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新年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和信念

(1)理想:①性质:带有时代的烙印、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②特点:现实性和预见性

(2)信仰:具有多样性,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

(3)关系:①理想是信念的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②相互依存,如影随形,很多情况下理想和信念是一致的。

(4)作用:①指导人生的奋斗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内容: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措施:①坚持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党的性质、宗旨、先进性)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如何实现理想)

(1)辩证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要坚定信仰和信念)

(3)艰苦奋斗史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理想通过实践变为现实)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关系:(1)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个人理想要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但并不是抹杀、排斥个人理想,而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体现着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能够指导我们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冲突时,要使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

3、努力实现中国梦,放飞青春梦

(1)要励志高原(2)要立志做大事(3)要在实践中一步步实现(4)要从平凡做起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一、中国精神

1、作用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4)构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民族精神

1、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1)内涵:对国家、民族、文化具有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统一感。

(2)要求:爱祖国大好河山、爱自己得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3)特点:历史性和具体性

(4)时代价值(作用):A、维护做过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C、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要求A、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B、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C、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2)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两者具有一致性。

(3)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具有一致性,对大陆进而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要求。

(4)做忠诚的爱国者

A、推进祖国统一(一个中国原则,反对态度、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

B、促进民族团结(学习少数民族的知识、相互了解,反对各种分裂主义)

C、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三、时代精神

1、内容: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表达,新时代条件下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2、时代精神的主要体现:

(1)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

(2)体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体现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3、改革创新的意义:

(1)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3)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4、大学生应该怎么办?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敢于突破、探索的信心和勇气、树立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2)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在改革创新中奉献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增强改革创新的本领(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积极投身实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和人生的关系)

1、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即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2、人生观: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怎样对待)、人生价值(人生意义)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道路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要认真、务实、乐观、进取。

(3)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对人和社会以及社会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要自觉把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统一,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民滚相联结,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和改革创新中展示个人价值)

4、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不要惧怕失,不要满足一时的得,不要拘泥个人利益得失)

(2)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注重德性和人格的高尚)

(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只有投入到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开发生命的潜能)

5、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人生价值的标准和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①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是:人生的社会价值,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决定的。

②关系:A、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

提。

B、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和个体自我完

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③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2)人生价值的标准

①根本尺度:A、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②社会评价的普遍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具体化的标准)

(3)人生价值的评价的方法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看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意味否认自我价值,人的自我完善

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1)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要把自己得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上)(2)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事实求实的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人生价值目标)

(3)要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4)要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以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怎么样对待人生)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因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该坚持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3)自觉真爱大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一、道德及其历史作用

1、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

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2)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1)功能:A、认识功能(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即

B、规范功能(正确善恶观指引)

C、调节功能(通过评价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来协调人际关系)

(2)作用:A、道德为经济基础的行程、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精神力量

B、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重大影响

C、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和稳定

D、道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E、在阶级社会,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道德和法律的关系:A、都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秩序,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B、道德需要法律的前提,法律是道德的归宿

3、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有时可能存在停滞或者倒退,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曲折的。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当道价值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3)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拼品质)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3、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对待中华传统道德)

(1)去取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发掘具有时代价值的道德精神,进行转化创新

(3)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住哟道德建设

(4)以开放的胸怀和事业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三、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形成与发展

(1)形成: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发展。

(2)发展: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2、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作用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四个全面的需要

(1)全面建成小康,需要切实加强道德建设(物质力量要和精神力量都改善)

(2)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破解的难题更多,风险和挑战更大,困难和阻力更多(需要社会道德的价值引领到协调各种利益

(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4)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1)核心:为人民服务

(2)原则:集体主义

A、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民行为选择的主导型原则(集体主义成为调节国家、集

体个人利益的最重要原则)

B、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C、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大学生怎么投身道德实践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3)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4)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5)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一、社会公德

1、社会生活与公共秩序

(1)社会生活的表现: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B、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C、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A、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B、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C、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的重要保障

D、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如何遵守:A、认真学习、自觉培养功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公的的能力

二、职业道德

1、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大学生怎么办?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A、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B、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C、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2)树立正确的创业管A、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B、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C、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三、家庭美德

1、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内容: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2、家庭美德的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恋爱观,积极供养家庭美德。

四、个人品德

1、特点: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2、作用:(1)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2)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3)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3、如何加强?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采取有效地道德修养方法

(3)脚踏实地,敢于担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自觉原理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5)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制体系

一、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1、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只调整一部分)

(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三、我国的宪法与法律不恩

1、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1)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原则

(2)宪法确立的制度:A、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做主的最高实现形式)

B、基本政治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对国有经济进行巩固和发展,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知道集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

行监督和管理。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1)宪法相关法: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各种政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2)民法商法:主要各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秉承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法律。

(3)行政法:主要调整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主要包括: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

(4)经济法:主要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敢于和宏观调控,防止市场出现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主要包括:预算法、价格法、人民银行法,税收法律,金融业监督法律,农业法律,重要产业法律(铁路、公路航空等),自然资源法律等

(5)刑法:主要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3、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1)诉讼法: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这回纠纷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刑事和民事诉讼法。(诉讼)诉讼法明确规定公民等组织认为自己得合法权益被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时,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对立行驶审判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徐进子女更正机关依法行驶行政职权。

(2)非诉讼法:规范仲裁机构或者调节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引渡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等法律,健全了非诉讼法律制度。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控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1)要坚持立法先行和立改废释并举(完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等)

(2)要保证法律规范的质量(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程序正当化,提升立法技术、规范立法形式)(3)要畅通民意表达机制以及民意立法的对接机制(权利机关内部制约协调机制,监督机制)

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1)要增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可实施性

(2)完善法律实施体制以及法律设施

(3)要提高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1)科学配置权力(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制约)

(2)规范权力的运行(为全力的运行设定条件、范围)

(3)防止权力的滥用

(4)严格对权力的监督

(5)加强对违法用权的责任追究

(6)健全权益救济机制

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改革司法管理体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体

制)

(3)加强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部门专门队伍和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1)抓紧制定和修订一批重要的党内法规

(2)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3)要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6、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见书P317

(1)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为目标。

(2)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性。

(3)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4)党依法执政,既要求党按照宪法治理国家,又要求党根据党内的法规来管党治党。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让两者相结合,才能够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1)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强调任何人都一律平等;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2)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有普遍约束力,但约束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太相同,法治主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预防作用等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行为追究责任,而德治主要通过人们内心的信念,社会舆论对公民进行教化,并对违反行为进行谴责

(3)法治主要靠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形式来推进,而德治主要靠培育和弘扬道德途径累实现。

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制国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含义: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

党自己得理想目标、思想感情和利益关系等于法律发生冲突时,能够按照法律指引自己得行为。

2、法治思维的内容

(1)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B、法律的优先适用性

C、法律的不可为抗性

C、权力制约

D、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起点和发展平等)、规则公平、救济公

平(司法救济、行政救济、社会救济公平)

E、人权保障:宪法保障(前提、基础)、立法保障(重要条件)、行政保护(关键环节)

和司法保障(最后防线)结合第八章的人权看

人权:(1)人全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2)人权和个体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

(3)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人权的保障水平和实现程度取决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F、正当程序: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

3、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4)养成依法办事的好习惯

三、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基本要求:

(1)要信仰法律(相信、信仰,崇尚法律,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2)遵守法律

(3)服从法律

(4)维护法律

四、大学生应当怎办?

1、全面把握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内容,投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

2、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3、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自觉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4、大学生要自爱创新创业中,树立法治意识,学习和掌握工商企业法律规范、知识产权法律规范,运用法律进行创新,转化成果,保护知识产权。

第八章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一、法律的权利与义务

1、法律权利的特征:(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的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的行使法律权利。

2、法律权利的分类:

(1)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和普通权利。

(2)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

(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

(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4、法律义务的形式:(1)作为,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

(2)不作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的某种行为。

5、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1)辩证统一的。

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相互依存的,权利的实现必须已履行义务为前提。义务的设定和旅行必须

以法律权利的形式为依据。

B、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权利,义务就失去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离开了

义务,权利也形同虚设。

C、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二重性关系。同一个行为既具有权利性质,又具有义务性质。

(2)一律平等的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C、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3)互利互赢,不管履行义务还是行使权力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二、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政治权利和义务

(1)选举的权利与义务选举权、被选举权、罢免权、选举义务

(2)表达的权利与义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民主管理的权利与义务选举和监督人大代表,监督国家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非

直接民主)

(4)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建议权、批评权、申诉权、检举权、控告权

2、人身权利和义务

(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是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

(2)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不受拘束、不受限制、不受非法限制和剥夺)

(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姓名权、肖像权、名誉前、荣誉权、隐私权

(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

(5)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

3、财产权利与义务

(1)私有财产的权利与义务

(2)继承权利与义务

4、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以生存权为核心,是首要的人权)

(1)劳动的权利与义务(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物质权利的物质保障)义务有四方面。(2)休息的权利和义务

(3)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务(既包括对全体公民的保障又包括对特殊人群的保障,即是社会权利又是经济权利

(4)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

特点:A、权利主体特定,而非全体公民

B、权利的内容是特定主体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的物质帮助

C、义务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5、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自由

(1)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2)文化教育权利与自由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三、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1、依法行使权利的方式:(1)符合权利行使的目的(要符合依法意图和精神)

(2)符合权利行使的限度

(3)符合权利行使的方式(口头方式、书面方式、行为方式,还分直接间接)

(4)符合权利行使的程序

2、依法行使救济权利(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手段)

(1)司法救济:主要是通过法院主导并通过公正审判来实现。申请国家赔偿也是重要部分

(2)行政救济:主要是复议和听证

(3)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政治救济主要是游行、示威、结社、请愿等方式

社会救济主要是调解和仲裁(特点:第三方参与、当事人自愿和程序便捷)(4)自力救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3、要尊重他人权利

(1)权利实现的内在动力是相互尊重对方各自的权利,尊重是实现权利的保障。

(2)尊重他人权利即使法律义务也是道德义务

(3)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就会丧失自己得权利。

(4)要树立权利意识,不仅要尊重自己权利,也尊重他人的权利。

4、依法履行义务

(1)义务的设定必须有法律依据,同事法定的义务必须履行,否则会承担相应的后果。

(2)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考研政治高效背诵记忆技巧

考研政治高效背诵记忆技巧 考研政治高效背诵记忆技巧 一、记忆和理解相结合 1、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对于政治来说,人物,实质,原因这 几个就是掌握一个原理的关键所在。同学们可以简化记忆来加深印象。 2、根据时间,结合史纲 史纲可以说是贯穿其他所有科目的基础,而且它又是这几科目中最简单的一门,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复习毛中特等内容时,将知识 点放入时间的纵轴中去理解记忆,与史纲结合起来,既容易理解也 能方便记忆。 3、根据内容,分析整合 在政治记忆中,有很多理论和知识点非常相似,容易记混,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把同类的整理出来,拓展各自的背景及意义, 对比记忆。比如以会议为线索,以理论为线索,以著作为线索等等。这些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记忆,而且经过整理,知识结构已经 很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记忆也不容易弄混。 4、关键词记忆法 有时候,我们对于一些知识点比较难懂,记忆也比较吃力,这时候可以采取关键词记忆法,从中提取关键词来记忆,也方便自己的 理解。 二、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在暑期阶段复习中,同学们有每个人自己的复习计划和安排,在政治复习上的时间不会很多,但是只要分配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

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复习记忆政治考点,效果不会差。对于政治重要 知识点的记忆,同学们要多加重视,多记忆几次,让其在脑海里能 够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形成知识网络,全方位记忆 很多同学们记了很多东西,但是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往往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还没有完全的吃透知识点,只是单纯的记忆,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持,各个知识点没有结合 在一起,也是不够的。 在复习的.时候,多试着将政治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有自己的一 个框架,这样才是真正的融会贯通。 四、结合真题巩固 政治也不是单纯的记忆就可以的,还需要同学们配合真题来巩固。历年真题是同学们复习的必备材料,不仅可以巩固知识点,对知识 点也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相应的题型也会了解,在根据真题 对自己进行查漏补缺,起到辅助记忆的作用。做完真题最好能够在 结合做题情况做好笔记,另外自己再花时间做好总结。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的总结

2016考研政治知识点《中国制造2025》 的总结 《中国制造2025》是经李克强总理批准、国务院印发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主要部署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结合知识点来说,主要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针对《中国制造2025》总结一下知识点,供各位考生备考: 首先是实现制造强国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其次是实现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一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二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三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四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五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六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七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考研政治快速记忆

第一套 1-2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现金)的战略支撑(支付)。(创新驱走现金支付——因为有了移动支付) 1-28 八七会议:八七清右倾,土革兴,抗国民,队伍拿枪上道路,秋收工农土地是任务。 1-35 脱贫:康内人口区域标,小康内涵人口区域标志。(康内人口区域飙,尔康穿着内裤在人口密集区域狂飙) 第二套 2-6 四个自信:道理度化 2-12 党的思想路线:党想路线联系实际出发(当你想好路线就联系司机出发) 2-22 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生根群众)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核心党和人民心连心) 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压舱石:三农 第三套 3-5 毛思形成时的著作:毛泽东站在《井冈山》手拿《红色》小《本本》仰望《星》空 毛思成熟时的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8 解决污染,绿色发展 3-10 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标志:离开西伯坡进香山。(从农村去城市进香。) 3-14 权利保障的体现:宪法前提,立法重要条件,行政关键环节,司法最后防线。 宪兵提着钱袋,理发准备参加重要会议,行走(行政)时关节炎犯了,死了发臭(司法)周围围起防线。 3-36

初心性理奋政丢马忘变性(心里奋朕丢马忘变性) 初心奋斗独新革穷三基改现路党建课(独你新皮革我们穷三基你最好改线路因为挡剑客路)3-37 奉献高求个体职(奉献高管求个体面职位) 3-37 英雄模范尺(尺度)规量制(智慧)服 第四套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反不平继承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不平衡性 历史继承性 五四精神:爱进民科(吾是精神病爱进民生医院科室) 国防: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的十九个高频考点总结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的十九个高频考点 总结 毛中特作为考研政治中分值最高的科目,是同学们在考研政治复习中的重点。在此整理2015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9个高频考点,赶快来收藏吧! 1、三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正确评价毛泽东及其意义 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的重要观点: 1.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4.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特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4、两个“不能否定”(毛中特与史纲交叉考点) 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后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中国这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从而也找到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并且通过坚定不移地开拓这条道路而取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2019考研政治 思修知识点背诵汇总(背诵版)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绪论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配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坚定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2)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分为低层次的信念和高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具有最大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归根结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来实现。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0年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和谐世界是继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后,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XX年4月,******参加亚非峰会时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同年7月,******出访莫斯科,“和谐的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XX年9月,******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时,系统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他发表的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和谐世界提出四点基本主张。此后“和谐世界”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 (1)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 (2)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3)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 (4)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1.建立和谐世界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进入新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机遇,也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我国提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争取和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2.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为了适应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遇到了新问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 3.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外交领域的延伸 我国在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领域国内生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1、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考研政治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对特定原理的解释和说明,尽管抽象程度不同,但是并非完全无法理解。 记忆首先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想把繁杂的政治知识点都记住,必须先理出个头绪来。这个时候,梳理知识脉络就变得很重要。考研政治的知识点错综复杂,互相联系,在整理过程中须要以清晰为上,彼此有联系的内容可以放到一起对比着记忆。知识脉络梳理清楚了,不一定所有的内容都记住,但一定能对各部分知识点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再背诵记忆,更容易事半功倍。 如何做到背和理解相结合 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三个w 例如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我们只要记住"WWW"就可以 了具体来说就是who, what, why。Who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创立的;What ,是无产阶级的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及普遍规律的学科,可以从 3 个角度去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Why,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书中的知识点更加的贴近书面用语,比起自己的分析,更加富有合理性,也是大题采分点的依据。我们在记忆这类题的时候也可以采取记忆关键字的方法。例如维新运动的意义:首先是爱国救亡运动,其次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最后思想启蒙。当然我们现在复习时应该把它拓展开来,但是只要记住这三条,答大题得时候不会扣太多

的分,因为你的要点都答上了。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3、抓住逻辑体系答题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应该答什么。有一些同学的知识点记得很牢,可是却有这样的问题,知识点在头脑中乱作一团,等需要的时候,就使用不出来; 有些同学政治复习了挺长时间,也做了挺多的题,但是考试就是考不出什么好成绩。为什么答题达不到点子上,这固然有复习不到位的原因,可更多的在于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撑,所有的知识点在头脑当中乱作一团,考试的时候不知道该答什么,这还是好的,有些学生一着急知识点全忘了。 建议大家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先把政治各科目录在看书过程中记下来,再用自己的理解串起来,最终做到能够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记起大框架、大目录,小目录,小目录下的知识点,通过背诵记起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至少重点章节要做到这个程度,重点内容(原理)要逐字逐句背诵。形成一个思维导图以后记忆起来就会更加清晰。 考研政治背诵技巧4、重点知识重点记 考研政治中,很多理论由于太枯燥,每次都只是看一眼、背一遍就丢到了一边,没有兴趣再去回顾,自然不能及时巩固记忆。尤其是很多大段的文字,如一些理论、内容、意义、作用、教训等等,往往都是考试爱考的,尤其容易出大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重点记忆、重点背诵。 因此,建议大家对于现阶段还掌握不熟的知识,拿出专门的精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3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认到垄断资本主义 1.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世界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竞争的特点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且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它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一战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积极作用:首先在一定程度中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 要注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三种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同盟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 大特征 考研政治复习要把握科目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认为大家通过逻辑图来复习,更有利于记忆和梳理,下文我们就通过图片来记忆马原知识点,18考生注意巩固。

说明: 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

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 考点: (1)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 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 (4) 发展与过程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7)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 矛盾分析方法 (12)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3)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1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15) 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6)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8)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20) 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1)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考试题型: 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它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曾经作为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研真题当中。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考查的频率很高。 复习策略: 除了根据所给图示,掌握基本框架之外。考点(1)至(17)都要作为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理解记忆。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还要培养用所记忆的知识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是对考生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期的练习。考点(18)至(21)则以选择题的方式了解记忆即可。

考研政治理论复习指导:马政经重要知识点

考研政治理论复习指导:马政经重要知识点 来源:文都图书 2016年考研落下帷幕,政治作为公共课的一门,是不可忽略的 重要一门考试,所以我们要多总结归纳一些考研政治理论知识,各门课程穿插复习,多看多记,充分利用时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马政经中的重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为七章内容: 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 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综合总结

2013考研政治总结一毛泽东著作汇总 1.关于革命道路的文章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10月和11月,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③《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5月,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奠定了理论(哲学)依据。 ④《战争和战略问题》 1938年11月,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关于思想路线的文章 ①《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5月,针对当时党和红军内部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②《实践论》、《矛盾论》 1937年夏,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③《<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 ④《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5月,对“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3.关于抗战的文章 ①《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该报告。瓦窑堡会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②《论持久战》 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该讲演,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 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法治发挥作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 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二要加强宪法实施;三要加强宪法实施,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 活动。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要注意与西方国家宪政划清界限。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最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法律至上。尤其指宪法至上,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法律的不可 违抗性(即法律的权威性所在,通过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来实现)。 (2)权力制约。具体体现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

物质资料生产 1.劳动过程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 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理解提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