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与风格Paper

翻译与风格Paper

翻译与风格Paper
翻译与风格Paper

翻译与风格

一、风格的定义

1989版《辞海》是这样定义风格的:“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造个性。

这个定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将“风格”分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和形式;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牛津文学术语词典》对风格(style)定义更加明确:风格是语言运用的任何独特方式,是区别不同作家、不同流派、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重要特征。

这个定义有两层意义:从广义上讲,风格是一种由语境确定的语言应用特征;而从狭义上看,风格则是个人语言特征的基础。

文学艺术有关的部分如下:

(1)manner, 表现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在某一时期或某阶段的手法;

(2) fashion , 通行的通常是短期的习惯、用法或式样(小说的种类有各种风格,其写法也有各种风格) ;

(3)style , 某一时期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19 世纪后期建筑风格的房子) ;

(4)flavor, 在文学或艺术上(如某学派或个人)独特的格调;

(5)feel, 使人回想起某一特殊时代、时期、地方文化或文艺作品的感染力;

(6) color, 文艺作品的质量或生动形象的特性;

(7)bit, (艺术上的)独特表现。

二、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

1、风格可译

风格是内容和形式两者完美的统一,风格可译必须是内容可感知,形式可转换,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得出,风格可译的依据有两点:

1)风格具有客观可感性

2)语言的可译性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异,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的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误的再现出来。

矛盾在这里提到了翻译风格的两个根本的特征:一是什么是风格翻译,二是风格翻译的标准。在他看来,风格翻译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读者读译作时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培根的论说文Of Studies 以其略带古风而文词练达的风格受到读者喜爱,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又何尝不是这样,“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 for ornament , and for ability . ”的写作特点: 简约、典雅、睿智和风。

2、风格不可译

法国评论家布封说:知识、事实和发现都很容易脱离作品而转到别人手里,它们经过更巧妙的手笔一写,甚至会比原作还要出色些。这些东西都是身外物,风格却就是本人。因此风格既不能脱离作品,又不能转借,也不能变换。

老舍说:一本中国书译成外文就变了样,只能把内容翻译出来,语言神情却很难全盘译出。这里语言的神情应该就是语言的风格,即语言自身独特韵味,其他语言很难甚至无法表

达。

三、风格的表现手段

可从研究一位作者的措辞、修辞格、创作手段、句子构成、篇章结构,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和所有可以察觉到的方式,以此来分析和评判他的风格。通过语言的分析来判断作品的风格,是风格翻译的基础。

1、语音中的风格手段

语音是语言音乐风格变现的重要手段。单音、双音以及多音节的巧妙安排能产生不同的旋律,而拟声、叠韵、谐音、节奏和停顿等的配合可以达到不同的印象效果。汉语和英语在语音风格的表现上都独具魅力,各有千秋。

2、词汇中的风格手段

例:Your husband, he is gone to save far off while others come to make him lose at home.

译文1: 你的丈夫到远处去保全他的疆土, 别人却走进他的家里来打劫他的财产。

译文2: 你的丈夫, 他到遥远的地方去想有所获, 别人却来使他在国内有所失。

在词义择取方面, 译文1选用的词语较为具体、形象、生动, 容易激发读者的情绪, 并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而译文2使用的词语比较概括、抽象、笼统。从这个角度上说,译文1可谓动之以情, 译文2则催人以思。

3、句法中的风格手段

不同的思维,在语言的语法结构上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西方人在思维上注重细节,讲究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强调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而东方人的思维却更倾向于整体,认识和处理事物时习惯于综合概括。从语言结构上看就是英语重形合,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而汉语重意合,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

4、修辞中的风格手段

应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语言风格。夸张、排比、反复、反诘和连珠等有助于形成豪放、雄浑的风格。双关、拈连、反语、借代和比喻等有助于构成蕴藉含蓄的风格。反语、借代、夸张有助于构成幽默的风格。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格,能表现出藻丽的风格。

5、篇章结构中的风格手段

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在篇章结构上二者有异也有同。然而人类思维逻辑是相近的,这种思维的相同或相似,直接影响到艺术的创作程序。所以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情况,遵照目的语语言的组织规律和表达习惯灵活采用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篇衔接手段提高汉英翻译的质量

四、风格的转移

1、译者的翻译观

译者的风格,包括译者的工作风格/作风,它与译者的翻译思想有关,表现为对待翻译工作的不同态度和运用翻译的不同策略。

译者对原文内容与形式孰重孰轻的意向,也直接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

2、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正确的理解是保证风格翻译的关键。原作者与译者由于是时空的距离,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必定存在着差异。

3、译者的语言

风格是通过语言形式的特点表现出来的。风格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语言风格”,即一个人遣词造句、行文谋篇的习惯,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五、结语

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译者只有通过不断

努力,缩小自身风格与原作风格的距离,并且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才能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第九讲高中英语翻译技巧与能力训练(上)[讲义]

高考英语翻译技巧与能力训练 高考英语中的翻译(中译英)题要求考生能应用所学过的语法和词汇来准确地表达思想,是一种要求相当高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把中文的句子译成通顺的、语法结构正确的、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英语句子,并能准确地传达中文句子中的每一个信息。该题型全面地考查学生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它对学生的动词时态、语态、名词的单复数、冠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应用能力,还对学生的词组、句型、句子结构等进行了全面考查。翻译不仅在高考英语主观题中占不小的比例,而且翻译能力还直接影响考生在作文中的表现。 高考评分标准: 1.每题中单词拼写、标点符号、大小写错误每两处扣一分;2.语法错误(包括时态错误)每处扣一分;3.译文没用所给的单词扣一分。 如何才能提高中译英水准,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分数呢?考生除了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外,关键还在于学会总结规律,找准中译英的切入点。 一、分析句子结构、寻找合适的句型 中文必须仔细读,一定要看的就是题目给我们的关键字或关键的词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ey words。尤其是最后两句翻译句子,它们大都在句子结构上提高了难度。读什么?读出句子结构:对于简单句,辨别出主谓宾,分清定语、同位语和状语;对于并列句,记住两个语法意义上独立的分句,须由连词连接起来;对于复合句,须区分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以及状语从句。一般来说,中译英的句型可分为三大类:1.简单句;2.并列句;3.复合句;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非谓语动词及其他一些特殊结构。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时,也不难发现试题中考了一些特殊句式。如:It句型(近几年考得较为频繁)、倒装句、with结构。 例1: 昨天我的电脑坏了。(wrong) 解析:本题考查:1)简单句There be结构;2)wrong的用法;3)中英文表达的差异。 译句:There was something wrong with my computer yesterday. 例2: 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彼此埋怨,而是互相帮助。(not…but) 解析:本题考查:1)复合句: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2)not…but结构;3)“彼此埋怨”的英文翻译。 译句:When(we are)in difficulty/When we meet with difficulties/When we have difficulties ,what we need is not to blame each other but to help each other. 例3:我们能做什么来阻止这种疾病蔓延呢?(prevent) 分析:如果有学生没有读全中文原句的话,就很有可能看成是以前所做的“我们要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疾病的蔓延”,而译为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is disease.因为这个原因而造成扣分,就太不应该了。 译句:What can we do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is disease? 例4:他很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驾驶执照。(likely) 译句:He is likely to get the driving license with his own efforts. 分析:有些学生一看到有可能,就会想到自己比较熟悉的possible,想当然地翻译成It is possible that…的结构。其实,学生对likely这个key word的使用也是会的,完全能够使用be likely to do或It’s likely th at…的结构。 例5:上海近几年经历了许多变化,如今已成为世界闻名的经济中心。(go through) 分析:乍一看,学生很容易轻易下笔,Shanghai has gone through…,it has become…,这已成为很多学生的一个习惯,句子和句子中随便用逗号隔开,英语不像中文,必须要考虑到句子的结构,逗号也不能随意使用。而此句中,就要想到用并列句中的连接词and来连接两个成分。

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2)

英语知识 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2) 四、重视译者个人风格的追求 译者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可以一蹴而就的。目前有一种现象,许多外国名家作品早已有较高水平的译本,而一些出版商和译者出于商业目的,你重译他也重译,其实新出的不少译本质量上还不如旧译本,译笔大同小异,平淡无味。还有些流行的外文畅销书,在新闻媒体的炒作下,赶时间,争先恐后抢译出书,根本不能静下心来仔细推敲选词择句,而往往造成硬译或乱译,粗制滥造,不但毫无风格特色可言,而且谬种流传,坑害读者。 翻译史证明,古往今来,凡是名家的译作都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的。香港文学家董桥先生曾对这种现象有过一段精辟而惊世骇俗的论述。 他说:?据说,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之分。据说,好的翻译家可以译出原作的神韵。据说,做翻译工作必须先熟读翻译教条。其实,翻译只有两种之分:好翻译和坏翻译之分。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坏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只好强行,硬赖硬要,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4 ] (P239) 董先生讽刺了那些学了欧化句子却忘记了自己?母亲的舌头?(mother tongue) 的译者:?我不说‘逐渐进步’,我说‘有增加中地进步’。我不说‘希斯看来是会参加这次会议’,我说‘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希斯愿意出席这次会议’最后,什么‘被认为是小偷’,什么‘生存中最大的飞机’,等等,我都朗朗上口,甚至付诸笔墨,如有神助。??于是我只好进行强行翻译’?。[ 4 ] (P240) 董先生的这番话一方面是对由来已久,而毫无结果的直译与意

综合英语(一)课文及翻译

Lesson One: The Time Message Elwood N, Chapman 新的学习任务开始之际,千头万绪,最重要的是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本文作者提出了7点具体建议,或许对你有所启迪。 1 Time is tricky.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easy to waste. When you look a head, you think you have more time than you need. For Example,at the beginning of a semester, you may feel that you have plenty of time on your hands, but toward the end of the term you may suddenly find that time is running out. You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cover all your duties (duty), so you get worried. What is the answer? Control! 译:时间真是不好对付,既难以控制好,又很容易浪费掉,当你向前看时,你觉得你的时间用不完。例如,在一个学期的开始,你或许觉得你有许多时间,但到学期快要结束时,你会突然发现时间快用光了,你甚至找不出时间把所有你必须干的事情干完,这样你就紧张了。答案是什么呢?控制。 2 Time is dangerous. If you don't control it, it will control you. I f you don't make it work fo r you, it will work against you. So you must become the master of time, not its servant. As a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 time management will be your number one Problem. 译:时间是危险的,如果你控制不了时间,时间就会控制你,如果你不能让时间为你服务,它就会起反作用。所以,你必须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仆,作为刚入学的大学生,妥善安排时间是你的头等大事。 3 Time is valuable. Wasting time is a bad habit. It is like a drug. The more time you waste,the easier it is to go on wasting time. If seriously wish to get the most out of college, you must put the time message into practice. 译:时间是珍贵的,浪费时间是个坏习惯,这就像毒品一样,你越浪费时间,就越容易继续浪费下去,如果你真的想充分利用上大学的机会,你就应该把利用时间的要旨付诸实践。 Message1. Control time from the beginning. 4 Time is today, not tomorrow or next week. Start your pl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erm. 译:抓紧时间就是抓紧当前的时间,不要把事情推到明天或是下周,在学期开始就开始计划。 Message2. Get the notebook habit. 5 Go and buy a notebook today, Use it to plan your study time each day. Once a weekly study plan is prepared,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every week with small changes. Sunday is a good day to make the Plan for the following week.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说起风格,也许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感觉。“风格”究竟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是不是只有文艺作品才有风格呢?许多人写文章讨论翻译中的风格问题,倒也的确大都涉及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能不能译,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能译的。早在1922年茅盾就曾写道:“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1954年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道:“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

地再现出来。”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写道:“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他的风格翻译出来。譬如果戈理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风格就不同,肖伯纳的作品与同样是英国大作家的高尔斯华绥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需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这当然是相当困难的,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除信、达外,还要又文采。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译的要求。” 这个意见是有人支持的。1961年刘隆惠在“谈谈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一文中写道:“对于文学翻译,不仅要求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表达原作的风格。”他还说:“我认为风格并不是不能译,而是难译。其所以难是在于译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有认识风格的水平;其二是要有表现风格的能力。” 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不能译的。1959年周熙良在“翻译与理论”一文中写道:“有人自诩翻译哪一个作家就能还出这个作家的面目或风格,我看这只是英雄欺人语;据我所知,就有翻译家对本文还不大能弄懂得,就大吹自己的翻译是旨在表现原作诗一般美丽的风格。依我看,对一个作家或者风格的认识也还是根据对作品本文的理解而来的,否则便是空话。教外国文学的人最喜欢谈风格,但是,对于一个搞

论文:浅析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和策略

论文:浅析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和策略摘要:翻译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要全面提升英语翻译能力,需要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掌握熟练的翻译技巧。 关键字:英语翻译能力;提升;障碍;策略 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除了文化因素外,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将进一步的展开叙述影响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及其相应的策略。 一、影响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障碍 1.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容易造成英语翻译误会 英语翻译就是汉语和英语相互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了跨文化现象。具体来说,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而这些层面的差异性往往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容易造成英语翻译的误会。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信封的写法,在中国,习惯的书写顺序是国名,省、市、县、街道,最后才是收信人姓名。而在西方国家信封的书写顺序恰好相反。因此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需要更加注意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 英语翻译就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翻译者要正确地领悟原文的意思,其次要通过译文将原文确切的表达出来,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因此翻译者需要牢固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翻译者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很多翻译者的词汇量太少,经常背了忘,而又不重视巩固复习,或者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此外,语法掌握也不扎实,对一些基本的句型模棱两可,不能正确理解更不会运用。 二、提升英语翻译能力的具体策略 1.通过词汇、语法和阅读,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在英语的学习中,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不仅要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英语文化知识的了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等的学习获取英语文化知识。 首先,通过词汇的学习了解中西文化知识。词汇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元素,掌握词汇的过程中,仅仅注重词汇正确的拼写和准确的发音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恰当的运用词汇和组织词汇。因此,在背诵英语词汇意思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词汇产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了解习语、谚语和成语这一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感情色彩以及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摘要: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译作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其风格是可译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其可译性受到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留有自己的痕迹。成功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最大再现,是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最大统一。 关键词:可译性;译者风格;原作风格;理解;表达 作者简介:闫凌(1983.10-),性别:女,民族:汉族,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研究现状 多年以来,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一直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中最困难的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还是不可译的?一部分人认为风格不可译,如:常乃慰、张中楹等,他们认为风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好像是只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周煦良),而且一国语言的特点,不能与另一国的语言特点相提并论,因此风格是不可译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如:刘隆惠、冯世则等,他们则认为风格并非不能译,而是难译。语言和思维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不同语言之间又有着共通的联系,同一思想内容是可以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艺术效果上对等的表达形式的。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但其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此外风格可译的程度主要

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译者的表达水平。 2、文学作品的风格 关于风格,严迪昌在《文学风漫谈》中说:“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中,从整体、全面上透发出来的思想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一种境界美,是最为集中凝聚地体现着作家的艺术个性的外部特征”。《辞海》中风格的定义是这样的:“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总的来说,风格的定义和构成有宽窄之分。“窄派认为风格仅见于文艺著作,且限于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风格所指无非写作方式。宽派认为:文章之有风格,是普遍性的,不限于文艺,也不限于优秀之作。至于风格的构成,宽派认为诚然主要在于语言表现的特点,但又与作品的题材、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冯世则)。”一部文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风格、文本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互相揉合而成的,“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刘隆惠)。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奔放,有的刚柔并济,有的典雅婉约,有的精炼严谨。一个作家的风格有时自成一

英语专业 综合英语翻译句子答案

1.Our big old house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four generations. 2.I planted these roses a long, long time ago before your mother was born. 3.Many sons left home to fight against the Fascist Nazi. 4.Take the first friendly greeting and always keep it deep in your heart. 1.He has prepare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that he expects to confront during the interview. 2.His sad story touched us so deeply that we nearly cried. 3.The two of them are walking hand in hand along the river bank, chatting, laughing, and looking happy. 4.When he heart the exciting news, tears of joy welled up in his eyes. 5.People from Shanghai can understand Suzhou dialect with ease, for Shanghai dialect and Suzhou dialect have much in common. 6.Henry and his wife are looking into the possibility of buying a new house within three years. 7.He finally gave in to his daughter’s repeated requests to further her education abroad. 8.We locked all our valuables away before we went on holiday. 9.Although we have parted from eah other, I hope that we will remain good friends and that we will care for and help each other just as we did in the past. 10.At that critical moment, the army commander summoned all the officers to work out new strategies and tactics which w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conquer the enemy. Unit 2 1.A gracious manner adds the greatest splendour to your image. 2.I firmly believed the note my guest sent me didn’t take long to write. 3.The simple phrase “Excuse me.” made most of your irritation disappear. 4.Being on time is a virtue which belongs not only to the past but also to the present. 5.Y ou shouldn’t accept the other person’s presence without thinking of its importance. 6.Good manners produce the same feelings or actions in others. 1.I am sorry I am late; I was at a meeting and couldn’t get away. 2.At the concert whnever a singer finished singing a beautiful song, the audience would burst into loud cheers to show their appreciation. 3.As a stylish dresser, she is always wearing stylish clothes, but she seldom cares about what she eats or drinks. 4.The nurse tells me that the doctors have done wonders for your heart disease. 5.When awarding the prize, the chairman complimented the winner on h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mankind. 6.This problem has bothered the experts for many years. 7.The crowd of demonstrators melted away when the police arrived. 8.Since punctuality is a good habit, 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it and make great efforts to cultivate this good habit. 9.The old man cherishes that girl, as if she were his own daughter. 10.It is just a routine physical checkup, nothing to get worried about.

浅议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文档资料

浅议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很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要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学生必须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p广博的文化知识?p熟练的翻译技巧?p正确的翻译观念和严谨的翻译态度。因此,要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p掌握好汉语和英语的基础知识 翻译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从根本上讲,这个过程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深刻地理解原文;二是如何用译文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译者要较好地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具备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做好翻译的前提条件。 从语言学角度讲,英语和汉语之间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形合和意合的区别。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即英语中词语或句子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连接词来完成。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即汉语中词语或句子间的连接主要依靠语义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完成。例如“他今天没来,母亲住院了”(Hedidnotcometodaybecausehis mother was hospitalized),在这个例子中,汉语原文在表达因果关系时,没有使用任何表示因果关系的词汇,但是读者一看就能理解。然而,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必须加上连接词because,否则就会出现语法错误。二?p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 翻译材料涉及面极广,学生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具体来说,文学性的翻译需要学生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科技翻译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另外,学生还要掌握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样在翻译时才不会被句子的字面意义所迷惑。如“I decidedto sit at his feet”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决定坐在他的脚上”,但实际上,“sit at his feet”是一个习语,表示“拜他为师”。 三?p培养严谨的翻译态度 英语和汉语的句子结构复杂,词汇意义也复杂多变,在翻译中出现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教师应该让学生尽量避免错误,避免粗枝大叶,望文生义。此外,学生在翻译时还应多关注细节,如单词的拼写?p标点符号?p小词等。例如,“中国政府”应该翻译成Chinese government还是the Chinese government这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一单元One way of summarizing the American position is to state that we value originality and independence more than the Chinese do. The contrast between our two cultures can also be seen in terms of the fears we both harbor. Chinese teachers are fearful that if skills are not acquired early, they may never be acquired; there is, on the other hand, no comparable hurry to promote creativity. American educators fear that unless creativity has been acquired early, it may never emerge; on the other hand, skills can be picked up later. However, I do not want to overstate my case. There is enormous creativity to be found in Chines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artistic innovations past and present. And there is a danger of exaggerating creative breakthroughs in the West. When any innovation is examined closely, its reliance on previous achievements is all too apparent (the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phenomenon). But assuming that the contrast I have developed is valid, and that the fostering of skills and creativity are both worthwhile goals, the important question becomes this: Can we gather, from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xtremes, a superior way to approach education, perhaps striking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poles of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 美国人的立场可以概括起来这么说,我们比中国人更重视创新和自立。我们两种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我们各自所怀的忧虑中显示出来。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握不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同样地急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美国教育工作者则担心,除非从一开始就发展创造力,不然创造力就有可能永不再现;而另一方面,技艺可于日后获得。 但我并不想夸大其辞。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革新方面都展示了巨大的创造力。而西方的创新突破则有被夸大的危险。如果仔细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其对以往成就的依赖则都显而易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现象)。 然而,假定我这里所说的反差是成立的,而培养技艺与创造力两者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这两极之间获得某种较好的平衡? 三单元SEAN: If that sort of thing happened only once in a while, it wouldn't be so bad. Overall, I wouldn't want to trade my dad for anyone else's. He loves us kids and Mom too. But I think that's sometimes the problem. He wants to do things for us, things he thinks are good. But he needs to give them more thought because: SEAN, HEIDI and DIANE: (In unison) Father knows better! DIANE: Can you imagine how humiliated I was? An honor student, class president. And Father was out asking people to have their sons call and ask me to the prom! But that's dear old dad. Actually, he is a dear. He just doesn't stop to think. And it's not just one of us who've felt the heavy hand of interference. Oh, no, all three of us live in constant dread knowing that at any time disaster can strike because:肖恩:这类事要是偶尔发生一两次,那倒也没什么。总的来说,我是不肯把自己老爸跟别人的老爸换的。他爱我们当子女的,也爱老妈。不过我想,有时问题就出在这儿。他一心想帮助我们,他自以为在为我们做好事呢。可他应该多想想才对,因为:

从翻译的可译性谈翻译过程中对文体风格的处理

2009年5月第6卷第5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09Vol.6No.5 引言 所谓“可译性”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言文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让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能够理解。否则即为不可译性。不可译性是外来词中“顽固的、未物化的、未分解的、未被扬弃的”成分。 [1]42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互相 传译的问题,指的是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差异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2]172由于源语言和译入语本身语言特征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译文只可能是无限趋近于原文,而无法做到与原文一模一样。正如奈达在《对等的原则》一文中所说“在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译文的总体影响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 [3]161 正如约翰·卡特福特在谈论可译性限度时曾说过:“事实上,可译性表现为一个渐变体而不是界限分明的二分体。原语的文本或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的可译或绝对的不可译的。 [4]136-143 不可译性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 转化为可译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例证证明了在翻译过程中文体风格的可译性。 一、什么是风格 关于“风格”,当代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重德先生把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 [5]58 。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 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徐有志在杨自俭主编的《语言多学科研究》(上册)一书中将众说纷纭的风格定义从文本角度上分归四大类:一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个人的语言习惯。所谓“莎士比亚的风格”、“鲁迅的风格”即指此。它常常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特有的或首创的语言特点,所以广而言之,它可以指一个作家对常规用法的“变异”。二是指集体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下表现出的类似的语言习惯,诸如“建安风 骨”、“美国式幽默”、“公众讲演风格”、“民谣风格”等。这个定义的重心不在于发话人的个人特点,而在于他们在特定场合表现出的类似特征。三是指有效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以最有效的方式讲适切的话”,如大部分写作教程中所提倡的那种“明白的”或“优雅的”风格。四是单指“好的”文学作品的一种特点,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运用的诸如“庄严”、“华美”、“清丽”、“平淡”等风格。 [6]218 二、风格的可译性 尽管很多人赞同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风格不但可以翻译,而且非译不可。早在1954年,茅盾就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困难的工作。但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既然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的复制出来,那么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世界文学翻译中的许多卓越的范例,就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在我国,像鲁迅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瞿秋白译普希金的《茨闪》和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也证明了艺术创造性的翻译,是完全可能的。”英国诗人兼文学批评家Matthew Arnold(阿诺德)也提出类似的见解,即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风格,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他认为不能把传达原作的风格排斥在“信实”概念之外,并且翻译必须保持语言的自然性。 [7]168 风格之可译,在于它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高健先生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可以译出;不但可以译出,而且能够译好,作到情词相称,不失原旨。”刘宓庆先生把它见诸形,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让我们认识的风格标志。”“大多数风格标志是可以转换的,其中包括形式标志和非形式标志。例如,语域标志、词语标志以及为数不少的文法标志、章法标志及绝大部分修辞标志在双语转换中都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契合。”风格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所以再现原作风格时,不可忽视字、句、章的运用与配合。 [8]195 不可译论者常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译者有自己的风格,因而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作者的风格;二是文字里有双关、谐音、 从翻译的可译性谈翻译过程中对 文体风格的处理 罗润乾,彭军辉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 要:关于文体风格的是否可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可译性分类的基础 上,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同时辅以诗歌、对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优秀的翻译事例来证阐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风格的可译性。 关键词:翻译;可译性;风格;定义 131··

考研英语怎样提高翻译能力

考研英语:怎样提高翻译能力? 在英语翻译备考中,许多人总想一步登天,跨考教育英语教研室的孟老师在此着重强调,须知任何能力(包括英语翻译在内)的提升必定要经过反复练习的过程。当然,练习是有方法可循的,比如系统学习翻译的方法、原理、固定句式和译法、多学习比较优秀的译文等等。 要做好翻译其实并不是机械地在大量的词库句库中搜求配对,片面追求字面的精准,而是对信息的传达。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对源语言有准确的理解,并且对于目标语言也要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很多时候你能明白一整段的意思,却觉得不能自如组织成书面汉语,是因为其实你的汉语表达能力也不够。 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建议可以从经典作品的译本和各大电影字幕组的翻译作品中学习。前者的翻译作品比较严谨传神;后者则生动俏皮,富有时代气息。在学习这些资料时,并不是说某句英文只有资料里的一种翻译方法,以后碰到这句话就直接照搬照抄译文,资料只是辅助,要学习的是其中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不要太拘泥于所谓的翻译理论。语法和理论都是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更新的,比如当下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新词汇,必须与时俱进。 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章的理解,要彻底读懂文章想表达的思想,甚至尝试去体会原作者的想法,才能翻译出更贴切、更符合原文的译文。 所以,总结起来,你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语法学好,能正确理解句子; 第二,接受系统的翻译训练,学会翻译方法; 第三,就在提高汉语能力形成地道的表达 你可以一边学习方法和原理、多加练习,一边做语言功底上的积累,才谓标本兼治的“有效”;至于“快速”,其实是你有多勤奋的问题——假设可以使你熟能生巧、从量变达到质变的那个量是一定的。 现在的你达到那个阶段了呢??? 综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提供的高分技巧,技巧就是牢固的知识点和强悍的答题思路,预祝所有

英语风格翻译

XINYU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 2010 届) 题目英汉翻译风格刍议 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外教(4)班 学号 41 学生姓名黄友明 指导教师贺一舟-

目录 摘要……………………………………………………Abstract……………………………………………….. 第一章翻译风格的可知性………………………….. 1.1 有形标记………………………………………. 1.2 无形标记………………………………………. 第二章翻译风格的可译性………………………….. 2.1 风格可译性的依据……………………………. 2.2 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的限度……………. 2.2.1 适应性原则…………………………….. 2.2.2 接受者原则…………………………….. 2.2.3 层次性原则…………………………….. 2.2.4 综合性原则…………………………….. 2.2.5 可译性限度原则……………………….. 第三章翻译风格的表现法………………………….. 3.1 对应式风格转换………………………………. 3.2 重构式风格转换………………………………. 3.3 淡化式风格转换…………………………….…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汉翻译风格刍议 摘要 英语翻译English Translation是用英语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或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英语,这种英语与其它语言的互相表达活动,称为英语翻译。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英语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作用愈显明显,尤其是以英语翻译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据统计,全世界16亿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群中,几乎90%的人每天在与对外英语翻译—即商务英语打交道。”这个庞大的文化群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交际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及其翻译引起了语言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学者纷纷研究英语翻译的文体特征及语言特点,探索英语翻译的策略及翻译原则。还有些学者从跨学科的视野研究英语翻译,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也运用到了英语翻译的研究中。对英语翻译的研究、翻译策略及翻译原则的探索固然重要,但这些研究大多倾向于语言学的微观此举层面的研究,大多忽视了英语翻译的风格的研究,并且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英语翻译风格微观层次的特点、特征、结构,重点分析其翻译实践中的运用。通过将宏观层面的翻译目的与篇章结构、句法特征和用词特点相结合,探索英语翻译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翻译风格;宏观

英语综合3翻译(答案版)

U1 1.十年之前,南希做了许许多多美国人梦寐以求的事。 A decade ago,Nancy did what so many Americans dream about. 2.她辞去了经理职位,在邻近地区开了一家家用器材店商店。 She quit an executive position and set up a household equipment store in her neighborhood. 3.像南希那样的人做出这种决定主要是出于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 People like Nancy made the decision primarily because of their desi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ves. 4.然而,经营小本生意绝非易事。 But,to run a small business is by on means an easy job. 5.在失去稳定的收入后,南希不得不削减日常开支。 Without her steady income,Nancy had to cut back on her daily expenses. 6.有时她甚至没有钱支付他所需要的种种保险的费用。 Sometimes she did not have the money to pay the premiums for various kinds of insurance she needed. 7.有一次她连电话费也付不起,只得想她的父母亲借钱。 Once she could not even pick up the phone bill and had to ask her parents to loan her some money. 8.幸运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Fortunately,through her own hard work,she had now got through the most difficult time. 9.他决心继续追求她所向往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She is determined to continue pursuing her vision of a better life. U2 1.痛苦的奴隶生活坚定了亨森为自由而战的决心。 Henson's painful life as a slave strengthened his determination to struggle for freedom. 2.他获得自由后不久就成了一个帮助逃跑奴隶的组织中的一员。 Shortly after he achieved freedom he became a member of an organization that assisted fugitive slaves. 3.他几次偷偷地从加拿大回到美国帮助其他奴隶通过地下铁路获得自由。 He secretly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from Canada several times to help others to travel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to freedom. 4.有一次在逃跑时亨森和几个逃跑的奴隶被捕捉奴隶的人包围。 Once some slave catchers closed in on the escaping slaves and Henson when they were on the run. 5.他将逃跑的奴隶乔装打扮一番,成功地躲避了追捕。 He disguised them and successfully avoided capture. 6.另外,他后来在加拿大的得累斯顿为逃跑的奴隶建造了一个居住小区,并建了教堂和学校,逃跑的奴隶们在这 里能够学到有用的谋生之道。 In addition,later he built a small settlement in Dresden in Canada for escaped slaves,setting up a chapel and a school where they could learn useful ways of making a living. 7.他坚信奴隶制将被废除,所有奴隶终将获得解放,种族歧视消失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He held to the conviction that slavery would be abolished,all the slaves would be liberated,and the day was bound to come when racial discrimination no longer existed. U3 1.在美国每隔15秒钟就有人举报一起入室行窃案。 A burglary is reported every 15 seco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2.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窃贼光顾了两百多万户人家。 Statistics show burglars entered more than 2 million homes last year. 3.人们实际上几乎无法将蓄意行窃的盗贼拒之门外, Actually it is impossible to keep a determined burglar out. 4.所能做的只是设法阻拦他片刻,从而使其暴露在巡警或附近溜达的人们面前。 All you can do is discourage him for a few minutes,thus expose him to police patrols or those wandering around. 5.常识告诉我们光照是犯罪行为的障碍物。 Common sense tells us that lighting is a barrier to criminal activity. 6.家门口必须安装一盏灯,并在晚间开着。 A light should be fixed in the doorway and switched on at night. 7.不管你是否相信,有些人,尤其是最晚进家的孩子,晚上进屋后不把门锁上。 Believe it or not,some people,particularly children who happen to be the last to come in,leave their doors on the latch at nigh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