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 10 –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6期

4 石漠化的成因

造成石漠化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水土流失,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地表植被的过度消耗。石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原因,而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

4.1 自然因素

岩溶地貌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4.2 人为因素

岩溶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能源的大量消耗和频繁而无节制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

一是乱砍滥伐。我国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砍伐:大炼钢铁时期的全民砍树炼钢铁、文革时期“以粮为纲”政策下的大量毁林种植、八十年代初划分责任山后对集体山的掠夺性砍伐,导致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

二是过度砍柴。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耗的能源也在成倍增长,大量的消耗使得山区的森林逐渐减少、消失。

三是过度开垦。岩溶地区经济贫困,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为解决温饱,当地群众只能通过毁林开垦来扩大耕种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加上八十年代“谁种谁有”政策的引导,群众争着开荒占地,以致不论林地或陡坡,只要可以开发利用的地方全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

四是过度放牧。由于交通不便,山区群众都有放养牲畜的习惯,放养数量不受控制地增长后,使森林生态系

1 引言

石漠化土地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植被受到破坏,其生态系统功能迅速退化,资源调蓄能力迅速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大面积岩石裸露,江河、湖库被大量泥沙堵塞,道路交通被毁坏,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石漠化土地广泛分布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中上游地区,生态位置极为重要。石漠化现象是我国西南地区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石漠化防治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加快治理石漠化的步伐,迅速扭转石漠化扩张的趋势,改进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构建岩溶地区富裕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项艰巨和光荣的任务。

2 石漠化的概念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地矛盾突出,人类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3 石漠化的危害

由于缺乏地表植被的有效保护,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当地人民的生存亮起了红灯,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建设 Modern Construction

浅析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蒙家明

(河池市林业局,广西 河池 547000)

摘 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特有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石林的景观,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重要生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石漠化并研究防治方法,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维护岩溶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 关键词:石漠化;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6-0010-02

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总结

西秀区2009年石漠综合试点工程 鲤鱼冲小流域治理措施七眼桥段建设项目 实 施 总 结

西秀区七眼桥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08日 目录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二、计划任务 三、实施情况 四、投资情况 五、项目工程完成情况 六、竣工自查情况 七、申请验收报告 八、图片资料 附: 1、区政府实施意见 2、资金管理办法 3、项目批复文件 4、项目资金文件 5、乡领导小组文件 6、项目中标通知书 7、项目移交书 8、封山育林项目资料

9、机耕道项目资料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鲤鱼冲小流域地处西秀区东南侧宁谷镇境内,据中心城区4公里左右,流域涉及宁谷镇的大寨、七眼桥镇虾蚆村和东关办事处的;罗仙村。涉及土地面积779.48公顷。流域总人口2321人,劳动力人数1477人,人均耕地0.11公顷,基本上为坡砂耕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鲤鱼冲流域土地面积779.48公顷,其中有农用地746.32公顷,裸岩石砾面积29.37公顷。项目区土地的综合质量,从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等多方面来看,在项目区内坡度小于5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机械化操作,由于单一的农业生产,人为对土地的不良索取,再加上水旱等自然灾害,造成土地水土流失连年加剧,石漠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强,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经济的发展。 项目涉及的七眼桥镇虾蚆村辖4个自然村,位于西秀区七眼桥镇,距七眼桥镇政府所在地约十公里,全村共有住户251户,人口1259人,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水田850亩,旱地200亩。农

户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生态环境薄弱。2008年末人均纯收入1300元。 二、项目计划任务 项目计划投资45.22万元,其中: (一)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项目,投资15.23万元。 封山育林107.16公顷(人促58.483公顷),建护林碑牌2座,规格为:2.5米×4米;项目总投资15.23万元,国家投资15.23万元。 (二)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项目,投资21.59万元。 1、田间生产道路建设:新修鲤鱼冲4#机耕道0.9公里;项目总投资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9万元,地方自筹0.1万元。 2、引水渠:(1)新修鲤鱼冲3#引水渠0.1公里;(2)新修鲤鱼冲4#引水渠1.1公里;(3)新修鲤鱼冲5#引水渠0.8公里;项目总投资21.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29万元,地方自筹0.3万元。 (三)项目其它费用:3.4万元。 三、项目实施情况 七眼桥镇鲤鱼冲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按资金建设管理要求的四制原则,于2009年12月3日开标确定中标单位后,项目于2010年1月开始实施,历经半年的实施后,到目前为止项目已全

石漠化防治模式与对策

贵州省石漠化防治布局 强度、极强度石漠化:贵州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达4572.6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60%。主要分布在黔西、黔西南、黔南等地的峰丛洼地和峰丛峡谷地区。石山多坝子少、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环境退化极为突出。人与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形成了“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与恶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缺水少土缺能源,“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导致脆弱生态系统因不堪重压而呈现濒于崩溃或已经崩溃的局面,成为脆弱生态环境下区域极贫的典型代表。要解决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首先是减轻人口对这个地区的生态压力,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得生态有喘息和恢复的生机。因此,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通过自然恢复与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治理模式,环境移民、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是首抓的重点工作。但如果直接植树种草,成活率势必很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些工程技术,如铺设人工土,喷注草种泥浆等,推动植被顺向演替,加快生态环境恢复进程。 中度石漠化:贵州中度石漠化区面积达10868.9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17%。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部分黔西北以及少数黔东北的峰丛山地、峰林谷地和高原分水岭地区。这些地区一方面喀斯特发育典型,形成峡谷、山沟、陡坡,造成自然冲刷强度大,成为天然的脆弱环境;另一方面目前仍在开发利用中,人们通过向林灌山地放火的方式开垦土地,荒地上失去地表植物的根固,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贫瘠、产量不高,环境承载力低下。历史上,坡耕地数量的增加对解决山区群众的温饱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生态角度看,过度垦殖却是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陡坡开垦和顺坡开垦,通常一旦下雨就会因为无农作物遮挡、截留降水,而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形成石漠化,甚至导致滑坡、泥石流等

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2-2014)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2012-2014年) 项目组织单位:****县人民政府 项目主管单位:(牵头部门) 项目编制单位: 二〇一年月

引言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建设内容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基本农田建设和配套水利水保设施建设等。同年,国家启动了10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3年来,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第二次省部联席会议精神,从2011年开始,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改为综合治理重点县,规模由“十一五”期间的100个县扩大到200个县,逐步将451个县全部覆盖。为统一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建设内容与深度等要求,规范实施方案编制程序、方法和主要成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进程,我们以规划大纲为基础,结合各地的实施方案编制成果,在广泛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此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第一章总论 内封 注明实施方案编制主持单位的资质证书及主要参加部门及人员情况。 资质证书至少具有国家发改委或省级发改部门颁发的乙级以上的工程咨询证书与农业行业的调查证书。 一、项目背景 简要阐述岩溶地区、所在省(市区)、县(区)的石漠化土地现状、发展趋势与主要危害及成因,介绍本县石漠化防治工作情况及主要成绩与经验,介绍本次石漠化实施方案编制的前期准备、编制过程、成果特色等情况。 二、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 说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等组织机构与队伍。 三、编制目的 说明本次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四、编制依据 分4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 (三)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 (四)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杜红松 (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市150000)摘要: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如今石漠化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自然生活和生产劳动,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多要求而造成的自然生态更新减弱。石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随之伴随发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而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消退以及生态的退化。如今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农业、工程等措施。 1.石漠化的形成机制 1.1主要因素 1.1.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1.1.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 (一)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石漠化成因及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 刘剑波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读学士学号:20102011) 摘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8省都存在的一种石质荒漠化现象,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面积逐年增加,大片的石漠化土地生产力极低,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严重影响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山区的心腹之患。本文主要分析石漠化概念、成因、分布、对当地的影响、以岩溶地区如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达到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威胁人类生存水土保持措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 The cause of ston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this region JIAN BO LIU (Undergraduate majoring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ic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Stony desert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appearing vast in south-east china. GUI ZHOU province is the most severe area. The deserted area is magnifying year by year,a large area of stony deserted soil is low yield .It has threaten the existence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uth east area.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 cause and distributing and the influence to those areas. And conclude the measure to work on i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regions. 一、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母岩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具有抗风化能力强的特性,所以成土过程缓慢,且所生成的土壤容易淋失,在我国西南8省,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又由于西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此地降雨量较多,且多集中在春季,所以在大量水的存在下,化学侵蚀量巨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喀斯特地貌,与此同时带来的后果是风化形成的物质溶于水中,很难形成土壤,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土壤极其珍贵,但是在人类出现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灰岩地区大面积分布着这种冲刷完土壤后仅剩石灰岩母岩的光板地即我们所说的石漠化土地。综上所述在岩溶地区,土壤形成缓慢,且易流失,当土壤由于人为活动加速侵蚀后,极易超过允

石漠化治理技术

石漠化防治新技术 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温远光陈放吴庆标刘京涛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 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二、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蔡道雄卢立华广西林业2001.5 11~12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由于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气候条件和生物组成的变化较大,可用于石漠化

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摘要:土地石漠化是面临的最大生态问题,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已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索治理模式,总结治理经验。因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较短,防治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笔者针对试点阶段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措施;方法;探讨 前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1 石漠化概况及成因 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盖度低,生态功能退化,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和地区贫困的根源。而且岩溶地区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和中上游,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态势,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石漠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石漠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为干扰是必要条件,土地石漠化成因复杂,因素众多,人类影响因素越来越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素。 人口过快增长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负荷重,压大力,据调查,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因人口增加的成因主要模式:人口增加—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石漠化扩展—经济贫困。 破坏植被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造成石漠化加剧,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等经营方式使水土流失严惩造成土地石漠化。 土地资源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种植业面积广、比重大,其次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大量农村的劳动力依附在贫脊的土地上,缺乏能替代传统种植业的新型产业支柱。传统的养殖方式导致石漠化逐步加剧。 过度放牧是加剧土地石漠化又一因素,由于传统的散养牲畜,特别是农户养殖的黑山羊,对喀斯特地形中多年生长的石生灌丛植被危害最大,一旦破坏,植

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模板

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1、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立地类型是小地形、土壤( 土层厚薄) 、水文条件、小气候和植被等各种构成要素, 即立地因子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它反映了坡向、坡位、土层分布、土层厚度等方面的变化。 该区类型的分布格局具有一定规律, 即从洼地到峰丛顶部, 立地类型的分布格局呈”耕地-林地-荒地”或者是”耕地-荒地”过渡, 立地条件则有较好到一般再到较差和极差。 Ⅰ1主要位于平洼地和山脚地带, 土层连续而深厚, 立地条件最好; Ⅰ2为坡度较缓的坡地, 主要分布在山脚至山坡中下部, 土层连续, 但土层厚度较小而裸岩率较大, 立地条件次之; Ⅰ3为陡坡耕地, 主要分布在山坡的中上部, 坡度大, 多为石穴土, 土层浅薄且土被不连续, 在耕地中立地条件最差。 Ⅱ1郁闭度较大, 但由于面积有限, 密度较小且没有形成乔、灌、草等层次结构, 生态调节作用不明显;

Ⅱ2密度低, 郁闭度小, 生态调节作用微乎其微。 Ⅲ以荒山坡地为主, 同时也包括一些弃耕地, 其现存植被全部为低矮灌草丛: Ⅲ1以藤刺灌丛为主, 高度在1m以上, 分布较为均匀, 灌草植物生长较好, 有一定的自然恢复能力; Ⅲ2以草丛为主, 高度不足1m, 灌草植物生长一般, 自然恢复能力较差; Ⅲ3植被稀疏, 自然恢复能力最差。 在广西石漠山区, 小气候环境因子如光照、气温和湿度等除受外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外, 还与该植被生态系统或具体地段的群落结构、群落高度和群落盖度等因素紧密相关。生境异质性是广西石漠化山区植被恢复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主导性因子, 如果脱离了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具体要素, 一味强调森林的恢复而在不宜人工干预的地段实施人工造林, 即便选择适生优良的乡土树种, 也可能造成脆弱生境的严重或者再次破坏, 因而必须在小尺度上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一般而言, 石漠化山地上部与阳坡光照较强, 空气及土壤较为干燥, 土层浅薄, 需要选择耐旱性较强、喜光的阳生性树种; 而山地下部和阴坡光照较弱, 空气和土壤较为湿润, 能够选择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的乡土树种混交建立先锋性群落。在土壤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低的荒山缓坡或退耕地, 采取直播灌草和定植乔木幼树的方式构建乔灌木群落; 而植被覆盖较多、群落高度较大和乔木幼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

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 罗宗学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是以地区自然环境为基础,人为因素为主导,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过程。本文以对云南省红河州的喀斯特石漠化问题考察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特点,形成喀斯特石漠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以及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并提出了红河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难题与对策建议,为开展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字: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治理措施云南是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而滇东南地区的红河州又是云南喀斯特石漠化最严重的州市之一。严重的石漠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因此,对红河州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喀斯特石漠化概述 1.1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 青藏高原隆升诱发了两种自然灾害:一是在其东北翼干旱和半 干旱的疏松沙质地区形成的沙漠化,二是在其东南翼湿润和半湿润的岩溶地区形成的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外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 1.2 喀斯特石漠化类型 1.2.1 按石漠化严重程度分类 根据国家林业局《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依据基岩裸露的程度、裸岩结构、植被结构和覆盖率,将石漠化划分为6级,即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见表1-1>。 表1-1:石漠化程度划分表 石漠化程度分级基岩裸露率<%)裸岩结构植被结构植被覆盖率<%) 无明显石漠化<20 —乔灌草≥70 潜在石漠化20~30 点状乔灌草50~70

新常态下我国石漠化治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217448935.html, 新常态下我国石漠化治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作者:杨佳新 来源:《山西农经》2016年第06期 摘要:新常态下,石漠化作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对我国石漠化现状和危害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形势下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6)06-0051-01 中国图书分类号:S714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也日益显著,必须认识到现阶段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石漠化现状及危害 1.1 石漠化现状 截至2011年,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万h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331.8万hm2,分别占岩溶区土地总面积的26.5%和29.4%,石漠化范围涉及我国8个省区市,与2005年第一次荒漠化监测数据相比,6年间,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6万hm2,以平均每年1600km2的速度呈现出逐渐缩小趋势。 1.2 石漠化危害 石漠化给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了严重影响。第一,石漠化导致了区域土地退化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第二,石漠化带来了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区域生物群落结构单一;第三,石漠化程度的扩大使得土地生态承载力持续减小,直接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第四,石漠化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 2 石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大,治理周期长 虽然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石漠化面积较大,使得治理的过程缓慢,周期长;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其生存空间环境资源的索求和破坏不断加剧,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出现,石漠化治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2.2 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未形成多元投融资格局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2015年5月《现代园艺》放在“生态环境”专栏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闵永萍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云南昆明650200 摘要: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大约占全省岩溶面积的28%左右,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左右,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对云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土地石漠化的现状作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土地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及现状,提出了一些防治土地石漠化的防范对策。将生态建设和开发相互结合,实施能源建设、植被恢复、生态移民等多种方式,分不同区域进行土地石漠化综合防治。 关键词: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机理;防治对策;现状成因 石漠化主要是指岩溶 (又称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的现象及过程,是目前云南省岩溶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因素下,由于岩溶作用以及人类一些陡坡垦荒等破坏活动,间接导致某些岩溶地段的地表基岩裸露、土层严重流失,地表缺土缺水少林草,以及土地出现类似荒漠化的现象,生产力严重下降。它是一个具有能量、特殊物质、结构及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环境容量低、生态敏感度高、稳定性差及抗干扰能力差,一旦森林植被受到破坏,极易造成基岩裸露、水土流失、频繁旱涝灾害等。 一、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成因 (一)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近几年以来,云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并从非石漠化逐渐向石漠化,从轻度石漠化逐渐向中度甚至重度石漠化的方向转变,石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整个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云南省存在岩溶土地的地区共有115个县(市、区),近二十几年来,云南省岩溶

石漠化处理技术

课程论文 题目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1136180 姓名 指导老师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三日

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严重,且面积有逐步扩大趋势,石漠化治理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一些措施方法,用来防治石漠化,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石漠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关键词: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方法 1 前言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我国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1]。石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在中国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2]。我国的石漠化形势十分严峻,90年代中后期石漠化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相继组织开展了石漠化防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石漠化治理的任务仍很艰巨,政府部门亟需提出一些解决措施,治理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2 石漠化成因 关于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是更多的是人为因素。石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岩溶地区地质主要是碳酸盐岩类,碳酸盐岩容易与CO2和水形碳酸氢盐,容易淋溶,而且岩溶地区土壤表层厚度较薄,土壤形成速度远低于流失速度,再加上岩溶地区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3 石漠化土地现状 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 296.2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35%,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302.4万公顷,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其他省也有很大面积的石漠化,而且潜在石漠化面积1 237.88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29%[3]。目前,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采用的水土保持治理方式主要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其次配合以土地整理,以及旨在解决燃料的沼气池建设和改善人畜饮水等工程建设。由于石漠化的成因复杂,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的效果总体上并不完全尽如人意,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上却不断加剧。 4 石漠化水土保持技术与方法 4.1 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已有的森林资源应加大自然保护力度,禁止乱砍乱挖,保护野生资源;控制陡坡山地开垦种植,对部分地区实施封山育林,恢复天然植被。通过天然下种、萌芽、萌蘖恢复森林植被,节省了用于造林的育苗地, 减轻了农民群众负担。在石漠化较为严重地区在封育期内禁止轮坎乱发,禁止放牧和任何不利于林地恢复的人来活动。而在那些石漠化不是很严重的地区,可以实行轮流封育,开放部分地区给当地居民有计划地组织群众进行樵采、放牧、割草等[3]。

广西石漠化危害与治理对策

第20卷第4-5期 矿产与地质V o l.20,N o.4,5 2006年8月M IN ER AL RESO U RCES AN D GEO LO G Y Aug.,2006 广西石漠化危害与治理对策① 徐琨琳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广西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石漠化明显,面积达27294.5km2,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的经济发 展。广泛分布的纯碳酸岩是形成石漠化的基础,地貌植被退化过程也可促进石漠化。水和气候也是石漠 化形成的重要条件。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工业污染是形成石漠化的重要因素。但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的主次因地而异。文中针对石漠化的形成条件及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阐述了石漠化的治 理需要采用治水、恢复生态环境、发展沼气、控制人口增长等综合治理模式。 关键词:石漠化危害;治理对策;综述;形成条件;主要因素;广西 中图分类号:X43;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6)04-05-0574-03 以贵州为中心,面积约62万km2的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和重庆等省、区、市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型岩溶区[1]。这里位于长江、珠江分水岭地区,集“老、少、边、山、高”于一体。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表现为土地处在各级高原上、水处在地下河及峡谷中的水土资源不配套的基本格局,以及由于可溶岩造土能力低、地下岩溶发育造成水源渗漏等原因,而导致生态脆弱、贫困人口分布广的环境劣势,因而成为生态恢复重建的难点地区。据遥感资料,20世纪末,该区岩石裸露率大于30%的石漠化地区的面积有10.04万km2,而岩石裸露率大于50%的石漠化地区的面积达7.55km2,大片地区无水、无土,以至失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该地区是实施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地区。 广西石漠化总面积达27294.5km2,占广西国土总面积的11.5%[2],每年还以3%~6%的速度增加[3],若不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广西石漠化面积将会出现一个严重局面。因此,充分认识石漠化危害和进行石漠化治理,是发展广西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石漠化形成条件 1.1 岩石性质 石漠化发生并扩展于较纯的碳酸盐岩中,这些纯碳酸盐岩的成土速度慢,残积1cm的土层需要200~300年[4],约为其他岩石的1/30~1/40。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加速地表土层厚度的负增长,是自然界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形成因素。土壤和岩石呈双层结构也是土壤容易被侵蚀流失的重要因素,上部土壤松散,下伏碳酸盐岩坚硬密实,由于存在这种缺乏过渡层的土壤-岩石突变性界面,当界面坡度较大时易产生土体整体滑移,因而导致土壤面积退缩,基岩裸露,产生石漠化。 1.2 地貌条件 广西位于从高原到平原的过渡高原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高山深谷、峰丛、洼地交错分布。这些特点决定水土资源易流失,生态系统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十分低下。 1.3 气候条件 气候因素对石漠化的制约主要为降水,广西地处高温多雨的湿热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光热资源丰富,加速了强烈的岩溶石漠化进程,由于降水相对集中,有时发生暴雨和特大暴雨,土壤的稳定性差,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1.4 地下水条件 广西岩溶地区地下水位一般在-50m左右[5],大气降水的垂直渗透带厚,不利于表层水土涵养,一到旱季,许多植被发生枯死,这为土壤流失和侵蚀提供了潜能。 574 ①收稿日期:2005-12-15 作者简介:徐琨琳(1984-),女,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03(1)班学生。

2论述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2论述南方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对策? 石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1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强烈的岩溶化过程从两个方面促进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较快的溶蚀速度,不仅溶蚀母岩全部的可溶组分,也带走大部分不溶物质,降低碳酸盐造土能力;另一方面,强烈的岩溶化过程,有利于地下岩溶裂隙和管道发育,形成地表、地下双层结构,不利于表层水土的保持,加速了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 2地质条件石漠化多分布于纯灰岩地区,这是因为纯灰岩中可溶性物质易于淋溶流失,只是一些不易溶解的物质成分残留下来形成残积土,然后风化演化为土壤。另外,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形成1m厚的土壤将需要50万年左右的溶蚀时间,而石漠化地区因缺少土壤和植被,其岩溶作用要相对减弱,因此要形成1m厚的土壤所需的时间将会更长。 3地形、地貌因素西南地区地貌以峰林为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石裸露,持水性差,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4植被生长环境西南地区缺土、缺水和偏碱性的小环境对物种的选择性使那里的森林常具有旱生、石生和喜钙的特点,使物种多样性受到限制。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 1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2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 3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4乱砍滥伐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5乱放牧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 三石漠化的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为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 10 –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6期 4 石漠化的成因 造成石漠化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水土流失,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地表植被的过度消耗。石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原因,而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 4.1 自然因素 岩溶地貌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4.2 人为因素 岩溶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能源的大量消耗和频繁而无节制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 一是乱砍滥伐。我国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砍伐:大炼钢铁时期的全民砍树炼钢铁、文革时期“以粮为纲”政策下的大量毁林种植、八十年代初划分责任山后对集体山的掠夺性砍伐,导致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 二是过度砍柴。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耗的能源也在成倍增长,大量的消耗使得山区的森林逐渐减少、消失。 三是过度开垦。岩溶地区经济贫困,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为解决温饱,当地群众只能通过毁林开垦来扩大耕种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加上八十年代“谁种谁有”政策的引导,群众争着开荒占地,以致不论林地或陡坡,只要可以开发利用的地方全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 四是过度放牧。由于交通不便,山区群众都有放养牲畜的习惯,放养数量不受控制地增长后,使森林生态系 1 引言 石漠化土地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植被受到破坏,其生态系统功能迅速退化,资源调蓄能力迅速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大面积岩石裸露,江河、湖库被大量泥沙堵塞,道路交通被毁坏,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石漠化土地广泛分布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中上游地区,生态位置极为重要。石漠化现象是我国西南地区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石漠化防治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加快治理石漠化的步伐,迅速扭转石漠化扩张的趋势,改进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构建岩溶地区富裕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项艰巨和光荣的任务。 2 石漠化的概念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地矛盾突出,人类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3 石漠化的危害 由于缺乏地表植被的有效保护,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当地人民的生存亮起了红灯,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建设 Modern Construction 浅析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蒙家明 (河池市林业局,广西 河池 547000) 摘 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特有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石林的景观,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重要生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石漠化并研究防治方法,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维护岩溶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 关键词:石漠化;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6-0010-02

“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论 “石漠化”治理工程是一项造林绿化的攻坚工程,实施该项工程,以培育和恢复森林植被为目的,坚持科学布局,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一齐上的造林方针。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境内现有的7万亩“石漠化”地带开展人工植苗造林、封山育林,到2006年全面完成“石漠化”区域内的造林绿化任务,实现山地绿化面积纯增7万亩,项目实施后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壮大农村经济,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第二章项目县基本情况及项目背景 2.1项目县基本情况 双峰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在东经111o51′54"—112o35′05",北纬27o12′28"—27o42′49"之间,东毗衡山、湘潭;南接衡阳,西邻邵东、涟源,北界娄底、湘乡。全境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59.2公里,总面积257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10万亩。 全县成土母质主要有砂岩、石灰岩、板页岩、花岗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堆、紫色砂页岩、钙质页岩等。山地土壤有4个土类、9个土属、20个土种。 全县境内共有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49条,总长635.5公里,

其中流程5—10公里的25条,10—25公里的19条,50公里以上的5条,境内有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四座,小型水库200座(其中小一型水库25座,小二型水库175座)。 全县辖16个乡、镇,8个农林场所,896个村,30个居委会,19490个村民小组,25.5万户,总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82万,占全县总人口91.1%。 2.2项目背景 六十年代前的双峰县,山川秀美,林茂粮丰,素以“木、竹、茶”驰名三湘。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然几经沧桑,由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木被大量采伐,加上农业生产政策上的多变和林业粗放经营管理,人们掠夺式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导致森林资源迅速减少,森林植被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地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1997年水土流失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泥沙淤积水库、河床,测水、湄水河床每年被抬高30cm左右,每年有1500余亩的良田沃土失去耕种价值。这些严重阻碍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形成农民因穷而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我县山地和丘陵地面积多,为总面积的62%,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石灰岩和紫色砂砾岩和钙质页岩等石漠化面积达11万余亩,占山地面积的10%,是一个典型的石漠化大县,这些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砾石含量高,土壤脊薄,蓄水保肥力弱,造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