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D )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区别(A )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B )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4、(D )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列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

B、1974年7月28日

C、1975年7月28日

D、1976年7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B )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次年3月1日起施行。

A、1997年10月29日

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

D、1998年10月29日

6、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 )

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B )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8、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C )。

A、木柱

B、檩子

C、木圈梁

D、地基

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10、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A )年,由着名地震学家

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11、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4日,我们成功地预报了(D )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

A、四川松潘7.2级

B、河北邢台6.8级

C、云南龙陵7.4级

D、辽宁海城7.3级

12、目前,我国共划分为8个地震区和25个地震带,其中大震主要发生在(B )

A、华中、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B、华北、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C、华北、华西、新疆、青藏和海南地震区

D、华西、华中、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13、《防震减灾法》规定,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D )

A、当地地震部门

B、省地震部门

C、当地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14、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A )。

A、先保护头

B、先保护胸部

C、先保护双手

D、先保护双脚

15、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C )。

A、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光亮

B、尽快救出来,尽快进食

C、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D、尽快救出来,尽快输氧

16、吐鲁番地区历史上最大地震是1916年在(A )发生

6.0级地震。

A、吐峪沟

B、库米什

C、七克台

D、大河沿

17、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D )。

A、不停地呼救

B、不顾一切的行动

C、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D、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18、(C )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A、4级

B、5级

C、6级

D、7

19、创伤现场急救技术(A )。

A、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B、止血、包扎、固定、等待医护人员

C、止血、包扎、等待医护人员

D、止血、固定、等待医护人员

20、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为(B )。

A、火山地震

B、构造地震

C、陷落地震

D、人工地震

21、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D )次,其中有感地震约(B )次。

A、5千次

B、5万次

C、50万次

D、500万次

22、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B )发明的。

A、祖冲之

B、张衡

C、毕升

D、蔡伦

23、吐鲁番地区最年轻的活动性断裂带是(C )。

A、博罗霍诺活动断裂带

B、博格达南缘活动断裂带

C、中央隆起带

D、也木什盐山断裂和火焰山南缘断裂

24、吐鲁番市城市抗震设防能力,应具备(C )度设防。

A、Ⅴ

B、Ⅵ

C、Ⅶ

D、Ⅷ

25、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A )。

A、抗震设防要求

B、抗震设防标准

C、抗震设防设计

D、抗震设防规范

26、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D )度。

A、Ⅷ

B、Ⅺ

C、Ⅸ

D、Ⅻ

27、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A )。

A、各类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所致

B、大地震动

C、地面开裂

D、火灾

28、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多次,一般情况下,( B )以上才能感觉到,称为有感地震。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29、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A )层。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幔、地核、地壳

D、地核、地幔、地壳

30、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8.7级

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遇难失踪总人数达(B )。

A、20万人

B、22.5万人

C、24万人

D、28万人

二、多选题

1、地震害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诱发灾害,下列哪些属诱发灾害(ACE )。

A、人的心理创伤

B、爆炸

C、瘟疫

D、泥石流

E、社会动乱

2、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常用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描述。其中(ADE )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A、时间

B、震中距

C、震源深度

D、震级

E、地点

3、识别地震谣言说法,正确的是(ABCD )

A、地震预报不是政府发布的

B、可向当地人民政府核实

C、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说的十分准确

D、可向当地地震部门核实

4、农村抗震安居工程结构类型:(ABC )。

A、砖木结构

B、砖混结构

C、土木结构

D、钢筋混泥土

5、地壳的不断运动是孕育地震的温床。在这个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其附近的物质会发生一系列的(ABCD )等方面的异常变化,这就是地震的"前兆"现象。

A、物理

B、化学

C、生物

D、气象

6、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BCE )

A、饥荒

B、海啸

C、毒气泄漏

D、瘟疫

E、放射性污染

7、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在(ABCD )等方面异常的异常变化,做出的预报。

A、电磁

B、重力

C、地壳形变

D、地下水动态

8、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指大型的(ABCD )等,这些设施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A、水电站

B、核电站

C、通信

D、交通及供水供电

9、地震发生时你在户外如何避震(ABD )

A、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B、避开高大建筑物

C、迅速返回室内

D、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E、抱住电线杆

10、地震预报包括(ABCD )。

A、长期预报

B、中期预报

C、短期预报

D、临时预报

11、地震直接灾害除造成建筑物破坏外,不会引起(ABCD )

A、山崩、滑坡

B、地裂、地陷

C、喷沙、冒水

D、海啸

12、在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时,应避开以下地方(ABCDE )

A、松软的土地

B、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

C、山坡或山脚

D、活断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E、古河道、旧池塘或沙滩及其填充地带上

13、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

是(BC )。

A、切断水源

B、切断燃气源

C、切断电源

D、关好门窗

14、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以下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ABCD )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

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15、地震的突发性很强,往往使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因此,家庭在平时要准备一个防震包,以解震后的燃眉之急,防震包所装物品数量不能太多,以方便携带。一般必须存放的物品应该有(ABD )

A、食品

B、水

C、日常生活用品

D、急救药物

16、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BCD )

A、台网建设

B、震灾预防

C、紧急救援

D、地震监测预报

17、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可选择安全的地方避险,有(BCD )

A、阳台

B、桌子底下

C、开间小的卫生间

D、墙角

18、防震减灾活动是涉及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可分为(ABCD )等环节。

A、地震预报

B、地震灾害预防

C、地震应急

D、震后救灾与重建

19、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BCD )

A、震源

B、震中距

C、震源深度

D、地质构造

20、按对地震活动的过程性特征的定性表述划分类型,一般可分为(ABCD )

A、孤立型

B、双震型

C、震群型

D、主震-余震型

地震知识竞赛试题

地震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区别()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4、()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列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 B、1974年7月28日 C、1975年7月28日 D、1976年7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次年3月1日起施行。 A、1997年10月29日 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 D、1998年10月29日 6、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 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8、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 A、木柱 B、檩子 C、木圈梁 D、地基 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10、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11、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4日,我们成功地预报了()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 A、四川松潘7.2级 B、河北邢台6.8级 C、云南龙陵7.4级 D、辽宁海城7.3级 12、目前,我国共划分为8个地震区和25个地震带,其中大震主要发生在() A、华中、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B、华北、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C、华北、华西、新疆、青藏和海南地震区 D、华西、华中、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13、<<防震减灾法>>规定,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 A、当地地震部门 B、省地震部门 C、当地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14、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 A、先保护头 B、先保护胸部 C、先保护双手 D、先保护双脚 15、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A、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光亮 B、尽快救出来,尽快进食 C、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D、尽快救出来,尽快输氧 16、吐鲁番地区历史上最大地震是1916年在()发生6.0级地震。 A、吐峪沟 B、库米什 C、七克台 D、大河沿 17、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 A、不停地呼救 B、不顾一切的行动 C、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D、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18、()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A、4级 B、5级 C、6级 D、7 19、创伤现场急救技术()。 A、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B、止血、包扎、固定、等待医护人员 C、止血、包扎、等待医护人员 D、止血、固定、等待医护人员 20、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为()。 A、火山地震 B、构造地震 C、陷落地震 D、人工地震 21、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次,其中有感地震约()次。 A、5千次 B、5万次 C、50万次 D、500万次 22、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发明的。 A、祖冲之 B、张衡 C、毕升 D、蔡伦 23、吐鲁番地区最年轻的活动性断裂带是()。 A、博罗霍诺活动断裂带 B、博格达南缘活动断裂带 C、中央隆起带 D、也木什盐山断裂和火焰山南缘断裂 24、吐鲁番市城市抗震设防能力,应具备()度设防。

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内容介绍>> 1.地震的前兆 (1)井或泉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2)动物行为异常 多次震例表明,某些动物可能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 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 并不是说动物有反常表现就一定是地震前兆,所以,我们发现异常后不要慌张,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以便作出正确判断。 (3)地声与地光 地声与地光,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往往在大震快要来临时,匆匆跑来向人们发出警报。 地声的特点 ——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有时也出现在震前几小时或几天。 ——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等。 地光的特点 ——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状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 2.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然很短,但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阶段: ——地面上下颠动(先颠),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 ——地面大幅度水平晃动(后晃),一般伴有地面旋转、塌陷、喷砂冒水,人有眩晕感; ——房屋倒塌。 也就是说,从地面开始上下颠动到房屋倒塌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的预警时间。一般大震的预警时间与离震中的距离有关。粗略估计,唐山地震的预警时间约为10~20秒,而汶川地震的预警时间更长。 特别提醒:①不要慌张,一定要听从老师或家长的正确指挥 ②抓紧预警时间,行动迅速,紧急避震 3.应急避震应注意什么 (1)在家里如何紧急避震 ①家住楼房怎样避震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 ②家住平房怎样避震 有条件时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到室外避震。 室内避险较安全的地点 ——炕沿下或低矮、牢固的家具边; ——牢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020年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50题)

2020年全国大学生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共150题) 1.不锈钢中的什么元素使这种合金钢不生锈(C) A 碳 B 铁 C铬 D铝 2.飞机起飞与降落时,如下哪种情况最有利于安全保障?(D) A顺风起飞,顺风降落 B 顺风起飞,逆风降落 C逆风起飞,顺风降落 D 逆风起飞,逆风降落 3.将红色颜料与哪中颜料可配成紫色?(A) A 蓝 B 绿 C 黄 D 灰 4.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是指:(C) A.黄河,淮河和海河 B.黄河,淮河和辽河 C.淮河,海河和辽河 D.黄河,长江和海河 5.树叶脱落前,为什么有的树叶会变红?( C ) A、树叶中的叶黄素超过叶绿素 B、树叶中的类胡萝卜素超过叶绿素 C、树叶中的花青素超过叶绿素 D、树叶中的花红素超过叶绿素 6.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A ),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热量 7.大多系统环境下,操作系统分配资源以( A )为基本单位: A.程序 B.指令 C.进程 D.作业 8.春天快过去的时候,空中会飘飞柳絮。柳絮是指(A)。

A、柳树开出的花 B、柳树长出的纤维 C、柳树裹着绒毛的种子 D、柳树排出的废物 9、钓鱼岛从何时开始就明确为我国的领土? ( A ) A、明朝 B、唐朝巴元朝D、宋朝 10、我国第一座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站是:( A ) A、大亚湾核电站 B、泰山核电站 C、岭澳核电站 D、田湾核电站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名最早是由谁提出的?B A、张奚若 B、任弼时 C、毛泽东 D、周恩来 12、世界上最大的海是哪一个?A A、中国的南海 B、黑海 C、中国的黄海 D、红海 13、世界上是被称为“教育王国”的哪一个国家?C A、中国 B、美国 C、以色列 D、日本 14、天气预报:“今天阴有小雨”你可知道小雨的降雨量为多少?A A、15毫米以下 B、20毫米以下 C、25毫米以下 D、30毫米以下 15、下面哪位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未曾获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D ) A、杨振宁 B、李政道 C、丁肇中 D、吴健雄 16、人类基因组计划堪称生物阿波罗计划,其中中国参与测定的部分占全部的:( D ) A、 50% B、 20% C、 10% D、 1%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讲稿子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一场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讲座,地震是什么呢?我们人类怎么样能预报地震?地震来临时该怎么办?我们中学生需要了解哪些地震知识呢?下面我来给同学们谈谈。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帮助大家了解地震的一般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及地震避险自救知识。 地震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动。它像台风、暴雨、洪水、火山喷发、海啸、霜冻一样,是经常发生的灾害性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破坏性地震则100多次,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数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2003年12月26日:伊朗南部发生6.3级地震, 约2.5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2004年12月26日上午8点:印度洋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232010人遇难失踪;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地震,74698人遇难,超过10万人受伤。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截至当年9月25日,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约30万人遇难,30多万人受伤。4月14日,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15881人遇难,2668人失踪。并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不同程度受损,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还有前几天发生的尼泊尔8.1级地震,截至5月10日,至少造成8019人死亡,17866人受伤。没有哪一种自然灾害能像地震一样,瞬间夺走数万人、数十万人的生命,瞬间将人类的城市移为平地,因此地震又被称作是群灾之首,在过去的500年里,全世界有800多万人死于地震,还有数千万人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家园和地方经济被摧毁。 当今世界上,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对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在地震预报还是个世界性科学难题的今天,如何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有效地把地震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掌握和了解地震基本知识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平时多一分防震的知识和经验,震时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很多地震灾害的实践表明,具有防震减灾知识和防震减灾意识的群众,在地震中的行为选择,大多具有理智性和科学性,往往能获得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效果;而没有地震知识和无防震意识的民众,行为选择往往具有盲目性或惊慌失措,导致不应有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所以,平时就学一些地震科普知识,就可以避免地震时所造成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一、地震的一般知识 地球内部的构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状与内部构造像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由软体物质组成;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地壳厚度为35千米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

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

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 篇一: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复习题科学技术 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复习题(科学技术知识题库) 一、选择题 1、科学的目的是世界,技术的目的世界。 A、改造认识 B、认识改造 C、征服创造 D、创造征服 2、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A、现代科学技术 B、科学方法 C、科学理论 D、科学论证 3、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最科学的方法。 A、科学思想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唯物辩证法 4、是全部技术政策中最重要的问题。 A、人才 B、市场 C、经济 D、技术 5、是科学进步的物质基础。 A、经济发展 B、社会发展 C、经济政策 D、社会制度 6、邓小平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三个著名论断。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科教兴国战略 D、经济与生产的关系 7、江泽民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他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实施战备。

A、科教兴国 B、改革开放 C、科技强国 D、可持续发展 8、“可持续发展”就社会发展观而言,主张分配。 A、按需B、按劳C、公平D、合理9、,是年5月6日颁布的。 A、1992 B、1995 C、1997 D、1999 10、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年12月5日下发的,从13个方面阐述了加强科普工作的意义及措施。 A、1990 B、1992 C、1994 D、1996 11、于年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 A、1978 B、1982 C、1993 D、1995 12、近代科学技术时期是从16世纪到世纪。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3、现代科学技术诞生于。 A、18世纪初 B、18世纪末 C、19世纪初 D、19世纪末 1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特征是。 A、真实性 B、客观性 C、实用性 D、可靠性 15、被誉为近代生理学之父的是。 A、维萨里 B、哥白尼 C、塞尔维特 D、哈维 16、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A、1994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47年 17、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我国第一艘实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在。 A、20世纪80年代 1998年11月20日 B、1970年4月24日 1998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2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一、我们的地球 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二、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从而发生地震。 地震发生时,在震源处岩层发生快速破裂产生弹性波,并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可在地球内部和表面传播。在地震时,我们感觉到地面上下震动或者是左右晃动,这都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称为震中;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在一般情况下,距离震中越远,震动就越弱,但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并不是震中所在地,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的一些地方,这里常称为宏观震中。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都是用来说明地震强弱程度的,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震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大小,它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计算出来的,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弱震是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是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是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是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一次地震在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影响程度)。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世界上三个主要地震带: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防震科普知识课件

防震科普知识课件 防震科普知识课件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突遇危急情况时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二、教学过程: A、正确认识地震 讲解汶川大地震的情形,将受灾情况与学生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 B、如何有效的.防震减灾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 1、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另外,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 2、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二)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 2、地震时,如已被砸伤或埋在倒塌物下面,应先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千方百计想办法出去。若无通道,则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要静听外面的动静,如听到有人走过的声音,可敲击铁管或墙壁使声音传出去,以便救援。同时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 (三)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三、学生交流了解的防震知识

2016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测试题

2016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测试题 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为了增强全民防震减灾素质,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活动,活动时间为:2016 年07月15日——2016年11月15日。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关于2016全国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测试题,供参考练习,欢迎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 续关注我们网! 一、判断题 1.地震时因为恐慌而失去理智是最大的危险,很多伤亡并非地震而是恐慌造成的。( ) 2.在学校若遇地震,全校同学要按平时演练要求,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 3.地震发生时你如果在教室里来不及往外撤离,可迅速就近躲避在课桌、讲台下。( ) 4.教室在高层的,强震时因为时间来不及,可迅速分散到洗手间、小办公室等跨度小 的房间,千万不能从楼上跳下。( ) 5.主震后一般有余震,同学们一定要懂得在两次地震的间隙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 6.地震发生时,要注意保护头部,以防异物砸伤。不要刻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 7.地震时在山区的人员要警惕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 ) 8.地震发生时,你如果是在教室或家里,一定要立刻将所有的门打开,以免房门、大 门变形卡死无法进出。( ) 9.避震要选择内墙墙根、墙角处等易形成三角形空间的地方或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 厨房、洗手间、储藏室去躲避。( ) 10.在街上遇到地震,要往人多的地方躲避,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 11、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形成震灾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按抗震进行设防,将建(构) 筑物建在活断层上、建(构)筑物位于软弱地基上,抗震设计不合理,不按抗震设计施工等( ) 12、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地震局发布。 ( )

最新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夏琼华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1.地球的内部结构(图片资料) 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地壳之下是地幔和地核。它们分层结构就像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地核又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 地球的内部构造 2.地球是运动着的 我们居住的地球始终在不停的运动。她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旋转,随着太阳系、银河系在茫茫宇宙中遨游。(图片资料:用原图P2) 3.我们居住的地球并不安宁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约7秒就有一次。人们能够感觉得到的不到1%,其中造成灾害的仅有万分之二左右。 4.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分布 世界上的地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三个主要的地震活动带上:(图片资料用原图P9)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5.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我国约有20多条地震带,地震分布很广。有记载以来,我国除贵州、浙江外,其他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已达50多万人,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图片资料) 6.地震的分类 人为的原因:人为的原因也能引起地表振动,如开山放炮、地下核爆破等。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容易造成灾害的、由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震,即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对人类的威胁最大。 (图片资料:唐山、汶川的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图片资料:火山喷发)

2020年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50题)

2020年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50题)1、对餐饮用具进行消毒,下列做法正确的有(ACD)。 A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10分钟以上 B煮沸、蒸汽消毒保持85℃,5分钟以上 C使用消毒柜的红外线消毒时一般温度控制在120℃以上,保持15~20分钟 D洗碗机消毒一般水温控制在85℃,冲洗消毒40秒以上 2、农药残留是指农药施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 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的代谢物、分解物和杂质等。去除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的方法有(AD) A浸泡洗涤 B整洗 C切碎后冲洗 D去皮 3、食物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突然性、集体性爆发,多数表 现为肠胃炎的症状,并和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食物中毒时以下急救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BC )。 A催吐 B洗胃 C及时就医 D禁止再食用可疑有毒食物 4、食品添加剂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其主要作用有(ACD ) A防止变质 B保持营养价值 C改善感官 D满足特殊需求 5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ABCD )。

A、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 安全管理责任 B、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C、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行为时,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在本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承担连带责任 6、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应向(ABCD )部门投诉。 A、生产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投诉 B、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投诉 C、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D、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 7、下列对感染疾病死亡的家禽或家畜的处理,正确的是(ABCD)。A不准食用 B不准运输C不准销售 D不准随意乱丢弃 8、以下人员中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的是(ABCD ) A患有痢疾的人员 B患有病毒性肝炎的人员 C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人员D患有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的人员 9、从事下列活动,必须遵守《食品安全法》的是(ABC)。 A、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 B、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C、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D、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防震减灾知识科普试题答案

平凉市崆峒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试卷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准确、及时发布。 2、防震减灾法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3、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的方针。 4、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 5、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 6、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保证建设质量。 7、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须得(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8、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 9、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 10、我国现行的救灾工作方针是:(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11、救灾款使用的主要原则:(专款专用原则)、(重点使用原则)、(以地方为主原则)。 12、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发明者是(张衡),被誉为(地震仪之父)。 13、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指的是:(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 14、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是(1930年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的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 15、地震应急培训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图上作业)、(实物操练)、(计算机模拟)、(实兵演习)等。 16、防震减灾宣传包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经常持久)、(科学求实)。 17、地震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程抗震)、(社会防灾)、(震后救灾)、(恢复重建)、(平息恐慌等)。 18、组成地震三道防线的三大体系建设是:(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体系建设)、(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 19、我国地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织指挥)、(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 20、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该(不要朝顺风方向跑)、(要尽快绕到工厂的上风方向去)、(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21、常用的人工简易止血方法有:(指压止血法)、(加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题(家庭比赛题库)备课讲稿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题(家庭比赛题库)

云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题。每题只有1项正确的答案,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地震是地球(D)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概念是( A)。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 A)的一种表现形式。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 B、地下水过度开采 C、天气突然变化 D、鲶鱼翻身 4、震级(B)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A、4级 B、5级 C、6级 D、7级 5、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为(B)。 A、火山地震 B、构造地震 C、陷落地震 D、人工地震 6、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 D)次,其中有感地震约(B)次。 A、5千次 B、5万次 C、50万次 D、500万次 7、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A)。 A、各类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所致 B、大地震动 C、地面开裂 D、火灾 8、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一般情况下,( B )以上才能感觉到,称为有感地震。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9、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地震发生到地震波到达,一般有( A)。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D、十多分钟 10、一次较大的地震,会有( B)烈度区。 A、唯一的一个 B、随震中距不同的多个 C、随震源深度不同多个 D、随破坏程度不同的多个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D )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区别(A )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B )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4、( D )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列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 B、1974年7月28日 C、1975年7月28日 D、1976年7月2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B)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次年3月1日起施行。 A、1997年10月29日 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 D、1998年10月29日 6、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 ) 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B)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8、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C )。 A、木柱 B、檩子 C、木圈梁 D、地基 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A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10、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 A )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11、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4日,我们成功地预报了(D)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 A、四川松潘7.2级 B、河北邢台6.8级 C、云南龙陵7.4级 D、辽宁海城7.3级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城关二小防震减灾教师培训教材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及分布广等特点。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地震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此,社会公众普遍怀有恐震心理,甚至谈震色变。 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但由于地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和局限性。因此,减轻地震灾害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其中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地震科学和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地震基本常识 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个: 一是“弹性回跳说”——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 二是“岩浆冲击说”——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 三是“相变说”——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地震的分类 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界

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四川省所有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在5至30公里之间。这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这类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至1000公里内的地震称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微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三、震级与烈度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应就越大。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一度时人完全感觉不到;三度时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四度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悬挂物摇晃。六度时,房屋损坏,墙体微细裂缝;七至八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至十二度为毁灭性的破坏。 四、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 (1)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情况 1.你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吗? 答: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2.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3.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影响范围较小发生较少,约占全球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4.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答: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构造地震。地壳与地幔的最上层共同形成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直到地表,引起地表震动,造成地震。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感觉不到。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 5.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答: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2018年地震安全知识测试题(答案)

3、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应(AB) A、待在原地不要动。 B、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4、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AB)两类。 A、减滑工程、 B、抗滑工程, C、减震工程 5、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主要有( ABC ) A、滑坡的躲避。 B、崩塌和滚石的躲避。 C、泥石流的躲避 6、灾后搜救搜索手段主要有(ABC) A、搜救犬搜索, B、技术搜索, C、人工搜索, D、电动搜索 7、震后应迅速派人调查,根据情况,救治同发型滑坡、泥石流带来的灾害;采取措施,防治后发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ABCD) A、人员救护, B、清除堆积, C、防治后发型滑坡和泥石, D、重建家园的选址。 8、随着灾难的发生,当事人的情绪会经历(ABCD)截然不同的阶段。 A 、受冲击阶段, B 、整理阶,C、营救阶段,D、恢复阶段, F痊愈阶段 9、在开展搜救工作之前,必须立即将受灾区域设为禁区。建立营救工作点时,必须优先完成以下规划:(ABCDEF) A、出入道路、 B、紧急集合区域、 C、医疗援助区、 D、人员集散区、 E、装备集散区、 F、建构仓库 10、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大灾难袭击的日本人,用自己的智慧开发出很多用于防灾的商品,值得我们借鉴。主要有(ABCDEFGHIJK) A、高频哨子、 B、手摇电灯、 C、保质水罐、 D、方便米饭、 E、冷冻蔬菜、 F、长明蜡烛、 G、防灾兜帽、 H、炉具套件、 I、干洗发剂、 J、全能电器、 K、压缩内衣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共20分) 1、地震发生时如果室内应远离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墙、门窗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 2、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待在原地不要动。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3. 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开动的汽车上,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靠边停车,留在车内。(√) 4、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开动的汽车上,(不要)把车停在建筑物下、大树 旁、立交桥或者电线电缆下。(√)

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地震科 深入持久地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对于提高 全校师生员工防震减灾意识和素质、实现有效减灾、保护师 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满足我校师生员工现实需求和期盼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了思想统一、组织健全、措施得力、保 障到位,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列入我校重要议事日 程。结合曲靖市市地震局、教育局联合所发文件(曲教联 2011】1 号文件),我校根据自身科普特色的实际情况,首 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进行责 任分解,形成了校长决策,分管牵头,组织实施,班主任老 师落实的机制, 制定了方案, 使得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按照“宣传先导,课堂普及,打造阵地,凸显活动”的创建 思路,不断实施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做法归纳起 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宣传先导,营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 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就启动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创建 工作,首先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营造创建氛围, 政办公会、全体教师会、全体班主任会、全体学生会,通过 这四个会议进行各个层面的宣传动员。二是利用校园载体宣 师宗县龙庆民族中学 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汇 在这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了“四会” ,即行

传。即:宣传橱窗、黑板报、周末放假讲话等宣传平台进行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宣传。比如:今年 3 月份出了一期《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 5 月份在“ 5.12 ”活动期间分别出了一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栏和黑板报,进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的国旗下讲话,通过这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强化了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 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组织发放防震减灾 科普知识声像资料。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 震避震常识》、《防震避震常识挂图》、《地震科普知识和地震 紧急避险常识》等声像资料及时师生员工手中,做到家喻户 晓。 二)课堂普及,让学生人人受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注意发挥课堂在“防震减灾科普教 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让学生受到深入的“防震减 灾科普教育” ,在这方面我们安排了“五种”课堂,是专 门安排地理老师对初一、初二各班级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课,每月 1 节,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和自救互救知识。二是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电教课, 雨天体育活动不能进行,我们就利用学校电视网组织学生在电教室观看科普教育片,其中我们有意识地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片,让学生观看,通过视觉效果让学生受教育。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地震科普知识试题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D )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2、烈度和震级的区别(A ) A 、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震级:表明地 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B ) A 、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4、(D )年河北唐山发生7.8 级强列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16 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 B、1974年7 月28日 C、1975年7月28日 D、1976年7 月28日 5、vv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B )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次年3 月1 日起施行。 A、1997年10月29 日 B、1997年12月29日 C、1998年12月29日 D、1998年10月29日 6、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 ) A 、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震( B )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8、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C )。 A、木柱 B、檩子 C、木圈梁 D、地基 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10、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A )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