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衰弱穴位刺激疗法

神经衰弱穴位刺激疗法

神经衰弱穴位刺激疗法
神经衰弱穴位刺激疗法

神经衰弱穴位刺激有效催眠

神经衰弱是指患者精神活动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属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该病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兴奋占优势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耳鸣、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心慌、气短、多汗、失眠、多梦、易惊醒等;二是抑制占优势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精神萎靡、乏力、性功能减退等。以上两大类症状常并存,发病初期常以兴奋占优势,以后以抑制占优势。

对待神经衰弱,可采用自我按摩疗法。这一疗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按摩反射性地影响神经中枢的功能,使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恢复平衡,头晕、失眠、多梦等不适得到改善。按摩还能舒筋活血,通利关节,使肢体疼痛减轻或消失,神经衰弱的某些发病因素也可消除。头、后颈、脚掌及手指根等部位有不少镇静、安眠穴位,按摩刺激这些穴位有镇静催眠作用。其具体方法如下:

按头: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掌,然后将双掌贴于面颊,两手中指起于迎香穴,向上推至发际,经睛明、攒竹等穴,然后两手分开向两侧至额角而下,食指经“耳门”返回起点,如此反复按摩30-40次。

搓胸:取盘膝坐位,用右手平贴右肋部,向左上方搓至左肩部,共30次;然后左手平贴,自左肋部搓至右肩部,共30次。

揉腹:取盘膝坐位,用一手掌叠于另一手掌上按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揉腹30次,再逆时针方向揉腹30次。

抹腰:取盘膝坐位,两手叉腰(四指向后)沿脊柱旁自上而下抹至臀部,共30次,如发现压痛点,可用手指在局部按压20-30秒钟。

揉膝:取坐位,两手按于两膝膑骨上,由外向内揉动30次,然后再由内向外揉动30次。揉动时手不离开皮肤,轻度用力,膝部感到舒适即可。

搓脚掌:取坐位,用左手握左踝关节,右手来回搓左脚掌(足底前半部)30次,然后右手握右踝关节,左手搓右足掌30次。

梳子的特殊用处手掌按摩除疾病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手部穴位的保健作用。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横纹中,仰掌握拳时中指尖所指处。按摩此处可以治疗癫痫、呕吐、口臭、呃逆、口舌生疮等。

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按摩此穴可理气、清肺利咽喉,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小儿疳积及咳嗽、咳血、头痛、胸痛等。

少府穴握拳小指尖下即是。可以治疗心痛、心烦、心悸、遗尿、小便不利等。

在按压手掌时,还应注意几项原则掌部穴位是一个小区而不是一个点穴位如出现压痛、酸、麻、胀等现象,具有病理诊断价值在治疗穴区可用拇指或食指以轻、柔、缓、慢的指力进行按揉按揉可走直线也可画圈初次按揉后局部若出现酸、微痛、胀等感觉,这是指力大的缘故,以后应减轻力度可以随时进行,重点可放在全息穴,例如中指根部以下部位。

除了按压手掌之外,还可以采用梳子梳手心的方法。可以先在手心上涂一层护肤油脂,选一把圆头梳子,不要选择尖利梳齿的梳子,以免把手心皮肤划破。然后按着顺序来梳,先从上往下梳,再从右往左横梳,继而再顺时针梳一圈第二遍相反。每天坚持按摩,就能达到强身祛病的目的。

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Ⅰ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 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该项 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 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经皮穴位 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探索出来的。该技术的发现,为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课题组已经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360例肩周炎患者,并与电针组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结果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虽与电针对照组(96.11%)相当,但对粘连前期瘀滞型肩周炎的治疗,疗效更好。而且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经皮穴 位电刺激治疗组比电针组具有更长的后效应。 1.定义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就是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简称“TENS”)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⑴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同时属粘连前期和粘连期; ⑵中医辨证为瘀滞型和寒湿型的患者; ⑶年龄在40~65岁之间。 禁忌症: ⑴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⑵年龄在65岁以上; ⑶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 ⑷合并有肩部骨折未愈合者;

⑸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⑹患者病情属恢复期或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型者。 3.治疗原理 经皮穴位电刺激为什么能够有效治疗肩周炎呢?由于肩周炎多因肾气不足,气血亏损,慢性劳损而致营卫不固, 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寒凝筋膜而致气滞血瘀所致,而本法具有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结合 穴位刺激,特别是能根据需要结合远道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实验研 究证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和 电针一样,很可能也是通过肌纤维收缩肌梭等传入神经纤维(Aα、β)兴奋,从而引起镇痛效应。 4.临床技术操作 ⑴器械及药品准备: 韩氏穴位暨神经刺激仪(LH202H)、无菌棉签、75%的酒精。 ⑵体位的选择:患者取坐位,胳膊置于处置床上。 ⑶取穴:取患侧穴位——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这两组穴位隔次交替使用),外关与合谷,取穴后标上 记号。肩前穴位于垂肩时当腋前皱襞头与肩髃穴连线之中点处;肩髎穴位于肩部,肩髃后方,当肩关节外展时于 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臑俞穴位于 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⑷操作:①先打开穴位暨神经刺激仪开关,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②关闭电源开关备用。 ③用75%的酒精进行穴位皮肤常规消毒。④再将穴位暨神经刺激仪的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两穴和外关、合谷两穴。我们这里取肩前与肩髎两穴,加外关、合谷两穴。⑤连接完成后, 打开电源开关,渐次增加各输出端的强度直至适量。采用的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 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注意调节电流量应仔细,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 生意外。⑥刺激完成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与皮肤接触的两对电极。

桑阿镇中心卫生院李鹏整理资料*不全之处望理解* 2012-2-22 定喘穴:大椎穴旁开0.5寸 膏肓穴:第四胸椎刺突下旁开3寸 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 脾俞穴:在第十一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环跳穴:股外侧股骨大转子最凸点 中渎穴:大腿外侧风市下2寸 膝阳关:膝外侧,股骨外上上方凹陷处 行间穴:在足背侧,第1、2趾间,行间最善治头面之火 列缺穴:两个虎口交叉食指所对手臂内侧,主治头痛、口眼歪斜 尺泽穴:肘横纹中耾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上肢麻木、疼痛、算账 天宗穴:肩胛骨正中间,主治肩周炎 膏肓穴:背部第四胸椎突下旁开三寸。主治各种虚劳,以及慢性疾病的要穴 阳池穴:腕背横纹中,主治四肢冰凉,腕、踝关节扭伤 任脉: 任脉:任脉,称为“阴脉为海”,主血,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 至阳穴:背部第七胸椎刺突下凹陷处,至阳穴正是督脉中阳气的聚集点,可以 活血化瘀、理气通阳,预防心绞痛 督脉:为阴脉之海,是诸阳之会,是元气的通道,打通督脉,可以激发肾脏的先天之气 疾病特效穴位 胸闷气短心慌:檀中《膻中穴: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中医称中丹田,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常按摩解气瘀,是乳腺疾病的克星》,心腧《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心率失常:内关《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胸肋若有病,速与内关谋”,此穴宁心安神,宽胸理气,降逆止呕》 心绞痛:中冲《中冲穴:中指指端中央,主治心绞痛、心梗》 高血压:太冲《太冲穴:足背侧,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是消气大穴,散肝火,补心血,安心神,利水道,刺激时要朝行间的方向推揉》,百会《百会穴:古称上丹田,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在两耳中间连线中点头顶处取之。此穴是头部的调控中心,是全身百脉的交会处。百会穴居高临下,仰可接受宇宙的信息能量,俯可沟通全身百脉气血,下通会阴穴,是中脉的主干线,是精气神的通道,是连接任督二脉的重要关卡,此穴经过特殊的锻炼,可开发人体潜能,增加体内的真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澄心明性,轻身延老,青春不老。》降压点 低血压:气海《气海穴: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真气生发的地方,称之“性命之祖”全面调整人体正气》,血海《血海穴:髌骨内上缘上2寸。主治皮肤病、糖尿病》,心腧《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脑中风:百会《百会穴:古称上丹田,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在两耳中间连线中点头顶处取之》,大椎《大椎穴:后背正中线,第七颈椎刺突下凹陷处,大椎穴有振奋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 三、技术特点及与同类相近技术的显著区别点 经皮穴位电刺激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而且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经皮电刺激波形为单向方波、双向方波、不对称双向方波等,其特点是瞬间通电和断电不易造成极化状态,而且机体适应很慢。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范围较宽,多在2~100Hz。为克服低频电刺激而引起击波感,可采用100簇形波(一串5个方波刺激)代替单个方波,这样既保持了低频的“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四、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癌性疼痛以及针药复合麻醉,戒断综合征、精神神志疾病等疾病。 五、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疗效 1.采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诊断、辨证和疗效评价标准,明确和固定各治疗参数,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为观察指标,分别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对78例患者进行对照治疗。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与电针相似的良好疗效,在对疼痛指标和改善肩关节活动等方面,两种疗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将360例不同时期肩周炎患者分成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186例)和电针治疗组(174例) ,各组采用相同经穴分别治疗。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6.6%和96.9%,电针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3.5%和9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不仅能有效止痛,对粘连期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4]。 2.有研究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汉族男性酒精戒断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比较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地西泮与单用地西泮治疗汉族男性酒精戒断综合症及躯体戒断期心理渴求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地西泮治疗,明显减轻汉族男性酒依赖患者的躯体戒断症状,能有效预防停止饮酒后发生严重戒断反应;2/100Hz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地西泮治疗汉族男性酒精戒断综合症疗效优于单用地西泮治疗[5]。

穴位注射疗法简介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结合的加成作用。一方面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的疗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再者,药物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更大的疗效。 所以穴位注射疗法不仅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为药物提供了相对特异性的给药途径(经络穴位),能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用及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所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用药量。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相应的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减低。 一般患者穴位注射以后,即可随意活动,较之针刺留针法缩短了治疗时间。注入的液体用量多时刺激范围大,且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于穴位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延长治疗时效。 操作方法 选穴处方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并宜选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药物剂量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简称TENS)是根据疼痛闸门控制学说于70年代发展起来,应用电池供电的袖珍仪器以治疗疼痛为主的无损伤性治疗方法。之所以用"经皮"(transcutaneous)一词,是为了和植入电极相区分。经过20多年的发展,TENS在欧美国家非常普及,其临床应用已超出了疼痛范围,但仍以治疗疼痛为主。成为不用吃药不用打针解决疼痛的最基础 方法。 一、物理特性 (一)波型 大部分TENS仪产生持续的、 不对称的平衡双相波型,形状 一般为变形方波,没有直流成 分,故没有极性。但因为是不 对称双相波,一个时相(相位) 的作用可能比另一个时相强 一些。此外,少数TENS仪器 使用单相方波、调制波型等。 尚没有证据表明一种波型的 疗效比另一种好。 (二)频率 TENS的频率一般为1~150Hz 可调。最常用的是用70~110H z(常规TENS),其次是1~5 Hz(针刺样TENS),中频率 (20~60Hz)和120Hz以上的 频率较少选用。 (三)脉冲宽度 一般为0.04~0.3ms可调。对于有脉冲群输出方式的仪器,脉冲群的宽度一般为100ms左右,每秒钟1~5个脉冲群,群内载波为100Hz的常规TENS波。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TENS的主要作用是镇痛。由于它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不长,尚没有推广,故下面较多地引用 国外的研究资料。

(一)镇痛 1. 镇痛机制 TENS是根据闸门控制学说而发展起来的。产生镇痛作用的TENS的强度往往只兴奋A 类纤维。在肌电图上使外周神经复合动作电位A波产生去同步,对传导伤害性信息的C波没有影响,但明显减弱甚至完全抑制A和C传入引起的背角神经元的反应,TENS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背角神经元的自发性动作电位活动亦明显减少。 阿片肽在两种方式的TENS镇痛中作用有所不同。高强度针刺样TENS(2Hz)引起的镇痛可以被纳络酮逆转,腰段脑脊液中的脑啡肽明显升高,而强啡肽无明显变化uyh,说明内源性阿片肽起重要作用。常规TENS(弱强度、100Hz)使强啡肽有所升高,脑啡肽不受影响。高强度、高频率(100Hz)的TENS 的作用能被印防己毒素(picrotoxin)逆转,说明G ABA能神经元参与了镇痛机制。 关于TENS镇痛的中枢机制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2、临床应用 (1)急性疼痛 ①术后切口痛:TENS最成功的应用之一是术后的切口止痛。80年代以来,大量的文献报道TENS治疗术后切口痛,包括各种胸、腹部手术、关节手术等,效果非常满意。TENS能减少止痛药物的摄入,使患者能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对某些病人能缩短ICU或住院时间。一般在术前就应给病人应用TENS,以确定合适的参数。在手术结束前将一次性电极平行放置于切口两旁,伤口缝合后立即通电治疗。通常持续刺激48~72小时,可由病人调节电流强 度。 ②骨科疼痛:Paris等(1983)用TENS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结果表明TENS能较早缓解疼 痛、减轻水肿、早期恢复ROM和行走功能。 Kaada(1984)用TENS治疗肩周炎取得显著疗效。 Levy等(1987)报道TENS能使实验性家兔急性关节炎的关节积液和白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相关性疼痛。此外,有报道对急性腰肌扭伤、运动创伤等的疗效优 良。 ③妇产科疼痛:1977年Augustinsson等首先观察了TENS对147例产妇因分娩而引起的腰痛、骨盆疼痛的疗效。在第一产程,止痛效果最好;第二产程次之,没有发现副作用。此后又有很多报道证明TENS有助于分娩,不利之处是偶尔干扰胎儿监护仪。 Dawood和Ramos(1987)用TENS治疗痛经,方法是平肚脐处以倒三角形用三个电极治疗。结果TENS的疗效好于安慰性TENS和布洛芬,82%的患者愿意用TENS取代药物治疗,常规TENS治疗疗效又好于针刺样TENS。Kaplan等(1994)报道TENS治疗痛经有效率达9 0%。Milson等(1994)报道TENS和口服萘普生都能显著减轻痛经的疼痛程度(p〈0.001、〈0.01〉,但TENS对子宫内压力无影响,而萘普生能减少子宫活动,降低子宫内压力,说 明两者的止痛原理不同。 ④颌面部疼痛:Hansson(1983)等报道治疗急性牙痛,TENS的疗效比安慰性TENS和阿斯匹林好,但常规TENS的效果与针刺样TENS无差异。TeDuits等(1993)观察了27例6 ~12岁的儿童患者,有2个对称部位龋齿的,随机决定在牙修补术时一个用TENS止痛、另

治疗咽炎的特效穴位 友人咽喉炎一个多月了,说话沙哑,难受得很。先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拍过片,输过液,吃过中西药,均不见效。前后花了一千多元钱。 选了以下这些穴位给他按摩:照海、少商、丘墟、商丘、鱼际、尺泽、曲池、内关。共按了二十多分钟。 以下为所按穴位的一些功效: 1、照海(肾经)-专治咽喉炎。 从古至今,它治疗咽喉方面的疾病最有效,如咽喉痛、慢性咽炎。 实际上,肾经上的穴位都能治疗咽喉疾患,因为肾经本身就是通咽喉的。 但照海穴是专治,且效果极佳。 2、少商穴(肺经)--治嗓子痛效果最佳。特别是急性咽喉肿痛有特效。 少商穴治嗓子痛效果最佳,特别是急性咽喉肿痛有特效。但这些穴要强刺激才行,过去通常用三棱针来点刺,放一滴血,当时就见效果。用指甲使劲掐一掐也行。 3、丘墟(胆经)--专治各种上火之症。上身各种炎症。身体自带的消炎大药。 丘墟是胆经的原穴。专治各种上火之症,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发炎症状,如嗓子发炎、咽

喉肿痛、牙痛发炎、眼睛红肿发炎,头痛和乳房痛的炎症等。 在足底反射区,丘墟相当于上身淋巴反射点。 4、商丘(脾经)--消炎大药,下身各类炎症。 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炎症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为什么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消除炎症呢?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所以它能治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5、鱼际(肺经)--清火效果最好。 鱼际是肺经的火穴,清炎的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心中有火、夜间爱咳嗽、比较烦热、睡不着觉时,按它最好。 它还能调节小孩的肠胃功能。 6、尺泽(肺经)--降火、补肾、调节身体虚实,高血压、头重脚轻、哮喘 交通肺和肾,调节身体虚实,补肾,化“肺”补“肾” 中医号脉时,三个手指分别摸在腕关节寸、关、尺的位置。尺的位置是号肾的功能。所以“尺”代表肾,“尺泽”上给肾以恩泽,给肾以浇灌。 尺泽穴就是补肾的要穴。 它能补肾,跟五行有很大关系。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所以肺气足了就可以补肾。按尺泽穴就把肺经多余的能量补到肾经上去。 尺泽穴又是合穴,属水,所以这种补肾方法叫做泻肺补肾法。其实,泻只是一种能量转化,是把肺经多余的能量转化到肾经上去。因为上焦的能量过多,淤住了,反而让人觉得不舒服,老有火气,老想吃点凉的东西或祛火的东西,现时却两脚冰凉。这是火气都用到上边去了,没有留些到下面来,形成了上实下虚之症。 此时,不能盲目地泻火。而去医院,一般会让你吃点苦寒的药祛火,往往用通便的办法。可一吃祛火的药,一通便,上边的火没有了,下边却更虚了。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把这种能量转化,不要白白地浪费。要知道,即使是“火”,也是人体里的一种能量,也是靠气血制造出来的,所以不要把它泻掉,泻掉就等于把刚生出来的气血又给浪费了。我们要把它转化。揉尺泽穴就是很好的办法。 有的人头重脚轻,有高血压,还有哮喘,也是上实下虚之证,需要揉尺泽穴来转化。 7、少海(心经)--水火相济,降火补肾,心火盛。 夜里比较热燥、出汗、心痛、心脏疼痛、手臂麻、手颤、手痉挛、失眠、两肋痛、牙龈老肿痛、心烦上火、耳朵老响、起急。 少海穴在肝横纹边上的点上,主要功能是滋阴降火。 因为心经属火,而这个穴是合穴,属水,所以少海穴起到一个水火相济的作用。就是说心火太盛的人,揉这个穴可以降火,同时又滋阴补肾。有一种病叫心肾不交,夜里就比较燥热、烦燥、爱出汗、老睡不着觉,这时一定要多揉少海这个穴。 少海主治的病非常多,如心脏疼痛、手臂麻、手颤(包括帕金森病的那种手颤)、手痉挛,平时都要多按少海穴。失眠、两肋痛、牙龈老肿痛,也是心火过旺造成的,如果再配合合谷穴一起按,效果更好。 少海穴是一个治疗耳鸣的要穴,就是老爱心烦上火、耳边响、起急的那种耳鸣,少海穴治疗效果最好。 8、曲池(大肠经)--降血压、降火、排毒、祛痘痘、治皮肤病、明目、增加血液循环、减肥。 9、合谷(大肠经)--包治百病的万能穴,主治牙痛。 左牙痛揉右手合谷,右牙痛揉左手合谷。揉的时候最好再加上一个压痛点,那效果就太

第三节经皮穴位电刺激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将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与针灸穴位相结合,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方法。 一、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特点 经皮穴位电刺激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而且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经皮电刺激波形为单向方波、双向方波、不对称双向方波等,其特点是瞬间通电和断电不易造成极化状态,而且机体适应很慢。 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范围较宽,多在2~100Hz。为克服低频电刺激而引起击波感,可采用100簇形波(一串5个方波刺激)代替单个方波,这样既保持了低频的“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 经皮电刺激的波宽一般选用150~300微秒(us),波宽太大,容易激活传递痛觉的纤维产生痛觉,导致镇痛效果下降。经皮电刺激的电流强度以兴奋Ⅱ类纤维而不兴奋Aδ和C类纤维为宜,一般选择30~80mA。此强度有助于激活神经粗纤维,关闭疼痛的“闸门”及释放内源性鸦片样物质。 由于经皮穴位电刺激具备如上特点,故对治疗急慢性疼痛均有较好镇痛效果。 二、经皮穴位电刺激仪的性能、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经皮穴位电刺激仪种类繁多,现以韩氏多功能电治疗仪为例介绍经皮穴位刺激仪的性能、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仪器的性能 该仪器具有多穴位刺激方式,即针刺通电方式(ACU法)和经皮穴位接触方式(TENS法、SSP法)。前者适合于专业医师应用,后者适合于基层单位和一般家庭普及应用。 脉冲输出幅度:针刺(ACU),250Ω负载下,0~60mA(电针疗法用);体表(TENS),1kΩ负载下,0~55mA(TENS 及SSP用)。脉冲宽度:300μs。频率范围:2~100Hz。脉冲列波形:连续(CONT),2~100Hz可调。簇形(BURST),

一种特殊的穴位刺激疗法 "全穴斜刺法":曾看到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其要点是在阿是穴旁开1~2寸处下针,斜刺至阿是穴深处,其疗效远比在阿是穴直刺为好。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其要点是要使针尖到达痛点深处后,再进针0.5~1寸,结果疗效更好。受此启发,既然穴位呈近似圆柱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该让针体最大范围地透过呈卵圆体之穴位的有效刺激区的纵轴线,才能提高疗效。基于上述认识,对除危险区以外的穴位采用一种新的定位和针刺方法---"全穴斜刺法",取得了远比传统定位和针刺方法更好的疗效。其基本操作方法分作针刺较深的穴位和只能平刺的浅表穴位两类。 治疗方法依患者主诉,运动障碍和触诊结果,确定受损软组织的位置、深浅、走向、范围及其最痛点,沿肌肉长轴,取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进针后,注意保持针的斜行走向,使之能准确地刺入受损软组 织的最痛点处,可刺到骨膜或肌腱附着处。当有明显针感时留针,留针时不行针,时间视针感消失快慢而定,但对劳损者以5--10分钟左右为宜(长时有益无害)。在出针过程中,患者感到针感突然加强时,应暂停出针,待针感重新减弱后,再将针完全退出。一般3-5日针1次,急性损伤间隔时短些。针细间隔短,针粗间隔长些。 针刺体位,就是针刺施术要患者采取术者所需体位。笔者临床使用痛姿位、牵胀(恢刺)进针施术,效果很好。 注意事项:(1)斜刺效果取决于是否准确刺入受损组织、保持进针后的走向;(2)原痛点经斜刺后疼痛消失,其邻近部位又有较强的痛点出现,这可能是受损所涉及的部位较多及强痛点对较弱痛点的"掩盖"作用所致,故每次针刺后,应注意观察分析,继续对其它痛点给予斜刺;(3)压痛点较多且程度差别不大,可依患者的体质和 病情,对3~5个压痛点进行治疗;(4)针刺后,第2天如出现症状加重,但第3天会显著好转,这可能反映了针刺具有调整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后作用或是个体对针刺的反应不同,这样以适当间隔天数为宜。数次治疗后有二至三周恢复期。 针刀(刃针、粗针)斜刺,针刀治疗以简、便、廉、验治疗软组织损伤而被社会广泛认可。虽然有的患者能接受针刀治疗,但也有不少人恐惧针刀治疗所带来的痛苦,针刀治病的目的就是要减轻患者痛苦。如何将针刀施术痛苦降到最低限度,本博将针刀刃口改为一尖二刃,进针快,痛觉小。斜刺施术,取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对个别惧针患者,初次用毫针或细针治1—2次,再改用合适针具治之。 基础医学研究和实践,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当骨骼肌超过习惯性负荷工作致力平衡失调后,肌肉就发生延迟性收缩蛋白降解,从而导致收缩结构改变或解体的现象。当针刀斜刺进入损伤软组织时,肌肉中收缩蛋白马上出现组装、合成,收缩结构功能即时恢复,酸、胀、痛很快消除,带来稳定持久的疗效而不是一时性的镇痛。值得重视的是,斜刺治疗肌肉损伤是通过外周机制实现的。在分别破坏脑、脊髓、阻断运动终板的功能以及对离体肌肉等做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后,仍然能够观察到针刺有促进肌肉功能和结构恢复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斜刺促进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理主要不是通过神经的调节,而是通过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外周机制调节的。 针刀入路的选择:针刀临床主要用于松解软组织,而大多数疼痛或酸胀及功

穴位刺激的比较研究 在现代康复医学中,外部刺激疗法虽非占有主要的地位,但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对神 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及其并发症(如痉挛)的治疗过程中,刺激疗法有着手术和药物疗法不可取 代的优势。此外,通过感觉刺激,可以提高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通过对肌梭中的传入神经 纤维进行刺激,可以兴奋运动神经元,使较多的神经元参与活动,这将有助于对患者运动功 能的重构。而在单一重复的运动训练中,加入外部刺激,有助于维持大脑皮层兴奋度,保证 训练的效果外部刺激疗法中的穴位电刺激疗法与运动训练宜同时进行,为验证这种结合方式 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已进行了正常人的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持续电刺激的对多数肌肉的 影响并不明显。故在此提出根据运动训练时患者肢体的不同动作阶段,变换刺激模式的结合 方法。利用机器人系统搭建实验平台,一方面可以提供一般运动训练器械和功能电刺激不能 实现的自主循迹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患者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意向,给予适合的刺激。 2、平台的总体框架 平台包含康复机器人部份 (由电机驱动器和机器臂组成)、TENS部份(由电刺激控制模块和TENS仪组成)、sEMG采集部份 (由位置信息采集模块和sEMG采集仪组成)和工控机(负责控制 和提供视觉反馈)。工控机利用 RS232与另外三个部分进行通信,由电机驱动器获取机器臂的 当前位置信息,同时将位置信息作为视觉反馈输出到显示器上;电机驱动器根据工控机发出 的指令,控制机器臂上的电机,并利用电机上的光电编码器测量机器臂的当前位置反馈给工 控机;电刺激控制模块利用由工控机发出的机械臂位置信息来控制TENS仪;位置信息采集 模块则将工控机发出的位置信息由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发送至 sEMG采集仪上以供 日后数据分析时作为参考之用。 3、平台的系统结构与实验方法 平台的系统结构图 平台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图中JT 为坐标空间转换的雅可比矩阵。 工控机利用从机器臂上获取的当前位置信息,位置信息与规划中的轨迹进行比较,以确定电 机下一步的控制方针,然后通过特定的算法,控制电机驱动器、位置信息采集模块和电刺激 控制模块。 为了验证实针、电针和经皮电刺激的区别,并了解刺激后对人体s EMG 的影响趋势,对同一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扎实针、电针和经皮电刺激下的循迹运动,观察各刺激方式对sEMG 的影 响效果。 实验:健康男性10 名,年龄25 ~ 35 岁,身高170 ~ 178 cm,体重60 ~ 78kg,惯用手为 右手。 实验采用市面上常用的T E N S 仪进行,进行实针刺激( 针灸和电针) 时使用一次性针灸用针,而经皮电刺激则采用50mm×50mm 的硅胶电极片。实验时对实验对象施予0.5 ~ 2Hz 的电刺激,电流在50mA 以下,刺激强度以实验对象耐受程度为准,本实验采用Noraxon Myosystem-2400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仪及 Noraxon 的固定间距肌电片( 间距为20mm),采样频 率为1500Hz。 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在机器人平台上进行阻抗约束模式下的自主循迹训练,同时接受穴位 刺激。刺激方式分为扎实针、电针和经皮电刺激三种,其间进行sEMG 采集,在循迹训练过 程中,选择为作业平面,肢体高度以对象胸前为准,轨迹尺寸则依照实验对象的活动域设置。实验中刺激点选取肩髎 (TE14)、曲池(LI11) 、手三里(LI10)、合谷(LI4) 四个穴位。s EMG 采集的肌肉为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中共四个通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在穴位表面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来防治疾病的技术, 是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结合针灸穴位的一种新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既保持了“电针样”的刺激特点,又得到较为温和、舒适的感觉,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缺点,如针刺入时感到疼痛,有些患者惧针,儿童不易接受等。临床上,此项技术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病证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且镇痛效应不易耐受,后效应较好,可反复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1. 经皮穴位刺激仪(具有具体刺激频率可调可视功能的经皮穴位刺激仪)。 2. 不干胶电极片。 (二)取穴原则: 1. 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循经或辨证选穴。 2. 根据神经肌肉解剖分布选穴。 每次治疗需选择同侧肢体2 个以上腧穴,1-2 对穴位为宜。 (三)操作方法: 1. 选穴处方 根据取穴原则处方配穴后,选择2 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一般选择同侧肢体2 对穴位为宜。 2. 操作步骤首先检查经皮穴位刺激仪性能良好,选取穴位后常规消毒,然后将两对输出 电极(带有直径为2-3?的不干胶电极片)分别粘贴连接所选穴位。经皮穴位刺激仪按

“ ON/OFF”键开机,选择相应输出频率,调整至所需治疗时间,调节刺激量,电流量输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慢慢调高至所需电流量。 3. 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病情及病变部位而定,以受刺激局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耐受为度。当患者对电流量刺激产生耐受时,需及时调整电流刺激量。 (四)刺激参数: 主要使用的输出频率为2Hz(疏波)、100Hz(密波)、2/100Hz(疏密波)。研究表明,2Hz电针能刺激脑啡肽、内啡肽和内吗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μ和δ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100Hz 电针能增加强啡肽的释放,作用于κ受体产生镇痛效果;2Hz 与100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2/100Hz),可引起四种阿片肽全部释放。2Hz 电针对炎性痛和神经源性痛的镇痛效果较好,100Hz电针对炎症痛和肌痉挛痛有很好的疗效。2/100Hz 电针不仅起到较好镇痛疗效且不易产生镇痛耐受。 (五)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30min,如果疼痛剧烈,可连续刺激60min,隔日或每日治疗一次。 二、常见疾病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一)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肩凝症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 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 或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 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中医学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等特点而有“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 之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主要病理系慢性退行性改变,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肌腱鞘炎、冈上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

用针灸刺激穴位可以治疗阳痿 用针灸刺激穴位可以治疗阳痿?针灸法源远流长,对许多疾病都有极好的疗效,在中医治疗中广受推崇,备受欢迎,对于阳痿病症,也可以采用针灸法来治疗。不过,用针灸法治疗阳痿时要特别注意,不同的阳痿病症要采用不一样的针灸疗法才有效。 对于肾气虚弱型阳痿,针灸时应取会阴、长强、肾俞为主穴,取三阴交、曲骨、然谷、曲泉为配穴。 会阴针1。5寸;针长强穴时,针尖向上与骺骨平行刺入0。5~1。5寸,局部多有痛胀,或放射至肛门部,古人在针此穴时,以大痛为度;肾俞穴刺 1寸。三穴在得气之后向左向右交叉捻转,用补法。配穴得气后左右交叉捻转用补法,留针5分钟。每次针主穴3个,配穴1~2个。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每次并用艾条雀啄灸会阴穴49次。 对于命门火衰型阳痿,针灸时应取长强、会阴、命门为主穴,取肾俞、关元、太溪为配穴。针主穴得气后向右捻转3600停,再捻,如此30秒,取针。针配穴得气后留针5分钟。另以艾条作雀啄灸,先关元后会阴穴,各49次。 对于湿热下注型阳痿,针灸时应取肝俞、行间、曲泉、会阴为主穴,取阳陵泉、膀胱、水分为配穴。先针主穴,捻转泻法不留针。后针配穴,平补平泻。7次为1个疗程。 对于肝气郁结型阳痿,针灸时应取太冲、会阴、曲骨为主穴,取行间、中极、急脉、太溪为配穴配先针太冲、行间、中极穴,泻法不留针。其他穴位平补平泻。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对于惊恐伤肾型阳痿,针灸时应取胆俞、肾俞、长强、心俞、神门、阳陵泉等穴。以艾条雀啄灸胆俞、肾俞穴各49次;针长强、心俞、神门穴。长强穴刺痛出针,心俞、神门穴捻转补法,阳陵泉穴深刺泻法。 部分穴位位置 会阴穴: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 长强穴: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简称TENS)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这是70年代兴起的一种电疗法,在止痛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因而在临床上(尤其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ENS疗法与传统的神经刺激疗法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电刺激,主要是刺激运动纤维;而TENS则是刺激感觉纤维而设计的。 目录 物理特性 治疗作用机制 设备与治疗方法 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处方举例 编辑本段物理特性 TENS仪器必需具备以下条件: 1.频率较高:多在2~160Hz之间,属低频范围。 2.脉冲短-或更短:一般脉冲宽度多在9~350μs之间。脉冲太宽,传递疼痛的纤维便被激活,而且极板下离子化增加。但脂肪组织较多者,脉冲可宽一些。 3.强度适宜:采用使病人有一种舒适感,不出现肌肉收缩的阈下强度。这样TENS便可选择性地激发感觉的,传入神经纤维的反应,而不触动运动的,传出神经纤维的反应。 4.电流形态不统一,目前常用有以下几种波形:(1)对称的双向方波;(2)被单向方波调制的中或高频电流;(3)有对称的双向脉冲;(4)单向方波;(5)另一种不对称的双向脉冲。 编辑本段治疗作用机制 有下面几种假说: 1.闸门控制假说认为TENS是一种兴奋粗纤维的刺激,粗纤维的兴奋,关闭了疼痛传入的闸门,从而缓解了疼痛症状。电生理实验证明,频率100Hz 左右,波宽0.1ms的方波,是兴奋粗纤维较适宜的刺激。 2.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假说一定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可能激活了脑内的内源发吗啡多肽能神经元,引起内源性吗啡样多肽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有人实验证明:以极板面积24cm2置于右腿中1/3外侧面,用方波、宽度0.2ms,频率40~60Hz,电流强度40~80mA,刺激20~45分钟时腰穿脑脊液内β—内啡肽含量显著增高,认为内啡肽由于电刺激而释放入脑脊液,导致疼痛一时性显著缓解。 3.促进局部血循环:TENS除镇痛外,对局部血液循环,也有促进作用,疗后局部皮温上升1-2.5℃。 编辑本段设备与治疗方法 1.仪器:凡属t升、t宽、t降和f可以任意调节的低频脉冲电疗机均可应用,L64-2 型多形波治疗机即可进行此种治疗。电极:铅板与衬垫同直流电疗法。常用直径2-3cm规格的电极。 2.电极放置方法常用有以下几种:(1)放于特殊点即触发点,有关穴位和运动点。因为这些特殊点的皮肤电阻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密度输入。这些点是放置电极的有效部位。(2)放在病灶同节段上因为电刺激可引起同节段的内啡肽释放而镇痛。(3)放于颈上神经节(乳突下C2横突两侧)或使电流通过颅部,均可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3.频率选择多依病人感到能缓解症状为准。慢性痛宜用14~60Hz;术后痛宜用50~150Hz;疱疹性痛宜用15~180Hz;周围神经损伤后痛用30~120Hz等。一般主张由病人自己选择认为恰当的频率。大多数患者适宜采用刺激频率100Hz,t宽0.1~0.3ms。 4.电流强度以引起明显的震颤感而不致痛为宜。一般15~30mA,依病耐受而定。 5.治疗时间:治疗灼性神经痛2~3分钟。一般为20分钟,亦可长达

2010年4月电工技术学报Vol.25 No. 4 第25卷第4期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Apr. 2010 磁刺激穴位对人体神经功能调节作用 徐桂芝1张秀1杨庆新2杨硕1颜威利1 (1. 河北工业大学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30 2. 天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天津 300160) 摘要针灸的基本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本质是通过针刺产生的生物信息调整机体的功能。磁刺激以其诸多优点在人体神经功能调控、疾病治疗与康复理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成效,与传统针灸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在分析磁刺激和针灸对人体神经调节功效基础上,将磁刺激技术和传统的经络理论相结合,采用脉冲磁场刺激穴位,同时采集诱发的脑电信号,利用样本熵分析不同刺激频率下脑电信息的差异,研究磁刺激穴位对大脑神经功能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磁刺激穴位脑电信号神经功能机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M15 Effects of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Acupoints for Regulation of Human Neural Function Xu Guizhi1 Zhang Xiu1 Yang Qingxin2 Yang Shuo1 Yan Weili1 (1. Province-Ministry Joint Key Lab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Reliabilit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2.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0 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cupuncture is to regulate the body function by mean of the biological information evoked by stimulating some acupuncture points. The special functions of acupuncture are to dredge the pass of veins and arteries of a human body for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then to attain the purpose of disease cure. Magnetic stimulation also has many excellent effects in nervous regulation, disease cure, and rehabilitation as well as many ways, which are similar effects with acupuncture.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s and mechanism of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acupuncture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some effects of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acupoints for human neural function are explored by the analysis of evoked EEG signals with sample entropy method. Keywords:Magnetic stimulation, acupoint, EEG(electro encephalogram), neural regulation, mechanism 1引言 1985年,Baker等人将平面线圈置于正常人运动区的头皮上,观察到手肌的抽动,用表面电极在小指外展肌记录到运动皮质诱发电位,这是磁刺激(magnetic stimulation)技术首次在人体上实现的大脑皮层中枢神经刺激。在迄今的几十年时间里,磁刺激以其有效、无痛、无损伤、无需接触电极、易于重复和操作简便等显著的优点,在中枢神经功能检测和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等应用中日益成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热点[1-2]。 针灸学古老而优秀,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接受并开始使用针灸,针灸的科学研究已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3]。在针灸原理研究方面,研究针灸效应的生物学基础及经穴的效应规律,探讨针灸效应的信息传导机制、规律及其途径,是揭示针灸疗效原理、阐述经络学说的重要科学问题,近年来被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列为重点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7023)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08000053)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 2009-12-11 改稿日期 2010-01-21

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 一、学习要点 1.掌握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 2.熟悉低频电流的作用、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定义、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原理。 3.了解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物理特性。 二、内容要点 【概述】 感应电流又称法拉第电流,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感应电疗法。 (一)低频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 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2. 镇痛 3.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二)参数及其意义 1.频率(f)每秒钟内脉冲出现的次数,即为频率。 2.周期(T)一个脉冲波的起点到下一个脉冲波的起点相距的时间,即为周期。 3.波宽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即为波宽。 4.波幅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 5.脉冲间歇时间即脉冲停止的时间,等于脉冲周期减去脉冲宽度的时间。 6.通断比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7.占空因素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周期的比值。 8.常见低频电流波形方波、三角波、调制波。 【感应电疗法】 (一)物理特性 感应电是用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一种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感应电流的两相中,主要有作用的时高尖部分,其低平部分由于电压过低而常无生理的治疗作用。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感应电流的生理作用 (1)电解作用不明显 (2)有兴奋正常神经和肌肉的能力 2.感应电的治疗作用 (1)防治肌萎缩 (2)防治粘连和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 (3)止痛:感应电刺激穴位或病变部位,可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效果。 (三)治疗技术 1.设备感应电疗法的仪器(感应电流电疗机)、导线、金属电极板、衬垫以及电极固定用品均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同。 2.治疗方法 (1)固定法:两个等大电极并置于病变两侧或两端或在治疗部位对置或主电极置神经肌肉运动点,副电极置有关肌肉节段区。 (2)移动法: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在运动点,穴位或病变区移动刺激(也可固定作用断续刺激);另一片状电极置相应部位固定。 (3)电兴奋法:两个电极在穴位、运动点或病变区来回移动或暂时固定某点做断续刺激。 (四)临床应用 1.适应证废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软组织黏连、血循环障碍、便秘、尿潴留、癔症等。 2.禁忌证有出血倾向、化脓过程、痉挛性麻痹或感觉过敏者禁用。 3.注意事项 (1)了解禁用人群。 (2)治疗前应了解有无皮肤感觉。 (3)治疗中避免烧伤。 (4)电极不宜放置在颈部。 (5)对于骨科手术后制动的患者,不宜引起关节活动。 (6)治疗癔症时需采用肌肉明显收缩的电流强度为宜,并配合暗示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