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药方

伤寒论药方

伤寒论药方
伤寒论药方

(子) 桂枝湯類(計14方)

(1)001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2)045桂枝加桂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桂枝二兩(或說應加肉桂)

(3)083桂枝加芍湯(原名: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三兩

(4)084桂枝加黃湯(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湯六味原量大黃二兩

(5)003桂枝加樸杏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厚朴三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6)004桂枝加附湯(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006桂枝去芍湯(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8)007桂枝去芍加附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湯四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9)044桂枝救逆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腥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

(10)046桂甘龍牡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二兩牡蠣二兩熬

(11)064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乾薑三兩

(12)069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與(6)方同味異量) (13)005白朮附子湯(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方名出金匱)

(14)012桂枝去桂加苓朮湯(桂枝去桂君茯苓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茯苓三兩白朮三兩

附●桂枝新加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加一兩生薑加一兩人參三兩

(丑) 麻黃湯類(計9方)

(15)020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一兩炙

(16)021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如雞子大碎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17)022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洗(附加減法)

(18)008桂麻各半湯(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麻黃去節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

(19)009桂二麻一湯(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生薑一兩六銖切大棗五枚擘

(20)011桂二越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炙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生薑一兩大棗四枚擘

(21)085麻黃附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

(22)086麻黃附甘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

(23)024麻杏甘石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寅) 葛根湯類(計4方)

(24)017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棘十二枚擘

(25)018葛根加夏湯(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

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半夏半升洗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26)19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湯) : 葛根半斤黃芩三兩黃連三兩甘草二兩炙

(27)002桂枝加葛湯(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葛根二兩(從玉函無麻黃)

(卯) 白虎湯類(計3方)

(28)071白虎湯: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29)010白虎加參湯(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湯四味原量人參三兩

(30)112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甘草一兩炙麥門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洗粳米半升

(辰) 承氣湯類(計9方)

(31)015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32)074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樸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者炙

(33)073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34)042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箇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

(35)047抵當湯: 水蛭熬蝱蟲各三十個去翹足熬桃仁二十箇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

(36)050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37)051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括樓實大者一枚

(38)057十棗湯: 大棗十枚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39)090猪膚湯: 猪膚一斤(煎服法內有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

(巳) 梔豉湯類(計8方)

(40)033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箇擘香豉四合綿裹

(41)034梔子甘豉湯(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十四箇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

(42)035梔子薑豉湯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十四箇擘生薑二兩香豉四合綿裹(43)036梔子厚樸湯: 梔子十四箇擘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

四枚水浸

炙令黃

(44)037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箇擘乾薑二兩

(45)081梔子蘖皮湯: 梔子十五箇擘黃蘖二兩甘草一兩炙

(46)110枳實梔豉湯(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箇擘豉一升綿裹(附加法)

(47)078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

(午) 柴胡湯類(計6方)

(48)038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木棗十二枚擘(附加減法)

(49)040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生薑五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大黃二兩(從玉函金匱有大黃)

(50)041柴巿加硝湯(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半夏二十銖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切大棗四枚擘芒硝六兩

(51)043柴胡加龍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黃芩桂枝去皮人參茯苓龍骨鉛丹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熬

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擘

(52)054柴胡桂枝湯: 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甘草一兩炙桂枝一兩半去皮芍藥一兩半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擘

(53)055柴胡桂乾湯(柴胡桂枝乾薑湯): 柴胡半斤黃苓三兩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樓根四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未) 瀉心湯類(計10方)

(54)058二黃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55)059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二枚炮去皮

破別煎取汁

(56)060生薑瀉心湯: 生薑四兩切黃連一兩黃芩一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三兩炙乾薑一兩大棗十二枚擘(57)061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炙黃連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金匱千金外臺俱有: 人參三兩)

(58)056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黃芩人參甘草炙乾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59)104乾芩連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60)066黃芩湯: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61)067黃芩加薑夏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湯四味原量半夏半升生薑一兩半(生薑量從玉函一方三兩切) (62)068黃連湯: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二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斤洗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63)063旋覆代赭湯: 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甘草三兩炙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擘

(申) 四逆湯(計12方)

(64)016四逆湯: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65)106四逆加參湯(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湯三味原量人參一兩

(66)023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67)088附子湯: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朮四兩芍藥三兩人參二兩茯苓三兩

(68)097真武湯: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朮二兩芍藥三兩茯苓三兩生薑三兩切

(附加減方)

(69)030茯苓四逆湯: 四逆湯三味原量茯苓四兩人參一兩

(70)098通脈四逆湯: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二兩炙(附加減法)

(71)108通脈四逆加膽湯(通脈四逆加猪膽汁湯): 通脈四逆湯三味原量猪膽汁半合

(72)101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通草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73)102當歸四逆加薑萸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湯七味原量生薑半斤切吳茱萸二升(清酒六升)

(74)095白通湯: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葱白四莖

(或說應有人尿五合)

(75)096白通加膽湯(白通加猪膽汁湯): 白通湯三味原量人尿五合猪膽汁一合

(酉) 甘草湯類(計13方)

(76)091甘草湯: 甘草二兩

(77)092桔梗湯: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78)025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79)013甘草乾薑湯: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

(80)014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各四兩

(81)070甘草附子湯: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兩桂枝二兩去皮

(82)029芍藥甘附湯(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83)032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兩甘草二兩炙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

(84)026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85)028苓桂朮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86)027厚樸薑夏甘參湯(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

(87)039小建中湯: 膠飴一升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

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88)072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阿膠二兩人參二兩生地一斤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桂枝三兩生薑三兩大棗三十枚(清酒七升加水八升煮阿膠烊入藥汁)

附●麥門冬湯: 麥門冬七升人參二兩半夏一升甘草二兩炙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戌) 丸散方類(計15方)

(89)107理中丸?湯: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炙各三兩(蜜和為丸) (附加減法)

(90)100烏梅丸: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蘖六兩(蜜丸)

(91)80麻仁丸: 麻仁二升大黃一升去皮枳實半斤炙芍藥半斤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蜜丸)

(92)076蜜煎導: 食蜜七合

(93)077猪膽汁導: 大猪膽一枚瀉汁(法醋少許)

(94)048抵當丸: 水蛭二十箇熬蝱蟲二十箇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大黃三兩

(95)049大陷胸丸: 大黃半斤葶藶子半斤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芒硝半升(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

(96)031五苓散: 猪苓十八銖去皮茯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97)052 文蛤散: 文蛤五兩

(98)053三物小白散: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桔梗三分貝母三分

(白飲熱粥冷粥)

(99)094半夏散?湯: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100)(01)065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香豉一合)

(100)(02)111牡蠣澤瀉散: 牡蠣熬澤瀉蜀漆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鹹栝樓根各等分

(100)(03)109燒褌散: 婦人中褲近隱處取燒作灰

附●禹餘精糧丸: 方缺●土瓜根: 用法缺

(亥)其餘湯類(計9方)

(100)(04)062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餘糧一斤碎

(100)(05)089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節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100)(06)075猪苓湯: 猪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

(100)(07)079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100)(08)082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連翹根是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一升切杏仁四十箇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100)(09)087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100)(10)093苦酒湯: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100)(11)103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石膏六銖碎綿裹白朮六銖乾薑六銖

(100)(12)105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蘖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伤寒论》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

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

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伤寒论112方详版(优质严制)

伤寒论112方 一、太阳篇 1、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

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4、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论方歌括

伤寒论方歌括 1、桂枝汤 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2、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5、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6、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7、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8、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9、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11、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12、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13、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 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18、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使。20、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2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 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伤寒论方115首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2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汁方与猪胆汁方),而数版本《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则大多认为《伤寒论》方剂是113方,笔者对此作了认真地仔细地统计,则发现《伤寒论》方剂既不是112方,也不是113方,更不是114方,而是115方,为了纠正以往对《伤寒论》方剂数目的不准确认识,特将《伤寒论》方剂例举于次。 (1)十枣汤(2)三物白散(3)干姜附子汤(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5)土瓜根汁方(6)大承气汤(7)大柴胡汤(8)大青龙汤(9)大陷胸汤(10)大陷胸丸(11)大黄黄连泻心汤(12)小青龙汤(13)小柴胡汤(14)小承气汤(15)小建中汤(16)小陷胸汤(17)五苓散(18)文蛤散(19)乌梅丸(20)四逆汤(21)四逆加人参汤(22)四逆散(23)甘草汤(24)甘草干姜汤(25)甘草附子汤(26)甘草泻心汤(27)生姜泻心汤(28)白头翁汤(29)白虎汤(30)白虎加人参汤(31)白通汤(32)白通加猪胆汁汤(33)瓜蒂散(34)半夏泻心汤(35)半夏散及汤(36)当归四逆汤(37)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8)竹叶石膏汤(39)芍药甘草汤(40)芍药甘草附子汤(41)赤石脂禹余粮汤(42)吴茱萸汤(43)牡蛎泽泻散(44)附子汤(45)附子泻心汤(46)抵当丸(47)抵当汤(48)苦酒汤(49)炙甘草汤(50)茵陈蒿汤(51)茯苓甘草汤(52)茯苓四逆汤(5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5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5)枳实栀子豉汤(56)栀子豉汤(57)栀子甘草豉汤(58)栀子生姜豉汤(59)栀子柏皮汤(60)栀子厚朴汤(61)栀子干姜汤(6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3)禹余粮丸(64)真武汤(65)桂枝汤(66)桂枝二麻黄一汤(67)桂枝二越婢一汤(68)桂枝麻黄各半汤(69)桂枝人参汤(70)桂枝甘草汤(7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2)桂枝附子汤(7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7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75)桂枝去芍药汤(7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77)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78)桂枝加桂汤(79)桂枝加芍药汤(80)桂枝加大黄汤(8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82)桂枝加附子汤(83)桂枝加葛根汤(84)桂枝加厚朴杏仁汤(85)桃花汤(86)桃核承气汤(87)桔梗汤(88)柴胡加芒硝汤(89)柴胡桂枝汤(90)柴胡桂枝干姜汤(9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2)调胃承气汤(93)烧裈散(94)通脉四逆汤(9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6)理中丸(97)黄芩汤(9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9)黄连汤(100)黄连阿胶汤(101)猪苓汤(102)猪肤汤(103)猪胆汁方(104)旋覆代赭汤(105)麻黄汤(106)麻黄附子甘草汤(107)麻黄连轺赤小豆汤(108)麻黄附子细辛汤(109)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110)麻黄升麻汤(111)麻子仁丸(112)葛根汤(113)葛根加半夏汤(114)葛根黄芩黄连汤(115)蜜煎导。作者:王付

伤寒论的方剂的度量衡转化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

长沙方歌括-整理

长沙方歌括-整理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四逆汤 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干姜附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优质严制)

1伤寒论方歌 二画 1.十枣汤F70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 三画 2.大青龙汤F33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 3.大承气汤 F61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4.大柴胡汤F143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5.大陷胸汤F62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6.大陷胸丸 L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7.大黄黄连泻心汤S119 大黄+黄连+黄芩 8.三物白散 W 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 9.土瓜根(方阙) 10.干姜附子汤 S91 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12.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3.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14.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 15.小柴胡汤F80 11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6.小陷胸汤 F329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 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四画 17.五苓散 F304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8.文蛤散 W 文蛤散文蛤五两 19.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五画 20.甘草汤 S262 21.甘草泻心汤方88 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 22.甘草干姜汤 S95 23.甘草附子汤L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24.四逆散方84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25.四逆汤 S241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26.四逆加人参汤 S309 四逆汤+人参 27.白虎汤 F92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 28.白虎加人参汤 F92 白虎汤+人参 29.白头翁汤 F111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30.白通汤W 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 31.白通加猪胆汁汤 W

伤寒论中妇中内方歌

《伤寒论》 赤石脂禹余粮汤附子汤 瓜蒂散 抵当丸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下焦滑脱利难禁,少阴阳弱湿寒侵瓜蒂散中赤小豆抵当丸中蛭虫桃一枚附子胜灵丹 赤石余粮汤可寻真武去姜再益参豆豉汁调酸苦凑大黄泻热逐瘀妙甘芍平行三两看 温理中焦泄不止证见背寒身体痛逐邪涌吐功最捷下焦蓄血病势缓汗后恶寒虚故也 须知固下义精深脉沉肢厥此方钦胸脘痰食服之疗峻药缓图功效好经方秘旨孰能攒 白通汤 白通汤加猪胆汁抵当汤 芍药甘草汤 四逆加人参汤 少阴下利白通汤白通汤加猪胆汁重用水蛭抵挡汤芍药甘草功效良四逆汤用附草姜 面赤脉微四末凉

葱白干姜与附子桃仁虻虫及大黄阴液不足筋失养回阳救逆功效良 葱白附姜三味药阳脱阴竭拒热药少腹硬满人如狂酸甘化阴兼柔筋恶寒脉微气血弱 通阳回厥是奇方破阴回阳功效奇蓄血重症效立当方中药物各四两再加人参共为方 半夏散及汤 牡蛎泽泻散 附子泻心汤 白虎汤 白头翁汤 半夏散及用桂枝牡蛎泽泻散七味附子泻心用三黄白虎膏知甘草粳白头翁汤治热痢 缓急止痛加甘草漆泽葶苈陆楼根减量加附不煎汤气分大热此方清黄连黄柏与秦皮 通阳散寒治咽痛水泛多见虚类证阳明太阴合成病热渴汗出脉洪大味苦性寒能凉血 除痰开结功效佳肾虚引起多适用解痞可要细端详

加入人参气津生 解毒坚阴功效奇 半夏泻心汤 当归四逆汤 竹叶石膏汤 吴茱萸汤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当归四逆桂芍枣 竹叶石膏汤人参 吴茱萸汤人参枣 生姜泻心黄连芩 干姜甘草与人参 细辛甘草与通草 麦冬半夏甘草临 重用生姜温胃好 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 血虚肝寒手足冷 再加粳米同煎服 阳明寒呕少阴利 再加半夏与大枣 法在降阳而和阴 煎服此方乐陶陶 清热益气养阴津 厥阴头痛皆能保 水热互结证可去 白虎加人参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阳明热炽用白虎 膏知粳甘共为汤 当归四逆桂枝芍 细辛甘草木通着 清热保津有奇效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伤寒论方歌诀

伤寒论方歌诀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十五、桂枝加桂汤:代-伐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伐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阴-服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8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2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5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 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 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 -――中十篇。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 学内容 学思路和方法 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 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一、辨病识证用方 太阳中风方:桂枝汤 古病证结胸热实 今病证胃痛寒凝气滞 二、抓主症,对证用方。(注意:症非证) 例1: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柴陷合剂治疗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 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涩:气血虚弦:少阳气郁。 例2: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痢病机:寒热错杂 例3:宋孝志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 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 四、抓主症,兼识病机 例:真武汤证: 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四肢沉重疼痛(水肿) 咳……水邪犯肺 吐、利……水邪浸渍胃肠

伤寒论全部药方分类录

傷寒論全部藥方分類錄 姜佐景編製五十一年(1962)國醫節 王全民重新打製2009年12月17日方名上端首排加()數字,係今新編號數,次排數字係示原有次序,方名字多者簡之。 ○ (子) 桂枝湯類(計14方) (1)001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2)045桂枝加桂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桂枝二兩 (或說應加肉桂) (3)083桂枝加芍湯 (原名: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三兩 (4)084桂枝加黃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湯六味原量大黃二兩 (5)003桂枝加樸杏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厚朴三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6)004桂枝加附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006桂枝去芍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8)007桂枝去芍加附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湯四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9)044桂枝救逆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腥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 (10)046桂甘龍牡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二兩牡蠣二兩熬 (11)064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乾薑三兩 (12)069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 切大棗十二枚擘 (與(6)方同味異量)

(13)005白朮附子湯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方名出金匱) (14)012桂枝去桂加苓朮湯 (桂枝去桂君茯苓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茯苓三兩白朮三兩 附●桂枝新加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加一兩生薑加一兩人參三兩 ○ (丑) 麻黃湯類 (計9方) (15)020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一兩炙 (16)021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如雞子 大碎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17)022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洗 (附加減法) (18)008桂麻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麻黃去節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 (19)009桂二麻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生薑一兩六銖切大棗五枚擘 (20)011桂二越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 炙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生薑一兩大棗四枚擘 (21)085麻黃附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 (22)086麻黃附甘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 片甘草二兩炙 (23)024麻杏甘石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 (寅) 葛根湯類 (計4方)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浅析《伤寒论》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皆有发展,在中医学中地位颇为重要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一。《伤寒杂病论》在脾胃学说继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下文就《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内容作个简要的分析。 一、重视保护脾胃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故仲景非常注意保护脾胃,以免损伤。 祛邪依据脾胃盛衰。患者脾胃素虚,仲景或先补后攻,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或禁汗如“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或禁攻下如“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条),或根据胃气盛衰而减少易伤胃气之药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条)。 祛邪不忘保护脾胃。仲景在祛邪时或在方中配伍护脾胃之药如中白虎汤,方中之粳米、甘草能使阴寒之石膏不损脾胃;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之用粳米,皆旨在培补脾胃元气。或用护脾胃之药送服峻药,如十枣汤中用大枣(肥者十枚),就是为了避免峻药伤及胃中之津液。大枣,甘温,归脾胃经,《本经》云:“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

液……”[1]。其次,在《伤寒论》112方中,很大一部分都有甘草、生姜、大枣。甘草、生姜、大枣都是补脾胃之品。 二、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 脾胃居中央而运四维,心肺之降、肝肾之升,皆有赖脾胃升降斡旋之力。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则气机升降失常,则病由生。黄元御在论“厥”时说:“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不运也。”故《伤寒论》中多有从中土治疗疾病治病。如“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条),陈修园曰:“此一节言少阴水火之气,皆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若上吐下利,则中土虚矣。中土虚则气不行于四末,故手足逆冷;中土虚不能导手少阴之气而下交则为烦,不能引足少阴之气上交而为躁,甚则烦躁欲死。方用吴茱萸之大辛大温,以救欲绝之阳;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和胃,以行四末。师于不治之证,不忍坐视,专求阳明,是得绝处缝生之妙……”[2]另外仲景治疗脾胃气虚,寒热错杂于中焦之痞证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也是着重于调理脾胃,用黄芩、黄连清热,人参、生姜、大枣、甘草、半夏补中和胃。我校伤寒大家俞长荣教授,就善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胃病,可谓深得仲景之术。 三、善于从脾胃疗疾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