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课汉武帝时代公开课教案

第9课汉武帝时代公开课教案

第9课汉武帝时代公开课教案
第9课汉武帝时代公开课教案

第9课:汉武帝时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朝和外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河西四郡、太学、西汉农业

理解:

(1)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背景、措施及其影响。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的原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原因和内容。

(2)通过学习“西汉的盛世”,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不同视角分析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国家之一的原因。

(3)结合地图,知道了解西汉疆域,通过与秦朝疆域比较,认识西汉的强盛。

(4)通过对探索与争鸣的讨论,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a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汉武帝是继秦始皇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他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大一统帝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并且走向了一个顶峰。

b 通过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分析,认识政策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发挥作用。懂得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武帝强化大一统帝制的措施

难点:武帝从“无为”到“有为”转变的原因

三、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历史连续剧《汉武大帝》,提问:在上课前先和大家一起看一部电视剧的开头片段,并请大家注意其中有哪三句话?: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个他是谁?——学生回答“汉武大帝”。刘彻,汉朝第七位皇帝。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后人把他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汉武帝,一起来学习第9课:汉武帝时代。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刘彻16岁登基时的汉朝,已经经历了哪两个时代?汉初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实行这一思想?结果如何?

汉初刘邦、文景之治。“黄老思想”——清净无为。

结果: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结论:经济决定政策,政策反过来推动经济发展

2、汉武帝上台后是否还继续执行“无为”政策?为什么?

原因:经济恢复,财富丰厚

“无为”不适合大一统帝国的治理

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

结论:社会的主导思想是社会实际状况的反映,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杰出历史人物对社会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

3、那么汉武帝是怎样“有为”的呢?(请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方面分析)政治方面:

a) 削弱相权,建立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

具体活动:出示材料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武帝任命武将出身的公孙贺为丞相。公孙贺听后,连连叩头,涕泗纵横,死活不肯接受印绶。武帝为之动容,但仍不肯收回成命。最后,武帝起驾回宫,公孙贺才不得不接受印绶。

请问:“公孙贺为何这般伤心,不愿做丞相?”“后来公孙贺的命运如何?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

b) 创设刺史制度

c) 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刺史的职责是什么?帮助皇帝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派去后皇帝是不是就不用担心地方造反了?

答:不是。因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的实力很大,汉景帝时曾经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后虽被平定,但王国问题没有最终得以解决。

看来汉武帝要想真正加强中央集权,还得要先解决王国问题。

于是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进行“推恩”改变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这样通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

结果:“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影响: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上实现了政治的大一统。

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具体活动:

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被汉景帝立为博士,有“三年不窥园”之说。

具体措施有哪些?

A、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以外

B、在长安设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C、郡县的学校配有经师讲授,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细节提问:与今天的博士有何区别?太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五经哪五经?郡县学校相当于今天的中小学,看来思想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百姓,你还会学其他家的学问吗?

不会。或会。请问可以学其他家吗?可以。那你为什么不会。想升官发财卑。

请问汉文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答:实现思想的大一统(板书),使其服务于政治。

我记得秦始皇也曾统一过思想?他怎么做的?你觉得他们俩谁高明?高明在哪里?以史为鉴:你觉得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相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什么优点?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秦采用“堵”得办法,汉则采用“诱”的办法

秦造成了文化遗产损失,汉保存了文化遗产

影响:

积极性:

1、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2、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普遍追求

儒学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还漂洋过海传到日本、朝鲜。更有甚者。今天欧洲有一些国家都设有了“孔学”。

但是我们评价一件事情要辩证的看,在这件事上,汉武帝做得是否完美?

局限性:

1、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只做表面文章

2、不采纳儒家的“民本思想”

3、重用法家人才

提问:汉武帝为什么不采纳董仲舒的民本思想?

因为要触及统治阶级的利益。也就是说汉武帝再伟大,他还是个封建帝王。所以他只能做封建帝王该做的事。必然有阶级局限性。

实质:儒表法里。维护封建统治

过渡:然后看民族关系上

民族关系:

三次对匈奴的战争——解除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张骞出使西域,设置河西四郡——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设置郡县和地方管理机构——有效管辖地方

(具体活动:)

对匈奴:卫青、霍去病。霍去病18岁为侍中、20岁为冠军侯。24岁去世。死因不明。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千古佳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对西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地图上找出河西四郡,说明此作为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控制,使内地与天山南北联为一体,并设西域都护,使西域自汉朝就成为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请问西域是今天的哪里?新疆。今年7月5日,新疆发生了什么事件?学了今天这一课后,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对其他地区:此外汉武帝还对设置郡县和地方管理机构——有效管辖地方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汉和秦的疆域对比,汉武帝时代对周边边疆的巩固,使之后中华

民族疆域的基本框架得以奠定,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实现了民族的大一统。(板书)

但是我认为以上的三个大一统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上。所以让我们来看看汉武帝时代的经济措施。

经济方面:

重视农业生产,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

(赵过“代田法”、精耕细作、轮作复种、施肥技术)

提问:”代田法”有什么好处?

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此外还兴修水利。当时中国的农业经济位于世界前列。

综上所述。通过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努力,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的国号也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称号。

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二、小结: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

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

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

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三、思考:

就是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为何在他年迈,即将离开人世之时说出这样的话?“民用屈,财用竭”“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视频播放“轮胎罪己诏”

四、探索与争鸣:

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统一。试以汉武帝为例说一说你对他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视频导入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采用问题式导学,授课思路清晰,一环扣一环,逻辑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量的思维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不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并强调了史学方法。授课过程中以隐性的方式渗透了民族教育,强调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不足之处:授课过程中明显感觉前松后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还需加强,合理安排好各知识点。细节问题的处理还需努力,如何抓住学生的即时反应,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板书字迹不够工整。今后要再课后的拓展上多下点工夫,使课题的寓意得到升华。

上海市朱泾中学周华

2009年12月25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汉书?主父偃传》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会计专科 学号 1361001459766 学生姓名李娟 2014 年 06 月

摘要 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帝王形象攻击卓越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案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点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突破方法 通过课本剧《参与朝堂议事》理解措施及意义;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教材整合:联系第11课内容,结合本课课题,按照以下三部分,重新整合教材。即: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作用。这样进行教学讲述,能够体现历史事件的内在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西汉历史,突破教学重点。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再现历史氛围,感知历史、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1.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图片资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3.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思想措施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汉武大帝吧】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第23卷第2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 o.l23,N o.2 2008年6月J.of X uzhou Education Co ll ege Jun.,2008 汉武帝时期王国政策的特点* 李 园 (徐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徐州221000) 摘 要:汉武帝时期的王国政策,不但继承、完善、发展了文、景以来的王国政策,而且有其自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一则表现为兼具血缘性和地缘性,二则表现为它与当时中央集权、对外战争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三则表现为在分封原则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关键词:汉武帝;王国;中央集权;特点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8-6625(2008)02-0021-03 一、武帝的王国政策兼具血缘性和地缘性 武帝在位年间,先后有九个诸侯王国因谋反、不法等罪而被除,即刘明的济川国、刘定国的燕国、刘次景的齐国、刘安的淮南国、刘赐的衡山国、刘建的江都国、刘彭离的济东国、刘勃的常山国和刘定的济北国。从血缘关系来看,济川王刘明、济东王刘彭离乃梁孝王刘武之子,齐王刘次景为齐悼惠王刘肥的玄孙,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皆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江都王刘建为江都易王刘非之子,常山王刘勃为常山宪王刘舜之子,济北王刘宽为济北贞王刘勃之子。 在被除国的诸侯王中,只有江都王刘建和常山王刘勃与武帝的关系较近,其余诸王与武帝的关系都较为疏远,却无一是武帝的兄弟或儿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帝的兄弟和儿子都是遵守汉法的良王,实际上,其中不乏作恶多端者。譬如胶西于王刘端,武帝的这位兄弟可谓劣迹斑斑,此则 史记卷五九 五宗世家载之甚详: 胶西于王端,!!为人贼戾,!!数犯上法,汉公卿数请诛端,天子为兄弟之故不忍,而端所为滋甚。有司再请削其国,去太半。!!相、二千石往者,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所以设诈究变, 强足以距谏,智足以饰非。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赵敬肃王刘彭祖亦复如此。属值武帝加强对诸侯王控制之时,他们竟敢顶风作案,肆无忌惮地杀害汉廷所任命的二千石官吏而未受严惩,这自然得益于武帝对手足之情的顾念。 在打击、侵削诸侯王国的的过程中,武帝固然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为标准,但尚有其他考虑,此以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建身灭国除之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称刘安、刘赐、刘建谋反而加以诛除,充其量只是表面文章,其深层原因还在于这三个诸侯王国的地盘,被汉廷认定是易滋祸乱之地。 淮南、衡山、江都三国所在,皆为东周时期的楚国故地,该地民风剽悍好斗,遂为难治之地。时当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就只有楚国,秦国大将王翦在灭楚战争中动用了60万大军,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取胜,但仅过了20多年,楚地就再次掀起了反秦浪潮。不但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反秦主要人物都是楚人,而且项羽麾下的以楚地子弟组成的军队更是推翻秦帝国的主力军。汉朝建国之后,韩信、英布皆受封于此,后被次第翦除,其被灭之重要原因,就在于二人盘踞在危险的楚地。尔后当大封同姓诸侯王时,?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而后悔,曰:?若状有反相。#[1]刘邦此语,与其说是对刘濞的担忧,毋宁说是对楚地的忧虑。结果是,吴楚七国之乱的首要人物吴王刘濞、楚王刘戊,都出自故楚之地。诸如此类的前车之鉴,自然不能不引起武帝的警惕,其对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后处置之严厉,部分也正是因此之故。 二、武帝的王国政策与中央集权、对外战争紧密相联 当武帝即位之初,社会经济经过建国以来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已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与此同时,主要通过文帝和景帝的不懈努力,政治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皇权的深刻变化。首先,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威胁汉廷的诸侯王势力已经受到重大打击,其领地不断缩小,其势力日益弱化,尽管如此,诸侯王们仍然各怀心机,部分拥有潜在实力的诸侯王甚至还存有不臣之心;其次,汉初以来功臣集团对皇权的制约已经大为减弱。不过,虽然汉初以来功臣集团势力日趋衰退,但丞相一职仍由其把持,以丞相为首的政府对皇权仍有一定的牵制力,这使得皇帝尚无 ? 21 ?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李 园(1968-),男,江苏徐州人,徐州一中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等。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 教师作出评价,总结“推恩令”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使其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新封的诸侯对皇帝感恩戴 汉武帝接受了 主父偃的建议。实 现“推恩令”,下 令允许诸侯将自己 的封地分给其子 弟,建立较小的侯 国。 通过“推恩” 这种相对和缓而 “富有人情味”的 方式,原来的王国 被分割成许多小侯 国,侯国不再属于 王国管理,而归中 央直接管辖的郡管 理。不费一兵一卒, 达到了削弱王国的 目的,而得到封地 的诸侯子弟,对皇 帝感恩戴德,从而 培养了侯国的忠 诚。 学生回答问 题。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了解“推 恩令”的作用。 了解刺史制 度。

作业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带答案)

第()次作业日期:()月()日得分: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单项选择题 (5个小题,每题4分,计20分)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2. 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A.董仲舒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 3.“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汉武帝时期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货币是() A. 圆形方孔半两铜钱 B. 开元通宝 C. 五铢钱 D. 交子 5.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里的“他”是指( ) A.李广 B.主父偃 C.霍去病 D.董仲舒 二、辨析改错题(2个小题,每题5分,计10分) 6.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道家的《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错误: 更正: 7.公元前119年的牧野战役,是西汉对抗匈奴的高潮。经此战役后,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错误: 更正: 三、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8.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材料一中“秦皇汉武”分别指的哪一历史人物? (2)“秦皇”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初中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优质课教案

教案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②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③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使中央高度集权,国家高度统一,故这些措施都是重点。 2、难点: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阐述的“大一统”思想包括“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这些内容初一学生难以理解,要通俗易懂地解析。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1、感知“推恩令”,独尊儒术,对匈奴的战争等史实,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辩证地评价汉武帝 2、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3、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五)教学纲要: 汉武帝大一统: 一、王国问题 1、出现王国问题的原因:汉初实行分封制 2、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及结果: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二、独尊儒术 1、汉初的“无为”而治 2、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德主刑辅。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大兴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 三、与匈奴的战争 1、汉初匈奴对北方边郡的掳掠及“和亲”政策。 2、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漠北之战,大败匈奴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温州新星学校陈诗国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一统以及汉朝建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形成了自秦朝以来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朝经历的确切时间。 (2)掌握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比较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较来理解史实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较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导入】 猜古代皇帝的名字: (1)打得赢就是上帝(武则天) (2)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康熙) (3)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姜鹏曾用十六个字形容一个皇帝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请问这个皇帝是 谁?(汉武帝) (教师总结:姜鹏博士的这十六字总结,前八个字概括了汉武帝一生的功绩,简单来说,就是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格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回到汉朝体会汉武帝的雄才伟略。)环节一: (1)画年代尺 教师在黑板上画汉朝历的年代,让学生在相应的年代填上相应的事件。 (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朝的大致时间和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利于对史实的梳理) (2)阅读卡内容探究 请学生自行阅读书本阅读卡上的《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武帝,如何避免类似七国之乱事件的发生。 (3)小品:汉武帝密诏主父偃 事先准备汉武帝与主父偃的对话,请两位同学进行表演。 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

汉武帝时期算缗告缗政策考述 [摘要]本文从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算缗告缗政策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经济表象下的政治 原因,汉武帝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加强了中央集权、扫除地方势力、打击豪强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汉武帝;财产税;压制豪强 算缗、告缗是汉武帝时期实施的一种针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税收政策。商税在高帝时曾实 行过,惠帝时一度废除,武帝元光六年,开始对商人征收车船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年),颁布实施算缗、告缗令,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算缗政策是历代统 治者重农贱商思想的体现,之所以在汉武帝时得到最广泛、最严厉地推行,虽然有当时经 济窘境的原因,但其政治目的却更为明显,就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所采取的政治行动。 一、时代背景 1. 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的统治思想的体现和延续; 士农工商,商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一向很低,被自命清高的士人所不耻,也 被大多数其他阶层的人所不耻。 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联的,重农思 想源远流长,其萌芽于上古传说,形成并巩固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家的经济思想中, 在其后古代漫长的岁月中,重农思想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以农为本,一切围绕农事治国, 成为历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奉行不替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治统治思想。 贱商重农同样是汉朝统治者的基本政策,《汉书·食货志》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 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说明贱商重农不仅是普遍思想,而且形成“法律”政策了。为什么历代统治者如此轻视商人呢,《汉书·食货志》说商人“男不耕耘,女不蚕织”却“衣必文采,食必梁肉”,而且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 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认定行商者都是不劳而获的人,其富裕的生 活都是兼并农人所得。 2. 商人、高利贷者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 《汉书·食货志》曾举农人例进行分析,说一个五口之家,需要承担服役的不下两人,其 耕种所得,除去赋役及“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已所剩无几,再一遇天灾人祸 就得卖田卖地卖儿卖女,而商人和高利贷者,却乘机囤积货物、抬高物价,大放高利贷, 牟取暴利,在农人摇摇欲坠的生活中又吹了最后一口气,将农人逼上绝路。“高利贷是破 坏农民纳税能力的最敏捷最残酷的手段”,所以汉代法律对高利贷是有限制的,如旁光侯殷、多陵侯訢都因贷息过律被免侯爵。 统治者有意淡化苛政和赋税劳役是农人生活窘迫的根本原因,无视商业行为对社会的积极 作用,强调高利贷者利用天灾人祸,放贷谋取暴利,兼并农民的房宅土地以及子女,才是 农人丧失土地、被迫流亡的原因,其实是为打击商贾找了一个借口。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 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 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2)秦朝哪一年灭亡? (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 3、合作探究: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 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汉武帝的决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互动2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们

汉武帝的十三位丞相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他兼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于一身,尊崇儒家治国,变革政治、加强皇权,又重视发展农业与经济,而且开疆扩土、巩固了汉王朝的统一。在他统治下,汉朝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又出现了“昭宣中兴”的辉煌时代。 就在汉武帝五十四年的统治时期中,共有十三位丞相先后当政,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屈氂则是最终被斩杀。古有所谓“伴君如伴虎”,有人说,武帝下面的丞相,既被强权控制无法发挥作用,却又总被充当替罪羊,很可悲。但是,真的都是武帝的责任吗? 我就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一下这十三位丞相。 一,建陵侯卫绾,以将兵与吴楚联军作战有功而封侯。景帝后元年始任丞相,也就成为了汉武时期的第一任丞相。建元元年冬十月,也就是汉武帝刚即位,就下诏让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贤者,由皇帝亲自考试。这次共有百多人参加,其中董仲舒被当时的学者们都尊为师长。而后丞相卫绾上奏道:“所推举的贤良中,有人研究申不害、商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学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请把他们罢免了。”武帝同意了。在这一年的六月,他因病被免去职务。卫绾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智者,精通儒学和文学。当初武帝被封为太子后,就是他作为太子傅负责教授太子。可是由于他年事已高,无为而治,曾经在景帝生病期间使得一些无辜的人怨死狱中,所以让武帝早就不满意了。等到他病了,武帝马上就批准他还乡,给他撤职了。 二,魏其侯窦婴,孝文皇后窦氏从兄的儿子。当年作为大将军,破吴、楚,被封魏其侯。曾为栗太子的太子傅,栗太子被废,他数次陈词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于是辞官,无人能说服他,后得梁人高遂一番话而重新效命与朝廷。在桃侯被免相后,窦太后几次说窦婴可以做丞相,景帝则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不用他为相,而用了卫绾。到了卫绾病免,武帝便在听了籍福的话后任命窦婴为丞相。武帝好儒术,窦婴也是,所以两人合作的初期是很愉快的。一起办了不少事情。 可惜,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文帝窦皇后)只喜好黄老学说,特别厌恶儒学,而窦婴、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等都推举儒术,而漠视黄老之道,所以窦太后很不喜欢他们。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因为上奏请皇帝不用对窦太后奏事而惹得太皇太后大怒,于是赵绾、王臧被罢官治罪,先后自杀。窦婴和田蚡也分别被免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窦婴上任还不到一年,却被自己的长辈给赶下来了。汉书曰:“魏其由此以侯家居。” 窦婴自从得罪窦太后,就一直默默不得志,所以基本没什么人来拜见他,而都是去拜武安侯,只有灌夫经常来看望他。太史公曰,“灌将军夫者,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越有权势的他越不正眼看,越是那些贫寒的贤士他越尊重。他又很有钱,“家累数千万”。由于他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当然,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 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从此一蹶不振,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蒙通夜郎、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灭南越,使得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其中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疆土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三单元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课汉武的的大一统格局教案语文

第三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 课时:一课时 所属单元:第三单元 教材来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教学对象:XX学校八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 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汉武帝的大一统”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中由文景之治带来影响。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以及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三、学情分析 由于近年来关于汉朝历史的电视剧较多,学生对汉朝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另外大一统的措施和人物评价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已经有所涉及,对于各项措施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 本课的主要内容即汉朝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要在过程中突出重点,增加课外拓展知识、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3min> (ppt展示人物画像) 教师:自刘邦建立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西汉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期,汉朝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这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我们在七年级时期就学习了与汉武帝相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法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沉默) B少数人回答年号纪年法 教师:看来不少人已经忘记了,年号纪年的确是汉武帝首创。在没有年号纪年以前,古人往往采用的是干支纪年,但干支纪年60年就会有一个轮回,那么若干年以后很可能就会导致时间混乱的局面,所以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皇权的因素,汉武帝( ) A.推行“分封制” B.开创削藩政策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行中书省 2.为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汉武帝在每州设置了(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司隶校尉 D.东厂 3.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汉武帝之董生对策”。他所说的“董生”与“对策”是() A.晁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主父偃、“推恩令” D.主父偃、“削藩” 4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5.假如你是一位收藏家,你收藏了一枚西汉时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应是( )

A B C D 6.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里的“他”是指() 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D.王昭君 7.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A.中央集权B.经济发展 C.外族入侵D.儒家学说 8.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B.只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诸侯王不再与中央作对 D.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 9.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本课时,同学们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第一组:捍卫皇权 针对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 (1)主父偃为皇帝提出了怎样的削弱地方势力的建议?效果怎样? 第二组:知识归纳

初中历史《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然而,“治世”之下仍然有许多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汉武帝正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才巩固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二、预习学案纠正与反馈 学生打开平板,对照平板上的答案提示,自主纠正预习中的错误;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说明:课前5 分钟,教师上传预习学案答案提示) 三、开始新课 【环节一】“治世危机”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和相关图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找出西汉建立以来特别是“文景之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因素。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上述危机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教材知识的第一次整合,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汉初特别是“文景之治”时期的社会,“治世危机”的寻找也顺理成章地引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本课的主题。) 【环节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和相关图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分别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找到汉武帝加强中央权力,“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及其影响。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教材知识的第二次整合,旨在引导学生归纳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对本课有些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前后联系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环节三】“鼎盛的西汉”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利用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大破匈奴、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封禅泰山、《史记》以及拓展版图),向学生展示西汉鼎盛的表现,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带来的影响的理解。 (设计意图: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 【环节四】“系统理学” 先由学生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自主进行知识梳理与总结,教师点评;

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课 第15 课《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刘建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情景剧《汉武帝的烦恼》让学生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汉武帝解忧; b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特征并正确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中国统一的多民主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了解汉武帝开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景再现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情景剧剧本和道具 五、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片头 【导入】 幻灯片:汉武帝像 师: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生于前156年,16岁登基为皇。同学们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生: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汉武帝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汉武帝,去了解汉武帝如何开创“大一统”的。 幻灯片展示课题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新授】 (一)汉武帝的烦恼 师:作为16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刘彻有喜有忧,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逐渐强盛的王朝,忧的是父辈们留下了一些足以动摇国之根本的疑难问题,他究竟忧心哪

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武帝通过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使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