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复合材料

二、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三、教学对象:06级应用化学本科

四、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复合材料》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选修。复合材料是包括多学科、多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以恰当的比例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各种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以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性能、制备、应用和发展动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使学生在已有的材料科学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学习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与应用,了解材料的复合原理,以及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从而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材料及材料学方面的知识。

五、课堂要求

要求认真随堂听课,认真阅读指定教材,广泛查阅有关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资料。按教学要求完成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并进行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2学时)

复合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复合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复合材料的增韧增强原理;复合材料的特性;复合材料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分类,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

(二)材料的基体材料(6学时)

金属材料: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各种合金材料;

陶瓷材料:包括水泥、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的种类、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选用聚合物的原则。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基体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三)材料的增强材料(6学时)

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碳纤维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陶瓷纤维、芳纶纤维、晶须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填料(高岭土、石墨、烹饪土、烹饪土、碳酸钙、化石粉等)的性能与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增强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四)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发展(4学时)

航空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应用、材料技术的进展、低成本复合制造技术的进展;

热塑性片材与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片材制造成品的成型工艺、GMT片材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熔体自发浸渗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熔体自发浸渗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原理及方法及研究现状;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陶瓷制品的仿生结构构思、材料体系和制备技术、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强韧化机制、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基本要求:掌握常见几种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应用、制备工艺与性能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五)功能复合材料(4学时)

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特点、功能复合材料类别及应用情况;

几种常见的功能复合材料:压电复合材料、导电复合材料、磁性复合材料、摩擦功能复合材料、组尼功能复合材料、机敏复合材料与智能复合材料。

基本要求:掌握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了解几类常见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六)纳米复合材料(4学时)

纳米粉体的合成:纳米粉体的物理及化学制备方法、化学气相法、纳米粉体的表征方法;

纳米固体材料和纳米-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固体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纳米-微米复合材料:纳米-微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溶胶-凝胶法制备的OINC的结构特征与性能。

基本要求:了解纳米粉体的制备及表征方法,掌握纳米固体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

(七)材料复合新技术(2学时)

原位复合技术:原位复合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几种原位复合技术;

自蔓延复合技术:自蔓延复合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几种自蔓延复合技术、自蔓延复合技术中的结构控制方法;

其它复合新技术:分子自组装技术、超分子复合技术。

基本要求:掌握原位复合技术与自蔓延复合技术。

七、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材料的基体材料6学时

第三章材料的增强材料6学时

第四章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发展 4学时

第五章功能复合材料4学时

第六章纳米复合材料4学时

第七章材料复合新技术2学时

撰写课程论文和课堂交流4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吴人杰《复合材料》,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参考书:闻荻江主编,《复合材料原理》,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1;王荣国等编著,《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九、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由试卷考试、平时作业两方面综合评定。

十、教学大纲说明

(一)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包括多学科、多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高分子物理和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应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二)课程的重点

1.材料的基体材料

重点:常用各类基体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2.材料的增强材料

重点:常用各种增强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3.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发展

重点:几种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应用。

4.功能复合材料

重点: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原则

5. 纳米复合材料

重点:掌握纳米固体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

6. 材料复合新技术

重点:原位复合新技术及自蔓延复合新技术。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中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 课程名称(英文):Founda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 Designing 课程代码:B3013650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 课外学时:4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 适用对象:本科 先修课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复合材料原理 所属课程群: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以过程考核方式记录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50%,期终考试50% 注:在所采用的形式下打“√”,并确定成绩占比。 教学环境:课堂、多媒体,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网站(可选): 二、课程简介(任务与目的、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300字左右) 1. 任务与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基础知识,掌握复合材料特性,掌握复合材料的单层刚度与强度,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学会应用材料力学分析复合材料机构的力学特点;熟悉复合材料连接的特点;掌握几种典型产品的结构设计方案。为以后专业及工作学习提供知识储备。 本课程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和主干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构件设计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包括复合材料单层的刚度和强度、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刚度和强度、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复合材料连接、复合材料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典型产品设计。主要有复合材料及其结构设计的特点、单层的刚度与强度、层合板的刚度与强度、复合材料结构分析、复合材料连接、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典

复合材料学 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70121Z10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学/Composites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材料 适用专业: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 1、闻荻江主编,复合材料原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杨序纲主编,复合材料界面,化学工业出版,2010 3、中国材料过程大典第十卷《复合材料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王荣国、武卫莉、谷万里主编,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5、曾汉民,于翘等主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纤维图像,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复合材料课程是为粉末冶金和材料化学专业设立的拓展知识体系的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复合材料这门交叉学科的课程,了解除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外的、能结合使用要求、人为设计和制备的复合材料。将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联系起来,根据材料最终的使用要求,按照复合成型原理制备成型,构建组分结构-制备工艺-性能的知识体系。结合本专业的学科要求及学院的专业特长,既关注传统材料的特点,又关注新型复合材料在国民建设中的应用,有利于创新性地开发新材料成型技术,扩大专业知识面,为从事材料及相关行业的研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复合材料的分类,增强相与基体相的结构特点及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关系,复合材料的界面及检测手段,界面结合状态对复合材料的强度与韧度的影响,复合材料强韧化的机理和途径等知识。学会从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出发、选择增强相和基体相,建立材料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选择制备方法,形成提取-材料设计-新材料开发的基本知识结构。 能力:从应用的角度选择制备技术和方法开发新材料,将复合材料的知识用于解决材料制备的工程问题;从复合材料使用要求出发,分析、选择材料各组分的性能与制备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材料设计理念,提高开发新材料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03080500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 英文名称:Forming Technology and Facility for Composites 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时/学分:32/2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10%)与期末闭卷综合考试(90%)相结合 选用教材:《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刘雄亚、谢怀勤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 先修课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方法》、《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导论》、《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流变学》 后继课程:《复合材料工程实验》、《纳米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与环境安全》、《复合材料与工程前沿》、《复合材料工程课程设计》 适用专业及层次: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合材料制造和应用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对复合材料基体聚合物、增强材料及成型工艺进行设计/开发,并进行优选。能够用图纸、报告或实物等形式,呈现设计/开发成果。 3.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对复合材料基体合成和固化、制品性能和成型工艺制定实验方案。 4.了解国内外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现状和最新发展趋势,能够理解最新的工艺技术并将其和复合材料制品的性能相结合。

三、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支撑课程目标4) 1.1 复合材料发展概况 1.2 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1.3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1.4 选择成型工艺方法的原则 要求学生:了解复合材料发展概况、复合材料基本性能、从总体上了解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掌握选择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方法原则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摘要: 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具有独特的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本文根据复合材料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计了一份复合材料教学大纲,旨在指导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复合材料在工程、航空、汽车、医学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复合材料的教学也变得至关重要。本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制备方法。 3. 掌握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功能特性。

4. 能够评价复合材料在不同应用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 5.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 1.1 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2 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复合方式 2.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1 手工制备方法 2.2 机械制备方法 2.3 自动化制备方法 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1 强度和刚度指标 3.2 破坏模式和失效机理 3.3 耐久性和寿命评估

4. 复合材料的功能特性 4.1 导电复合材料 4.2 热传导复合材料 4.3 阻尼复合材料 4.4 声学复合材料 5. 复合材料的应用 5.1 航空航天领域 5.2 汽车工程领域 5.3 医学领域 5.4 建筑工程领域 6. 复合材料的实验设计与科学研究6.1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与分析6.2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6.3 复合材料的模拟与模型设计

6.4 复合材料的改性与优化 三、教学方法与实践 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介绍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实验教学:设计一系列与复合材料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培养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论文讨论:要求学生在复合材料领域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并进行课堂报告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末考试:针对学生对复合材料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考核。 3. 课题报告: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和课堂报告的质量。 结论:

《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中/英文):复合材料概论/Introductio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分:1 总学时:16 理论学时:16 实验/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适用对象:本科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二、课程简介 1.课程任务与目的 《复合材料概论》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围绕复合材料的概念、种类和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介绍不同基体复合材料的性质,组成和制备方法。在复合材料讲解过程中,加入我国最近的航空航天事业中与复合材料相关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坚定学生社会主义道理的信心,鼓励学生毕业后投身到祖国建设的一线。 2.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基体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掌握基础的制备工艺,具备能够综合运用复合材料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解决复合材料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对应与毕业生的毕业要求12.1,具体指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复合材料发展的重点及前沿热点,具备利用所了解的复合材料知识初步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2.1。 教学目标2.同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无机胶凝材料、聚合物材料、金属材料作为复合材料基体的种类和应用特点,初步具备分析复合材料基体性能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2.1。 教学目标3.同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玻璃纤维、有机纤维、碳纤维为复合材料增强材料的种类和应用特点,了解不同增强材料的生产工艺,初步具备解决复合材料增强材料应用中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2.1。 教学目标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及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理解界面的作用机理,了解金属纤维及有机纤维的表面处理过程。初步具备复合材料界面设计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的指标点12.1。 四、教学课时安排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复合材料 二、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三、教学对象:06级应用化学本科 四、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复合材料》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选修。复合材料是包括多学科、多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以恰当的比例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各种增强材料、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以及聚 合物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性能、制备、应用和发展动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使学生在已有的材料科学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学习复合材料的各种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的性能、制备方法与应用,了解材料的复合原理,以及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从而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材料及材料学方面的知识。 五、课堂要求 要求认真随堂听课,认真阅读指定教材,广泛查阅有关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资料。按教学要求完成专题综述论文的撰写,并进行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2学时) 复合材料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复合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复合材料的增韧增强原理;复合材料的特性;复合材料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分类,了解复合材料的应用。 (二)材料的基体材料(6学时) 金属材料:金属的结构与性能、各种合金材料; 陶瓷材料:包括水泥、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的种类、结构与性能,复合材料选用聚合物的原则。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基体材料的种类、结构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三)材料的增强材料(6学时) 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碳纤维的分类、制备、性能与应用; 陶瓷纤维、芳纶纤维、晶须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填料(高岭土、石墨、烹饪土、烹饪土、碳酸钙、化石粉等)的性能与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增强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选用的原则。 (四)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发展(4学时) 航空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在飞机上的应用、材料技术的进展、低成本复合制造技术的进展; 热塑性片材与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由片材制造成品的成型工艺、GMT片材在汽车 工业中的应用; 熔体自发浸渗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熔体自发浸渗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原理及方法及研究现状;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陶瓷制品的仿生结构构思、材料体系和制备技术、陶瓷基层状复 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强韧化机制、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基本要求:掌握常见几种传统复合材料的新应用、制备工艺与性能的基本知识,了解传统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五)功能复合材料(4学时)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教案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 ()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学分: 二、教案目的及要求 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中一支新秀,它广泛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根据国内外复合材料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现状,从创建复合材料学科理论的高度出发,以培养复合材料工业和研究实用人才入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各类复合材料的工艺原理、成型方法及生产设备。根据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现状,本书总结了国内外的最新成就,重点介绍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各种成型方法,生产设备及连接加工等。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 (1)毕业要求,分指标点; (2)毕业要求,分指标点; (3)毕业要求,分指标点。 三、教案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学时) 简要介绍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及原则,复合材料设备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建立整体概念。 要点: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选择成型工艺方法的原则 课程学习的目的、方法、要求 第二章手糊成型工艺及设备(学时) 使学生对复合材料手糊成型工艺及设备有较系统、深刻的理解。 1、原材料选择

要点:选择原则 、手糊成型模具与脱模剂 要点:模具 脱模剂 、手糊工艺(学时) 要点:手糊工艺 、喷射成型工艺及设备 、热压釜 、树脂传递模塑与反应注射模型(学时) 、小结 归纳、讨论第二章基本概念和作业中的问题 第三章夹层结构成型工艺及设备(学时) 详细阐述夹层结构成型工艺及设备,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特点。、概述 要点:夹层结构成型工艺及设备的关系 、蜂窝夹层结构制造工艺及设备(学时) 要点:夹层结构制造工艺及设备 、泡沫塑料夹层结构制造工艺及设备(学时) 要点:泡沫塑料夹层结构制造工艺及设备 第四章模压成型工艺(学时) 讲述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方法,介绍其特点和进展。 、概述 要点: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 、模压料 、成型工艺(学时) 要点:成型工艺的特点 、模压工艺(学时) 要点:复合材料模压工艺的特点

聚合物复合材料实验教学大纲

聚合物复合材料实验教学大纲 01.教学单位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2.实验中心名称:高分子材料实验教学中心 03.课程名称:聚合物复合材料 04.课程代码:432408 05.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 06.课程性质:选修 07.课程学时:32学时,其中含实验4学时 08.课程学分:2 09.面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模块) 10.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 教学任务:通过严格的、定量的实验研究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与性能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为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教学要求: (1)了解热塑性聚烯烃树脂增强体系的制备原理和影响因素。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聚合物复合材料配方设计,能够运用混炼机、双螺杆挤出机和静电纺丝机等,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并进行测试及表征。 (3)熟悉环境友好高分子的加工方法,掌握无机材料改性聚合物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原理和性能测试方法。 11.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 (1)根据要求设计聚烯烃/无机填料共混体系的组成。

(2)了解和掌握聚烯烃/无机填料共混改性的加工工艺。 (3)了解混炼机、双螺杆挤出机和静电纺丝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了解混炼机、双螺杆挤出机和静电纺丝机的操作方法。 (5)分析改性材料的性能。 12.开设实验项目 开设实验项目一览表 13.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 (1)《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赵玉庭等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宋焕成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3)《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宋焕成编著,科学出版社,1985. 14.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课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10%,实验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平时成绩占30 % , 实验成绩占70 %。每个实验, 预习占20%, 实际操作占50 %, 实验报告占30%。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考核方式:考查。全面考核参加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勤情况,实验原理、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实验报告完整、规范、清楚等。根据实际技能掌握和实验任务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 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实验质量以及学习态度、实验报告完

《复合材料》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复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ls) 课程代码:07410095 学分:1.5 学时:24(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 0)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教材:《复合材料》,周曦亚,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复合材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材料生产工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主干,介绍各种复合材料的性能、制备原理、以及对应的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本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使得学生掌握本专业在实际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了解材料制备的工艺方法以及不同的生产工艺和相关参数对材料最终性能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性能并根据实际的要求来设计相关材料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方面 1.1 掌握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 1.2 掌握各种复合材料的组成、特点以及制备工艺原理和工艺设计方法。 1.3 了解各种复合材料在实际生活和工业上的应用。 2. 能力与素质方面 2.1 通过对各种复合材料组成和性能学习,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并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2 通过学习各种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掌握制备工艺对性能的影响并使学生具有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和研发材料的能力。 2.3 通过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3,3-2和4-1。 1. 毕业要求1-3:掌握解决无机非金属材料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2. 毕业要求3-2:具有对设计和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述的能力,能够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设备设计和工艺设计,并体现创新意识。 3. 毕业要求4-1:掌握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相关的材料特性,工艺原理和工程实际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复合材料的发展以及各种材料的共性及个性。 (二)教学要求 掌握复合材料的概念及分类,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复合材料的概念及分类。 2. 难点 复合材料的概念。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 (一)课程内容 复合材料界面的概念,各种复合材料的界面,界面的表征和优化设计。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课程代码:07410004 学分:1 学时:16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16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 教材:无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导论》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先导课程之一,着重介绍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及专业学习,为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本发展历程及主要研究范围; 课程目标2:了解专业学习的基本特点,探寻专业课程学习方法。 课程目标3: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和科学精神。 课程目标4: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采取合理的途径和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适应发展。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8-1、12-2。 1.毕业要求8-1: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诚信守则,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和科学精神。 2.毕业要求12-2: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采取合理的途径和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适应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 (一)课程内容 1)材料与复合材料; 2)大学相关专业情况。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材料与复合材料的内涵; 2)掌握复合材料的特点; 3)了解复合材料专业的发展趋势。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复合材料的特点与复合材料专业发展趋势。 2. 难点 复合材料的内涵。 第二章材料与基础学科 (一)课程内容 1)材料与数学、物理之间的关系; 2)材料与化学、生物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与数学、物理之间的关系; 2)掌握材料与化学之间的关系; 3)了解材料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材料与化学之间的关系。

生物质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生物质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生物质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其由生物质基质和增强 剂组成,具有轻质、高强度、环保等特点。为了推动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研发和 应用,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引言 生物质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材料,它将生物质资源与增强剂相结合,既充分利用了生物质资源,又赋予了材料良好的性能。本教学大纲旨在培 养学生对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二、基本概念与原理 1. 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生物质复合材料是指将天然生物质与增强剂相结合形成的一类材料。根据增强 剂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纤维增强型、颗粒增强型等。 2. 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 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包括生物质基质的制备和增强剂的添加。生物质基质可 以通过热解、酸碱处理等方法获得,而增强剂则通过机械研磨、化学改性等手 段进行添加。 三、生物质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1. 机械性能 生物质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刚度等优良机械性能,适用于制作车身、船舶等结构件。 2. 热学性能 生物质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适用于制作隔热材料和热交

换器。 3. 阻燃性能 生物质复合材料可以通过添加阻燃剂来提高其阻燃性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于建筑、电子等领域。 4. 环境友好性 生物质复合材料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适用于替代传统的非可再生材料。 四、实验教学内容 1. 生物质基质的制备实验 通过热解、酸碱处理等方法制备生物质基质,并进行物理性能测试。 2. 增强剂的添加实验 通过机械研磨、化学改性等方法添加增强剂,并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 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实验 将生物质基质与增强剂充分混合,并通过压制、热压等方法制备复合材料,并测试其力学、热学、阻燃等性能。 五、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1. 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2. 评估方式 通过课堂测试、实验报告、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估,全面考察其对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高分子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高分子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高分子复合材料》 (Polymer Composites) 课程号(代码):30001703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8 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作为大材料学科交叉和前沿的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尖端科技,军事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高分子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工艺最为成熟,品种最为齐全,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复合材料,它已成为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领域的骨干材料之一,其在化工,船舶,桥梁,体育用品,建筑等领域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设计高分子材料学科交叉和前沿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础知识。本课程重点介绍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思想,方和方法,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从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成型工艺,复合效应及应用。使学生从原理上认识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本特性,并能够应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文献分析解决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工程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 L本课程重点介绍夏合材料设计思想、步骤和方法,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 系统介绍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备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材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 (1)毕业要求1,分指标点1.4和1.5; (2)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3和2.4, 2.5; (3)毕业要求3,分指标点3.3和3.4; (4)毕业要求6,分指标点6.2;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3学时) 简要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命名及分类,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本课

复合材料 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60411Z10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 1.朱和国编著.复合材料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年; 2.肖力光主编.复合材料.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 3.尹洪峰主编.功能复合材料.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年; 4.郝元恺主编.高性能复合材料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复合材料课程是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完了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学等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后,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而开设的课程。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复合材料这门交叉学课程,能够较全面和系统地理解复合材料的重要基本概念和理论,各类复合材料的性能、成型工艺、界面特征和结构设计以及复合材料,特别是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同时具有初步的复合材料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在复合材料领域的深造和专门研究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纤维类增强材料的特点及制备工艺,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力学性能特点,复合材料单层及层合板的结构设计原则,金属基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方式、制备工艺及应用前景。学会根据材料的应用条件出发,选择合适的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并能采用适当的制备工艺,开发新的复合材料,形成使役条件-材料设计-复合材料制备的基本知识结构。 能力:从材料应用的角度开发新的复合材料和选择制备技术和方法,将复合材料的知识用于解决材料制备的工程问题,掌握基本的复合材料设计理念,能根据使役条件,合理采用原材料;能根据原材料的种类及特点,合理选择制备工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提高开发新材料的能力。 素质:建立使役条件-材料设计-复合材料制备的观念,通过课程学习,建立根据材料应用条件进行材料设计制备的思维模式。

《复合材料导论》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导论 授课对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基础,材料结构与性能 开设学期:大三下学期 二、课程目标 1.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各种复合材料的组成、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表征方法。 3.能够使用常见的复合材料进行材料设计与选择。 4.了解复合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1.复合材料的概念与分类(2学时) a.复合材料的定义 b.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常见应用领域 2.复合材料的组成成分(4学时) a.基体材料

b.强化材料 c.界面材料 3.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8学时) a.复合材料的层合制备方法 b.复合材料的增强制备方法 c.复合材料的注塑制备方法 4.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与测试方法(10学时) a.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b.热学性能测试方法 c.导电性能测试方法 d.耐腐蚀性能测试方法 5.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6学时) a.弹性行为 b.塑性行为 c.破坏行为 6.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4学时) a.航空航天领域 b.汽车工业领域 c.化工工业领域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性能评价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解。 2.实际操作:安排实验或实例让学生实际制备和测试复合材料,加深学生对复合材料性能的认识。 3.学生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 1.平时成绩(30%):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2.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复合材料概念、制备方法和性能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40%):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新型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新型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新型复合材料教学大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培 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新型复合材料教学大纲显 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新型复合材料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 一、导论 新型复合材料教学大纲的导论部分应该包括对新型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和应 用领域的介绍。同时,还应该对新型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以便学生对该领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基础知识 在基础知识部分,应该包括新型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还应该介绍新型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测试和表征 技术。 三、材料性能 新型复合材料的性能是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在这一部分,应该介绍新型复 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 型材料的特点和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特定应用的复合材料。 四、应用领域 新型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这 一部分,应该对各个应用领域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相关的案例和成功应用的 经验。学生需要了解不同领域对新型复合材料的需求和要求,以便将来能够应

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 五、实验教学 新型复合材料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 部分,应该设计一系列与新型复合材料相关的实验,包括材料制备、性能测试 和应用验证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设计 新型复合材料教学大纲的最后一部分应该是课程设计。在这一部分,应该根据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和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同时,还应该制定评估方式和标准,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总结 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新型复合材料教学大纲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 才至关重要。通过导论、基础知识、材料性能、应用领域、实验教学和课程设 计等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新型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够 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新型复合材料教 学大纲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先进复合材料 教学大纲

先进复合材料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4--23 课程名称(中/英文):先进复合材料/Advanced Composites Material 课程类别:全校性选修课(自然科学类)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 适用专业: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学生选修 教材、教学参考书: (1)胡保全主编. 先进复合材料。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 (2)闻荻江主编. 复合材料原理.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沈观林主编. 复合材料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刘亚雄主编. 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先进复合材料是在复合材料基础上发展的,专指可用于加工主承力结构和次承力结构、其刚度和强度性能相当于或超过铝合金的复合材料。它是被公认为是新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最具生命力的分支之一。课程设置目的是以应用为导向,以研究前沿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基础,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深度,了解有关先进复合材料的基本原理、成型方法和主要生产设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从事复合材料及其相关行业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掌握先进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熟悉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能够根据工程需要,对复合材料制品从微观或亚微观水平上选定合适的基体和增强体或功能体,确定合适的表面处理技术和成型工艺,使基体和增强体或功能体有良好的界面,从而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形成先进复合材料开发的基本知识结构。 能力:能利用复合材料结构及基本原理,对复合材料产品进行设计与优化;掌握复合材料的各种成型工艺,能根据复合材料制品结构和功能特点,确定合适的成型工艺及设备,从而实现预期的性能指标 素质: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和辩论,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先进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到应用的思维模式,提升理解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素质。通过课外导学的模式,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素质。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编号:0504011A2 学时/学分:32/2 课程类别/性质:通识教育/必修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和应用,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发展历史,掌握近年来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同时通过专题体验,使学生对复合材料的制备、生产、加工及应用有明确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复合材料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定位:复合材料与工程导论课程是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定位于通识教育内容?工程技术知识体系?专业导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先修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等。后续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材料性能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二、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1. 知识培养目标 (1)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特点、分类。 (2)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3)了解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4)了解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5)了解金属基、陶瓷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对复合材料与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力。 (2)具有辨别常用复合材料种类与性能能力。 (3)具有深入学习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

(4)具有接受国内外复合材料研究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 (5)初步具备从工程角度认识和处理复合材料材料与工程问题的能力。 3. 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复合材料与工程相关行业工作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1.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2学时) 教学内容:复合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复合材料的提出;复合材料与工程职业要求;市场需求和人才定位;课程的重点和要求。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了解。 重点:复合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难点:复合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2. 复合材料基本知识(2学时) 教学内容: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复合材料的分类;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有关基本知识。 重点:复合材料的定义和特点。 难点: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3. 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4学时) 教学内容:金属基复合材料概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本知识。 重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难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4学时)

《复合材料制备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复合材料制备综合实验 Integrated Experiments of Composite Fabrication 课程代码:07410098 学分:1.5 学时:48 先修课程:复合材料原理、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物理化学、复合材料工艺 适用专业:复合材料、材料成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 教材或实验指导书: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该实验课程是复合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实践学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对所学专业知识建立整体概念,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从复合材料设计、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复合材料的成形以及性能检测的全过程得到训练,达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获得多种复合材料制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巩固和综合运用已学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复合材料的工艺分析和设计的初步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以及今后的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本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方向的常用工艺以及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等参数;掌握合成/制备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合理制定实验方案,独立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计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3: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工具等形式,对复合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表述、论证和分析,了解各种制备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4-2、4-3、5-3。 1.毕业要求4-2:能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案对加工对象的结构、装置、系统制定实验方案。

复合材料原理教学大纲

《复合材料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03080400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原理 英文名称:Composites Theo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 选用教材:《复合材料原理》,朱和国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年先修课程:复合材料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 后继课程:纳米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 适用专业及层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和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增强体和基体形成界面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和界面结合理论以及复合界面处理技术和界面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能够准确理解材料复合的基本原则、九大界面结合理论和复合材料的界面破坏理论,以解决复合材料制造和应用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运用材料复合八大复合效应、界面结合理论,从微观、亚微观角度设计、制备复合材料,探究复合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 3. 能够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复合材料进行识别表征,分析复合材料增强体表面物理形态和化学组成,分析复合材料界面的物理结构和化学以及界面结合强度进行分析表征,并综合所得信息解决复合材料领域相关复杂工程问题。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 1. 材料为什么要进行复合(Why) 2. 材料依据什么进行复合(What) 3. 材料怎样进行复合(How) 4. 复合材料原理课程的研究范围 5.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合材料复合的四大基本原则,并对本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支撑课程目标1、2) 1. 材料的复合效应 2.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复合效果 3. 复合材料的模型及性能的一般规律 4. 复合材料增强原理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合材料复合的八大复合效应,及有复合效应决定的复合材料的复合效果。理解并掌握复合材料增强的原理。了解复合材料模型构建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界面状态解析(支撑课程目1、2) 1. 界面效应 2. 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对象

《复合材料工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复合材料工艺 Composites Technology 课程代码:07410096 学分:2 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 适用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 教材:《复合材料工艺及设备》,刘雄亚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复合材料工艺是复合材料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产中材料的选用、各种成型工艺方法、成型工艺原理、复合材料工艺配方设计、成型设备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和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的共性和特点。 课程目标2:使学生对复合材料材料的性能、工艺过程、设计原则及应用有较全面地了解。课程目标3: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生产使用设备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维护保养。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 1.毕业要求1-4: 掌握复合材料专业知识,能够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 2.毕业要求3-1:能够针对复合材料与工程工艺流程中的某一单元确定技术路线、设计生 产工艺。 3.毕业要求6-2:了解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 法律法规。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一)课程内容 1)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2)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种类;选择成型工艺方法的原则。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及今后发展方向、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种类。 2)掌握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质、选择成型工艺方法的原则。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1)复合材料的定义,复合材料主要性能特点。 2. 难点 1)选择成型工艺方法的原则。 第二章 (一)课程内容 1)原材料选择;手糊成型模具与脱模剂; 2)手糊成型工艺过程; 3)喷射成型工艺及设备;热压釜;树脂传递模塑;反应注射模塑。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手糊成型工艺、夹层结构成型工艺、模压成型工艺、层压工艺、缠绕工艺、拉挤成型工艺; 2)了解注射成型工艺的主要工艺过程与复合原理和这些工艺的主要成型设备。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