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第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第九章论述了学生原有知识的性质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一般来说,原有知识决定新的学习能否出现。例如,未掌握加法的学生不能学习除法,未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学生不能学习阅读。本章要讨论的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学习动机。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动机属于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因为情感因素中有认知成分,所以不能笼统地称为非认知因素。与原有知识相比,动机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些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要对动机及其相关概念如目标、兴趣、自我图式等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因此,本章首先概述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并阐明学习动机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接着对主要动机理论做些比较研究;最后介绍两个综合的动机作用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激励与维持学生的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的策略。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

1.用实例说明学习动机与兴趣、目标、成就需要、内驱力等概念的异同;

2.根据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动机概念的界定,评价本章所介绍的四种动机理论的合理性及其不足之处;

3.举例说明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动机;

4.举例说明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源性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一)动机

要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先要知道心理学中动机这一术语的含义。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行为。在涉及人的行为时,除了使用需要、内驱力等概念之外,还用目标、兴趣、愿望、理想、信念等概念来解释。因此,需要、目标(或目的)、内驱力、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成了描述人的行为原因的术语,它们表达的概念难以严格区分。

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

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如,学生在迎接高考或中考时,其唤醒状态保持较高水平,一直要到考试结束后,思想和情绪才会放松。

第二,指向功能。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如,一名球探与一名普通球迷同看一场足球赛,由于球探有特殊动机,其行为指向与普通球迷不同,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他需要的球员的表现上。

(二)学习动机

传统上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但现代教育心理学赋予这一概念更多的含义。正如沃尔福克(A.E.Woolfolk, 2001)所说:“学习动机不只是涉及学生要学或想学,还涉及更多含义,包括计划、目标导向、对所要学习与如何学习的任务的反省认知意识、主动寻求新信息、对反馈的清晰知觉、对成就的自豪与满意和不怕失败”,并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Woolfolk,A.E.(20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402).

学习动机既可看成一般的人格特征,也可以看成暂时的唤醒状态。例如,通过人格测验,发现有些人有较高的成就需要,这种需要能持久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里的高成就需要既是个体的一种学习动机,也是他的稳定的人格特征。又如,在一节普通的历史课上,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先讲一个有关的小故事,学生立即进入高度唤醒状态并准备投入后继学习。这样激起的学习动机是特殊的动机状态。由此可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应从一般人格特征和特殊动机状态两方面考虑。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也称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例如,有的儿童对阅读文艺作品很感兴趣,一有空就读文艺作品,从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也获得语言表达技能。由内源性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或分数,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另一种支持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也称外源性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

“愉快教育”这一口号强调通过内在动机维持学习。但学生的学习不都像游戏,有的学习可能使人感到愉快,但许多学习是十分艰苦的,如背诵数千个外语单词,要与遗忘作斗争;要使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技能等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没有远大的目标,没有适当的外来压力,单靠个人兴趣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三)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分析

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动机对学习的作用不同于原有知识的作用。原有知识决定新的学习能否出现。通过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原有知识将成为新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学习动机可以加速或减慢新的学习过程的进行。但它只起催化剂作用,其作用是间接的,不直接参与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第二,动机对学习的作用是通过努力、集中注意为中介而实现的。如,学习动机作用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笨鸟先飞”或主动向他人请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第三,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而不是单向关系。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和加涅都持这种观点。加涅在阐明奥苏伯尔的动机观时指出:“由于这种原因,又因为动机并非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没有必要把学习活动推迟到学生养成适当兴趣和动机之后再进行,通常教授一个没有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暂时忽略他的动机状态,并集中精力尽可能有效地对他实施教学,尽管缺乏动机,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学习;从学习的初步满足中他将充满希望地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引起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并且要依靠由成功的教育成就引起的动机来

加强进一步的学习。”(R.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二、与学习动机相关的几个概念

学生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可以从许多不同方面来解释其行为原因,即学习动机。这些方面包括目标导向、兴趣与情绪、自我图式。

(一)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

人的许多行为动力可以用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来解释,如参加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并获得好成绩既是许多优秀运动员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他们刻苦锻炼的动力。目标(goal)是个体在动机性活动中努力追求的结果。如学生顺利升学,动物吃到食物等都是个体追求的结果,所以都可以作为行为的目标。当学生按照目标指引的方向去努力学习时,学生的这种学习行为是目标导向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学生一般意识到他当前的状况(如成绩属于中等)和将要实现的理想状态(成绩达到优等)以及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差距。目标激励个体去努力消除两者之间的差距。

心理学家认为,目标之所以对人起激励作用,其原因是:第一,目标能指引人的注意,使之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任务;第二,目标能激发人的努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第三,目标能增加人的持久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四,目标能促使人寻求新的策略,改进学习或工作方法。可以将目标分成四类:

1.以任务为目标

以学习或掌握为目标的学生倾向于寻求挑战性任务,不怕困难。他们主要关心自己已掌握的情况和能力的提高,不注重同学之间的比较。他们也倾向于寻求他人帮助,运用较适合的认知加工策略和学习策略。

2.以成绩为目标

以成绩作为目标的学生关心要通过与他人比较显示自己的能力,关心获得好的测验分数。把超过他人作为目标的学生倾向于做那些看上去很聪明的事,如为了显示书读得多,就读那些容易的书。如果认为不可能胜过别人,他们可能采取避免失败的策略。他们更关心别人的评价,却不太关心自己习得了什么。

3.以回避为目标

以回避工作为目标的学生不要学习,他们只求避免辛苦的工作。这类学生力图不花多少努力尽快完成作业和学习活动。当他们不必努力,或工作容易或他们能游手好闲时,他们就感到成功。

4.社会性目标

与学生社会需要有关的目标。当学生年级升高进入青少年期时,他们的社会联系增多,他们参加了许多非学业性的活动,如体育活动、约会等,所以社会性目标对他们来说变得很重要。这类目标涉及多种需要,与学习有不同性质的关系,有的有助于学习,有的不利于学习。例如,为家庭和集体争取荣誉而努力学习的目标能支持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担心伤害同学的感情,而避免指出错误概念,则无助于学习。

上面分别讨论了不同的目标导向和不同的学习者的特征,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往往不是单纯的,学生能协调多种目标,根据实际情境对不同目标作出选择。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以任务导向的目标,为支持这种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学生的目标产生影响:第一是反馈。通过反馈告诉学生他们的努力已在逐渐接近目标,这种反馈会进一步激励学生朝着目标作出更大努力,或者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目标。如在一项研究中告诉学生,他们已达到75%的目标,学生的自信、分析思维和成绩都得到提高(Bandura, 1997)。

第二是认可目标。认可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可他人为他确定的目标;二是学生自己建立目标。在这两种条件下,目标的建立可以促进学习。

按当前状态和要实现的预期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大小,可将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目标一般较为抽象、笼统;近期目标具体、明确。目标的动机作用对不同年龄儿童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具体的短期目标有助于激励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长远的抽象的目标不易被低年级儿童认可,故很难起到激励作用;相反,对于高年级儿童或青少年来说,长远的目标可以对他们起持久的激励作用。

(二)兴趣和情绪

1.兴趣

学前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少年儿童偏爱看武侠小说,成年男子迷恋看球赛。人们常用兴趣来解释这样的行为,说学前儿童对动画片感兴趣,成年男子对足球比赛感兴趣。心理学把兴趣定义为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物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兴趣是由内外两个因素构成的:一是个体内在的需要,二是外界的人或事物具有满足个体内在需要的价值。如学前儿童有求知需要,少年儿童有崇拜英雄、追求惊险刺激的需要,成年男子有发泄自身情绪的需要,因而动画片、武侠小说和足球赛能分别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它们分别成了学前儿童、少年儿童和成年男子选择性注意的对象。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外界事物或活动本身的性质引起的,如学前儿童对动画片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结果的工具性价值引起的,如认识到学好外语可以出国,因而对学习外语感兴趣。低年级学生因认知发展的限制,其学习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间接兴趣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人们凡是从事与自己兴趣一致的活动便感到轻松和愉快,凡是从事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的活动会感到厌烦和劳累。因此,教师和家长都感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应注意两点:第一,人的学习兴趣总是与人的能力密不可分的。父母和教师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较好,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现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提高。第二,所谓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指间接兴趣。年幼儿童不易认识活动结果的价值,包括它们对个人和对社会的价值。因此,间接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2.情绪与焦虑

现代学习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冷认知(cold cognitive)过程,而是一个伴有情绪的热认知(hot cognitive)过程。上面谈到的兴趣是与人的情绪分不开的。人们从事有兴趣的活动会感到愉快和轻松,在活动中得到满足。但人的情绪与学习的关系不是单一的,有时起促进作用,有时起抑制作用。

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与学习成就的关系。早在上世纪初,叶克斯和多德森(R.M.Yerkes & J.D.Dodson, 1908)研究发现,情绪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中等唤醒水平,学习效果最好。因为动机水平和焦虑水平都以被试的情绪唤醒水平为指标,而且当人在情绪唤醒时会出现心理和生理反应,包括脑电波模式、血压和心率与呼吸频率的变化,所以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有时被视为反映动机水平或焦虑水平与学习成就之间关系的原理。

教师在运用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对于高焦虑的学生应尽量少给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而对于低焦虑的学生应适当施加压力,使两者的唤醒趋向于中等水平,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对于简单任务,如背外语单词,做算术口算题等,可以通过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第三,对于带有创造性的新学习或问题解决任务,不宜用开展竞赛等活动来施加压力,而应放宽时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效果更好。

(三)自我图式(Self-Schemas)

自我图式(self-schema)是个体对自身的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能力、效能的信念和自我价值观等。

1.关于能力的信念

心理学家认为,成人常采用两种能力观,即能力不变观和能力增长观。前者意味着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控制的个人特质。据这种观点,有些人的能力比其他人强,而且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固定不变的。后者意味着能力是不稳定的、可控制的。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随着知识增加,能力也会随之增长。

年幼儿童持能力增长观。大多数低年级儿童认为,努力与智力是同一回事,认为聪明的学生由于更努力变得聪明。如果你成绩差,你就笨,你肯定不用功;如果你成绩好,你肯定聪明,你一定很努力。而到11或12岁,儿童开始能区分努力、能力和成绩之间的差异。此后,他们开始相信,有些人从不努力,但很成功,必定很聪明。这时有关能力的信念开始影响动机。

持智力不变观的学生倾向于确立成绩目标,他们既希望使人感到聪明,但又可以保护自己的自尊。他们选择做那些他们擅长又不要花太多努力的事,因为对他们来说,太卖力或失败都意味着能力低下。这种学生保护自尊的另一种策略是什么事也不干,因为你什么也不干,而你失败了,就没有人能责怪你无能。

持智力可以改变观的学生倾向于确立任务目标,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聪明。失败不意味着没有希望,只意味着还需要更加努力,他们倾向于确立中等偏难的目标,这种目标具有最大的激励作用。

2.关于自我效能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是班杜拉提出来的,他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对产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 1997)。

自我效能感不同于自我观念(self-concept)和自尊(self-esteem)。自我观念是关于自我的一般观念,是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情感、能力、兴趣、欲望,以及个人与别人的关系的了解等,也包括自我效能感。自我观念是通过内外比较而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利用其他人或自我的其他方面作为参照框架。自我效能感只涉及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不需要比较。它涉及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完成该任务,而不涉及其他人是否成功。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有很强的预测作用,而自我观念没有这样的预测作用。

自我效能感也不同于自尊(或自重),前者涉及个人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后者涉及个人对自己重要性的判断。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例如,某人可能感到自己在某一领域有很高的效能,但不一定有很高的自尊,反之亦然。

自我效能感通过确立目标来影响动机。如果某人在某一领域有较高的效能感,他将确立较高的目标,而且较少担心失败,最后影响其策略的选择。如果某人自我效应感低,他将不仅不可能确立高目标,而且可能回避困难的任务,“甘拜下风”。

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有密切关系。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或可以控制的原因,如能力或努力,则自我效能感将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影响归因。若某人对于做某事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他很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若他对于做某事缺乏自我效能感,他很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见,奥苏伯尔和加涅主张在某些条件下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不是从动机入手,而是从认知入手,这是正确的。教师首先把课教好,使学生学有所得,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某种课业。学生有这样的自信,他才会投入学习的努力。

(完整版)影响学生学习因素

一、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1个人因素 成长经历环境:特殊时间段 心理问题:个性、兴趣、情绪情感、自信心、自控力、自我要求、动机、策略、对学习的认识、消极观念 生理问题:发育状况(智力,能力偏向,是否有身体障碍等) 2他人因素 同学朋友:恋爱、关系不良、交流问题、性格不合、从众(周围人不好学) 老师:关注度、态度、教学质量与方式、能力问题、严格与否、为人作风 父母:关注度、教育态度与理念、关系好坏、期望、学习认识偏差、比较 其他人:观念看法、行为作风 3家庭因素 提供的学习条件、家庭和谐、文化氛围、是否单亲离异、离世、经济基础 4学校因素 学习氛围、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5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对教育的认识、应试教育 1、学生自身因素 2、父母因素 3、老师因素 4、同学因素 5、社会因素 6、环境因素 7、成长环境 8、成长经历 具体内容如下: 1、不够努力智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习惯自我控制力差时间分配不合理 偏科在某些科目上缺乏必需能力对学习的认识上有偏差性格上存在问题 注意力集中不够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 2、对孩子学习关心不够或过度夫妻在教育孩子理念、态度上不一致夫妻关系不和 未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对孩子要求过高 对孩子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教育上偏向暴力或放任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上有偏差 3、对学生关心不够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由于某些因素令学生反感缺乏责任心 4、同学关系不佳同学之间缺乏交流不愿与同学交流学习或学习讨论恋爱错误比较 5、诱惑多不良人士影响 6、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改变引起的适应不良 7、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特殊的环境造成特殊的影响 8、成长过程是否有发生对其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事情 1、学生自身:智力水平、性格、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动机、学习方法、对学习的兴趣、意志力、学习习惯、学生的生活作息 2、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老师的知识面、学校的校风校纪、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的为人处事、学生对老师的感受 3、家庭:父母的知识水平、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学生的期待、父母对学生的态度、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氛围 4、社会: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娱乐场所、补习班、邻居关系)、教育制度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心理、社会、家庭、老师 生理:智力、身体状况 心理:情绪、性格、心态、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对自己的要求、是否有自信心、压力是否过小或过大、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注意力、有畏难情绪、是否足够坚持 社会:社会的环境与风气、人际交往状况、班级的学习氛围、朋友们是否有进取心、恋爱的影响 家庭:父母是否过度或过少关心、家庭和睦程度、学习环境、物质支持、父母的期望、父母的管束、父母对学习上的偏差(是否有读书无用论)、家庭暴力、父母的肯定、与父母的关系 老师: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是否适应、学生对老师是否反感、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的教学水平 1.社会因素:学生在社会上所接触到的所有能够促进或者削减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如学生自己在社会上所进行的社交 活动,从而产生的对学生个体的学习带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素 2.家庭因素:指的是学生在自己的家庭中,能够对学生本人带来关于学习上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带来的对学生 本人的影响。如学生的兄弟姐妹学习成绩非常的突出,从而导致学生本人对学习产生的抗拒心理。 3.先天因素:这是学生天生对学习所带来的限制,是从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外界因素很难对此作出改变。 4.老师因素:在学校中,学生与老师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能够对学生带来致命或者关键的影响,老师对学生 个人观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学校中很普遍存在的就是学生出于对老师的个人主观情感从而映射到自己学习上的 各种表现。 5.同学因素:学生在学校中所认识的形形式式的同学、朋友对学生个人产生的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学习观的根本原因之一。大 部分的不良学生正是因为不慎交友或者由于周边同学的影响,从而掉进了厌学、弃学、更而辍学的深渊。 6.环境因素:学生平常学习的周围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决定性因素有家庭学习氛围、学校学习氛围等。 7.成长经历因素:学生个人成长经历能够带来学生学习上的影响。如童年时被别人欺负导致自己的性格自卑内向,进而影响学生

经典成就动机理论

1经典成就动机理论1953年,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成为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阿特金森1954年提出成就动机有"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维度...。20世纪60 年代以后,心理学家由过去对动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的研究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因素的研究,认知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初, Dweck等人¨1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Eccles等人【3 o将阿特金森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一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期望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并非互补的关系∞J。与此同时: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 1.2多面取向成就动机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成就动机的多维度特征,即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不同动机组成的(Kakla&Scher,1986)"J。Slavin(1991)将一般动机分为两类:情境动机和性格动机。前者指的是在特殊情境中的活动,在活动中达到需要的满足,是暂时性的。后者是指个体的追求不限于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变异∞J。另有学者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将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为求知或为个人成长而学习,另一类则是为求得较高的分数或是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或教师的赞许而学习。Dweck(1983)将前者看成是学习目标,后者看成是成绩目标。具有性格动机而且在求学时又以学习目的为其学习动机的人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p1 Elliot和Andrew对成就动机的定义进行???新的诠释,认为成就动机是以竞争为基础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激活化和方向化怕J。随后,Elliot(1997)等提出了趋避成就动机层次理论,将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纳入这个理论D J。这些研究说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具有越来越多的多面取向。Elizur 等∞-采用了多面取向的成就动机的方法,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种独立的动机组成的。他们将成就需要和其他的需要(如金钱、地位、权力等)结合起来,认为职业道德、支配性、竞争性、对地位的渴望和获得金钱与财富都是成就动机可能的成分。如Elizur 等提出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的结构,即有两个面:A面, 收稿日期:2008-10-06 修回日期:2009一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08166)"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职业倦??的关系研究"资助。作者简介:蒋名平(1977一),男,四川达县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和职业教育。万方数据114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B面,时间。A面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包含对困难任务的偏好、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个人独自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计算风险,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为追求完美的结果而努力。B面指的是与任务相关的时间,是在任务之前,期间还是之后。怕J Sagie,Abraham等根据成就动机多面取向理论设计了一种情境成就动机量表来测查成就动机,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体。[7】随着成就动机理论的整合趋势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核心因素,如坚持性、对成功的信心;也包括外围的因素,如支配性、集中性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成就动机的"洋葱模型"(Schuler&Prochaska,2001)Do。2成就动机测量的研究成果有关成就动机的研究,焦点在于如何对它进行客观测量。目前最主要的测验有投射测验和自陈式量表的测验。随着成就动机的研究进展,又开发出了Grid技术、成就动机问卷(AMI)等新的测量工具。2.1投射测验1938年Murray运用墨渍投射测验,对内隐动机进行了测量,对动机的测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旧1投射测验主要有两种方

学习汉语动机

学习汉语动机 摘要:学习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相对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构成的完整的动力系统。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学习动机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大多数研究者与外语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学习动机是决定语言 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习动机理论 Gardner(1985)将学习动机或取向分成两大类:第一类,工具型,即以语言为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第二类,综合型,即对目的语使用者和目的语文化感兴趣,希望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对学习动机的另一种划分是将其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为了从语言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愉快与满足,而后者则将习得语言作为途径以期达到某一目标。对学习动机这两个维度的区分一般认为是对应的,即综合型动机属于内在动机,工具型动机属于外在动机。

Gardner等人在坚持“语言态度―动机行为―学习成绩“为内在逻辑的社会教育动机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主流动机理论中的一些新内容,如期待―价值理论 (Expectancy ?C value Theory)中的“自我效能(Self - efficacy)”和“效价”(Valence),目标理论(Goal Theory)中的“目标显著性“(Goal Salience),构建了“扩展动机理论”。 唐耶(Dornyei)提出了视角更宽的语言学习动机理论,包含三个层面的动机模式: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该模式强调动机是一个多向度的、受情境因素影响的概念。 Gardner认为动机相当于中枢精神引擎或能量中心。它包含三个成分,即学习语言的愿望、对语言学习的态度、动机强度或努力程度,这三个成分是一体的。而取向的作用就是帮助激发动机,使其指向一系列目标,在这些目标当中,有些是具有强烈人际交往性质的综合型动机,有些是具有强烈实用性质的工具型动机。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第二门语言的主要动机是工具型动机。事实上,实际情况更为复杂,语言学习者采用什么样的动机以及哪种动机对语言学习来 说更重要是由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D rnyei(1990、1994)、Crookes & Schmidt(1991)、Oxford & Shearin(1994)呼吁扩展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

成人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影响

成人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发生器,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应成为培训方案设计的首要环节。文章总结了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在培训项目需求调研、培训目标设置以及课程设计三方面应用学习动机理论的一些典型做法,针对目前成人培训中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改善培训者行为,提升培训效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 关键词:成人学习;动机;学习理论;行为;继续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干部大规模培训的重要阶段。如何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干部培训质量,是我们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的关系非常密切,学习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会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认为: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人的学习行为并内化成为习惯。对学习过程给与经常性的反馈,以便理清每一步的目标,同时允许学员因自己的进步而自我奖励,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对于成人学习动机、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外学习动机理论 (一)霍尔的学习动机定向理论 美国教育学者霍尔提出的学习动机定向理论,指出成年人都有学习的需求,只是需求的内容和迫切程度有所不同。他还把成人的学习需求分为三类:目标定向型、活动定向型、知识定向型。 (二)米勒的势力场动机论 米勒认为,个人的学习需求动机与社会的结构和势力之间关系密切。个人需求与社会势力(需要)之间相互作用,如同物理学中的“场”。当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都很强烈时,学习动机最高。当个人需要弱而社会需求强时,学习动机起初较强,之后会逐渐下降。反之,则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他还指出,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对生存所需的职业能力、基础教育等学习需求强烈,而高层次成人的学习需求则指向了自我实现。 (三)鲁宾森的期待价量理论 该模式认为成人学习动机的产生和期待有关,而动机的形成和持续与价量有关。期待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个体对完成学习后所能获得的奖赏的期待,一类是对能否成功完成学习的期待。当两种期待均具有正向作用并相辅相成时,动机才会发生。如果任何一方为零,则动机不会发生。价量是指个体对学习成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预期。如果预期是正向的,则会好好学习,反之,则不会发生学习

影响学习者阅读动机因素

影响学习者阅读动机的因素 要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动机,有必要先了解影响其动机的因素。影响学习者阅读动机的因素可分为个人因素、材料因素、环境因素和教学因素。1. 个人因素。学习者对阅读的需求和阅读态度是影响阅读的首要因素。教师应在强调阅读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的同时尽可能多方位地把阅读与学习者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 材料因素。在编写或挑选阅读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主题、难度、结构、形式等问题。 3.环境问题。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父母、教师、学校的阅读氛围、学习者所在的群体、社会的流行因素等都会影响学习者的阅读动机。 4.教学因素。良好的阅读教学活动能让学习者体验阅读的成功和快乐,能激发学习者的内部阅读动机和培养欣赏型阅读动机。 激发阅读动机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赋予阅读真实的目的。在课堂里学生常会因为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而阅读,如能把阅读变成学

生生活和交流的需求,成为展示自我的需要,那肯定会激起他们更大的阅读热情和动机。 2.创设阅读情景,让学生期待阅读。 3.让学生体验成功。 1)教学过程应做到循序渐进。 2)适当搭建支架。 3)设计多种类型的阅读活动。 4)阅读评价的选择性与开放性。之前我们用过阅读档案袋,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结合一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他们自己努力的过程和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 5)在教学活动中减少竞争性活动,增加合作机会。少让学生因竞争而产生挫败感或因此产生过强的好胜心。 6)减轻学生的焦虑感。 4.选择或编写适当的阅读材料。 1)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 2)以学生的图式为基础。 3)鼓励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在分享阅读时我们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4)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如报刊、网络等,寻找我们需要的材料。

需要与动机——课后练习题

需要与动机——课后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需要 2、动机 3、兴趣 4、诱因 5、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 1、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是,后者则是。 2、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形曲线关系,这就是定律。 3、交往动机是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往动机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是,它是一种以获得他人或团体的赞誉为目标的动机。 4、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因素影响。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在于期待之中,是期待强化。班杜拉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期待:指人对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测;指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 5、马斯洛是西方心理学的创始人,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认为可以把人的动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欠缺的动机,一类为。 三、判断正误(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需要就是动机,动机也是需要。 2、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没有区别。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1)同一动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2)相似或相同的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 四、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但用刀叉吃熟食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这表明人的需要具有()

A. 对象性 B. 动力性 C. 多样性 D. 社会性 2、皮亚杰指出,儿童行为存在着自我激发的现象。当儿童自由自在地进行操作时,他们会重复地操作当交通警察、开设医院或“过家家”的游戏。这表明儿童的行为可以由()激发。 A. 生理性动机 B. 外部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内部动机 3、有人对数学感兴趣,有人对哲学感兴趣。有人喜欢高尚的内容,有人则喜欢繁琐的事物。这表明兴趣具有() A. 稳定性 B. 效能 C. 指向性 D. 广度 五、双项选择题 1、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将动机分为() A. 有意识动机 B. 无意识动机 C. 原始的动机 D. 习得的动机 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需要由7个等级构成,并将这7个等级划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下列属于高级需要的有() A. 尊重的需要 B. 自我实现的需要 C. 求知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3、以下心理学家中提出过需要理论的有() A. 莫瑞 B. 皮亚杰 C. 斯腾伯格 D. 马斯洛 六、简答题 1、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习动机对青少年学习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学生的态度,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态度,个人价值观等等严紧相连。青少年往往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对自己有严重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可是升入初中,随着课程的增多,并不是说学生想学习哪一门课就学习哪一门课的,在青少年这个阶段,门门课都要花心思学习,如果只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那么就会导致偏科,也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变得很局限,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和激励学生各门课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正如奥苏贝尔说过:“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如果老师能有用的运用学习动机,就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因为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学生如果有了很好的学习动机,就能促进他们很好的学习,从而取得好成绩。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点是设置详尽目标及达到的方法。比如将有一次考试,那作为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应该留意复习什么内容和怎么去安排时间复习这些内容,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设置怎样的目标,比如你大凡最高能考90分,最低也考过70分,可是大凡都在80分之间,那么你可以把目标定为80-90分之间,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这次考试中简易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学生以后也会慢慢模仿这种方法,并且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 第二点是设置榜样。我们可以根据例外学生的学习情况,跟他们沟通的时候,给他们意见,让他们在班级里面自己找一个成绩等各方面都比自己稍微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让他们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动力,推动自己的学习,当学生超过了那位榜样的时候,可以在全班人面前表扬他,让他有成就感,可是

1影响学习的因素一-----------------教学内容

1影响学习的因素一-----------------

一、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 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如图5-3)。 图5-3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活动模型 图5-3显示出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规律。当环境中的内外刺激引发学习者的各种需要时,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对这些需要作出评判,确定哪些重要、哪些具有实现的可能、哪些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当断定某种需要有价值、可以实现且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时,这种需要便转化为动机,推动学习行为发生;同时,学习者还会对学习行为的结果产生某种预期,产生目标期望。目标期望产生后,不仅能反过来促进需要向动机转化,而且指引行为的方向。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影响需要向动机转化的重要变量,而且还会对目标行为进行调节,使其不偏离目标价值。动机驱使行为,而目标则启动行为,行为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目标达成或没有达成。目标如果达成,行为成功,产生需要满足后的满足感。满足感产生后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层次较高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增强,原有的需要继续得到强化,行为持续进行;另一种是当层次较低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消失,原有的需要弱化和新的需要出现,原有的行为停止或被新的行为所取代。同理,目标若没有达成,行为失败,出现挫折感。无论行为成功还是失败,学习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对成功给予积极归因的产生自我效能感,对失败给予消极归因的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自我效能感使人对今后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态度,习得性无力感则使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消极态度,不管是自我效能感还是习得性无力感,两者都会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上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有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紧张、主动、顽强、投入的心理状态。学生若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就会表

大学生成就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TheoryResearch学

表3在生源地因素上成就动机的得分(M±SD) 注:*p<.05,**p<.01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生源地,即城乡背景方面,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差异并不显著。被试中来自城镇占29.2%,来自农村的约占70.8%。 4、大学生成就动机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见表4、5) 由于在调查过程中,学习成绩这一因素是由被试自行选择的,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从本次调查的202分问卷中随机抽取60份,调取这60名被试的期末成绩,计算结果表明其中有58人填写成绩真是有效,有效率为96.7%。由此可知,数据是具有客观性的。 表4在学习成绩因素上成就动机的得分(M±SD) 注:*p<.05,**p<.01 表5.学习成绩因素的事后检验(LSD) 注:*p<.05,**p<.01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在追求成功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学习成绩这一因素的四个水平,在追求成功这一维度进行多重比较(见表5),结果显示,在不及格和良好这两个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分析 1、关于性别在成就动机上差异检验的结果分析 成就动机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所指出的,社会的成就需要先于该社会的经济增长,而这个成就需要又受制于该社会的文化和亚文化因素。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男女两性在社会职业上相接近,扩大了女性的活动领域和空间,这样便造成了男女两性在成就动机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学校教育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增强了女大学生学习上的自信心和追求事业成功的信念。社会各个层面涌现的独立、自强、自立、自爱的女性榜样也使女大学生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现代意义的理解。而男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使他们追求成功的信念得到激发,因此男女两性在成就动机方面就不会存在显著差异。 2、关于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上差异的结果分析 若在家中为独生子女,较可能发展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另外,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要多很多,这种现象在隔代抚养中更加明显。他们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不强,同时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在大学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要离开家独立生活,在这些方面的不适应可能会对其成就动机造成影响。有些独生子女自我评价较高,自我意识也较高,因此他们往往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在各个方面都想取得成功,有所作为,同时他们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兴趣,具备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样,他们在避免失败的动机方面也较其他同学较强,他们由于自我评价较高,因此常常更加畏惧失败,不愿意成为生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失败者。有时,他们对失败的恐惧更甚于对成功的追求。 若在家中为非独生子女,由于受父母以及长辈关注程度的不同,其成就动机可能不同。非独生子女在家中由于其他兄弟姐妹的存在,可能更急切地现自己,已获得家庭成员更多的关注。他们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后,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期望获得更大的成功。成就动机作为一种高级的动机,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大学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非独生子女在这个社会中也有着获得他人认可,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的需要。他们将他们在家庭中渴望受到关注的需要延续到大学生活中来,也渴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成绩。 3、关于生源地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上差异的结果分析 由于农村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较为强烈,可能导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成就动机较为强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国家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的生活、经济条件都在逐步提高和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发展很快,其经济、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大学生希望改变其生活状况的愿望可能没有那么强烈。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科技、社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等与日俱增。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更加追求前沿的技术,渴望掌握更加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知识,他们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与先进的科学文化接触,能够认识和了解更多有用的知识,掌握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 4、关于学习成绩在大学生成就动机上差异的结果分析 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激活特性和维持功能,积极的心态可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在整个学习阶段具有明确、稳定的学习目标,也具有导向机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在学习活动上,而疏离其他无关学习的事物干扰。由于学习上的成功更使其产生成就期望指标的增力,这种增力具有自我激励作用,使他们的学习更加主动、勤奋,学习成绩得以稳步提高。追求成功的动机推动学生的学习,而学习的成功又促进这一积极动机的加强,,形成良性互动。即使偶然在学习遇到挫折,他们一般会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学习方法不当等不稳定因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取得好成绩的期望指标,反而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进一步发挥主观积极性,直到取得好的成绩。相反,避免失败的动机使大学生对取得成功的目标期望较低,倾向于作出低能力的自我评价,情绪达不到一定的紧张度,总是处在一种消极的心态中,在此情况下机体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有效地保持注意力和知觉活动,更是很难调动潜能,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行为,不利于其学 业成绩的提高。J i a o Y u L i L u n Y a n J i u

浅谈学习的动机

浅谈学习的动机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曾经有一位教授说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对这句话很认同。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些方面未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这时,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当机体达到了某种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就会降低相应的动机,使机体处在相对不活跃的状态。因此,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在强调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本身就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有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者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者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 也有不少的研究表明,有些学习既不靠动机给以力量,也不靠内驱力的满足来加强。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学习,也是可以在没有任何明确学习意向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动机对于那些没有组织的、短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作用,同它对于其他各类学习相比,可能并非必需。但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教材,需要个体不断的积极努力,把新观念材料组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它要个体具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虽然学习可以独立于动机而存在,但是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这一点也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这样。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加强学生的努力程度。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很多研究的结果都已证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坚持把学习任务最后完成的学习毅力。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良,其原因即在于学习动机低下,在学习中不能克服困难保持注意力和主动进行学习。 一般来讲,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种现象并不否认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是说明动机毕竟不能代替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学习要通过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中介因素而实现。因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推断动机作用的强弱。 动机水平与作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

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下降。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另有一项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道理,当剥夺黑猩猩食物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解决问题的错误增多,速度也减慢。这些研究都说明了,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因为动机过强,紧张和焦虑强度过高,注意与知觉的范围缩小、思维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些都会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在重要的考试中经常有人发挥失常往往与此有关。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比较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比较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 图: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曲线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适当,一定要注意防止给学生提出的目标过高,或给学生加的压力太大。过高的目标、过分的压力不仅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内部动机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机构2成就与年龄特征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5学生的焦虑程度(2)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4培养学生形成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学习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2迁移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和定势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早期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结果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3经验类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得提出的,4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学生与学生学习: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取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与人类学习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具有多重目的性。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遗忘产生的原因:痕迹衰退说,该学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提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最早是弗洛伊德提出,也叫压抑理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干扰说,遗忘是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研究表明,主要有前摄和后摄抑制克服遗忘的策略: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学习策略的种类,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学习策略的特点,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操作性与监性,外显性和内隐性,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学习策略的培养: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性,自我效能感原则。方法,指导教学,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

成就动机理论

酒店企业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应用 成就动力理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H. A. Murry)提出的成就需要的概念。动机(motivation)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机制;需要(need)是一种资源的匮乏状态,资源匮乏引发需要,外界资源作为一种诱因,好比燃料,激发人的动机,内在动机的发生出现行为表现,人采取行动。资源分为物品、金钱、情感、服务、地位和名誉六大类。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新发展,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 1、工作是人获得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通常人们为了获得资源会积极参与到工作活动中; 2、成年人的基本动机模式业已形成,在同一时间内各种动机和需要均存在,但是存在着优势需要,我们只有通过充分应用资源激发其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 3、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着部分替代满足功能,当我们不能满足其A需要时,可以通过满足B需要进行替代,但是这种满足只有部分效果,而且要付出的资源远远超过满足A需要,这种超出往往会是几何倍数; 4、人们本意上力图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各种资源,但是对“付出与回报”的衡量缺乏客观参照系统,他们往往采用主观参照系统; 5、由于动机的驱使,人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行为风格,因此对不同人的管理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行为。 职业风格:思考型—以思维、策略为行动先导,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表现得思考多于行动。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不拘小节的特点,喜欢随遇而安,对规则和约束反感。 行动型—以积极行动方式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在获得行动所必要的信息时,就不在寻求新的信息而直接付诸行动。具体善于组织计划,有目的性,决断性等特点。 内敛型—以收敛的态度对待外界获得安全感。通常比较关注内心体验,做事时易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满足于独立工作。具有缄默、自持、含蓄等特点。 表达型—一开放的态度表现自我,获得安全感。通常倾向于关注外在的任何事,喜欢热闹,易于与人沟通交流。具有活泼开朗、坦率等特点。 感性型—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自我价值标准,权衡问题的相对价值和利益进行判断和决策,具有主观敏感、渴望和谐等特点。 理性型—以社会的标准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理智作用进行活动和决策,分析事物的价值和问题的解决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具有客观、公正、理性等特点。 亲和型—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尊重。通常在群体工作和生活中,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谐关系。具有热心、友善、合作等特点。 支配型—通过建立权威地位获得尊重。通常在组织行为过程中,力图用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和控制他人。具有权威、鉴定、少妥协等特点。 防守型—以谨慎的态度,避免资源损失,以保有成就。通常面临任务情境时存在着回避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倾向。具有保守、稳重、思虑周详等特点。 进取型)—一乐观的态度,积极争取有所成就。通常面对任务情境时,主动设置高目标,并为之进行努力以获得优秀成绩。具有主动、拼搏、满怀激情等特点。 理想型—一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关注世界,获得知名。通常倾向于感知外界环境的全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对学习的影响 本章要点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认知失调论自我效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要求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构成 (一)动机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的行为。在涉及人的行为时,除了使用需要和内驱力等概念之外,还用目标、兴趣、愿望、理想、信念等概念来解释。因此,需要、目标(或目的)、内驱力、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成了描述人的行为原因的术语,它们表达的概念难以严格区分。 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如学生在迎接高考或中考时,其唤醒状态保持较高水平,一直要到考试结束后,思想和情绪才会放松。第二,指向功能。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如一名球探与一名普通球迷同看一场足球赛,由于球探有特殊动机,其行为指向与普通球迷不同,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他需要的球员的表现上。 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内驱力是推动有机体的能量,包括生理的内驱力和社会的内驱力;诱因是指吸引有机体的行为目标,即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物。当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时,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 (二)学习动机及其构成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诱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的系统。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而大学生是这个社会中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一直都是心理学界关注的重点。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国外学者研究大学生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涵、特点、差异性、相关性及结构,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并探讨提高其学习动机对策。 关键词:学习动机;因素分析;教育对策 The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The current society is a learning society, 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in the society,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research has been a psychological science focus of concer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mainly includ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relevance and structure,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