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融结合几种方式

产融结合几种方式

产融结合几种方式
产融结合几种方式

[转载]产融结合研究

一.产融结合的含义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指两者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结合。从两种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的资本联系、信贷联系、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等的总和。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融结合大体上可以分为“由产到融”及“由融到产”两种形式。由产到融,是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金融核心;而由融到产,是金融资产有意识地控制实业资本,而不是纯粹地入股,去获得平均回报,(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由融到产都会投长线产业或是巨进巨出的产业。

在我们国家,由于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银行资本就难以在近期内与产业资本结合,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就不能沿着“由融而产”的路径发展,而主要是“由产而融”。因此,现阶段,我国的产融结合多为产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即“产业投资金融”。(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

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

二.实施产融结合的积极意义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只要风险控制得当,产融结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已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

1.产融结合是企业做大作强的一个重要手段

企业实力的增长和发展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都离不开两种战略选择:一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性,增强企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依靠自身积累,逐步扩大再生产,即内部管理型战略,它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来实现的。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寻求企业重组和扩张,主要是利用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形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资源重新配置,即外部交易型战略。过去企业集团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中,往往偏重于内部管理型战略,强调自身积累和发展,注重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依靠内部管理型经营战略是很难跟上时代经济的变迁的。今天的企业如何做大做强?我们认为:在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当今经济环境条件下,参与资本市场、利用金融手段、搞好资本运营,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是一条值得借鉴的途径。通过兼并、收购与重组等外部交易型战略,企业集团整体实力可以得到的巨大发展;通过兼并与收购可以使企业集团的竞争战略得以实现,竞争实力大大加强;通过重组,调整内部资源的分配,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但无论企业集团准备实施什么样的外部交易型战略,都需要拥有一个自己掌控的金融平台,有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金融平台,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作证明:企业集团成功进行产融结合后,能够更强有力的参与国内外的竞争,从而在国内实现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制,在国际上帮助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世界上很多大型财团都有一家大银行作为其金融平台,例如日本的住友、美国的洛克菲勒财团分别拥有住友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渗透,因此,金融是企业壮大的必要途径。

产业集团往往会利用自己控制的金融平台,将金融业当作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或“提款机”以实现“金融疏通血液,产业提供利润”的良性循环,发挥协同效应,提高资产回报率。通过产融结合,第一,产业集团可以建立统一的金融平台,使各金融业务之间及金融业务和主营业务之间形成业务互补,实现业务扩展和内部资源的整合;第二,产业集团通过参与金融业,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通过金融机构可以很好的进行企业的并购、重组及风险的转移,迅速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产业集团拥有庞大资金需求及现金流,金融业可以成为连接其各大业务的重要环节,促进产销的顺利进行,并且获取金融行业的高额利润,提高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通过产融结合,促使产业规模扩张的速度远远高于成本提升的速度,使得产融结合之后的企业运作起来更有效率,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集团也开始出资参股或控股金融企业。

另外,相对于产业资本而言,金融资本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且资本的专用性较弱,产融结合是利用金融资本将产业资本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产融结合是经营多元化的需要

企业在大型化过程中不仅需要融资和投资渠道,更需要将资本多元化,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积极的平衡。经营多元化的一种重要领域是金融领域,由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运转周期不尽相同,两者结合可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冲击。可以说,产融结合实际上是经营多元化的需要,是企业转变经营方向的便利途径,可以帮助企业分散风险。由于产业固有的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如何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培育整体竞争力,也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

因此,进军金融领域应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而对于金融企业来说,也需要工商企业的资本参与,保证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俗话说的好,“小企业经营产品,大企业经营产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档次时,往往由产品投资者变成了产业投资者、战略投资者。企业集团可以利用金融业的灵活性特点,通过并购、控股、持股等方式,适时转变经营方向,将资本从低利润行业转向高利润的行业,实现集团的利润最大化。如GE(通用电器集团),其产融结合的成功就得益于在制造业形成的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GE金融业务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产业和金融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得益彰。GE的金融业务范围虽广,但基本上属于其集团企业产业链的相关延伸领域。另一方面,GE金融业务利用制造业基础获得AAA最高信用评级,又利用这一评级实现低成本融资,为产业发展提供现金流。

3.产融结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费用、节约运营成本

企业集团通过产融结合可以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置于一个公司控制主体之内,从而实现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构成一种包含金融机构的内部资本市场,对资本配置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企业集团外部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

企业集团在主导产业发展进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大量外部金融交易活动,当企业由外部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时,必须按较高的市场价付给金融企业相应的报酬费用对于一个大的企业集团来说,这些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而企业通过产融结合可以使金融机构成为自己企业集团的一部份,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业务试图将相当一部分体外循环的资金变成体内循环资金,资金外部循环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以达到节省对外交易成本支出、增加企业集团内部利润的目的。产融结合后在信息获得方面,与融合前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双方在产生经济交往时,相关的谈判、履约费用都将不同程度的降低,节约成本。

因此,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外部利润内部化成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最直接动因之一。另外,金融资本为产业资本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信息支持和更多融资便利,促使一些相关费用不同程度地降低。

4.产融结合可以创造协同价值

产融结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增加企业集团的收益和资本积累速度,加快集团企业的财富聚集的速度,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从而产生一种跨行业的协同效应,最终形成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

企业集团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市场声誉、品牌与资源优势,将其移植到金融产业,并依托现有资源和利益相关者市场,拓展优势资源的使用限制,创造出更大的协同价值。企业集团通过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利用企业集团庞大的资金流延伸企业的价值链,通过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两种价值增长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以更为独特的方式为股东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资金与资本的双向增值,获取产业与金融协同效应,增强竞争优势,创造协同价值。

产融双方还可以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可能互有余缺,通过有效的结合,可以使这些要素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无形资产方面,通过产融结合,可以膨胀有优势一方的无形资产。例如: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客户网络和通讯网络,通过公用客户资源的优势,为这些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生范围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利用客户资源、销售更多产品与服务给同一客户,这本身也能为客户带来很大的便利。

实施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可以借鉴通用电气公司(GE)的模式,一方面利用其主业部门拥有的市场声誉提升金融产业的信用级别、冲破金融行业进入壁垒、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依托主业部门的业务优势,充分利用集团丰富的产业经验、稳定而巨大的利益相关者市场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相关金融业务。比如,昆仑银行计划将实际运营总部设在北京,致力于利用中石油集团产业链上的近10万个活跃的供货商以及数量众多的加油站终端,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

三.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

1.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

纵观欧美、日韩等地区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金融资本主导型和产业资本主导型两种模式。

金融资本主导型一般是由银行资本起家,由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用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二者融合成长。金融资本向产业的渗透始于19世纪末,随着生产集中进程的加速并受其推动,银行业的垄断也相继产生和发展,此时,银行业涉足产业也成为必然。金融资本向产业渗透的一般进程是:先由银行资本起家,利用金融机构“万能垄断者”的地位来控制产业资本,两者彼此渗透、互相融合。

产业资本主导模式是由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金融核心。在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早期的金融控股集团基本上都是以产业资本为支撑、为核心的,主要是一些家族型的企业集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自身发展产业中的融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为自身在产业中积累的大量资金寻找出路,同时为了自身金融交易的方便,逐步构建起以家族企业为核心的、以产业资本掌握控制权的金融控股集团。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中国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资金形态已越来越具备资本的特征,并且形成了少数初步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如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平安保险、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中银集团都形成了金融控股的形式,但是,我国银行业改革滞后、产业资本最先成熟,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动者不是金融资本,而是产业资本。并且,目前我国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多为产业集团向金融业投资,即“产业投资金融”。

2.可供选择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经纪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租赁公司、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典当、汽车金融,小额贷款等等。产业资本可以以参股或控股的形式进入金融机构。

参股或控股金融机构,是产融结合的主要形式。参控股金融机构的主要途径有四种:包括独家或多家联合发起设立;借增资扩股之机参扩股;直接或利用关联企业去控股金融机构;借原股东退出之机受让金融机构的股权等。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很多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首选。目前全中国一年的GDP在3万亿美金左右,折合约21万人民币(按1:7),而至今年6月末,银行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73.7万亿,是实体经济的3倍多。按机构类型划分,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最多,占一半强;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10.8万,增长较国有商业银行更快;而城市商业银行增长最快。企业集团参股持股商业银行后,通过银行吸收存款、集中社会闲置资金,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企业集团的内部化,然后通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进而成为企业集团的投资、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等方面的信贷服务。企业集团控制商业银行后,将彼此的信贷关系内部化以后,有利于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益,集团的财务费用就变成商业银行的利润,进而转变成集团的利润。

相较于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等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居于金融的核心地位,为企业整合金融板块,建立资源共享的综合业务奠定基础,有利于加快企业集团资本的积累速度。因此一般金融控股公司都会把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事实证明银行资本利润远远高于产业资本的利润率,对于集团整体实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集团的品牌和形象都有极大的作用。

(2)证券公司

投资证券公司,则既可以利用证券公司的业务功能,为集团的资本经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可以通过分享证券行业丰厚的利润,获得高额回报。券商的业务包括自营业务,即各种固定回报证券、国库券、债券,非固定收入的股票、信托产品等;投资银行业务,即在并购、IPO、借壳的过程中提供中介服务;资产管理业务,对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管理;基金管理业务;以及证券经纪业务。过去券商一般都不是做自营业务的,但现在,自营业务是券商的利润核心。在西方信息披露更加严格的情况下,券商会利用企业收购的机会,抛出要实施收购公司的股票,而收购标的公司的股票,因为一般来说收购者本身是要赔的,而被收购者是要升值的。所以美国的券商利用该正向操作,加上不断地做资产组合的调整,来获得自营业务的收益。

(3)基金

基金基本上分为三类;证券基金、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基金类别不同与集团发展的关联程度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证券基金由于资金定向投往证券市场,所以跟集团的整体关联程度不大;产业基金帮助企业集合资金、吸收资源、扶持重点产品,有利于企业发展重点业务和战略转型;风险投资基金有利于培养集团的高科技产品和产业,能够帮助提高企业的孵化和资本运作能力。

(4)信托

信托公司是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够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实体的,优势鲜明。信托业务包括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等,也就是说只要是一块资产,就可以设计资产证券化的方案,甚至只要一个产品有相对可靠的收入,或被认为能够认为有相对可靠的收入,就可以将它证券化。

(5)担保

担保公司属非金融租赁公司、非金融的机构,因此相较于其他金融企业,成立的门槛较低。担保公司通过为子公司进行融资担保,为担保公司带来稳定的内部承保市场,而通过担保费用的收取,集团总部能够获得担保公司取得的风险议价收益,又通过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

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直接控制集团的风险水平,进而进行外部担保业务运作。

(6)期货

随着2007年期货交易条例发布实施、股指期货等进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中国的期货市场已进入良性循环,交易品种日益丰富,以券商基金、QFII、私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期货市场具有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资产配置、套利和投资等功能,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发挥。但对比国际金融市场,目前中国的金融功能,中国企业做期货的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发展空间很大。

(7)金融租赁

金融租赁公司和信托、担保公司相比,信托投资公司募集资金,金融租赁公司则负责风险控制,在共同的项目上发挥特长,利用担保公司为开展项目进行担保。金融租赁的一种运作方式是根据租赁需求,租赁公司购入设备租赁给使用方,担保公司为其提供资金担保;另一种方式是评估并出售给租赁公司某设备,租赁公司再将设备回租,使使用企业成为轻资产,这种做法也是非常常见的。如江西萍乡钢铁厂需要一套90多亿的冷轧设备,对这样一家企业压力很大,因此他们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即支付较少的首款后,由一家租赁公司购入设备租赁给他们,他们得以直接使用,并通过20或30年分期还款。如果未能还款,租赁公司可将设备收回并租赁给其他企业,然后通过法律来追诉应还款项。

金融租赁的空间很大,比如说中国在建诸多的地铁项目,必须要使用的盾构。进口盾构设备单价高达数千万美元,一般只有像中国中铁这样的企业拥有这样的资产。在盾构普及之前必须由母公司持有,子公司需要的时候采用向母公司租赁的

方式,而现在盾构依然是稀缺资源的时候,不能将其租赁给其他公司,避免培养竞争对手。再比如重工企业的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这类的设备,必须依靠租赁市场。在美国的建筑装备市场,完全是由租赁公司购买并出租给建筑商,但是中国该市场尚未形成,因此目前中国大型重工企业都在自己推动租赁业务。

(8)保险

保险的进入门槛较高。保险资金过去只能依靠银行拆借利息,但现在保险资金的投向在逐步放松,保险资金逐渐形成基金、私募基金、基础建设等多元化使用。私募股权基金(PE)是相对公募(公开发行上市)的,很多企业都是以企业的自有资金,或者借贷资金做私募股权投资。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重点关注需要改制的国企和快速成长中的民企,投资重点包括了医药、建筑、装备、文化等等,一些先行的私募都获得了非常好的回报。

进入保险经纪公司也是一个选择。很多国际公司就选择进入保险经纪业务领域,如西门子内部甚至有保险中介公司,整个集团的各类保险都经由该中介公司,这中间赚取的手续费数目惊人。而该中介公司再做关联企业的保险、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保险的话,每年单在保费上给公司带来的就是高额的利润,这在很多国际集团中都很常见。

参股或控股金融机构,是产融结合的主要形式。从发展态势来看,近几年由于参股商业银行受到资金门槛的限制,更多的企业集团把目光转向较小的城乡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或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业因为被视为未来的朝阳产业,成为企业分散投资的重点选择对象。现阶段,证券、信托被参股多于商业银行;城商银行多于股份制银行。比如中石油通过现金的方式认购克拉玛依商业银行,成为后者最大股东。该商行就可以依托中石油的优势,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和国际化的商业银行,单是中石油未来的资金放入该行,就是极大的优势。

3.各企业集团发展产融结合的路径和状态差别较大

正是基于产融结合的诸多优点,产业集团纷纷开展金融业务,就国内外大型集团进军金融行业的时机及产业选择来看,各企业集团发展产融结合的路径和状态差别较大:

(1)机构布局方面:积极布局或谨慎发展。国家电网集团作为国内产业办金融的先行者之一,采取积极布局的策略,目前其金融板块已完成了较为全面的业务布局,同时还形成了统一的“英大系”品牌,其金融机构涵盖了财务公司、财险、寿险、信托、基金、证券、银行、期货、租赁等众多形式。而中石化集团的机构拓展策略则极为谨慎,自1988年成立财务公司,跨出金融发展的第一步以来,至今其金融板块仍只有财务公司一家。

(2)组织形式方面:控参结合或不控不参。宝钢集团在金融机构布局方面采取了控参结合的方式,其控股金融机构主要为财务公司及华宝信托,分别作为其内外部经营核心机构,并在华宝信托下成立华宝兴业证券、基金,以促进信托业务的

开展。除控股机构之外,宝钢集团通过“大小非”方式广泛参股多家金融机构,包括建行、浦发、深发行、交通银行(5.47,-0.04,-0.73%)、兴业、渤海银行、太保、联合证券、华泰财险、新华人寿等,获取了巨额投资收益。华能集团则通过多方布局,实际控股了包括财险、证券、基金、期货、财务公司等多家公司,产业基金、信托、寿险公司也在积极筹备中。与宝钢相比,华能集团参股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且多为长期持有,其中又以商业银行为主,考虑到商业银行产权关系的复杂性,实现控股难度极大,华能集团对商业银行的广泛长期持有极有可能是出于完善金融布局的考虑。

(3)市场选择方面:内部深耕或外部开拓。西门子集团以其财务部为基础,于1997年成立金融服务公司,(Siemens Financial Services Ltd., SFS),为工业、能源和医疗三大业务提供跨部门金融服务,目前在全球雇员数已超过1900人。过去五年,西门子金融服务公司运作的资产平均在100亿欧元,2008年达到113.3亿欧元,占西门子集团总资产的12%;五年中ROE平均为29.4%,税前收益保持在3亿欧元左右,2008年为2.9亿元,占西门子集团全部税前收益的10%。与西门子集团类似,中石化集团的财务公司同样立足内部服务,目前已经拥有上海、南京、广州、新疆、山东、郑州、成都、武汉、天津9家分公司,至2008年底,财务公司资产总额达到1200多亿元人民币,占到集团资产总额的11.6%,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15.5亿元人民币,达到集团利润总额的6%左右。而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则在其金融板块起步之初就积极关注外部市场开拓,早在1952年就成立安国火灾,开始了其金融多元化的初步尝试,目前,三星金融作为三星集团重要的产业板块之一,主要包括火灾海上保险、信托公司、生命保险及证券四大支柱产业,金融板块收入已超过集团收入的20%。

(4)业务协同方面:高度协同或充分多元。GE在产融结合的路上经历了多个阶段,并获得了众多企业集团的认可和推崇效仿。发展之初,GE集团通过多方储备,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并购,广泛开展金融业务,为集团提供了低成本资金、产业扩张基础、高额效益等服务。但进入新世纪(22.85,-0.11,-0.48%)以来,GE 集团逐步收缩其金融业务,通过业务组合,创造更为集中的金融集团,2006年全面退出保险业,2008年合并商业金融与消费者金融集团,保留核心的租赁和借贷业务、银行业务。对非核心的进入业务进行出售或重组,如房屋按揭业务、信用卡业务等。目前,GE集团金融公司广泛服务于GE产业链的上下游,为公司的供应商、中间商、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租赁、抵押、质押等金融服务,与产业实现高度协同,其销售收入也占到集团整体收入的30%-40%。三星集团的金融产业则涉及火灾、人寿、信托、证券、信用卡、风险投资等各行业,且在各行业中都做到行业前列,实现金融业务的充分多元。

四.我国产融结合现状况及特点

1.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产融结合是在近20多年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起步主要是由于政府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的成立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开展产融结合的标志性实事件,1992年首都钢铁公司发起成立华夏银行,

标志着企业集团投资金融的实践正式拉开帷幕。整体上来说,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政策背景是政府实施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战略,该阶段共有60多家企业集团建立了属于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一一财务公司,并利用财务公司涉足信托、租赁和证券等金融领域。该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扩张需求,(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表现为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逐渐增加。

第二阶段,治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产业资本进军金融产业导致严重的混乱状况,国家于1994年颁布了《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严格规定了投资金融企业的资质和参股方式,产业资本向金融机构参股热情逐渐低落。该阶段产业投资金融的突出特点是,(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在国家制度安排不确定、不规范的情况下,工商企业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盲目向金融业渗透,产业投资金融行为缺乏市场规范。

第三阶段,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产业投资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势头迅猛的态势。该阶段产业投资金融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多元化经营需求,德隆、海尔、新希望等集团都曾借助投资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产业投资金融的风险开始涌现,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借助产业投资金融得到快速发展的农凯、德隆、复星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

第四阶段,蓬勃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曲折发展后,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产业投资金融掀起了新的热潮,众多企业集团在巩固已有金融产业布局的同时,积极参股、控股、发起成立证券、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2.我国产融结合的现状是几乎所有大型多元化集团都涉足了金融领域

我国产业投资金融在经历了起步、治理以及曲折发展几个阶段后,伴随着资产市场的蓬勃发展,2004年以来又掀起了新的热潮。2004年以来众多不同性质的企业集团都已经在整体战略的布局下,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积极发展金融业务(见下表)。

表1:国内部分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状况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型多元化集团都涉足了金融领域,例如:招商局在物流和地产主业外控股了招商证券、招商银行、招商局保险、招商中国基金(香港上市)等;中信集团则在地产、能源、基础设施等产业外,打造了一个由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基金、中信期货、信诚人寿等组成的金融平台。(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

一些垄断行业的龙头企业集团也竞相进人金融领域,例如:中海油相继独资或合资成立了中海石油财务公司、海康人寿、中海基金、中海信托等;中石油在成立了中油财务公司、中意人寿、中意财险以及参股中银证券、银河基金后,2009年更是收购了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宁波金港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了昆仑租赁。

即使是那些竞争性产业的龙头企业集团,也纷纷圈地金融,例如:海尔在组建了财务公司、合资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后,又成为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联想集团参与国民人寿的发起,并成为汉口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以及苏州信托的第三大股东,2010年3月又收购了中银国际证券12%的股权。

虽然目前除了传统的大型多元化集团(招商局、中信)以外,其他企业集团金融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还较低(不到5%),但是考虑到集团巨大的收人规模,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整体发展还是相当迅猛的(见下表)。

表2:2008年国内部分企业集团产业投资金融状况

虽然国内的监管层对产融结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但是产融结合已经被看作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必经之路必学之课”。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中国共有47家央企设立了财务公司,其中在53家重点国企中,有30多家已经设立了财务公司。另据上证报资讯统计,133家具备参股金融概念的制造业公司中,拥有国资背景的公司为94家,其中有21家公司拥有央企背景。

另外从金融机构所有权结构的角度看,这种迅猛发展势头更加明显。通过调查2009年正常经营的52家信托公司、50家资产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25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39家人寿保险公司的股东情况,发现截至2009年年底,非金融企业集团已经实际控制了24家信托公司、19家证券公司、12家财产保险公司以及20家人寿保险公司,分别占到受调查该种类金融机构的46.2%、38%、48%以及51.3%(见下图)。实际上,那些由政府机构或者金融集团实际控制的金融机构中,绝大多数也都有非金融企业的参股。

表3:2009年国内企业产融结合情况

图1:2009 年国内企业产融结合情况

表 4:我国部分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状况

3.我国产融结合的特点

(1)我国企业集团投资金融表现出了央企挑大梁、龙头企业争先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企业集团投资金融表现出了央企挑大梁、龙头企业争先的特点。

具体来看,我国中央企业集团投资金融的势头较为强劲,从集团公司的角度看。据统计,我国127家央企集团中约有1/3以上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产业投资金融。从上市公司看,据上证报统计,截至2010年1月,两市共有133家主业清晰的企业涉足参股金融业,其中央企背景的公司为94家,占绝大多数。另外,央企集团投资金融涉足的金融机构种类众多,几乎包括从商业银行到金融租赁公司等所有的金融机构类型,而且融合程度深,往往采取绝对(控股51%以上)或相对控股(前三大股东)的形式(见上面的表格)。

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实施产业投资金融的企业集团往往都是本行业的“龙头”,是本行业的佼佼者,比如宝钢、联想等。另外从上市公司情况看,

二是龙头企业争先。从上市公司统计情况看,目前涉足参股金融业的133家公司中,具有行业龙头或者区域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有62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2)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我国产业投资金融的模式并未遵循同一模式,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产业投资金融的平台从集团财务公司(万向集团)到资产管理公司(海尔集团以及华能集团)、信托公司(中化集团),再到基本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招商局集团以及中信集团),

体现了企业集团适应市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抉择的趋势和特点,形成了五种模式:

一是以集团财务公司作为产业投资金融平台的模式,比如万向集团入股浙商银行、民生人寿以及浙江工商信托。在这种模式下,财务公司一般采取参股、并购等形式出资入主金融机构。集团公司董事会有权决定或影响金融机构的最高管理层任免决定及重大决策。

二是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产业投资金融平台的模式,比如青岛海尔参股纽约人寿、青岛银行以及长江证券,华能资本控股永诚财产保险、长城证券以及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在这种模式下,资产管理公司根据企业集团战略需要对下属金融企业股权进行专业化管理,一方面为产业资本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另一方面从事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以获取高额收益。(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

三是以集团旗下信托公司作为产业投资金融平台的模式,比如中化集团利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组建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参股诺安基金和宝盈基金。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集团下属的信托公司统筹管理企业集团下属的金融业务。在股权上,信托公司可以自己参股这些金融类公司或者企业集团直接将其持有的这些金融类企业的股权转给信托公司由其统一管理。

四是以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产业投资金融平台的模式,比如招商局集团建立了全资子公司招商局金融集团公司。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集团下设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持有金融机构的股权,或者全资或者控股,在金融控股公司的统一调配下开展金融活动,发挥协同效应。在控股公司框架下设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机构,可以加强风险控制,降低成本。

五是以集团为中心、旗下多个金融机构为平台的产业投资金融模式,比如国家电网以及新希望集团等。集团公司与旗下的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子公司同时入股,建立“XXX系”合计持股成为实际控制人,并对其改组,将其纳人集团体系内。集团控股的金融资产,主要由金融资产管理部管理,集团公司财务部、资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协助配合。

(3)央企参与产融结合的热情正在逐渐高涨

从中航工业集团重组江南信托、中石油重组金港信托和华能重组华能贵诚信托等不少央企大举进军信托业,到中移动宣布入股浦发银行,华电集团主导重组并控股的华鑫信托。种种迹象表明,央企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热情正在逐渐高涨。

图表2 典型央企产融结合布局

五.当前我国企业集团投资金融的主要动因

产融结合在我国的出现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中间有过起伏,但是近年来近年产融结合在国内又掀起新一轮的热潮,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近来国内之所以又出现这个热潮,主要有如下原因:

1.国际上有很多的成功范例(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

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

中国的企业集团之所以愿意纷纷介入金融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际上有很多的成功范例,它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乐意去效仿国际上的佼佼者。

(附件部分我们专门有国内外产融结合案例介绍)

2.高收益的诱惑

趋利性是我国产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最重要最直接原因,产融结合能给它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成为了原动力。

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处于相对垄断地位,这些企业一直能够获得高于一般行业的丰厚收益。据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统计,金融服务业的毛利率达50%,净资产收益率达19%,为所有行业最高。金融业拥有天然的超乎实业运作的高额利润,更何况在目前的中国,金融行业还是一个牌照和权力统治的行业,资源的稀缺造就了这个行业必然的超额利润。可以说,金融牌照的高门槛和稀缺性决定了高收益,这种趋势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所以实业集团控制金融牌照的意愿很能理解。从像中国海油、宝钢、中化等试水金融产业的国内其他企业集团来看,“趋利”也确实是其首选。以中国海油为例,2007年其金融产业利润近34亿元,对集团利润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1%上升到了6%。又如以饲料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希望集团,其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持有该行4.99%的股权,其2006、2007、2008年从民生银行获取的投资收益分别为2.25亿元、3.74亿元、4.66亿元,分别占同期公司利润总额的70%、94%、150%。金融企业较高的利润率必然吸引产业资本,实现产融结合。

3.融满足集团产业的金融服务需要

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庞大的利益相关者,各产业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利益相关者有着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业务,试图通过利用关于产业过程和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状况和金融需求的信息相对优势,提供更具个性与特色的金融服务。比如,中粮集团依托控股的大庆市商业银行建立了“公司十农户+银行+保险+政府+科技”的框架,充分利用“全产业链”的信息优势开展农业供应链贷款业务。截至2008年年底,其累计规模已经超过15.58亿元,很好地满足了集团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近年来国内企业也注重经营与投资的多元化发展,产业集团进军金融领域也是企业实现多元化的一个途径。产融结合不但可以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而且还可以满足集团的金融服务,将资金外部循环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对于提高公司的整体协同价值和声望也大有好处。通过产融结合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一个集团之内,就既可以用主业部门的市场声誉提升金融产业的信用级别、降低融资成本,又可以利用集团丰富的产业经验、稳定而巨大的市场优势等资源,来发展金融业务。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身地位,经

营领域就会向外扩展。便利的资金支持,也是任何一个产业公司都有的愿望,这在国外叫运钞车,就是说产业公司持有并控制金融公司,就有资金源源不断地运过来,满足集团产业的金融服务需要。企业集团试图利用关于产业过程和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状况和金融需求的信息相对优势,提供更具个性与特色的金融服务。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庞

大的利益相关者,各产业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利益相关者有着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

4.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企业集团在主导产业的发展进程中通常会涉及大量外部金融交易活动,必须按较高的市场价格向金融企业支付相应的报酬费用。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业务,试图将相当一部分体外循环的资金变成体内循环资金,以达到节省对外交易成本支出、增加企业集团内部利润的目的。比如,海尔集团利用海尔财务公司开展同业拆借、国债投资与回购等金融业务,向成员单位提供融资近60亿元,累计节约资金成本约2亿多元,成功地将集团的外部融资成本降低了3%以上。

特别是对于大型央企而言,对于金融业的青睐还不仅仅是利润,在金融企业丰厚的利润对产业集团充满了诱惑力的同时,由于利润和资产规模作为国资委重点考核指标,而产业集团实现有产权关系的产融结合对这两项指标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因此我国的产业集团在实现产融结合时往往会利用产权关系而不是非产权关系的战略同盟关系。

另外,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往往更为强调风险控制,从而容易出现“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状况。如果实现产融结合,在集团共同的产权约束下,交易稳定,既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又能避免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而引发的道德风险成本,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实现双赢。

5.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WTO的加入以及国家支持大企业大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使得产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成为一种内在的迫切需要。首先从产业集团的扩张史看,扩张背后都有金融机构的支持,没有金融支持的扩张是低效、缓慢、高成本的扩张,往往会栽跟头,会以失败而告终。在国际市场上,产业巨头和金融巨头的协作关系相对紧凑,由于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化布局程度不高,服务能力和效率不足,产业巨头的需求往往难以满足。我国产业集团若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就必须获得能全力帮助自己扩张的金融支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对内产业重新布局和结构战略调整,对外获取新资源,以及抵御资源获得和重置时的产业风险。产业集团只有在资本市场上有自己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才能影响资源配置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在深层次上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并共同作用于公司价值,促使产业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产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还有一点考虑,就是作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衍生品,虽然起不到融资功能,但是它却提供了与融资功能密不可分的风险管理经验。产业集团若有自己的金融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企业熟悉

这个领域风险管理经验的优势来进行融资管理,甚至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利用下属金融企业的金融衍生品。

6.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集团的公司价值

产融结合有利于推进产业集团特别是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由于金融企业外部监管要求和内部管理需要与传统产业集团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因此产融结合对于产业集团的公司治理会提出新要求,能够促进产业集团在企业管理方面既重新审视已有管理模式,特别是对子公司的管控模式,同时也会综合考虑产融结合特点,这将在客观上促进产业集团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产融结合以后,产业企业和金融企业可以相互学习和监督,以便建立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

另外,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集团传统的价值链管理是依托计划手段,以人、财、物为对象的实物管理。企业集团试图通过发展金融产业,推广和确立以资金价值和货币指标为对象的价值管理模式,提升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的效率,提升企业集团的公司价值。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集团传统的价值链管理是依托计划手段,以人、财、物为对象的实物管理。企业集团试图通过发展金融产业,推广和确立以资本效率为手段、以资金价值和货币指标为对象的价值管理模式,提升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的效率,提升企业集团的公司价值。比如,海尔财务公司对集团财务资源按资金流程进行财务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实现了集约化的财务管理,并通过有偿调剂集团内部企业资金余缺,优化配置集团资金资源,实现资产的流动比率平均超过100%,远远高于80%的监控指标,实现了零不良资产。

7.产融结合所蕴含的道德风险

许多企业敢于冒险搞产融结合,还在于它所蕴含的道德风险。金融有传染性,一个出问题会影响一大片,而且它涉及到储户、保户、证券持有者这些广泛的民众,因此金融机构出了问题,政府往往会施以援手,而纯粹的工商业企业出了问题是没有人救的。这就是道德风险。也就是说,因为我是产融结合,所以我可以去冒险,最后国家会救我。

六.目前国家对企业发展金融业务的政策环境相对宽松

1.国企主辅分离改革未明确金融产业是必须分离的辅业资产。

200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国资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有关部门对于中央企业主业以及非主业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确规定,所以“主辅分离改革”一般指辅业资产和企业办社会形成的后勤资产。该政策是在国有企业非主业资产普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的背景下提出的,而金融产业虽然当时也处于不景气阶段,但由于有着较高的准入壁垒,一般不认为是低效资产。因此,在主辅分离改革中,中央企业的金融资产被允许

继续保留甚至进一步扩张。比如5号文颁布实施后,中国电力财务公司仍然被保留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发电集团挂牌成立之后,也陆续成立了财务公司,还分别新设了多家保险公司。

2.近几年国家对企业发展金融业务的政策逐渐放松(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

出于金融企业自身系统风险等原因考虑,我国官方无论是金融监管机构还是产业监管机构都对产融结合一直持谨慎态度,官方发布的《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中曾明确提出,不支持产业集团直接或间接控股金融企业。在国内有意进行产融结合的企业大部分是资本雄厚、资金流充裕、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高、经营规范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但是从全球领域看,产融结合是大势所趋。统计表明,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融结合的战略行为。国内像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化、中国海油、中国移动等特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在实际行动中进行了产融结合。事实逼迫着各方监管者改变思路,重新审视产融结合。

根据对国内外现实形势的分析,近几年政策企业发展金融业务的政策逐渐放松,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的国务院国资委的态度近期已有所改变,在充分肯定产融结合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审慎提出了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经营要围绕自身的发展规划,更好地为集团内企业服务,同时要培养一支懂金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要求。显然这对于进行产融结合的企业是一个利好消息,大大刺激了大型国企大力发展金融业的神经。例如:2010年12月23日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首次明确支持,意味着当前推行“产融结合”的条件已经成熟。总之,国资委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强调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中央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进行金融股权投资总体上持鼓励态度。

3.近来国资委明确表示支持央企推进产融结合。

近来,国资委对于中央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态度发生了一定变化,国资委有关领导指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充分认识产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0年12月23日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首次明确支持,意味着当前推行“产融结合”的条件已经成熟。总之,国资委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强调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中央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进行金融股权投资总体上持鼓励态度。

如今,国家已经为产融结合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如《公司法》、《商业银行法》、《信托法》、《证券法》,中国银行颁布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等。国资委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强调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中央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进行金融股权投资总体上持鼓励态度。国家放松了对金融产业的准入限制和分业经营的限制,为企业集团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政策导向,企业集团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入主金融业。

4.银监会虽然对产融结合态度谨慎,但是并没有禁止和限制。

最新现代产融结合的模式及比较教学文稿

现代产融结合的模式及比较 蒋梦雅 (河北正中实验中学高三三部(2)班,) 摘要:产融结合模式是未来大型企业的必选之路。论文在产融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产融模式的进行介绍和比较,中无疑对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融结合模式比较 1.引言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关系。产业资本是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产融结合不仅可以在国际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投资,更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构建商业模式、提高竞争力。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对现代产融结合模式的探讨及比较,对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1.传统产融结合理论 (1)金融资本理论 工业资本与银行信用互相提升进而将两者逐渐的集中并且融合。一方面,工业资本在银行信用的助推下能够快速提升的;来进行集中,最终产生了一个工业在资本上的垄断;另一个,工业垄断资本逐渐的集中然后形成垄断后就会产生大量资本促进银行资本逐渐的扩大。金融资本理论在解释和阐述了资本主义垄断初期的金融资本生成机制方面进而形成了系统理论,但是过于强调金融资本垄断带来的低效应与负效应,以至于忽略了对企业竞争机制、国家当时的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提升等方面的积极效用。 (2)金融机构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战后的金融机构正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并且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控制着工商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 2.2现代产融结合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就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来说,企业集团能否使用内部交易管理或智力完全取决于它的内部组织费用和企业集团之间市场交易费用和成本的数量类比;一个企业能否产生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它是否可以以内部交易以调节外部市场的运行成本为。 (2)企业多元化理论 企业集团在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过程当中,关注金融领域对企业多元化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企业在逐渐的扩张过程中不止需要取得融资和投资的渠道,还要在资本的多元化的过程中,寻找到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点。经营多元化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点就是金融因素,因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循环运转周期之间的类似性,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可以通过经济的周期的来回波动进行对冲。即产融结合从本质上来说是运营企业多元化的一个基础,并且也是企业集团转化经营方向的一个途径,能够起到分担风险的作用。因为产业具有着固有的生命周期的特性,成熟期的企业应对竞争的方式、不良债务等负影响,也应有金融资本的支持。 (3)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表示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等各个方面运用类似的资本从而创造出的企业集团的效果。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一个公司是指一个协同网络,协同是企业参与者有效的利用资本的一个方式。企业以寻找正常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方式,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 (4)信息不对称理论 产融结合就是处理相关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办法。一方面,产融结合下的金融机构在企业集团的管理与协调下,能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集团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流的动向和使用效率、企业项目的风险性和赢利性,最终完善金融与产业之间有效的资金融通市场;另一方面,集团金融机构与产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交易信息更加完全和完整,合理恰当的资金成本使得企业集团有限的资源配置更加具有合理并且有效。 (5)公司资源理论 从公司资源论的层面来说,企业集团运行产融结合是一种形似于组织模式的创新,为企业集团提高了竞争力。在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下,企业集团可以通过整合金融与产业资本两者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更有效率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 3、国外产融结合基本模式 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以不同国家特定的不同的要素来确定的。而且在不同的经

关于深化产融结合的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 关于深化产融结合的对策研究 作者:马淑萍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4期 [摘要]在我国,产业融合成为企业集团近年来新的发展模式,供给侧管理也正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产业融合的深化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供给侧管理。本文就如何深化产融结合,推动金融发展,打造金融业新优势,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关键词]产业融合;金融创新;供给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1 引言 产融结合是产业经济与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国际国内经验看,产融结合不仅是后起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全面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型企业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在我国,随着企业集团的壮大,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大型产业集团,或者成立财务公司,或者投入资金涉足金融领域,参股或者设立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产业范围内的融合,助力企业的跨越发展,而国家对产融结合的政策支持,更是带动了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迅猛发展。 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管理,关键在于如何促使微观经济主体潜力与活力充分释放,进行金融创新,解除金融抑制,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资金供给成本,从内生层次提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和创新投入。从资本和金融角度来看,我国是全球资本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企业的融资成本却相对较高。所以,问题不是货币需求刺激不够,而是金融供给效率太低。那么当前如何进行金融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金融供给?如何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供给侧管理? 为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供给侧管理,建议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以推动金融发展,打造金融业新优势。 2 深化产融结合的具体措施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美国资本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 概念及代表国家 所谓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是指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社会储蓄的汲取以及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以市场尤其是以股票、债券市场为中心,股权型为主体的产融结合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约束产融结合行为,以提高产融结合的有效性。任何金融中介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都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不存在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或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产业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本需求将通过多种渠道和技术来得到满足,不会对某一融资方式和中介机构的严重依赖。 从资本交易的关系看,法律上严格禁止金融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金融部门内部如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如同行业之间通过产权的相互渗透以构成垄断,主张维护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秩序。 美国作为以市场主导的产融结合模式的代表,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历来奉行宽松自由的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主要借助市场力量和一些间接手段来配置生产要素,促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变。同时,美国政府在利用有形资本投资调整产业结构时,并不直接干涉或者参与,通常采用的是间接手段。主要是通过制订和修订一些政策法规、提供良好豹基础设施,为战略性产业的有形资本投资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来达到目的。 产生背景和具体运作方式 美国资本市场体系是多层次的,非常发达,所以企业基本都选择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如从商业银行融资,或者从证券市场融资。相关资料表明,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资金存量中,直接融资一直占有较大优势,70-90年代美国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的比重基本在60%-70%,其中又以股票融资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以30%-40%,间接融资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其中对工商业的融资只占到总额的12%。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债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银行贷款比重则逐步萎缩。美国的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及风险程度的融资主体提供了方便,满足了不同融资主体的资本需求。在美国除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型上市公司证券之外,还有区域性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区域性公司的证券,以及由美国证监会依法豁免注册的小型地方证券交易所、各种场外交易,包括柜台交易、第三市场、第四市场和全国证券商联合会自动报价系统。因此,美国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风险的企业提供了融资的可能,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的剑立、发展、兴起。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科技迅猛发展,这需要创新思想与创新资本的紧密结合。在美国资本市场体系中,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为代表的新型市场化融资体系,在美国新经济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重要作用,如著名的NASDAQ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创业板市场或二板市场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需求,其对科技产业成长的推动作用是与创业资本的动作联系在一起的。克服了传统融资机制对高风险的厌恶,承担且最大程度的分散了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具有良好的

最新产融结合心得体会

最新产融结合心得体会 4月下旬,集团开展了“产融结合”“文化融合”“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相统一”“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相统一”全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在集团引资重组与生产经营并行的特殊时期开展的,是集团历经艰难困苦,再一次涅槃重生、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是全体吉粮人不畏险阻、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顽强执着精神的再次升华。 产融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发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部发展模式,即企业通过不断的自我积累来进行扩大再生产。一种是外部发展模式,即企业通过并购、扩张、重组来进行发展。不论是哪种发展方式,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又往往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参与,因此产融结合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使企业最终获得发展。对于产融结合,产业集团把金融当成一个启动机,以实现“金融疏通血液,产业提供利润”的良性循环。金融可以实现集团业务的互补,还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金融行业所带来的利润可以回报产业发展。产融结合也是企业创造协同、提高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可以增加集团的收益、资本积累的速率,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集团竞争优势。比如说中航工业作为一个品牌,对于中航信托来讲,它的信托产品就可信,所以能够进行增信。同时,对航空工业自身

的发展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国际上的许多知名企业基本上也都是这样运作的,比如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公司也是利用制造业基础获得AAA级信用等级,从而实现低成本融资,为产业发展提供现金流,同时促进产融结合,促进产业升级,这值得许多国内企业学习。 集团通过产融结合可以提升企业自身价值。制造业和金融业涉及两个行业的管理,制造业的管理和金融业的管理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地方。集团可以通过发展金融产业,推广和确立以资金价值和货币指标为对象的价值管理模式,提升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的效率,提升企业集团价值。另外,有产业较稳定现金流的支持,金融公司的信用评级比较高,融资成本相对单一的金融主体则较低。同时,统一的金融平台通过银行、保险、财务公司、租赁等内部各板块的协同,可以为客户提供较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这是产融结合的目的,是企业投资模式的创新,产融结合对于集团的经营和发展模式上将会产生巨变。 作为引资重组后的文化融合,我们集团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文化融合对集团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集团更加重视文化融合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要求全体吉粮人读懂学好,放眼长远,有机结合,紧跟时代,形成全新的吉粮发展新环境。

看中粮集团如何打造产融结合的模式

看中粮集团如何打造产融结合的模式 志在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2009年获得一张“全功能”的金融牌照——中粮信托。信托遭遇全产业链,将有怎样的“化学反应”?中粮信托总经理辛伟对此的回答是,信托以其灵活的制度优势可以服务于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产融结合。近年来,央企纷纷收购信托公司,全行业60多家信托公司中,实业类央企控股的占四分之一左右。背靠一个巨型产业集团的信托公司,如何实现产融结合,值得期待,为此本报在2011年春节后专访了辛伟。辛伟称,中粮信托树立了“依托中粮集团行业优势,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把中粮信托建设成有产业特色的金融股权投资管理平台、农业金融服务平台和财富管理平台”的企业愿景。在创新农业金融业务模式方面,中粮信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例如:在上游的农产品种植环节,中粮信托在黑龙江试验的农业金融模式,在不触及土地产权改革的情况下,破解了农民贷款的抵押担保难题;在中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中粮信托正在寻找能与中粮集团形成产业协同效应的企业的股权投资机会;在下游的粮油食品流通环节,中粮信托已经开发出为经销商融资的供应链信托产品等等。目前,中粮信托已获批主导发起成立“中粮农业产业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中粮集团主导发起的首只农业产业基金——中粮农业产业基金。该基金初期规模为15-20亿人民币,预计在5年内基金总规模将达到60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产业基金。 1.战略定位:三大功能平台《21世纪》:中粮集团收购信托公司的目的是什么?对中粮信托的战略定位是怎样的?辛伟:中粮集团进入信托行业,是为了通过金融手段的丰富,推动主业的发展,或者说实现“产融结合”。集团对我们的战略定位是:做金融股权的投资管理平台、农业金融的实践平台、社会化的财富管理平台。对内的功能是农业金融的服务和实践平台,对外的功能是社会化的财富管理。中粮信托作为金融企业,首先要为委托人负责,为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服务;也要基于中粮集团农业食品的产业背景,服务于全产业链的战略目标。对我们来讲,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前提下与集团内部全产业链的合作,也给中粮信托提供了一个农业金融业务的实践和探索的平台,有利于树立中粮信托的行业特色和竞争优势。《21世纪》:2009年7月27日成立以来,你们的业务发展比较稳健。具体来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业务定位如何?辛伟:作为一家全新的信托公司,成立一年多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包括三方面的内部能力建设和两方面的外部能力培养。内部能力建设包括风险控制体系和流程的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以及团队的建立和培养。对外的业务能力拓展,一是主动资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二是销售渠道的建设。五个能力建设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业务做出了定位,就是平台业务做规模、农业金融做特色、股权投资做利润。一年来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风险控制体系具备了从事前到事中、事后的控制能力,发行了100多个信托产品,初步打造了一支年轻、和谐、积极向上、综合素质高、有创业精神的业务团队。《21世纪》:请详细解释下你们的风控流程是怎样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对业务的全面介入的?辛伟:我们的风控体系包括前、中、后台的相互制衡,合规风控部门和内审部门介入信托业务开展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辅之以IT系统的保障,以及和外部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常态化的合作。围绕整个风控流程,我们设计了信托业务手册和业务运营的一套流程性的信息系统。整个流程中大概有350个风险点,其中有66个风险点是比较常态的风险点,我们通过IT系统配合业务操作来控制风险点,在信托业务操作体系内部也要做到业务岗位和信托资产管理岗位的双重流程监控监督等等。流程的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两个方面。《21世纪》:在团队建设方面呢?辛伟:中粮集团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倡导“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企业集团。我们也认为对一个金融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最重要的,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业务风险的发生。中粮信托成立以来,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具有金

产融结合基本介绍

产融结合 1、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溶合.产融结合的特点: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双向选择性。 2、广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及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结合与互动。 3、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直接融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 4、产融结合是指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在资金供求、股权、人事等方面保持一种稳定、密切的联系,达到相互融合,同生共长的目的.我国的产融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银行体系改革。 5、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的联系和协作,以致在资金、资本以及人事上相互渗透,相互进入对方的活动领域,最终形成产融实体的经济现象和趋势.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6、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资本相互结合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市场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结合方式。 产融结合暗藏道德风险 专访银河证券研究部研究员田书华 2011年04月19日 01:37 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郭玉志/文“产融结合”这个颇为时髦的发展路径,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并予以付诸实践。回顾其在国内的发展历史,监管部门的政策几经变化,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明令禁止,到前几年默许,再到当前监管部门的明确支持,国家鼓励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政策环境逐渐宽松。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企业在没有政策明确支持的情况下仍然在探索以参股、投资、战略投资等多种形式与银行等金融企业合作,最终“伤痕累累”。 更关键的是,对于产融结合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监管格局存在缺失和重复。未来,国家监管部门会有哪些政策出台,企业以何种途径和模式实施产融结合,企业实施产融结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记者专访了银河证券研究部研究员田书华。 多为单向“产业投资金融” 《中国企业报》:产融结合的定义该怎么定位才较为全面?企业实施产融结合有哪些意义? 田书华:国内企业发展产融结合的历史不算短暂,通过总结国外和国内的一些经验,产融结合可以简单归结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指两者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结合。从两种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 我们可以认为,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的资本联系、信贷联系、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等的总和。 至于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意义,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比如说,产融结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手段,产融结合也是企业经营多元化的需要,同时,产融结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费用、节约运营成本。 在我国,由于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银行资本就难以在近期内与产业资本结合,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就不能沿着“由融而产”的路径发展,而主要是“由产而融”。 因此,现阶段,我国的产融结合多为产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即“产业投资金融”。 《中国企业报》:企业实现产融结合的方式途径有哪些?通过和国外的经验对比,是否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和选择? 田书华:纵观欧美、日韩等地区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金融资本主导型和产业资本主导型两种模式。 金融资本主导型一般是由银行资本起家,由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用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二者融合成长。而产业资本主导模式是由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金融核心。 在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早期的金融控股集团基本上都是以产业资本为支撑、为核心的,主要是一些家族型的企业集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自身发展产业中的融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为自身在产业中积累的大量资金寻找出路,同时为了自身金融交易的方便,逐步构建起以家族企业为核心的、以产业资本掌握控制权的金融控股集团。

产融结合多式多样 元素生活首创产融平衡云商业模式

产融结合多式多样元素生活首创产融平衡云商业模式 产业革命起于科技,成于金融,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金融是产业的催化剂和倍增剂,金融与产业的结合将促进中国经济大发展,中国产业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 本报记者吉雪娇 财富全球论坛与华商大会的召开,令全球“搜索”聚焦成都,同样也令成都以及西部在对自我发展的研讨中,更加注重全球视野。10月19日下午,在第四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上,针对“产融结合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这一主题,多位学界、商界、政界精英会聚,从不同角度对新形势下金融与产业的融合问题问诊把脉,共同探讨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未来。 中小企业应“抬头看路” 成都被誉为西部的金融中心,在西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论坛中,“城镇化带来的机遇”被一再提及。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表示,“四川是人口和农业大省,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潜力非常大,一个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后消费能力将递增10倍,我国未来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动力的方向就是消费,消费又拉动中小企业发展。不过,由于消费金融的制约,当前西部消费拉动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 站在金融前沿的阵地,龚方雄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四川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抓住城镇化机遇,在西部从事金融业的人,千万不要忽略我们怎样为个人、家庭、为中小企业,为实实在在经济里面的单个元素进行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大产业进行服务。”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受限于目前市场环境与体制环境,目前中国金融业与资本市场能为中小企业家服务的东西相对来说非常少,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更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跟资本市场对接。在经济高峰期和低谷期,一个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跟资本市场对接的企业就比那些隔绝于资本市场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容易得多。”龚方雄表示,“中小企业别只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抬头看路一定要看资本市场这条路。”产融结合,产融双驱,产融平衡是必然之路。 川企下海寻找“产融”路 当下金融创新潮流兴盛,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与突破口也是重中之重。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刘东民在接受《金融投资报》采访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东民表示,“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全面的产能过剩阶段,鉴于此,企业必须要彻底转变思维,脱离传统的、过剩的行业,进入新兴行业,如消费金融,养老产业等。新兴产业在一个新兴领域产业发展的初期,这个产业发展的前景是不明确的,融资存在瓶颈,而产融结合的过程中,很多进入者多是做产业出身,由于对行业的熟悉与把握,在这些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具有优势,这些相关项目启动后投资回报也相当可观,比如奥斯陆的海洋金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事实上,很多西部企业都希望能够享受“产融一体”带来的红利,但现实中往往范本难寻,不过,在四川成雅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爱平看来,面对“产融结合”的新趋势,川企也可以走出自己“产融双驱”的特色。 杨爱平告诉记者,目前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成立的金融服务公司与各大银行都进行了紧密合作,比如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联合发行一卡通,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做总资金,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做辅助资金等,对570余家中小企业的经营与融资进行了结合,不但有利于企业

积极推进产融结合

积极推进产融结合 一、产融结合的涵义、模式及实现方式 (一)产融结合的涵义 通俗地讲,产融结合就是产业和金融的结合,表现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现象。传统意义上和大家公认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它是众多国内外大型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和更广义的理解,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源需要考虑,特别是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现实着眼,我们可以把产融结合涵义延伸为: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以实现双赢的协同效应。具体地讲,包括产融结合和产融合作,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股权为纽带的股权型产融结合;二是以信用为纽带,通过债权债券关系相联系的信用型产融结合;三是产业和金融业之间以提供咨询、服务而彼此联系的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 (二)产融结合的模式 传统意义的产融结合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金融资本向产业渗透模式(亦称银行主导型模式)。这是国外大财团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我国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及分业经营限制,很少采用这种模式,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少数金融企业在稳固发展金融主业的情况下,向资源类、地产类产业发展应属个例。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和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后,不排除今后有金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或间接控股产业公司的模式出现。 二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模式(亦称企业主导型模式)。这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财富》500强中80%以上的企业集团都在开展金融业务,以GE、西门子、沃尔沃为代表的大型国际化产业集团充分利用金融业务对其实业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国家电网、中海油、招商局、宝钢、中石化、华能、海尔、联想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都积极搭建金融业务发展平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

企业实现产融结合的优劣

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并合理地控制两种资本的比例。这是大型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comb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finance)逐渐升温,一些民营企业紧随其后。产融结合即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在资本、资金、人事等多方面相互融合、同生共长,其根本在于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其中,产业资本指制造企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等非金融企业所持有的资本,金融资本是指银行、保险(放心保)、信托、证券、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资本。产融结合有多种模式,解析其具体案例有助于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模式。 产融结合的内在动力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海上石油及天然气生产商。2001年2月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CEO)和香港联合交易所(股票代码:0883)挂牌上市。随着中海油产业的拓展与延伸,一些新的现实需求也相应急剧增加,促使中海油着手对集团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实施产融结合提上日程。中海油集团现有一级子公司20家,二级分、子公司、研究中心24家。集团内的资金结算需求中,内部信贷与票据等业务是重点。随着集团资金结算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功能的提升,为了保证对资金流动与配置的控制以达到资金的高效运作,集团提出了资金结算与监控需求;而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资金,巨额的资金缺口必须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采用多样的融资手段与工具来解决,形成了集团的融资需求;再加上集团能源消费信用拓展需求、能源金融风险管理需求、产业整合需求、资金管理需求等,共同构成了中海油实施产融结合的内在动力。 从2003年开始,中海油陆续设立了财务公司、海康保险、中海信托、中海基金、自保公司、投资控股等6家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包括内部资金结算、信贷、私募股权投资、证券投资、信托、保险、基金等,是央企中拥有金融业务门类最多的公司:金融板块已逐步成为中海油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中海油的金融板块已经初具雏形,部分企业在行业内也位居前列,但总体来说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与产业的结合还有“短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规模小。目前中海油旗下的金融企业规模仍相对较小,除了中海信托可以排在行业前五名,基金和寿险业务都都位于行业的中下游,自保公司也仍局限于集团内部业务。二是结构散。目前中海油虽然可以通过金融决策委员会和资金及业务管理部对旗下的金融企业的运营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但仍缺少建立在股权关系基础上的统一平台,将旗下金融企业综合在一起。三是协同少。目前信托、基金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产品交叉销售、客户资源共享较少,未能发挥各金融子行业之间协同效应。特别是在目前信托、基金和保险发展过程中都面临渠道和客户瓶颈的时候,各金融子行业之间很难联合起来走出困境。

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

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 产融结合是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 世界产融结合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产融自由融合时期(20世纪3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对金融业和产业的融合方式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 ;第二是金融业分业管理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垄断和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混合的疑问,于是美国率先实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其他国家也大多追随美国的模式,使产融结合进入了以金融业分业经营为主的时期;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前行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胀,有关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张迅速兴起,金融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界和实业界热议的话题;第四是产融结合蓬勃发展时期(21世纪初—2008年3月),全球经济蓬勃发展,金融创新从理论走入实践,产融结合多样化发展,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产融结合的初步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1992年,以首都钢铁公司为母体成立华夏银行,标志着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实践正式拉开帷幕。我国的产融结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融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我国产融结合的起步主要是由于政府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同年,交通银行成立,随后深圳发展银行等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扩张需求,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第二是产融结合的治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的产业资本开始进军金融产业,组建、参股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混乱状况。中央政府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允许参股企业,一些商业银行开始退出产业领域。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盈利性需求,普遍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经营模式使不少商业银行盲目创新业务,产融结合风险初显。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产融结合的发展也呈现出势头迅猛的态势。德隆、海尔、新希望、东方等集团都曾借助产融结合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多元化经营需求。产融结合的目的之一在于扩大经营领域,分散风险。但是,银行在突破资本市场进入障碍的同时,也将更大的系统风险引入到企业的内部。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借助产融结合得到快速发展的农凯、德隆、复星、闽发、托普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 我国产融结合除了存在整合风险、内部交易风险、投资组合风险、财务杠杆风险等一般风险之外,还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我国的产融结合虽然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但大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无论是融合的对象、范围还是深度都受到政府的干预。这样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组合极有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由于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强势,使得这种融合最终往往成为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博弈,导致产融结合低效率甚至负效率。其次,我国的产融结合常常带有追求规模的冲动和盲目做大的心态。产融结合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发达的资本市场、一定的

国内外产融平台构建模式分析

国内外产融平台构建模式分析 产融互助跨界整合是未来的趋势 今天,许多中国企业都在走产融结合的道路,但由于不了解产融结合的内在原理,很多企业在选择金融业务时,通常是机会导向型的。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产融结合的战略。究竟哪些企业能够从产融结合中获益?搏实资本研究员通过对国内外产融结合的案例分析,研究更广义的产融结合下价值创造的原理,并回答哪些企业适合产融结合战略、适合哪类产融结合业务等问题,以期为国内企业的产融结合战略提供现实指导。 产融结合并非是简单地是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置入一个公司主体控制之下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有效的产融结合应当使金融资本有效促使产业资本提高,产生正的产业效益,使产业资本的发展带动金融资本的升值,两者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国外,产融结合经历了“由融而产,由产而融”的变迁。反观国内,只有“由产而融”形式,监管部门对企业产融结合的态度也经历了先紧后松的变化。 -国外:由融而产+由产而融- 产融结合在国外发达国家早已经历了融合、拆分、再融合的阶段。公开资料显示,早在19世纪末,欧美各国基本不限制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股和跨业经营。由于当时的产业整合运作比较依赖于银行,以摩根为代表的一批“由融而产”的企业集团逐渐形成,如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日本的三井、三菱等。 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国政府出台法规限制了对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市场准入和相互持股,从金融业发端的“由融而产”模式受到遏制。但是,以通用电器为代表的“由产而融”的产融结合模式开始盛行,至上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产业集团都建立了金融部门,甚至开始办金融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再度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混业再度盛行,金融资本再次进入产业资本。1990年后,竞争加剧与并购增加使大部分美国

现代产融结合的模式及比较

现代产融结合的模式及比较 梦雅 (正中实验中学高三三部(2)班,) 摘要:产融结合模式是未来大型企业的必选之路。论文在产融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产融模式的进行介绍和比较,中无疑对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融结合模式比较 1.引言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关系。产业资本是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产融结合不仅可以在国际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投资,更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构建商业模式、提高竞争力。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对现代产融结合模式的探讨及比较,对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1.传统产融结合理论 (1)金融资本理论 工业资本与银行信用互相提升进而将两者逐渐的集中并且融合。一方面,工业资本在银行信用的助推下能够快速提升的;来进行集中,最终产生了一个工业在资本上的垄断;另一个,工业垄断资本逐渐的集中然后形成垄断后就会产生大量资本促进银行资本逐渐的扩大。金融资本理论在解释和阐述了资本主义垄断初期的金融资本生成机制方面进而形成了系统理论,但是过于强调金融资本垄断带来的低效应与负效应,以至于忽略了对企业竞争机制、当时的经济制度和国民经

济提升等方面的积极效用。 (2)金融机构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战后的金融机构正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并且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控制着工商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 2.2现代产融结合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就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来说,企业集团能否使用部交易管理或智力完全取决于它的部组织费用和企业集团之间市场交易费用和成本的数量类比;一个企业能否产生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它是否可以以部交易以调节外部市场的运行成本为。 (2)企业多元化理论 企业集团在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过程当中,关注金融领域对企业多元化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企业在逐渐的扩过程中不止需要取得融资和投资的渠道,还要在资本的多元化的过程中,寻找到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点。经营多元化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点就是金融因素,因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循环运转周期之间的类似性,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可以通过经济的周期的来回波动进行对冲。即产融结合从本质上来说是运营企业多元化的一个基础,并且也是企业集团转化经营方向的一个途径,能够起到分担风险的作用。因为产业具有着固有的生命周期的特

产融结合主要模式分析

产融结合主要模式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而金融业的规模及创新发展往往不能及时满足,尤其是针对企业发展的特色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推出不足,因此,产融结合作为一种可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经营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者关注。 一、产融模式本质分析 目前对于产融结合模式的阐述和研究较多,但在笔者看来,产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发展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业务多元化战略。且由于兼具有相关多元化与不相关多元化的属性而倍受大型企业集团青睐。 1、相关多元化属性。大型企业集团的金融服务具有规模大、数量多、频率高、个性化要求高等特点,设立所需金融企业可以有效为集团业务服务,提高集团主业的竞争力。 2、不相关多元化属性。不处于同一行业,可以有效分散行业系统性风险,同时具有不同行业特性,通过业务的统筹,可以形成规模、效益、周期等的互补。 二、产融模式发展优势

通观当前的产融结合实践,产融结合模式为集团的发展所提供的助力不外乎以下两种: 1、服务集团主业。通过金融产业的发展,可以整合集团内部金融资源,并针对集团主业需求展开金融服务,提高主业竞争力。如中石化、西门子、GE集团。 2、构筑多元业务。通过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在金融市场上获得一席之位,也成为集团主要业务板块之一,为集团贡献效益增长向量。如三星、国网集团。 三、产融模式实例分析 正是基于产融结合的诸多优点,产业集团纷纷开展金融业务,就国内外大型集团进军金融行业的时机及产业选择来看,各企业集团发展产融结合的路径和状态差别较大: 1、机构布局方面:积极布局或谨慎发展。国家电网集团作为国内产业办金融的先行者之一,采取积极布局的策略,目前其金融板块已完成了较为全面的业务布局,同时还形成了统一的“英大系”品牌,其金融机构涵盖了财务公司、财险、寿险、信托、基金、证券、银行、期货、租赁等众多形式。而中石化集团的机构拓展策略

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

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 在当前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以及实体产业融资难问题的背景下,从上海建立完整的投融资平台生态,到重庆建立“八大投”,再到山东、河南等地对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打造的高度重视,直至总理亲自签署批准设立的“中民投”金控集团等等,一切举措都在彰显,构建科学合理的产融结合的投融资生态,已经成为破解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中所面临资金瓶颈的良方。 产融结合在国外发达国家早已经历了融合、拆分、再融合的阶段。公开资料显示,早在19世纪末,欧美各国基本不限制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股和跨业经营。由于当时的产业整合运作比较依赖于银行,以摩根为代表的一批“由融而产”的企业集团逐渐形成,如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日本的三井、三菱等。 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国政府出台法规限制了对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市场准入和相互持股,从金融业发端的“由融而产”模式受到遏制。但是,以通用电器为代表的“由产而融”的产融结合模式开始盛行,至上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产业集团都建立了金融部门,甚至开始办金融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再度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混业再度盛行,金融资本再次进入产业资本。1990年后,竞争加剧与并购增加使大部分美国大公司都开始利用基金等形式进行体外融资,产融结合特征日趋显著。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产业集团开始主动撤离金融,回归主业。 产融结合在国内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以海尔集团、新希望集团和德隆集团为代表的“由产而融”阶段。由于我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控股实业的明文限制,我国产融结合的唯一模式为“由产而融”。 不过,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监管和风险管控,2004年的“德隆事件”成为产业资本掏

产融结合助力国有企业集团改革发展-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产融结合助力国有企业集团改革发展 ——基于资产经营公司视角 综合管理部路云飞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开启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幕。借力金融资本、实现产融结合、助推改革发展,是国际大企业采取的普遍做法,也是国有企业集团改革的有效途径。在产融结合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集团以市场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方向,通过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实践产融结合,获取产业与金融的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改革发展。 一、国有企业集团改革以市场化为方向 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结合世界各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走向市场化是一个普遍趋势。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改革为重点的新阶段后,以往针对中小型国有企业以民营化为主的指导思想,以及行政指令等传统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需要向市场化方向转化。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混合所有制和国有资本运营的国企改革新方向,其核心诉求是实现资本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和运作管理的公司化,最终目的是实现国有企业集团的市场化,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激发国有企业集团的内在

发展活力。国有企业集团改革以市场化为方向,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1、资本多元化。 混合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是以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为代表的不同所有制资本的融合,以股份制形式实现资本来源主体的多元化。国有企业集团作为出资人代表管理国有资产,资本多元化的目标是将所投资企业在市场上以独立法人面目出现,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完全按市场方式经营,而国有企业集团在不直接参与的情况下有效实现其所有权。国有企业集团通过委派董事控制人事权,通过审阅所投资企业财务报告、讨论公司经营绩效和投资计划等,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并通过直接投资、管理投资以及出让投资等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集团不直接介入所投资企业的经营和决策,而是通过加强董事会建设来实现对所投资企业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企业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 2、运作公司化。 国有资本运营的本质要求是由资产监管向资本(股权)监管转变,以产权为纽带管理国有企业,采取公司化方式运作国有资本。国有企业集团依照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来操作和运行现代法人治理,所投资企业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经营业务。董事会与经营层分设,

产融结合几种方式

[转载]产融结合研究 一.产融结合的含义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指两者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结合。从两种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的资本联系、信贷联系、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等的总和。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融结合大体上可以分为“由产到融”及“由融到产”两种形式。由产到融,是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金融核心;而由融到产,是金融资产有意识地控制实业资本,而不是纯粹地入股,去获得平均回报,(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由融到产都会投长线产业或是巨进巨出的产业。 在我们国家,由于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银行资本就难以在近期内与产业资本结合,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就不能沿着“由融而产”的路径发展,而主要是“由产而融”。因此,现阶段,我国的产融结合多为产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即“产业投资金融”。(本文作者:银河证券田书华 https://www.doczj.com/doc/f11703750.html,/u/2003131347) 二.实施产融结合的积极意义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只要风险控制得当,产融结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已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 1.产融结合是企业做大作强的一个重要手段 企业实力的增长和发展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都离不开两种战略选择:一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性,增强企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依靠自身积累,逐步扩大再生产,即内部管理型战略,它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来实现的。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寻求企业重组和扩张,主要是利用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形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资源重新配置,即外部交易型战略。过去企业集团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中,往往偏重于内部管理型战略,强调自身积累和发展,注重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依靠内部管理型经营战略是很难跟上时代经济的变迁的。今天的企业如何做大做强?我们认为:在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当今经济环境条件下,参与资本市场、利用金融手段、搞好资本运营,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是一条值得借鉴的途径。通过兼并、收购与重组等外部交易型战略,企业集团整体实力可以得到的巨大发展;通过兼并与收购可以使企业集团的竞争战略得以实现,竞争实力大大加强;通过重组,调整内部资源的分配,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但无论企业集团准备实施什么样的外部交易型战略,都需要拥有一个自己掌控的金融平台,有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金融平台,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作证明:企业集团成功进行产融结合后,能够更强有力的参与国内外的竞争,从而在国内实现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制,在国际上帮助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世界上很多大型财团都有一家大银行作为其金融平台,例如日本的住友、美国的洛克菲勒财团分别拥有住友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渗透,因此,金融是企业壮大的必要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