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的特征

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量筒、小烧杯、水、酒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几幅有关水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作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一: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方式

展示三态变化的图片,感受三态变化的过程,然后回到导学案,提问学生预习三态的水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方式掌握情况。

根据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方式学生归纳水分子的变化情况,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是不变的。

二、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解释“雨后初晴的道路,路边斑斑水渍,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水烧开后的锅盖,”水烧开后,解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

这两种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图示,试着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能量、水分子的运动和间隔的变化情况。然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的间隔和排列发生了变化。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思考导学案上的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为什么看到字迹逐渐消失?这个问题,让三号同学展示。

三、分子的特征

分子太小了,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可以展示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个数让学生体会分子很小。

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填写实验现象和解释。

探究实验1:

现象: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解释:分子之间有间隔。

探究实验2.:

现象:热水中的品红扩散较快。

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总结分子的特征,小组交流展示。

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隔。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四.课堂总结,小组谈收获。

【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4.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5.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6.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7.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提问】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结冰,是什么变化类型?你的理由是什么? 【讲述】我们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 、水结冰都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之间的变化只是物质状态之间的改变。只是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这么小的分子我们是如何观察到的?它又有哪些性质呢?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学完这节课,你的问题都能得到答案了。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水的三态变化 【讲述】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

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通过 计算我们得知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3g。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23mL。 【组织讨论】这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过渡】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运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设想你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变大。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问】如果把封闭在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大家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为什么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 【讲述】老师这里有一份小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1.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气体分子总是会充满他们所占据的整个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不断运动。 2.气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3.液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到底是水分子发生了哪种变化? 【总结】 (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x)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x) (4)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x)

3.3 海水的运动(新教材导学案)含答案

海水的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图像材料认识海浪类型及形成。 2.能够运用图像资料说明潮汐的成因和作用。 3.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洋流的成因。 4.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 难点: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海浪 1.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浪:为海里的波浪,并且人们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来描述波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____________形成的。 3.海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______________,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4.风暴潮:在______________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___________,称为风暴潮。当___________与_________涨潮同时发生,海水水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势倍增。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__________。 5.海浪的作用:塑造____________地貌的主要动力。 6. 人们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________________等。 二、潮汐 1.概念: 潮汐是__________的一种_________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_________有关。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_________。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________,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_________,合称潮汐。 2.潮汐的规律: 农历一个月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各出现两次。望(农历十五、十六)、朔(农历初一)日,太阳、月球和地球大致处在__________上时,月球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__________在一起,形成__________;上弦(农历初八前后)、下弦(农历二十三前后)日,月球、地球和太阳大致成_________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一部分,海面的涨落

最新人教版地理选修2《海水的运动》教案.doc

新课标教材高一《地理1》(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史地教研组:张敏芝 新课标教材高一《地理1》(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洋流 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本课拟采取图示分析法将教

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练习,巩固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到本课的内容,只是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作为地球水圈的主体,海洋对于全球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不断向海洋拓展,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日益重要。“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本节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抽象,课本中的插图是静态图,由于学生的读图能力欠缺,要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要理解这一内容,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除正文外,教材中还有插图、案例、阅读材料、活动和读图思考。 三、【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因此,学生的地理基础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楚,再加上有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欠缺,对前面学习的大气运动知识不能熟练运用,但本节内容需要用大气运动来分析风海流的形成,对少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利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来归纳洋流模式也需要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较浅,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分类; 2.明确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4.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高中必修一地理《海水的运动》学案

海水的运动 【学习目标】 1.运用图像材料认识海浪类型及形成。 2.能够运用图像资料说明潮汐的成因和作用。 3.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洋流的成因。 4.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难点】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新知学习 知识点一:波浪 1.主要要素 2.常见形式及影响

知识链接: 1.海啸和风暴潮的波长和传播速度有什么不同? 海啸的波长长达几百千米,而风暴潮的波长不到1千米。海啸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900千米;风暴潮传播速度比起海啸要慢得多。 思考1:非洲南端好望角为什么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浪区? 提示:南半球中高纬地带,由于陆地面积较小,对盛行风的阻力较小,故风力强劲,强劲的风力作用于开阔无阻的洋面上,常常形成滔天巨浪。 知识点二:潮汐 1.含义: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2. 变化 ?? ? ??日变化: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月变化 ? ? ?日、地、月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大潮朔、望月 日、地连线与月、地连线大致垂直时:形成小潮上、下弦月 3.潮汐规律的利用 各地各日,潮涨潮落的时间准确、可查。人们在海边的许多活动,如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 知识点三:洋流

1.含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 2.按海水温度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 (1)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2)洋流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3)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挟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思考2:千岛寒流又叫“亲潮”,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所以寒流也可以称为寒潮,你认为呢? 提示:该说法错误。寒流是洋流的一种,其性质为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水。寒、暖流的划分是以相对温度为准的,所以寒流的实际温度不一定都比暖流低;反之,暖流的温度也不一定比寒流高。 寒潮是气象灾害。通常把造成地区广、降温幅度大(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风力达5~7级的强冷空气称为寒潮。 2.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日、地、月三个天体在同一直线上引力最大,故为大潮。日、地、月三者位置成直角时,引力最小,故为小潮。 易误辨析: 寒流的温度一定比暖流低吗? 不一定。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相比,高纬度的暖流比低纬度寒流温度还要低。 三、启迪思维,重点突破 重点: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成因及其地理意义 探究活动: 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生在大西洋上的“三角贸易”长达400年不衰,既有政治社会经济原因,也有地理原因,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洋流推进了北大西洋“三角贸易”。三角贸易示意图如下:

海水的运动教案

海水的运动教案 【篇一:2.2 水的运动(教案)】 2-2水的运动 教学设计 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 第一课时:《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 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 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 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德育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 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 患意识。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 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实验、 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激趣设悬引入】 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 循环 板书:水循环 【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教材上“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为了让实验更明显、快速,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条件,把“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的条件改为在“器皿下用酒精灯加热”。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 1、器皿中的水和小瓶中装的沙分别相当于现实中的什么? 2、为什么要在塑料纸盖上压放石头,且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其作用是什么? 3、要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归纳: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水从器皿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并沿压放石头的正下方滴落到小瓶中的沙上,这就类似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 为了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情况,教师有步骤地播放多媒体课件: 水循环,如下图。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1、从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看,水循环可以分哪几类?;图中的a—b—c过程, a—d—e—g、h过程,i—j—e过程分别属于何种水循环类型? 学生回答: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 2、各种水循环的完成,各要通过哪些主要的环节? 学生回答: 海陆间大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 —海洋 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 陆地内循环: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 3、根据水循环的过程,你能给水循环下个定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各个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连续运动 的过程叫水循环。 4、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①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并在各个圈层间进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3、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活动天地]认识水的天然循环流变化的条件 三、水的人工净化 [活动探究]净化黄泥水(附:探究活动 内容) 实验探究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收集资料:小东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过滤;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作 用 .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肥皂水来检验,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蒸馏或煮沸的方法。 做出假设: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 是、、、 。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分别把约100ml的两份黄泥水注入烧 杯1和烧杯2中,把烧杯1放在实验桌上 静置;在烧杯2中加入明矾粉,用玻璃棒 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1: 烧杯2: 2、做好一个过滤器,完成对烧杯1中上 层液体的过滤。用滴管吸一滴滤液滴在载 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3、(1)向滤液中滴几滴氯水,用玻璃棒 搅拌,然后把滴有该溶液的载玻片放在显 微镜下观察; (2)将上面的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慢慢 加热,待水分消失。 (1) (2) 4、将上步获得的灭菌水加热煮沸、冷 凝,将冷凝后的液体滴在载玻片上,再用 酒精灯加热蒸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

海水的运动导学案

海水的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波浪的要素,理解波浪的成因及对海岸地貌、航海、海洋工程建设的影响。 2.理解潮汐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掌握海水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入: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的关键战役,最终选择了6月6日(农历闰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为什么选这一天? (原来联军司令部选定适合登陆攻击日期的范围是六月五,六,七日三天,原因是只有这三天符合攸关登陆作战生死的两大条件,那就是迟的月出和天明后的落潮),这体现了海水运动的重要影响。 海水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三种:海浪(海面的波状起伏现象)、潮汐(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洋流(海水大规模定向运动)。 一、海浪 波浪要素示意图1、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由气流与水面摩擦产生。 海浪一般由风力形成,风速越大,海浪越高,能 量越大。 组成要素:波长、波峰、波谷、波高 2、海浪的类型及成因 A.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都可能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占约80%。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B. 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3、海浪影响 A有利影响 ●为冲浪等运动提供场所; ●塑造地貌,海浪堆积与侵蚀作用形成海岸地貌,可供游览,如海蚀柱、海蚀崖; ●提供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 ●影响海上航行,风平浪静适宜航行,顺风航行快速省力 B不利影响

●侵蚀海岸,冲击摧毁沿海的堤岸、海塘、码头和各类构筑物,使大片农作物受淹 ●掀翻船舶,海浪所导致的泥沙运动,另外使海港和航道淤塞影响海上航行 ●影响海上军事活动进行 ●影响渔业活动,捕捞养殖,各种水产养殖珍品受损 ●影响海上勘探活动进行 ●海啸、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4、海浪防御 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工程措施:修筑防波堤(阻断波浪的冲击力、围护港池、维持水面平稳以保护港口免受坏天气影响、以便船舶安全停泊和作业而修建的水中建筑物);防止港池淤 积和波浪冲蚀岸线。 生物措施:种植海岸防护林(是指沿海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防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保护农田;吸 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减轻城市污染。 二、潮汐 1、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潮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 2、潮汐利用 ●潮间带(是指退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采集和养殖 赶海(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 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 福建霞浦紫菜养殖场(人们用竹竿搭出养殖紫菜的窗帘。潮水落去,紫菜出露

水的运动(水循环) 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2-2 水的运动 教学设计 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 第一课时:《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德育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 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 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实验、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激趣设悬引入】 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 板书:水循环 【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教材上“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为了让实验更明显、快速,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条件,把“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的条件改为在“器皿下用酒精灯加热”。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 1、器皿中的水和小瓶中装的沙分别相当于现实中的什么? 2、为什么要在塑料纸盖上压放石头,且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其作用是什么? 3、要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归纳: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水从器皿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并沿压放石头的正下方滴落到小瓶中的沙上,这就类似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 J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2.1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1 鲁教版

水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仪器及药品: 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水、酒精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漂亮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同学们兴致高涨的观看图片 [引发问题]:遗憾的是这座漂亮的城市存在了不长时间就在人间蒸发了。因为这是xx年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谁能告诉老师这座冰雕城市消失的原因呢? [生]根据物理上学到的宏观知识很容易的得出,当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冰会逐渐地融化为液态的水,再后来就会变为水蒸气蒸发了。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冰会融化,水会蒸发,我们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同学们知道吗?想不想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出示学习目标]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验探究一]:将针筒中的水煮沸、观察现象。 [生]观察实验,并清楚观察到体积增大了 [提出问题]:大家都看到了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了许多,那么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得出不同的猜想:1、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2、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4、水分子受热集中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制造悬念]:到底哪组同学的猜想正确呢?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动画,看一下你能获得哪些相关信息。 [多媒体展示]: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动画阅读课本29页上面的水的三态图片,互相交流,得出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生]观看动画以及课本上的三态图片,组内互相交流,获得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分子运动的更快,分子间隔变大。

2.1 运动的水分子 学案(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2)

课题: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学习目标: 1.通过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室探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软水的区别,体会分类的思想。 2.学习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知识点(重点难点): 1.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过滤操作过 程。难点是通过水的净化过程分析自来水的各个生产环节的目的。 实验准备:多媒体,酒精灯,铁架台,滤纸,烧杯,玻璃棒,漏斗,三脚架,玻璃片,表面皿,石棉网,天然水(浑浊)明矾,活性炭 学习过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 B.活性炭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 2.活性炭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为它具有() A.导电性 B.传热性 C.吸附性 D.氧化性 3.做过滤实验时发现过滤后水仍然浑浊,原因是什么? 答案:1.B 2.C 3.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烧杯不干净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2.硬水通过多种方法可以软化为软水。3.过滤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3.混合物与纯净物以及自来水的生产。 布置作业 助学P22课后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谁的净化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word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世界各大洋要紧洋流的名称。2.把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阻碍。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与洋流有关的自然现象。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固地沿着一定方向做①________的流淌。 2.分类(按性质) (1)暖流:从水温②____的海区流向水温③____的海区的洋流。 (2)寒流:从水温④____的海区流向水温⑤____的海区的洋流。 3.形成因素:要紧动力是⑥________,还会受到⑦________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阻碍。4.要紧洋流及其分布 (1)图中洋流A是⑧____________,B是⑨____________,分别是受⑩______信风和? ______信风的吹拂形成的;C是?________,是在?______吹拂下形成的。由图中能够看出,A、B、C洋流流向与纬线大致平行。 (2)各大洋要紧洋流的名称: a.太平洋: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G? 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I?________。 b.大西洋:J?____________、K____________、L____________、M__________、 N________、P__________。 c.印度洋:Q____________、R____________。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季____时针方向,冬季____时针方向。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1.全球热量平稳:促进__________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______和交换。 2.气候 3.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4.海洋航行 5.海洋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______,加快净化速度,但会扩大________。 我的疑问 1. 2. 3. 探究点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探究材料某中学课外地理小组的学生在学习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之前,打算用圆形盛水容器、碎茶叶末(一部分要预先浸透)、吹风机、橡胶管等物品模拟洋流的成因,归纳分布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高中地理 3.2.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海水是水圈的主体,我想先请同学来谈谈你对海洋的认识。(海水是咸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资源。海洋是一个巨大的水库,海洋面积约占整个地球总表面的71%,海洋水的储量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它不断地为大气和陆地提供水源,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不断的更新。)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海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海水的运动对地理环境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件展示课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师: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潮起潮落”,说的是潮汐;“无风不起浪”,说的是波浪。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方式——洋流。那么,什么是洋流呢? 生: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沿一定方向、大规模) 师:洋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分,它可以分为哪两种? 生: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师:下面我们通过读图来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冬季)”,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大洋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同一大洋不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板图:1.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示意图;2.大洋洋流模式图的底图) 师: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生:相同,都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师: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和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

运动的水分子大赛获奖教案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知道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 2.1运动的水分子》(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本P22-25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的三态是如何变化的?它们伴随着怎样的能量转化? 2.水是如何进行天然循环的? 3.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 (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二)检测: (1)出示检测题 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 1.一滴水中约含______个水分子。 2.水的三态变化实际是______发生变化和______发生转移。 3.______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们都是由______构成的。 4.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5.水的三态是指_____ 、______、______。 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后教: (一)先交换练习本,然后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这2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尖子生更正)(二)讨论:(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检测题:为什么这样填写? (三)同学互改,交换更正。 五、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二)出示作业题

大气的水平运动-优秀教案

题目: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是以后更深入学习大气知识的必备基础,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规律、影响大气的各种力的特点还很陌生,对于 此节应图文结合给学生讲清楚。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 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 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 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案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案难点:“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教案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案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教师:同学们,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空气 地 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在A 形成了低气压,在B地形成了高气压。我们把AB之间的等压 线气压值画出来,假如是这样的:

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相差2百帕,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的距离也是 相等的,那么这二百帕就是AB之间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我们 称之为气压梯度。简而言之,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 压差。 板书: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教师:两地之间有了气压差,空气就要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的力我们称之为水平气压梯 度力。(把这个力在图上画出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 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教师:我们假设同样是AB两地,距离不变,但是等压线比以前密集了,那么相同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比以前变大了,也就是说气压 梯度比以前变大了,那么这时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 区的力也变大了,由此得出结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 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板书: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教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假如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话,风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吹向低压。水 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 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运动的水分子》教案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多媒体投放图片 天上的雨和雪来自哪儿,它 们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我们要通过“水的三态 变化”来解答以上问题。 一、水的三态变化 出示目标 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 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 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 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 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冰变成水或者水变成冰时,水分子又有什么变化?展示分子间隔示意图 水的三态变化 分子间隔演示仪实验 热水、冷水中加入相同的高观察图片,思考、讨论、回答,回顾旧 知。 阅读目标,明确任务 分小组进行讨论、表达、交流。 【获得结论】一定量的水,当它由液态 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 ______和____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 培养学生读 图、识图的 能力。 利用学生的 已有经验制 造认知冲 突,引发学 生的思考 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导 入课题。 明确任务, 有的放矢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培 养学生的 “微粒观”。 帮助学生建 立正确的认 识

锰酸钾粉末 向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变色情况。: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分子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二、分子 请同学们看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分子的特征有哪些?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一生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另一生用分子的观点进行解释。其他学生进行评价。____和分子的_________。这样的变化 是___________变化。 分组进行探究讨论: 观察: 分子间有间隔 观察: 分子不停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快 培养学生举 一反三的能 力 利用图片对 宏观物质存 在状态进行 解释,形成 直观形象 锻炼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 分析能力。 通过素材和 实验培养学 生的分析、 观察、思考 能力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 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 “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T液态T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 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水的运动》学案1

《水的运动》学案1 [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 3.学会绘制简易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成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前准备区 新知梳理 一、水循环 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和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凝结降水、③________和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④____________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环节 (1)类型:A 为⑤__________循环,B 为⑥________循环,C 为⑦________循环。 (2)主要环节 a 为⑧________, b 为⑨________, c 为⑩__________, d 为?__________, e 为?________, f 为?____________, g 为?____________, h 为?________。 3.成因? ?? ?? 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 外因:? 和? 二、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1.概念:洋流也称海流,是海洋____________大规模的沿着____________有规律地运动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 2.分类:按照水温,可将洋流分为________和_______。若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________;若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________。 3.世界洋流的分布 (1)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北半球呈__________方向流动,南半球呈__________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是________型大洋环流。

3.3 海水的运动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认识波浪,潮汐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 2.掌握洋流的形成原因,及洋流的成因类型。表层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树立海洋灾害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 1.洋流的三种成因类型。 2.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及模式 教学方法:读图比较法、演示法、演怿式讲解法、讨论法等。 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演示讲解→讨论练习→反馈强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通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段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3.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二〖海水运动形式的教学〗 1.读图:课本《波浪》景观图 2.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读图: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图 4.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

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5.读图: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图 6.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7.板书: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三〖洋流的形成的教学〗 1.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读图: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图 4.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板图:《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图 6.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⑶补偿流: 四〖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教学〗 1.读图: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提问:对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