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静脉输液安全知识

儿童静脉输液安全知识

儿童静脉输液安全知识
儿童静脉输液安全知识

儿童静脉输液安全知识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小儿输液安全告知

尊敬的各位家长:

为确保您孩子输液期间的安全,特向您告知如下内容,期待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请家长仔细阅读)

输液前:

1.请家长如实告知孩子有何种药物过敏史,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2.如果孩子静脉较细可用温热毛巾或加布套热水袋局部热敷便血管

充盈,注意水温不要太高,以防烫伤。冬天,将输液的肢体提前保暖。

3.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30分钟不要给孩子喂奶喂水,以免在穿

刺过程中孩子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

4.输液前要让孩子排空大小便,取舒适卧位。

5.家长应有稳定的情绪,用平静的心态感染和安抚孩子,协助护士

摆好患儿体位,剃去穿刺部位的头发,以便于穿刺和固定。否则,胶布贴在头发上,针头会随着头发的活动而活动导致针头脱出。

6.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需要剔去部分头发,充分暴露血管,以利

于头皮针的固定,请家长予以配合,以免剃头时刮到皮肤。

7.为孩子进行静脉穿刺时,最好由妈妈协助固定患儿的头部,这样

可以给其安全感。

8.应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及停药后一周内,禁止饮用含酒精饮品,如

雪碧、可乐等,发热患者禁止用酒精擦浴。

9.穿刺不成功时,请不要指责护士:因为小儿血管本身没有大人

好,在加上小儿生病,血管塌陷,更是加大了难度。小儿的哭闹,家长的着急,又会影响护士情绪,所以,保持冷静和支持护士,会使护士心情放松,有利于成功。

输液中:

1.输液过程中不要带孩子离开病房;为便于病情观察和处理,输液

过程中,请带让孩子病区指定区域输液,不要让孩子在室外走动或逗留,更不可将孩子抱出医院或离开病房,以免受到污染引起输液反应,或发生过敏反应及其它意外而得不到及时救治

2.针扎上后,应尽量安抚照料好孩子,避免哭闹、躁动而使针头松

动、移位。如未能控制而发生输液管晃动时,一定先看点滴管以下的输液管是否有空气进入,如有气泡时,请立刻关闭调节器,请护士尽快处理,以免空气进入血管,造成危险。

3.不可擅自调整输液速度。正常情况下,儿童输液滴数为20—40

滴/每分钟,但是医护人员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病情、药液性质和浓度调整输液滴速。滴速过快会加重孩子的心肺负担,引起心衰、肺水肿或其它不适;过慢会延误治疗,降低药效。因此,请勿擅自调整输液速度。

4.请协助观察孩子输液过程中的情况。输液时,护士会经常巡视,

也请家长协助观察孩子的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如随时观察患者精神、面色、穿刺部位有无渗漏肿胀、固定是否妥善、输液管有无反折、输液滴数较前有无变化,孩子有无面色苍白或潮红,有无发热、寒战,呼吸急促或过缓,表情异常等。如发现以上情况,请立即与医生、护士联系,以便尽快给予相应处理。

5.确保输液针固定牢靠。输液针头稍不注意,容易脱出,尤其是孩

子抓扯、触碰、牵拉时更易脱出。因此,家长哺乳或搂抱时,应将注射部位置于外侧,以免家长的身体碰到针头。

6.孩子哭闹时,家长可用手固定输液管,防止摆动时牵拉到针头而

引起渗漏。

7.孩子出汗时,请注意胶布粘贴是否牢固。一旦发现药液渗漏,家

长应立刻关闭调节器,请及时告知护士处理。

8.输液期间若离床活动,输液侧手勿用力,否则易肿;且输液瓶与

输液穿刺点保持一定的高度。墨菲滴管绝对不可倒置,以免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栓塞。

9.空气输入会引起空气栓塞,所以墨菲滴管液面应保持

30%~50%,墨菲滴管以上输液器的空气可无碍,但墨菲滴管以下不得有空气。

10.留意输液瓶中的液体,快滴完时按铃呼叫(要保证墨菲滴管内有

液体),如护士未及时赶到,立即将输液管调节器关掉。短时间内回血不会堵塞住针头,也不会进入空气。家长可以关闭输液调节器等待护士。

11.如发现液体中有絮状物或混浊、结晶等,请立即关闭调节器并拉

铃呼叫。

12.患儿输液时,要保持病房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争吵,不乱扔果

皮,患儿大小便入盆及时清理。不要在病室抽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输液后:

1.静脉针拔除后,请您按静脉的走向按压5分钟以上直至针眼处不

出血,以防止针眼处渗血,不要按揉出血点以免引起皮下淤血,发青。

2.如局部肿胀起包,一般会自行吸收,可于6小时后用温热毛巾热

敷,或用马铃薯切片敷局部。不要拔针后马上热敷,会加重局部渗血。

3.对于血管弹性差的孩子,要经常热敷保持血管弹性。

静脉留置针的健康指导

使用留置针能减轻患儿因多次穿刺带来的疼痛感与恐惧感,输液过程中能够使患儿更舒适,不用担心血管被刺破,降低心理压力,另外还能够合理安排用药时间,提高药效,降低费用。

1. 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4天,可以防止因针头、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引起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造成局部或全身感染

2. 留置针的位置不能浸泡在水里,家长要注意观察敷贴有无松脱或潮湿,发现情况应及时告知护士给予更换。

3. 静脉留置针管期间,家长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通知护士。

4. 留置针所在的肢体不宜提取重物及用力活动,不宜长时间下垂。

5. 孩子带有留置针的肢体要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肢体下垂,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6. 患儿头部的绷带不可以随意摘除,不可沾湿,要观察头部的静脉留置针接头处于平放的状态,不可翻折,以免发生压疮。

7. 睡觉时,不要压迫穿刺侧肢体。更衣时,先脱没有套管的肢体,后脱带有套管的肢体,穿衣时,先穿带有套管的肢体,再穿没有套管的肢体。

当遇到以下问题时家长可以不要惊慌

1. 液体外渗:输液过程中发现穿刺点处及其周围皮肤发麻、肿痛措施:家长立刻关闭调节器,呼叫护士处理

2. 液体不滴,发现回血现象

措施:家长立刻关闭调节器,呼叫护士处理

3. 发现墨菲滴管以下有空气

措施:家长立刻关闭调节器,呼叫护士处理

4. 发现液体即将输完(不要让药液下降到墨菲滴管以下,这种情况

易发生空气栓塞)

措施:家长立刻关闭调节器,呼叫护士处理

墨菲滴管

输液调节器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风险及管理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风险及管理 发表时间:2014-07-09T14:51:15.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杨丽 [导读] 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初为人父为人母的现状下,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重视。 杨丽 (四川成都中铁二局中心医院儿科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措施。方法:以12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风险发生率。结果:实行风险管理后,各种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过程中,进行护理风险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103-02 The nursing risk and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Yang li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rom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China Railway Second Board Chengdu Sichuan 61003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nursing risk analysi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use. Methods: 128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risk. Results: after the risk management, the incidence of the risk is decreased obviously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pediatric use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to carry on 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improve the children’s family satisfaction. 【Key words】the young child’s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nursing risk the management of risk 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初为人父为人母的现状下,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重视,对儿科护士的期望值也非常高,儿科护士的静脉穿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留置针作为先进的新型的输液器材,避免了反复穿刺给家长和患儿的痛苦,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儿科病房。笔者发现使用中同时存在着护理风险,有些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经过对护理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控制并减少了风险事件发生。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3年7月我科使用留置针的128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进行观察。 1.2 方法:对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对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类,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比较风险管理前后风险的发生率。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2 结果 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静脉炎,渗漏,堵管,脱落及留置针压伤的发生明显降低,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下表: 组别例数静脉炎渗漏堵管脱落留置针压伤 对照组 64 8 11 9 10 4 观察组 64 3 4 2 6 0 3 讨论 3.1 静脉炎的原因及风险管理:静脉炎分级采用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标准[1]。主要原因是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或者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导管置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其次,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导致静脉感染。 3.1.1 重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操作前不洗手其细菌数超过3类环境卫生学标准,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经过手传播致病菌,引起穿刺局部静脉的感染。 3.1.2 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头皮静脉穿刺前剃毛的范围应大于无菌敷贴面积,消毒面积应大于8×8cm,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引起感染[1]。 3.1.3 对高浓度,强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在使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残留药物的刺激,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静脉炎。 3.1.4 要有计划的更换血管,选择合适的型号,尽量选择小号留置针,以保护血管。 3.2 局部渗漏的原因及风险管理: 穿刺部位渗血渗液,与选择的血管,穿刺技术,固定及使用的药物有关。 3.2.1 选择血管要粗、直,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对循环差的血管可以热敷、用指压轻拍穿刺部位或是肢体下垂让血管充分充盈,这是一针见血的关键。 3.2.2 护理人员要经常学习穿刺技术,力争一次穿刺成功,避免皮下血肿、渗液。 3.2.3 穿刺成功后固定是关键,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敷贴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贴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敷贴,从框架结构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此处的敷贴,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减少针头移动对血管的机械刺激[3]。 3.2.4 正确的封管方法也很重要。封管液注入不宜太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压急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致血管炎性改变,发红,疼痛及肿胀。 3.2.5 严密观察留置针的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如有渗血渗液应该重新消毒后更换敷贴妥善固定。如有发红、肿胀、发痒时应立即拔针,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3.3 留置针脱落的原因及风险管理:主要原因有固定不牢,患儿的活动范围广或自行抓脱,汗液过多导致敷贴粘贴不牢。 3.3.1 穿刺后用3M敷贴将穿刺部位及针梗的三分之二处完全覆盖,再把延长管固定在穿刺点旁边。肢体留置导管者,为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可用托板固定肢体,防止导管扭曲及脱出[2]

静脉输液治疗风险与安全管理

静脉输液治疗风险与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静脉输液的广泛应用,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如何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有效降低输液相关的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已成为护理管理人员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科通过从严格依法行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成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加强静脉输液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反馈系统等方面加强静脉输液风险与安全管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随着静脉输液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静脉输液护士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范围等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的同时,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如何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增强护士的抗风险能力,有效降低输液相关的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已成为护理管理人员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积极加强静脉输液过程中潜在风险事件与安全的管理,以下是我科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风险与安全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1 严格依法行医 在我科护理学员和实习生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才能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护士长随时督查,私自单独操作者一经发现,对带教老师给予相应的处罚。 2 完善静脉输液相关管理制度 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五大护理核心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人人熟

知并认真落实,其中查对制度的落实是关键。从制度上保证了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工作的落实。 3 加强静脉输液质量管理 3.1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保护理安全,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策略。科室组织经常性的常规制度学习,加强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从上岗起就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于思想松懈、明知故犯、工作责任心差的护理人员实行“零度宽容”,即决不宽容,毫不宽恕,使每位护理人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 3.2加强院感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 3.3规范操作行为,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 3.4强化法律意识,完善各种记录。教育护士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同时要加强护理证据的收集与管理。与静脉输液有关的证据主要包括:护理记录、有护士签名的治疗执行单等。各类输液执行单按规定的时间执行,同时签上执行者姓名和执行时间。 4 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反馈系统,持续改进 建立风险事件报告系统,强化内部管理机制,提倡不断提高,不断改正的精神。任何一个人,即使是最谨慎的医务人员也会出错,即使不让所有出错的人从事医疗活动,也不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医疗差错。因此我们对当事人避免单纯的批评责备,而是采取“治病救人”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教育护士要积极进行自我归因,鼓励其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并加以彻底纠正,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防止其他人员重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倡导当事人主动报告差错、事故,使之形成风气。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找出工作的薄

小儿输液指南

在小儿阶段,新生儿婴幼儿时期其体液生理与成人差别很大,直到学龄儿童才与成人差别缩小.任何疾病创伤禁食麻醉和手术等诸因素均可使小儿的循环系统水电解质和酸硷平衡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术中输液量的确定 主要包括三方面: 生理维持量; 术前缺失量 手术额外丢失量; 生理维持量: 在小儿的不同年龄段,其体液的正常需求的明显差异是由于----- 生长速度和能量代谢率(即热卡消耗率)不同; 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率不同; 机体的总液体量比例不同; 肾功能成熟和储备的程度的差异 机体对水的利用是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相平衡的;而能量代谢又与体表面积相关;体表面积又与体重相关;临床上为了应用方便常按体重来估计对水的需求. 按体重计算,小婴儿每日的水代谢比儿童及成人相对较多,而按体表面积和代谢率计算其差别就不大.即: 0~10kg----需水100ml/(kg.d), 等于4ml/kg; 11~20kg----需水50kml/(kg.d), 等于2ml/kg; 20kg以上-----需水20ml/(kg.d) 等于1ml/kg; 术前缺失量: 术前禁食 术前禁食是为了保证择期手术的患儿麻醉诱导时最小限度 胃液存留量; 过长的术前禁食可导致患儿口渴、饥饿,躁动不安增加胃容量,降低胃液PH,增加误吸的危险;; 一般小婴儿的禁食时间是4~6H,2H前可进清液,从其喂养的间隔时间可推断出胃排空时间,作为禁食参考; 不正常失水 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很重要,应在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择期手术。 手术额外丢失量 应包括手术创面的蒸发、手术创伤造成进入第三间隙的液体及失血等。一般按2~6ml/(kg h)计算。 但这种进行性的丢失常常很难准确定量,而小婴儿较小的循环血量又给了我们很小的失误的空间。 二、术中的输液速度 术前的缺失量通常在第一小时输入半量,其余的2小时内输完;而生理需要量和手术丢失量按实际量平均输入。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输液量的计算常倾向于偏高估计:忽略了身体对脱水时的生理储备以及液体的重分布问题; 2、手术应急对机体容量的影响 小儿的大多数手术在引起水、电解质丢失的同时也使体内的血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和利钠激素增加,造成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浅谈小儿静脉输液的血管选择

浅谈小儿静脉输液的血管选择 发表时间:2011-08-30T08:37:54.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曹金芬高风玲[导读]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 曹金芬高风玲(新疆省玛纳斯县人民医院 832200)【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282-01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是患儿临床给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抢救危重患儿的重要手段,其操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儿的康复、医疗质量、护患关系。【关键词】小儿血管选择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小儿准备给他静脉穿刺时,应选择一条好的血管,认为有把握方可进行穿刺,否则,盲目地没有选准,如看到患儿头上有许多静脉没有认真对比一下就动手扎是很容易失败的。对患儿的体位也应选择合适。比如:你想在头皮静脉穿刺,应该充分暴露视野,剃秃局部头发,由助手固定病儿肢体及头部,操作者立与病儿头侧选择静脉,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待干,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针炳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见回血,用胶布固定好,然后根据病情需要调节好滴速。但在穿刺时有一点一定要引起注意:那就是一定要与动脉相区别。静脉外观呈微蓝色、无博动、管壁薄、易被压瘪、但较固定,不宜滑动,血液多呈向心方向流动;动脉外观呈正常皮肤色或淡红色,有博动,管壁厚,不宜被压瘪,血管易滑动,血液多呈离心方向移动,行静脉穿刺时,如误入动脉因压力较高推药液阻力较大,在局部迅速可见呈树枝分布状苍白,有反应的患儿可出现痛苦貌或尖叫,这时应该立即拔掉针头重新更换血管并压迫片刻,以防出现淤血现象。另外,在选择血管穿刺时,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下面我就简单地谈一谈,以供参考。 1.血管的选择: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枝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同流,且易于固定,方便小儿肢体活动。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常选用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等。3岁以上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适合手背静脉穿刺。从解剖位置讲,额正中静脉血管粗且易穿刺,常用于输入药物刺激性小,输液时间短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但是随着眨眼及眼部皮肤的活动,输液过程中容易漏针,颞浅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2.末梢循环衰竭患儿:因此类患儿血管的应激性收缩和扩张功能低下,血管极不充盈、弹性很差,通透性增强,故应选择粗而浅的血管为宜。给予局部热敷,使血管扩张充盈,切忌扎止血带过久或连续拍打刺激血管。因为适当的刺激可使血管扩张充盈、强烈持续刺激则引起相反效果、血管愈加不显,不利穿刺。 3.极度消瘦或血管硬化的患儿: 此类患儿的血管明显露出,但易滑动、坚硬而腔狭窄,不易固定,穿刺时要牢牢固定血管,针尖破皮后,于血管的侧方成45°角,逼住血管,缓慢刺入血管内见有回血,再顺血管走行方向缓慢进针少许即可。 4.肥胖患儿:此类患儿由于皮下脂肪厚,浅表静脉较深,可先扎止血带,按解剖位置选择较粗血管,以手触觉一般均能触到充盈而富有弹性的静脉,然后再行消毒穿刺。 5.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患儿:此类患儿选择血管较困难,不便扎止血带,不宜固定。应尽量首选健康皮肤,次选Ⅰ°烧伤(或烫伤)或Ⅱ°烧伤区的皮肤,确定血管后以(手)指压法代替止血带,穿刺后用无菌纱布覆盖针眼以绷带固定。另外,烧伤愈合创面由于浅表静脉十分脆弱,不宜选小血管以防血管破裂药液渗出。 6.总结: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善于总结工作方法,不断提供自身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才可以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

一、概念静脉输液是指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 药物外渗分类:非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 血管活性药: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 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局部皮肤红润肿胀发热刺痛无水疱和坏死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形成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期组织坏死期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血管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药物外渗发生原因: 1、患者因素 (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2、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 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规定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规定 为确保患者输液治疗安全,杜绝护患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护理部根据最新静脉输液操作规范,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作了分析,特制定以下管理规定,请全体护士勿必遵照执行。 一、环境管理 治疗室整洁、干净,不堆放杂物,无菌操作前需要湿式清扫台面,空气消毒每日2次,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 二、配药管理 配药护士严格无菌操作规定,洗手戴口罩,同类药液可共用一具注射器,但注意需要放置在无菌治疗盘内,在更换治疗巾时一同丢弃,如有污染,应立即丢弃;抗生素应现用现配,其余液体提前配药不超过3组,配药后必须签名签时间;若皮试配液需继续使用,应注明皮试名称及配置时间,超过4h作废;若抽吸药液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执行时,应注明药名、时间,放置治疗盘内,有效期不超过2h。 三、查对管理 1、摆药查对长期液体由临床班摆药,夜班查对,治疗班再次查对;临时液体由1人摆药,另一人查对。 2、输液卡查对输液卡转抄后,需由另一名护士再次查对,患者液体输完,由拔针护士检查有无漏签、错签时间及姓名;中班护士查对转抄输液卡新增、停止医嘱并签名,夜班护士再次查对后签名。

3、输液查对输液前采取由患者自报姓名的方法,查对患者床号、姓名,严格按照“三查十对”执行,同时注意输液卡床号姓名与患者本人是否相符。 4、皮试查对凡做皮试患者,护士需在输液卡上注明抗菌素批号及皮试结果,若输液卡上有抗生素类液体但无皮试结果时,护士需要认真仔细核对,杜绝未做皮试就输注抗生素的严重违规行为。 5、拔针查对液体输完后,需要再次准确核对输液卡及临时医嘱,检查治疗台上有无新增液体或遗漏液体后,方可拔针。 6、微量泵、输液泵使用查对更换及巡视、交班时应认真查对泵药速度是否准确、通畅,药名、剂量是否标示清楚。 四、操作管理 1、输液前应先评估患者病情、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选择最有效的输液方式,若患者病情需要或药物刺激性大,可报告医生或申请PICC专科护士进行深静脉置管。 2、穿刺前及更换敷料时,用合格的消毒剂(2%碘酊,75%酒精,10%碘伏或安尔碘)消毒皮肤,干燥后才能进针,如穿刺失败2次,应换人操作,并真诚向患者道歉,每次穿刺都必须更换输液针头。 3、穿刺后或更换液体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有无心脏疾病等因素调节输液滴数,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对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需要告知“若擅自调节滴数造成不良后果需自行负责”,并在输液卡上注明,患者或家属签字。 4、操作完成后签名、签时间,但需注意此“时间”为实际操作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理的心得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理的心得 发表时间:2013-05-03T10:13:12.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杨琨[导读] 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我们的业务,增强我们的服务意识,呵护好我们的花朵。 杨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中医院 134500)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301-02 【摘要】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静脉输液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因此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管理,可避免多次穿刺的不良影响,具体体会如下。 1 血管选择正确选择方法 1.1 小儿从出生~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 1.2 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一般治疗宜选头皮静脉和肢体静脉。 1.3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掌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1)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2)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3)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2 一般静脉穿刺法 2.1 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征,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进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时应快,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开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在此做静脉穿刺。 2.2 婴幼儿:①额正中静脉摘要: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摘要: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摘要: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④大隐静脉摘要: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征,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摘要: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摘要:如眶上静脉。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摘要: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3 心理护理 3.1环境及氛围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或颜色柔和的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3.2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 3.3 观察室要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温度18-20℃),(湿度55-65%),墙壁上张贴一些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和动物,使其在注射室内能够感觉到很安全。 3.3 1—3岁以前的患儿,向其父母了解情况以熟悉患儿,在穿刺及护理中尽可能使用患儿熟悉的词语、手势,同时将患儿喜欢的玩具放在其周围。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 3.4 2—3岁以上的患儿扎针前耐心解释,讲道理,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夸奖孩子乖、听话、勇敢、聪明,让其模仿其他孩子的表现,取得他们的配合。更大一些的患儿输液,根据其输液部位,护士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并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 4 穿破静脉后补救方法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消毒手指,穿破静脉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出,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进行四肢血管穿刺时,于此时松开止血带,按压片刻后,再向前平进一段,避免渗漏。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给药以其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痛苦小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仅凭借肉眼观察进行,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把握非凡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全部。是民族的希望作为我们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我们的业务,增强我们的服务意识,呵护好我们的花朵。参考文献 [1]谢凌云,彭希敏,谢兰. 儿童静脉输液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涉[J].卫生职业教导,2004,22(15):105-106.

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输液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16780314.html, 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输液的选择 作者:杨丽李楠马里静苗丽 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16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上下肢静脉输液的区别应用,以便更好地配合临床抢救及其它特殊诊断用药。方法选择住院病人20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例。即上肢静脉组和下肢静脉组,比较2组静脉输液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组达到有效药浓度的时间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 结论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应用上下肢静脉输液可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1]。 【关键词】?上肢静脉下肢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6(a)-0066-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主要的给药途径以及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体 现了护理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反映出该医院护理质量的优劣,对医患关系和治疗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临床护理操作及一些特殊诊断用药过程中,开放静脉是每位医护人员,尤其是急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如何快速而有效开放静脉,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 注到患者体内[2],准确而迅速地使药物迅速吸收和分布。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我们发现,上下肢静脉解剖特点的不同和生理学上差异会影响治疗效果,值得研究。而护士群体有79%的人回答可足背静脉给药。可见加强静脉给药部位知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3]。为探讨总结上下肢静脉输液在临床中的一些应用特点、注意事项和使用范围,现将我科20例住院病人上下肢静脉输液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病人。按入院次序随机抽取20例,分成2组,每组10例。上肢静脉组(单日入院),男8例,女2例;下肢静脉组(双日入院),男10例。全部病人所用药物均为升压药多巴胺,且公斤体重分钟内滴注浓度相同。 1.2方法 1.2.1血管选择重症和急危病人以及慢性患者的应该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争取抢救时间为目的。选择弹性好、直径粗、走行直、易固定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如:选择腕关节以上3cm,肘窝以下2cm范围内的静脉,也可选择下肢的大隐静脉。而对于慢性病患者,应按先细后粗、先远后近的原则,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不然就会造成血管弹性

儿童静脉输液安全知识

小儿输液安全告知 尊敬得各位家长: 为确保您孩子输液期间得安全,特向您告知如下内容,期待您得理解、支持与配合。(请家长仔细阅读) 输液前: 1.请家长如实告知孩子有何种药物过敏史,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2.如果孩子静脉较细可用温热毛巾或加布套热水袋局部热敷便血管 充盈,注意水温不要太高,以防烫伤。冬天,将输液得肢体提前保暖。 3.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30分钟不要给孩子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 过程中孩子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 4.输液前要让孩子排空大小便,取舒适卧位。 5.家长应有稳定得情绪,用平静得心态感染与安抚孩子,协助护士摆 好患儿体位,剃去穿刺部位得头发,以便于穿刺与固定。否则,胶布贴在头发上,针头会随着头发得活动而活动导致针头脱出。 6.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需要剔去部分头发,充分暴露血管,以利于 头皮针得固定,请家长予以配合,以免剃头时刮到皮肤、 7.为孩子进行静脉穿刺时,最好由妈妈协助固定患儿得头部,这样可 以给其安全感。 8.应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及停药后一周内,禁止饮用含酒精饮品,如雪 碧、可乐等,发热患者禁止用酒精擦浴。 9.穿刺不成功时,请不要指责护士:因为小儿血管本身没有大人好,在 加上小儿生病,血管塌陷,更就是加大了难度。小儿得哭闹,家长得着急,又会影响护士情绪,所以,保持冷静与支持护士,会使护士心情放松,有利于成功。 输液中: 1.输液过程中不要带孩子离开病房;为便于病情观察与处理,输液过 程中,请带让孩子病区指定区域输液,不要让孩子在室外走动或逗留,更不可将孩子抱出医院或离开病房,以免受到污染引起输液反应,或发生过敏反应及其它意外而得不到及时救治 2.针扎上后,应尽量安抚照料好孩子,避免哭闹、躁动而使针头松动、 移位。如未能控制而发生输液管晃动时,一定先瞧点滴管以下得输液管就是否有空气进入,如有气泡时,请立刻关闭调节器,请护士尽快处理,以免空气进入血管,造成危险。 3.不可擅自调整输液速度、正常情况下,儿童输液滴数为20—40滴 /每分钟,但就是医护人员会根据孩子得年龄、病情、药液性质与浓度调整输液滴速、滴速过快会加重孩子得心肺负担,引起心衰、肺水肿或其它不适;过慢会延误治疗,降低药效。因此,请勿擅自调整输液速度。 4.请协助观察孩子输液过程中得情况、输液时,护士会经常巡视,也请 家长协助观察孩子得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如随时观察患者精神、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的心得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的心得 发表时间:2012-12-13T10:02:37.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陈华明 [导读]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 陈华明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儿科 637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310-02 【摘要】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否和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惧怕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1.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2.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2.1看摘要: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2.2找摘要: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2.3摸摘要: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新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心得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2.4指压手推法摘要: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充盈的目的[1],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2.5轻压横摸法摘要: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2.6静脉按摩法摘要: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2.7拍打振动法摘要: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凡适用。 2.8非握拳穿刺摘要: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2.9热敷法摘要: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2.10低瓶高调法摘要: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和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2.11负压进针法摘要: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将输液器内气体排尽后,关好调节器。 3.持针手法 经实践探究发现,用3个手指持针,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示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和进针。角度控制自如,不用换手,切实可行。 一般静脉穿刺法 3.1新生儿摘要: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征,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进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时应快,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开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在此做静脉穿刺。 3.2婴幼儿摘要:①额正中静脉摘要: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摘要: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摘要: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 ④大隐静脉摘要: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征,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摘要: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摘要:如眶上静脉。表浅、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摘要: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4.固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可下压针柄,应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右手迅速固定。多用4~5条4~7cm长胶布固定,一条固定针柄。一条保护针眼,另一条稍长交叉固定针柄,然后将头皮针胶管盘曲固定于头皮暴露处,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同侧耳郭上。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手背固定摘要:将夹板自手心处插入袖中,固定针头后将除拇指外另外4指固定于夹板上,在手臂端用绷带固定。脚背固定摘要:将夹板置内踝处固定。大隐静脉固定摘要:将夹板固定于足跟处。应注重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固定时切不可向前推针,以免穿破血管。 5.穿破静脉后补救方法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消毒手指,穿破静脉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出,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进行四肢血管穿刺时,于此时松开止血带,按压片刻后,再向前平进一段,避免渗漏。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给药以其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痛苦小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仅凭借肉眼观察进行,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把握非凡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儿童静脉输液安全知识

小儿输液安全告知 尊敬的各位家长: 为确保您孩子输液期间的安全,特向您告知如下内容,期待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请家长仔细阅读) 输液前: 1.请家长如实告知孩子有何种药物过敏史,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2.如果孩子静脉较细可用温热毛巾或加布套热水袋局部热敷便血管 充盈,注意水温不要太高,以防烫伤。冬天,将输液的肢体提前保暖。 3.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30分钟不要给孩子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 过程中孩子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 4.输液前要让孩子排空大小便,取舒适卧位。 5.家长应有稳定的情绪,用平静的心态感染和安抚孩子,协助护士 摆好患儿体位,剃去穿刺部位的头发,以便于穿刺和固定。否则,胶布贴在头发上,针头会随着头发的活动而活动导致针头脱出。 6.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需要剔去部分头发,充分暴露血管,以利 于头皮针的固定,请家长予以配合,以免剃头时刮到皮肤。 7.为孩子进行静脉穿刺时,最好由妈妈协助固定患儿的头部,这样 可以给其安全感。 8.应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及停药后一周内,禁止饮用含酒精饮品,如 雪碧、可乐等,发热患者禁止用酒精擦浴。 9.穿刺不成功时,请不要指责护士:因为小儿血管本身没有大人好, 在加上小儿生病,血管塌陷,更是加大了难度。小儿的哭闹,家长的着急,又会影响护士情绪,所以,保持冷静和支持护士,会使护士心情放松,有利于成功。 输液中: 1.输液过程中不要带孩子离开病房;为便于病情观察和处理,输液

过程中,请带让孩子病区指定区域输液,不要让孩子在室外走动或逗留,更不可将孩子抱出医院或离开病房,以免受到污染引起输液反应,或发生过敏反应及其它意外而得不到及时救治 2.针扎上后,应尽量安抚照料好孩子,避免哭闹、躁动而使针头松 动、移位。如未能控制而发生输液管晃动时,一定先看点滴管以下的输液管是否有空气进入,如有气泡时,请立刻关闭调节器,请护士尽快处理,以免空气进入血管,造成危险。 3.不可擅自调整输液速度。正常情况下,儿童输液滴数为20—40滴 /每分钟,但是医护人员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病情、药液性质和浓度调整输液滴速。滴速过快会加重孩子的心肺负担,引起心衰、肺水肿或其它不适;过慢会延误治疗,降低药效。因此,请勿擅自调整输液速度。 4.请协助观察孩子输液过程中的情况。输液时,护士会经常巡视, 也请家长协助观察孩子的穿刺部位及全身情况,如随时观察患者精神、面色、穿刺部位有无渗漏肿胀、固定是否妥善、输液管有无反折、输液滴数较前有无变化,孩子有无面色苍白或潮红,有无发热、寒战,呼吸急促或过缓,表情异常等。如发现以上情况,请立即与医生、护士联系,以便尽快给予相应处理。 5.确保输液针固定牢靠。输液针头稍不注意,容易脱出,尤其是孩 子抓扯、触碰、牵拉时更易脱出。因此,家长哺乳或搂抱时,应将注射部位置于外侧,以免家长的身体碰到针头。 6.孩子哭闹时,家长可用手固定输液管,防止摆动时牵拉到针头而 引起渗漏。 7.孩子出汗时,请注意胶布粘贴是否牢固。一旦发现药液渗漏,家 长应立刻关闭调节器,请及时告知护士处理。 8.输液期间若离床活动,输液侧手勿用力,否则易肿;且输液瓶与 输液穿刺点保持一定的高度。墨菲滴管绝对不可倒置,以免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栓塞。 9.空气输入会引起空气栓塞,所以墨菲滴管液面应保持30%~50%, 墨菲滴管以上输液器的空气可无碍,但墨菲滴管以下不得有空气。 10.留意输液瓶中的液体,快滴完时按铃呼叫(要保证墨菲滴管内有 液体),如护士未及时赶到,立即将输液管调节器关掉。短时间内回血不会堵塞住针头,也不会进入空气。家长可以关闭输液调节器等待护士。 11.如发现液体中有絮状物或混浊、结晶等,请立即关闭调节器并拉

最新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3如何选血管 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1]。 3.2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4如何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5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 及风险防范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一、概念静脉输液是指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 药物外渗分类:非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 血管活性药: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 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局部皮肤红润肿胀发热刺痛无水疱和坏死 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形成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期组织坏死期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血管神经外露或伴感染药物外渗发生原因: 1、患者因素 (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2、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 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护理对策: 1、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