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房颤诊治专家共识

老年人房颤诊治专家共识

老年人房颤诊治专家共识
老年人房颤诊治专家共识

老年人房颤诊治专家共识

年龄是导致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及

以上房颤患者特称为老年人房颤。

老年人心房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现状

一、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特点

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欧美国家年龄65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7.2%[1],80岁及以上者达到5.0%~15.0%,而在40~50岁人群只有0.5%。男性率高于女性[2‐6]。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房颤的患病率为0.6%,其中年龄50~59岁人群为0.5%,80岁及以上人群为7.5%,男

性略高于女性(分别为0.9%与0.7%,P =0.013),据此估计全国约有房颤患者800万人。

老年人房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增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衰)、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肺原性心脏病、肥胖、糖尿病等。此外,饮酒、电击、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及电解质紊乱等亦可引发一过性房颤。中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结果表明,房颤患者中老年人占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7]。房颤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

和孤立性房颤的百分比分别为12.9%、65.2%和21.9%[8]。

老年人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但可造成患者不适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使心脏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衰加重。

脑栓塞是房颤引发的主要栓塞性事件,也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老年人房颤并发脑卒中的30d 的病死率达

24%,且幸存者多遗留身体残疾[9]。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年发生率约5%,

是非房颤患者的2倍,占所有脑栓塞事件的15%~20%[10‐11]。老年人房颤并发栓塞的比例更高,其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2]。50~59岁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5%,80~89岁为23.5%[12]。我国对平均年龄70岁的房颤患者调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5.3%[13],住院房颤患者中脑卒中患病率24.8%,80岁及以上达32.9%[14]。

冠状动脉外科研究(CASS)结果表明,房颤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合并房颤的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较无房颤的冠心病患者增加1倍[15]。左室功能不全(studies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SOLVD)研究结果提示,

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RR

=1.34),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4年内死亡风险增加52%[16]。另有研究结果显示,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病死率高于不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H R =3.4)[17]。

二、老年人房颤的治疗与获益和风险评价

(一)节律与心室率控制

可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心房和(或)房室结消融、起搏器和外科手术治疗。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相比全因死亡、心血管致死和致残率、脑卒中、心衰进展及生活质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22]。最近的SOLVD 研究结果显示,宽松与严格的心室率控制(休息时心室率<110次/min 与<80次/min)相比,两组患者症状、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相似[23]。

普罗帕酮、多非利特、索他洛尔或胺碘酮都可显著减少房颤再发,但常因药物副作用而终止治疗(每9~27例终止1例)[23]。除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增加致心律失常作用。胺碘酮优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及索他洛尔,可安全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包括心衰的患者[24]。胺碘酮转复较慢,24h 转复率80~90%[25‐27]。新型抗心律失常药决奈达龙维持窦律的作用低于胺碘酮[28‐29],其促心律失常作用很低,在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稳定患者中很安全[30]。但决奈达龙明显使中重度心衰患者的心衰恶化而增加了死亡[31]。决奈达龙对房颤患者心血管事件影响研究(ATHENA)入选了4628例阵发或持续性房颤、心房扑动并且有心

血管危险因素患者,服用决奈达龙400mg 2次/d 或安慰剂,结果显示决奈达龙没有明显减少死亡,但心血管病死率降低(2.7%与3.9%;H R 0.71;95%CI 0.51~0.98),卒中减少并独立于抗凝治疗;在心衰和冠心病亚组中结果一致[32]。因此ESC2010年指南建议为减少因心血管事件住院,决奈达龙可用于非持续性房颤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Ⅱ a B),不推荐用于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心功能分级Ⅲ ~Ⅴ 级或近期不稳定Ⅱ 级心衰患者(Ⅱ B)。普罗帕酮转复近期再发房颤患者心律有效,静脉应用转复时间在用药后30min 至2h ,转复率41%~91%;口服转复时间为2~6h ,但对持续性房颤及心房扑动

的转复率不高[33]。在一项中等规模的研究中,院外

患者口服普罗帕酮(450~600mg)可安全有效地转复窦性心律[34]。普罗帕酮无效后再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及房颤率高于单用普罗帕酮(71%与49%),但伊布利特治疗组有10%患者发生非持续性室速[35]。伊布利特对近期发生房颤的患者90min 内转复

成功率约50%。开始转复的时间为用药后30min ,对房扑的转复比房颤更有效[36‐37]。

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率更有效,主要风险和并发症是血栓栓塞事件(1%~2%)[38]。电复律前应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能增加转复成功率[39]。

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对于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为70%~80%,慢性房颤为50%~60%,再次手术可提高一定的成功率。单次消融成功率约57%,在有

经验的电生理中心单次消融成功率可达90%左右,并发

症为6%[40]。药物控制心室率无效和(或)消融失败的患者行房室结消融‐起搏治疗能改善生存[41]。

心脏起搏器置入治疗应该根据房颤类型、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严重性、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有无心衰或室性心律失常及其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如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双腔起搏器(DDD)、双腔除颤起搏器(ICD)、双心室3腔ICD (CRT‐D),目前有关心房起搏对房颤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42‐

44]。

与导管消融相比,外科手术消融获得的肺静脉电隔离更确切,并可切除左心耳。迷宫术不仅用于肺静脉隔离,也用于二尖瓣环、右和左心耳及冠状静脉窦隔离;术后15年内约75%~95%患者不再发生房颤[45]。目前正在

探索通过微创开胸手术的方法进行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二)抗栓治疗的疗效与出血风险

血栓栓塞是老年人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预防重点。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对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的利弊权衡。

1.抗凝治疗:华法林可减少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和所有血管事件约50%,同时增加出血风险,但颅内出血无增加,卒中绝对风险的下降超过颅外出血的风险[46‐47]。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年龄80~89岁患者卒中的对比研究(WASPO)和伯明翰老年人房颤治疗(BAFTA)研究结果证实了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48‐49]。口服华法林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与对照组相比可使总的卒中风险减少64%,其中缺血性卒中减少67%,总死亡风险减少20%[50‐51](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治疗强度控制不当会导致出血或无效抗凝。国内外房颤诊治指南推荐目标INR 为2.0~3.0,在此范围内华法林可发挥预防脑卒中最大疗效,也能避免出血并发症。INR在1.6~2.5可发挥80%的最大疗效,<1.5几乎无效,>3.0时出血事件增加,>5.0时出血事件急剧增加。对老年房颤患者的目标INR 的推荐各

指南不尽相同,如2010欧洲指南不推荐老年患者INR <2.0,因为人群研究结果提示INR1.5~2.0卒中风险增加2倍。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心律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CCF/AHA/HRS)房颤指南建议年龄≥ 75岁老年人应用华法林预防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一级预防的目标INR为1.6~2.5(Ⅱ b C)。

达比加群(dabigatran):新型口服Ⅱ 因子抑制剂。RELY 研究结果证实,110mg ,2次/d ,疗效不亚于华法林,且颅内出血及大出血发生率减低;150mg ,2次/d 疗效优于华法林,两者严重出血发生率相似[52]。因此,2010年ESC 建议当适宜口服抗凝药时,达比加群可作为华法林替代;2011年ACCF/AHA/HRS 房颤指南推荐,对于无人工心脏瓣膜、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瓣膜性心脏病、无严重肝肾损害的阵发性、永久性房颤及伴有卒中和体循环栓塞风险的患者达比加群可替代华法林(IB)。

阿哌沙班(apixaban):新型口服Xa 因子抑制剂。全球5599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哌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比较研究(AVERROES)结果证实,在不能耐受或不适宜华法林的患者服用阿哌沙班5mg ,2次/d ,减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风险的效力优于阿司匹林81~32

4mg/d ,相对风险降低55%(风险比为0.45,95%CI 0.32~0.62,P<0.01)两者主要出血和颅内出血的风险相似[53‐54]。

而ARISTOTLE 研究全球入选18201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服用阿哌沙班(5mg ,2次/d)其预防卒中或体循环栓塞的疗效显著优于华法林,相对风险降低21%;大出血风险显著降低31%;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11%;颅内出血风险降低58%。年龄、肾功能与地区等亚组分析结果与整体结果一致[55]。

利伐沙班(rivaroxaban):新型口服Xa 因子抑制剂。新近揭晓的利伐沙班房颤卒中预防研究(ROCKET‐AF)结果证实,在14264例非瓣膜性房颤受试者中(CHADS 2评分>2),利伐沙班20mg 1次/d 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及非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性栓塞的疗效不劣于剂量调整的华法林[56‐57];且服药人群中,利伐沙班20mg 1次/d 疗效优于剂量调整的华法林。主要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利伐沙班使颅内出血、致命性出血事件显著降低[57]。ROCKET‐AF 肾功能不全房颤患者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剂量调整的华法林组比较,中度肾功能不全房颤患者服用利伐沙班15mg1次/d 与肾功能正常患者服用利伐沙班20mg 1次/d 的疗效相当;利伐沙班15mg 1次/d 与剂量调整的华法林比较,大出

血事件发生率相当,且利伐沙班显著降低肾功能不全患者致命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58]。

2.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可使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22%(95%CI 6%~35%)。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能有效抑制血小板且安全性优于大剂量应用[56]。阿司匹林可降低卒中风险19%(95%CI 18%~36%),缺血性卒中21%(95%CI 6%~53%),非致残性卒中29%(95%CI 6%~53%)[51]。

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对比:9项华法林与阿司匹林疗效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华法林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相对危险降低(39%)[53],BAFTA 研究结果证实华法林(目标INR 2.0~3.0)优于阿司匹林(75mg/d),动脉血栓风险下降52%,而出血率相似[49]。3.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合用厄贝沙坦预防房颤血管事件研究‐华法林部支(ACTIVEW)研究结果证实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的疗效不如华法林,华法林组卒中风险低40%,而出血率相似[57]。但该研究的阿司匹林部分(ACTIVE‐A)研究结果证实在不适宜华法林的患者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较单用阿司匹林血管事件和卒中风险

降低28%,但大出血增加[58]。

3.房颤的预防:炎症可能是房颤发病的重要机制,在流行病

和观察性研究中发现新发或复发性房颤患者CRP 和炎症因子水平增高[53]。2010ESC 指南推荐他汀应作

为房颤上游治疗的一级预防用药,建议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联合瓣膜介入后(Ⅱ a B)及心脏病患者,特别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一级预防(Ⅱ b 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ARB)抑制血管紧张素Ⅱ (Ag Ⅱ )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包括致心房纤维化、

肥厚、离子通道(钙通道重构)及激活氧化应激等。心衰患者服用ACEI 及ARB 与安慰剂比较可减少30%~48%的新发房颤[59],在高血压患者中可减少25%的新发房颤[60]。在房颤的二级预防中,ACEI/ARB 可减少房颤复发风险45%~50%[59‐61]。ESC 2010年指南推荐ACEI 和ARB 用于心衰和射血分数降低(Ⅱ a A)、高血压特别是左室肥厚患者新发房颤的一级预防(Ⅱ a B);用于下述复发房颤患者的二级预防: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Ⅱ b B)、或无明显心脏结构异常已转复的阵发或持续房颤(Ⅱ b B)。不建议将ACEI 、ARB 和他汀类药用于无心脏病房颤的一级预防(Ⅲ C)[53]。老年人房颤继发脑卒中的危险分层

一、房颤患者继发脑卒中风险评估

2008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CCP)8[62]推荐的房颤导致脑卒中的

危险分层:高危患者———脑卒中和(或)短暂性脑出血史,二尖瓣狭窄和(或)人工心脏瓣膜,体循环血栓栓塞史,或有2项危险因素;中危患者———有1项危险因素;

低危患者———无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年龄≥ 75岁、高血压、糖尿病、中重度收缩功能不全或心衰。

2006年欧美心脏病学协会(ACC/AHA/ESC)推荐采用CHADS2评分对房颤患者进行脑卒中危险分层[63]: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各1分,脑血管意外或短暂性脑缺血发病史为2分。评分0分为低危,1分为中危,≥ 2分为高危。未予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0~6分者年卒中发病率分别为1.9%,2.8%,4.0%,5.9%,8.5%,12.5%,18.2%。

因CHADS2未包括所有已知的卒中危险因素,2010

年ESC 更新的房颤指南[53]推荐采用新的CHA2DS 2‐VASc 评分对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根据积分来选择抗栓治疗策略。新评分系统将CHADS2评分中5项因素归为主要危险因素,并将年龄≥ 75岁由1分改为2分;

同时增加了血管疾病(V :心肌梗死病史、外周动脉疾病或主动脉斑块)、年龄(A :65~74岁)、性别(Sc :女性)等3个危险因素作为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每项1分,最高积9分;CHA2DS2‐VASc 评分为0分

者年卒中发病率为0%,2分为1.3%,4分为4.0%,6分为9.8%[53]。

结合老年人出血风险高,入选抗凝治疗的患者应严格,且CHADS2具有简单易行、操作性强的优点。本建议推荐在老年房颤患者中应用CHADS2评分方法。

二、房颤患者出血风险评估

高龄是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并发症最常出现在治疗前3个月内,严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65岁、脑卒中史、消化道出血史、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2.6μmol/L)和严重贫血(红细胞压积<30%)。无危险因素的患者(低危)12个月内大出血的发生率为1%,而危险因素≥ 3的高危患者出血发生率为30%。

2010年ESC 的房颤治疗指南推荐应用HAS‐BLED评分(见表1)对房颤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高血压(收缩压>160mm Hg)1分,肝功异常(肝酶3倍、胆红素2倍以上)、肾功能异常(肌酐≥ 200μmol/L)各1分,脑卒中史1分,出血史(先前出血、出血体质、贫血等)1分,不稳定INR(过高或不稳定,不达标占60%)1分,65岁以上1分,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联用,或服用非甾类抗炎药)或酗酒各1分;总计9分,≥ 3分为出

血高危患者。

老年人房颤的治疗

房颤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保护心功能和预防栓塞,治疗主要包括心室率与节律控制(药物及非药物)及抗栓治疗。其中心室率控制和抗栓治疗贯穿房颤治疗的全程[64]。

一、心室率和节律控制的药物治疗

(一)慢心室率房颤(心室率<60次/min)房颤合并慢心室率患者并有症状时,非紧急情况可口服茶碱缓释片治疗。紧急情况下可给阿托品0.5~1.0mg 静脉注射;或异丙肾上腺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禁用)1mg 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 缓慢静脉滴注,同时准备安装临时起搏器。

(二)快心室率房颤(心室率>100次/min)

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房颤建议尽快行电转复外,其他类型房颤的心室率与节律控制药物治疗如下。

1.心室率控制:症状轻微的老年房颤患者首选心室率控制[18,21,65]。常用的心室率控制药物有β‐

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nondihyyridin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NDHPCCB)、洋地黄类药物及

胺碘酮等(见表2、3)。β‐受体阻滞剂是无禁忌证患者的首选药物;NDHPCCB是慢性阻塞型肺部疾病、哮喘患者的首选;洋地黄类适用于心衰或低血压的患者;胺碘酮可用

于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室率控制,长期维持仅用于其他药物禁忌或治疗无效时。静脉给药用于急性期心室率控制,口服药则用于长期地维持治疗。用药剂量建议个体化,避免发生心动过缓[64]。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患者急性期心室率控制的建议:(1)目标心室率<110次/min ,达标后症状控制不满意者,建议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23],将心室率目标下调至80~100次/min ;(2)无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患者,无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NDHP‐CCB 禁忌证(见表5),可给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或地尔硫卓控制心室率[64];

房颤伴心衰或左室功能下降的患者,可静脉注射毛花苷C 或胺碘酮控制心室率[66];失代偿性心衰患者慎用β‐

受体阻滞剂;有心衰的房颤患者不主张应用NDHP‐CCB ;(3)预激综合征并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首选胺碘酮或普罗帕酮;禁用洋地黄类药物、NDHP‐CCB和β‐受体阻滞剂。

急性期静脉给药后多需口服药物长期维持。长期心室率控制的建议:(1)β 受体阻滞剂是无用药禁忌的老年房颤患者

的首选;(2)合并心衰的患者可服用地高辛及β‐受体阻滞剂;(3)心室率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可用地高辛与β‐受体阻

滞剂和(或)NDHP‐CCB 联合治疗,用药剂量根据心室率逐渐调整,联合药物治疗期间建议监测心室率、血压及心功能变化;(4)地高辛不单独用于非心衰阵发性房颤患者的

心室率控制[67];(5)预激伴房颤或有房颤病史者可应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进行心室率控制;(6)胺碘酮仅用于其他药物无效或有禁忌证者。

图1 48h 内新发房颤转复窦律的方法选择

表2 老年房颤患者常用的室率控制药物使用方法a

注:a老年患者常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请根据肝肾功能在用药剂量进行相应调整;b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时建议按照心衰治疗原则,即小剂量开始,2周剂量递增法给药;N/A :国内目前无药

表3 长期治疗中老年房颤患者常用的室率控制药物

注:a无起搏器保护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Ⅱ 和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禁用;已知对相应药物过敏者禁用;b 老年患者易并存肝肾功能减退,药物起始剂量和维持剂量较正常低;用药期间维持内环境稳定,尤其保持血钾及血镁水平正常;

表4 常用的房颤复律药物

注:a无起搏器保护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 度或Ⅲ 度房室阻滞等禁用;已知对相应药物过敏者禁用;b窦性心动过缓或II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史的患者需备用临时起搏器方可用药;老年患者易发生肝肾功能损害,药物起始剂量和维持剂量较正常低;用药期间维持内环境稳定,尤其保持血钾及血镁水平正常

表5 老年人房颤患者常用的维持窦性心律药物

注:a转为永久性房颤后,建议停用胺碘酮、普罗帕酮和索他洛尔,如其他药物不理想或禁用可继续服用胺碘酮用于室率控制

2.快速房颤的药物复律:48h 内新发房颤前增加的转复流程,见图1。对心室率过快致心衰加重[68‐70]、心绞痛加重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需尽快电复律。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心室率控制后仍有症状或患者期望转复窦性

心律者可考虑复律治疗[68‐72]。复律时应进行充分的心室率控制。鉴于房颤很容易复发,因此在复律治疗前应仔细评估转复窦性心律和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患者

的获益风险比。

药物复律的成功率低于电复律。常用的房颤复律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和伊布列特,其适应证与禁忌证见表4。

药物转复建议:(1)转复前血电解质和QTc 间期必须在正常范围,转复前后需心电监护观察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或房室结阻滞等;(2)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可静脉注射普罗帕酮

或伊布列特转复[36,73];(3)器质性心脏病的

房颤患者建议用胺碘酮转复[25‐27];(4)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在无低血压或充血性心衰时还可用伊布

利特转复[36‐37];(5)预激并发房颤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首选胺碘酮,还可酌情选用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转复[74]。

3.维持窦律的长期治疗:长期维持窦律的主要目的是为缓解房颤相关症状,减慢病程进展。常用的维持窦律药物有β‐

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普罗帕酮及索他洛尔,其适应证与禁忌证详见表5。不同基础心脏病及心功能状态的老年房颤患者用药建议见表6。

维持窦律的长期治疗建议:(1)发作减少即为治疗有效;(2)一种药物无效可换用其他药物;(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

心律失常作用多见;(4)药物安全性比有效性更重要;(5)症状不明显或控制心室率后无症状的患者不需常规服用抗

心律失常药物;(6)建议永久性房颤患者停用节律控制药

物;

表6 不同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状态的老年房颤患者率律控制用药选择

注:ACS 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YHA 为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DHP‐CCB 为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为首选,+为次选,-为禁用或慎用;地尔硫可单独或联合地高辛用于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由于有加重心衰的风险,慎用于心衰患者;β 受体阻滞剂与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慎合用

(7)除预防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运动诱发的房颤外,β‐受体阻滞剂对预防房颤复发仅中度有效;(8)普罗帕酮可预防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复发,避免用于冠心病或心衰患者;(9)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和索他洛尔更有效,一般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禁忌时[24,71,75‐75]。(10)索他洛尔预防房颤作用较胺碘酮弱,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主要原因是QT 间期延长和心动过缓。

二、非药物心室率和节律控制治疗

(一)房颤电复律[53]:采用直流同步电复律,能量在150~200J ,可重复进行。电复律前后的抗凝治

疗详见下节。

电复律适应证:(1)房颤病史1年内,心脏无显著扩大;(2)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炎、肺梗死等病因或诱因已控制或去除,但房颤仍持续;(3)有反复栓塞病史,但距最近1次栓塞事件已超过3个月;(4)房颤引起或加重心衰和(或)心绞痛,药物难以控制或由于心室率快而感到明显心慌、焦虑者。

电复律禁忌证:(1)洋地黄过量;(2)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3)伴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4)3个月内有栓塞史者;(5)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律失常,原发病尚未控制或伴有急性感染;(6)心房血栓。

(二)房颤的心脏起搏治疗[80]

适应证:(1)阵发性房颤,当房颤终止后出现严重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房传导阻滞,即所谓的快慢综合征,症状性的窦性停搏R‐R 间期大于3s ;(2)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长R‐R 间期),并且患者有慢心室率所引起的乏力、胸闷、气短或黑蒙等症状;(3)顽固性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间歇期或持续性房颤复律后,需要应用胺碘酮或索它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伴明显症状;(4)持续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需要应用对房室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治疗,而在服药过程中由于慢心室率使心衰加重者。

禁忌证:(1)心房血栓;(2)出血性疾病活动期;(3)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预期寿命不超过1年。

起搏器类型的选择:慢性持续性房颤选择单腔起搏器。阵发性房颤应选择双腔起搏器,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选择具有抗房颤功能的起搏器。房颤合并心衰,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35%,QRS >120ms 的患者可考虑选择房室结消融加三腔起搏器(CRT)置入。如房颤合并心衰且有猝死风险的患者可考虑三腔起搏器加ICD ,即CRT‐D 。(三)房颤射频消融[81‐82]

适应证:(1)阵发性房颤,心电图表现为典型的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房扑、房颤,并反复发作、症状明显,2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2)持续性房颤有成功转律史,在房颤转律前后有阵发性房颤史;(3)年龄小于75岁;(4)排除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衰、心肌梗死等器质性心脏病,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房颤,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酒精或药物中毒等;(5)阵发性房颤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心脏病和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高血压和心绞痛得到控制后也是射频消融的指征;(6)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可进行旁道消融;(7)快‐慢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可选择安装起搏器加药物治疗或行房颤消融治疗;(8)特发

中国房颤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得中国专家共识 ? 心房颤动(房颤)就是临床最常见得心律失常之一、特点就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得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得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得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得反应。房颤得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得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得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得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得分类?根据房颤得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得房颤,一般〈24 h,多为自限性、?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 得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得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得房颤、?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得(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就是否有房颤发作。有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得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与偶尔发作得持续性房颤。 ?图1房颤得发作形式。1,持续时间〈7d 得房颤,一般< 24h;2,持续时间一般在7天以上; 3,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多种疾病与诱发因素可以导致房颤(见表1)。孤立性房颤就是指年龄小于60岁,没有(找不到)临床或心脏超声显示心肺疾病(包括高血压)得证据、此类患者得血栓栓塞与死亡得风险低,预后较好。但随着时间得延长,患者因年龄增加并出现左房增大等心脏结构得异常时,不再隶属于这一类别、非瓣膜性房颤就是指没有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或瓣膜修补得患者发生房颤。 ?二、房颤得流行病学与危害?在普通人群中房颤得患病率约为0。4%~1.0%。房颤得患病随着年龄得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得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得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得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得男性与女性房颤得发病率分别为2%/年与1.5%/年。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与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就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得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得发生率为5%/年,就是无房颤者得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与无症状得脑卒中,伴随房颤得脑缺血发作得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得对照者相比,房颤得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得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得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得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得患者(NYHA分级),房颤得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得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得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得房颤患者得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心力衰竭得房颤患者、?在心室率持续性增快得患者中,房颤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在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后,原来扩大得心脏与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 二、我国房颤得流行病学特点 根据我国得资料,中国房颤得患病率约为0、61%,估计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在所有房颤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与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与21、9%、中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风湿性瓣膜病导致得房颤在中国仍占有相当得比例。 房颤得总患病率、年龄分组、性别分组、病因分组后得患病率均与国外相关资料得趋势接近。中

(完整版)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完整版)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是心悸、脉律绝对不整;心电图示P 波消失,代之以f 波,R‐R 间距绝对不等。根据临床发作特点房颤分类:(1)初发房颤:特指首次明确诊断的房颤,包括房颤发作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难以确定房颤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既往发作史者;(2)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 的房颤,常<48h ,多为自限性,但反复发作;(3)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 的房颤,常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4)长期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1年,药物复律的成功率低,用射频消融等方法仍可转复;(5)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同一患者可有多种房颤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年龄是导致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及以上房颤患者特称为老年人房颤。 老年人心房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现状 一、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特点 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欧美国家年龄65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7.2%[1],80岁及以上者达到5.0%~15.0%,而在40~50岁人群只有0.5%。男性率高于女性[2‐6]。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房颤的患病率为0.6%,其中年龄5

0~59岁人群为0.5%,80岁及以上人群为7.5%,男性略高于女性(分别为0.9%与0.7%,P =0.013),据此估计全国约有房颤患者800万人。 老年人房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增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衰)、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肺原性心脏病、肥胖、糖尿病等。此外,饮酒、电击、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及电解质紊乱等亦可引发一过性房颤。中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结果表明,房颤患者中老年人占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7]。房颤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房颤的百分比分别为12.9%、65.2%和21.9%[8]。 老年人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但可造成患者不适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使心脏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衰加重。 脑栓塞是房颤引发的主要栓塞性事件,也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老年人房颤并发脑卒中的30d 的病死率达24%,且幸存者多遗留身体残疾[9]。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年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2倍,占所有脑栓塞事件的15%~20%[10‐11]。老年人房颤并发栓塞的比例更高,其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2]。50~59岁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5%,80~89岁为23.5%[12]。

一例老年房颤的个案护理--护理个案

一例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护理体会 清华大学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 引言: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一、病历介绍 患者女性,85岁,间断发病;主因“间断心悸16年再发7 小时”来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最高血压160/70mmHg,间断服施慧达2.5-5mg/次,1天1次。16年前劳累后出现心悸,在香港医院诊治后好转出院。2005年再次发作心悸,心电图诊断:心房纤颤,予胺碘酮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后好转,之后一直病情平稳。今年3月份劳累后感心悸,自服10粒速效救心丸约30分钟后好转。 现病史:7小时前因劳累再次出现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头晕,自服5粒速效救心丸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来院。 查体:T36.5℃,P90次/分,R16次/分,BP115/70mmHg。神

清,精神可,自动体位。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呼吸平稳,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0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未闻及 杂音。腹平坦,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急诊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心梗三项:阴性。 二、病程及治疗过程 急诊5小时未转复窦性心律后收治内科病房。心电血压监测,给予胺碘酮静点抗心律失常治疗;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患者高龄,最高血压160/70mmHg,可暂不予降压治疗,进一步监测血压;。完善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脏、腹部彩超等。入院19小时经治疗护理心电监测显示转窦性 心律。肝功化验结果异常,给予水飞蓟宾胶囊、护肝宁保肝治疗;TSH5.280u/ml,目前为亚临床甲减;凝血功能: D-dimer986.5ng/ml, 抗凝防栓塞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入 院后第7天,给予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入院治疗10天后,D-dimer593.1ng/ml自觉症状无,病情好转,患者要求出院,嘱门诊随诊,带药出院。 三、护理 1、观察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尤其血压、 呼吸、心率/律的变化。 2、给予吸氧: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保持静脉通道畅通。 3、一般护理: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认真落实晨晚间护

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

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治疗专家工作组 作者:黄从新文章号:W030667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0.77%[1],且随人口不断老龄化,其发病率将进一步提升。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有限,也不改善患者预后,故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自1998年国内开展房颤导管消融以来,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迄今已累计完成房颤导管消融近万例。但面对众多的房颤患者,则需要更多的医师了解和掌握房颤导管消融技术旧[2]。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召集国内本领域主要专家,围绕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主要问题制订反映最新进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房颤消融专家共识,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 左心房、肺静脉解剖特征 左心房大部分区域内膜光滑,心耳部由于梳状肌的存在而显得粗糙。左心房上部房壁最厚[3-4],后壁尤其是两侧肺静脉之间部分较薄,在此消融应注意有可能增加心房一食管瘘发生的风险[5]。左心房与肺静脉连接部较光滑,无明显边界。磁共振(MRI)、CT影像学显示肺静脉解剖存在很大的变异性[6-11],仅有20%~60%的患者同时具有4支正常的肺静脉[9-11]。左肺静脉开口位置高于右肺静脉,右肺静脉开口部和房间隔面相毗邻,左上和右上肺静脉朝向前上,左下和右下肺静脉朝向后下。右上肺静脉位于上腔静脉或右心房后部,左肺静脉位于左心耳和降主动脉之间。左心耳口部与左上肺静脉口部很接近,其间由心肌反折所形成的嵴部所隔开[12]。一般左上、左下肺静脉的开口距离较右上、右下肺静脉的开口距离更近,通常左肺静脉的开口也小于右肺静脉开口。 肺静脉造影有助于准确显示肺静脉开口及与心房的连接方式,左前斜位造影可显示左上、左下肺静脉的走行和开口以及两者间上下的解剖关系,并可观察左上、左下肺静脉与左心房的连接方式[13]。右前斜位造影可显示左上、左下肺静脉的圆形或椭圆形开口,并可清晰显示左心耳的位置及其与左肺静脉的关系。左前斜位右肺静脉造影可以显示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右肺静脉开口外侧呈“蛋壳样”的前庭;在右前斜位时可显示出右肺静脉上下界及两肺静脉间的左心房边沿。 消融术中通常结合3种方式来确定肺静脉开口的位置。(1)影像定位:标测导管分别进入各肺静脉后缓缓回撤,回撤过程中导管头端的落空运动(off)处常是肺静脉开口位置;(2)标测定位:在导管由肺静脉内缓缓回撤过程中,肺静脉电位与心房电位幅度相当处即为肺静脉开口位置,导管位于肺静脉内时阻抗通常较高;(3)造影定位:重建之前根据肺静脉造影结果确定各肺静脉开口的前后及高低。 2 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 房颤发病机制包括局灶激动和折返学说,目前认为房颤的产生常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14]。心房增大、传导缓慢、心房不应期缩短、离散度增加均可促使房颤的发生。尽管各种理论无法完全统一,但不可否认房颤的产生需要触发因素,房颤的维持需要相应的基质,其他因素如炎症和自主神经也可协同促进房颤的触发和维持[15]。 除肺静脉可触发房颤外,上腔静脉、Marshall静脉、冠状静脉窦、左心房后壁等部位异位兴奋灶均可触发房颤[16-17]。左心房一肺静脉连接部和左心房后壁,作为基质对维持房颤起着重要作用。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参与房颤的触发和维持,但在不同个体表现有所不同。基因变异可导致特发性房颤的发生。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肌纤维化可导致心房解剖重构,形成房颤基质,促使房颤产生和维持[18-20]。房颤持续存在时心房肌组织同时出现解剖重构与电重构,这些改变反过来促进房颤的维持[14.18-19.21-33]。 3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在2006年CSPE[33]和2006年ACC/AHA/ESC[34]房颤治疗指南中,现阶段导管消融适

《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要点

《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要点 心房颤动(房颤)按临床特点可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 一、老年人房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现状 ㈠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特点 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房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增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衰)、肥胖、糖尿病等。此外,饮酒、电击、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及电解质紊乱等亦可引发一过性房颤。 老年人房颤可造成患者不适及血流动学障碍,尤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使心脏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衰加重。 脑栓塞是房颤引发的主要栓塞性事件,也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房颤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㈡老年人房颤治疗获益和风险评价 1. 节律与心室率控制:可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普罗帕酮、多非利特、索他洛尔或胺碘酮均可减少房颤再发,但常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可用于非持续性房颤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不推荐用于Ⅲ~Ⅳ级心功能或近期不稳定的Ⅱ级心功能心衰患者。普罗帕酮转复近期再发房颤患者心律有效,普罗帕酮无效后再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和房颤率高于单用普罗帕酮,但少数患者(10%)可能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伊布利特对近期发生房颤90min内转复成功率约50%。 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更有效,主要风险和并发症是血栓栓塞事件(1%~2%),电复律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增加转成功率。 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对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为70%~80%,慢性房颤为50%~60%,再次手术可提高一定的成功率。在有经验的电生理中心单次消融成功率可达90%,并发症为6%。药物控制心室率无效和/或消融失败的患者行房室结消融起搏治疗能改善生存质量。 与导管消融相比,外科手术消融获得的肺静脉电隔离更确切,并可切除左心耳。目前正在探索通过微创开胸手术的方法进行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新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1,2]。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每年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3-6]。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得到抗凝治疗[1,2]。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进而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多种口服抗凝药物应用于临床,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为促进与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与心律失常联盟(中国)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此专家共识。 1 .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与抗凝治疗原则 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但与此同时亦将增加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在确定患者是否适于进行抗凝治疗前应评估其获益风险比,只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获益明显超过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时方可启动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水平与其基线特征密切相关,根据基线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制定正确的抗凝治疗策略的基础[7]。目前CHADS2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其计分方法如表1所示[8]。随着CHADS2评分的增高,房颤患者未来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逐渐增高。若无禁忌证,所有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若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1分,可应用阿司匹林(100mg—300mg, qd)治疗,部分患者也可考虑应用口服抗凝药治疗。CHADS2评分为0分时一般无需抗凝治疗。 虽然已有确凿研究证据表明,为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增高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凝药物。而在应用华法林的患者中,多数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或INR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1.3-1.5)。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不足以及对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所伴随的出血风险增加的过度担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实际上,只要遵照相关指南原则正确掌握适应证并按要求监测凝血功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远超过其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2 .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2.1 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60余年以来,华法林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药通过减少凝血因子II、VII、IX与X的合成等环节发挥抗凝作用。只有所有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全部被抑制后才能发挥充分的抗凝作用,因此华法林的最大疗效多于连续服药4-5天后达到,停药5-7天后其抗凝作用才完全消失。 2.1.1 研究证据

老年人房颤临床分析

老年人房颤临床分析 老年人房颤从病因、临床特点、治疗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点。自1995年至2008年门诊观察的6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205例与同期成年人房颤156例对比有关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文将6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205例作为老年组。其中男性155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90岁,平均78岁。成年人房颤156例为成年组,其中男性87例,女性6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59岁,平均39岁。 2 结果 2.1病因分析老年组以冠心病居多,117例占57%,风心病24例占11.7%,高血压18例占8.8%,甲亢、心肌病所占例数甚少,原因不明者26例占12.7%。成年组以风心病为多,89 例占57%,其次为冠心病30例占19.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2.2临床表现诱发因素主要为疲劳,精神刺激、紧张、睡眠不足、用力等,少数无明显诱因。症状,以胸闷、心悸多见,少数有气促、晕厥、头昏、尿频等。 心电图:老年组房颤细小波型(v1f<1mm)者占64.5%,粗大波型(v1f>1mm)者30%。冠心病细小波型居多占76.9%,风心病则粗大波型为多82%。房颤类型,老年组的155例中阵发性房颤96例占62%,持久性房颤59占38%。成年组阵发性房颤比例占42%,持久性房颤90例为57.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老年组快速型房颤(心室率>100次/分)为54.8%,缓慢型房颤(≤100次/分)45.2%。成年组快速型房颤52.6%,缓慢型房颤47.4%,两组无显著差异。 并发症:老年组心衰61例占29%,栓塞16例7.8%,成年组心衰40例25.6%,栓塞9例5.7%。 2.3治疗对快速型房颤,首选洋地黄治疗,93例老年房颤洋地黄治疗44例,有效率47%,18例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其中10例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有效率77.7%,奎尼丁有效率38%,用洋地黄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率65%,奎尼丁有效率44.7%,乙胺碘呋酮87.5%。 2.4转归共死亡7例,死亡与房颤无直接关系。 3 讨论 导致老年房颤的病因分两类,一类系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甲亢、心肌病所引起,另一类系窦房结变性,心房老化,属于老年人自然老化过程特有的变化。本文老年组房颤病因以冠心病居首位,117例57%,而成年组以风心病为多占57%,其冠心病仅占19.2%。本组有26名不明原因房颤,经长期观察其中3例发生心肌梗塞,3例出现典型心绞痛同时心电图呈缺血性改变。据此,老年人房颤仍应首先考虑冠心病。本文少数原因不明的老年人房颤,可以认为是一种老年人所特有的房颤。老年人房颤以阵发性多见,本文阵发性房颤老年组多于成年组,持久性房颤少于成年组。一般认为持久性房颤与左房增大有关,成年组风心病居多,常伴左房增大,因而持久性房颤较多,老年组则相反。 本文表明心电图v1f振幅与房颤病因相关,冠心病v1f波型细小,而风心病v1f波型粗大。老年房颤预后良好,本文死亡7例,均非房颤本身所致。 在老年房颤的治疗中,洋地黄和奎尼丁自然是有效的抗房颤药物,但单独使用奎尼丁小剂疗效差,剂量增大老年人不能耐受。但其小剂量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可起较好作

老年人房颤临床分析

老年人房颤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13T14:31:11.0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赵国勇谭双桥晏红杨丽萍[导读] 在老年房颤的治疗中,洋地黄和奎尼丁自然是有效的抗房颤药物,但单独使用奎尼丁小剂疗效差,剂量增大老年人不能耐受。赵国勇谭双桥晏红杨丽萍(成都军区昆明西站第一干休所门诊部云南昆明 650000)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249-02 老年人房颤从病因、临床特点、治疗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点。自1995年至2008年门诊观察的6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205例与同期成年人房颤156例对比有关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文将6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205例作为老年组。其中男性155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90岁,平均78岁。成年人房颤156例为成年组,其中男性87例,女性6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59岁,平均39岁。 2 结果 2.1病因分析老年组以冠心病居多,117例占57%,风心病24例占11.7%,高血压18例占8.8%,甲亢、心肌病所占例数甚少,原因不明者26例占12.7%。成年组以风心病为多,89例占57%,其次为冠心病30例占19.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2.2临床表现诱发因素主要为疲劳,精神刺激、紧张、睡眠不足、用力等,少数无明显诱因。症状,以胸闷、心悸多见,少数有气促、晕厥、头昏、尿频等。 心电图:老年组房颤细小波型(v1f<1mm)者占64.5%,粗大波型(v1f>1mm)者30%。冠心病细小波型居多占76.9%,风心病则粗大波型为多82%。房颤类型,老年组的155例中阵发性房颤96例占62%,持久性房颤59占38%。成年组阵发性房颤比例占42%,持久性房颤90例为57.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老年组快速型房颤(心室率>100次/分)为54.8%,缓慢型房颤(≤100次/分)45.2%。成年组快速型房颤52.6%,缓慢型房颤47.4%,两组无显著差异。 并发症:老年组心衰61例占29%,栓塞16例7.8%,成年组心衰40例25.6%,栓塞9例5.7%。 2.3治疗对快速型房颤,首选洋地黄治疗,93例老年房颤洋地黄治疗44例,有效率47%,18例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其中10例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有效率77.7%,奎尼丁有效率38%,用洋地黄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率65%,奎尼丁有效率44.7%,乙胺碘呋酮87.5%。 2.4转归共死亡7例,死亡与房颤无直接关系。 3 讨论 导致老年房颤的病因分两类,一类系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甲亢、心肌病所引起,另一类系窦房结变性,心房老化,属于老年人自然老化过程特有的变化。本文老年组房颤病因以冠心病居首位,117例57%,而成年组以风心病为多占57%,其冠心病仅占19.2%。本组有26名不明原因房颤,经长期观察其中3例发生心肌梗塞,3例出现典型心绞痛同时心电图呈缺血性改变。据此,老年人房颤仍应首先考虑冠心病。本文少数原因不明的老年人房颤,可以认为是一种老年人所特有的房颤。老年人房颤以阵发性多见,本文阵发性房颤老年组多于成年组,持久性房颤少于成年组。一般认为持久性房颤与左房增大有关,成年组风心病居多,常伴左房增大,因而持久性房颤较多,老年组则相反。 本文表明心电图v1f振幅与房颤病因相关,冠心病v1f波型细小,而风心病v1f波型粗大。老年房颤预后良好,本文死亡7例,均非房颤本身所致。 在老年房颤的治疗中,洋地黄和奎尼丁自然是有效的抗房颤药物,但单独使用奎尼丁小剂疗效差,剂量增大老年人不能耐受。但其小剂量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可起较好作用。乙胺碘呋酮是值得重视的抗房颤药物,由于其在体内贮存和蓄积时间长,因此用来预防房颤反复发作也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刘彤.左房扩大与心房颤动关系研究进展[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3):21. [2]孙学春.华法林用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5):486-487.

中国房颤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 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是否有房颤发作。有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图1 房颤的发作形式。1,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2,持续时间一般在7天以上;3,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 多种疾病和诱发因素可以导致房颤(见表1)。孤立性房颤是指年龄小于60岁,没有(找不到)临床或心脏超声显示心肺疾病(包括高血压)的证据。此类患者的血栓栓塞和死亡的风险低,预后较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因年龄增加并出现左房增大等心脏结构的异常时,不再隶属于这一类别。非瓣膜性房颤是指没有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或瓣膜修补的患者发生房颤。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房颤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的发病率为0.1%/年,8 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房颤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 在心室率持续性增快的患者中,房颤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在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后,原来

老年房颤的现状

老年房颤的现状 发表时间:2013-04-27T15:00:18.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柳丹宁[导读]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引起严重的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威协健康。 柳丹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瓦房店 116300) 【关键词】房颤老年卒中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73-01 房颤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引起严重的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威协健康。65岁以上老人房颤发生率为3—5%,合并房颤后心脏病死亡率增加两倍,如无适当抗凝,脑卒中增高5倍。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老年人多于年轻人。 1.病因和发病机理 风心病是房颤最常见原因之一,尤其中年女性多见,原因与心房扩大、心房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病变有关。冠心病及高心病是老年人房颤主要原因,其次为肺心病、心肌病等。老年人发生房颤易造成跌倒、骨折、卒中、晕厥等,且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故在诊断时要仔细检查并了解病因。房颤发生和维持的电生理基础是有效不应期缩短,心房内有4—6个以上的子波折返,才表现为房颤。 2.诱因 多为情绪激动、疲劳、失眠、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少数因排便后腹压增加、醉酒、洋地黄中毒之后引起房颤。老年人阵发性房颤诱发于急性病如发热、酸碱代谢失衡、缺氧、离子紊乱、肺栓塞、心包炎等。 3.分类 房颤分为阵发性、慢性两大类。慢性房颤指房颤发生持续了几天或几年,也称为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小于一天。 4.心电图表现 P波消失,R—R间期不等,代之以F波,以V1导联明显。 5.房颤的治疗 现代房颤治疗以两大主题为主,即控制心室率及防止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以上两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 5.1 控制心室率目的是减轻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预防心动过速引起的心肌病。标准为静息时心室率在60—80次/分,运动时在90次/分左右。 5.1.1 药物治疗 为迅速控制心室率,可选用静脉应用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当房颤合并心衰时,洋地黄可作为一线药物。有房室旁路前传并伴有血流动力学恶化的患者,直流电复律是首选治疗。在血流动力学异常不明显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普鲁卡因胺或胺碘酮。 5.1.2 房室交界区消融和永久性心脏起搏 对有严重症状而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或慢性房颤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和高龄,可以采用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和永久性起搏器治疗。 5.2 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 主要是对预防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华法林抗凝治疗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对非风湿性房颤的靶点在INR2—3之间,风湿性房颤需较高的,INR在3—4之间。有TIA或栓塞性事件的患者有较高的复杂危险,应当给予抗凝治疗。65岁以上老年房颤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阿斯匹林325mg/天有明显抗凝作用,可用于①对华法林有禁忌者②脑卒中的危险性低的房颤患者,如年龄<60岁又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房颤患者。 其余治疗如转复心律,有药物转律、直流电转律。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或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在转律之前三周,转复后4周继续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1]马爱群胡大一.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7—210 [2]王吉耀. 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9—221 [3]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5—542

老年人房颤诊治专家共识

老年人房颤诊治专家共识 年龄是导致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及 以上房颤患者特称为老年人房颤。 老年人心房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现状 一、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特点 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欧美国家年龄65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7.2%[1],80岁及以上者达到5.0%~15.0%,而在40~50岁人群只有0.5%。男性率高于女性[2‐6]。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房颤的患病率为0.6%,其中年龄50~59岁人群为0.5%,80岁及以上人群为7.5%,男 性略高于女性(分别为0.9%与0.7%,P =0.013),据此估计全国约有房颤患者800万人。 老年人房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增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衰)、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肺原性心脏病、肥胖、糖尿病等。此外,饮酒、电击、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及电解质紊乱等亦可引发一过性房颤。中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结果表明,房颤患者中老年人占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7]。房颤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

和孤立性房颤的百分比分别为12.9%、65.2%和21.9%[8]。 老年人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但可造成患者不适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尤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使心脏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衰加重。 脑栓塞是房颤引发的主要栓塞性事件,也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老年人房颤并发脑卒中的30d 的病死率达 24%,且幸存者多遗留身体残疾[9]。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年发生率约5%, 是非房颤患者的2倍,占所有脑栓塞事件的15%~20%[10‐11]。老年人房颤并发栓塞的比例更高,其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2]。50~59岁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5%,80~89岁为23.5%[12]。我国对平均年龄70岁的房颤患者调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5.3%[13],住院房颤患者中脑卒中患病率24.8%,80岁及以上达32.9%[14]。 冠状动脉外科研究(CASS)结果表明,房颤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合并房颤的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较无房颤的冠心病患者增加1倍[15]。左室功能不全(studies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SOLVD)研究结果提示, 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RR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就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就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 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 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 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 房颤。 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就是否有房颤

发作。有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与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房颤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与女性房颤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与1、5%/年。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与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就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就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与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

《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要点

《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要点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临床特点为心悸、脉律绝对不整。年龄是导致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5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特称老年房颤。根据患者房颤基础病情况,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非瓣膜性房颤是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二尖瓣修复情况下发生的房颤。此专家建议只针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 根据临床发作特点,房颤分类如下:(1)初发房颤:指首次明确诊断的心房颤动,包括房颤发作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难以确定房颤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既往发作史者;(2)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小于7d的房颤,一般小于48h,多为自限性但反复发作;(3)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大于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4)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大于1年,经导管消融等方法可以转复窦律;(5)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无复律适应证或无复律意愿的房颤。同一患者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老年房颤的临床特点 一、老年房颤的流行病学与发病特点

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龄是导致中国人群房颤的独立风险因子,其中老年人占住院房颤患者半数以上。 老年房颤患者多存在血栓或出血倾向疾病,使之成为血栓及出血的高危人群。 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引发的主要栓塞性事件,也是房颤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 二、病因与共病 心肌纤维化、心房扩大促使房颤发生,所有心脏疾病(特别是缺血性、瓣膜性或者高血压性心脏改变)都可能伴发房颤,尤其是在疾病进展阶段。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和高血压为房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一些心脏以外的因素如支气管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栓塞、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肥胖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老年人群常同时罹患2种及2种以上的疾病(共病)即共病状态可能既是房颤发作的诱因,也可能是房颤发作的结果。 老年房颤的评估 一、房颤导致脑卒中的风险评估方法

关于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者:杨进刚2006-10-22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的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等等。不同人群其房颤的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0.4%~1.0%。心房颤动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心房颤动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心房颤动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心房颤动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心房颤动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心房颤动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心房颤动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不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 在心功能障碍和心室率持续性增快的患者中,心房颤动还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在心动过速得以控制后,原来扩大的心脏和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预后尚可。 二、我国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点 根据我国的资料,中国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0.61%,估计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心房颤动患者。其中1/3为阵发性心房颤动,2/3为持续或永久性心房颤动。在所有心房颤动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心房颤动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调查发现,在心房颤动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风湿性瓣膜病导致的心房颤动在中国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心房颤动的总患病率、年龄分组、性别分组、病因分组后的患病率均和国外相关资料的趋势接近。中国因心房颤动而住院的患者也有增加的趋势。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心房颤动的负担无疑会越来越重。 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发生情况也与国外类似。在平均70岁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5.3%,与欧美国家相似(4%~6%)。住院患者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病率达24.8%,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趋势,80岁以上脑卒中患病率高达32.9%。 目前国内心房颤动患者的服药率极低,应用华法林抗凝与指南存在巨大差距;不仅自然人群应用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住院患者也很少接受规范抗凝治疗,还有很多患者应用抗凝治疗但没有监测。脑卒中发病率高和抗凝药物服药率低,是中国心房颤动患者的特点。 二、心房颤动的定义和分类 心房颤动的分类繁简不一,迄今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使各研究之间可比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房颤动研究的交流和发展。推荐将心房颤动分为初发心房颤动(initial event)、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F)、持续性心房颤动(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心房颤动(permanent A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