老道的商业化运作,用铺天盖地的炒作来保证和获取高票房收入。但是,大制作已经成为某些大牌导演的“特权”,不应当是当下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主流运作模式。而问题还在于,电影体制和机制以及电影市场本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造成了制作上的两极分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发行和放映方面的两极分化:发达省份、大城市、大影院、大影片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长此以往,这绝对会导致国产影片没有观众而失去投资,给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历史性进程造成致命的打击。 (二)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存在矛盾的原因 长期以来,国产影片数量少,质量差,这是导致中国电影市场连年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年来,每年引进的大片已经很难刺激国内观众的胃口,倒是国内观众从引进的国外大片和国产影片比较的同时,对国产片的不满也就越来越明显和强烈。作为文化产业一块的电影,没有一定数量优秀的商品进入流通,而进入市场的商品又并非货真价实,或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观众多年不进影院,不看电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1.历史的原因 中国的影片生产早期学习的是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模式,订计划,定指标,并实行极为严格的审片制,全国故事片产量一直控制在每年100部左右。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幅员辽阔,影院众多。据测算,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每年需求量约为250部至300部中外故事片。在以前,中国电影总公司与各省市电影公司签订过承包合同,保证年供应长片节目200部,但实际上并未达到。影片数量的严重不足,造成发行放映单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拿一些老片、复片凑数。而观众对电影的选择又因城市与乡村、民族与区域不同而受到限制,选择的余地很小。 2.创作思想和人才培养机制滞后 在创作思想上,价值观、道德观有误的影片还偶有出现,格调、审美情趣低俗以及艺术质量差的影片虽已受到抑制,但仍然存在。个别影片,有的刻意表现某些人的畸形生存状态,有的基调灰暗、消沉,有的荒诞不经、粗制滥造。在赢得市场的运作上,许多影片功力不够,措施不力,投产盲目,缺乏策略和预测性,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影片仍占有较大比例。还有就是创作思想不能够深入生活,没有能够从人民生活中吸收营养。一部好的电影肯定是要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好的创作思想来源于好的指导思想,来指导电影的制作工作。正确的创作思想贯彻到电影创作的始终就一定能够产生优秀的作品。遗憾的是,很多电影花钱非常多,但是这么多钱只是在电影市场打个“水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低速缓慢发展再到近10年爆炸式发展的过程。2014年全球票房达到375亿美元,美国占27%的市场份额,中国占13%,比2012年提升5%,排在第三位的日本比中国电影市场低8%,中国已成为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从增量来看,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增长16亿美元,中国贡献增量的75%,由此可见中国对全球电影票房增量市场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觑,也难怪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均将目光瞄向中国,纷纷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处,谋求在中国长远发展,许多大片均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观众。 一、中国电影市场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电影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扶持政策,5年来政府在扶持电影创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财税及融资政策、土地使用、院线建设、提升国产电影国际影响力方面实施了许多有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电影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2014年又出台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电影行业作为重点、主流文化产业,首当其冲将受益匪浅。 2.经济环境: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特别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均遭遇重大挫折,市场需求疲软,经营效益大幅下滑。201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 3.6亿元,GOP增速7.3%,创24年来新低;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6.9%。然而,电影市场却未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逆势上涨,屡创票房新高。据统计,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同比减少2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 4.51%。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就达到330.09亿元,同比增长50.3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97.55亿元,同比增长7 5.24%。国产影片市场份额占比59.8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5个百分点。2015年“十﹒一”黄金周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18.5亿元的总票房,相较于2014年国庆档的10.71亿元,增长率达70%。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投资回报高,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势必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继续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并辐射和带动旅游、动漫、游戏、广告、玩具等周边产业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电影市场还将在很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汉师0902 1502090217 宋诗玉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复兴,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人们对电影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而电影产业中,大制作电影叫座不叫好,小成本电影叫好不叫座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色。本文作者从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电影的矛盾及电影产业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电影产业大制作小成本现状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热”,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稳步扩张,国产影片的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产业正在走出困境,逐步复兴。中国电影也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但是复兴之下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国产电影故事片的产量正在不断增长。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常量达到406部,跻身于世界前三名,并且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中国电影产业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势态。我们知道,随着电影产业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电影的后期制作基础设备较之前相比先进很多,后期制作较精良,无论是从投资规模上,还是制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从另一个方面说,电影制作人越来越重视宣传的作用。往往大制作的电影会再拍摄初期,甚至还未开拍时就进行较为广泛的宣传预热,以此提升大众对影片的期待值。并且电影与其他相关的产品一同

推出,促进电影品牌的提升,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电影制作人越来越充分了解大众对电影市场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广泛理解和运用。制作人及导演越来越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观众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电影效果,观众期待哪些电影明星的演出,这些都成为影响电影的重要因素。而因此引发的电影产业的问题下文中会进一步提到。 二.大制作电影与小成本电影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严重失衡。国产影片市场出现了众多商业大片,往往是大制作、大投资、明星阵容,典型的“大片救市”的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大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影市场一直都比较萧条,除了产量基本维持之外,观影人次,票房收入等都明显呈下降趋势。知道2002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上市,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5亿元,这使得中国电影人看到了国产影片的希望,引发了一股投资大片的风潮。纵观近些年来票房收入颇高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商业大片,中国电影产业也由此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发展态势。 中国电影大片有几个突出的特征,首先是情节简单幼稚,随意篡改历史,甚至有时为了电影效果完全不顾史实,成为观众诟病之处。其次大片数量的增多使得视觉冲击变得平淡,观众在观赏了众多效果类似的大片之后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且很多大片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严重影响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精神层次上无法与观众需求接轨。第三,炒作过度,

近年电影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近年电影产业发展环境 分析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我国当代电影产业环境剖析 马上到来的五月份,将有多部影片上映,不过受人关注的还是多如《加勒比海盗4》等国外大片,国产电影票房虽有较大上升,但还是差强人意,那么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产业环境到底如何呢? 1.总体环境分析 总体环境主要包括影响产业发展的6个方面要素:人口、经济、法律政策、社会文化、技术和地理。 人口方面:国家总人口数量为电影产业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潜在观众群,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各年龄层次观众群的消费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从18岁到45岁之间的主力观众人群收入水准是近年来提高幅度最大的。 经济方面:国家GDP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一,国家个人储蓄率高,这些都对产业快速发展的外部资本准备创造了条件。 法律政策方面:国家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电影产业在“政策面”获得了国家在拷贝经营、国际市场开拓、院线改造、公益放映、重大题材资助和数字技术发展等多项税收、资助扶持政策。电影产业作为先进文化建设优先发展对象的地位将得到强化。 社会文化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和经营产值比重将越来越大。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时代的文化服务,得到了社会文化的更大消费接受和肯定。同时,电影作为创意文化的上游产业,具有拉动其它以版

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作用,其文化重要性已经被提升到保障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 技术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产业在两个方面面临着技术创新带来的崭新机会,一是专门电影频道的播出,使电影版权和广告销售收入得到新的增长源泉;二是数字影院的出现,将大大促进电影放映环节的产业技术飞跃和市场营销模式的多样化。 地理环境方面:中国加入WTO使电影产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电影通过国外优秀影片的引进,观众市场得到培育和激活;中国制片业通过与国际合作,学习到了先进的产业运作和管理经验,也创造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电影的需求。但是在环境方面我们也面临着美国好莱坞强势地位的挑战。 2.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2.1决定供给力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2.1.1供应商的市场份额 相对于我国的13亿人口来说,中国人均电影屏幕的数量也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两项原因导致了国内电影市场国产片供应严重不足,电影观众比例较低。 2.1.2是否存在替代品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亿元,同比增长%,中国电影票房进入200 亿量级的发展阶段;电影投融资空前活跃,电影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制作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资本驱动的力量不断显现。 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日渐成为影视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上市公司新片上映前夕,股价出现波动,也是2013 年电影相关资本市场的突出现象。股价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及实际表现形成直接关联,一方面凸显了电影作为特殊的产品,其风险性与市场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影视上市公司仍需要积极与市场互动,促使股民对这些文化创意股票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改变“一片成败定股价”的尴尬境地。 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已经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将会促使电影创作和消费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二、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 2013 年,从总票房产出看,中影仍然占据头把交椅,地位从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影2013 年度共有35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元,参与制作影片中有7 部过亿。光线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厨戏痞》等“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影片,表现突出,全年共上映影片8 部,共实现票房亿。华谊兄弟今年共有7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亿,风头不如往年强劲。《私人订制》饱受争议,未达到10 亿预期,《大明猩》、《忠烈杨家将》票房惨败。威秀亚洲、文化中国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制作方,单部影片获得亿元,进入制片机构TOP10。总体上看,2013 年市场份额TOP10 的制片机构名单与2012 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波动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和稳定,与市场发展稳定的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植政策的密集出台,国内外资本开始以组建影视基金的形式,对我国电影、电视剧产业进行投资。从已成立影视基金的LP 群体组成看来,具有影视背景的专业制作公司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是国内影视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在提供资金的同时,具有影视专业知识的LP 也可以为影视公司、项目提供更多指导,改善经营,规避项目风险。截至2013 年8 月初,国内VC/PE 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在设立初期定位于影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题目: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收益逐年大幅提高。然而与美国等电影产业已趋向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较,规模偏小和资金短缺已成为抑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怎样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来实现中国电影的规模经济效应,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将从SCP分析框架下,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困境,研究以融资拓展、集团化经营等产业行为作为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绩效对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对策 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自1993年开始,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电影业也开始进行市场化探索,中国电影直到2003年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2005年,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趋势,加上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些年度契机,中国电影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年(2005-2013),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屡创新高,并且连续第8年超越进口大片;电影投资和融资市场空前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国产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数量和获奖数都超过历史水平;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大电影产业收入持续增加;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快速增长;数字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 我国人口众多,电影潜在观众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庞大的电影市场被外国人称为有待开发的钻石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消费能力的中国人口已经达到2.5亿~3.5亿,其中大部分是城市居民,在未来的十年,这一数字有可能会翻一番。在美国每人每年平均观看5部电影占世界人口25%的中国,每人只要多看一部,电影

2019年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发展现状,电影市场突飞猛进,国产特效公司将崛起「图」

2019年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发展现状,电影市场突飞猛进,国产特效公司将崛起「图」 一、电影特效行业发展历程 电影特效是在电影作品中,用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通常用来表现拍摄技术难以达到的环境或者表现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科幻场景。这种新技术的发明不仅仅可以扩展电影的想象世界,也可以减少演员的危险程度,节省实景拍摄的成本。 按照时间划分,电影特效可分为四大阶段:特效技术研发、前期视觉设计、现场视效拍摄、特效制作等阶段。 电影特效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电影特效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影视特效服务于持续成长的影视市场,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影视、网络剧。2012年起电影的制作数量基本稳定在600-700部之间,2019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为311.7亿元,同比下滑2.7%,2018年国内电影票房达609.8亿元。 2012-2019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特效的主要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占比超过60%),软件成本(占比10%-20%)和硬件成本(占比20%-30%)。 特效的成本结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了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还需要电影后期工作者或开发人员对特效电影中的非自然现象、奇幻场景、特殊角色造型等进行长时间的编程、研发、模拟与不断验证调整,从而最终实现以假乱真的电影画面。在重视技术这一点上,好莱坞电影制作人对专业技术的无止境追求与严谨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每一部90分钟的电影背后,都有一大群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理论支撑,甚至还聘请科学家为电影中谈论到的知识进行论证与推导。这也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繁荣发达的原因。 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推动,影视特效市场开始从接单阶段转向技术驱动阶段,虽然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在后期制作上存在一定差距,但从早期的胶片叠印到化妆弥补术,再到三维建模、CG技术等,国内电影制作工业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越来越小。 一方面大型特效公司开始承担电影大片的特效制作,《战狼》、《万万没想到》、《捉妖记》等电影的特效主要都是由国内团队操刀;另一方面,特效公司通过外包、引入多家特效团队合作等方式来完成电影大片的特效,如《大圣归来》、《九层妖塔》、《寻龙诀》等影片的特效制作。 更多内容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电影后期制作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电影特效制作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随着近年来技术门槛降低和特效大片不断升温,我国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力向特效行业聚集,特效制作公司纷纷成立,以争夺市场份额。 国内主要特效公司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在全球经济都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 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 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并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都频频出现在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一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行业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行业分析报告最全版

(行业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产业的行业分析报告姓名学号:周坤龙N09160 所在院系:文学院 学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 目录 壹行业简介 1定义 2大电影产业链包含的主体和收入构成 3电影产业三个环节:制片、发行和放映 4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 二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1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 2产品的技术水品发展 3总结 三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供需关系 2行业竞争者 3市场集中度 四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格局 2供应链分析

3产业格局的发展 五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行业的发展环境 2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 3中国电影行业的投资机会 4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 5典型企业的分析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影视行业的监管体制正在由单壹计划经济的监管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监管体制。作为文化娱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剧市场连续多年保持持续增长,各类社会资本逐渐进入影视制作行业,除原有的国有资本主导的影视剧制作市场外,民营资本、外资也相继进入影视制作行业,壹方面促进了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壹方面加剧了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2009年随着广电总局逐渐加大对外资影视X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开放力度,且陆续出台《电影企业运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运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外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关注极大程度的缓解了中国电影产业资金匮乏的问题,为充满巨大活力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一、行业简介 1、定义:电影产业链是指在市场经济时代和产业格局下,以电影产品为核心,以其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指涉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各个功能主体的集合。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

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计划

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2014年3月21日蓝乐 概述 (1) 一、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位居全球第二 (2) 二、影院的快速建设积极推进电影产业发展 (5) 三、中国电影院线的发展 (7) 四、优质影片是电影票房的保障 (10) 五、中国影院数量与电影票价同发达国家的对比 (15) 概述 提起电影文化产业,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美国、好莱坞之类的概念,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电影制片公司和发行院线,好莱坞汇集了全球实力最强的电影公司和电影人。电影早已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向全球推广。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不断推进,中国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公司,中国导演也不断的推出令人满意的影视作品。中国作为世界历史文明大国,拥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现代中国也在努力开拓进取,逐步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员。一方面,电影作为现代最流行的视听娱乐方式,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电影也已成为展示地域人文形象和传播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发展壮大除了依靠物质文明的建设和输出外,离不开精 神文明建设既文化的支撑,中国文化必将和世界文化交融在一起, 互相认识、交流和学习。电影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是整合、包装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优良平台,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中国形象“走出去”的便捷窗口。 国家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做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做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电影文化产业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发展规模和速度不断提升。随着影院建设的日新月异,电影票房的突飞猛进,国产影片的被世界认可,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知不觉中强势崛起。 一、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位居全球第二 2014年马年伊始,电影市场就捷报频传,2月2日大年初一,便有两部影片以首日票房一亿的佳绩震撼全国影市,其中由星皓传媒制作的《大闹天宫》以首日1.1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打破国内华语影片首映票房最高纪录,由天娱传媒、蓝色火焰、光线传媒等仅用5天拍摄,1个月便制作推出的超小成本电影《爸爸去哪儿》,也以9167万元的“意外”首映票房让国内影坛“大惊失色”。紧接着2月14日情人节档,由新兴影视公司万达影视参与制作的《北京爱情故事》发威,单日票房达到1.02亿元。 十年前一部国产影片全部票房能够过亿元已算是成绩斐然,如 今一个春节档就有两部影片单日票房过亿,真是令电影人欣慰无 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