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29年,最早提出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是( )。 A.《中华民国训政时

1929年,最早提出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是( )。 A.《中华民国训政时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中华民国时期蒋介石为使国民党一党专政与个人独裁统治合法化而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是国民党实行"训政"的基本法律依据,其内容不仅确认了国民党掌握统治权,使国民党专制制度固定化,而且对人民权利规定了种种的法律限制。 中原大战:中原大战指1930年在中国发生,中国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亲国民党军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淞沪抗战:指“一二八事变”的抗战。“一二八事变”指日本武装侵犯上海的事件。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一起奋起抵抗。2月中旬,张治中率第五军部分部队到上海增援,坚持抗战月余,予敌军以沉重打击。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这次抗战终因被破坏而失败了。 抗战建国纲领:《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全面的政治纲领。1938年3月,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纲领除前言外,分为总则、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教育等7项32条。第一,它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抗战的。第二,确立三民主义为一般抗战行动及最高准绳。强调当前抗战正是为了贯彻民族主义的要求,正是实现民族主义所必需;第三,规定抗日的外交政策为“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纲领》体现了国民党初期的抗战主张,体现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与日军板垣师团4000余人作战,歼灭日军三千多人,俘战一千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是为“平型关战役”。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摧毁了日军直取太原的军事计划,支援了国民党军队正在准备的忻口会战,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这个严重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皖南事变”。 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史迪威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最终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的事件。 重庆谈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此次谈判揭露国民党嘉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我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的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这个大纲在分配土地时,允许中农保有高于贫农的土地量,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土地。既适应了农民的愿望,巩固了后方,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 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民国的法律制度

民国的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了解民国时期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主要内容: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制宪活动 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制定背景:一方面为了尽快结束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指挥并进一步组织全国的革命力量,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 现南北统一;另一方面,独立后的各省政权大部分为立宪派和 旧军阀所控制,他们想通过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新 政府的形式来同清政府和袁世凯进行政治交易。 (2)评价:A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 B对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制定背景:南北议和,孙中山准备放权 (2)特点 1)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2)扩大参议院权力,相对缩小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宪法性文 件; 2)局限:①没有的反帝反封建的规定,没有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②政体的改变表明有因人而设缺陷。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令 1、保障民权方面 (1)解除“贱民”身份。 (2)禁止买卖人口和贩卖华工。 (3)提倡女权。女子可与男子同学。 2、经济管理方面:保护私产(《保护人民财产令》),振兴实业。 3、官吏管理方面:严格铨选,整饬吏治。 4、文化教育方面:发展教育,重视文化。废除科举,改学格物致知

5、社会习俗方面:革除陋俗,改进风尚 (1)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2)限期剪辫、劝禁缠足 (3)改变称呼,废止跪拜 (4)改用阳历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 (2)临时中央审判所:最高审判机关 (3)实行四级三审制 2、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1)禁止刑讯、体罚 (2)审判公开和陪审制 (3)保障司法独立:法官终身任职 (4)建立律师制度:《律师法草案》 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公元1912年-1928年) (一)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1)制定背景:以国民党占多数席位的国会制定的。 (2)主要内容:①继续肯定责任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进行了比较多的限制; ②继续扩大国会的权力; ③严格限制总统任期为五年,只能连选连任一次。(3)评价:虽有些规定比《临时约法》退步,但未颁布便成为废纸一张。 2、《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1)制定背景:第一届国会、各地方议会均被解散,按袁世凯的意思 组成约法会议。1915年5月1日,在袁世凯的授意 和操纵下,正式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 民国约法》。 (2)主要内容:①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 ②取消国会制,设立有名无实的立法院和参政院; ③为限制、否定人民的权利提供宪法依据。 (3)评价:这部约法是专制独裁宪法性文件,袁世凯实际上是个皇帝。 3、《中华民国宪法》(“贿先宪法”) (1)制定背景:直系军阀用武力胁迫和高价收买并施的手段制定。(2)主要内容:①是用漂亮词藻标榜民主; ②给予地方自治权。 (3)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体现了直系军阀假民主、真独裁的伎俩。 (二)北洋政府的立法特点和法律内容 1、立法特点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卞修全

xx 法制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XX法的起源与夏XX法律制度: 1、夏商法制制度是重点,其中:罪名、刑罚体系、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的联系与对比、法的起源、监狱的设置需要注意。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1、契约制度要重点掌握(包括其中的质剂啊等各种契约形式)、 2、婚姻制度(西周——汉唐——明代的发展)、 3、立法活动(XX 立法)、 4、xx原则(亲亲、尊尊) 第三章xx法律制度: 1、xx的公布及其反对者 2、法经(重点是其地位)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1 、法律形式 2、刑罚体系(其中劳役刑及其特点要注意) 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 1 、立法活动:汉律六十篇、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 2、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七大表现(德主刑辅、四大原则)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画个星星、这一章是重点…?是重点 1、《曹魏律》、《晋律》、《北齐律》的特点及其影响重点重点 2、《晋律》中张斐与杜预要写对名字~额知道什么意思了吧~

3、主要的法律发展:官当制度、准五服以治罪、重罪十条、八议入律、刑 法改革)4、封建“五刑”初步建立 5、九品中正制第七章隋唐五代法律制度主要为唐朝的:1、十恶:排名第四的是 什么(恶逆与不孝和不睦的区别)、哪部法典中最 早规定了十恶2、六杀 3、刑法原则:同居相隐不为罪、数罪并罚、化外人案件处理、受所监临 4、法律的主要格式:疏议、敕、令、格、式 5、大宗刑律统类 第八章xx 元法律制度主要为xx: 1、不动产买卖的顺序:先问亲邻、过割赋税、输钱印契、原主离业 2、《元典章》中的物限法、对明律的体例影响第九章明清法律制度:1、明律体 例:洪武七年十二体律(借鉴唐律),洪武二十二年改为七篇 2、明朝司法机关的变化:刑部和三法司的地位 3、明《大诰》的普及与特点、大清律大明律的特点 4、关于例:分为条例、事例、则例,而《大清律例》仅限于条例会审制度:明清 两朝的对比、秋审、会审、厂卫、庭杖第十章清末法律制度: 1、制宪:《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资政院与咨议局 2、修律:一系列 基本法律 3、论述可能的内容:清末司法制度:司法独立原则、会审公廨、上海道与领事;实行四级三审,审检合置分立 第十一章民国法律制度: 1、23、47 年宪法的优缺点(反帝反封建)

2019年宪法知识竞赛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年宪法知识竞赛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单选题)《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确立()的宪法。 A.一党专政 B.多党参政 C.君主立宪制 D.军阀专制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D 2、(单选题)宪法是()胜利的成果。 A.革命斗争 B.民族斗争 C.阶级斗争 D.资本斗争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 3、(单选题)区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依据是()。 A.是否具有最高效力 B.是否具有严格的修改程序

C.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 D.是否有书面文字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 4、(单选题)宪法的内容同其他一般法律一样,主要取决于()。 A.历史传统 B.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C.民族组成 D.文化传统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 5、(单选题)我国1982年宪法是在()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A.1949年共同纲领 B.1978年宪法 C.1954年宪法 D.1975年宪法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 6、(单选题)关于宪法在立法中的作用,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宪法规定了完善的立法体制与具体规划 B.宪法规定了解决法律体系内部冲突的基本机制 C.宪法确立了法律体系的基本目标 D.宪法确立了立法的统一基础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 7、(单选题)由立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 A.英国宪法 B.法国宪法 C.苏俄宪法 D.美国宪法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 8、(单选题)从发展趋势来看,由()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已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并且有可能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体制之一。 A.专门机关 B.立法机关 C.执政党

法制史演变线索

法制史演变线索 ——卞修全 排版整理:桥小喵 一、主要法典 《法经》(6篇)─→《九章律》(9篇)─→《曹魏律》(八议入律)─→《秦始律》(《晋律》,服制入律))─→《北齐律》(重罪十条入律,12篇)─→《开皇律》(五刑十恶八议,12篇)─→《唐律疏议》(一准乎礼,12篇)─→《宋刑统》(律后附敕令格式,12篇)─→《大明律》(强化行政控制,模仿周礼;改变以罪名为纲编撰法典模式,采用以中央行政机关只能为纲编撰法典)7篇)─→《大清律例》(7篇) 二、法律体系 汉[律令科比]─→唐[律令格式典]─→宋[刑统(律)敕令格式律]─→明[律诰(特别法)例典]─→清[律例典] 三、刑法原则 西周:故意过失,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宽严适中 秦朝:连坐、诬告反坐 汉朝: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唐朝:公罪私罪、共同犯罪合并论罪、自首类推、老幼废疾者减刑、累犯加重、特权、化外人处罚原则 明朝:从新从重原则,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 四、刑罚制度 奴隶制五刑[肉刑为中心]─→汉初刑制改革[废除肉刑]─→封建制五刑[徒流体罚为中心]─→近代五刑[自由刑为中心] 五、会审制度 杂治:秦汉时期,丞相、御史大夫、廷尉

三司推事:唐,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三司会审、九卿圆审:明,三司会审: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九卿圆审: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 三司会审、九卿会审、秋审、朝审: 五、清近现代重要法制演变线索 1. 宪法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1908君主立宪制)、《十九信条》(1911)─→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内阁制)─→北洋政府“天坛宪草”(191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内阁制)、“袁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1814总统制)、“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1923内阁制)─→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五院制建立)、“五五宪章”(1936《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蒋记宪法,1947年总统集权制)。 2.刑法(从体例、内容两方面掌握) 清末《大清现行刑律》(1910,民刑分立,废除酷刑)、《大清新刑律》(1911,附《暂行章程》)─→北洋政府《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1912附《补充条例》)─→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刑法》(1928)三、民法(从篇名、特点两方面掌握)清末《大清民律草案》(1911)─→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民法》(1929)四、诉讼法《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1906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1910)─→《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1931)、《中华刑事诉讼法》(1928) 特别注意:中国法制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习惯法的成文化、成文法的儒家化、儒家化封建法的现代化。这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可以帮助记忆。中国法制史的学习中有两条线索,即横向以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的发展为线索;纵向以法律成文化、儒家化、现代化的进程伟线索。

东师《中国法制史16秋在线作业3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法制史16秋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汉代督促官吏及时发觉和缉捕盗贼的法律是 A. 越宫律 B. 朝律 C. 沈命法 D. 左官律 正确答案: 2. 西周时期一般把刑事案件称为 A. 讼 B. 狱 C. 傅别 D. 质剂 正确答案: 3. 西周时期的官府在受理诉讼以后,双方当事人都应该交纳诉讼费用,民事案件的诉讼费用称为: A. 束矢 B. 钧金 C. 傅别 D. 质剂 正确答案: 4. 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一种观察方式是:( )。 A. 五刑 B. 五行 C. 五听 D. 五过 正确答案: 5. 春秋初期,晋国开始正式公布成文法的标志是:( )。 A. 作“被庐之法” B. 制定“常法” C. 制定刑书 D. 铸刑鼎 正确答案: 6. 下列刑罚中,哪一个属于是秦代的经济刑: A. 城旦舂 B. 耐 C. 赀

D. 收 正确答案: 7. 元代的( )是全国最高的宗教管理机关与宗教审判机关。 A. 理藩院 B. 大理寺 C. 宣政院 D. 大宗正府 正确答案: 8. ( )是舍弃朝廷的官职而奉事诸候,是对抗中央的犯罪行为。 A. 左官 B. 见知故纵 C. 事国人过 D. 阿党附益 正确答案: 9. 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临时大总统的产生方式是( )。 A. 由人民直接选举 B. 由各省推选 C. 由参议院选举 D. 由国务员推选 正确答案: 10. 汉高祖曾命儒生叔孙通制定()十八篇,贯穿了礼的精神。 A. 《傍章律》 B. 《越宫律》 C. 《左官律》 D. 《朝律》 正确答案: 中国法制史16秋在线作业3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清初颁布的( ),完全阻绝了海外贸易。 A. 禁海令 B. 迁海令 C. 五口通商章程 D. 禁榷法 E. 钞法 正确答案: 2.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本特点是()。

16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

27.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民商法合一”的制定原则,其主要根据是( ) 【0501】 A.中国商业不发达 B.限制商人的特殊地位 C.民、商法并无确定的界限 D.维护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 28.南京国民政府各级法院中的法官称为( ) 【0501】 A.书记官 B.推事 C.审判员 D.裁判员 1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民法典是()【0510】 A.《大清民律草案》B.《中华民国民法》 C.《商人通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5.南京国民政府普通法院实行三级三审制,其中称为“法律审”的为()【0510】A.第一审B.第二审 C.第三审D.第四审 26.南京国民政府使用时间最长的根本法是()【0510】 A.《中华民国约法》B.《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C.《中华民国训政纲领》D.《中华民国宪法》 28.在南京国民政府六法体系中,唯一未被法典化的是()【0601】 A.民法 B.刑法 C.宪法 D.行政法 26.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的惩戒机构是()【0801】 A.行政院 B.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C.监察院D.考试院 2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民法典是()【0710】 A.《大清民律草案》B.《户部则例》 C.《中华民国民法》D.《井冈山土地法》 2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的原则中,提出实现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机构为()【0810】 A.人民代表会议 B.资政院 C.参议会 D.工农兵会议(苏维埃) 3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公布于()【0810】 A.1931年 B.1932年 C.1933年 D.1934年 27.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审判实行()【0910】 A.四级三审制 B.四级四审制 C.三级三审制 D.三级二审制 29.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的立法机构是( ) 【1010】 A.资政院B.参议院 C.谘议局D.立法院 29.南京国民政府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机构是( ) 【1101】 A.平政院 B.行政法院 C.司法院 D.立法院

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1912年1月-1912年3月) 第二节北洋政府法律制度(1912年4月-1928年) 第三节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1927年-1949年) 一、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 1.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 权能分治理论: 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 治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3.五权宪法与五院制 4.建国三阶段:军政时期(军法之治)、训政时期(约法之治)、宪政时期(宪法之治) 二、中华民国时期宪法性文件: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真正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1)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2)确立了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3)规定中华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文确立了国土疆域之范围。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构成原则 (5)确立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6)确立了《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最高效力和修改程序。 地位:(1)《临时约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中华民国是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临时约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破除了清朝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桎梏,为资本主义发展做了新的立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临时约法》比较完整的反映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利益,是当时亚洲最优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局限:(1)对反帝的重大问题避而不谈。(2)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2、天坛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是1913年10月由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通过的宪法草案,因起草地点在天坛祈年殿而得名。这部宪法草案虽有明显缺点,但仍坚持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神实质,体现了国民党企图以法律制约袁世凯的要求,成为袁世凯专制独裁的障碍。“天坛宪草”于1914年随国会的被解散而夭折。 3. 《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是1914年5月由袁世凯公布、实施,正式确立其独裁统治的宪法性文件。虽然在表面上该约法保留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人民权利的基本规定,但它仍是对民主共和政治的背叛。这表现在内阁制被废除,改行总统制,并且总统权力被极大的扩大,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变得虚化等方面。《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标志着中华民国的内涵已经消失,民主共和政体从根本上被独裁制所取代。 4.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 即1923年10月10日公布实施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宪法在起草和通过过程中受到曹锟贿选的操纵,故而被国人讥称为“贿选宪法”。该宪法企图用漂亮的辞藻和虚伪的民主自由形式掩盖军阀统治的本质,虽然它是中国正式公布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宪法,但却在近代宪政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 5.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中华民国时期蒋介石为使国民党一党专政与个人独裁统治合法化而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1931年5月12日由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会议”通过,6月1日公布施行。计有8章89条。文件虽然采用某些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形式,但本质上是以国家根本法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国民政府主席、委员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约法的解释权也由国民党中央行使。它虽在一些条文上允许人民有各种权利和自由,但后来又立了不少法,限制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关于国计民生问题,除一些空洞条文外,没有给人民实际利益,连孙中山倡导的平均地权也只字不提。这个约法从1931年公布到1948年5月举行“国民大会”后结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共施行17年。 6. 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即国民党政府起草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因其公布于1936年5月5日而得名。这部宪法草案是国民党中央在1932年12月开始的筹备宪政活动的具体成果。它虽然要标榜实施宪政,却与“训政”时期实施的约法并无多大的差别。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指导教师:庞振超职称:副教授 学生姓名:赵越学号:20123930137 专业:教育学 院(系):教育系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2日 2015年5月12 日

目录 摘要 (2) 一、引言 (3) 二、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 (4) (一)萌生的历史背景 (4) (二)萌生的思想背景 (5) 三、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运动 (6) (一)教育经费独立——20年代初的索薪运动 (6) (二)教育行政独立的思潮与设想 (7) 四、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8) (一)《教育独立议》与蔡元培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8) (二)教育独立思想在北大的实践 (9) (三)大学院与大学区的实验与反思 (9) 五、教育独立思潮的评价 (11)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摘要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萌发于五四运动之前,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教育独立思潮是在民国初年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以蔡元培为代表一些教育工作者们为了保证教育独立自主的发展,避免教育成为政治或政党附庸,而进行的一系列反对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和干扰的活动。由于当时社会现实情况以及运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因素,导致教育独立运动最终在40年代走向失败。但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对于当代社会的教育改革也存在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教育独立;蔡元培 Abstract Key words:

一、引言 民国时期,在政教关系之中对教育主体地位的探索与研究主要体现在教育独立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上。教育独立主要是指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尊重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反对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属品或者使教育沦为政治的工具并且反对任何政党、政权以及各类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扰、干预,从而保证教育的独立与自由。同时,教育界人士对于自已参与政治也应采取相应的谨慎与克制的态度。究其本质,教育独立就是提倡“教育独立于政治,排除政治对教育的控制与干扰。” 这一思潮最先开端于民国初年,并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达到高潮。但是,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戛然而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民国时期之这一思潮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对教育事业的现实主体价值以及教育本身所应具有的独特规律的一种认知,以及对其自身的社会身份地位的一种觉悟,并且也包含着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一种维护。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独立、教育思想独立、教育行政独立、大学自治等。这些诉求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教育独立、保证教育自身独特地位的一种强烈的愿望。 民国教育独立思潮研究不仅是民国教育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话题。在对教育改革的诸多讨论中,关于如何保证教育的独特社会地位、保证教育独立自主的特性,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许多人认为,同民国时期教育界所具有的那种独立自尊的气质相比,当今教育界则有一种附属于政治的政治化倾向。在当今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的氛围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教育,不论是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都存在着浓厚的政治导向作用,在很多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严重偏离教育本质的不正常现象,学校这一为社会提供具有独立创造性人才的智力机构,其独立自主的主体性正在一点点的萎缩,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独立空间正在一点点的被政治所挤压。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谋求教育的良好发展,一个在百年前就被提出的老问题又重新的摆在了现代人们的面前,那就是教育独立的问题:行政权利与教育学术权力的分开;明确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角色、职责;保证大学作为一个教育学术独立团体的独立地位;重新构建当代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希望从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教育独立思潮的开端与发展、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南京国民政府的党化教育下的教育独立以及教育独立思潮的评价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考试大纲 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二、立法概况 “禹刑”;“汤刑”。 三、刑事法制 墨;劓;剕;宫;大辟。 四、司法制度 天罚神判;监狱。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吕刑;九刑;周公制礼;礼与刑的关系;宗法制度。 二、刑事法制 主要刑法原则;刑罚体系;主要罪名。 三、民事法制 所有权;婚姻制度;家庭、继承制度。 四、司法制度 大司寇;“狱”与“讼”;“五听”;“五过”;监狱。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成文法的公布 郑国“铸刑书”;邓析作“竹刑”;晋国“铸刑鼎”。 二、成文法公布引起的争论 三、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 四、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 法家 五、《法经》 《法经》的制定过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 六、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历史意义。 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律;令;法律答问;封诊式;廷行事。 二、刑事法制 主要罪名;刑罚体系;定罪量刑的原则。

三、民事法制 民事权利主体;所有权;婚姻制度。 四、行政法制 行政管理体制;官吏管理制度。 五、司法制度 中央司法机关;“公室告”与“非公室告”;诉讼原则;监狱管理。 第五章汉代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立法指导思想;“约法三章”;《九章律》与“汉律六十篇”;律、令、科、比;以经注律。 二、刑事法制 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上请;“亲亲得相首匿”;主要罪名。 三、司法制度 告劾与乞鞫;“《春秋》决狱”;秋冬行刑。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曹魏《新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麟趾格》与《大统式》。 二、刑事法制 八议入律;“准五服以制罪”;官当制度;“重罪十条”;封建五刑制度的初步形成。三、司法制度 中央司法机关的变化;登闻鼓直诉制度;死刑复奏制度的确立;刑讯制度化。 第七章隋唐代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隋朝《开皇律》、《大业律》。 唐朝立法指导思想;律、令、格、式及其相互关系;《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唐六典》;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二、刑事法制 刑法适用原则;封建五刑制度;“十恶”;保辜制度。 三、民事法制 所有权;契约;婚姻、家庭与继承。 四、行政法制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五、司法制度 中央司法机关;三司推事;诉讼制度。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宋代立法概况

2019年宪法知识竞赛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九套)

2019年宪法知识竞赛模拟试题库及答案(共九套) 2019年宪法知识竞赛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单选题)《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确立()的宪法。 A.一党专政 B.多党参政 C.君主立宪制 D.军阀专制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D 2、(单选题)宪法是()胜利的成果。 A.革命斗争 B.民族斗争 C.阶级斗争 D.资本斗争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 3、(单选题)区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依据是()。

A.是否具有最高效力 B.是否具有严格的修改程序 C.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 D.是否有书面文字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 4、(单选题)宪法的内容同其他一般法律一样,主要取决于()。 A.历史传统 B.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C.民族组成 D.文化传统 正确答案:B用户选择: 5、(单选题)我国1982年宪法是在()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A.1949年共同纲领 B.1978年宪法 C.1954年宪法 D.1975年宪法 正确答案:C用户选择:

6、(单选题)关于宪法在立法中的作用,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A.宪法规定了完善的立法体制与具体规划 B.宪法规定了解决法律体系内部冲突的基本机制 C.宪法确立了法律体系的基本目标 D.宪法确立了立法的统一基础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 7、(单选题)由立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 A.英国宪法 B.法国宪法 C.苏俄宪法 D.美国宪法 正确答案:A用户选择: 8、(单选题)从发展趋势来看,由()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已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并且有可能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体制之一。 A.专门机关

《中国法制史》各章作业思考题

《中国法制史》各章作业思考题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 1、简述商朝法律的主要形式。 2、简述夏朝法律的主要形式。 3、试论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1.西周统治者的法制指导思想是什么? 2.试论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3.试论西周的婚姻立法。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变化。 2.论述《法经》。 3.论述成文法公布的论争和意义。 第四章秦国及秦朝的法律制度 1.秦法律的指导思想。 2.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秦律关于犯罪成因与犯罪构成的规定。 第五章两汉的法律制度 1.试论汉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2.试论“春秋决狱”的要旨与历史评价。 3、试论汉文帝、汉景帝时的刑制改革与意义。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1.三国时魏《新律》与汉律相比有何特点? 2.《晋律》与汉、魏律相比有何特点? 3.试述《北齐律》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 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 1.试论唐律的主要特点。 2.试述唐律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3.试述唐朝的审判制度。 第八章宋元的法律制度 1、试述宋朝的立法思想。 2、《宋刑统》与前朝法律相比,有哪些发展变化? 3、元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九章明朝的法律制度 1、明朝如何加强监察职能?其影响如何? 2、明朝在会审制度上有何发展? 3、明朝“重典治世”、“重典治吏”政策在法律制度上有哪些具体表现?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 1.清末的司法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 2.《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律例》比较,有哪些变化? 3.评述清末立宪政治。 第十一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1.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性质。 2.试述评《中华民国约法》。 3.试述《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内容特点。 第十二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法制 1.试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基本内容、特点。 2.试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基本内容和苏区土地立法的历史意义。 3.论述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立法。

2014年黑龙江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I :中国法制史之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中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中国法制史 ——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中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中,宪法性文件和宪法的内容是其中的重点内容。这一时期的宪法性文件和宪法主要包括《训政纲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和《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31年5月5日,蒋介石御用的国民会议开幕,5月12日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同年6月1日颁布施行。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共8章89条。第一章总纲,第二章人民主权义务,第三章训政纲领,第四章国民计生,第五章国民教育,第六章中央与地方之权限,第七章政府之组织,第八章附则。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约法》仿照资产阶级宪法形式,写进了一些民主的条文。第二章人民主权义务中规定,中华民国国民无论那女、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享有一系列权利和自由,人民非法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等。但事实上,国民党可以随意制定具体法剥夺人民权利而不受根本大法性质的《约法》的束缚,人民除了履行义务外,根本无任何权利可言。 第二,《约法》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肯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约法的解释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 第三,与《训政纲领》相比,《约法》削弱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权,扩大了政府的权力,为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创造了条件。《训政时期约法》规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之行使由国民政府寻到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由国民政府行使之。《约法》中政府权利的扩大,就使得蒋介石可能于必要时摆脱党的控制,以军事实力控制政府,实施个人独裁。 第四,就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关系而言,训政时期所执行的仍是中央集权制,地方并无实权。《约法》对中央和地方的权限采取均权制,在各地的管辖范围内,按照地方法规执行,但与中央法律相抵触的无效;地方可以征税,但不能够妨害中央的收入来源。工商业的专利、专卖特许权属于中央;省置省政府,受中央指挥。 总之,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训政纲领》的“党治”原则,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家制度;规定五院制的政府组织形式;罗列一系列公民权利与自由,但又多加限制;利用国家的

自学考试中国法制史 名词解释9分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3*3= 9分 1.《茆门法》:(1)春秋时期楚国制定;(2)内容是关于王宫出入管理的规定; 2.行政法院(南京国民政府):(1)南京国民政府在首都设立的;(2)负责审理全国行政诉讼案件; 3.汉奸罪(抗日民主政权):(1)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设立的主要罪名;(2)是指以破坏抗日运动为目 的的各种犯罪。 4.城旦舂:(1)秦朝劳役刑中的一种,为秦汉广泛使用的刑罚。(2)即强制筑城、舂米的徒刑。城旦, 指男犯为筑城等劳役;舂,指女犯为舂米等劳役。 5.御史台(唐朝): 6.兼理司法法院(北洋政府): 7.《吕刑》?:(1)西周穆王命司寇吕侯制定的法律;(2)贯穿了“明德慎罚”的思想,阐述了刑罚的 来源、刑罚原则等。 8.大宗正府?:(1)元代由蒙古王公贵族垄断的特权审判机构;(2)专门负责审理蒙古、色目人和宗室 的案件。 9.观审制度:(1)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司法审判进行强行干预的制度;(2)其内容是:在原告为外国人、 被告为中国人的案件中,原告所属国领事官员前往“观审”并可干涉审判。 10.《仆区法》: 11.约法三章:刘邦在公元前206年占领秦都咸阳时,为争取民心并速定天下,遂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 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是汉初立法之始。 12.《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3.李悝:(1)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鼻祖;(2)在魏国主持变法改革,推行法治;总结立法经验,编撰《法 经》 14.《张杜律》:张斐、杜预对《晋律》所作的解释,后人将之与晋律文本合一;(2)与《晋律》具有同等 效力。 15.“袁记约法”?:(1)1914年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的俗称;(2)其内容是以保障袁世凯的独裁集 权为中心;(3)使中国的宪政运动大大倒退了一步。 16.同姓不婚:(1)西周时期的婚姻规定,即不娶同姓;(2)因同姓为婚不利于后代的繁衍延续;(3)娶 于异姓,有利于结交安抚远邦。 17.《开皇律》:(1)隋朝的主要法典;(2)其主要内容包括刑罚制度、十恶、八议等;(3)其中大部分为 唐朝所沿用。 18.特种刑事法庭:(1)南京国民政府时设立;(2)负责审理《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规定的 案件。 19.凌迟:(1)一种用刀脔割罪犯人体,使其慢慢死去的酷刑;(2)出现于五代,在宋朝为法定刑。 20.一条鞭法?:(1)明代的赋役制度;(2)是将各种类型的赋役归并为统一的货币税予以征收的赋税制 度。 21.土地改革中的人民法庭:(1)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土地改革中建立;(2)专门审理违抗和破坏 土地法大纲、危害土地改革运动和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案件;(3)是临时性的机关,土地改革工作结束后即撤销。 22.重罪十条: 23.《九章律》: 24.平政院?:(1)北洋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机关;(2)隶属于大总统,具有行政机关的性质。 25.义绝: 26.务限法: 27.“八议”?:指八类人犯罪时,依法享有减轻或免除其刑罚的特权。这八类人是:亲、故、贤、能、 功、贵、勤、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