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知识主线

主题:什么是文学

方法: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理论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本节从梳理这个过程入手。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一)讨论:

1、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感物说”、“模仿说”。

2、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史一种教化的手段:“实用说”

3、重视主体和情感,突出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表现说”

4、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客观说”

(二)结论:

以上文学观念存在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也就是说,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

(一)讨论

1、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3、在美学上,把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

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4、所谓的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谓的审美,从最根

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二)结论

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另一层含义始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虚构

(一)讨论

1、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从虚构性上解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意味着文学这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显现,这个精神世界不是由“实践的意识”构成的,而是由幻想和理想构成的;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人生的展现,它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虚构性给文学带来的这些特点,使是文学这种意识形态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2、弗洛伊德对“白日梦”的阐述。

“白日梦”理论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解释了幻想对于文学的意义,对我们认识文学的虚构性不无启发。

3、巴赫金对文学虚构性的阐释。

当现实生活的材料一旦脱离了其原有的联系,被作家置于作品所设置的关系之中,它们就形成了新的内容、新的意义;这就是虚构。巴赫金的分析说明了,文学虚构的意义在于以“孤立”、“隔离”的方式,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他是从文学应该高于现实生活的角度,从文学是对现实生活审美把握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的想象和虚构的。

4、歌德对文学的主体性的阐明。

歌德的阐述说明,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可能产生文学艺术,艺术的创造实质上是用生活材料来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文学艺术是因为有了主题精神的灌注才拥有了生命的活力。

(二)结论

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属性。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真实

(一)讨论

1、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

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它的表现对象的相符程度为标准,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以及不同文类的要求。

2、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出发来理解真实性问题,可以说对文学真实性的要求实际

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3、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存性,就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承认文学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社会意识必然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这是艺术真实最基本的要求。4、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现和真挚的情感

状态。这是艺术真实的又一构成要素。

5、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是指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适应读者的接

受心理,使其能够认同和相信文学的虚构与想象,是艺术真实的又一规定。

(二)结论

艺术真实并不完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它还和审美活动以及接受心理有关(具体见下“艺术真实”)。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通过分析“象”和“意”即文学形象与审美意识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文学本体的认识。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一)讨论

1、中国文学理论:常用“立象以尽意”来阐明文学艺术在传达思想感情上的特点,把“象”

或“意象”视为文学艺术特有的表意符号和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

2、传播学的观点:形象所以可能表现概念语言难以传达的信息,是因为形象作为一种传播

符号具有语言符号所没有的功能:①形象作为传达信息的符号,形象的特点在于它既有一定的所指,又无须对这种所指作出定量和定性规定的模糊性,形象与它所要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形象符号只是暗示或喻示某种意义,比概念语言

要模糊、宽泛和含蓄得多。②形象符号蕴含的某些信息可能来自无意识层面;而它作为交流媒介,又是诉诸于人的感受而非理智的,从而有可能调动仅仅属于接受者个人的感性经验,甚至激起深层无意识反应。

3、西方文学理论:描述文学表现特征的术语是不强调图像意义的“意象”,用“形象”来概

括文学特征的倒少见了;“形象”开始成为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用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专指诉诸于视觉想象的物象。

(二)结论

对文学形象的概括(具体见下“文学形象”)。

二、语象、形象和意象

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意象。

1、语象:①比喻从根本上讲并不是说明性或描绘性的,即仅仅用具象的喻体去修饰抽象的

或不那么具体的喻旨。好的比喻其实是喻体和喻旨的并列对照而产生了新的意义。②文学的具象性往往来自语言唤起的想象与联想,由此形成的丰富感受甚至会超出某种感官的感觉范围,出现“感觉挪移”的现象,形成五官感觉彼此打通的“通感”。此刻引起的感受已经难以分出感觉的界限了。

2、形象:①巧妙利用汉字本身的象形特点,也能造成一种视觉化的效果,但是此刻的视觉

感受是从语言文字的形式而不是从语言描摹的形象中得来的,它补充和丰富了语义索要表达的感觉,与之共同创造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学形象感。②另一类文学形象是描摹型的形象,其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描摹型形象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也是叙事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类型。从形象创造的意义上说,描摹形象的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3、意象:①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

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以实显虚,也就是刘勰所说的“神用象通”和“拟容取心”;

王夫之提出情景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解释了意象创造中情、景之间的辩证关系。②意境是与意象有关但又高于意象的诗学范畴。可以把意境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第二个层面的展开是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像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1、间接性:(具体内容详见下“文学形象的间接性”)。①间接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征之

一。②正是这种间接性给文学形象和创造与接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使文学形象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意味。

2、心象性:文学形象需要依赖接受者的想象方可存在,说明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以意象或心

象的形态存在的。①文学形象的心象性使文学有可能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②心象性的文学形象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感觉中的世界,这个心象世界与那种仅仅描绘事物本身的物象世界确实不同,它不仅有诉诸于视觉的色彩和形状,而且还有诉诸于听觉的声音、诉诸嗅觉的气味,以及似乎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氛围。

3、概括性: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

和具体性的内涵。①概括性所以是文学形象必不可少的内在蕴涵,是因为文学形象只有具备了这种属性,才能使文学摆脱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的一种困境与矛盾,那就是如何处理个别、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间的关系。②文学形象的概括性应是艺术概括

的结果,它是通过对负有特征性的具体事务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

4、符号性:文学所以要用形象来表现,是因为文学只有通过感性、具象的形式,才能传达

复杂、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不仅是文学的表现形态,而且也是文学传情达意的一种符号,是文学的“语言”。①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使沃恩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强调形象的符号性就是强调对文学形象蕴意的理解。②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形象视为“第一符号系统”的符号,它的所指隐含在“第二符号系统”

中,我们只有把形象作为隐喻来理解,才能把握其隐含的意义。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的,为了认识什么是文学,还需要从语言的角度进一步讨论文学的特点。

一、文学和语言

(一)讨论

1、根据表现媒介的不同对艺术进行的分类,即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表演艺

术(音乐、舞蹈)、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分类方法,采用的主要原因,仅仅在于它突出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便于阐明语言艺术即文学的特殊性。

2、由以上角度来看,应该说“工具”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

的传达作用上,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

3、虽然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语言是人类处于交流需要才创造出来的一套符号系统,目的

在于将其作为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然而语言一旦形成之后,它与人类的关系却变得复杂起来。这种复杂关系首先表现在,对任何个体而言,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先于个人而存在。

4、先于个人存在又使人不能不接受的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词语堆积,也不是透明的、无意

义的符号和对各种各样事物的指称代码;语言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

5、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结构、话语和互文性对文学活动的制

约上。(具体内容详见下“结构”、“话语”、“互文性”)

(二)结论

语言对文学活动有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特点在于,它显示了文学活动不能不受民族、时代和传统的制约;语言此刻以结构、话语的形态参与者和规范着文学活动,把文学此时此地的创造与民族的历史文化联系了起来,从而显示了语言除了传达思想感情之外,还会在更内在的层面上给文学活动以深刻的影响。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一)讨论

1、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文学必须表现个体对现实人生的审美体现;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

文学又只能用语言来传达这种审美意识,可是语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却有可能遮蔽个体思想感情的酝酿和表达,于是产生了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2、文学活动在的言意矛盾,有三种类型。①“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

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即陆机所说的“文不逮意”;或因为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②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意志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③第三类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

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用禅宗的语言来说,就是“才渋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

3、言意矛盾的三种类型,要求文学的语言活动必须克服两种困难。①讲究语言修辞,对日

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是文学克服上述第一、二类型矛盾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②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著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走出上述第三类言意矛盾的困境。

(二)结论

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审美意识的发生到审美意识的传达,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活动。文学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一系列特征,也与如何处理言意矛盾密切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本体的构成要素之一。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以语言为媒介把握现实生活、表现主体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基本特征。对于文学来说,语言固然给它创造形象化的艺术世界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也给文学带来了独特的表现力。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容量。文学塑造的形象不

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

2、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创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

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文学又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

3、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

遍性的艺术种类。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

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显示了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这样一个特点,即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

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

文学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意象:

文学理论把意象视为文学形象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在意象创造上,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语象:

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一个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一书中的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要求接受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结构:

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话语:

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其特点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语言单位或文化代码。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话语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具有符规性质和编码功能的符号。

互文性:

又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第二章:文本外部或文本之间的多声部复调效果,又被视为一种“互文性”的表现。文本的“互文性”是指在一个文本之内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造成互文性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滑稽模仿、暗指、直接引文、平行结构等。“一些理论家相信,互文性是文学的根本条件,所有文本都是用其他文本的素材编织而成的,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由此形成了文本之间的多声部性和复调性。P89)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知识主线

主题:1、文学文本的性质和特点;2、文学文本的基本属性和审美规范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具体体现。

方法:1、讨论分析传统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中文学文本的内容;2通过对小说、诗歌等文体种类的具体研究进行阐明。

第一节文学文本

本节从讨论“文本”概念的内涵入手,分析文学文本的诸种特性,重点探讨文学文本的结构与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问题。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文本的含义

(一)讨论

1、文本是按照一定的代码规则组成的一个自足的有机结构,这意味着文本的意义体现在文

本的组织结构与它所指对象的组织结构的转换关系之中。

2、文本的意义并非来自作家单方面的赋予,人们更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文本意义的规定和“文本”作为符号系统的开放性。

(二)结论

“文本”因此成为一个体现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新的研究思路的关键术语。(具体概括见下“文本”)

文本的结构

(一)讨论

英伽登指出,“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它包括(a)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的层次;(b)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1、语言层:语言以及它的符号记录形式——文字,作为构筑文学形象体系,传达文学信息

的媒介,以其特定的组合构成了文本的语言层面。①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通过“能指”即自身的特点,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②文学文本的语义表达基于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要求,则会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有意违反已有的语言成规,以期使表意行为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行为。

2、现象层:文学文本语言符号的所指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学形象体系,由此构

成了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当读者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引领下,为文学文本构筑起一个超越日常语境的审美语境时,文学文本的语言层面作为一种特定符号组合便指向和显示了一个特殊的文学形象体系,文学文本实现了由语言层向现象层的转换。①在抒情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主要体现为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抒情文本在现象层面上体现出来的特色是:以实出虚、以有寓无,在虚实相生中塑造朦胧而又完整的文学形象。②在叙事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则体现为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和变换的环境。

3、意蕴层: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含和显示的审美意味,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

魂所在。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文学形象即文本的现象层面而单独存在,形象与意蕴的关系是融合统一的关系。(定义见下“意蕴”)

(二)结论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有深度的统一体,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形式化显现,而下一层次则给上一层次提供了存在的内容和依据。

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

1、文学体裁概念的形成

文体意识的形成是文学意识成熟的一种标志。文学文本体裁分类问题受到重视,是文学发展相对成熟、文学观念趋向自觉、文学理论逐渐完善的标志。辨识与文学文本结构形式相关因素的差异是理论区分文学种类和文学体裁的主要根据。体裁分类理论的意义: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具体文本中各成分的结构意义只有与体裁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而文学理论研究又须以体裁这一文本的规

范化的形式来统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与阐释,作为建构理论的出发点与根据。

2、文学体裁的特征

规范性是体裁的基本特征;体裁意识和题材理论中内含着历史因素;体裁理论能够反映个人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

3、文学体裁的分类

分类所依据的理论对文本的着眼点、切入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会有相应的差异。我国的“四分法”着眼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同时考虑到题材选择和形象塑造的特点,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文学文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

第二节诗歌

本节将围绕抒情性这一基本特点展开对诗歌体裁的讨论。首先,讨论诗歌抒情的对象、性质、内涵等;其次,讨论诗歌的语言和结构;再次,论述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问题。

一、诗歌与抒情

1、抒情性是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①情感生活是诗歌特有的内容。人情世态、

山水风光在诗里都是以人的内心情感的流动和变化为线索展开的,经过主体情感的渗透和改造以后,作为物象的客体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这就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借景言情、融情入景、托物咏志。②抒情并不意味着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有成就的诗人都会通过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而使之获得更为普遍的审美意义。

2、想象性是诗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唯有诗歌要求想象的“白热化”,给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

3、想象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依的互动关系: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

在动力,而唯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为情感的表现找到使之外化的形象。

二、诗的语言和结构

1、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对语言的要求最为讲究,“诗是语言的精粹”。①诗歌对日常语

言的“背离”(详细见下“真题汇总”);②诗歌向日常语言的“回归”。

2、诗歌在结构上也有自己的特色。①从表层结构上看,诗是分行、分节排列;②从深层结

构看,诗歌追求跳跃式的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既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也不遵循事理的逻辑循序,而是依照主体情感抒发的想象轨迹展开,期间许多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打破了按部就班的秩序,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

1、由意生象。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其中“意”大致指意念、意蕴,“象”指经过意念、意蕴

点染的物象。“意”与“象”的关系正如王弼所说,“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为表达某种意蕴而创造的形象。西方文论:按照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说法,“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T.艾略特提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不能像哲学家或技巧不高明的诗人那样直接表达和抒发,而要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通过物体、情景、事件、掌故、引语等构成的意象体系来表达,即所谓的由意生象。当然由意生象并不是意象创造的唯一模式,由象生意或意象共生在意象创造中也是常见的(杜甫《春望》)。

2、意象的创造和运用并不完全取决于诗人个人,意象的生成和运用不仅要受民族的心理结

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的影响,而且还会受业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约,甚至和人类共通的心理有关。从纵的方面讲,意象有传承性;从横的方面讲,意象有普遍性。意境

王国维被认为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对传统的境界观念加以阐发,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意境理论体系。纳入现代文学理论视野来考察,可以说已经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于启示性的生活景象的图画,又包含着十分丰富、可供思索体味的意蕴,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1、绘形:除了要受主题意识的投射、点染之外,还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①虚化。指作

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作工笔式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因而使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体味的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②集合性。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粹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感。

2、表意:对于绘形来说具有积极的主导性,即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作种

种渲染和改造,对客观物象之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除此以外,意境的表意一般还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①超越性。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再三玩味体验的空间。②哲理性意境所包含的意蕴往往已不是或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评价,而是对整个社会、人生、宇宙、历史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读者对于意境的感悟也常常会进入诗的哲理性层面,从而超越诗人的本意。

第三节散文

首先从何谓文学散文讲起从而展开对散文的讨论。

一、散文与感受的抒发

1、文学散文的特点。①散文把感受的抒发作为基本内容和行文的脉络。不像小说以叙事为

主,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只能通过叙事间接地表现,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也不像是个以抒情为主,感受的表达往往受情绪和情感的支配,很少对感受本身作理性的梳理与反思。②散文在取材表意方面比诗歌更为广泛和丰富,可以广泛地表现大千世界的种种人事景物,情理心态,几乎没有对象上的限制,而且在表现的方式和手法上可以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没有其他文体必有的各种惯例和成规。散文的限制仅在于必须融进作者自己对生活对象的真实感受和体悟。③散文往往是从心情和感觉的自然形态出发,渐进地注入对审美感受的表现、梳理和反省,包括意象的创造和意境的升华。诗的意象更为凝练,意蕴也更为深沉。散文为“意”的书写和表现提供了自由的文体空间。

2、文学散文的类别。①抒情性散文。特别注意意象和意境的营造,一般又较多的情感成分,

对狭义的情感抒发倾注了较大力度。②记叙性散文。按其记叙对象大致分为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一般不追求人物和情节的完整性而重在抒发对人物和时间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更融入了作者的反省和体认。③议论性散文。在叙事或描写的语境中,融合了较多的抒情成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审美感受和体悟。这类散文对于提升散文整体的审美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自由和自然的形式

(一)讨论

1、自由。抒发人生审美感受的特点使散文的表现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同时也决定了它在文

体结构上的多样化,散文在表意和结构上的整体性特点:“形散神不散”。“形散”指散文在结构上没有一定模式或成规,随感而发,有较大的自由;“神不散”指散文主旨线索的集中。

2、自然。抒发感受决定了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散文语言

在许多方面有着和诗歌一样的追求,都要求语言的凝练含蓄;为了适应情感表现的丰富多彩,也都重视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只是散文更追求平易自然,诗歌更讲究章法格律。(二)结论

散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给作者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节小说(热奈特)

随着小说的成熟和影响力的扩大,各种小说理论也相继出场,文学理论的格局也因此得到了充实和拓展。

一、小说与叙事

(一)讨论

叙事

1、叙事的特征。叙事的特征在于展示连续发展的,趋向于一个充实和圆满结局的系列事件,

这些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排列起来的。①叙事原则:连续和转换。连续指的是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的因果关系之上的连续发生,即一个事件如何引发和推进了另一个事件;转换则是指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②叙事顺序:叙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或关系,其不仅具有安排叙事脉络的形式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叙事关系的建立,给事件赋予了新的意义。叙事顺序体现了叙事的一大特征,即“逆向的因果关系”,这一特性被研究者称为“后向预言”。

2、叙事是小说的本质特性之一。①与史诗相比,小说叙事的对象由普通人代替具有传奇经

历的英雄而成为叙事的主要对象。②与浪漫故事相比,小说叙事侧重于现实生活的描绘,不再沉迷于理想生活的构筑;人物塑造方面更加客观,注重其社会性格的刻画,不再固执于人物的内向与主观。③与叙事散文相比,更注重叙事的完整性。④与诗歌相比,以客观讲述语调区别于诗歌的主观抒情语调。⑤与剧本相比,有着“叙述”方式和“演示”

方式的区别。

虚构

1、虚构的特征。强调小说的虚构性目的在于说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小说对

于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①文学叙述赖以存在的条件是,叙述者或叙述手段的存在,以及叙述事件的不存在。这些事件作为虚构的东西是存在的,但作为现实则是不存在的。

②真实生活构成了小说家和读者的经验世界,而小说的虚构则是经验在世界之上的改造

和变形,是经验世界被作家心灵折射之后的结果。

2、虚构是小说叙事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小说叙事因其虚构特性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它可

以自由地描绘与表达,轻逸的翱翔于可能世界之中,这是小说虚构叙事的意义。

(二)结论

小说叙事及虚构性的叙事目的不在于说明已知,而是发现未知,它能够带领人们进入可能的世界。(定义详见下“小说”)

二、故事和人物(传统小说理论关注焦点)

1、故事与情节。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但是与故事不同,情节叙述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有

两个特点:①对事件原因和过程的描述为塑造形象、挖掘事件的蕴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情节的展开使故事呈现出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矛盾,从而为小说审美地表现人生提供了某种可能。②叙事顺序即情节的构成、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叙事技巧。

2、情节与人物。人物塑造离不开情节,情节的展开也不能没有人物。关于人物与情节何者

更重要的问题的不同理论:①热奈特公式,A×C=K,在小说的叙事中,情节的复杂性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成反比,比如侦探小说和心理小说。②把人物和情节的主次关系的决定权交给读者,人物这种主次关系在读者那里是可逆的。

3、人物观。根据性格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区分的两类人物观:①功能性人物观,人物应

绝对从属于情节,认为人物的意义体现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②心理性人物观,将人物视为小说的首要因素,文本中的一切都为解释或塑造人物性格而存在,认为人物的心

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福斯特有“扁型人物”和“圆型人物”的划分,“扁型人物”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这些人物往往有一个核心性格,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

三、叙事理论(现代叙事理论讨论重点)

1、故事层面:从表面看来形态各异的叙事文本中找出相同或相似的故事结构。代表性成果

是托多罗夫的《<十日谈>语法》。

2、叙事层面:叙述人以及他的讲故事行为构成了叙事文学的内在特质。根据叙述者所属的

叙述层次和参与故事的程度,热奈特等人区分了“超故事”叙述者、“内故事”叙述者、“异故事”叙述者和“同故事”叙述者。

3、文本层面:①叙事时间。热奈特从顺序(形成“顺叙”、“倒叙”、“插叙”等叙事效果)、

进速(涉及叙述的“加速”、“减速”)和频率(时间在叙述中的发生次数和重复次数)三个方面探讨了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这个研究突出了小说叙述的故事层面与文本层面的不同,现实了叙述文本、叙述话语的自由性和创造性。②叙述视角。叙述视角又被称作“透视”、“聚焦”,关注的是“谁在看”和“谁在讲”的问题。可分为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热奈特还提出了非聚焦,类似全知全能视角。视角是叙述人看待和叙事的角度,对应于读者的注意点,独特视角的叙述能够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悬念,甚至影响到读者对小说人物的情感反应及道德判断。③叙述距离。叙述距离在叙述文本中体现为所提供的细节的数量和精确程度。它在形成叙述的逼真感或悬念方面,在调整读者介入叙事的程度方面有明显作用

第五节剧本

本节的讨论首先从分析戏剧艺术对剧本性质、特点的制约和影响谈起,强调剧本是为演出而写,必须服从于戏剧艺术的整体特征;其次分析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并根据戏剧冲突性质的不同对悲剧、喜剧和正剧的特点进行考察;最后讨论戏剧叙事和抒情的特点及其对剧本创作的影响。

一、戏剧艺术与剧本

1、剧本的性质。戏剧文学即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的文学依据或记录,是随着戏剧艺术和其

他文学样式的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的。一般来说剧本也被称为台本,是为戏剧提供文学底本即舞台演出的记录。就基本性质而言,剧本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过渡性、中介性的文学样式,戏剧的本质和特征决定和制约了剧本的创作。

2、剧本的特点。①剧本在篇幅上有一定限制(时间的限制)。②剧本要求人物、时间乃至场

景相对集中(舞台的限制)。③戏剧的艺术特点,包括各种不同戏剧样式的特点,都是剧作家进行创作时必须充分注意的;剧本的创作同时还应注意观看演出的观众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表演的限制)。

二、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1、戏剧结构:集中性。①“三一律”(详见下“三一律”)。“三一律”虽然有其局限性,但

情节的完整统一,地点和时间的相对集中,却从来都是西方优秀传统巨作的必备条件,中国古典戏剧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较为自由,而中国现代戏剧则接受了西方戏剧的这一理念,对剧本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②幕、场的划分。为了适应集中性的要求以及时空转换的需要,它既要把戏剧情节和动作组织安排到有限的舞台空间中,又要使结构显得非常严密紧凑,以适应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观赏的需要。

2、戏剧冲突(详见下“戏剧冲突”)。①矛盾的集中性和激烈性是戏剧冲突不同于一般叙事

作品矛盾冲突的主要特点。②戏剧冲突所要求的矛盾要有必然性,即形成戏剧冲突的根

本动因在于矛盾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引起戏剧冲突的矛盾性质应该是必然的、深刻的。

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和特点

3、戏剧情境(详见下“戏剧情境”)。情境推动人物产生动机并导致具体行动,在此过程中

也给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直接动因。而变化中的情境,又称为导致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条件与契机。

三、戏剧语言

戏剧人物的语言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多项任务: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同时还要表现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与台下的观众形成交流。

1、个性化。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

境。

2、动作性。戏剧人物语言不仅让观众听,更要让观众能够看。剧中人物的对话如果不能影

响其他人物,不能影响人物的关系,使矛盾冲突发生变化,就不具备动作性。

3、富于潜台词。富于潜台词的人物语言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应,暗示某种情况和引发新的

矛盾冲突。

4、便于“上口”“入耳”。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尽可能通俗易懂、明朗动听。

5、开放性。剧中人物的语言不能封闭于剧情之中仅限于剧中人物之间的交流,还应该包括

和观众交流、对话的成分。

★关键词

文本:

文本也被译作“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

意蕴:

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

体裁:

指文本明显可辨的种类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于审视生活的角度、塑造形象的方式、语言表现的形态、体制篇幅的规模等方面。体裁对作者的写作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也制约则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诗歌:

诗歌使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意象(诗歌):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是指那种蕴涵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

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散文:

一种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文学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对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

小说:

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虚构性的叙事,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

剧本:

为戏剧表演提供的一种文学脚本,属于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剧本其实只是一种半成品,需要通过戏剧表演才能最后完成。作为文学体裁,剧本的特征均取决于戏剧舞台表演的规定。

“三一律”:

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结构原则。规定戏剧的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这个规定曾经长期影响欧洲戏剧文学的创作。

戏剧冲突:

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是戏剧和戏剧文学的灵魂。表现戏剧冲突也因此成为戏剧和剧本的基本特征之一。

戏剧情境:

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戏剧情境主要表现为剧种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幻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

★知识主线

主题:以文学的形态类型为对象,对丰富多样的文学现象作一种分类研究。

方法:通过对文学形态和文学思潮、流派的关系的讨论,阐明几种基本的文学形态类型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一节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个性化是文学创作追求的目标,但是任何个体的想象都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社会和文学成规的影响。一个时代的流派、思潮现象,使处于同一时代和社会条件下的许多作家在艺术表现上有了某些相似或相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类型现象。

一、文学的思潮与流派

(一)讨论

文学思潮

1、文学思潮形成的外部原因:①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文化思潮或哲学思潮,都会对文学

思潮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②文学思想的孕育和文学实践的形成是因为受到了各种文化思想的启发,源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文学思潮充分体现了文学活动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密切关系。

2、文学思潮形成的内部原因:①文学活动本身的矛盾冲突;②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变化、

与之相应的文学规范和创作准则的提出等文学变革要求的因素;③表现和满足新的审美需求。

文学流派

1、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①联系:流派与思潮常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二者

的联系或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促成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②区别:流派和思潮作为文学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学思潮的特点体现在对某种文学观念的倡导上,思潮以文学思想的更迭体现了文学活动对社会变革的回应;文学流派则是创作活动的产物,致力于创作实践和通过创作成果显示群体特色是这种文学活动的特点。

2、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①某些社会历史条件对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社

会矛盾尖锐复杂或思想文学比较解放的时代,更容易促成流派的发生;②从文学本身来讲,流派的形成与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倾向相近,有共同关心的文学和社会问题,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上有共同语言,一致认同和遵循某种创作准则,是促成流派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原因。

(二)结论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出现是文学走向自觉、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存在于思潮和流派中的内在精神,促成了文学形态类型的形成。

二、文学形态类型的风格特征

(一)讨论

1、文学的表现形态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的外在显现。竹内敏雄把体现了作家

精神特质的艺术风格视为区分文学形态类型的根据,认为文学的表现形态是风格的形象体现。(以巴尔扎克的创作准则为例)

2、文学表现一旦形成了类型之后,对文学的创造活动和接受活动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称

为规范创作和接受的一种因素。韦勒克强调,“我们必须把类型认作一个‘范导性’的概念,认作某种基本的模式,一个实在的、有效的惯例,因为它实际上作为模式规定者具体作品的写作”。(以把布拉姆斯的两种关于文学的隐喻为例)

(二)结论

文学表现形态的成熟、定型以至成为显示某种文学观念的形态类型,对文学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往往是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张扬、推动的结果。

第二节现实主义文学

本节主要讨论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类型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主要体现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上)

韦勒克在分析了欧洲一些作家和理论家对现实主义的论述后,得出的结论:“在这些著述中,一个确定的文学信条形成了,它包括以下几个简明的观念:艺术应该忠实地表现这个真实的世界,因此,它应该通过精微的观察和仔细的辨析来研究当代的生活和风俗。它应该不动感情地、非个人地、客观地表现现实。”

1、艺术表现的“真实性”。要求文学在表现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是“写实性”的

标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

①为了追求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真实感,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艺

术表现的具体、细致和准确,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和真实感。

②以写实形态建构艺术世界使读者忘却了艺术和现实的界限,由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特

点,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忽略了的经验和意义,现在却被作品中的人物唤醒了,而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对生活的再现就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因此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是以艺术概括为基础的,它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现实生活材料精心筛选和艺术加工之后的艺术概括的结果。

2、艺术表现的“客观性”。表现形态上的“写实性”源于主体创作态度的“客观性”,“客观

性”是现实主义文学实现“真实性”的条件和前提。

①现实主义文学在把握生活时,尤为强调作家要对生活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强调作家

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去表现生活。

②客观性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作家只是记录生活现象,丝毫不介入其中,而是强调作家以

客观态度表现生活。卢卡契在讲到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时指出,这种客观性是对“总体性”

即社会整体而言的,他说,“艺术反映现实的客观性在于正确反映总体性,因此一个细节在艺术上的准确性与这个细节是否对应于现实中的相同细节没有关系”。

二、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

典型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和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与人物形象创造有关的典型理论上,韦勒克说,“‘典型’这一概念对现实主义理念和实践”具有“关键意义”。

1、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黑格尔把那种既突出了性格的某一特征,使其成为

人物多样性表现的统治方面,又以其多样丰富的性格表现无不服从这一性格特征,从而有了丰富多彩表现的人物形象,称为“定型的整体”。没有单一,没有“定型”,没有性格丰富多样的表现,人物性格的特殊性就会成为贫乏的单一,成为一种类型,一种概念或一个符号。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个“整体”时,人物性格才有了既特殊又丰富的表现,才有了所谓的个性。

2、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作为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产物,典

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从而成为人们关照生活、理解人生和洞悉人性的社会蕴涵的对象。从环境的典型上理解人物的典型性,是典型理论的一个发展,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点。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包括两个层次,既是指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是指必然会对这种具体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的、体现为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环境。典型环境的理论一方面强调了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们行动的原因,如果不能充分表现社会环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与行动将失去可以理解的基础。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的典型性,揭示了影响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环境的丰富内涵。恩格斯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阐释,从根本上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们现实了人性和人生必然要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普遍意义。

3、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典型形象的永久魅力,就在于以审美的形

态现实了人生和人性的社会价值。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典型化

强调艺术表现的典型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采取了再现现实生活的变现形态,现实主义文学更为重视艺术创造对生活现象的提炼和概括,强调通过创造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解释社会人生的某些本质、特点和规律。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即典型化的过程。

第三节浪漫主义文学

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表现幻想和情感为基本特征的浪漫精神显然是文学生成的一个重要源头。本节中讨论的问题,是以成熟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为对象的。

一、浪漫主义文学与表现(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个性化上)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浪漫主义不仅仅表现在文学领域内,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对王权和贵族的民主运动、民族觉醒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其中包含着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对新的社会理想的追求,对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个性独立的肯定。诗几乎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专用”体裁。

1、抒情性。浪漫主义文学“表现性”的首要特征是抒情性,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抒情几乎

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标志。

①浪漫主义的抒情性源于它的表现论的文学观。浪漫主义是一种将文学视为照亮人生、给

生活以理想和希望的文学类型,认为文学是以想象和虚构,以它对美好心灵的表现,给人生以希望和理想的文学观念,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抒情的基础。

②把表现性视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一种质的规定,还在于表现和抒情促使浪漫主义文学形成

了其作为文学类型的特点。对情感的表现让浪漫主义拥有了自己的对象和自己的感受方式。

2、个性化。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著于个人理想和幻想的表现,强

烈地冲击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是根据作品和它所反映的世界的关系来判断文学的价值的。

①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

人为地创造出虚构、夸张、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浪漫主义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摹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建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个人的愿望。艾布拉姆斯说,对个人理想的表现构成了浪漫主义的“一种动因”,“是诗人的情感和愿望寻求表现的冲动,或者说是像造物主那样具有内在动力的‘创造性’想象的迫使”,成为推动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强调个性表现使浪漫主义文学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浪漫主义的主观性既现实在它的

表现形态上,更融入内在精神之中。华兹华斯强调,“凡是有价值的诗,不论题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因为我们的思想改变着和只带着我们的情感的不断流注”,限定了情感和主观性与理性和知识的关系。

二、浪漫主义理论的发展

浪漫主义文论对想象、自然和诗歌艺术的阐释是相互关联的,并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想象。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

2、自然。浪漫主义文学所说的“自然”的第一种含义是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另一种含义

是相对于“社会”来说的,一方面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题材,另一方面又在对自然的描绘中,变现了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

第四节现代主义文学

本节以现代主义对文学传统的颠覆为线索,讨论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象征性;结合某些文学流派,分析现代主义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一、现代主义文学与象征

1、传统理念和信仰的丧失以及对现实社会人生的迷惘,是导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生的两

个重要的原因。

2、表现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绝望情绪和虚无思想,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

内容,而这是传统文学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的题材和主题,它迫使现代主义文学不得不寻找、建构自己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因此带来了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观

念和技巧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

3、象征到了现代主义文学手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现的手法或技巧了,它成了现代主义

文学的示意符号和表现形态。作为一种形象类型,象征要比形象或意象带有更明显也更浓厚的符号意味;而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形态,象征要求读者必须关注现代主义文学所隐含的寓意。

二、文学传统的颠覆

现代主义以形象、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与变异,现实了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的颠覆,这种颠覆和反拨,首先是对有着悠久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来讲的。

(一)表现形态上的颠覆

1、内容上的“向内转”。

①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现代主义在整体表现上的主观化。其二是指现代主义把自己的表

现对象转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和非理性的世界。

②这不仅仅是文学兴趣或题材选择上的一种变化,而是一种文学观的变化。现代主义强调

表现内心生活其实反映了这样一种文学观,即他们认为人的主观世界、人的心理生活,尤其是人的潜意识,要比他的外部生活更真实,更能体现人的本性。(对比现实主义P133)

2、表现上的“隐喻性”。

①所谓隐喻性的表现方式,是指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

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②现代主义文学的隐喻性表现,使形象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其蕴意隐含在这个象征

符号之中。作品和形象所蕴涵的意义,也往往不是其直接呈现的意义,不是其本身具有的意义,而是一种引申的、隐含的或象征的意义。(对比现实主义P135)

3、文学形象的“符号化”。

①形象的符号化可以理解为形象的象征性,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符号化”说明,这种形

态的形象并不是某个现实形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具有指代特点的符号,其隐喻、象征着形象之外的某种观念或意义。

②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符号性或象征性,是这种形象与传统文学的形象有了根本的区别。

这种区别体现在,现代主义文学的形象不仅在表现形态上,不再像现实主义文学形象那样具体、生动、细致、写实,关注性格描写,而是多少带有抽象性和象征意味;而且从内在的蕴意上说,现代主义文学形象也追求某种抽象意味。

4、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

①现代主义文学更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异化现象,揭示异化和由之带来的精神创伤与变

态心理,构成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②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异化主题主要集中在:a、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现代主义文学竭力

表现人类难以沟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揭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只能是矛盾冲突的关系。b、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人对生存于期间的社会的反对,表现了个人全面反对社会的倾向,表现出反抗和破坏一切社会秩序的趋向,其中既有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批判,也有攻击一切社会秩序无限张扬自我的极端情绪。c、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在现代主义文学中,人与自我的异化关系体现为理性与本能的对立、感官与精神的对立,以及由此形成的双重乃至多重人格,寻找自我、追问“我是谁”、表现人性的失落、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显示人格分裂,等等,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经常表现的题材和主题。d、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代主义文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以物质欲望的张扬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以及迷信技术和崇拜物质所导致的人物精神的丧失。这些主题常常以现代都市生活与自然的对立,以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以技术、物质对人类的压力甚至控制这类题材来表现。

(二)特有的艺术特征

现代主义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这使现代主义极大的膨胀了文学的主观成分,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现代主义作家大都倾向于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

1、重主观表现。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往往不惜用歪曲客观事物的、变形或变异的

方法,来曲折地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晦涩)

2、重艺术想象。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有相当大的主观性,显得离奇乖巧,有很大跳

跃性,往往是不摸底细的读者找不到思路。(复杂)

3、重形式创新。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排列形式,来暗

示人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空洞)

★关键词

文学思潮:

在一定的社会文学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必定有其特定的文学观念,这种文学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审美理想、创作追求、理论构架乃至批评模式,共同构成了引导文学潮流走向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西方学者常用文学运动来指思潮现象,强调“思潮”对于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文学活动的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文学流派:

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现实主义:

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在三种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其一是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概念,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或流派。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文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这个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包容性,它实际上包括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作为表现形态的现实主义是一个文学类型学的概念,现实主义是文学表现的基本形态之一。作为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以写实性的现

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的简称。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典型化: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的基本方式。即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纪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经过艺术加工,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自然主义:

以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主张和文

学实践。自然主义强调要从生理的、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人物塑造要表现他的气质而非性格,以科学实验的方式观察生活和描绘细节,只表现生活现象是“怎样”的而不去追问“为什么”的原因等,自然主义的形成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遗传学的影响。

浪漫主义:

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如高尔基所说,“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它其实复杂地而且始终多少模糊地反映出笼罩着过渡时代社会的一切感觉和情绪的色彩,可是,它的基调是:对新事物的期待、在新事物面前的惶惑、渴望认识新事物的那种烦躁不安的神经质的向往。”

现代主义:

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或文学现象。作为现代工业社会和垄断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思想、心理和生活。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类型,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了和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面孔。从整体上看,现代主义文学以变形、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悲观厌世的情调,具有重主观、强调非理性的“向内转”的特征。

象征:

是一种艺术手法,其最一般的含义“就是‘某一事物代表、表示别的事物’”。按照韦勒克的解释,“在文学理论上,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注意”;劳·彼林说,“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

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的。

★知识主线

主题:分析文学创作中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

方法:通过对创作主体、创作心理和形式与风格等问题的讨论,在描述、梳理经典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相关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

个性主体的存在是决定文学创作是否具有独创性的基础和前提。文学的创作过程也可以理解成作家为表现他对人生的感悟而力求超越种种既定文学规范的过程。本节以作家为试点,依次讨论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文化传统和创作个性的关系。

一、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

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文学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的一种审视、感悟和反省。文学创作源于作家与人生经验的一种遇合,而这种遇合关系的建立,作为主体的作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和智慧。从柏拉图的“诗灵神授”说到康德的创作“天才论”,

这些理论注意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和智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以“感物说”来解释创作主题,就显得更为接近文学创作的实际。作为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作家的能力和才情,其部分来自某种先天的素质,但更多的还是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技能技巧的训练;就是先天的素质也离不开后天的护养。

2、生活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高尔基对于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的回答,古代文学作品中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描写,司马迁所说的“发愤著书”,乔治·桑对写作《安第阿娜》过程的回顾等显露出,悲剧性人生和创伤性体验,从情感内涵、文学风格、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酿成文学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创作是主体与生活的结合、融合,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对象化”的特点。对象化的过程

即创作主体与生活对象的遇合过程。生活经验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激发创作激情的缘由,而且也是制约和规范作家创作的因素。从现象上看,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发展;从遇合关系上讲,如果作家对有限的生活经验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对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

文学创作不仅与作家及其人生经验有关,而且还受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学惯例的影响。不仅有来自本土文化和文学的传统与惯例,而且还有外来文学和文化带来的种种规范和模式。T·艾略特认为历史传统给作家的当下创作赋予了“历史的意识”,但布鲁姆则把传统视为当下创作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传统对文学家既能形成一种启迪和激励,也可能酿成一种束缚和焦虑。具体方面:

1、文学经典。文学经典对于后来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不完全指后人的文学创作对经典的

自觉学习,更普遍的现象是经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无形之中影响甚至决定着后人的创作。经典的权威性体现在,后人把经典视为仿效的对象和文学创作的法则或标准。2、母题。“母题”这个术语,是文学理论从民俗学那里移植来的。民俗学用“母题”来描述

民间文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由于口授是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从而造成民间文学的叙事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母题就是指那种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或成分。例如从中国古代神话的“垂死化生”母题,到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和小说中“殉情幻化”母题,再到“离魂”母题的一脉相承,可以见出文学传统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同时还能把握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态的积淀过程及显现状态。

3、原型。原型本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术语。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有很强的向外表现

的欲望,当它们不能在人的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人的梦中、幻想中和其他的象征形式中显露,因而人们可以从这些表现迹象中去推测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这些迹象便是原型,原型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原型并不直接作用于创作,而是规范当下的创作,具有整合、归纳现实经验的作用。原型整合现实经验,也是接受心理的需要,原型源于人类的最为遥远的记忆,是一种神话思维。神话英雄是“想象性的类概念”,即由某一类人物概括起来所产生的形象,也就是原型,原型是一个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三、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文学需要独创性。因此,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有无创作个性至关重要,它影响到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和艺术成就。创作个性是一个作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现实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个性特点。

1、创作个性与个性。

①区别:心理个性以个人的生理素质为基础,受具体生活情境的影响,在长期社会实践中

逐步形成、发展起来,是一个人人都会经历的成长过程;创作个性的形成取决于创作实践,是作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追求自己的创作特色的结果。

②关系:“文如其人”——个性会影响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响他对题材的选择和表

现题材的方式;“文不如其人”——虚构权利和补偿心理有可能让一个作者在他的创作中去表现其本人实际上没有,但他又希望有的那种品格和个性。

2、创作过程和作品中的创作个性。

①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指一个作家在切入生活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方式以及

对生活材料的理解上,有他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贾平凹、池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复习方案 专业课一:中外文学史 中外文学史:华师的文学专业课数目很多,涉及面非常广,教材也十分庞杂,盲目复习,难以起手,必须要做到去粗取精,析出重点,而一般考生在初期复习中很难做到。 大纲给出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包含以下: 文学各专业: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复试专业考试参考书目: 文艺学: 《文学批评原理》王先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教程》胡亚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中国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文学: 《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李显杰、修倜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硕士(语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本节概述: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003-华中师范大学-06-徐敏-信息技术与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以文学批评课程为例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 成果科类:文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信息化环境下的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徐敏、胡亚敏、韩军、万娜 姓名 专业技 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 均教学工 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徐敏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103 实施文学批评“三阶式”翻转课堂; 协助主持台湾师大MOOC; 参与建设中国大学MOOC 胡亚敏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8 主持台湾师大MOOC; 建设中国大学MOOC; 建设中国大学SPOC; 建设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韩军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101 参与建设台湾师大MOOC; 参与建设华中师大云课堂 万娜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270 参与建设台湾师大MOOC; 参与建设华中师大云课堂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信息技术的多种模式与文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层级的不同,在高校文科教学中先后建设了翻转课堂、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SPOC、面向台湾师大的MOOC等多种信息化课程类型,组建了多层级性的自主学习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贯穿课程始终、线上线下为一体的学习空间,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文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三阶式翻转课堂 针对人文学科知识的非确定性和价值判断的多元性,改造翻转课堂“课前自学+课上讲授”的基本模式,提出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三阶式翻转课堂”模式,将文学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网络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学习空间中开展伙伴学习,使学生在互相倾听、启发、欣赏中提升彼此。 3、信息技术与文学教学的互融互生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文学教学,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其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又通过人文性加强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融技术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促进了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本成果是对四年来文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和改造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总结。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上的变化,将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和提升作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将多种信息化课程类型引入文学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层级自主性的学习空间;并通过以伙伴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三阶式翻转课堂,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探索文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本成果努力追求融人文性和信息化于一体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人格人文素养的养成,构筑信息化时代文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南京大学 文学院 2016考研 书目

写在前面的话: 有学妹找我推荐书单,我就写了写,放上来给大家参考参考。 我是15级,也就是刚刚才考过的学姐~~~ 另有一些考研笔记和资料需要处理,有意者联系微信ivy__1019(P.S. 有两个下划线哟~~) 亦承接南京大学历史系咨询业务~~~ 因为一直到4月底都不在国内,笔记和资料得五一节过了才处理,笔记和资料也都只有几份,处理完拉到,先到先得~~~ ======================================================= 关于书目 一、古代文学—莫砺锋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4卷以及配套的文学作品选4本 2.南大出版的古代文学导引 3.还有南大老师的研究领域、相关书籍,如莫砺锋编《继往开来的东南学术》, 莫砺锋的研究领域也常考。(我考研期间看了《莫砺锋诗话》,感触很深,不是考试参考书,但对生活会有点启发,可以看看当是复习时的调剂)。 二、现当代文学—丁帆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北大出版社(经典) 2.中国新文学史;丁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以及配套的作品选 (红色封面,南大老师自己出的,最新版,一定要好好看,今年现当代两道论述大题上面都有涉及,非常推荐。而这本书因为是刚出的,网上卖的所谓考研资料都没有提到) 3.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董健、丁帆、王彬彬;北京师大2011版(南大老师自 己编的,重要) 4.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稿;丁帆;南大出版社2013版(和《新文学史》一样,最新的书,很薄的一小册,有的文章是老师论文,一定要看,尤其是丁帆写的那章节) 5.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刘俊;南大出版社2006版(一定要看) 6.因为我考得是现当代文学,这方面的书看的比较多,不考现当代,以下这些都可以挑几本略看。丁帆编《多元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王爱松的新书《对话性阅读与批评》,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论文。当然,现当代经典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一定要看的。还有很杂的一些书,经典文学作品等。 三、外国文学史—余斌、昂智慧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长街短梦》

长街短梦 铁凝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她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 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认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脸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认上针。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她认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认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想梦。 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201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考研经验

201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考研经验 关于文艺学的学习经验,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写成,在总结自己学习心得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师大文学专业从2017年开始专业一用一张卷子,所以考文艺学需要看的 书有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史、西方文学史、现当代文学。而文艺学侧重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应试教材主要有两本书,分别是: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本;文学理论导引,周宪版本。(根据官网2018参考书目)在这特别要提到的是,有时候参考书会有所改动,就我知道的南师大17年、18年的参考书都有所改动,但!!!大家不必慌张,因为事实是换汤不换药,不同的书本只不过在内容的编排顺序和侧重点上会有一些不同,但总体来说考试重点是不会改变的,这个很好理解,因为一个学科里面基础的知识就是那些,书目怎么变,这些核心的东西是不会变的,所以大家只需要踏踏实实地掌握这些核心知识即可。(看好自己手头的书,以不变应万变) 这个帖子就以分享文艺学的复习方法为主。再次说一下,就算19年参考书 目有所改变,大家也不必慌张,重点的是掌握书本中的基础知识。 文艺学初试考两门专业课,专业一是文学基础,专业二是文学评论。就分成两块介绍相关的复习经验。 专业一的复习 专业一主要以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为主,所以概念非常重要,我本人是不太喜欢背死概念的人,但考完之后深感概念的重要性,该背的一点都不能少哦。 文艺学专业的重点是文学理论,那就重点说一下两本文学理论的复习方法。 我个人在学习这两本书的时候是先把书通读一遍,第一遍读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太多,试着去读懂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对文学理论这门课具体关注的问题有所了解,形成一个模糊但是初步的印象; 第二遍开始梳理逻辑,做笔记,最好同时看看历年真题,对文学理论课本里面的考点有所了解。在这一遍里特别要提到的一个小技巧是看目录,目录非常重要,一本书如何编排、重点内容有什么一般都体现在目录里(多看目录,最后最好能达到目录在你脑袋里); 第三遍的时候对照着真题开始看笔记,对笔记上整理出的概念进行理解记忆,如果还有迷糊的地方对照着找到书本里相应的讲解(我在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感觉内容还是相对丰富,举例解释也做的比较详细,比较容易理解,尤其是周宪的文学理论导引,趣味性比较强,举例也很亲切,就一本理论书来说,没有那么艰涩枯燥)。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南大文学院古代文学考研经验及参考书推荐http

南大文学院古代文学考研经验及参考书推荐 https://www.doczj.com/doc/f24678104.html,/thread-1209419-1-1.html 发表于2014-8-8 14:25 1herk 我终于克服拖延症跑来发经验帖啦握拳!感谢之前论坛里所有给我帮助很大的帖子~一战北大惨败,二战南大险胜,古代文学专业。 一.学校选择 国内古代文学最牛的就是北大,南大和复旦,排名不分先后只是主攻方向不同。南大古代文学的特色是与古文献的结合和域外汉学研究的开展,一方面注重考据、版本、目录等基本知识给予很实际的治学门径,另一方面擅长海外汉籍和国外汉学提供崭新的研究角度,加之严谨的学术风气和和谐的整体氛围,又坐落于金陵帝王州,乌衣巷秦淮河风流千载,南大,你值得拥有。 鉴于我第一年考的是无比变态的北大,我觉得南大的题已然超级无敌人性化了。比如文学卷,虽然貌似什么都考,但是除了名词解释需要全答以外,大题只是六选四,古代文学除去自己专业的两道只需要再重点准备两门而已,大大减少了复习难度。而且除了2012年试题比较诡异以外,基本还是以重点知识的基础考察为主,很少有太难太偏的题目,总之是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试卷类型。 二.初试准备 因为我是古代文学方向,所以我会详细说一下古代文学的复习建议,然后再简略一点的是现代文学、英语、政治和心态调整及时间管理,其他的科目我不擅长也没看什么扩展的书就大概说下我用过的教材好了。 1. 古代文学 (1)首先一定要以真题为指导,以基础为最重点,这也是每个科目都通用的关键。 通观古代文学的历年大题,都是很基础的重点考察,让咱们默写的诗词也都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在我两年的复习中深刻感觉到基础才是一切一切的关键,看的研究专著越多,越觉得基础重要,这就好比筑楼,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往上盖得越高,越有崩塌的危险。所以以真题为指导,以课本为纲领,以作品选为基石,以文论选为补充,以重要专著为提高,这就是我觉得有效又不会崩溃的总体方法。 (2)在通读了袁本教材之后,我首先和真题结合总结了所有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 A先秦 诗经——基本情况(采集、整理、流传)、风雅颂、赋比兴、风雅精神 先秦叙事散文——基本情况(概况、成就、影响)、左传的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先秦叙事散文对小说的影响、对散文的影响。 诸子——基本情况(文献、体裁变迁、发展阶段、艺术风格)、孟子语言及影响、庄子语言寓言及影响 楚辞——基本情况(主要的注本,重要篇目的内容)、影响(抒情、浪漫、比兴) B秦汉 汉赋——发展过程,汉大赋及主要作家 史记——叙述、写人、风格、地位影响,史汉对比 汉乐府——基本情况(编辑整理、内容)、叙事诗、对诗经的延续和发展,对五言诗的影响C魏晋南北朝 五言诗——汉魏五言诗的流变、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建安七子、太康元康诗坛、大小谢对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之《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任务群 ——《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认真阅读《平凡的世界》,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分析作品的语言和用词 特色,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学习小说中用景物渲染气氛,突出性格的写作方法,并进行仿写。 【思维发展与提升】 感知书中人物形象,理解思想主题,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开拓思维的广度。通过对比《人生》与《平凡的世界》,分析小说主题的相似与区别。 【审美鉴赏与创造】 提高审美能力,对小说进行多角度的创造性评价并抒发自己的感悟。感受 人物的苦难,发现人性的多样,体悟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路遥的创作背景和风格,通过小说感知改革开放对一代人形成的巨大 影响,学习和理解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等人体现出来的坚韧、淳朴的性格。 (二)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 仔细阅读《平凡的世界》,并结合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以及关于路 遥的生平传记、创作背景,具体有厚夫著《路遥传》、杨晓帆《路遥论》、王刚《路遥年谱》等进行对比阅读,获得多文本阅读的体验,回归真实的阅读过程。 2、梳理与探究: ①梳理和归纳《平凡的世界》、《人生》基本情节,梳理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轨迹。并重点分析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高加林等人的形象,对其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并写人物分析。 ②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写人、写事的手法,归纳小说主要的艺术特征,探究路遥小说的艺术手法。 3、表达与交流: 小组讨论,分享汇报阅读成果,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知人论世,谈谈时代背景对人的命运和文学的影响。 (三)设计说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自主、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